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中医|运用千古第一祛湿方化痰

 江流千古水映月 2023-07-19 发布于浙江
    遇到一位朋友,前几年开始头发经常油油的,而且发困,总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经常感冒,身体羸弱。摸脉象:沉尺无根,右寸关濡滑,左关郁,脉急,这种脉个人感觉真的是很难以调理。这个属于阴阳两虚,并且痰湿重。这个病情这么复杂,归根到底应该是痰湿重,因此着重化痰湿。但是用了几次药,半夏、薏米,白术,连丹参都用上了,效果都不明显,看来是病机没找对。
    后来看到一篇文章讲: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于是改变思路,先从肺入手,不是说肺是存储痰的容器么,那么我就先调右寸,于是用了干姜,扁豆。因为扁豆是偏向于中上焦的,而干姜有驱寒的作用。用了几次,患者说鼻子通了一些,但是效果还是很不明显。
图片
    过了几天,又看到他。因为下雨天,他说自己身上黏糊糊的。我摸他的脉象还是跟上次差不多。右寸关濡滑,比上次更严重了,还有团聚感。左关郁倒是没了,脉还是偏急,液空。这次想想,先不化痰了,给他祛湿气为主吧。于是用了张仲景的千古名方,千古第一祛湿方——苓桂术甘汤。(茯苓0.3克,桂枝0.3克,白术0.2克,甘草0.2克。)因为里面有白术比较燥,患者本身又液空,于是加了熟地0.1克,此外他的脉表寒,怕寒气重影响排湿,就加了干姜0.2克。用完以后三分钟,患者感觉无比舒服,头上一直在冒寒气,眼睛也明亮很多。他说肩膀松了很多,鼻子也通透了。再摸脉象右寸关濡,比之前脉象清晰很多。感觉他的痰湿都祛了很多,而这次根本没用化痰药。看来千古名方效果很好,即使痰也能祛除,因为痰就是浓度更高的湿气。他的脉跳也强了很多,尺脉也起来了。
总结:患者的脉象重点在脾胃,因为脾胃运化不开导致湿气重,最终导致痰湿。总体化痰湿的思路是对的,但是用了古方有奇效。毕竟大师级的人,配伍都有很深刻的原理,同样几味药,经过配伍后效果是成倍的叠加,有长久的痰湿不容易化的读者们可以试试。此外,建议要加上熟地。因为以前是汤药,所以没那么伤液。而我们现代用S中医口含,容易把液耗空,所以加一点熟地来滋润。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