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首宋代名家山水词,文学价值极高,适合收藏学习

 欢 喜 2023-07-21 发布于上海


满江红·暮雨初收

【宋】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全词大意:暮雨初歇,桐川江面一片澄静,远征的航船此时落下帆布。江中的岛屿,蓼草稀疏,雾霭沉沉,芦苇在秋风中摇荡,分外萧索。有几个渔人撑着小艇快速地驶过,满载着星光与渔火回到了村落。此情此景让远行的游子想起回家的路途,暗自伤感起漂泊的羁旅。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弥漫。水波像染过一样的青绿,山峰像刀削过一样整齐。环绕严子陵的钓滩,只见白鹭飞翔,鱼跃江面。为了仕途到处奔波,到头来又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更何况我和白云、泉水还有平生的约定。回去吧,王粲的《从军乐》唱得好,游宦生活太苦了。

古代士子都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愿望,柳永自然也不例外。但由于生性疏狂,在仕途中屡不得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不驯之辞或许也是柳永无可奈何的一种发泄。三十年的游宦生活使得柳永的词境阔大、丰富起来,不会只在倚红偎翠中左冲右突,更多的是表现出对漂泊游宦生活的书写,这首《满江红》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该词在写景方面多用白描手法,比如“波似染,山如削”之句,语言质朴但表现力很强,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到意境中去,这也无怪乎柳词拥有众多的读者了。

水调歌头·沧浪亭

【宋】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全词大意:太湖岸边的景物一片潇洒,澄静的太湖水环绕着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见鱼龙的踪影,它们被锁在弥漫的烟雾里。正在怀想范蠡与张翰的时候,忽然有一叶扁舟载着鲈鱼,搏击风浪迅速驶来。傍晚时分暴风雨袭来,只好沿着小洲弯处回航。如果胸怀大丈夫的志向,在太平盛世的时候,一定羞耻于投闲置散的生活。为什么壮年时期就面容憔悴,应有的朱颜为白发所侵。也想在寒冷的潭水边垂钓,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嫉妒,不肯来依傍这杆钓丝。还是撑船穿过那一片芦荻,默默地观赏着江上的波澜吧。

苏舜钦“以罪废,旅于吴中”,吴中即现在的苏州。因词人“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所以偶然看到草木葱茏的亭子后,便“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这是沧浪亭的由来。“沧浪亭”得名于战国诗人屈原《渔父》中所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孟子·离娄》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渔夫的本意是劝屈原“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词人以“沧浪”为亭,正是借用此意,表达了自己独善其身的狷者操守。词的下阕“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中可以看出虽然词人已经决定了要做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人物,但正值壮年的他心中毕竟还是有所不甘,他想和严子陵一样,用无事无为的举动向世人证明他的高洁,但词人内心并未平静,为了说服自己,安慰自己,所以才将其目光久驻于太湖的波澜之中。这首词写景的部分并不多,而且也不居主导地位。词人是用历史上归隐吴地以免祸的名人(范蠡、张翰)来安慰自己的处境,也由此抒情、议论,没有含蓄蕴藉之美,却有一唱三叹之真。

行香子·过七里濑

【宋】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全词大意:驾着一叶轻舟,翻飞的双桨像惊起的飞鸿扇动它的翅膀。水天一色,波面平静,倒影清澈。鱼儿在水面的荇藻上翻腾,白鹭点缀在云烟缭绕的汀渚中。溪水在我一路走过的行程中也不断地展示着它丰富的内涵:变成了湍急的沙溪、清冷的霜溪、明朗的月溪。这重重景色层叠若画,曲折似屏。想当年,严子陵也只能算是空老一身啊,他何曾领略这山水之妙呢。君臣未能相契,只留下千年一梦,古今空名。如今还剩下什么呢?只看见这里绵延不绝的山峰、云雾缭绕的山峰、清晓翠绿的山峰。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轼在泛舟经过富春江上的七里濑之后所作。全词三、四字的句式,整齐而有法度,在对大自然的感叹中寄寓自然永恒的观念。这一观念在苏轼的词中经常出现,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感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美好的自然情境中转而生发出对个体价值的探求,在探求寻觅的过程中思考外在事功,继而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最后以自然山水总结。“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不仅是词人目力范围内的自然情境,更是词人安详静谧心境的外化,词中写“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借此指出对君臣感遇的否定,揭示出世俗功名利禄的虚幻性。对现实政治清醒之后,纵情山水也便思虑单一了。

诉衷情

【宋】黄庭坚

在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全词大意:一层波浪刚刚出现,千万层波浪又随之而起,鱼深千尺,亦须稳坐钓台,垂下钩饵。鱼儿吞下药饵又将其吐出,似乎相信我,又似乎在怀疑。水面清寒江面平静,青山在眼,逼人眼目,日落之后,满载明月而归。

黄庭坚的词,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雅俗并存,仿佛判若两人。雅词中,一部分是咏物的,另一部分则是贬谪期间表达内心情志的作品,比如这首。元祐年间,黄庭坚因修《神宗实录》得罪,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因避亲嫌,改至戎州。诗序中的“戎州”表明词人正处在贬谪之中。虽在贬谪之中,词人并没有消沉,而是登临胜景,寄托遥思。序中提到的“渔父家风”值得一思,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出现了三个著名的“渔父”:一是《庄子》中的渔父,二是《楚辞》中的渔父;三是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渔父。虽然在各自的文本中,渔父的形象略有差异,但都是遗世而得道的高人。黄庭坚所谓的“家风”,便是生活于江水渔歌中的超脱与潇洒。在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山谷词获得了丰富的内涵。上阕用了两个“一”,一个“千”,一个“万”,虽然有“算博士”之嫌,但一丝蓑笠正表明其生活态度之简易;千尺须垂,在表明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下阕以鱼为主体,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心迹。“吞又吐”,难道不是说自己在出仕与入仕间的两难选择吗?一番抉择之后,词人回到了渔歌声里,明月怀中,读罢但觉词境空阔,情思高渺。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宋】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全词大意:清风吹过湖面,生起浩渺的烟波,已是暮秋时分,红花、香草逐渐稀少。水光山色好像与人相亲相近,哪里说得尽这无穷的好处呢?莲花已着子,荷叶也已蓑老。蘋花汀草好像被青色的露水洗过一样,鸥鹭在沙旁相依而眠,头也不回,好像也在怨恨我过早地归去,与它们分别。

年轻时的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涉世未深,或未曾涉世,拥有王国维所说的那颗难得的“赤子之心”,在她的眼中,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可亲。“浩渺”的烟波,大概也是词人那浩渺的胸怀的体现,暮秋之时,本来已是繁华褪去、芳草凋落之时,但词人并没有为此感到悲愁满怀,相反,她觉得秋天的山光水色别有风味,有说不尽的好处。未更世事,不知温饱、离别为何物,纵使草木摇落、秋风呼啸,于词人而言,亦可赏其飘落之姿、天籁之音。下阕写秋露之下的莲子、荷叶、蘋花、汀草,词人也没有排斥这些景物,而是将其与睡眠在沙岸的鸥鹭放置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幅鸥眠秋湖图,没有回头的鸥鹭好像也在怨恨游人过早地归去,不能与其结伴于湖水之畔。这是多情的词人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中生发的活泼而善良的奇思异想。从《列子·黄帝》开始,人们都一直希望与自然界的鸥鸟建立起两无嫌疑的关系,“此心吾与白鸥盟”便是如此。李清照在这里不但已经与鸥鹭相盟,而且还建立了可以相知相怨的朋友关系,可见词人与自然万物早已了无间隔。

虞美人

【宋】陈与义

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全词大意:扁舟三日,行走在秋塘的水路中,与荷花平视而去。正是因为生病后,才有闲暇来此游赏,又恰好正逢上满川的微雨,将新秋一洗而过。去年时分,长恨划船来游时,已是太晚,只见残荷满塘。今年该如何报答如天似海之君恩呢?大概只有荷花一路相伴,送我走过青墩吧。

词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小序的,从张先开始,到苏轼之时,大量使用小序已经成为了词作的惯例。一首好的小序,对整个词境的提升会大有帮助。“立秋后三日行”,将“立秋”二字点出,说明词人对户外的风景并没有抱有太多的希望,而且是“后三日”,满目萧瑟大概是可以想见了。但真的来到池塘之后,却发现荷花盛开,“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用杨万里的话来说,大概就是“接天连叶无穷碧”了,这是一种意外之喜,见此场景,病中的词人应该也会有“秋风病欲苏”之感吧。上阕“平度”中的“平”字,将舟中观荷,远远望去的视线感真实地表达了出来。“更值”一句,将雨后秋荷的红艳秀洁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下阕由目前之景转向回忆,遗憾去年来时已晚,空将美景辜负,相较之下,愈发觉眼前红荷之可爱可贵。末句用“何以”提起,将下文提前预置于读者脑海中,“一路繁花”,尤其是在立秋之后,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对大病初愈的词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鼓励。“相送”二字,将荷花写得脉脉含情,从另一面也见出词人心情的舒畅,“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于斯可见。

念奴娇·水乡霜落

【宋】范成大

水乡霜落,望西山一寸,修眉横碧。南浦潮生帆影去,日落天青江白。万里浮云,被风吹散,又被风吹积。尊前歌罢,满空凝淡寒色。

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赢得长亭车马路,千古羁愁如织。我辈情钟,匆匆相见,一笑真难得。明年谁健,梦魂飘荡南北。

全词大意:水乡霜落时分,遥望西山,只有一寸之长,就像修长的眉毛碧青可爱。南浦潮水涨起的时候,帆影渐张,慢慢离去,夕阳之下,一片天青水白。万里的浮云,一会儿被风吹散,一会儿又被聚集在一起。酒樽之前,歌舞罢后,满空凝聚着淡寒之色。为了名利,人世间总是离多合少,到头来都似蝇头蝉翼那般细微单薄。长亭上车马往来,千古堆积的羁旅之愁,仿佛已经可以编织。像我们这些人,对待情感还是非常认真的,匆匆相见之时的开口一笑,真的是非常难得,明年又有谁会健在于世呢?梦魂和我一样,飘荡在天南地北。

这首词在写法上结构分明,采用了常见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模式。上阕写景为舟中所见,先写远景,“一寸”虽然略有夸张,但读来却别具真实,更是在“霜落”之时,故而更显山川辽阔,“落木千山天远大”也许是词人所见最好的概括吧。用“修眉”比喻山色,将《西京杂记》中用山色比喻卓文君眉黛的用法调整了过来,但历史与语言的综合下,二者已然不分,愈显其柔媚。然后词人转向近景描写,写日落时分的江天、浮云,写浮云之聚散用了三句,这并非语言的不精练,相反,如此不惜笔墨,正说明词人观云之久,徜徉其中,非此不足以见其逍遥之情、出世之怀。下阕写名利之下,众生劳役之苦,奔波之相,读来只觉其情之真质,几乎没有觉察其中的典故。“我辈情钟”化用晋朝王衍名言“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明年谁健”是截取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明年此会知谁健”的句子,这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其实上句“一笑真难得”也可以将读者再一次引到杜诗《九日蓝田崔氏庄》“尘世难逢开口笑”中去,这一方面说明有些共同情感,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可以尽情表达;另一方面也说明杜诗深入人心之历史穿透力。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全词大意:洞庭湖、青草湖,在中秋将至的时候,风平浪静。三万顷明净光洁的湖水,载着我的一叶扁舟。皎洁的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明亮的月光映照湖水如琉璃一般,里里外外一样澄澈。心境与物境悠然相会,其中妙处实在无法用言语向你述说啊。也应想起在岭南那几年的日子,在孤独的月光下,肝胆皆如冰雪般透彻明亮。此刻短发萧疏的我渐觉夜色冰凉,襟袖寒冷。安稳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渺的洞庭之上。让我汲尽西江之水,用北斗做勺细细品酌,邀请万象作为宾客,尽情拍打着船舷,放声高歌,不知今晚又是哪一个夜晚。

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词人被谗落职,由广西经洞庭湖向北而归。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张孝祥上承苏轼并兼融李白的浪漫精神,以潇洒灵动之笔写出了词人的浪漫想象。上片进入茫茫宇宙,人与宇宙融为了一体,词人陶醉其中“妙处难与君说”,既已得意,则他物不相关矣。非是忘言,实是言不尽意也。下片通过“应念”一转,又回到现实,“肝胆皆冰雪”写出了词人高洁的自我形象,“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将全词推入高潮,也只有心胸宽广潇洒的人,才能抒发出如此阔大的恢宏气魄。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宋】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全词大意:重峦叠嶂向西而去,就像万马在此回旋,众山似乎又要掉头向东而行。正好湍急的河水直直地落下,跳动的水珠四处飞溅;小桥横架在水上,像残缺的月亮和刚拉开的弓。人老了就应当赋闲而居,可苍天却这么多事,来让我检阅这十万长松。我的草庐很小,在松枝的龙蛇影外,在旷野的风雨声中。早上清爽的山气中,三五峰峦好像要争着和我见面一样。他们既像衣冠磊落的谢家子弟,又像车骑雍容的相如阵势。我觉得其间的山景雄深雅健,一一看去,却有一种读太史公文章的感受。偃湖的堤岸什么时候才能修好啊,让我一赏这烟水蒙蒙的风光!

该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词人罢官闲居,写的是上饶一带的风光。词一开始,“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三句,便有石破天惊的气势。同样写山的动感,这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起笔“群山万壑赴荆门”相似,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赴”字写出江水之奔腾、山川之险峻,千载之下读之,犹凛然飞动,富有生气。下阕词人用东晋谢家子弟、西汉司马相如的磊落、雍容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之美,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表面上看来,这两两相比的物事,似乎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而它们在精神上却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个精神上的结合点,正在于作者本人的情志和态度能够充分地驾驭。稼轩词的魅力不仅是熔合典故,以文为词,这只是属于“技”范畴;于典故之外尚能意态流转,顾盼生辉,这便是“进技乎艺”了,这正是辛派后人虽然竭力效仿,但却难以企及的地方。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宋】张炎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惟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全词大意:泛舟于万里黄河,回想当年真是可笑啊,为何要以黄河划定南北的界线呢。平生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来这里,如今却不得不相信确实在此地游历过。官河边的柳树已饱含苍老之态,斜阳照射在古道边。风停了,河水的波浪却依旧直奔而去。岸上的村民应该会惊讶地问:是哪儿来的疏狂客人在此泛舟?落叶萧萧,迎面而来,流水挟裹着黄沙一齐远去,无影无踪。秋日之下,衰草的绿色显得更加凄迷,此时唯有悠闲的白鸥伴我独立于此。浊浪卷空向天边浮动,山峰好像在邀请云朵一同远去,碧空中的银河是那样的无边无垠。扣动船舷,悲歌声断,海边的月亮已经飞上了那一缕白色的云彩。

《壶中天》是《念奴娇》的别名。此词是张炎与沈尧道、曾子敬一同受命北上,夜渡黄河所作。沈尧道与曾子敬皆是当时的名士,三人被元朝统治者强令赴大都写金字藏经。因有这层背景,故这首词显得“豪而不放”,豪宕之外,更多的是激愤孤高之意。自“扬舲万里”到“却向而今游历”四句,是说南宋与金对峙,本以为即使是梦中,也不会梦到宋疆以外的古黄河,不想如今却真的放船万里,亲身游历了。这四句词,尤其是“笑当年”“须信”“却向”数语,蕴藏着对元人吞并南宋的无限辛酸。清代词论家陈廷焯在《云韶集》评论此词,说:“'扬舲’等句,高绝,超绝,真绝,老绝,结尾更高更旷,笔力亦劲,压遍今古。”真可谓拈破题意,直击要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