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相寺过年小记一:久违的年味

 伊兰薇薇 2023-07-19 发布于湖北

自从去年皈依佛门,一直想去寺庙住一段时间,只可惜一直俗事缠身,一拖再拖未能如愿。直到去年春节,征求师傅的同意,终于在腊月29住进了寺庙。
我住的无相寺,住持是我师父悟证法师,若不是因着这个关系,我绝对没有这个福气,因为疫情期间所有寺庙都不对外开放。
无相寺位于咸宁,目前还在兴建中。为了兴建这个寺庙,师父操劳8年了,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但距离建成还有几年时间。
去寺庙以前,对寺庙生活的印象只有四个字:清规戒律。对于我这种单身很多年,自由职业好几年的人来说,一想到这点,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忌惮。
然而当我住了几天之后,才知道那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我以为的跟事实差了十万八千里。
在这几天的过程中,我体验了久违的年味,感受了师兄的亲情,见证了信念的威力,明白了慈悲的内涵,看见了灿烂的佛光,当然还有很多从未有过的感悟。
离开寺庙后的几天,我的内心不断涌现出很多文字,下笔却又不知从何写起,因为感触太多太多。我只好凭着记忆做了些记录,免得内心日日惦记。
1
过年最忙的地方是哪里?当然是厨房,寺庙也不例外。我到的那天,师兄们正在准备着第二天的年饭,我想自己虽不怎么会做事,打打下手还是可以。
进寺庙之前,我就做了一个准备,要吃几天清汤寡味的饭菜了。这个心理源自多年前的一些朋友。那些年,偶尔跟一群佛教的朋友吃饭,我们还没有点菜,他们就会先跟饭店说明,姜蒜不要,荤的不要……我曾一度害怕跟他们吃饭,其实也不爱晕菜,但是任何佐料不放的菜还真是吃不下。
那天走到厨房后面,顿时觉得自己太可笑,很多观点都只是我以为而已,事实上寺庙的伙食很丰盛。
这个丰盛,跟外面的丰盛截然不同。外面的丰盛,是穷尽一切可吃的资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埋的,甚至还包括海底深潜的,
寺庙的丰盛,全部取自大自然,甚至连佐料也是原滋原味的食材。掌勺的心宽师兄做了很多年餐饮生意,她说在这里,连十三香之类的佐料她都不用,她只用原生态食材。
砖砌的灶台,师兄们自己劈的柴火,大铁锅,大锅铲,菜一下锅,热气腾腾,香气便飘散开来,顿时食欲大增。到灶膛添了下柴火,看里面火苗欢快舞动,一下想起了儿时过年的场景。
除了饭菜,喝的也不会少。这里没有白酒,没有可乐雪碧,但我们有心宽师兄亲手做的奶茶。她把茶叶泡开,然后放入奶粉,按照比例加水,最后用锅煮开,这才是真正的原味奶茶。


喝过寺庙的奶茶,我才知道,好的奶茶是好奶粉加好茶叶的组合,外面的奶茶都是香精和糖的混合物。这以后,曾经迷恋的奶茶怕是再也不会喝了。
灶台上我插不上手,内心觉得不做啥过意不去,于是承担了饭后洗碗的工作。
一大盆碗筷,先用清洁剂洗干净,清完一遍,最后倒开水消毒。我倒了一盆开水,拿起碗来,一个个检查,碗四周刻着兰花,中间刻着无相寺三个字,几分钟前脏兮兮,此刻如此透亮,心中涌起一股喜悦,手隔着手套触及盆里的开水,真暖。
这种感觉,让我一下爱上了洗碗,师兄们夸我会洗碗。我却在心里却纳闷,我从小可是宁愿挑水种菜都不洗碗的人。多年不爱洗碗,竟不知洗碗也可以如此喜悦。
在寺庙住了几天,每次走进厨房,看到师兄们忙碌的背影,慢慢嗅到了家的味道,就如小时候看到奶奶在灶台忙年的场景,分外亲切。
有家的年味,就是从厨房的忙碌开始的。
2
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有团年饭,我们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是和众多菩萨们一起吃年饭。
三十的上午,寺庙的两位师父商量中午吃年饭,一大早师兄们就开始一起忙年了。其实,我是个特别不爱做家务的人,所以在寺庙,我总不知道该做什么,只好不断问师兄们。
厨房没有我的位置,我只能去做清洁了。与我一起做清洁的高杰师兄,带着她的一儿一女在寺庙已经住了几个月,这一天我就做了她的下手,她在禅堂拖地,我就去搽桌子。
禅堂的桌子是一排排的实木条桌,我把桌面和椅子面擦了一遍,以为完事了。心宽师兄路过跟我说,桌子腿和椅子腿也要搽干净,因为有蜘蛛网。
我一看,心里惊了一下,这么一大屋子桌椅,下面的腿都掀起来,那可是个大工程。想想师父来时交代我,要入乡随俗,多跟师兄们帮忙,只好低头开始做了。
等我真的掀起椅子腿时,发现底下果然有蜘蛛网,再看桌子底下,四周的脚上也有蜘蛛网,才知道师兄说得有道理,当下心服口服,手上做得也有劲了。
一路过去,也没费多少功夫就完成了。最后一个板凳完的时候,我望着一屋子桌椅,笑着跟高杰师兄说:
“刚才觉得是大工程,真正做了其实也没什么啥的哈。”
寺庙的午饭定在11点,只是在我们的团年饭之前,首先要给庙里的所有菩萨送上年饭。这样的场景,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等到自己真正经历,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细节。
上供的碗是专用的红色印花小碗,每个菩萨的饭菜一样,摆放饭菜的时候,要注意菜的颜色深浅搭配,就是说,色相和味道都要讲究。


上菜也有讲究,双手举起托盘,饭菜端入禅堂,摆上之后,再点三只香。点香的时候,先插中间的一只,然后插两边,三支香要成一条线,间距要一致。
我最初上供的时候,毛毛躁躁犯了个错误,慌慌张张点了就走了,没想到身后的香根本没有燃。后来高杰师兄去检查,发现了才告诉我。若是在外面,我可能会想,菩萨会说吗?
但是跟大家在一起,我知道,菩萨不会说,不供饭也不会说,但是他们看着呢?菩萨看着呢?这个念头,在我住寺庙的期间经常出现。
忙完了菩萨,我们的团年饭也开始了。寺庙虽然都是素菜,但是因为好几位师兄都做过餐饮,他们小露一下下身手,桌上就十多个菜了。
松子玉米、油炸薯条、腰果花生、清炒菜苔,水饺……虽然是一桌素菜,但是看起来依然十分丰盛。大家围坐在一起,不是一家人,胜过一家人。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寺庙的全师父,还给来寺庙过年的小师兄能旭准备了红包。能旭是心宽师兄的外孙,小小年纪,寺庙的规矩样样遵守,拜佛的虔诚不输任何师兄。
我没去的时候,以为大家一起吃饭要谨言慎行,一举一动都得小心翼翼。跟大家吃团年饭的时候才发现,一样举杯相庆,一样有说有笑。
那时候,我才明白了,师兄们把回寺庙说成回家的意义。
3
年饭过后,大家暂时停止了忙碌,我也打算回房间休息下。年三十的天特别暖,我走过大殿,看到风吹动大殿连廊上高挂的红灯笼,掀起大殿屋檐下的黄色帷幔,随手一拍,就是美景。
迎面走向三圣殿,店内的佛像前,供着师兄们昨天一起插的鲜花,纷色的康乃馨、大红的玫瑰、绿色的情人草……师兄们不是花艺师,有的还是大老爷们,但是因为用心,每束花都插得有模有样。
我单身多年,很多年过年都没有回家,一下子看到这样的场景,又同师兄们一起插花、做饭,那种久违的年味便越来越浓了,愉悦之情一直充盈在心中。


哪知开心的事情还在后头,寺庙的忏师父,考虑到住在寺庙的师兄们有的年龄还小,晚上特意召集大家看春节联欢晚会,茶泡着,水果摆着,花生瓜子样样不少,一点都不比平常人家差多少。
午夜十二点,所有的师兄到广场上放鞭炮,那是多久都不曾有过的记忆了。一个个烟花从我们手中冲上天空,散落在大家的头顶,所有的师兄开怀大笑,60岁的和10岁的一起,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大小的区别,一样的欢呼一样的雀跃。
那是多少人多久不曾有过的欢快啊。
4
吃喝玩乐,是曾经记忆中的年味,但是佛前供灯,则是寺庙独有的年味。
过年之前,就有师兄就在寺庙登记了供灯,那时的我对此没有概念,只道是让寺庙帮忙祈福而已。
到了寺庙,我才明白供灯的含义,灯是智慧和光明的象征,燃灯供佛是佛门中重要的供养之一。佛前点灯,功德无量。驱逐黑暗,心明眼亮,智慧显现。
而住在寺庙的师兄们,点灯时特别恭敬。那些男师兄们,平日说话大大咧咧,点灯却轻柔无比,小心捧在手中,用力了怕它痛,不用力怕它掉了,那种恭敬,那种虔诚,我只在电视上看见过。


住寺庙的师兄还有个任务,要把所有捐钱供灯的施主们的那盏灯拍给他们看。常驻寺庙的心谨师兄,本来年三十回家了,初一法会特意赶了过来,点灯以后,一个个把施主的灯拍给大家。
因为找她登记的人很多,有一个施主的灯半天没找到,急得她把所有灯上的名字看了几遍,才终于找到那盏灯,然后拍了视频发了过去。
大年初二的早上4点,我因为要跟师父一起禅修,从广场上路过时,看见广场上一排排供灯,一个个火苗在黑暗中争相摇曳,感慨万千,禁不止想起了那首歌:
“点一盏明灯,燃希望之火,照亮黑暗的每一个角落,远离迷惘,解开疑惑,海天任遨游”。
我在寺庙住了五天,这些灯一直没有熄过,寺庙的陈师兄隔段时间都会去看看,一旦发现烛光有些弱了,就会把灯芯挑一挑。每每见她在广场上,盯着一盏盏看的时候,内心便油然升起一种敬意。
我跟很多朋友说,这里的年味很浓很浓,我还开玩笑说,下次过年找个寺庙好了。朋友说,不是每个寺庙都是这样的,我明白了,这里的味道,源自我们师父的发心创造,得益于师兄们的用心护持。
可惜一篇文章写不完,下一篇,我就简单写写我的师兄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