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之于我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7-20 发布于上海

作者:林少华

有时我会冒出这样一个念头,或这样一个疑惑,那就是:由于长期翻译村上春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也不知不觉地朝村上文学的主题靠近了?自不待言,村上文学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生充满不确定性、偶然性甚至悖反性、荒谬性。或者不妨换个说法,作为译者的我,译着译着就和所译作品中的主人公混同起来,村上的文学主题开始成为我的人生主题。不信?且让我说给你听。

其实我早已说过了,我是在东北一个只有五户人家的小山沟长大的,小山沟有多小?小得在乡镇地图上都没有标出;有多穷?穷得连最为杂食性的乌鸦都会哭着飞走。小学念的是山村小学,中学念的是山村中学,而且因为“文革”只念了一年就在小山沟里边和周边干农活了。也就是说,我是地地道道、道道地地的乡下人。上海之于我、之于上大学之前的我,好比我夏日夜晚躺在柴草垛上寻找的银河尽头,遥远,神秘,扑朔迷离,反正和我无关。

然而许多许多年后,上海成了我联系最密切、最和我有关的城市。喏,在上海出的书最多,光村上译作就有四五十本,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到《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去上海忽悠的次数最多,除了上海戏剧学院,几乎所有高校都忽悠过了;在上海开的专栏最多,从曾经的东方早报到新民晚报;读书会嘛,从上海书城到上海图书馆,去了不知多少次多少家。噢,对了,应邀入驻一年多的B站(bilibili)也好像是在上海。

你看,从小山沟到大上海,从土掉渣的乡下人到外滩常客,我的人生、我的人生主题是不是像刚才说的,暗合了村上文学的主题——充满不确定性、偶然性甚至悖反性、荒谬性?所以如此,莫非因为我翻译村上太久了、太投入了、太入戏了?说不清楚,一个谜。

与此同时,也让我对上海和上海人有了新的认识。时常有人说上海排外,不喜欢外地人,尤其不喜欢外地的乡下人。真的?我看莫如说相反,专门喜欢外地人,尤其外地的乡下人也不一定。请让我再举个实实在在的例子。若干年前的事了,上海一所财力极为雄厚的大学曾邀我加盟。正当我担心上海房价高而没准致使自己露宿街头的时候,一位上海老同学在上海朋友为我举办的接风宴席上立马拔刀相助,主动提出无息借款一百万,并且笑道等我像易中天余秋雨那样一本书卖出一百几十万时偿还不迟。具体到房子装修细节,一位专门向日本出口保险门锁的上海老兄当场一拍胸脯,慨然宣布保险或不保险的门锁全都包在他身上了,无偿提供,分文不取。

于是我开始想象,想象出入装有闪闪发光的出口门锁的公寓套间的自己,想象自己眼望笑傲亚洲大陆的东方明珠在黄浦江畔悠然漫步的身影,想象面对沪上莘莘学子摇动三寸不烂之舌的自家风姿——自己将越来越为上海市民所接受和喜爱……

至于我为什么最后没调去上海,原因不止一个,但哪一个都和上海人排外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