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迁碑》是伪汉碑?《张迁碑》真伪辨及文辞错误概述

 石不言斋 2023-07-20 发布于江西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张公方碑》等,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立于东郡谷城县(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碑高267厘米,宽107厘米,碑阳15行,行42字;碑阴题名3列,上两列各19行,下列3行。碑首呈半圆形,顶部及碑身两侧雕有八条蟠龙相戏。


一、《张迁碑》碑文主要内容及历代评价
此碑明代出土于东阿县,当时东阿属东平州,故被运往东平州(即今东平县)儒学明伦堂保存。1956年移至东平县人民政府礼堂后,修亭保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1965年泰山管理处将石碑运到泰安岱庙,立于炳灵门内,1982年冬移至东廊房内,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
《张迁碑》是谷城长张迁改任荡阴令后,由谷城故吏集资为其所立的功德碑,前人又称之为“去思碑”。碑文的特点是叙事笼统而遣词夸饰,句法整饬而涉笔成韵。如碑中将历代张氏名人不加分辨,均作为张迁祖先记载,而直系的祖、父等人一概未载,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无怪乎王世贞曾讥评:“文辞翩翩,有东京风,独叙事未详核耳。至谓其先有曰良、曰释之、曰骞者,按,良,韩人;释之,南阳堵阳人;骞,汉中人。宗系绝不相及,文人无实乃尔。”推测故吏作此碑是时,张迁本人已经离任,具体的家族谱系、生平事迹已无从查考,故统而记之,亦是无奈之举。
《张迁碑》自出土以来,即受到学者和书家的重视。就目前所见的文献来看,最早记载《张迁碑》的,是明初文坛“三杨”之一的杨士奇。杨氏《东里续集》卷二十中有“汉谷城长张君碑”一条:“右《汉谷城长张君碑》,未有碑额,盖中平二年其故吏所立,文辞字画皆古雅,碑在今东平州学,余得之宗丈季琛先生之子民服云。”
继杨士奇题跋后,明代较早详细著录《张迁碑》的金石著作当属都穆的《金薤琳琅》,在叙及《张迁碑》拓本来源时说:“此碑予官京师时,尝于景太史伯时处见旧拓本,不及录,近得之友人文徽仲(文徽明)。”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三四评此碑:“其书法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五云:“石完好无缺,而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七云:“碑额字体在篆隶之间,极其飞动。”

二、《张迁碑》的真伪辨及文辞错误
据历代学者考究,《张迁碑》文字中存在一些可能的错误,故有学者曾对其真伪提出质疑。
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一云:“其文有云'荒远既殡’者,'宾’之误;'中謇于朝’者,'忠’之误;而又有云'爰既且于君’,则'暨’之误。……岂好事者得古本而摹刻之石,遂讹谬至此耶?”。这受到了有清一代尤其是乾嘉以后诸多学者的批驳,有关《张迁碑》真伪之争论在清中期以后已渐趋寂落。
但近年来,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连续发表《读〈张迁碑〉志疑》和《读〈张迁碑〉再志疑》二文,又掀起了《张迁碑》的真伪辨,众多学者纷纷撰文,从《张迁碑》的文体辞章、典故引用、字形书刻、称谓官制等多方考证研究,以证《张迁碑》的真伪。(见赵楠《关于〈张迁碑〉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书法》2011年03期;吴朝阳 、晋文《读〈张迁碑〉辨疑》,《文史哲》2011年第1期;李明、李灵力《〈张迁碑〉相关问题考辨》,《艺术史研究》2015年第12期等文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证伪《张迁碑》为汉碑之说,理由尚不充分。
虽不能证伪《张迁碑》,但因“乡儒”撰文及刻工大意等原因,碑文确实存存一些错误之处。
1、文字错误。如前述,“荒远既殡”的“殡”,应为“宾”;“中謇于朝”的“中”,应为“忠”;“爰既且于君”的“既且”二字,应合为一字“暨”;还有,“问禽狩所有”的“狩”,应为“兽”;“艺于从畋”的“畋”,应为“政”;“张是辅汉”的“是”,应为“氏”等。
2、用典错误。一是碑文中张释之谏汉文帝一节,误“上林尉”为“苑令”,又将张释之论周勃等公卿大臣误以为比拟苑令,于是碑中出现了“苑令有公卿之才”的谬误。二是“晋阳珮玮,西门带弦”,碑文误将典故用反了,正确的说法应是“西门佩玮,晋阳带弦”。典出《韩非子·观行篇》:“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按,晋阳,指董安于,曾官晋阳。西门,指西门豹。玮,通“韦”,指皮绳。)
3、文体辞章错误。一是体例不合常例,如翁方纲认为“而碑尾紀年月后又若颂詞者, 则是文与书皆不可以常格论尔”。二是文辞错简,如俞樾在《第一楼丛书· 汉碑第四十一条》 认为碑文之病尚不止于此:“……既云'于是刊石竖表, 铭勒万载’, 便可径接铭词, 乃又缀此四句( 即'三代以来, 虽远犹近, 诗云旧国, 其命维新’ 四句), 殊为不伦。窃疑此四句当在'前哲遗芳’ 之下……今按此句之前后错置”。

三、《张迁碑》的艺术特色
杨守敬《评碑记》云:“顾亭林(顾炎武)疑后人重刻, 而此碑端整雅练, 剥落之痕亦复天然, 的是原石, 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又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从中可以看出该碑的字体隶书中带有篆书的笔意,整体上方整古朴,细看来却错落险绝,精神内敛,返璞归真,充满自然灵动的意态。
1、用笔方圆兼备,曲中求直,提按分明。此碑碑阳书法用笔以方为主,又于方中寓圆、拙中取巧,静中有动,碑文融有篆㨨笔意,古朴中饶有趣味。而碑阴从用笔上则更为轻松舒朗,笔意高古,变幻多姿,尤为酣畅淋漓。
2、结构方整严密,穿插错落,正欹互补。《张迁碑》通篇除用笔丰富外,字体结构也变化多端,有的字呈方形,有的字呈现圆弧结构,甚至有的字整体或部件取三角形,但整体以方整为主,方整古雅,给人以古拙之感。
3、章法舒朗,行距清晰,字距错落。总揽全碑,与其他碑体相似,行距大体相等,但纵行观看时,其字体参差错落,似有界格,但又不为界格所困。傅山曾言:“汉隶之妙,拙朴精神如见一丑人,初见时村野可笑,再视则古怪不俗,细细丁补,风流转折,汪衫不履,似更妩媚。”这段话用来形容《张迁碑》再合适不过了。
四、《张迁碑》的临习要点
1、正确使用方笔。方笔与圆笔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用笔方法,其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各不相同。对之,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揖》中有一段十分精到的阐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提则筋劲,顿者血融,圆者用抽,方则用絜。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絜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圆笔出以险,则得劲。方笔出以颇,则得骏。提笔如游丝袅空,顿笔如狮狻蹲地。"这段论述对于理解方、圆笔的特性,进而在临写《张迁碑》中,正确在使用好方笔,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2、讲究神似,切忌单纯地依样描摹。《张迁碑》雄强高古的书风,宛如猛虎凶狮,怒不可遏。临写此碑时,一定要具有豪放豁达的气格胆略,从大处入笔,追求神似,不要过分拘泥于细小的笔画,否则会影响此碑的风神。当然,大处入笔并非草率为之,对每个字的主干,也还是要小心处置的,但切忌单纯地依样描摹或刻意求工地去作媚俗巧丽之态。
现代书家费声骞在他的《古代碑帖鉴赏》中也告诫后来学书者:“《张迁碑》书迹看似规正古拙,实则结字巧丽,临写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张迁碑谨防古板僵木。” 

何绍基临作

胡小石临作

林散之临作

马公愚临作

王增军临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