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知母的名字很多,仅《本经》就有蚳 (chí) 母、连母、野蓼 (liǎo)、地参、水参、水浚 (jùn)、货母、蝭 (chí) 母之多。 之外,《尔雅》曰荨(tán)、莐藩 (chén fán); 《别录》曰苦心、儿草。 其他还有水须、穿山龙、蒜瓣子草、羊胡子草等名称。处方用名: 知母、肥知母、知母肉、 炒知母、盐知母等。除去须根而带皮的干燥根茎, 称毛知母; 除去外皮者名光知母或知母肉。 此物为何取名知母? 李时珍解释曰:“宿根之旁, 初生子根, 状如蚳蝱。故谓之蚳母。讹为知母、蝭母也。”蚳是天娥科昆虫的幼虫。知母的子根, 生于宿根之旁, 形状很像蚳之依附于其母体。 又因为蚳、知之读音相近, 便讹传为 “知母”。知母的产地, 以河北、山西及广东等地为主。其中河北易县、 涞源是知母的传统地道药材产地。易县知母又被誉为“西陵知母”, 因为易县城西的永宁山下, 是清西陵所在地, 自雍正起四位清朝皇帝的陵寝均在此 地。易县是因易水流经县城而得名。 说到易水, 自然想到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悲壮战国故事。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有诗感叹曰: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昔日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易水, 除了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以外, 还与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我国金元时期,北方战乱频仍, 人民饥寒交迫, 惊惧苦熬, 内伤病很多。 易县张元素 (字洁古) 在研究和总结 《内经》《难经》《中藏经》及《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 等脏腑辨证理论和脏腑用药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创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 成为 “易水学派”的奠基人,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珍珠囊》等书。 他还针对当时很多医生执泥于古方治病的习俗, 提出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 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的创新主张, 从临床实际出发, 师古而不泥古。 他的弟子和私淑者众多, 最主要的医家有李杲, 字明之, 晚号东垣老人, 金代河北真定人, 从学于张元素, 在张元素脏腑辩论理论的启发下, 探讨脾胃内伤病机, 总结出 “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 的理论。提出益气升阳, 甘温除热的治疗大法, 制定出“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 等名方, 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等著作。 被后世称为“补土学派” 的代表, “易水学派” 的中坚, 为金元医学四大家 (刘完素、 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 之一。他的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 医学造诣都很高。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师承授受, 形成了完整的 “易水学派”, 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知母性寒, 味苦、甘, 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李时珍曰: “知母之辛苦寒凉, 下则润肾燥而滋阴, 上则清肺金而泻火, 乃二经气分药也。” 李杲: “知母泻无根之肾火, 疗有汗之骨蒸, 止虚劳之热, 滋化源之阴。” 常用量: 6~12克, 性寒质滑, 能滑肠, 故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可用于邪热亢盛, 壮热、烦渴、脉洪大的阳明经热症, 或温病邪在气分。知母苦寒, 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 既能清肺热, 又能清胃火, 常配石膏, 二药有协同效果, 能增强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 如《伤寒论》的白虎汤 (石膏、 知母、粳米、甘草)。 石膏与知母均清胃热, 但石膏清胃, 走而不守, 偏于发散, 入肺经, 有清宣肺热之效; 知母清胃, 守而不走, 偏于润燥, 且入肾经, 有滋阴降火之功。 知母清泻肺火, 滋阴润肺, 常与贝母同用, 清肺化痰止咳, 如明代吴昆 《医方考》 的二母散 (知母、 贝母), 可治肺热咳嗽, 或阴虚燥咳痰稠者。 亦可用明代龚信纂辑的 《古今医鉴》 二母宁 嗽丸 (川贝母、 知母、 石膏、 栀子、 桑白皮、 茯苓、 瓜蒌仁、 陈皮、 枳实、 炙甘草、 五味子), 本方清肺润燥, 化痰止咳, 用于燥热蕴肺所致的咳嗽, 痰黄而黏, 不易咳出, 胸闷气短, 久咳不止, 声哑喉痛等症。 知母滋肾阴, 润肾燥而退骨蒸, 可治骨蒸潮 热、盗汗、心烦等症, 有滋阴降火功效, 常与黄柏配伍, 相须为用, 大有金水相生之妙, 降金生水, 所以滋阴; 益水养阴, 所以息火, 常配入养阴 药中以加强滋阴降火之效, 如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 知柏地黄丸 (知母、 黄柏、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 知母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功效, 可治阴虚消渴之口渴、饮多、尿多等症, 常与葛根、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 如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的玉液汤 (生黄芪、葛根、知母、天花粉、 生山药、 生鸡内金、五味子)。 知母滋阴润燥, 入肺经与大肠为表里, 故可用于肠燥便秘, 常与生首乌、当归、麻仁等养血润肠药同用。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