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献之生平最后一件作品,全篇只有44字,却足以碾压王羲之!

 事奴 2023-07-19 发布于河南

王羲之给王献之带来的,不仅是“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有巨大的创新压力,他不能只跟在父亲身后亦步亦趋。

在王献之传世的《中秋帖》《鸭头丸帖》等作品中,其中所展现的一笔书,我们已经能看到他对王羲之的继承和超越,但在他传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他的这件行书《地黄汤帖》。

《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地黄汤帖》,写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是王献之传世的最后一件书法作品。此作原本收藏于宋代内府,后又经贾似道、文征明等人,于1911年流落日本,现在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

此作全篇只有四十四个字,其全文如下:“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虽然只有四十四个字,但却称得上是碾压王羲之。这件《地黄汤帖》的价值在于,将书法的内擫笔法向外拓笔法的转变推进了一大步,并且以一种更加雄健恣肆的格调,将书法家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

《地黄汤帖》中,像“论”、“及”等字,笔画都是明显的外拓结构。这种结构是草书脱离隶书的体势之后,向前发展的一种必然。

这种外拓的笔法,可以追溯到汉代简牍的草书当中。王献之的外拓笔法将行草书从隶书的体势中脱离出来后,笔法以及文字结构从内擫走向外拓的进程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这件作品前面的“新妇服地黄汤”等字,写得较为拘束,行中带楷,采用的是内擫笔法。书信往后,字势就越来越开张,其中的笔法也逐渐转为外拓。

比如其中的“未佳”等字,就是明显的采用外拓法,同时笔画的使转坚持顺势而为,简便而更加流美。

梁代陶弘景和梁武帝萧衍谈论书法时,曾经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比世(宋齐两朝)皆高尚子敬,子敬元常,继以齐名。(钟繇)贵斯式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意思是在当时,大家都知道有王献之,而不知钟繇、王羲之。以《地黄汤帖》为代表的王献之痛快淋漓的书风,对后世颜真卿、米芾等人的行草,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对于王献之的这件

《地黄汤帖》,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