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藏寺碑》:统合分隶,荟萃为一,六朝集成之碑,隋碑第一

 石不言斋 2023-07-20 发布于江西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原石今在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内。隋开皇六年(586)立。碑通高324厘米,宽90厘米,厚29厘米。碑阳正文30行,行50字。正书。碑阴及左侧有题名。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

龙藏寺碑拓


碑下原为长方形石座,1987年在原址将碑抬高并建碑亭,在清理过程中,发现碑身下长方形石座并非原座,同时在石座下又挖出缺首龟趺座,遂将碑身下部粘接17厘米后立于龟趺之上。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龙藏寺碑并阴,张公礼撰并书,开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兴寺。"
《龙藏寺碑》用笔含蓄,结构峻整宽博,平正秀雅,有一种肃穆恬静的韵味,可谓融婉丽华美和古拙幽深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气韵风神。它是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在书学之递嬗上具有重要价值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称为“隋碑第一”。

一、《龙藏寺碑》的主要内容及龙藏寺的前世今生
《龙藏寺碑》是隋开皇六年首次扩建龙藏寺时所立。碑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崇佛下笔,谈修行的途径,驳斥认为佛乃虚妄之说。而后笔锋一转,用一小段文字谈到古时的毁圣灭佛,由此引出大隋王朝的兴起为佛教带来了新生的描述。第三部分,描写了龙藏寺的地理位置、王孝仙的出众才能,以及龙藏寺改建后的华丽和宏伟。正文之后是颂词,用韵文的形式,对全文加以概括。碑文近1500字,采用了六朝骈文的形式,虽在叙事方面比较空洞,但词藻典丽华赡,结构严谨宏阔,具有较好的抒情性和形式美。

龙藏寺,今称隆兴寺,俗称大佛寺,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城内,西南距石家庄市约13公里,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据《龙藏寺碑》碑文记载,龙藏寺于隋开皇六年之前已经草创,开皇六年,恒州刺史王孝仙到任后,“奉敕劝奖州内士庶壹万人等”捐资扩建,并立此碑。唐代,此寺更名为“龙兴寺”。北宋开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征讨北汉,巡视至此,敕命在寺内铸造高达七十三尺(约今二十多米)的千手观音菩萨铜像一尊,并造大悲阁覆之,“大佛寺”之名由此而来。此后各代,寺阁及佛像又屡经重修。元代高僧胆巴大师曾在此寺任住持,赵孟頫所书《胆巴碑》即为此寺而作。另据清雍正《畿辅通志》卷五二正定府隆兴寺条记载,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此寺再次大规模重修,并定名为“隆兴寺”。康熙五十二年(1713),由康熙帝御制碑文并刻石,当时寺内有御书匾额达十九处之多。该寺现存除大铜佛外,还有宋代建筑摩尼殿、倒座观音、转轮藏、千佛墩等古代遗迹。

二、《龙藏寺碑》的艺术价值及历代评价
《龙藏寺碑》是正定大佛寺九绝之八 ,是我国隋代重要碑刻。它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被康有为誉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隋朝承袭了魏晋的余风和六朝的风格,理清了书法用笔与结体之理,作了一番大加工,篆、隶销声匿迹,惟独楷书盛行于世,楷书成为一种极其规范化的标准书体,它开创唐朝正书的先河,对唐朝写正楷的一派影响最深,其功劳也最大。有人说它为《九成宫》、《孔子庙堂碑》开了先河,有人说此碑为褚遂良、薛稷书法风格作了铺陈。可以说唐代书风在此已初露端倪。
宋欧阳修《集古录》卷五评此碑云:“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张猛龙》足继大令,《龙藏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不可思议。”
清杨守敬《平碑记》云:“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隋碑渐失古意,体我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龙藏》。《龙藏》统合分隶,并《吊比干文》、《郑文公》、《敬使君》、《刘懿》、《李仲璇》诸派,荟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虞、褚、薛、陆,传其遗法,唐世惟有此耳。中唐以后,斯派渐泯,后世遂无嗣音者,此则颜、枊丑恶之风败之欤!观此碑真足当古今之变者矣。”


三、《龙藏寺碑》欣赏及临习要点
在欣赏和研习《龙藏寺碑》时,要掌握此碑的书风特点。
1、用笔方圆兼施,藏露合一,动静结合。此碑在用笔上,不像北魏前期书风方正,也没有中期一些碑的纯圆笔。而是方圆结合,藏露合一,显得挺拔劲秀,,为初唐书风开了先河。
2、结体疏朗端雅,方正宽博。字形较扁,长橫平稳,中正宽博,和穆凝重。
3、书风质朴灵秀,蕴藉淡雅。此碑以北碑书风为基调,融入南方遒润的书风,寄灵秀于质朴,寓蕴藉于淡雅,温和宁静,翩翩有致,洒脱俊逸。是碑帖结合得很好的典范,对学习楷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清 李鸿裔临作

清  陶浚宣临作

王冬龄临作

翁志飞临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