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性学习】从《红楼梦》的诗词中看人物形象(周祖屹、郑米尔、辛宇晨、李雪阳、郝响、潘硕)

 新用户8357TuwT 2023-07-18 发布于河南
从《红楼梦》的诗词中看人物形象
周祖屹 郑米尔 辛宇晨 李雪阳 郝响 潘硕

【摘要】《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且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曹雪芹以书中人物身份所作的诗词尤其能从侧面表现他们的性格。这类诗词在《红楼梦》的三次诗会中集中出现。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借助三次诗会中不同人物的诗词,从多方面进行赏析,以期达到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红楼梦  诗会  诗词  人物形象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人物的刻画立体、丰满、生动鲜明,塑造人物的方法为数众多。其中最为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高超的笔法写出了众多诗词,不但能暗合每个人物的命运,还能细致地表现每个人物的性格。我们在本文中主要聚焦三次诗会中的诗词,通过赏析诗词分析人物的形象。
一、诗歌中的贾宝玉
宝玉这个角色似乎从一出场便带着一种鲜明的纨绔感。林黛玉初到贾府,旁人都规规矩矩地站着,唯独宝玉一进来便直直扑进贾母的怀抱,随后又对初见的林妹妹直眼相看,张口便是不着边际的胡言。后续再经历大闹学堂的事,更让宝玉加上了一顶“不学无术”的帽子。正是这样一个风流纨绔的人,背后却藏着让人难以察觉的悲凉,藏着曹雪芹似真似幻的暗笔,和对命运无常的慨叹。
从创作上来看,宝玉诗作最鲜明的特点还是那一股富家子弟的气息。第三十七回咏海棠时,宝玉作诗“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太真”“西子”都是有名的美女,用“出浴太真”表现海棠雪白团簇的姿态,便足以表现宝玉亲近女性,从心里喜爱女性的特点。同时,这样用典也体现出宝玉的诗受到香律艳词的影响,以及“不学无术”专爱看杂书的特点。而“捧心西子玉为魂”一句借西子病心而颦的美态很好地表现了海棠花花枝纤弱的特点,生动形象,足见宝玉心思灵秀的特点。
第三十八回的诗作与其他诗作不同,菊花社一节作的诗都借菊自比,因此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宝玉的《访菊》中,我们便能看到一个游手好闲、无拘无束的贵族公子形象。首联“酒杯药盏莫淹留”一句通过劝酒表现出宝玉生活的优裕以及他为人的率直。颔联“蜡屐远来”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追求,正和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相呼应,点出了宝玉的“乖张”。
同样的特点在第二首诗有更加深入的表现。《种菊》中首联“篱畔庭前故故栽”一句有些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悠然,表现出一种远离凡尘的超脱感。而颈联更放大了这种超脱感,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暗用杜甫咏李白的“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杜诗叹李白一生咏诗千首,潇洒肆意,但最终却飘零无依,只能靠杯酒抒愁。宝玉恐怕也借此慨叹自己在贾家看似风流随性,享受生活,但实质上仍然是孤苦一身,迟早这些荣华富贵都会如烟散去,只留自己借杯酒抒愁苦。在富贵的表象下,宝玉却常作此感叹,悲叹自己孤苦无依。或许源于自己通灵宝玉的身份,宝玉得以看破富贵的遮掩,看清自己孤苦凄凉的结局。因此他在诗中才常常暗示自己的远离凡尘之意,尾联“井陉”在戚序本中作“三径”,引用蒋诩归隐的典故,更加明确地表现出自己远离凡尘的意图。
逃离凡尘,归隐山林,这是宝玉的“乖张”,但同时也是看透了结局的淡然。可叹他虽身为通灵宝玉,在红尘中依然被污浊掩盖了清明。被富贵堵塞的通灵,被结局牵绊的洒脱,令他仿佛成为一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无数的清浊在他身上汇聚,混合成的便是一个难辨黑白的宝玉。他性格中矛盾的许多点,比如既乖张放肆但对人又温柔体贴,身处富贵却丝毫不重功名,诗中生活中如此强调自己的愁,以及对归隐的向往等等,都因此得到了解答。那些看似率直而不通人情的行为背后,都反映出一种悲凉的内核,一种仿佛知道自己命运却又无法反抗,只能顺着命运不断接近解决的无可奈何。身边的人和事都如井上落花,梦幻泡影,充满了似真似幻总无法抓住的愁思,和被富贵遮住通灵的双眼所产生的迷失。都说《红楼梦》精彩便精彩在真实与虚幻、梦境与现实无法区分,纠缠在一起的那种荒唐感。我想,宝玉的前半生与后半生的巨大变化,身上种种矛盾的性格,会不会也是《红楼梦》真真假假荒唐的一部分呢?他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悲凉,会不会也是曹公坐在家里望着旷野,回想起自己前半生所留下的苦笑呢?
宝玉或许的确就是一个风尘中的迷失者。他含着通灵宝玉而生,但却穷尽一生来找回自己曾经的通透清净,用尽全力想要看破自己身上的幻境。“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的风流轻佻背后,是“篱畔庭前故故栽”的逃离,是“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的悲叹。妙玉在风尘中固守着自己的清高通透,而宝玉却不得已裹挟在风尘之中,又不得已地察觉到了自己的结局。或许宝玉就是那个夹缝中可怜求生的人,当他看到自己的悲苦时,一切于他已经不再重要。他妄图淡淡地从这世间走过,或许再带上自己前世所浇灌的仙草;但最终他只好一无所得地离去,连带着把自己的通透一起不得已地丢在凡尘。
二、诗歌中的林黛玉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林黛玉以“潇湘妃子”的“笔名”选了《咏菊》《问菊》《菊梦》三个诗题,创作了三首诗。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才华在所有出场人物中可以算得上是出类拔萃,这点也很好地体现在了文中她的诗歌里。当然,林黛玉的诗歌不仅仅体现了她的才华,还蕴含着曹雪芹对她的命运、性格的表现。
在这次诗会中,黛玉所作的《咏菊》《问菊》《菊梦》被李纨分别评价为所有诗歌中的前三甲,并提到其“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以《问菊》为例,不同于其他人写菊花就以菊花为对象,黛玉所写的《问菊》另辟蹊径,以一名对菊花喜爱的人为对象,可以说无愧于李纨“立意新”的评价。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咏菊》前四句写出诗人创作的灵感,毫端蕴秀更是写出诗人下笔的自信和流畅,既是说诗中那位“咏菊人”的才华横溢,也是曹雪芹在夸赞林黛玉本人的才华。
后两句“满纸自怜”回到了林黛玉一贯的愁怨,写黛玉没有倾诉之人的悲哀情感,这一点在前面所写“醒时幽怨同谁诉”等诗句中也有体现,但黛玉心中到底有什么难以被他人理解的东西,以至于发出“幽怨同谁诉”的疑问呢?这一点可以通过对《菊梦》的赏析来探索——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第一句写梦境的虚无缥缈,依稀难辨,似乎是在说人生命运如同梦境无法捉摸。下句引陶渊明的典故,表达自己的追求并非是“庄生蝶”,而只寻到如陶渊明那样的知己。那么值得考虑的是,为何此处一定要写陶渊明呢?如果仅仅因为是菊花,那其他人并没有像黛玉这样,在三首诗中全部引用陶渊明。那也许有一种可能,就是黛玉自己认为陶渊明的精神与其相似,或是说曹雪芹认为这两人的精神有些相似。
陶渊明有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所表现出的是他人格独立的高贵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而林黛玉同样是对封建礼教心存反感,无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观念,还是学习只是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的价值观念,林黛玉都并不喜欢甚至深恶痛绝。但是身在贾府的大环境里,却没有人能赞同她的想法,因此才会有“无人可倾诉”的悲伤,《问菊》中“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同样是在表达这个意思。
但有一句“醒时幽怨同谁诉”中,其中“”代表从梦到现实的过程,而在作者的生平中,又有什么是梦,什么是现实呢?同样,黛玉一直将宝玉视为知己,为何也会不知道同谁倾诉呢?我们认为,这首诗与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能是起到了预言的作用。“醒前”是指黛玉进到贾府遇到宝玉,以及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黛玉重病的时候,宝玉却毫不知情,而且正在准备娶薛宝钗,也许此时在林黛玉的视角里,这就是大梦方醒的时候了。因此,才会有一种之前所有的经历,所有的感情不过是一场大梦,醒来之后自然会有无人可诉,只能把情感寄与衰草寒烟感慨,而衰草寒烟正有空无冷清之意,不难看出诗中满是黛玉对自己,以及曹雪芹对黛玉悲惨经历的同情。
三、诗词中的薛宝钗

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薛宝钗写了这样一首诗——

咏白海棠
蘅芜君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出了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颔联承接首联,写白海棠淡雅洁白的特点,同时也是写诗人自己清新淡雅的品性。颈联是极有深意的一句,淡极使出花更艳”表现出有如胭脂、冰雪般淡雅的白海棠才懂得花朵的艳丽。淡雅只是表象,寡淡意味着节制、克己。但仔细玩味又能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恣意、张扬。我们可以看到点戏文专挑贾母喜欢的点,以及主动替史湘云解围时宝钗的大方得体,同时也有扑蝴蝶和螃蟹诗时的一时失态,这使得薛宝钗的形象更加立体多面。愁多焉得玉无痕”多被解读为暗讽林宝二人,但如果真是如此,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心机重重的女子,而不是一个雅致高洁的少女。因此在我看来,宝钗即使有这样的想法也可以理解的,两个少女为一个男孩争风吃醋,难道不是青春岁月里常见的一幕吗?这并非绝对的“恶意”,理解为黛钗间的相互调侃和捉弄也未尝不可。
在第三十八回中,薛宝钗则写了这样一首诗——
忆菊
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十二首菊花诗是有顺序的,《忆菊》排在首位,是因为今年的菊花还未开,所以要追忆菊花,追忆之外,还有向往以情。这首诗的首联道出了秋天即将来临之际,天气愈渐寒冷的感觉,“抱闷思”“断肠时”可见诗歌的主人公有种烦恼和忧愁。颔联“秋无迹”“梦有知”十分对仗,可谓绝妙,正如后面探春所评:“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托出来。六个字内敛而冷静,准确和精确地道出了“回忆”的缥缈悠长之感。
颈联可理解为:心中念着菊花,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心思也随着远去了,坐在此处听到洗衣服的砧声,一声声传来。这两句写出了入秋之际给人带来的清净与淡淡悲情之感。“归雁”既作为意象,表达诗人的孤独伤感,又作为一处动景,让人的心思不自觉间随着大雁游离远走。尾联可算是升华主旨,“谁怜我为黄花病”写诗人苦苦追忆而病,是对前面六句孤、愁、悲、寒之感的延续与加重,但当九九重阳到来之时,我就可以一解苦忆之症。从“慰语重阳会有期”中我们可以看出宝钗的个性:始终抱有希望,绝不独自悲哀。所以虽然《忆菊》在讲孤独,但这种孤独有着对未来的向往,并且最后一句也呼应了《画菊》尾联。
在第七十回里,宝钗则写了这样一首词——
临江仙·柳絮
衡芜君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上片,“白玉堂”不必说就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柳絮随着春风飘荡,却显出了别样的风情。“卷的均匀”则给出了与不同于前面几人的欢快优美,流露出的欢喜之色。这几句让湘云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同时“卷的均匀”还表现了宝钗在贾府里的随分从时、进退自如,又豁达乐观的形象。后面的“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依然充满着积极色彩,宝钗通过反问的形式,将苏轼词中的消极情调变为了积极的精神。
下片,宝钗更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柳絮本就是无根的东西,所以又何必悲伤?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正是宝钗的旷达襟怀。随后便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说是宝钗对未来命运的祈祷和希冀,是她对未来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在封建社会的价值与道德模式中,薛宝钗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把未来寄托在缥缈的“东风”上,说是一种豁达乐观,背后却也是面对生活的悲戚和面对命运的无力。
从薛宝钗在诗会中的几首诗词不难看出她作为《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有着极强的复杂性,她远不止那个众人眼中端庄淡雅的大家闺秀。“任是无情也动人”,端庄的表象下同样有着一颗炽热的心,白花因何最艳?因为在这最纯的白下,蕴藏着的是最绚烂缤纷的斑斓五彩。可以想象,宝钗也曾有过天真烂漫、恣肆昂扬的年华,诗书笑语、父兄宠爱转瞬即逝,剩下的只有父死家垮,独撑门面。自那时宝钗就收了手,开始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大家闺秀”。方士说她胎里带了热毒,大约只有冷香丸能压制……大约没有多少人是真的天生凉薄,冷漠只是因为曾经很热烈地热烈过。
四、诗词中的贾探春

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七回中,贾探春写的《咏白海棠》是这样的——

咏白海棠
蕉下客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这首诗是探春在海棠诗社最先作出的诗,探春在首联中写到斜阳、寒草,给人一种悲凉萧瑟的感觉,奠定整首诗的情感基调。通过描写雨后种植海棠的花盆中长满的翠绿的青苔,表现出海棠所经历的时间之久,似乎就是在代指兴盛多年的贾府;而寒草即为经霜衰草,而这就似乎在说曾一度繁荣的贾家也在时间的推移下走向衰落。颔联说白海棠如白玉、似雪花,这两个以洁白著名的美好意象充分展现出白海棠的美丽纯洁,“难比洁”“易销魂”更表现出它的独特以及令人痴迷。这些也是探春对自己的表白,她自诩白海棠一样得高洁动人,因此“难比洁”似乎就是探春在表达自己心中潜藏的更高远的人生目标。颈联既是写海棠,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芳心”一词被用来代指探春自己希望改变家族落寞的现状,但奈何自己又是如此的“娇无力”,表达出探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和惋惜。尾联“缟仙”的意思是化为飞鸟,飞向天边;“莫谓”则表明不希望飞向远方,而是“伴我咏黄昏”。结合后文探春远嫁他乡的结局,似乎就可以理解为这句诗实际上是作者曹雪芹对探春远嫁后思念家乡的一处暗示。
在第三十八回中,探春则写了这样一首诗——
残菊
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这首诗是本次诗会中的最后一首诗,首联所写与其在《咏白海棠》中如出一辙,同样以“露凝霜重”营造出一种悲凉庄重的氛围,看似在写菊花因寒霜而倾斜的情景,实则喻指贾府正在走向倾覆。颔联又写到“金淡泊”“枝无”“离披”,这些词语描写菊花颜色褪去,枝叶凋落散乱的样子,但也是在喻指贾府及其中的人们正在走向凋亡离散的命运。可是众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危机反而还在齐聚赏菊。这就使探春心中充满焦虑,只好在尾联以“暂时分手”安慰自己不要过于担心。
(一)
(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苕。
价高村酿熟,年稔府粱饶
(二)
空挂纤纤缕,徒垂落落丝。
难绾系也难羁,
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这两句诗分别为探春在赏雪和咏桃花时所作诗句。首先第一句的“萎苕”是指枯萎的苇花,而用“无心饰”做定语,似乎是在说探春面对贾府走向衰落且没人及时意识到时充满无奈和疲惫,甚至不知该如何挽救。第二句诗的“纤纤缕”“络络丝”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这是作者曹雪芹在写作时对后文探春虽然远嫁但仍挂念贾府久久不能忘怀的暗示,但“空挂”和“徒垂”又给人一种无力感,充分表现出探春对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两个“也难”表现出探春深知自己付出再多也是无济于事,仍无法改变自己和贾家的命运,因此只好“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纵观这四次诗会中探春所作诗词,通过其在诗中对白海棠、菊花、雪等事物的描写,不难看出探春具有较为出色的学识和文采,在描写、抒情的同时,也表达出她在意识到贾府走向衰落时虽心有所想却力不能及的惋惜,充分体现出探春对贾府兴衰的关心和担忧,也体现出她具有能够先于众人发现贾府变化趋势的细腻心思和聪明智慧。
五、诗歌中的史湘云

史湘云因为没有赶上海棠社的第一次活动,所以补写了两首——

白海棠和韵·其一
神仙昨夜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玉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黄昏。
首联“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从种花人写起,表白海棠来历,破空而来,摆脱眼前景物;同时以蓝田玉指代白海棠,形象高洁,富于想象,是诗人高雅、乐天的表现。颔联“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突现白海棠精神,寄寓自身情性两句之间,“非关”与“自是”扣合,取舍分明,体现出诗人冷峻、挺拔,但又真率、单纯。颈联“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兼用比兴和白描手法刻画白海棠,雨渍”一句写白海棠经雨之后留下的斑痕,不用拟人和比兴,全系白描,朴质真率,自是湘云本色。尾联“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翻腾转折,以对白海棠吟咏之赞叹收束全诗,用反问句式更反映出她生来英豪阔大、性格爽朗。 
白海棠和韵·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月色昏。
首联“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不同于前一首天外飞来之笔,从院中环境景物写起,蘅芷即蘅芜、兰芷,均系香草,用以衬托海棠之品;“也宜墙角也宜盆”则写出了白海棠适应性强,随遇而安,同曹雪芹笔下的湘云何其神似!颔联“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花人对举,咏物抒情,人为”一句抒发众芳摇落之悲慨,与“云飞水逝,展眼吊斜晖”相似,表现出诗人的悲凉。颈联“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写白海棠经雨带露、月下窗前的形象,加深悲伤怅惘氛围,乃是湘云同众芳共有的悲剧,非常悲凉。
她在第三十八回中则写了这样一首诗——
对菊
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在这首诗中,史湘云以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正呼应了她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的特点。颔联“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中的“萧疏”意思是萧条稀落,“科头”意思是光着头,古代女子原本不戴帽子,这里借指不拘礼法,展示出湘云狂放不羁的性格,也是颈联中的“傲世”精神的形象化,也强化了她的英雄气概,以及率直的特点。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各个人物性格的刻画可以说是细腻详尽。在他的如花妙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
贾宝玉的游手好闲、无拘无束、淡泊功名、超凡脱俗;
林黛玉的感情细腻、志趣高洁、追求自由、反抗礼教;
薛宝钗的大方得体、清新淡雅,外表冷漠、内心炽热;
贾探春的才华横溢、志向高远;
史湘云的英豪阔大,质朴率真……
从小说内容的角度来看,不同人物所写诗词虽然歌咏的事物是相同的,但由于各人经历、性格等的差异,事物的特点得到了差异化的表现;从作者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却又是借助诗词塑造人物形象的巧思。当然,这些诗词还借助了不同的意象和典故,烘托出整首诗不同的氛围,或暗示出不便直说的内容,委婉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