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假特刊·刘慈欣短篇小说集阅读分享】关于《带上她的眼睛》的一些零零碎碎(杨谷怀老师)

 新用户8357TuwT 2023-07-18 发布于河南

《写在“基石”之前》

我虽然也是从小就对科幻感兴趣,但比起历史类的读物还是要退居其次的。之前都是零星地读几本书,反而是工作以后为了和学生有所对接,才又开始读科幻读物。挺佩服《科幻世界》的,几乎靠一个刊物的力量就引领了中国的科幻文学,而且远离帝都坐镇东南,也是一个文化奇景。
姚海军在序言中说:“在很多作品上,这种比较(美国和中国的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土豆牛肉。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却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在我看来,似乎还是有些过于乐观了。也许顶级的作品和他们的比,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但从整个行业的宏观状况上来看,差距还是很大的。这就像没人否认莫言的作品和现在世界顶级的文学作品相比毫不逊色,但我们的整体的文学创作和人家差距还很大一样,无论是从业人数,人员水平,还是成果数量等等,还都难以望其项背,基本上还属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状况。

《带上她的眼睛》

这篇小说中设置的悬念虽然我在中间就猜到了,但看到最后还是深深感动了我。其实想想,真正的英雄哪个不是在黑暗中孤军奋战啊,文中的小姑娘也许还是幸福的,因为她的功绩在生前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她陷入了完全孤立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时时地想着:“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更远了。”孤独是永恒的,甚至可能是绝对的,热闹也许只是一种让人暂离孤独的麻醉剂罢了,如果能为孤独赋予意义,那简直就是无上的荣幸了,难道不是吗?

《流浪地球》
就是因为看了《流浪地球》的电影,才决定要读一读原著的;正因为要读一读原著,才知道这原来只是一篇短篇小说。今天读完了,才知道电影对原著的改编非常大,除了借鉴“把地球推离太阳系,驶入半人马座的新家园”之外,几乎改变了所有的情节。变化之大,已经不是改编,完全可以看做重新创作了。如果非要比较原著和电影,我个人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两个作品的基调——电影的基调是昂扬向上的,小说的基调是压抑沉重的;电影的基调是理想主义的,小说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
虽然两部作品都提到了希望,都将希望作为最宝贵的东西,但明显小说中对希望的理解更倾向于鲁迅的认识——希望虽好,但也许并不存在,正如书中“爸爸”所说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其实想想,也许智慧的核心就是人类可以通过幻想希望来为自己的生存寻找价值,仅此而已。
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掺杂着绝望和希望的悲观主义情绪,最为集中的表现就是五千多名地球派被活活冻死在冰封的海洋上,然而没多久太阳就真如他们预测的那样爆发了氦闪!从读《三体》时我就强烈地感觉到一种深深的悲观——如此自私、癫狂、愚蠢、残暴的人类到底值不值得挽救?!其实作者也是迷茫的,当他沐浴在人性光辉中的时候,他总会写出一个希望;当他直面人性丑恶的时候,他就会写出一种绝望。他在两者之间反复腾挪,却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因为他的内心是悲观的,是对现实不抱希望的。
如果单看这篇小说的话,我倒觉得这并不是作者最出色的表现,在文学上存在巨大的缺陷。它像《三体》的后两部一样,缺乏小说应有的细节,变成了一种粗疏的叙述——为了把事件讲清楚而急急忙忙地一口气说下去,丧失了文学应有的精心结构和巧妙叙述。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篇《流浪地球》真想进行完美文学呈现的话,必须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一部涵盖三代人命运波折的史诗。正如《三体》后两部如果想达到第一部的文学水平的话,全书估计至少需要膨胀为十到十五部之多,这对作者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是一个拥有各种创意而急需表达的思维活跃的作者。

《天使时代》

前阵子豆瓣对《流浪地球》和刘慈欣进行大批判的时候,曾看到一篇文章中所列举的刘慈欣罪状之一,即“让吃不上饭的非洲人吃草”,当时没看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读了这篇《天使时代》之后,才明白了此中含义,但也明白了那篇批判文章的作者完全没有读懂这篇小说。
诚然,把这个世界的混乱都算到美国人头上,的确是有失公允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这个世界会更混乱。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美国出于国家利益,可能的确加剧了某些区域的混乱,造成了可怕的灾难。而全世界贫富差距不可挽回地拉大,民族、种族矛盾的不断加剧,则很大程度上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自身既得利益的努力维护——
地球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能过上“有房有车有保险”生活的人数是一定的。所以奥巴马不是也说过嘛,这个星球无法承受中国人也按照美国人的方式生活。因此,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一个国家内部尚且不存在“先富带后富”的可能,那么国家之间就更不存在这种可能性了。
所以,不幸的非洲人除了“吃草”还能如何呢?作者这样的幻想,非但不是“种族歧视”,而且还是为以非洲人为代表的贫困民族的呼吁和呐喊!除了这个,他又能做什么呢?
“天使时代”,真的就是“吃草”时代或者“翅膀”时代吗?我倒觉得这是一种讽刺,一种对不公平、不平等的讽刺;是一种无奈,对人类未来不抱希望的无奈。在绝望处寻找希望,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吧,要不还能怎样呢?

《人和吞食者》

这一篇中也有《三体》的影子,江波文明透明的小飞船,和水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而吞食者是“心肠实在的文明”,也和三体文明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想法有着极大的相似。在作者的幻象中,很少有温柔、和平的外来文明,这其实也体现了他悲观的世界观(或者说“宇宙观”更合适?)但也正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他受鲁迅的影响应该很深,所以在绝望中寻求希望是他追求的价值,因此人类还是奋起反抗了,虽然最终的结局仍不免于灭亡。
在一个文明之内,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平等(其实就在不远的过去,连不同种族之间都没有平等);那么在文明与文明之间,为什么就非要存在这种平等呢?作者的理念看似冰冷,但却实实在在反映了真相——文明有高低,地位不平等!其实作者已经对情节进行了很多柔化处理,比如吞食者为了“口感”而让作为“家禽”的人类快快乐乐地长到六十岁,这本身就比人类对待自己的家禽、家畜好多了,如果真的把人类对待“动物”的种种恶行放到吞食者那里,估计这些情节就会引起人们的不适了!
小说的结尾,最后的人类自愿留在地球上,成为蚂蚁的食物,并寄希望于成就地球新一轮的文明,不得不说是一种道德回归,但整个人类中能有多少人会这样做,恐怕就很令人悲观了。而“地球上的文明生物有越来越小的趋势”,恐怕又和《微纪元》的构思产生了关联,也可以称为是作者对未来的一种预测吧。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在面对浩瀚宇宙的时候,恐怕连蜉蝣和一粟都难以自比,但我们的可贵在于思考,无论我的思考多么幼稚可笑,它都是我们存在过的唯一证明,甚至本身就是我们的“存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