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碳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向线上、沉浸、虚拟方向演变,迎来低碳发展新机遇

 王守山学堂 2023-07-19 发布于山东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优化中国经济结构,增强文化贸易优势,提升居民幸福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2021年4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发展目标写道:到2025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变革,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系统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最佳产业载体,必“承其重”,凭借其绿色生态、融合性高、可持续性强等特点,成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典型。

2021年上半年,《“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三部委发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纷纷出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成为新的行业热词。这一系列文化经济热点,无不反映出“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成为中国“低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什么是低碳文化产业

所谓“低碳文化产业”,基本内涵并不是指用低碳产业直接取代原有的文化产业,也不是指原封不动地将环保产业纳入文化产业领域中作为一个行业分支独立经营,而是指利用“双碳”思维方式将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传统产业生产经营模式。

文化企业可以基于“双碳”的国际共通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文化行业自有的天然低碳优势,自由创新产业类型和商业模式,形成“低碳文化产业”。这也是其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价值源泉。

“双碳”时代下,发展文化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经济载体。

文化产业的低碳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双碳”下的文化产业涌现出新的文化业态,低碳文化消费成为被追崇的文化休闲方式,低碳消费需求井喷也倒逼文化生产者提供相应品味的消费产品和类型。另外,科技迭代、文化体制改革、消费热潮加持,“双碳”战略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外延正不断演变,呈现出线下向线上发展、实体向虚拟转变、现场体验向沉浸体验进阶的演化路径。

1、线下向线上发展

文化产业具有特殊属性,因为它能够涵盖和包容一、二、三产业,这是由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很长,能有效促进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增长。

互联网时代,这种强大的融合性,使得文化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和领域都被互联网技术渗透。文化智能化生产、大数据式分配交换、文化消费云化等都显示了文化全产业链由线下向线上发展的态势。比如,演唱会线上看、展览线上逛,数字藏品、元宇宙买房等。

图源:天天向上官博

2、文化产品由实体向虚拟转变

以前追星是歌手、演员,都是真实存在的人,但是现在追星可不一定。初音未来、洛天依引领的虚拟偶像从小众圈层逐渐向大众圈层迈进,经纪公司也开始布局虚拟偶像。还有电子书、网络直播、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等,只需要一个手机,所有都可以参与。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非必须在某特定空间才能完成消费,仅需移动终端加上网络技术便可实现文化产品的“脱实向虚”,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文化消费。文化产品虚拟化极大地节约了场地与时间成本,优化了空间与人力资源的利用,符合“双碳”目标宗旨。

3、文化体验由现场向沉浸进阶

互联网时代,产品设计围绕“场景”展开。既然涉及“场景”,那就需要考虑“沉浸”的问题。为了打破所谓的次元壁,VR、AR技术应运而生,元宇宙概念兴起。

疫情在家不能出门逛展旅游,可以借助AR技术云上看景,不同于传统的2D裸眼技术,除360度无死角观看外,AR技术还提供丰富的场景,满足声音、触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体验,如同“身临其境”。

云端文化消费的兴起,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疫情的影响。就当下而言发展低碳产业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文化产业品类,打造高精尖数字文化产业,还可以利用云端演绎、云端演唱会、云端旅游、云端博物馆等形式,拉动文化产业的经济复苏。

目前,随着“数字经济GDP占比要求”写入十四五规划,各省市纷纷出台政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培育也成为发展重点。

例如,今年3月,浙江省文旅厅发文,提出“提高文艺精品线上制作生产能力,推动一批紧跟全球演艺产业发展变革方向的现代文艺佳作、优秀传统剧目实现线上云展播。”培育数字文化产业重点业态,发展“云演艺”。

低碳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从“双碳”战略的内涵来看,本身就是低碳文化产业。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2022)》中,“双碳战略”作为2021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出现,此外还有:主题文艺作品、NFT艺术、元宇宙、云展演、红色文旅、国风节目、非遗电商、漫改IP和女性电影。从十大关键词中也能看出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以及文化消费的倾向。

1、虚拟文化消费

虚拟产品的出现,是Z时代追求个性、潮流、时尚的体现。在8090为买房而头秃的时候,Z时代们已经瞄准了元宇宙,并愿意花几千元或者上万元在元宇宙社区买“房”,一个独一无二的、充满个性的虚拟的房子。别人在炒鞋,他们开始“炒NFT”,各大服装品牌、娱乐公司、互联网公司也开始了NFT产业的开发与布局。

据Cointelegraph 7月15日报道,Verified Market Research (VMR) 发布报告表示,NFT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2310亿美元。VMR对2021年全球NFT市场的估值为113亿美元,该行业在未来八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3.7%。但NFT目前的应用并不被看好。与之相反的则是元宇宙,虽然也被吐槽“智商税”,但多地政策的布局与规划,让更多人看到了它的潜力。

截至7月20日,元宇宙已被写入上海数份政策文件,包括《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产业地图(2022)》《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以及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制定的《5G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2022—2023年)》和虹口区政府公布的“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上海在6月首次将元宇宙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并列,推进相关特色产业园建设。

2、文旅的创新发展

传统旅游无非是换个地方看看景,吃点美食,现如今旅游已与文化产业融合成新业态——轻文旅。

一是指近些年中国文旅项目开发多以文旅小镇、休闲乐园、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形式呈现。二是指年轻人的文旅。三是服务于本地居民周边游览、度假、休闲等一切旅游商业服务活动的集合体——微度假产业。

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既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狼人杀、剧本杀、电竞、文旅雪糕等的融合,也吸引了年轻人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宣传。此外,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也对文化产业的新基建提出了要求。文化产业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场景复现、文化产品数字化、在线文娱常态化,进而实现文化产业的“新基建”,这是从文化消费需求端主动引领产业朝低碳方向发展,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文章整合编辑,来源:杭州绿碳咨询;李凤亮,古珍晶《“双碳”视野下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路径与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拥抱元宇宙 上海与未来握手》;零壹财经《报告:NFT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2310亿美元》;浙江日报《云演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正在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