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桐城,不虚此行

 施训洋 2023-07-20 发布于安徽

桐城,有很多故事。最为出名的当数清朝康熙时期宰相张英那一封家书。“六尺巷”,便由此而得名。

桐城,有文都之称。最为著名的当数“桐城派”,方苞、姚鼐,《登泰山记》。

桐城,誉为院士之乡。资料显示,截止目前,桐城共走出20多位院士。

桐城,更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

桐城,曾去过几次,每次都是匆匆。

第一次是2014年的国庆,我堂弟在桐城举办婚礼。做为证婚人,我为一对新人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前后待了三个小时,都是在操办婚礼。

第二次是2021年的五一,我带儿子去桐城活海水上乐园。四个多小时,只在这一处天地,冲浪、打水仗、雨中奔跑。

总想走走“六尺巷”,总想一睹文都风采,总想细读桐城历史渊源。

暑假伊始,我便想带两个孩子一道去文都,困于琐事一直没能成行。

7月20日一大早,我便唤起他们,说去桐城一日游。女儿早有此意,自然很高兴。儿子起先不乐意,但听说有摩天轮一蹦三尺高。

设市的桐城,果然有别于县城,道路很宽,最为关键的是街道很长、很干净,街边的树木高大。六尺巷深藏于城市一角,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错落有致,一幢高大的牌坊上书“懿德流芳”。

我们步入景区,一眼便能看见那条长长的巷子。就在我准备走向六尺巷时,女儿拉了拉我,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我见到了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张英亲笔的那一封家书跃然石上:“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眼前呈现出当年宰相张英收到家书时深思熟虑、继而奋笔疾书的场景,那是一位政治家的博大胸襟。

我们走进六尺巷,踩着脚下的鹅卵石,边走边抚摸着墙砖,心中默念着那一封家书。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相互谦让的邻里关系为后世敬仰。

遗憾的是景区正在建设,展馆尚未对外开放。没能深入了解父子宰相的生平事迹,但走过六尺巷便知一二。

文庙与六尺巷相距数百米,在来的路上已经见到。从六尺巷往回走,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用支付宝扫一扫关注景点,随即进入这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国家级文保单位。

几块碑文清晰可辨,有清朝光绪年间捐资修葺文庙的功德碑,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捐资重建文庙的功德碑。

女儿和儿子直奔大成殿而去,我被功德碑前陈列着桐城市第四届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所吸引。我驻足于展板前,逐一细读。无论是敬业奉献的李春霞,还是孝老爱亲的王如道,他们的事迹读来感人至深。他们无疑是新时代的“圣人”。

越过大成门,来到大成殿,只见儿子正十分虔诚地跪在万世师表孔子像前拱手作揖。

孔子像的左右又有许多塑像,我领着儿子逐一辨认,有亚圣孟子,有宗圣曾子,有孔子众多学生,还有后世大儒朱熹。

小家伙不时地问这问那,若不是对照那人物简介,我还真有可能被难住。学中文的女儿就比我厉害,她能说出很多关于先贤的典故。

走出大成殿,儿子对那香炉产生了兴趣,一定要看看里面装着什么。我抱起他凑进细看,里面是一抔熟土,生有许多绿色植物,呈现出盎然生机。

台阶上的双龙戏珠石雕又吸引了儿子的目光,他左瞧右看,俯下身子用手抚摸,口中念念有词。见此情形,我很为他的好奇心点赞。

左右两侧的厢房,陈列着圣贤画像,我们饶有兴致地细细观赏。圣贤们的封号,多在唐朝加封,后在北宋追封,及至明朝又授予新的名头。

大成殿下的两棵银杏枝繁叶茂,青翠的松柏散发出清香。

尽管时至盛夏,游人却是一波接一波。我们和他们都有一颗朝圣之心,安静地参观,虔诚地朝拜。

离开文庙,我们又步入桐城市博物馆。在这里,我们更深入地读到了文都的历史沿革。

展馆按时间轴陈设,从上古到近代,分上下两层。一副副图片,一件件文物,一幕幕场景再现,令人目不暇接。

最让我惊叹的当数教育和文学,尤其是那几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姚兴泉母亲教儿择友,胡宗绪母亲教儿还梨,她们都有着与孟母一样的情怀。

我们离开展馆时,儿子还意犹未尽。他还想回去再看一遍,说是那些书生读书好认真,说是那《登泰山》读得太好听。

桐城,不虚此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