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真的没有套路可循吗?

 闲庭落 2023-07-20 发布于河北

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曾说过:“我认为我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和拥抱了世上一流的书。”

生活中,有不少人有着这样的烦恼,工作后,想要学习,却不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有时盲目报了外面的培训班,最终不过是花了冤枉钱,自己什么也没学到。而读书吧,又不知道应该怎么挑选书籍、怎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读完的书为己所用。

小时候,原尻淳一的语文很差,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最后还到了厌学的地步。如今,原尻淳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年能轻松阅读三百本书。原尻淳一是如何逆袭的呢?这本《高效能阅读》给出了答案。

《高效能阅读》,是原尻淳一在阅读了上百本市面上讲读书方法的书籍,加上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阅读方法写就的,在书中总结了89条行之有效的读书技巧。从培养兴趣、快速阅读、消化知识和工作应用四个方面分析了阅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让枯燥乏味的阅读变成求知的乐园。

你不知道的选书规则

根据《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新版图书26.24万种,怎么在这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挑选到对自己有用的书呢?

原尻淳一介绍了一个选书的规则就是70:20:10。70%读专业领域的书,20%读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书,10%读未知领域的书。

比如一个做销售的人,肯定要多读一些有关销售技巧的书,但是销售常常要研究人的心理,那么还可以读一下心理学的书,剩下的10%可以追随自己的兴趣。

这样的选书规则,避免了总读一个领域的书,让人觉得乏味,同时读一读其他领域的书知识更立体化。

·人脉选书法

站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或是在网上搜索,面对名目繁多的图书,以及那些吸引人的书名,让人无从下手。

原尻淳一说了可以选择读一个作者的作品,之后再根据作者的人脉来进行延伸。读一个作家的书,毕竟只是看了一家之言,而多读一些与之相关的作家的书,可以明白同一个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更能建立自己正确的思想意识。

当然,读书要从简单的书开始读,就像我们都喜欢看故事类的书一样,这样的书看起来轻松没有负担。有一段时间,我想写情感类的文章,就去网上找关于情感类的图书,看到很多书单中都推荐了波伏娃的《第二性》。买回来以后,发现《第二性》不仅段落长,读起来枯燥,而且专业性也比较强,还是厚厚的两本,所以没看几页就放弃了。后来读了武志红的书,发现比较好理解,适合刚刚入门的人读。不仅读了《为何爱会伤人》还读了《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家会伤人》等等,明白了武志红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原生家庭的基础之上,对自己写一些情感类的文章也有所帮助。

·边缘读书法

据利物浦大学人类学家罗宾 · 邓巴认为,人类天生就喜欢八卦,因为灵长类动物除了生存的需要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身体的修饰上。黑猩猩会将 20% 的时间用在理毛上。

读书也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先关注作者的轶事、八卦,然后再去读他的作品,这样更能产生兴趣。

·碎片化阅读

原尻淳一在书中教了一种“刷牙读书”的方法,其实就是碎片化阅读的一种。碎片化阅读会让人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所以常常也会事半功倍。

美国的一项数据表明,能合理利用好碎片化时间的人只有3%-5%,如果能成为这少数人,那么自己的阅读效率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华罗庚的猜读法有什么科学依据?

众所周知,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方法,非常特别,就是猜读法。拿到一本书后,华罗庚不是从头读到尾,而是先看看书名,然后开始思考这本书的谋篇布局,想好之后,华罗庚翻开书对照一下,如果作者的思路和自己的一致,那么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奇怪的读书方法与作者提倡的速读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原尻淳一认为想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快速掌握信息,就要掌握速读技巧——寻找关键词,进行假设型验证。

拿到书后,不要急着读,多看看目录,通过目录,选定自己要读的章节,而后找到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构想假设,想象关键词所包含的意义。

阅读正文的时候,不是所有的章节都一字不漏地阅读,而是只阅读通过目录选定的章节,时刻要想着关键词,对关键词附近的内容多次阅读。将阅读目录后所想象的假设与正文内容进行对照,找出不同之处。将自己的疑惑、心得或者想法写在书的空白处。

这种阅读方法,也可以叫做目录读书法,它略过次要内容,迅速抓取关键词,让人不再将时间浪费在无用的内容上。

这种速读法,就像是学开车,我们去驾校学习时,驾校根本不教我们汽车的原理,只需要知道挂挡、踩刹车、加油,然后多加练习,都可以成为一个好司机。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人们常用一万小时定律来鼓励自己,比如某某学英语花了三年时间,逆袭成为日薪几千的口译,某某学写作,三年后出版了新书。可是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学习时间完全超过了一万小时,大部分人却依旧没有掌握阅读技巧。一万小时定律是鼓励人们一直做相同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轻松掌握规则。只是在这一万小时里不是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事情,而是随时修正错误不断改正,最终才能走上成功之路。在阅读里也是同样,每天只是看过即可,那么一万小时定律对你来说就是无效的。

原尻淳一认为想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才,那么需要三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用来打基础,也就是按照选书原则来读书,从书中总结经验,应用到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循环往复。两年后,适合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与实践法则便应运而生。第三年的时候,利用一切机会与行业内的大佬去交流对话。从而,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

有人写文章的时候引经据典,写得生动有趣,让人觉得这个人知识十分渊博。有人写文章,经常要引用某一句曾经看过的话,想破头却也想不起来在哪里看过;有人想引用一个数据,却找不到在哪本书上出现过。

原尻淳一认为,这都是读书笔记没有做好的原因。在书中介绍了标记术、解剖读书以及便利贴等方法来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就像人们都觉得钱钟书是个奇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其实,杨绛说,钱钟书的外文笔记多达3.4万页。而钱钟书的读书心得,有23册,多达2000页,如果按每页300字计算,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总字数竟达2100万字,所以钱钟书写东西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开始学计算机的时候,我们都会学到数据库,那时候对数据库认识不深。如今,到了大数据时代,会根据你上网的习惯给你推送喜欢的内容,与购买的东西。大数据让人称奇。

阅读同样需要构建自己的数据库,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不需要再囿于用手写,可以将突然间产生的一个想法记在微博里,也可以将看到的某些信息记录在印象笔记里,最终建立一个云端的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的过程,就像是做菜需要调料,即使有再新鲜的食材,若是没有调料的加持,吃起来也是寡淡无味的。有了各种调料,想做菜的时候,信手拈来,做出来的菜也美味无比。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多种数据库建立的技巧,比如梅棹忠夫的京大卡式、鹤见良行的读书卡、博客数据库、Facebook以及无印良品的商品创建的小型数据库的方法。

美国教育部网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能够学习的孩子终将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89条阅读技巧,或许不是万能的,但是养成阅读习惯,总结经验,应用在实践中,如此循环往复,离成功之路便不再遥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