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当兵书读的碑?李邕《云麾将军李秀碑》:北海书之最遒美者

 石不言斋 2023-07-20 发布于江西
《云麾将军李秀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辽西郡开国公上柱国李府君神道碑》,又称《李秀碑》。唐天宝元年(742)正月立于幽州范阳郡,明代发现于顺天府良乡县(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李邕撰文并书。

李秀碑拓


李邕所书《云麾将军碑》传世有两种,一为《李思训碑》,一为《李秀碑》。《李思训碑》立于陕西蒲城,称“南云麾”,《李秀碑》则称“北云麾”。
《李秀碑》是李邕晚年的作品,其书法骨肉丰润,笔势劲遒,笔法圆熟精到,笔致沉着肃静,气息雍容大度,历来为识者所重。

北京文丞相祠内的李秀碑残碑


一、《李秀碑》的主要内容及被誉为“兵书”的原由
《李秀碑》碑文与常见的按年月顺序记录碑主生平履历的写法不同,而是主要通过两次战役的描写来展示李秀的军事谋略。


碑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李氏的家世。李秀祖上是靺鞨人,“祖讳稽府君”,祖父李稽,本名突地稽,《旧唐书》《唐会要》均有载,如《唐会要》卷九六《靺鞨》:“贞观初,高开道引突厥来攻幽州,突地稽力战有功,拜左卫将军,赐姓李氏,封耆国公,寻卒。”
第二部分从两次有代表性的战役展开,详细刻画了李秀的军事谋略。这也是碑文被称为可以作为一篇短小精悍的兵书来读的原由。
如在吐蕃侵袭时,“公曰'多算少算,惟禀庙堂;七纵七擒,终期主将。今吐蕃之胜者有五,我之长者惟一。诚能阻彼胜,用此长,师可济矣。何者五胜?一曰深入国家之地;二曰大收国家之麦;三曰排甚厚,五兵不能穿;四曰阵甚坚,三军不能溃;五曰枪长锋利,短兵不能敌。何谓我之长者一?若练蕃兵,选骁骑,伺其去,诱之来,马小而人多,甲重而排厚,无阵可整,无地可依,以蕃兵挠其行,以骁骑乘其乱,此以一取十,所云必胜也。’时议休(休,美)之,一战而吐蕃大败。恩加忠武将军、右卫翊府左郎将。”
第三部分则简略介绍了李秀的妻子和儿子的籍贯和官职,并附赞词。


二、《李秀碑》的相关记载和评价
 此碑书法,纵横捭阖,直承二王之遗风,规模及处,于妍丽中寓雄强之气,历来为识者所重。


此碑在宋时仍完好,大约在明初被凿为柱础。
据明万历六年(1578)黎民表《古墨斋记》载:“良乡县学有《云庵将军碑》……旧置官廨,不知何时为校官裂为柱础,墨本遂不见于世,好古者深惋惜之。近复修学舍,更以新砥,置而不用,推之瓦砾中,过者不睨也。友人邵生正魁、董生凤元往经其地,踪迹之,则古础存焉。规如铁鉴,字尚未泐也。以语宛平李侯于美,侯喟然兴叹,寓书县令,辇致都下。将为亭以覆之,视寝室之右有别馆可庋,亟涂之,纳础其中。属藩参王子世懋署之日'古墨斋’,志存旧也。”
文中所说的李侯,名李荫,南阳人,官承德郎、知宛平县事。又据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四载:“万历初宛平令李荫署中掘地得六础…后移少京兆署中,止二础,其四础相传万历末王京兆惟俭携之大梁。”移到大梁的四础后不知所在,其余二础亦没于蔓草中,至清康熙三十ー年(1692)被顺天府府丞吴涵于衙署中再次访得,于是砌于附近的文丞相祠(即文天祥祠)壁中。此二础皆圆形,径约57厘米,各存字12行,满行12字。今仍嵌于北京文丞相祠壁上。
传世拓本最早为北宋拓本,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载:北宋拓本有三,一为周季木本,最先出,有印本,今不知所在。又张锡鸾题字本,何子章藏,后归朱翼庵,今藏故宫,最清洁。又陈文伯本,纸墨精稍有石花涂墨。


 元俞希鲁跋此碑云:“李北海书如王良御骏马,虽奔轶绝尘而未始不范我驰驱也。”

元俞希鲁跋


清梁巘《评书帖》:“北海《李秀碑》比《云麾》更紧,有大令笔意。”
清翁方纲在《复初斋文集》中云:“是碑北海书之最遒美者, 远在陕北《云麾》 之上。”

明董其昌跋


2012年第11期《中国书法》杂志曾载张云燕《〈云麾将军李秀碑〉探析》一文,对《李秀碑》流传、拓本及书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此碑书法的特点也进行了剖析,一是行楷一体,相互交融;二是刚柔并济,文质相得;三是沉静端肃,遒劲雍容。

李秀碑与圣教序、李思训碑字迹比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