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重视反对证据

 一中大语文 2023-07-19 发布于福建

【原题呈现】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命题者说】

这个作文题和以往我们习惯的“模样”有点不同:尽管依然是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写作的要求除了“写一篇文章”,还加上了“对他们加以劝说”七个字。不少同学也许会轻视,甚至无视这七个字(实际阅卷中,我们发现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可这项要求对写作相当重要。

“他们”指谁?当然是材料中所说的“不少人”,他们“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目的是“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固然是人之常情,这些支持性的证据可能也会部分地证明观点,但若因此忽视相反的证据,就容易造成认知的偏狭。人们将这种偏狭称为“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使人们选择性地注意和收集那些支持性的信息,不断巩固自我认知,排斥与自己判断相反的信息,更不会去验证那些信息的对错。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吗?比如,我们讨厌某个人就会下意识地多看这个人的短处,以进一步来证实此人的讨厌。我们采信所谓“命理”,就会把自己经历中与之表述相似的部分,当成其推算准确的明证。这种情况,尤其会使我们在面对一些模棱两可、难以决断的复杂问题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解释。

对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给予过分关注,无疑会导致我们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一些误区。一如之前提到的,它会使我们忽略那些与自己看法相悖的信息,甚至还会让人花费更多时间和认知资源去否定和抵制与自己看法相左的观点,这当然是有害的。因此,“证实偏差”非但无助于“正确性”的形成,反而会让人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沼。

当然,“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也绝非毫无意义。每个人都渴望寻求“自洽”的状态,都需要拥有“确定感”;而这种对“正确性”的追求如果是热爱“真理”的表现,那么更是值得赞赏的。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由于客观局限,即便是对“真理”的认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经过反复实践,还因为认识的无限发展性,决定了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由此,绝对的“正确性”是否存在,就颇值得怀疑。

分析至此,你不难发现,写作要求中的“加以劝说”是基于这样的前提:“证实偏差”容易导致认知偏见,是一种缺乏理智的、有缺陷的思维方式。这篇文章的写作必须基于这个既定的前提,以“劝说”为目的展开。

为此,写作中应当体现出明确的针对性。体现在写作内容上,就是将论说重点集中于分析弊端,使劝说对象认识到错误所在。体现在表达策略上,一方面是充分运用逻辑的力量,借助演绎或归谬,使劝说对象明确认识到: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作为选择证据的条件或标准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是以公允的态度,站在对方立场,肯定此种思维方式存在的合理性,再进一步指出问题所在,以便劝说对象更易于接受。

总之,写作要求中的“对他们加以劝说”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应是我们在审题中格外关注的信息。而每个人的头脑中其实都存在长期以来形成的某种态度、规则或假设,因此,尽管被要求站在批评者的立场,我们却也应当借助这次写作,将自己代入“不少人”去做一次彻底的反思。(程 元)

【佳作展示】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今,我们的信息来源随时代发展走向多元,可这并未改变社会中令人担忧的局面——不少人更看重于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其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拥护性的证据固然有其意义,但唯有敞开自己、接纳他者的质询,才能带来更有益的成长。

诚然,个体的主观性与局限性使其往往囿于自我的片面观点,生来渴望肯定自我的主体性结构,亦诱惑着人们沉浸于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中。而社会中古已有之的“人以群分”的效应和如今大行其道的“信息茧房”,更是顺应了个体的天性,将其束缚于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中无法自拔,陷入“正确”的回音壁中。

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固然如科学研究需要佐证一般有一定的效用,但“更看重”一词是危险的,因为这样的倾向性会带来排他性——如是,个体的视野会受到限制,沉溺于熟悉的、支持性的观点中,视线会窄化、思想会沙化,从而阻碍了个体的成长。因自我的片面观点而画地为牢,只会使其逐渐沦为“单向度的人”,丧失质疑的勇气与思辨的能力。研究问题的顺序应当是由充分、多元的证据推导出结论,而现下从结论出发反求拥护性证据的证明,无疑是本末倒置的,也因而是无效的证明,其正确性亦无法经历时间的质询和检验。

而倘若这样的行为在社会中猖獗,社会将逐渐走向两极化,变得愈发封闭。持有不同观点的群体,固执己见、针锋相对,形成自我封闭式样的文化,如是下去,“百家争鸣”这般和谐、包容、多元的社会繁荣景象,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他者的消失》中有言:“他者的否定性能使自我免于害病。”或许,反对自己看法的证据,比支持性的证据来得更为重要。在否定性的证据面前,个体得以审视自己观点的片面性与不足,在两者的对话、冲突、交锋、妥协之后达到平衡。胡适曾对蔡元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尖锐批评,当他需要一本书中的证据佐证自己时,却是蔡元培几经周折帮他买到了书——由此可见,接纳否定性的证据是一种为人的姿态;“君子和而不同”,这样谦卑、包容的个体声音彼此交织与重塑,带动社会拍马前行。

接纳否定性的证据是需要智慧与胸怀的。在建构这一品质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以谦卑的态度、包容的胸襟、冷静的头脑,让自己的观点接受证据的质疑与检验,将其导向成熟与全面。

甚至,智者除了接纳,还会主动寻求否定性的证据,以使自己的观点趋于完善;但这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而是一种“大方无隅”的圆融状态。这样的个体,定能共同构筑一个清醒、开放的社会。

因此,当你渴望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时,勇敢地向他者的否定性的质询敞开吧——跳脱出主体性的自恋结构,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收获真正的成长,亦带动社会走向成熟、包容与多元。

【教师点评】

赋予限定语“生活”以信息时代的特性,从反常处引出作文题干所指现象,并趁势补足作文题干提供的思辨空间,摆明主立场:承认支持性证据的意义,但更看重题干隐含的否定性证据的价值。

接着,作者迅速回应“劝说”的写作要求,站在“不少人”的立场上,剖析了其更看重支持性证据的主客观原因:囿于片面性、渴望自我肯定,以及人以群分、信息茧房的限制。丰富的要点,克制的笔墨,是为了给后两段的归谬留足空间。

从个体主观层面看,更看重支持性证据的倾向性会带来排他性,结果有二:丧失质疑的勇气与思辨的能力,而自己的正确性也无法接受时间的质询和检验。而一旦扩大到社会层面,则会加剧客观环境的畸形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引用“单向度的人”“百家争鸣”作正反论证素材,可靠有力;化用“思想沙化”这类新奇的譬喻,生动形象。

先破后立,才是对“劝说”目的的高度负责。因此,作者引用《他者的消失》中的警句,给予建议:不妨用智慧与胸怀接纳否定性证据,甚至主动寻求之,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当然,无暇不成玉。在蔡元培与胡适的例证中,若是能够侧重二人在红学上争鸣与研究,而非生活上的帮助,也许能离“证明正确性”的“认知要素”更近。

不过至此,作者这篇考场作文依然优秀,不仅满足写作要求,还对自己提出的论点进行延宕和思辨,实属不易。结尾处,作者使用第二人称作出总结与号召,回扣标题,呼应主客观层次,可谓体系完整、逻辑自洽。

2、我们应当重视反对证据

生活中有不少人更看重,甚至是只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这种行为与心态和不加论证省察坚持己见一样,无益于我们获得真知,因其包装成“理性论证”的隐蔽性与迷惑性更加有害,应当被摒弃与警惕。

在论证过程中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回避反对结论的事实,此般证明的看法很有可能是错误或者片面的。合理正确的观点必然建立在坚实的事实与证据上,向来自何方的质疑与反对持开放态度。完备的理论体系的特征之一,便是能解释“异常”的现象。也正是不断思考、检验反对证据的尝试与努力,使人类从“两小儿辩日”式简单有缺陷的思维模式脱出,进入“现代天文学”式的科学时代,获得真知灼见。

倘若我们一味放纵更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的论证习惯,我们的得到的只会是重复的定见。看法来源于过去的、既成的事实与认知,是过去思维模式的产物,很有可能受到个人集体片面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成为偏见。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恰恰需要人主动接触有颠覆性的、反对定见的新证据,以此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成为思维惰性的俘虏。

其实,了解多方证据,不一定意味着完全否定自己看法的合理性——它通向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论自由》一书中,小密尔指出,我们的大部分观点都不是完全正确或错误,而是包含了部分的真理。减少谬误、接近真理的方法,便是与反面接触。如今人们能获得关于光“波粒二象性”的完整认识,离不开对“波动说”和“粒子说“两派证据的完整考察,将其同意,放得全面准确的真知。理性主义的支持者伯林曾写作《浪漫主义的根源》,梳理了众多浪漫主义的代表文献,最后写到“浪漫主义的结局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强。如此来看,要得到深知与真知,就不能只看重、更看重支持自己的证据。

互联网的兴起应开拓人们的眼界,创造不同观点交流的空间。然而现实当中,它却加重了挑选证据重复定见的实践。我们或有意地待在信息、认知的“舒适圈”当中,不愿倾听相反的看法;或在不知不觉中被拖入信息茧房,举目皆是平台算法挑选过的信息,成为同质化的受害者。此时无论是主动回避还是被动受困,都应有意地警惕、主动摒弃这种给自我套上枷锁的做法,刺破回音壁,打开新天地。

着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以此证明自己正确性的人,他们有理性论证的意识,却无自我挑战的勇气,没有面对反对声音的魄力。然而,倘理性论证的目的是收获真知,那必然要放弃这样的实践,向异质、颠覆之物敞开怀抱——这是真理的要求。1002

【教师点评】

深入的思考与清晰的层次推进是本文的特色。

开篇观点鲜明,指出“更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无益于我们获得真知,应摒弃和警惕。在一开始,就把握住了问题的本质——如何获得真知。

接下来两段,意在阐明此现象带来的危害。文章从证明方式和证据的局限性两个维度展开,指出此做法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其一,所获得的看法很可能是片面、错误的;其二,只会得到重复的定见,无法获得看法的修正与革新。其中,作者并未停留在单纯的危害分析上,而是指出了完备的认知、真知的获得方法,即在质疑和反对中实现,在不断修正中实现。

与前两段相对,接下来,文章又指出了相反做法的价值。作者认为,个体的观点很多时候包含了部分的真知,而了解多方证据则可通向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知。至此,作者在对题干现象的分析中,阐明了自己对如何获得真知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既注意到题干现象的牵制,又能从中跳脱出去,视野开阔。

最后,作者立足现实,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更容易为自己戴上此等认知的枷锁,应勇敢地敞开怀抱,拥抱颠覆性的事实。

文章材料充实,行文流畅,语言简洁凝练,掷地有声。

3、克己然后知明

生活中会有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样选择论据的方式我是不尽认同的

首先,从机理层面讲,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是合理的。一个人在持有一个观点或看法时,必定会寻找能够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这是因为个体形成了看法的同时,也希望这一看法能被他人所认同,因此,个体势必要去寻找证据来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然而,这其中追求认同感的心理往往会让人们更趋向于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这样选择的证据往往会据于发表观点的个体的主观判断,往往会使论证不够充分,缺少信服力,从而难以证明个体的看法的合理性。

再者,这对个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当个体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时,他往往容易忽视其他的具有补充作用甚至是反驳作用的证据。这样不仅会导致使自己的看法更加具有合理性的机会的丧失,更会使个体无意识地屏蔽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于是,个体的视野被局限,从而使思维方式更加单一。更严重的人,视野的狭隘和思维的局限以及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会使人陷入自己即正确的错误心理,使个体形成偏向于自负和刚愎自用的性格。

因此,我们不能更重视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而是要更平等而辩证地看待所有的事实证据。支持的证据固然能满足自我认同的心理,但也会有被蒙骗的可能;而反对个体看法的证据很可能是客观的、真实的。当我们接受这样反对的证据时,我们将能够更冷静地看待自己的观点,并从这些证据中找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不但能让观点更充分,也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思维的周密性。

而这一行为的背后,其本质是克服内心对认同感的盲目追求。魏征直言敢谏,向唐太宗提出的许多反对性谏言和证据,唐太宗能克服了自己内心的不适,虽有怨气,但最终能反思自我,并开创了“贞观之治”。只有克服内心的、对认同感的盲目追求,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因此,我们不能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的证据,而是要打开视野和内心,接纳不同的观点,来改进和提升自我。

【教师点评】

全文整体思路清晰,体现了作者较好的因果思维。作者开篇对论题表示质疑,接着“由果溯因”,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个人对认同感的追求”促使人们更倾向“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承认这一现象确有合理性。这体现作者在依据作文要求进行“劝说”时,思考较为全面客观,并没有犯材料中“那类人”的错误,而是能够诚恳地站在对方角度,考察这类人的潜在心理并承认其合理之处。

接着,作者“由因推果”,尝试寻找这一现象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从“证明观点”这一前提背景出发,指出对方的做法蕴含过多主观性,会使论证不够充分,难以论证个人观点。同时,作者并不局限于对于“论证”的思考,指出了这一现象对个体思维方式的危害,更进一层地点明这类思维方式甚至会影响人格及未来发展。

经过对原因及危害的深入剖析,作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做法,指出“要平等而辩证地看待所有的事实证据。”作者深入一层,借魏征谏言的例子阐明本质要求是“人们需要克服内心对认同感的盲目追求”。最后重申观点,收束全文。

总体而言,文章逻辑结构较为清晰,对于“劝说”的要求也有体现,除了篇首对于现象合理性的分析,在文末提出正确做法的同时也不忘设身处地考虑劝说对象的固有想法,如“支持的证据固然能满足自我认同的心理,但也会有被蒙骗的可能。”倘若适当使用第二人称,会让劝说更有感染力。此外,句群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值得进一步推敲,可以通过调整句子顺序,让逻辑推理的过程更加清晰。

4、所有证据应被予以重视

在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固然合理,但存在局限性,否认自身的看法的证据也应当被给予重视。

这种行为的合理性显而易见。重视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能帮助我们不断完善看法,增加了看法的信服力,从而证明自身的正确性。日常生活中的“引用论证”便是这种方式的实际表现。

但是,这种行为轻视或忽视了否定的声音。对于“反例”的不作为,使这种行为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分析其原因,一是我们希望保持自己原有观点的正确性。“反例”的存在必然会质疑我们的已有观点,迫使我们承认观点的问题。二是我们对自身观点的不自信,我们不确定自己能否在已有理论框架内合理解释反例,若失败,则自己的看法便被推翻。究其本质原因,还是我们在思考上的惰性。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我们本能地弱化了异类声音对自身影响,这是正常且合理的。惰性导致了我们思维深度的浅薄,表面上,我们的正确性不容质疑,但难以顾全大局,甚至会存在致命错误未得到修正。在一次次地“证明”正确性后,我们便会形成惯性思维,变得只注重支持自己的证据,变得视野狭窄,思维僵化,其负面影响不可谓不严重。

只有战胜了这种思维局限性,将不论是否支持自己的论据都纳入考虑,我们才能完善“正确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所有纳入考量的证据都是合理的。我们应试图用自身已存在的看法理论解释那些与自身看法有出入的证据。接着,听取不同观点的人对其的解释。最后完善自身观点。不论是吸收他人观点还是被他人观点改变,这都是我们在对“正确性”追求道路上必然遇到的事。我们不应固守己见,死保自尊,而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所有支持或不支持自己的证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思维惰性,抵达“正确性”,人类才能进步。

揆诸当下,只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来证明自身正确性的行为并不罕见。在当下的快节奏社会,功利主义盛行,人们有时甚至不需要“正确性”,而只是一个看法和一个支持自己看法的群体。我们在信息上的获取因大数据推荐存在局限,难以和意见相左者产生联系。即便相遇,也会披着互联网的掩护对对方发起攻击而不去思考,令人担忧。

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步的必要条件便是不同的声音。只有给予所有合理证据重视,不论其是否支持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真正触摸到“正确”。

愿人们能理性地思考所有证据,愿人们不再忽视不同的声音。

【教师点评】

文章的论证思路非常清晰。首段开宗明义交代论点:这种行为固然合理,但存在局限性,否认自身的看法的证据也应当被给予重视。接下去的第2段回应了“固然合理”,第3段围绕“局限性”展开,第4段则从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证据的态度方面来进行论证。

文章的论证重点是第3段的“局限性”分析,作者着重分析了造成这样的局限性的原因,通过层层剖析,道出了本质上“思考的惰性”原由,造成了“视野狭窄”“思维僵化”的“负面影响”。紧接着的第4段又承着第3段的“思维局限”开始了该怎么做的论证,提出种种合理的建议,以战胜“思维惰性”,使人类进步。文章的最后结合当下的“快节奏”“功利主义”社会现实,再一次表达对于这类现象的隐忧,从而重申自己的观点,收束全文。

全文推进水到渠成,令人读来感觉非常自然流畅。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语言质朴简洁,没有拿腔作调的修饰,更不见故作深刻的引经据典,文字洗练通透,更见其思想的深刻。

建议第3段围绕“局限性”的分析可以再深刻一些,更突显“局限性”才能更好地起到劝说的作用。第4段和第5段可以适当结合,从“当下”现实出发探讨对策,针对性会更强。

【下水作文】

确证仍有可能

我当然尊重你的证明,仔细想想,你的手段和目的是有道理的,不过,有时候你可能会陷入证实偏误,就此,胆敢与你交流一下。

你我凡俗之辈,大多时候是沿用我们认为不错的他人的看法,有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看法不太容易,尊奉内化或是敝帚自珍都正常。我觉得,正因为自己的普通,得出和表达看法时就应该更谨慎,不说满话,严格限制,满嘴“醒世恒言”和“警世通言”,对我辈来说,有点狂妄。

我认为,看法的形成和持有自以为正确看法没毛病,而以更注重支持看法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看法正确性的方式可能会出问题。你要证明的看法各种各样,你有“一些人不道德”的看法,当然可以用支持你看法的证据去证明它的正确性,但不能用这个方式证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因为这个整体状况或全称判断很难证明,你选择的证据之外,一定有很多道德水平普通和较高的人。假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你的看法,你找了很多例子支持证明它的正确,但我一问你,“那些被地震震得家破人亡的人,都有可恨之处么?”你恐怕就没法回应了吧。你只能证明“可怜之人或有可恨之处”啊。

看起来,你的那些有限制的、特称的、或然的和应然的看法,的确可以多去选择支持的证据证明你的正确,但无限制的、全称的、必然的和实然的看法,也如此这般,就容易出问题,陷入我前面所说的“证实偏误”。

证实偏误的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如果是对自己看法的确证,想要更有效地引领自己的实际行动,你相信并且寻找到很多证据证明了“善良必有好报”,但最后,说不定成了被蛇咬死的农夫;如果你对他人进行说服,进行如学术辩论或参与公共决策,你用同样的手段证明了“大型基建工程实施的正确性”,结果劳民伤财,烂尾收摊;如果你向价值中立者陈述,比如作为原告律师向陪审团呈辞,结果好心办坏事,因此反而败诉,损害了原告利益。总之,证实偏误,对自己、对他人、对说理和对现实,都有可能造成不小的危害,可不慎惧也哉?

个人觉得,要避免证实偏误,不是不去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是要先检查一下自己持有的是哪种看法,再运用科学公允的论证方式,如逻辑推理的演绎论证与充分的论据归纳论证,反思确证,收集分析干扰的和相左的论据,同样重视反驳且批判性地接受和回应它,还是可能更好地证明自己观点看法的正确性的。当然,绝对正确,老天也没有办法保证,何况你我之辈。这里向你推荐两个论证形式,图尔敏论证模型和批判性思维论证,你去了解一下,我就不多嘴了。

上边的批评和建议不一定都对,相信你自有思考和辨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