分享

【第十九期·争鸣二】科技与社会(高一一班同学)

 新用户8357TuwT 2023-07-18 发布于河南
数字鸿沟
(上善若水)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用着一些“高科技的产品”。硬件上,我们有手机,电脑,等等;软件上,我们有微博,微信,等等。这些产品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大家都有共识,所以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也就不必再说。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问题——在我国全面覆盖4G甚至5G的时候,一些偏远地区依旧只能使用3G甚至2G网络;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稳定的电力,电脑和手机的使用都完全是一种奢望。本次的演讲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谈谈它产生的原因,以及我们要如何面对它。

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以至于我们难以发现它的本质。从古到今,科学技术到底代表的是什么?在春秋时期,科学技术就是铁犁牛耕,使得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大幅上升,从而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就是战争;在近代,科学技术就是蒸汽机和电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大幅提高,造就了他们的帝国主义。我们的伟人曾经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本质上,科学技术是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换句话说,就是生产资料。
既然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资料,那么曾经非常复杂、难以解决的问题,瞬间就变得豁然开朗、甚至是理所当然了起来。因为,生产资料从古到今几乎就没有平等分配过。原始社会因为少数人生产力更强,而形成阶级;先进的生产资料集中于少数人中,而形成资本主义,等等。历史上,剥削的一方和被剥削的一方,也可以看作是掌握生产资料的一方和没有掌握生产资料的一方。只不过,由于生产资料的进步,这两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封建帝制延续千年不成问题;而资本主义统治一百来年,就出现了明显的“衰颓的征兆”。如果不加控制,在信息技术、网络发达的今天,这种掌握生产资料和不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之间的差距只会更大。
这种差距正在发生。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表示它,叫做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它的根本来源就是这种发展的不平等和不均衡。

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去解决它。曾经的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封建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但需要支付地租;无产阶级有了一定的权利,还可以获得一些工资。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历史发展,被剥削的一方在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利。这是因为剥削者不再需要对被剥削者施加那么多的控制。资本家可以通过工人的剩余价值赚取暴利,放宽对工人的限制对他们没有坏处。同样的思路可以延伸到解决数字鸿沟上。谷歌公司正在“帮助”一些非洲国家进行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看似慈善的背后,他们同时获得了免税经营的等等好处。这是资本主义的解决方式,援助下层是上层的利益所驱动的。
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所贯彻的是社会主义。国内,我们倡导“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这和资本主义的带动不相同,这是义务的,无偿的。我们的目的不是自身利益,而是彻底消除这种不平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外,我们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合作,以双方的利益为出发,力求做到共赢。这两点是我们中国当今的核心任务,其中的细节则是我们青年要思考的时代课题。
 
新技术下的“平等”能否穿透社会结构屏障
(韩子萱同学)
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中展开广阔而无形的网络,人们身处一个个端点,从庞杂的信息中自发摄取所需。纵然偶尔存在门槛,但无非是关乎较少的经济代价,总体而言,在获得信息与使用信息技术这一行为中,人与人拥有着平等的机会。
然而,新技术的发展到底是造就了社会公平?还是愈发严重地促成两极分化?我认为,目前而言,新技术并未能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社会分化依然持续。
那么,为什么?当我们拥有了这样平等的权利,我们明明能够享受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无数便利:在社交平台上,我们无延迟地便捷交流,各抒己见;短视频百花齐放,阅览人生百态;繁杂的各种身份引领多样化关注话题,人人通过手机的小小窗口纵观天下之事;罗列在屏幕上的数种应用软件不但为消费者提供平台,也对就业者有益…我们可以发现,新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交流、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了改变,也仅仅在表层的生产生活中带来了便利。可信息社会中的庞然大势在于信息的垄断者,那些能够掌控新技术的强势群体。

技术革新首先是上层阶级的需求,再来才能普及到千家万户。而对于有一定资本积累的群体,新技术为人类创造的财富会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他们手中。于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于他们,则获得更大收益——控制者可以轻易地通过一些手段在技术上加以限制条件,从而影响到对技术有需求、有依赖的人们,从中得到最大利益。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因此体现,无知觉中,仿佛平等的新技术时代也暗流涌动,分化趋势依然是进行时。
在这样的形势下,虽然社会结构的屏障尚未打破,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出改变。首先,坚持高等教育的普及,尤其是对于新技术的引入和学习。其目的在培养更多技术水平更强的群体,不再仅仅停留在运用技术进行文化娱乐消费、便利生活,而是获取更深一层的知识。甚至主动去剖析技术手段的原理,推动信息鸿沟的缩小——知识分布的均匀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公平性。
其次,应该进一步提升新技术与社会生活资源的结合。如今的机会平等仍有发展空间,弱势群体需要进一步获取资源。同样,更多的知识、资源,与更广泛的传播,乃是时代所向,志之所趋,源于人类变革过程中永恒的对正义的期望。
或许终有一日,我们能够依此撼动或瓦解社会的屏障、实现社会公平,迎来真正的春天。


科技创新与社会变革
(孟皓宸同学)
科技与社会这两个话题是经常被人们所讨论的,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都是不同的:部分认为科技发展促进乃至带动社会发展,因而全力推崇科技发展;部分认为科技与社会是有冲突的,甚至是有矛盾的,因而他们害怕科技,反对科技发展,担心某一天科技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危害。那么科技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我会用客观的角度与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给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物质技术力量,必将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促使社会产生变革。我是认同这一点的,技术创新必然会引起社会变革。从理论上来分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其中最难以改变的矛盾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技术的创新恰恰是提高生产力最有效的方法。从这一点来看,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与变革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种社会变革不单单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社会发展有利的,这种变革带来的影响可能同样是不利的。
我们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曼彻斯特来具体分析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社会变革:
曼切斯特这个坐落在英格兰两条河边的小镇,不久前还宁静无比,但在19世纪初期却成了燃煤工业发展的枢纽。这个空前庞大的工业巨兽是在白色的绒毛和黑色的岩石中成长起来的——白色的绒毛是从美国南部的奴隶种植园海运来的棉花,黑色的岩石则是从附近的矿井拉来的煤,它们支撑着城市中急速发展起来的无数以蒸汽为动力的棉纱厂。这些棉纱厂正向着更高的机械化程度迈进,它们把棉花纺织成大量的丝线和纺织品,足以供应全世界相当一部分人的衣料需求。同时,这些棉纱厂也编织着社会的经纬线,于是出现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较为富裕的工业精英,以及日益孤立的工薪一族和贫民阶层。
在这里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工业的繁华和悲惨,以及一些变革的前兆出现时所受到的拥护和抵触。亚力克西斯·德·托克维尔这样描述这个世间罕见城市所具有的双重面目:“人类工业最汹涌的污水从这条肮脏的排水沟中流出,使整个世界变得富饶。纯金也从这条污秽的下水道流出。在这里,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无以复加的粗野;在这里,正上演着文明的奇迹:文明人又变回了野蛮人。”

事实确实如此:根据一项官方报告,19 世纪 40 年代的曼彻斯特拥有“将近 500 个喷吐浓烟的烟囱”;英国具备了从燃煤中获取机械能的能力,从而使英国千百万穷人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但在其他方面,他们实际上已经一无所有:那些从作坊失业的工人组成了工人队伍,在蒸汽机无情而有规律的鞭策下行进。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被分解成若干最基本的单元,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但却把许多工人限制在最简单、重复、机械的工作中——一切都要与工厂蒸汽机的步调保持一致。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的确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改变,促使社会进行变革,但这种变革似乎并没有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而是让更多底层人民沦落为如机器一般的廉价劳动力。这拉大了贫富差距,促进了阶级分化,从而慢慢激化了阶级矛盾。这样的社会,显然是我们不认可的。
那么反观技术同样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尽可能避免由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产生的负面影响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注重科技发展的同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上。要找到科技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所带来的便利,让更多人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才能创造一个适合人们生存,有利于科技发展,同时繁荣稳定的社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