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村病是种什么病?

 小波H 2023-07-18 发布于云南

木村病(Kimura Disease),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最初由我国金显宅医生于1937年首先报道,以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命名。1948年日本学者木村对该病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和解释,因此命名为“木村病”。

图片

什么是木村病?

木村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免疫炎性疾病。病程长,可长达数年。

该疾病头颈部多发,以单侧或双侧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最为多见,亦有见于颏下、颌下、额部、眼睑、耳周、颈部、枕后等部位,头颈部以外,四肢、腋窝、腹股沟等也可有累及。肿块为无痛性,界限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肿块直径1-20cm(平均3cm),可融合成团块。早期质地较软,随病程延长逐渐变硬韧。表面皮肤可出现瘙痒、皮肤粗厚及色素沉着。局部淋巴结和腮腺、颌下腺等大唾液腺常受累肿大,有些病例病变只侵犯淋巴结,而无皮下软组织肿块。常以异常包块就诊于综合外科门诊。

图片

图片

实验室检查常提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及血清IgE升高。超声表现为局部粗大“网格状”回声、血流信号丰富的皮下肿块,和/或回声减低呈细小“网格状”、保留门型血流信号的淋巴结。

图片

木村病的特征

木村病的病理学特征为:

①淋巴细胞增生并形成滤泡,生发中心活跃。

②滤泡间嗜酸陛粒细胞浸润,可形成嗜酸性脓肿。

③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常呈扁平状。

④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木村病有多脏器累及的可能。既往报道中木村病患者合并肾病约12%一16%,包括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病、IgA肾病等。此外,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者分别为13.6%、23.7%和8.5%,少见有合并有急性肠系膜缺血,多发小血管栓塞。

图片

图片

木村病的鉴别诊断

木村病的鉴别诊断需要与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结核,淋巴瘤及Castelman病等疾病相鉴别:1.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好发于头颈部,多表现为丘疹或红色结节,是一种良性血管增生性病变,病理以血管增生病变为主,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性的上皮样,而淋巴滤泡少见。2.淋巴结结核:有淋巴结肿大、低热、盗汗等结核感染中毒症状,血沉增快,PPD试验强阳性,T—spot阳性,淋巴结病理可见干酪样坏死灶,抗酸染色阳性。3.淋巴瘤:可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乏力、体重明显下降,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等,淋巴结病理可见淋巴结结构破坏,单克隆性B或T淋巴细胞增生,霍奇金淋巴瘤可见镜影细胞。4.Castelman病:是一种淋巴增殖性疾病,表现为单发或全身多发的淋巴结肿大,其中颈部肿大淋巴结发生率较高,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gE升高表现,淋巴结病理可见特征性“洋葱皮”样外观及“棒棒糖”结构。5.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可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但多为全身,且伴有发热、肝脾肿大、皮肤损害、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等表现。淋巴结病理可见淋巴结结构破坏,树枝状小血管增生伴内皮细胞增生肿胀皿”。

图片

木村病的治疗方式

木村病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激素治疗等,因头颈部放疗可能影响儿童的脑部发育及智商,且放疗有皮肤损伤及癌变的风险,对低年龄的木村病患者,不建议放疗治疗。此外,激素治疗撤退后复发可能较大,且长期用激素有骨质疏松、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等的风险,选择该治疗方式需慎重,且充分告知患者相关情况。因此我科认为儿童该疾病应优先手术治疗。合并肾病可给予小剂量激素治疗。

图片

木村病的预后评估及随访

研究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肿块最大径、皮肤瘙痒和既往治疗后复发史这些因素与疾病进展正相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是木村病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过去认为木村病是一种慢性良性疾病,一般无恶变倾向。近年来有多篇文献报道木村病伴发肾病综合征者出现肾功能衰竭,以及木村病患者发生淋巴瘤的病例。提示木村病不仅易复发,亦有导致严重病例的可能,应加强对木村病患者的随访。

图片

总结

木村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可因为头颈部肿块、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肾脏病变、皮肤表现而就诊,外科医师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尤其是对于有头颈部无痛性软组织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增高三联征的患儿,尤其是男性患儿,应注意考虑到木村病可能,力求手术完全切除病损,完善病理学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之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