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期末第五第七,到中考第二第三,数学教师如何用成绩复盘教学?

 大漠苍狼dmclA 2023-07-20 发布于河北
从期末第五第七,到中考第二第三,数学教师如何用成绩复盘教学?

这个月初,中考成绩出炉了。看了下成绩,年级八个普通班里,我的两个班一个排第二、一个排第三。 这两个班是九年级接手,虽然说是重新分了班,班与班的实力相差无几,但是我收集了学生七八年级的期末成绩,统计发现这两个班弱的不行。

从期末第五第七,到中考第二第三,数学教师如何用成绩复盘教学?

班级排名由最后一行的“综合分数”决定,而“综合分数”由平均分、高分率、优秀率和及格率四个指标加权平均得到。从上图看,对普通班来讲,高分率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从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看,除了5班的优秀率有几次比较顺眼以外,两个班还真没什么亮点,尤其是6班,基本上是倒数的水平了。

九年级也统考了几次,两个班的成绩也是平平,一个学期过去,期末考试一个班第五,另一个班第七,妥妥地属于倒数的行列。到了第二学期,两个班也没见有起色。六月初的区限时训练,一个班第六,另一个班第七,那时我已经做好年级垫底的心理准备了。不料,后来的区适应性训练,两个班奇迹般地冲到了第一第二,看到成绩我都不敢相信!

然后,就是现在中考了,而且还是第二第三,这样的进步也算是个小小的逆袭吧!

从期末第五第七,到中考第二第三,数学教师如何用成绩复盘教学?

这一学期我做了什么正确的事情,让逆袭实现了呢?如果再给两个这样基础的班级,我还能实现这样的逆袭吗? 要想找到答案,或许得来一次系统的复盘。

复盘就是在头脑中把做过的某件事重新“过”一遍,进而提升能力。这里的“过”,包括回顾过程、反思原因和探究规律三个基本动作。复盘的目的是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或快速反应。

比如有一天突然肚子疼,我们在处理的同时,会回想自己在这之前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反思是什么让自己肚子疼,然后得出规律,比如空腹喝牛奶会导致肚子疼。这时,我们对牛奶的认识就多了一分,以后肚子饿时,看到牛奶就不会立马喝,而是找个面包什么的一块吃。

下面我们来说说,如何用成绩复盘自己的教学?

1.回顾目标

复盘的第一步,是回归初心,问问自己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的老师无欲无求,教到怎样就怎样,如此佛系的确会过得舒服,可是学生容易被耽误;有的老师一来就奔着年级第一去,不拿第一就睡不着,有这样的霸气当然好,可是排名不是老师一个人能够决定的,如果学生没实力,对手很强大,盲目努力只会累了自己。

对于成绩,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学生的实力水平,然后帮助学生不断地突破极限。 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据来评估学生在成绩上的实力水平,那就是历次统考成绩的中位数,不妨称为“统考中位”

比如一个学生五次统考分别考了78分、79分、83分、87分和92分,中位数是83分,那他的成绩实力就是83分左右。我们也可以保守一些,只看十位数,那他的实力就是80分左右。

用统考成绩的中位数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它能摆脱极值对评估的影响,不会因为学生某一次考好就盲目乐观,也不会因为学生某一次考砸就消极悲观;另一个是它能跟随学生的发挥动态变化,如果每一次成绩都能超过统考中位,那么更新后,统考中位也会跟着提高,否则它会跟着下滑,这样能反映学生的进步或退步。

有的老师担心工作量大,其实操作并不复杂。只需要Excel收集统考成绩,用一下MEDIAN函数,就能得出每个学生的统考中位,十分方便。

从这个意义看,我们在成绩上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在每一次的统考中,考出比自己的统考中位更高的分数。为了与排名的核心指标接轨,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在成绩上分优秀、及格、中间与后进四个层次。

2.评估结果

复盘的第二步,是将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找到它们之间的差距。

理想的情况,是经过一年的教学,学生成绩实力有提升,而且还能在这次中考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对比两个结果,一个是实力的提升,另一个是中考的发挥

上一步做好的话,这一步会很轻松。来看数据。

从期末第五第七,到中考第二第三,数学教师如何用成绩复盘教学?

先看图中大表黑色方框的部分,“期初中位”是学生七年级和八年级共4次期末成绩的中位数,“期末中位”是学生中考前共8次统考成绩的中位数,“9下中考”是学生的中考成绩。“实力分层”是根据学生“期末中位”,以96分为优秀、72分为及格、还有48分为后进的标准,把学生分为优秀、及格、中间、后进四个层次;把“期末中位”和“期初中位”的十位数相减,就能得出学生的实力是提升、维持还是下滑,即“实力评价”;把“9下中考”和“期末中位”的十位数相减,就能得出学生本次中考的发挥是超常、正常还是失常,即“发挥评价”。

再来看右边的四个小表。

从第一个小表“实力评价”看,经过一年的教学,两个班有19人的成绩实力提升,有60人的成绩实力依然维持,还有18人的成绩实力出现下滑。结合第二个小表“实力分层”看,5班在成绩实力上,应该有2人优秀、17人及格、13人中间、以及16人后进;而6班在成绩实力上,暂没发现优秀、有15人及格、15人中间、以及19人后进。

从第三个小表“发挥评价”看,本次中考,两个班有14人超常发挥,有44人正常发挥,还有39人发挥失常。这对两个班的实力分层有多大影响呢?结合第四个小表“中考分层”看,5班的优秀没了、及格少了2人、中间倒是多了4人、后进不变;而6班的优秀依旧没有,及格少了2人、中间多了3人、后进还少了1人。

看来,两个班在这次中考能冲到第二第三,不是学生突然发威,很可能是因为其他班没考出原有的水平。

如果想知道这些变化的数据,对应的是哪些学生,就回到大表进行查找。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3.分析原因

回顾了目的,比对了结果,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从中发现问题,试着找出背后的原因。

先看中考的发挥情况。 中考成绩就是一个分数,它是学生在限定的考点和限定的时间内,解决限定的数学题获得的。因此,能直接影响中考发挥水平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试题的难度,另一个是心态的调整

①试题的难度

我找到了中考试题,自己先做一遍,接着,结合对学生实力的了解,试题保守地分成三个档次。平时常见、难度又不大的,划为1档题,大概有56分;平时见得不多,但是难度还是不大的,划为2档题,大概有22分;剩下的43分就是难度大的,划为3档题。

对后进层来说,能否突破低分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这56分的1档题;对及格层来说,能否及格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这77分的1档题和2档题;对成绩还行的几个大佬级学生来说,能否冲上优秀,就看43分的3档题能争取多少了。

②心态的调整

中考数学那天,没听说有哪个学生身体不适;另外,今年的考场全都装了空调,想想都觉得爽,所以考试的环境应该不会对学生的心态有什么消极的影响,如果心态还不好,很可能是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问题了。

从期末第五第七,到中考第二第三,数学教师如何用成绩复盘教学?

看图中的数据,对比“发挥评价”和“实力分层”两列,我有3个发现:

第一,超常发挥的学生中,中间层和后进层占了绝大多数。这里的中间层都是实力接近70分的,而且这次中考也都冲上了70分,估计是抓住了关键的77分;而后进层的成绩在56分以内,估计是在56分的1档题上努力了一把。5班的小罗和6班的小黄,前者实力56分,后者实力66分,这次都冲进了及格的行列,绝对是一个励志的大惊喜!

第二,发挥正常的学生,无论哪个层次,“9下中考”都与“期末中位”很接近,看来心态都不错。

第三,发挥失常的学生中,及格层和中间层倒是占了大多数。这里的及格层分数都在70分附近,中间层分数都在50分附近,可能是心态没调整过来,导致1档题和2档题没有做好。其中,5班的小赫和6班的小冯,前者实力99分,后者实力94分,距离优秀也就一步之遥,但这次中考出来,两人的分数都是80左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另外,还有9个实力在72分以上的学生,这次没能考到及格,实在可惜。

再来看实力的提升情况。

学生的实力源自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直接产生影响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老师的教,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另一个是学生的学,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先说说我吧。 ​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备课组讨论的结果,没有什么额外的补充。至于教学过程,除了大家都有的常规操作,我自己做了三个较大的改变:一是讲解习题时,先和学生强调不要关注题目的答案,而要关注解题思路,接着坚持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找到线索;二是坚持每节课的最后5分钟安排课堂小测,收上来批改后,选出一部分学生,到网上找些题目打印成卡片发给他们,作为培辅任务;三是每周的周测,批改完后,选出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带着试卷过来我这里做反思汇报,详细说说丢分的题目为什么当时没做好。

现在结合数据,说说学生。 ​

从期末第五第七,到中考第二第三,数学教师如何用成绩复盘教学?

对比“实力评价”和“实力分层”两列,我又有3个发现:

第一,实力有提升的学生中,以中间层和后进层居多。这不难理解,对他们来说,只要态度认真起来,有意识地改变一下习惯,把握住每次统考的1档题和2档题,实力就跟上来了。不过,后进层的稳定性相对弱一些,有4个学生在中考又发挥失常,掉回原来的水平去了;有3个及格层的学生虽然也掉得厉害,但是他们的分数比较接近77分,估计是3档题实在应付不来;中间层的实力相对稳定一些。

​第二,实力维持的学生占了两个班总人数的大头,其中及格层、中间层和后进层比较均衡。可以看出,这一年里,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并没有怎么改变。合着我这一年的努力,最大的价值在于维稳?

第三,实力下滑的学生中,有少数的及格层和中间层,后进层占了大多数。从下滑的幅度看,及格层和中间层下滑的幅度较小,基本集中在80分左右,可能是平时对3档题缺乏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所以成绩上不去;后进层下滑的幅度较大,结合这部分学生平时的表现,估计是他们选择了自我放弃的结果。

4.总结规律

到了这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上面三步得到的素材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认识,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让未来的决策更加正确,让未来的行动更有效率。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们改进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学生能否在中考考出好成绩,取决于试题的难度和心态的调整;试题难度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实力大小;而学生的实力提升,取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此,我从教学内容、心态调整、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个方面,总结对教学的几点新认识:

①教学内容

对普通班的学生来说,知识点和习题的选择,尽量以简单基础为主。不过,对于学有余力的少数学生,还是值得花点精力做专门的指导,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考试中的3档题,成绩才能突破。

②心态调整

很多学生考试心态不稳定,是因为考试节奏不稳定。把握考试节奏的关键,在于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之前提过的考试时间配置策略和草稿纸的使用,依然是比较好的选择,值得在平时花点功夫帮助学生练习。

③学习态度

从短期看,学生学数学的动力是兴趣;而从长期看,学生学数学的动力是成就感。我们可以时不时讲一番哲理或者幽默一把,吸引学生付出努力,但最终要帮助他们尽快形成“努力-成功-再努力-再成功”的良性循环,否则,道理会听腻,笑点会变高,吸引学生的成本会让我们不堪重负。

④学习习惯

普通班学生的进步,比快班学生的进步更加依赖老师的关注和帮助。问题是,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顾上全班,就顾不长久;要顾得长久,要顾不上全班。上面提到的两个做法,把课堂小测和培辅相结合,以及周测后当面反思汇报,它们最大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在合适的时间,关注到更合适的学生。

结束语

如果说,中考是学生开启另一段人生的十字路口,那对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呢?是回过头,把走过的路再走一遍;还是做一次复盘,换一个不一样的路线,走出新的可能?有句话说的好,最大的浪费是经验的浪费,每一段经历都值得珍惜,如果还没有把复盘反思当成习惯,也许你的人生还没有正式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