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披麻皴】五代 董源

 笑溜达 2023-07-19 发布于辽宁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水画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hòu古同'厚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董源在《潇湘图》中运用披麻皴来表现南方秀润多姿的山水风景。

图片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中锋用笔,圆而无圭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线条遒劲,不可排列须有参差松紧,点法如'一'字或'混点'。宜表现江南土石丘陵等。创自五代董源、巨然、赵孟頫、黄公望等不少画家均以披麻为主。明·陈继儒《论皴法》作'麻皮皴',工艺绘画亦多用。

图片

《夏山图》五代 董源 绢本 水墨淡设色 纵49.2厘米 横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短披麻皴

短披麻的用线较短,亦为中锋用笔而连续出之,势态和长披麻类似。其特点是结构丰润,历代山水画家多用长短披麻共同表现南方的山水特点,为描绘山之坡脚为最多。此画法最讲求用笔的起落、用墨的浓淡相宜和用线的错落有致,只有长期联系和对自然界的仔细观察揣摩,才可以灵活运用。元代黄公望、明代的沈周等多用此法。

图片

《夏山图》五代 董源 绢本 水墨淡设色 纵49.2厘米 横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长披麻皴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中锋用笔,圆而无圭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线条遒劲,不可排列须有参差松紧,点法如'一'字或'混点'。宜表现江南土石丘陵等。创自五代董源、巨然、赵孟頫、黄公望等不少画家均以披麻为主。明·陈继儒《论皴法》作'麻皮皴',工艺绘画亦多用。

图片

《龙宿郊民图》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156厘米 横16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溪岸图》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221.5厘米 横110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图以立幅构图表现山野水滨的隐居环境,上端绘崇山峻岭,耸立的山口间露出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山涧又有流泉飞瀑。在山脚下汇聚,山麓筑有竹禽茅舍,岸边水榭中高士闲坐。此画以墨色染出山石体面,溪水波纹以细笔画出,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很少见。此画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钤有“天水赵氏”及“柯九思印”,及近人张大千、张善孖诸藏印。

图片

《寒林重汀图》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179.9厘米 横115.6厘米 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

  此图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画下方近处以重墨擦染沙岸,细笔勾出芦荻,画面中部陂陀上寒林丛中露出村舍板桥,远方溪水对岸也绘有山丘村舍,再远处溪岸重重,延伸至画外,以湿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无际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风景。画幅右上钤有“宣文阁宝”大印,可知在元代曾为内府收藏,诗堂上有“魏府收藏董元画天下第一,董其昌鉴定”题识。

图片

董源《江堤晚景图轴》絹本設色 179 x 116.5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這幅畫據張大千先生的考證,訂為董源的作品。史載董源「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北宋時,也是以青綠得名,且 山石作披麻皴,都是董源風格的特徵。畫中綠波粼粼青山高,酒帘靜處馬蹄輕,一片春意駘蕩。本幅為張大千先生遺贈。

图片

董源《龙宿郊民图》绢本,设色,156x16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宝鉴》记载董源画:“人物多用青红衣,人面亦用粉素”,在这幅作品可得到印证。河岸旁,有两船相连,数十人连臂作歌舞状,船头、岸上数人击鼓;山麓间有人家张灯于树,山舍村屋前见十余人来往,相互作揖,显示一派升平欢乐、节庆娱庆的气氛。人物的活动,与本幅画题“龙宿郊民”(“笼袖骄民”的谐音)代表承平天子脚下的人民相符合。 

图片

《夏景山口待渡图》五代 董源 绢本淡设色 纵50厘米 横32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