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光中评文学大师:鲁迅难当大师,沈从文钝拙,朱自清是学生水平

 wlr6688 2023-07-20 发布于黑龙江

余光中(1928年——2017年)先生在文学创作上四管齐下,诗歌、散文、翻译、评论都有涉猎,他自称这四种体裁是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他最著名的诗歌无疑是写于1972年的《乡愁》,写道: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通俗易懂,情真意切,借用四个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深切的怀念和深沉的情感。

内容图片

正是这首诗,让他赢得了“乡愁诗人”的美誉,在文坛被广为人知。

他的散文代表作要数《听听那冷雨》,此文以唯美的笔调抒写了思乡情绪,对古典诗词的化用不留痕迹,是20世纪非常经典的散文作品之一。

余光中精通汉语和英语,经他翻译的外文作品,被许多人叫好,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在翻译英国诗人萨松的诗句“In me,past,present,future meet”时,根据这首诗上下句的意思和语境,把它翻译成“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可以说,这个翻译很高明,既能保留外语的原汁原味,又颇具古典汉语的韵致和意境。

如果把这句英语诗直译过来,就是“于我,过去、现在和未来”,显然没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读起来这么具有诗情画意。

内容图片

在文学评论方面,余光中同样留下许多经典,尤其是他在1979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一文里,以刻薄的姿态,犀利的语言,批评了鲁迅、周作人、沈从文、朱自清、何其芳、艾青等文学大师和大家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思想,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即使到今天,他的话语所引起的争论依然不绝于耳。

写这篇评论文章时,余光中已经51岁,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如此“轻狂”地数落这些大师,他又说了些什么?

鲁迅和周作人是两兄弟,余光中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评论,分别列举了鲁迅创作于1925年的杂文《战士和苍蝇》,周作人的散文《苍蝇》。点评鲁迅主要在文章的第一节,在第二节主要点评了周作人。

内容图片

他这样评价鲁迅:他在译文里尽力西化,但在创作里却颇有分寸,不过,偶然的瑕疵仍所难免。

他认为,鲁迅在使用“苍蝇们”的代名词时,一会儿用“他们”,一会儿又用“它们”,这样做显然不够周密,给读者造成了阅读混乱。他对鲁迅的这句评论,确实没有问题。

在第二节,余光中的点评出现了“他难当大师”这几个字。

到现在,人们也不清楚余光中到底是在说鲁迅还是周作人?有些读者猜测是余光中在故意混淆视听,毕竟,鲁迅和周作人对他来说都是文学前辈,他不能把有些话说得太透明,以免遭到别人的攻击。

内容图片

评价沈从文时,余光中挑中了《边城》的题记,这样说道:细加分析,可以发现沈氏的一枝笔,写景、叙事、抒情,都颇灵活;对话呢,差堪称职,未见出色。可是说起理来,就显得钝拙。

后边,他又用“芜杂而冗赘”、“文理乱成一团”、“诗意稀薄,味同嚼蜡”等字眼来评述沈从文的作品。

其实,沈从文在《边城题记》里已经这样说道: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 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 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 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

内容图片

指出了自己这篇文章存在句子冗长拗口和文理不清的问题,余光中这样评说沈从文并非凭空捏造,不过,还是显得有些多此一举。

余光中对另一位文学大师朱自清的评价十分刻薄,评价朱自清的话语出现在1977年发表的《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里。文中直接说道:《荷塘月色》是浪得盛名,自清最好的散文应该是《白水漈》。

在文中,余光中摘出《荷塘月色》的第三段后,这样评价:这一段无论在文字或是思想上,都平庸无趣,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

余光中把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说成是“学生水平”,确实比较苛刻。

内容图片

之后,余光中列举出《荷塘月色》里十四个比喻的十一句,评价道: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比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他还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存在伤感滥情的瑕疵。

在余光中的散文创作理念里,文章应该不拘泥于“纯粹的白话”,新文学的“精美语言”不应该停留在原料阶段的语言中,而要主动跟古典语言融合起来。

现当代大多数文学评价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常常言志表意、即兴抒怀,呈现出鲜明的清丽自然、唯美生动的特征。余光中这样苛刻地评价朱自清,显然是两人的文学理念存在很大差异所导致,余光中偏爱古典文学,对新文学比较排斥。同时,也有一丝“文人相轻”的意味。

内容图片

在《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一文的末尾,余光中这样写道:我无意苛责早期的新文学作家。在他们那时代,文言日趋式微,白话文尚未成熟,西化之潮原难抗拒。从鲁迅到艾青,白话文西化之颓势日益显著……读者如果经常面对这样的文章,怎能不受恶性西化的侵蚀?

可以看出,这句话更加验证了余光中有很深的“扬古抑今”的文学观念,同时,还表达了他对“文学西化”趋势表现出来的一丝担忧。

但是,这几位是公认的文学大师,余光中如此评价他们,似乎有点小肚鸡肠,有跟他们过意不去的嫌疑。如果结合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即新文学刚问世,白话文刚处在“咿呀学语”的阶段,作家们在创造和驾驭语言上肯定不够纯熟,多少会存在瑕疵,避免不了把文言文跟白话文搅拌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一种“夹生”的感受。

内容图片

余光中如果置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不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就是他的问题了。

2004年9月21日,余光中在《羊城晚报》上发表文章《向历史自首》,解释了自己当年评论新文学早期名家的得失,说道:我当年被心魔所魅是显而易见的。并认为自己评论的依据是“所据标准乃是古典大家的试金石,不免稍严”

文中声明,自己当时并非刻意贬低新文学,对沈从文、朱自清等人也有许多肯定之词被忽略了。

可见,余光中在晚年勇于承认自己当年的偏颇言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也算是不失对文学的敬畏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