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丰科技上市,折射科技长虹引领产业升级的中国力量

 家电圈观察 2023-07-20 发布于江苏

近日,长虹控股集团旗下华丰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锣上市,并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上市当日市值突破百亿,截止7月6日收盘,市值达112.9亿元。作为长虹控股集团旗下第七家上市公司,华丰科技正迎来发展新节点,助力长虹进一步做大做强“连接”产业,也释放出长虹近年来转型变革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性科技实力。

于长虹控股集团而言,华丰科技的上市让其在资本市场形成“7+3”的新布局,即7家上市公司(四川长虹、长虹美菱、长虹华意、长虹佳华、长虹能源、中科美菱、华丰科技),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长虹民生、长虹格润、爱联科技),不断壮大“企业航母”的实力。

华丰科技的上市,让长虹控股集团在60多年发展历程中,完成又一次跃升。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家电圈,其在连接领域的行业引领性、技术领先性也是长虹控股集团科技创新实力的一个缩影。从成立就带有科技创新基因的长虹聚焦技术前沿领域,在多个行业培育了多个“隐形冠军”。近年来,长虹更是通过构建新技术体系、健全创新机制,为中国制造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能,展示中国创新的实力与底气。

国家重点工程中的长虹身影

不久前,神舟十六号成功进入太空。从神舟一号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4个年头的巨大飞跃中,处处都有长虹科技的身影:

华丰科技的“可靠连接”全程护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航天发射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航天服系统、载人飞船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空间应用系统、空间实验系统和着陆系统中持续提供配套。

从1958年引进俄标连接器生产技术,到1984年引进美标连接器生产线及技术,再到2016年牵头制定电源连接器IEC国际标准,华丰科技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再到为全球提供互连技术服务的华丽转身,为国家重大工程的战略安全保驾护航。

除了华丰科技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始终都有长虹力量做保障。

比如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追踪测控系统中,就有长虹旗下零八一集团生产的测控雷达,采用了独有的动目标跟踪技术,在强地杂波条件下实现对火箭目标的稳定跟踪,为神舟十六号发射安控系统提供了及时、准确的运动目标参数和安控信息。该雷达目前已装备中国所有航天发射中心。再比如国产大飞机C919的主/APU蓄电池组就由长虹旗下长虹电源公司研发供应。

秉承“产业报国”理念的长虹,面向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需求,在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当下的数字化浪潮中,长虹同样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打造“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输出智能制造的长虹方案,为数字时代的中国制造贡献长虹智慧。

多个产业赛道的“隐形冠军”

华丰科技上市后,长虹已有7家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构筑了“7+3”格局。从中,也能看到一个多面化、立体化的长虹,在强化智能家电、核心部件、IT服务等成熟产业发展的同时,围绕上下游产业链,成就一个“全球领先的物联网科技企业集团”。

在多元化的产业赛道中,家电圈看到:长虹不断优化布局,以科技创新实力为自身发展创造新“增长极”,早早就在冰箱压缩机、物联网模块、5G连接器、航空电源等领域,已培育出10多项国内甚至全球的“隐形冠军”产业和成果。

长虹华意,已经连续14年保持着国内冰箱压缩机行业市场份额第一,且连续10年产销位居全球行业第一;长虹佳华,是中国领先的数据存储方案提供商,被业内评为“IT存储产品分销卓越企业”;长虹电源,是中国领先轨道交通电源系统提供商;

在计算存储产业中,长虹计算、存储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进一步夯实,产业规模实现大幅增长,去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15.34%,利润同比增长279.9%;由长虹承担的“东数西算”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样板工程——成都智算中心也已成功上线,使长虹成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领军企业……

时代拐点的长虹模式

长达60多年的时代变革浪潮中,长虹早已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不断夯实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始终坚守的技术创新理念,则成为支撑长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走到今天,家电圈看到:长虹的科技创新体系也始终与时俱进,不但一直结合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前沿科技,也重视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和创新机制的培育,从而迸发新的创新活力。

在华丰科技,为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专门搭建了超额利润分享体系,包含公司高管、事业部、产品线团队等三个层面,引导员工通过价值创造获得利润分享。不仅在华丰科技,长虹技术团队的长效激励机制普遍增强,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设计总监制等运行机制持续优化,技术团队不断增强。面向技术人员的奖励机制创新,让长虹的创新一直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

此前,长虹还发布实施《技术平台改革方案》,形成“三个灯塔实验室+四个创新研发中心+多个外部联合实验室”的长虹中央研究院,面向未来前瞻性、共性技术研究和外部科技资源整合的平台定位更加清晰。10项攻坚技术和19项重大技术创新加快推进。而包括华丰科技、长虹华意等在内的长虹体系中,研发部门不设预算、没有编制限制,需要多少集团就支持多少,成为约定俗成。

在长虹,这种科技创新不只是停留在前沿技术和产品创新环节,已经覆盖到企业生产经营、用户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了抢占智能制造时代的先机,长虹还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安徽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宝钢集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巨头企业建立技术合作,打开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向上空间。

当前,中国制造正进入转型发展的深水期,拥有产业和资本双向赋能的长虹,正彰显领军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以科技创新实现都产业领域的引领,为中国创造和中国创新代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