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上海“冷面”

 颍河东流 2023-07-20 发布于上海

                       上海“冷面”

                             文:海海

     大伏天,躲在家里避暑,闲暇无事,翻看朋友圈《颍河东流》公众号,里面一篇“盛厦的捞面条”文章,读后颇有同感。

   文中说的捞面,是安徽阜阳的地方面食,就如同上海人夏天吃的冷面,都属于盛夏吃的一种面食,其做法类似,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因为我也是每当夏季,都会以冷面为主食的,有时一日两餐,连吃不厌。


   自退休以后,家里的冷面基本是我自己动手做的,而且随着常做冷面,做面的技艺也慢慢提升,做法也丰富多彩,深受家人们的喜欢。

   近些日子,用的面料是网上购买的乔麦面,面条是深色的,宽宽的,这面比一般挂面耐煮,煮时不粘连。捞起面条前,菜盆里必须要先放少许香油,用筷子捞起对着电风扇搅拌快速散热。开吃的时候,放入早已压榨好的大蒜泥、香醋、麻酱,佐菜有其它各类糟货,咸鸭蛋等,吃起来爽口清凉,是盛夏时节的美食。

    因为我祖籍山东,大蒜大葱是山东的特产,自小养成了对大蒜大葱的喜好。现在家里常吃大蒜,太太也早巳习惯了随我一起平时大蒜不断。由于吃蒜多,也对食用大蒜有一定的经验,比如拌冷面的蒜泥一定要提前数小时榨了使之氧化备好,不然会严重辣口。

    一个盛夏季节,基本上离不开冷面,能一直吃到过了伏天,意念才会自然收敛消㳽。


    读的那篇 “盛夏的捞面条”一文,文中提到了福建“千里香馄饨”,我认为上海的“干里香馄饨”确实名不虚传,它相比上海一般店里的馄饨绝对是鲜美可口一些。


   离我家附近几十米处就有一家福建“干里香馄饨”店,单开间,店堂约20平方左右,自这家店搬来以后,我是经常光顾的。有时还会买店里的生馄饨,然后回去自己下着吃。至今仍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品尝这家店的馄饨时,非常可口的感觉,惊叹的心情,一直念念不忘。从此,隔三差五地去这家店享受美食。店里的馄饨品种多,有大、小馄饨,不同馅的馄饨,尤其是荠菜小馄饨,特别鲜美。

   在上海各个区都会看到“福建干里香”的招牌,但他们都是各自独立经营的。有一次路过附近这家店,看到店门口一个青年正在用钢瓶气灶烧煮两个不锈钢深桶里的馅料,由此我估计馄饨的馅料必有特别的配方,由专门的人员上门到店里烧制。比如也离我家不远的沪东文化宫对面的《一心斋》点心店,店里的牛肉煎包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馅料的配方都是秘制的,不传外人。

   说到馄饨,或是看到馄饨店的店招、门面,我总会想起小学时代学校旁边的一家小小的馄饨店,一位叫王祥坤的小学同学就是馄饨店店主的孩子,1958年的一份少年报上曾发表过他的幅画,画上的标题是:“我家也公私合营了”,现在仍记忆犹新。


    那个时代,这些小店都是个人经营的,在我那时的曹杨路家的附近,全都是些小酒店饭店豆腐店火油店老虎灶店,我家隔壁是铁匠铺,后门外是一家木作店,铁匠铺的铁砧,木作铺的木车床,现在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遗憾的是,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图片:网络)

         ———————————————————

———————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