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圻 | 你好,解放军叔叔——怀念我的113师大院

 鲁梅鲁冰花 2023-07-20 发布于北京

你好,解放军叔叔
—怀念我的113师大院
作者 张圻

作者张圻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住在38军113师平房家属区。和侦察连隔着一堵墙。放学后,把书包往家里一放就跑到操场做“旁听生”。
 爸爸张文敏和妈妈雷桂兰都善良和蔼;战士们碰到我爸爸都叫“张科长”,遇到我妈妈都叫“雷阿姨”。我呢,就像电影里的翻译官,站在爸妈旁边小声介绍:他家是河南的,他家是四川的……爸爸严厉的批评我:“小孩子一天到晚'他’'他’的,没礼貌,要叫解放军叔叔。”我就跟爸爸顶嘴:“他才18岁。”爸爸正色道:“穿上军装都叫叔叔。”我还是不服气,就告诉他们这个战士的外号。妈妈听了忍不住笑了,爸爸就瞪了妈妈一眼。于是妈妈强忍着笑命令我:“回屋里写作业去。”回屋的时候还不忘偷看爸妈:“这群孩子,真不像话!”他们两在暗笑。

爸爸张文敏(左)
在113师院子里

 那个时候军队里的孩子们就是这样:和新战士们一起兴高采烈;和退伍兵一起感伤落泪;没有当过兵,而又能明白“战友情”的,非我们莫属了。我们不是兵,但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是兵;还有兵的故事。
 大大的眼睛,很机灵的模样;就是学不会趴卧的动作。害得“旁听生”都替他着急。
 操场上整齐的放了两列厚垫子。每个垫子的后端都有战士以立正姿势站立。一声令下,战士们就像报数一样一个接一个笔直的倒向垫子,在身体接触垫子的瞬间,双手用力拍在垫子上,同时发出气壮山河的一声大吼:哈!
可是轮到“大眼儿”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的把屁股撅出去,两只胳膊先去触垫子,同时发出凄厉的惨叫:“啊——”旁边有个小伙伴说:“他喊妈呢。”我气愤地纠正他:“他在喊“啊”,不是“妈”。有本事你卧一个给我们看看。”他当然不敢,早早的溜了。
 其他人都“收工”了。“大眼儿”还在“补课”。听不见教官跟他说什么,“大眼儿”低着头,哭了。
趁操场没人,偷偷去尝试。太难了——垫子明明就在脚下,就是不敢,连“大眼儿”的动作也做不到。
 10公分厚,单人床长短。最外层是军绿色的厚帆布。但不是让你用来坐和躺的。在那一刻我才明白,“训”和“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部队是一个熔炉,要把铁炼成钢。
后来大眼儿做了通讯员。真为他高兴。

妈妈雷桂兰和女儿张圻在家属区平房前

侦察连里还有一个胖胖的新兵。第1次吃包子的时候连干部问他吃了多少个,他大声回答:报告首长,吃了16个。孩子们就给他起了外号:“16个大包子”。他对此异常愤怒,冲我们吼了好几次。为了缓和关系,我们加上了“叔叔”。这是我们起过的所有的外号当中最长的一个称呼——“16个大包子叔叔”。
 但是当我们见识到他的大力之后,便不再叫这个外号了。

姐弟俩,张圻和张力在家门前新铺的砖路上


 连队食堂门口停了一辆大卡车,车上摞着装着大米的麻袋。班长带着战士们来卸车。只见两个战士利索的爬上大卡车,每人抓起麻包的两个角,费力的抬起麻袋,喊着号子,顺势把麻包传到等候在车下的另外两名战士手上,那两名战士没接住,大麻袋沉重的掉在地上,米撒了出来。班长急忙喊停,吩咐两个战士回食堂抬张桌子,放在卡车挡板下边,成为连接地面与卡车的台阶。又有两名战士登上了台阶,分别站在桌子的两端,摆好了接龙的架势。
 正当大家忙活的时候,“16个大包子叔叔”从食堂里走了出来。看到他的装扮,所有的人都笑了。他用炊事员的白围裙,把自己的后背前胸包了个严实。大踏步的走到卡车挡板下边,转过身去,背对卡车,双手叉腰站住,大声喊:“放我背上!”这时大家才明白过来,他刚才是到食堂里边做准备工作去了。
  4个战士合作,把一袋大米放在他的背上。他一动不动,又喊一句:“继续放!”班长在旁边沉不住气了:“行不行啊?你别逞强!”“16个大包子叔叔”坚定的大喊一声:“放!”又一袋大米落在他背上。
事后爸爸说一袋大米怎么也有200斤,两袋就是400斤!“16个大包子叔叔”背着400斤大米,迈开大步,几乎是小跑着冲进食堂,旋即又折返回来。围观的人都惊呆了——那一车大米都是他一个人给背进食堂的。
 一天放学,我吃惊的看到“大力士”穿着没有领章和帽徽的军装,心里明白他要退伍了,要离开我们113师大院了。鼻子酸酸的,忍不住对他喊了一句:“解放军叔叔好!”他“嘿嘿”的冲我笑了。那样子憨厚极了。
  爸爸张文敏说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个人最终都会离开部队。”
  你好,解放军叔叔!走到天涯海角,你都是一块儿好钢!
  2023-7-11

113师的老邻居李全平夫妇来干休所看望爸爸张文敏(居中)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