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图学脉——圆融无碍

 中医知识圈 2023-07-21 发布于山东

原创 淼叔医道 淼叔在线 

图片

学生:这个脉图能否直接指导临床?
淼师:脉图上面标的是当前最明显的异常,比如明显的弱、明显的强、非正常的浮、非正常的沉、力度的明显异常、位置的明显异常······脉图只表达了这些最粗浅的信息,但足以指导运用。

可以在此为基础上,展开对脉法的理解和练习。因为除了图上这些信息以外,脉中还蕴含着更多信息。先把握这些主要信息,再去逐渐理解其他信息。通过不断的训练,指下能收集到的信息会越来越多。

比如关脉应在中取,并不意味着浮取和沉取没有信息。只是二者作为兼有信息,在脉图上被忽略掉了。相比而言,主体信息更具诊断价值,能直接告诉咱们当前该治的病位和虚实。

这些兼有信息需要在临床中慢慢体会,并非听了就能理解的。需要大量时间积累和沉淀。比如,脾脉虽在正位,但力度偏强。由此即可给出诊断——脾有邪气阻滞。虽然还不够精细,但足以确定病位。只是此时浮取、沉取有可能会挖掘出更多信息。比如沉取又出现了弦细,说明脾脉的淤滞已经开始波及到深层。或者说也许脾脉淤滞就是深层淤滞所引发的。这种信息的分析能力需要理论的理解下,在临床中逐渐补全。

随着你的治疗,患者的脉象、舌象、症状都会发生变化。也许最初你对脉的变化并不理解。但是你能看懂舌象和症状的变化,就能以此揣摩脉的变化。这么日积月累的练下去,三五年小成,七八年就能登堂入室。

再比如脾脉淤滞,再通过望诊、问诊信息合参给出一个治脾的方法,运化、开散脾的淤滞。但服药后,却发现脾脉更淤滞了。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单看脉就会陷入迷惑,甚至认为药开错了。

所以诊断务必合参。比如,合参之下发现舌象、症状的明确改善,就能理解脾脉变实的原因。此时显然是在正邪相战,而且正气已经站上风。所以才会现出舌象、症状的改善,而脉象变得更实。由此自然能把握住下一步的治疗。

由此可见,学脉不能止于脉,必须把以前学的知识融汇进来。中医简单之处就在于,一旦完成了融汇就没有难点了。而难就难在融汇思维的培养。当需要融汇的时候,能否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理解呢?

所以咱们的教学更注重联系、区别、对比,还得在整体理论框架下的联系、区别、对比。如果没有整体的理论框架,这种联系就变得无所依从。无所依从的放飞思维,不容易落地生根,不容易指导实践。所以还得有一个框架,遇见案例、条文都在自己的框架内联系。只要能不断的练这个能力,我敢肯定你能学好中医。反之如果在不断的积累“何药治何病”、“何病用何药”,不断的积累各种知识,能否学成就很难说了。最终能否学成只能靠各种机缘,听天由命了

淼叔讲号脉心得

原创 淼叔医道 淼叔在线
关于虚证的脉,不仅是肺虚,什么样的虚都是这个判断方法:
  • 鼓动无力的脉

  • 脉道窄,能摸到脉道,但是特别窄,那肯定是没有足够的血来充养。

  • 脉道弱,甚至摸不着血管 

  • 跳为阳,落为阴。跳起这段看阳怎么样,落下这段看阴怎么样


这是直接的对应,但人体特别复杂,往往会变形。
举个例子:阴虚就显得阳盛,所以阴虚的脉有可能反应出一种热的脉象。热证脉却是鼓动有力的,就是显的阳气偏盛。
这就是实际运用,是会有一些麻烦。所以咱们说必须得合参。用单独的脉来判断,阴虚有可能是脉道血量不够、或者鼓动的血不够、或者脉道窄、或者细。本是虚,可却不一定显出这种虚的脉,有可能现出阳盛的脉。阳盛其实是阴虚造成的。那你就必须有办法能把它区分出来。单靠一诊,不管是脉或者舌象,像这种情况都会有问题。
其实这个概念就是正邪之间的概念了,你要慢慢的品味怎么从脉收集这些正邪信息,然后跟色、跟症相结合去判断。看似繁琐,适应后就觉得没那么复杂。
举个例子,今早号的一个脉象:脉感觉是散开的一大片。跳的力度不强,偏弱,但是在这偏弱的力度中,你能感到有一种特别费劲的感觉。
摸脉时间长了,就能摸出感觉来。这是自然而然会练出来的,反复熟练之后一定就会产生这样的能力。就像你看见大街上有一个老爷爷或者老奶奶走路特别费劲,你一看就知道他们身体不好。这不用你掌握什么特殊的知识,中医用的知识没有什么特殊的,都是常识。看见一个人走路特别费劲,举步维艰,这时候你摸他的脉,脉在指下也会有种费劲、粘滞沉重的感觉。只要你号脉多了,就一定能感觉出来、能区别出来。凭嘴说不清楚,凭语言也说不清楚。
咱们的前辈管这叫做“神”,就是一摸脉是有精神的、没精神的?脉跳的是利索的?还是困滞的?还是如蹒跚前行、负重难行?这种感觉是能品味出来的。还是那句话,只要练多了,就一定能够区分出来,这是人或者时间的本能。
好的脉象就是一搭脉,跳的均匀、柔和、不费劲。轻轻跳一下,你就能感觉到这个脉挺利索,而且能够带来足够的气血,跳的不沉重、不拖泥带水、不那么急迫、不那么沉重、不那么费劲,很柔和。柔和的脉就是心脏每跳一次都能把血带过去,不用那么费劲。
其他的有毛病的脉是什么样子?
比如说鼓动力特别强,又快。
或者跳的不快,而是跳的特别有劲,但是你就能感觉到指下的流动感不畅。他每跳一次,流量不足,比喻就是在那瞎混,使劲干活没什么效率,使劲也输送不了气血。
这就是咱领会前辈的教导,要领会脉的“神”。越用越熟练,就会越依靠这些东西。
最开始学的时候肯定得分析,这个脉是有力无力?血管粗细?血管壁是粗的、是薄的?是硬的、是软的?还是摸不着血管壁?跳起什么情况?落下什么情况?每跳一次带来的流量够不够?位置是深是浅?是浮是沉?靠外侧还是靠内侧?寸关尺,哪里出现异常?脉跳速度如何?
你肯定要分析这些东西,等这些东西练足够熟,手指往那一按,感觉就出来了。到那个时候,浮沉急缓、粗细长短都不用过脑子。
脉能给的几类信息:
第一种:有力无力。
第二种:脉细、脉弱,其中包含流量。
第三种:脉的位置,深、浮、中、沉。
第四种:脉的速度,是快是慢。血管壁的情况,血管壁是硬的、还是软的,还是摸不到。血管是粗,还是细。
就这点信息,其他信息都是这几个信息分类的组合。从哪儿着手,慢慢去体会。然后学会脉象在寸关尺的对应,跟藏腑功能之间的对应。寸关尺跟藏腑功能有着明确的对应。但是跟六经却对应的不那么完整,所以六经学说和脉对应比较粗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