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耀中·由视觉折返心田| “画家的诞生” 系列访谈(7)

 70油画公社 2023-07-21 发布于江苏

王耀中·由视觉折返心田

艺术家/王耀中
访谈人/程小雨

放眼于开放的东西方文化语境,寻求基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根性表达,显然是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无可回避的问题。油画作为发端于西方的绘画媒介,无论其古老的历史传统抑或西方语境中其背后附着的激荡起伏的文化与思潮流变,都无疑奠定了这种语境的先天优越位置并深深影响着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不同语境的纠缠、切换、撕裂也许在同一个画家身上时有发生。而在王耀中的绘画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逻辑清晰的探索路径,不再为西方现代主义还魂,而是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下的新东方表述。值得强调的是,近几年他的绘画实践愈加迫近从视觉到心性的“彼此印照”,我们看到,从草原题材的人物油画创作,到北疆地域的风景油画创作,他试图从题材为优势的画家,转向基于场域的心性表达的艺术家。他说他最近的思考似乎在弥合这两者的裂痕。是否可以理解为,当这种心与眼之印照如其所是的充满领悟性地发生,便意味着人回到了人之观看的某种“中立性”中,回到了人作为人之存在的内在性灵召唤中。这种观看不再宥于与客观物象的纠缠、再现,不受限于题材的固化的约束,而是经由直逼视觉本身以抵达绘画本体语言的纯化。尤其在他新近的创作中,色彩导引下的绘画建构,事物的形象已然退隐其后,而跃然视网膜的似乎是视觉本身隐含的某种“真理性”。


小青马和小红马   80x180cm   布面油彩    2021年

“抑技扬道,境由心生”
王老师,您好,当下这个阶段在创作哪些新的作品?能分享下最近在绘画探索上的思考与具体实践吗?
近一段时间,我的新作以画马为主。之前画的马系列作品,典型的外求之艺术,客观之呈现。现在又回归内心感觉,营造似又不似,具象后又抽象的双重再造效果。总之,想转为“印心”之作,消弭主客观的二元化思维,抑技扬道,境从心生。通过一个阶段的试验,好像找到了内心的适恰,可往下走走看。

光芒    80x100cm  布面油彩  2021年

养静  120x100cm  布面油彩  2022年

马之相2  110x180cm 布面油彩  2023年



马之相3  110x180cm 布面油彩  2023年



马之相1   130x150cm 布面油彩 2023年


您的艺术创作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以呈现草原人民形象和生活状态为主题的人物油画创作,另一是油画风景创作,这两者之间能够看到表达手法上的差异和跨度,能具体从油画本体语言的探索说说在这两者的创作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吗?如何将其中的自我绘画精神有效转化为视觉语言?

2021年,我在湖南汨罗的全国青年油画风景论坛上发言,就谈到了我艺术创作两条路径的问题,即从草原题材的人物油画创作,到北疆地域的风景油画创作,试图从题材为优势的画家,转向基于场域的心性表达的艺术家。

最近所思考的问题,似乎在弥合这两者的裂痕。在色彩问题的导引下,画面自身的具足性变得越来越强烈,看到的或视觉呈现的客观性物象,好像在隐退,冲上来的是画面蕴含着的内置要素,不断呼唤二维画面自身的逻辑关系。



寂静的乌拉尔河    80x90cm   布面油彩  2018年

渐远的烽火台 100X80cm 布面油彩 2019年


您的人物油画创作基于草原独有的地域文化,为草原人民“造像”,呈现的是一种“时代群像”,在您看来,这种“时代群像”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当下特质?您如何看待彰显民族文化的创作逻辑在全球文化语境中的位置和必要性?

北方草原题材油画作为中国油画的一脉,是文化区域概念下的描绘草原生活某个领域的艺术种类,有其典型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身为当代油画家,有责任将北方草原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来源,挖掘隐含着的建构草原人民新气派的精神符码。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精神上的一致性,化解草原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我将创作的主旨,指向北方草原题材油画的精神维度。即基于北方草原历史和区域的背景,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所形成的性格、气质和精神内涵,来确立民族精神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意义。进而在艺术文化学领域,形成一种契合当代北方草原油画创作的新理念,并逐步确认草原油画家群体文化身份在全球文化语境中的位置,乃至形成有利于油画家个体艺术实践的中国文化氛围。

“绘画,朝向本心内求”
关于您的油画风景创作,您曾提出,由视觉折返心田,反思当下的艺术问题或呈现具有时代性的图像。对您而言,当下的艺术问题是什么?您认为油画风景实践如何有效地呈现时代性?
艺术创作是对应于创作者当下心境的。心境迷时愚、凡、俗,悟时觉、达、真。在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艺术都是关于人生与世界的迷途挣扎。无论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还是心理绘画。
既然一切来自本心,内求才是正道,外寻就是邪途。我以为,当下油画风景的问题或出路,应该是东方精神中禅意的表达,而不是西方绘画传统中景物的再现。当然,西方艺术的现代性或当代性表达,也已经解脱束缚。但其内求是基于自我的实现,所以它的宿命必然是商业化的。
我以为,真正的时代性问题,是关乎永恒的问题。
时下,艺术被工具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解放、解困、解脱就谈不上。当艺术从功利目的出发,堕落为生计,其实艺术在丧失其真正的价值。
如果绘画还能够重拾其价值,是最具有时代性意义的。


黄河的黎明    40x90cm 布面油彩  2020年

太极湾秋意   40x90cm   布面油彩   2020年


您主张,“从当代人心理层面探讨风景油画创作问题,是一种基于个人需要的自洽性艺术方向的认定。”您认为当代人心理层面的诉求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您的油画创作关注的是一种普遍的精神乡愁?

我以为,当代中国人在心理层面,有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的诉求。表现在风景油画创作上,不再拘泥于是否画出客观样貌,而是绘制内心新景观,即“搜尽奇峰打草稿”,或“写胸中之意”。采用的方法是整体认知下的画面确认,强化心理意义上的再创作。我觉着这才对上了中国人在图像呈现上的特质,既在乎看见的,也在意自己理解、想象、信念、信仰、崇尚的相关性表达。
这样看来,主体绘画观念、思想,或者“心理学”意义的追问,有或没有,就是有意可写或无病呻吟的两极状况。因此,主客体融合,不生分别心,自然即我,我即自然。以主体之意,应自然之境,看似双向应和,实则追求“同一之妙境”。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油画风景创作确实关注了当下普遍的精神乡愁。


“通过心灵与物象的碰触,视觉那一刹才有可能获得艺术之生命。”,您认为这种对艺术生命的捕获,作为一个画家,需要具备怎样的深度素养?
通过心灵与物象的碰触,视觉那一刹才有可能获得艺术之生命。在这个当口,视觉那一刹也不再是理性与感性的二元矛盾纠缠,应该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感,或者是心灵感应事物的灵动感。它是刹那间的、同一的,直逼艺术之境,最终使心灵回到审美愉悦这所家园。这时心灵是和谐的,获得的物态形式是和谐的。
作为画家,对视觉那一刹都有不可言说的感受。但从一般性看事物到凝视具体对象,从凝视对象到获得视觉形式感,这是一个基本的视觉认知成长过程,有其共性。应该循着这个视知觉的发展过程,不断建立审美视觉思维习惯,实现视觉的形式化,是一个画家的基本素养。


布里亚特之晨  180x155cm  布面油彩    2014年   (全国十二届美展提名奖)


“人透过艺术,渡向至纯至真”
在当下的创作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最大的困惑在哪里?
目前,我最关注文化自信与平等下油画创作的新路径。这条路径起码是:不再为西方现代主义还魂,而是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下的新东方表述。它的气度是世界艺术概念下的另类表述体系,不是在西方观念下的图像重复与延续。
创作中的困惑是:如何走出视像“真实性”的写实主义探索,如何走出“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探索。急需一种整体的心理映照与呈现方式。可以是现象,也可以是心象。


2023年度有什么样的重要艺术实践或个展以及交流计划吗?
目前,没有做个展的计划。
后一段的创作,还将继续画马和风景。从色彩或颜料出发,在色调、色感、视觉获得的同时,似有似无捕获形象的方式;从材料出发也可以,它的不同在于,虽然呈像,但其方法是色彩优先下的呈像。一反以画什么东西为依据,形象以色彩获得而确认。形象不再主动导引画面,而是色彩导引一切。这种方式的意义在于:绘画完全交回给视觉,形象引发的文学性将彻底被排斥,绘画本体语言将获得其完全的独立价值。
这样的艺术实践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画面尺幅得大。完成视觉触碰,回避趣味撩拨和镜像干扰。二是色彩靠材料本身呈现,红可红,绿可绿,解放了印象派视觉混合趣味的干扰,直奔视觉本身。


在多元、复杂、更多信息媒介、科技力量介入的当代艺术生态中,您如何看待绘画创作在当下艺术生态中的价值和未来的走向?
我着眼“迷与悟”创作系列作品,表达想悟艺术之道又悟不到的状态。这个意义上讲,似乎绘画还有意义。所以,不管信息爆炸,还是媒介多元,甚或科技力量的介入,绘画依然是通向艺术或人生绝美境界乘坐的渡伐,乘这个伐,是人透过艺术,渡向至纯至真的一种方式。我也在用Ipad绘画,但归于“自性本心”的中心问题,达到“审美境界”的目的是一致的。


如果不是成为一个画家,您会选择做什么?除了绘画,您对别的学科有什么独特的兴趣吗?这些对您的绘画实践会产生什么影响吗?
画画多年,好像除了画画,一无所知。所以,也无从选择其他学科,做跨领域的尝试了。


布里亚特的女人们   180x155cm   2012年  布面油画  (全国少数民族美展金奖)

守望草原  180x155cm 布面油彩  2015年  (中国金陵百家金奖)



 访谈人简介:
王耀中

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内蒙古美术馆专家委员会成员,内蒙古草原油画院特级画家,吴冠中美术馆特聘画家,内蒙古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70油画公社成员。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内蒙古自治区选送作品评委,曾两度赴欧洲进行艺术考察。

主要展览

2021 时代之光——第五届中国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9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9 “草原四季、亮丽北疆”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9 70油画公社全国作品邀请展  内蒙古美术馆·呼和浩特

2018 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邀请展-进京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8  全国中青年写实绘画邀请展  嘉德艺术中心·北京

2017 中央美院“油画肖像画高端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 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

2016 中国精神—当代中国写实油画的新发展研究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5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  江苏美术馆·南京

2015 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5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作者十人联展  吴冠中美术馆·宜兴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作品”  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4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金奖”  民族文化宫·北京

2014 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3 第二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  广东深圳

2013 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  甘肃敦煌


 访谈人简介:
程小雨
85后,艺术写作者,兼事诗歌与随笔写作,70油画公社学术观察人。



画家的诞生
学术观察人| 程小雨
连日来,整个身心沉浸于南方漫长的雨季之中,被弥漫的水雾所笼罩的时间似乎变得分外悠长。读贾科梅蒂传《行走的人》在这雨天中如此应景,伟大的艺术家充满疯狂、激情、理想的一生在眼前铺展开又聚合为一个时代与个体彼此映照的内核,那种同时伴随着具体、充盈的生活与思想的凝聚感,让在阅读中体验的多变、起伏的一切与悠长的时间既具有某种反差却又平静地仿佛互为背景。
《行走的人》正是让我们看到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如何诞生,如何确认自我的精神与个性。与超现实主义的若即若离,在群星拱月的肯定与誉声之中如何一次次退回到自我的犹疑而后最终面向他追寻的本质。回顾星河朗照、艺术激变的时代,我们总是经由伟大的人所占据的位置勾勒出那个时代大致的精神形象。而今天的时代,无数创造者恰以他们自身持续探寻的方式确认作为个体,作为人如何存在的位置。今天我们观察一个群体,目光总是更密集地朝向具体之人,因为具体之人那里绵延的创造日常所展现的“坚实”,不管是否抱有映照时代的野心,也亦自然而然成为庞大时代必有的真实脉搏。
自有幸受邀作为70油画公社这一独特画家群体的学术观察人以来,我的视角始终基建于试图梳理观照个体的存在以此对这个特定群体进行可能性的呈现。我们一直在思考,在这些诞生于1970年代的画家群体身上,所历的时代印记、绘画历史传统、个体经验与自我认知是如何必然地“共冶一炉”影响着一个画家具体的绘画实践?这一代画家在美术史生成、行进的河流中身居“承上启下”的位置,较之于50、60一代的画家们以充满宏大叙事性的绘画实践必然地回应着时代对个体的剧烈“裹挟”,70年代的画家们开始了艺术探索的自主觉醒,而改革开放之后诞生的80、90一代的画家们则被时代置于复杂多元的当代文化的巨大潮流之中。可以说,无论是跳脱出前者被历史命运席卷的被动性,还是未及后者面临多元文化的过渡刺激和迎来价值选择的困境,70一代的画家们正是站在这之间的分水岭上既拥有相对完整的视野,在他们优沃的历史与当代文化资源的土壤中,同时具有西方传统、本土传统、现当代艺术的盛宴以供选择,亦有对自身价值清醒、笃定的求索,是历史将他们推向能够真正自觉选择、决定自我命运的位置上。
70油画公社赋予画家群体的代际界定,不是一个简单团体的集群设定,而是他们作为一个团体进行的所有共同艺术实践都意味着朝向“美术史”正在发生的当下,是担负着这一代画家继承传统,确认自我价值与预言未来的美术责任的,如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决澜社”这样的团体,70油画公社必然也是时代艺术文化背景下的应运而生。这种蕴藉着多重历史与未来意义的团体界定也必然要求我们将这些其中的画家个体置于一个更富使命感与背景和经验完整性的总体观察之下,进行对其绘画实践的“透视”,而非孤立的割裂的个体视角。
在这个界定之下,我们将看到这些油画家身上,既栖居勾连着多元驳杂的绘画历史传统,却又在当下鲜活的时代与生活中抒写艺术的价值。我愿意将这样的个体本身视为一条艺术史的河流,在不同的人那里可能依然秉持对某种古典主义精神的致敬却始终是当下的,必然以自我存在的不断省思朝向绘画,以最终揭示有关人与世界的深沉奥义。画家的诞生』2023年度访谈计划也正是这样一种梳理工作,以期经由对70油画公社每个画家个体的访谈,描摹呈现这一代画家如何沐浴于时代背景与个体经验的搜索、求证中以独一无二的绘画实践去确认自我存在的方式。
即便是这样一种借助访谈的梳理,也总是给予出有限的“询问”,原本辽阔中的却短促地仅窥山川一角。但我欣然将之看作对“诞生”一词的深沉应和,画家的存在也同时在我们词语与描述的不可及之处,在看不见的地方“诞生”,总是继续着。而这也正是基于一种“观察”所显示的“开放性”与自由,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总是具有无数可以建立的方式去认识这个群体,那么,这样的梳理也便在我们持续的“耕耘”精神中完成着一种讲述,一种“暗示”着来路与愿景的可见麦田。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