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经济万年史—276】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12-14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

当代世界经济有了巨大的增长和发展,其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而促使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决定性因素是战后所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不断的科技进步。正是战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命性变革,使当代的社会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

1.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与科技革命的展开

1)新的科技革命在战后发生的历史条件

人类历史上已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并以此为基础大大改变了社会经济面貌。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以纺织机发明和蒸汽动力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曾带来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又使社会生产力进入一个新的迅速发展时期。战后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无论在其规模和深度上,还是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某些突破在40年代就已产生,而在战后才作为整个一次革命得到迅猛发展。这除了与科技革命本身的酝酿成熟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战后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首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因素。战争期间各帝国主义参战国为夺取战争胜利,在军事科技和新式武器的研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全力以赴展开激烈的竞争。战后,许多新技术被大量转用民用工业,开辟了许多新产业、新部门。同时,战争期间被压抑或推迟的消费需求的爆发,也极大地刺激了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制生产。

其次,是激烈的垄断竞争的推动。战后垄断资本间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掌握最新技术成为其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为此各垄断企业争相建立科研机构,迅速加快产品更新的步伐。例如与50年代相比,80年代美国企业科研经费增长了22倍,而前联邦德国企业经费的增长幅度竟高达83倍。

第三,是在国家垄断资本的宏观调控下,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更为完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福利政策、收入政策使广大居民的消费水平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高,从而为科技产品创造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国家对科技事业的财政支持和资金保证是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条件。这种支持和保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把重点项目委托给企业或大学进行,对其提供资助;其二是国家通过对各类教育事业的投资,培育科学家和造就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者队伍。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措施对科技的进步及其向生产力的转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新的科技革命在战后的蓬勃展开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2)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这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是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首先从美国开始的,而后逐步扩展到西欧、日本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60年代科技革命进入高潮,70年代之后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以及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科技革命的进程一度受阻。到了80年代,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走出危机,科技革命又进一步向前发展。这次科技革命虽然主要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也同时波及到社会主义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

这次新的科技革命的基本内容,通常认为由五大新兴技术群的出现所反映。这些新兴技术群是:

①信息技术

主要包括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基础和关键部分。其中电子技术在各种新兴科技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电子计算机的迅速更新换代是其主要的科技成果。由电子技术与其他新技术的发展与结合,造就了多种类型的现代通讯手段,为扩大人类对各种信息的利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②生物工程技术

生物工程是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生物工程技术主要有基因重组技术(又称遗传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生物反应技术和发酵技术(又称微生物工程)等。虽然它是5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新兴学科,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中的某些技术如生物反应技术(又称酶工程)已开始运用于农业、水产、医疗和食品等各领域。在发达国家已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部门,有专业公司近千家。

③新材料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证明,每一项重大的新技术的发现,往往都有赖于新材料的发展。如半导体材料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当前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是信息材料、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经济生活有可能摆脱天然资源的限制。目前发展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新能源材料。已取得研究进展的有非晶硅、超导和精密陶瓷等。超导材料的研制在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已取得重大突破。精密陶瓷则是最接近实用化的一种材料,一些国家已在研制以此为材料的汽车发动机。

④海洋技术

它包括海洋能源、海洋采矿、海洋养殖和海水淡化等许多专门领域。就海底采矿而言,在石油、天然气、锰结核和热液矿床四大海底矿源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已较早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部门。目前,海洋石油产量已达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 5.其他矿藏资源虽然极为丰富,但由于技术难度较大,真正的商业性开采还有待时日。

⑤空间技术

包括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火箭发射等各种宇宙飞行器的研制,及其它们在气象、资源等领域的利用。作为一门综合技术它反映着一国科技水平的先进程度。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开始,空间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集中发展运载火箭、制导系统及其他有关装置,为实现空间飞行创造必要的条件;60年代后期,则进一步向应用方向发展,进行各种应用卫星的发射和进行以各种试验为目的的载人空间飞行。空间技术对国民经济已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较之以往,战后这次新的科技革命与技术进步有其突出的特点。

第一,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即理论突破与技术创造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加快改变着社会生产力的面貌。战前,理论突破与技术创造之间的关系并不象现在这样紧密、这样直接,且常常是发明创造之后才有理论说明的。战后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任何新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各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和实现的。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生物工程学等大量科学理论的突破及新兴学科的建立,每年有成千上万种技术专利问世。这种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例如原子能从发现到实用只花了40年的时间,以原子能技术为基础,原子能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在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微机的4 次更新换代只用了十几年时间。

第二,是这次科技革命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它综合了一切科学部门的重大发现,几乎使科学技术的一切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影响着生产力的各个方面。与以往科技革命仅仅是发生在动力部门和加工部门不同,这次科技革命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和其他服务行业,以及生态和能源等经济活动的一切主要方面。并且在以五大新兴技术群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技术产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主要有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和高分子合成工业等等。新产业群的出现又促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

2.科技革命使现代社会生产力具有新的特征

战后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上述新特点,决定了这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比以往大得多。而它对经济的影响首先是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来的。

首先,科技革命和现代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极大地完善了现代机器生产体系,随着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普遍进入了自动化阶段。它使生产由原来的" 用机器制造机器" 进入到" 用机器操纵机器" 的时代。这一生产工具的变革,不仅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强度,而且使人们从一部分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战后,生产自动化的最突出成果是机器人在生产中的广泛使用。目前,日本在机器人的生产和使用上居于领先地位,1990年它所使用的机器人已近27万台,远远超过美国和联邦德国。

其次,科技进步使劳动力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到来,体力劳动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下降,脑力劳动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从一些发达国家" 白领工人" 数量超过" 蓝领工人" 得到了印证。同时,伴随科技进步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减少,而从事为直接生产过程服务的劳动者就业人数在增加。美、德、英、法、日5 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50年代中期只有美国一国超过了半数,而到1983年这5 国均已在半数以上,美国已近70%。

第三,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分工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新发展。伴随科技革命条件下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战后的社会分工,在深度上向部门内部的各零部件和各工序之间的分工方向发展;在广度上则表现为由一国范围内的生产分工向国际范围内的多方面、多层次分工方向发展。例如,波音747 飞机的试制和生产就是由6 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000 家中小企业,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第四,科技进步的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类生产和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为社会经济活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主要表现在战后对原子能、太阳能等自然界能源的逐步开发和利用,以及新的化学、合成材料的出现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70年代初,仅石油化工产品就多达几万种。由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合种合成材料,已在逐步取代金属、木材、棉花、皮革、羊毛等天然材料,成为生产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各要素全面综合所形成的强大社会生产力,直接推动了战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使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的方向发展。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前面第一章已经谈到。这里应当指出的是,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一国内部经济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而且还极大地推进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科技革命使生产的社会分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科技进步则把各国的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日益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从而促使国际经济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包括:由于现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区、各类型国家经济交往的普遍加深;国际分工所推进的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及其结构和构成上的深刻变化。这些内容将在以后各节详细展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科技进步对南北关系所产生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减少,以及发达国家使用合成材料和替代能源对进口依赖的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减弱以至丧失。这使本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就已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条件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合理地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改造自己现有的企业和经济部门,并积极发展本国的教育和有基础的科技产业,进而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就是例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