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上海图书馆漂流记

 无尽对话 2023-07-19 发布于上海

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上海,是我所知道的图书馆资源最好的城市。

上海图书馆分布广,活动多,光顾便利,免费借阅,是看书的好场所,睡觉的好地方。孩童放学要散养,老父痴呆没空陪,选图书馆就对了,安静安全,孩子复习没人打扰,老人平地行动不会摔跤。

上海图书馆是我个人的避难所。

迷惘困惑,图书馆成为我寻找答案的途径之一;租房选址,1.5公里内有图书馆是我不变的标准;每次从上海的一个区块漂流到另一个角落,一想到附近有图书馆,像熟识的朋友般让我安心。

如果进图书馆要买门票,在图书馆坐要收钟点费,我的图书馆清单应该会拉得老长。

刚到上海,图书馆就成为我的最爱,那时候一张卡最多同时可借6本书,我待上几小时后再借几本,真是“吃不了兜着走”,几个月下来,借阅量已经超过了全国96%的人;在上海时间长了,职场事故、年岁渐长,不知不觉不可避免生理心理油腻,唯有隔三差五走走图书馆,沉入一方虚拟世界可解腻。

上海所有的图书馆都是上海图书馆。

上海大大小小的分馆图舒服分布在每一个区、每一个街道,名字一般是上海xx区图书馆或上海xx街道图书馆。区图书馆通常是本区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图书馆;街道图书馆则是街道居民最便利的图书馆。一张上海图书馆借阅卡全上海通用,在任意图书馆凭身份证交百元押金办卡,可到其他任何图书馆借阅,如今单卡借阅量已经达到了10本,可就近异馆还书。

上海图书馆也是上海图书馆总馆的特称。

如果你搜徐汇图书馆,地图上第一个出现的肯定是总馆。总馆位于徐汇区淮海中路,10号线上海图书馆地铁站出来就到了,是唯一一座名字就只有“上海图书馆”5个字的图书馆,没有区,没有街道。

总馆进门前的体验很好。深绿的灌木剪修齐整,为图书馆定下宜人的基调;白色的建筑高大宏伟,涤荡着瓦蓝瓦蓝的天空;长长的半圆形阶梯只能缓步攀爬,学海无涯、书山有径,跋涉艰难。

进门后体验相当一般。导航上90%的内容与读者无关,形同虚设;借阅室在一楼,刷卡入门,比其他馆自由出入多一个门槛;二楼、三楼、四楼、五楼,我去过几次都不知道干啥的;有一个多媒体阅读,摆几个Kindle在那边不知道有什么用。

我在上海去的第一家图书馆是虹口区图书馆。

具体情形已经记不清了。2012年下半年,大概是一个黄昏,下班后,先在网上查了位置,于凉城路出发过高架,踏过一条满是垂丝海棠树的路,右转,浏览过一个个服装小店,左转,到了两旁各一棵大岛樱花树的大门口,玻璃门自动打开,迎面是一面写着各种版本“书”字的墙,退后是“虹口区图书馆”的门牌。

虹口区水电路图书馆在中环水电路百联超市附近,对面是各色小商品店,背后从窗户可见学校的 篮球场。一楼办卡,二楼图书室报刊室,一排工作人员在靠右手边的区间还借、整理书;读者桌椅在中间,台灯很漂亮;书架分布在两边,书籍类型有重复。早上9点开门,晚8点40放音乐,9点闭馆,周一闭馆休息,节假日休息两天。

我在这家图书馆喜欢看的书有德鲁克《旁观者》、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塔勒布《随机漫步的傻瓜》、朱光潜《给青年人的十封信》、周作人《自己的园地》。

2013年以后,我经常出入的图书馆变成曲阳街道图书馆。

当时单位搬到曲阳路,我搬了住处,离水电路图书馆有1.5公里,离曲阳街道图书馆仅300米之隔。

曲阳图书馆在内环曲阳路小区里面,不好找。要从路边拐进去,往里一直走。一楼报刊室,退休的老人埋在报纸后,露出帽子或者不同程度的秃顶,报纸徐徐移动,你能看见他们戴着金丝老花眼镜。

2楼是借阅室,几台查阅的电脑旁边摆放着一面打印过一面空着的小纸条以及削好的铅笔,方便你查书找书。宽大的阅读空间里,桌椅的颜色有点班驳,没有台灯。顶楼有一个活动区间,会放电影,或者举办讲座。

二楼左边书架上,还有一道楼梯通往一个复习区间,大概是留给特别需要专注的读者用的。一般爬上去的都是很年轻的背着双肩包的读者。

曲阳图书馆藏书不多,但很大偏门的书却能找到,比如徐皓峰《逝去的武林》、《大日坛城》等,很多图书馆都没有。附近有饮品店、各地特色小餐馆、绞边钉扣子的裁缝铺、美妆店,一条龙服务的即视感,你可以待上一整天。

我偶尔也会重回水电路图书馆。有时候是事出有因,比如钱包丢了,图书卡没了,要补办,得重新回去那里办。有时候是这边找不到想要的书。

最好是春天,曲阳路的西府海棠娇羞地开了,绿肥红瘦;十字路口的小彼岸大樱花树盛放,花落胜雪;广灵四路嘈杂的菜市场卖的菜蔬更鲜更绿了,交叉口的多肉店在春天的阳光里分外可爱;水电路那一排排竹子冒出了笋箭,图书馆门口的大岛樱风过冉冉。

2016年,我从虹口搬到徐汇。搬家前,我清数了自己的书,把不会再看的书分成两拨,一拨捐给曲阳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一个本上记下了我的名字和书名;一拨捐给水电路图书馆,他们打开了一个大缸子,让我把书都投进去。

一是对两个图书馆做一个告别,二是感谢近两年来两家图书馆的陪伴。

搬到徐汇后,首先造访的是离住处1公里左右的徐家汇街道图书馆。事不凑巧,位于南丹小区的徐家汇图书馆名存实亡,虽然建筑门口写着图书馆的名字,实际上整栋建筑空无一人,找不到一个工作人员,也找不到任何有图书馆模样的楼层。

好在徐汇区图书馆也不远。

徐汇区图书馆位于南丹东路80号,离天钥桥路很近。分外南楼和北楼,南楼是图书馆主楼,门口有几棵翠绿的芭蕉,水绿的罗汉松,一个长满水绵的小水池,池边卧着3只虎斑猫。

猫的眼神不近人,也不怕人,但是你走近它就躲了。小猫有时候会穿越大路,钻进旁边的矮牵牛花丛,或者路边停着的机动车下面。中午的时候,三只猫候在窗户下,芭蕉边北楼的窗户会突然推开 ,一个男人投喂食物。

主楼一楼是咨询台,十次有九次没有人,右手边是报刊室,电梯口写着导航,包括针线、雨伞哪里领。电梯里有红色的地毯,一天一换,上面金色的字写着星期几。

二楼杂志室,三楼借阅室,门口都有查阅书目的电脑,一排旧的铁座椅,大概是等人之用。读者阅读区很大,侧边有3层,不高,书架满满 ,木地板,上下书窄窄的木板楼梯 ,楼梯扶手皆为酒红色,窗户是竖着的长方形,晴天往外推能看见绿树、白色楼房和蓝天白云。

徐汇区的工作人员一点也不忙,跟虹口区的人工还借不同,这边全是自助服务。他们需要处理的是异地还书、图书欠费。除了编制人员 ,还有志愿者。有一次,一个老爷子抗议,声音洪亮,说工作人员敷衍他,不帮他找书,一个又一个人去平息他。

徐汇区图书馆没有西西的《飞毡》,刚搬家不久我又特别想看,于是搭十几站地铁借过来,再还的时候,徐汇已经可以异馆还书了。

2017年,徐汇区图书馆北楼重新开发,建成了书香部落。天天开放,一个保安看守,门口挂两个厚本子供读者留字,所有书架贴墙而立,书架旁、窗户边都有坐垫座椅,还有圆桌。

楼梯通往二楼,每一个阶梯都做成一本书脊的样式,楼梯下的斜面绘着梵高的星空,下面是一本打开的书,生出很多树枝,再下面是两个猫头鹰坐垫,供读者使用。

二楼的窗边是黄金宝座,不仅有很好的街景视野,有简约的原木色办公桌椅,更有超级舒服的单人沙发,深褐色,一屁股坐下去,整个人都陷下去,舒服得起不来了。

随着书香部落开放的时间越来越长,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自由工作者、写作的人早早过去,去晚了就没有位子。

但我住的地方离南丹东路也不近,于是我又寻思着找找更近的漕河泾街道图书馆、田林街道图书馆。

漕河泾街道图书馆很近,但是去过一次便不想再去。建筑的一楼写着漕河泾图书馆,然后我找遍一楼,没有,上二楼,没有,三四楼也没有,灯光昏暗,空气潮食,老年人唱歌排演余音绕梁,逼仄且压抑。最后上到5楼,小小一间,好像很多灰尘,书脊卡得很紧,一个中老年男人在工作台整理书,整个空间半死不活的感觉。

田林街道图书馆可以说是悲哀了,它已经消失了。原来图书馆的位置摇身一变,以所谓的文化活动中心形象出现,附近的老人说活动以棋牌为主,旁边的大剧院也毫无生气。半年后我再经过那边还心存侥幸,会不会已经恢复了,答案是当然没有。

2018年,我去过几次长宁区图书馆。第一次去还是好几年前世纪文景举办的聂永真讲座,活动结束就走了。后面再去,发现没有导航,电梯不好使,上上下下走遍都不好找借阅室。

长宁区整个场馆像酒店,氛围比其他图书馆差远了。这家馆的自习区间却可以说是奢华,单个自习区像我大学宿舍的书桌。一整排一整排列着,区隔开来,桌面有台灯,桌上有两层书架。

我有一次过去,来回巡了两遍没找到书桌位置,坐在中间的沙发上看书。不一会儿一个老爷爷来找我:小姑娘你来,我刚刚坐这里,我要走了,我看你来好久了,坐这里看吧。

好温情。除了谢谢,我还能说什么呢?

差点忘了人民广场图书馆。

2017年下半年,我经常去黄浦大剧院和星光影剧院看电影或演出,去早了可进附近的咖啡馆等,两场的空档突然想看看人民广场的图书馆。

这个馆太隐蔽了。那是一个雨天的周末,我围着那栋楼走了两圈,然后在一个竖着什么什么牌子的大门进去,七拐八拐,连问了3个保安才找到。

面积不大,比虹口和徐汇的小,比漕河泾的大,装修挺复古,除了中间的书架,一整面的书架靠着墙,很像家里那种一整壁书的装修。书架桌椅都是新新色色的黄木头,完全看不出磨损,坐垫和靠背是水绿色的皮子。读者很少 ,一个看上去五十多岁的男工作人员,不能异地还书。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明复图书馆。

明复图书馆的前身是上海卢湾区图书馆,大概卢湾区划分到黄浦区后改建了,里面有古籍以及社会科学类书籍。凭卡也可以借还,皆为人工操作。这家图书馆,有着全上海所有图书馆里最好看的窗户 ,大窗户,小窗格,绿色的梧桐树如入画框,碰上晴天,这样的窗户外我也就能看个半小时吧。

上海图书馆虽然分布广泛,但有些好书只能在上海图书馆总馆找到。

它们在你查询的时候,会显示在总馆的中文保存书库,你去借,只能拿借阅证搜到索书号,递给工作人员,书会从连接各层的流水线传到一楼,你的名字和书名出现在屏幕上,你领到书,可以进自习室去看,看没看完都必须当天还。

我去借了《钓客清话》、《顾随讲集》和张充和的书,走进自习室,比普通大学图书馆的自习室还好。一半坐位坐着人,一半座位坐着包和衣服,人不知道哪里去了 ,就是没有空位,真是浪费空间。我进出几回,最后把一个位置上的东西拿开,坐下一边看一边担心被人赶。结果来了人,自己悄悄收了东西走了,我还挺不好意思,如坐针毡。

总馆还有个特色,就是有专门的儿童图书借阅区间,这个其他分馆都没有。

周末的上海,大多数图书馆都是人满为患。有颜色鲜艳的熊孩子,复习功课做作业喝饮料吃东西甚至互相逗笑;有灰黑藏青的白领,准备司法、经济、英语等各种考试,埋头苦攻;有写论文的学生,一脸学生气,在笔记本电脑前一坐就是大半天;还有银发的退休老人,男的居多,一般穿灰色、驼色或棕色外套,行动缓慢,不发一言。

上海图书馆还定期举办读者活动。

总馆的资源是最好的,不仅是每年上海书展的重要场所,每月、每周都有质量很高的展览或者讲座,一般月底出下个月的预告 ,读者拼手速报名,报名晚了就没机会了。那是不是我可以先报上名,后面去不去另说呢?你想到的上海图书馆也想到了,所以对于报名了没去的,有一定的惩罚(后面的活动取消报名资格,我应该没记岔吧)。

区图书馆则看哪个区,徐汇区经常会举办上海话、苏州评弹等讲座, 偶尔看得到复旦大学教授的头衔;虹口区请过作家,举办过鲁迅相关的讲座。

街道图书馆则主要是电影放映和社区健康文娱相关的讲座。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年年都很火热,这两年,上海图书馆也做起了阅读马拉松赛,好像需要队长拉一个团队报名,在规定的时间阅读、答题,评分评奖,规则复杂不好懂,但不得不说形式很新颖。

进上海图书馆我遇到过故事,出上海图书馆我也遇到过事故。遇到过和蔼的老爷爷,关切我手机好好放;遇到过留下联系方式的男生纸条,可是字真的很一般;遇到过叫我大姐让帮她守座位的女生,我简直是怀恨在心。

我认识的一个人,他和他老婆是在嘉定图书馆认识的,那个女生当时在看余华的《活着》,泣涕如雨,他给她递了纸巾,然后两个人就聊起来,认识了,在一起了。

这样的事情我就没有碰到过,也许是我去的图书馆不对吧,哈哈。我只在书香部落碰见一个穿格子衣服的男生,他问我座位有没有人,我说没有;他又问我看这么多书啊,我觉得在那里说话是很打扰别人的,就没有回答。他用一个条纹格子的本在写着什么字。后面我再在主楼的书架依稀看到他,简直觉得惊悚了。

也有一次,我从徐汇区图书馆出来,扫了一辆单车,是坏的,再扫了一辆单车,骑了两分钟,发现也是坏的,接下来的事故你已经知道了。

上海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如果非要我排个次序,我心中的第一位是徐汇区图书馆,绿芭蕉虎斑猫木地板,365天开放的书香部落,每每逡巡其间,我都怀疑自己跟哪个活着的作家偶遇了。

其次是水电路图书馆,我想找的书大多数都有,管理员尽责,台灯漂亮,最重要的,熊孩子很少,我在这家图书馆看书入迷的次数最多。

再次是曲阳街道图书馆,能让人吃好喝好睡好,书籍也有意外的惊喜,可惜的是2018年,我在搜书的时候发现这家图书馆在整修,半年后再搜也没好,不知道会不会重新开放。

再次是上海总馆,看在保存书库的份上;然后是明复图书馆,有漂亮的眼睛(窗户);人民广场图书馆次之,视觉享受;长宁区图书馆次之,自习区可以;最后是漕河泾图书馆,可能很快被老年俱乐部吞噬了。

从一个区搬迁到另一个区,从一个图书馆漂流到另一个图书馆,我欣慰于图书馆不断提升的读者服务,自助还借、图书消毒、书香部落、讲座展览;也痛惜上海街道图书馆的消失,街道图书馆消失了,熊孩子少了一个安全复习的地方,老人少了一个溜达的场所,像我一样的人,少了一个数步可及的避难所;而上海,就离天堂又远了一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