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完父母与儿女的一篇小文,随后也回想起,之前朋友们之间其实也经常会讨论类似话题。不少朋友都有这样的感慨:家里的小朋友跟外人和跟家长完全是不一样的面孔(指沟通方面),而且只要有可能,身子和心都在外头野,跟家长不亲近(没话说)。 也有人问过老威,你与孩子之间相处所本的原则非常平等,非常开放,会不会小孩借此与家长越来越疏远了? 老威是非常主张家长要放飞儿女的。家长不能制约成年的儿女,也不能成为他们的后顾之忧。 但是,越是如此,孩子越不会“一去不回头”。 相反,孩子经常会“后顾”。显然这种“后顾”不是“有忧”的后顾,而是纯粹的感情纽带在其中起作用,因为这种“后顾”带有很浓厚的温情因素。 譬如,在某个短假里,突然毫无征兆地从另一个城市飞回家来了,原因仅仅是“回家来住两天”。看着充满生活烟火气的家中陈设摆布,说“看着感到很温暖”。 又譬如,如当下这个酷暑,时不时地在家庭群里发布一些高温警示,意在让老爹老娘当心。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他未必想不到老爹老娘也能看到类似的信息(手机上都有天气app),但由他发出来,是他的一份情谊,而老爹老娘收到这类提示,同样也感到格外暖心。 再如,即使与父母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同学、同事、朋友跑到某个地方,总是会第一时间与家长共享。在五一节突然从大英博物馆和福尔摩斯故居(贝克街221B)发来一个位置共享,他知道这些是老爹的爱好(《福尔摩斯探案集》是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 而六一那天冷不丁地从塞纳河畔发来一个位置共享,则是一家人两度深度徜徉过的地方,自然让老爹老娘恍若旧地重游,那情那景历历在目。那多温馨! 这些共享的信息背后,是一种在放飞途中“后顾”一下身后爹娘的温情。 昨天我说到儿子赠送礼物是一件“互为增上缘”的案例,是因为礼物固然是一样物资,物资就是可以用价格度量的。但是赠送礼物时的用意——用来体验当下科技时代生活的一个道具——就具备了护持他人继续与社会同步前进,不至于被生活所落下的心愿。尽管“一直以来都保持不被生活落下”,但是在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保持与生活同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不仅有希望家长进一步前进的愿望,也有这样的“道具”,就具备了温情的成分,远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设备那么简单。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在他人上进中的助力(愿力)”。 同样是与儿女发起与父母的联系,中间富有感情和缺乏感情,这种区别,在信息传递过程是十分清晰易辩的。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你越想某种结果,越得不到,或者得到的过程别别扭扭,而使得到的成色大打折扣。 在父母与儿女的相处中,越是尊重年幼者,对方也越是在乎你。家长作为年长者,越是抱着“我是你的家长,我有权为你作主”,或者“你从小得我护持,你的一切便都是我的”这样的落后认知,那么年幼者就越要挣扎,越要跑远。 家长越不是以“我有恩于你”的恩主自居,孩子就越懂得感恩。 很多时候,年幼者挣扎着夺门而去,保持遥远的距离,不愿回头反顾,恰恰是年长者用自己的行动,把对方推出去的。 俗话说,生活“如掌中握沙,松松地,所握住的量才是最大的”。 不仅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如此,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如此。 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也如此。 就以我们经常说的运动这件事为例。 从进入盛夏季节以后,状态起起落落,从数据看,跑力、VO2MAX、速度成绩、过去同等速度下的强度(心率)恐怕都会不同程度地劣化,虽然程度很轻微。 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厌跑心增大,疲劳感持续时间变长……遇到这种情况,老威的措施是:或者换花样,或者干脆休息。 如果强行硬上,在疲劳感滚滚的时节继续大干快上,在越跑表现越弱化时保持原有的节奏,这是一种执着,是一种病,得到的结果是越搞越差,最后甚至搞到有发生伤痛的危险。 倒不如给自己放松一下,不要把发条拧得紧紧的,反而能收到更大的效益。 譬如,保持同样的体感强度,但不是通过跑步,而是通过做HIIT——如,数组波比,数组伏地登山,甚至打打拳……能很有效地对治因为长期千篇一律的模式所带来的身体兴奋感丧失。 或者干脆就歇一两天,在原来的训练时间去阅读、观影。有书法、绘画、摄影技艺的朋友,还可以在这些方面做做创作,也能很快从疲乏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所以,“松松地握沙”,不仅仅是保持好的人际间平衡的妙方,也是我们生活调剂、并促进实现螺旋形上升的良方。 天太热了,心中想想雪山,让自己清凉清凉。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