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雪琴:当你足够倒霉的时候,全世界都为你笑了

 草草菇凉 2023-07-19 发布于四川


“  吴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来到清华大学。看,这是清华大学的校门,多白。”

简简单单一条追星视频,却让李雪琴这位东北姑娘意外走红,大家戏称她为“追星锦鲤”。

本以为她跟一众陡然爆红的草根博主一样,热度过后便消失在大众视野里。

没想到她再度爆红,红到热搜一个接一个。

原因是李雪琴参加了第三季《脱口秀大会》。本以为是陪跑,没想到她却成了本季大会的一匹黑马。

大家最喜欢看她调侃自己的生活,每一句都令人捧腹不已。

“在我妈眼里,宇宙的尽头就是铁岭。”

“宇宙都有尽头,北京地铁没有。”

可谁也想不到,这位给众人带来欢乐的姑娘,曾自曝患有抑郁症,还因此退学,甚至尝试过割腕自杀。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大众往往将它与低落、悲伤等负面情绪联系到一起。然而事实却是:看似开朗乐观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不仅李雪琴,一些喜剧明星也是抑郁症患者,如:卓别林、憨豆先生、金·凯瑞等。

为何众人眼里的“开心果”,都患上抑郁症?

加拿大著名心理医生罗伯特·戴博德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为我们揭示了以下三个原因。

一、压抑愤怒情绪是伤己的利刃

罗伯特·戴博德医生认为别人眼里的“开心果”,之所以容易患上抑郁症,是因为他们不擅长释放愤怒情绪。愤怒情绪积攒过多,最后伤害的只有自己。

李雪琴上初中之后,父母离婚了。她妈妈因此大受打击,情绪失控。每每这时,她就是妈妈的“出气筒”。

有时候她写完作业,无聊看会电视,妈妈都能把她骂一顿。她只能忍气吞声,等妈妈骂完,她还得哄妈妈开心。

高考结束后,她觉得考得不理想,有些沮丧。可是见到妈妈比她更沮丧,她还得假装开心,宽慰妈妈。

李雪琴后来坦言,她感觉自己与妈妈互换了身份,再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想哭就哭,想闹就闹。心里难过的时候,她就在外面哭,哭完回到家,还得打起精神安抚妈妈。

心理学上称这样的状态为“适应型儿童”。是指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压抑了自己的本能情绪,去适应父母的行为状态。它与“自然型儿童”一起,组成了“儿童自我状态”。

“自然型儿童”状态是指处于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时的状态。这两种儿童状态不单是孩子身上才会有,很多成年人身上也会有。

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感受和行为与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无关系。那些在公众场合,稍不如意便大吵大闹的人,便是处于“自然型儿童”状态。

而处于“适应型儿童”状态的人,他们习惯压愤怒情绪,不将其表露出来。但愤怒情绪如同煤气罐里的煤气,要么越攒越多,最后爆发;要么换种方式释放。

比如孩子撒泼就是释放愤怒情绪的一种。当父母对孩子说:“不行,你不能这样!”的时候,这种命令式的语气让孩子感到十分愤怒,他又不能用暴力或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倒在地,撒泼打滚,又吵又闹。

而李雪琴释放愤怒情绪的方式是傻笑。妈妈骂她的时候,她傻笑;老师骂她的时候,她也傻笑。哪怕被骂哭了,她也是边傻笑边哭。

但随着情绪的积攒,这样的排解方式开始不管用了。她于是自残,在手腕上割口子,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痛楚。这时候的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抑郁症的深渊。

而推她入深渊的,是她的父母还是老师?

二、谁在对我们进行审判和惩罚

罗伯特·戴博德医生说,令我们陷入抑郁症深渊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这很令人不可思议吧?估计不会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但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便会发现真相就是如此残忍。

李雪琴在采访中说道,自从家里出事之后,她就暗下决心,自己一定得撑住。她不希望别人同情她,说她被家庭给耽误了。尤其不希望妈妈有这样的负罪感,她担心妈妈会崩溃。所以她要求自己,每次都要考第一名。

所幸她的学业之路颇为顺畅,高中读的是省重点,大学读的是北大,之后又考上了纽约大学的研究生。

但这并不能给她带来喜悦之情,反而因为身边有太多精英,她认为自己资质平庸,缺乏才华,难成大器。

这种感受在纽约读研的时候尤为深刻。

她说曾遇到过一位老乡,起初相聊甚欢。后来老乡得知她学历,嫌她学历低,不再搭理她。这让她很受伤。慢慢地,她变得不爱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她的状态也越来越不稳定,常常因一点小事自责。自残行为也时有发生。

长期的自我施压之下,她崩溃了。她给妈妈打电话,说她扛不住了,想休学。妈妈说,那就回来吧。

回国后,她开始跟朋友创业,但一直不温不火。直到成为“追星锦鲤”,再到脱口秀大会的黑马,她彻底火了。

火了之后,大家都开始夸她,捧她,说她干啥都能行。这些追捧带给李雪琴的不是骄傲,而是恐慌。她说,我不行,这一切全凭运气。

这不是她在自谦,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想法。哪怕在脱口秀大会上,她讲得最多的也是“我要被淘汰了”。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一直在否定李雪琴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为何她会跟自己过不去呢?

罗伯特·戴博德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除了住着“儿童自我状态”,还住着“父母自我状态”。它来自我们童年时候从父母那学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而“父母自我状态”里,有“挑剔型父母”。“挑剔型父母”就像一位法官,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审判和惩罚。有的人拿它审判别人,而李雪琴,拿它审判自己。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在“挑剔型父母”的挑唆下,我们审判自己、惩罚自己、折磨自己。严重者会自残,甚至自杀。哪怕是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极可能伴随一生,如同无期徒刑。

如果我们的体内也住着一位“挑剔型父母”,我们该如何与之决裂?

三、青春叛逆期,一段我们不能缺席的人生历程

罗伯特·戴博德医生告诉我们,一定不能忽略青春叛逆期,这是脱离“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的一个关键时期。

很多父母提起青春叛逆期,就会心惊胆战,生怕孩子进入这个阶段。但其实成长的过程就是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获得独立的过程。青春叛逆期,就是这一过程的体现。

而李雪琴,缺的恰是这个过程。她曾说:“我所有的青春期、叛逆期,可以说在小学就结束了。”父母离婚的时候,也是她长大的时候。她变得懂事,不再逃课,学习也特别好,在初中一直是第一名。

她努力活成“别人家的孩子”,一点都没让爸妈操心过。这是一位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姑娘,她把生活的难题,都揽到了自己肩上。

李诞说过:“生活足够倒霉的话,你不需要创作,说就好了。

李雪琴做到了。她把痛苦当成段子一样说出来,博大家一笑。她谦虚地说,自己不会说脱口秀,到这儿纯属丢人现眼,大家千万别对她抱有期待。

在她的世界里,她认为自己不好,别人好。这个好不是道德上的好坏,而是指一切意义上的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将这种人生观划到“我不好;你好。”的人生坐标里。作者在书里说道,在这个人生坐标里的人,很喜欢玩几个心理游戏。

第一个游戏是“我真不幸”。在这个心理游戏里,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不小心打碎一个杯子,都是他们不幸的证明。

第二个游戏是“可怜弱小的我”。在这个游戏里,人们会认为其他人都找他的茬,都在欺负自己。

这个游戏往往会引发第三个游戏——“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很多人有意无意地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或是惹上各种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容忍他们到什么程度。如果别人因此排斥他们,他们就会说:“你看,我早就说过你会这样对我,我真是太失败了。”

如果想从这种糟糕又混乱的境地里走出来,就需要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一起,组成我们的人格。而“成人自我状态”相比于其他两个状态,更为理智和成熟。它能让我们从悲伤和不幸中振作起来,能控制冲动,也能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的关键是反抗对父母的依赖,这也是青春叛逆期的开启。

李雪琴曾说:我妈妈是我带大的,我是我妈唯一的精神支撑。从她的描述中,好像是母亲更依赖她。其实在母女相依为命的这些年里,已经分不清谁更依赖谁了。

从北京辞职回铁岭,她说是想念铁岭的铁锅炖大鹅了。但我们都知道,铁岭不仅有铁锅炖大鹅,还有她的妈妈。

但即使是母女,也是彼此独立的个体。现在妈妈已经再婚,有了自己的幸福。而李雪琴,也学着离开母亲,重新上路。她又回到了北京,开启了她的事业新旅程。

李雪琴曾是不幸的,但她又是温暖的,她承受着痛苦,却给别人带来欢乐。虽然她的内心住着压抑住她情绪的“适应型儿童”,还有严厉审判她的“挑剔型父母”,但她也在慢慢摆脱依赖,追求内心的独立和强大。我们也衷心祝愿这位“又丧又真实”的姑娘,摆脱抑郁症,迎来她的“成人自我状态”。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认真当做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