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片纸短简:瓜

 新用户1329AiGw 2023-07-21 发布于云南

片纸短简:瓜

吃瓜

约了品哥、德庆兄、伟老弟来家小坐,备粗茶淡菜薄酒糙米恭候。好好想想,我也实在是个“呆瓜”,且不说所烹菜肴荤少素多,仅素菜之中,竟有三瓜:黄瓜凉拌木耳,佛手瓜煮腐皮,清蒸南瓜。本来还想做个排骨冬瓜汤,但因未忙得去菜市场,只好作罢。于是,小酌几乎成了吃瓜。不过,幸好都是能够随便随意随性的好友,皆不在意饭食的粗劣,看重的是可以掏心窝子地聊聊天,也就没谁纠结吃了那么多瓜。

真有瓜可吃,其实也不错。那是围而食之,不是围而观之。大概是2016年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出现一个旧词新用,叫作“吃瓜”。溯流追源,来自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是迅速流行起来的网络用语,用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在各种群、论坛或新闻评论中,经常有人愣要充当专家,装模作样地发言讨论一些问题,后面就有不能多说话也不愿多说话的一群人,围观那些不着边际的扯淡或者扯蛋的人事。于是,就有人直接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用于形容围观某事物的人们。
还有一种说法,“吃瓜”的寓意源头,是余华早在1990年代初写就的《活着》,他在书中写道:“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我有生以来瓜吃的最多的一次,当我站起来告辞时,突然发现自己像个孕妇一样步履艰难了。”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网络“吃瓜”一词,出自汉乐府诗歌《孤儿行》,其中有几句这样吟道:“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这是记叙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依靠兄嫂生活,而哥哥和嫂子极其苛刻。六月盛夏,兄嫂要他到田里收瓜,用独轮木车推回来。快到村口时,结果翻车了。帮助他收拾瓜装上车子的人少,但是起哄吃瓜的人多。他十分焦急地说,你们吃瓜可以,求你们留下最后的瓜蒂吧,因为哥哥和嫂子非常严苛,如果说不清楚瓜的去向,又会是连天的抱怨和计较。
有时我觉得,“吃瓜”的蕴意,实在不一般,往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当个“吃瓜的群众”也不那么容易,看似云淡风轻,其实啊,需要看透人间百态,还充满说不明的无奈和道不尽的辛酸。

黄瓜小记

炎夏,饮食喜淡素,想多一些清爽,便常买常吃黄瓜。

黄瓜,又称胡瓜,亦叫青瓜。据古书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胡地将其带回中土栽种,故冠名胡瓜。后来,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为羯族胡人,为避其讳,胡瓜改名为黄瓜。至于青瓜之名,则是人们发现青绿色的嫩黄瓜口感更好,于是也叫黄瓜为青瓜。就习惯而言,北方人称呼黄瓜,南方人尤其是广东人多叫青瓜。瓜身短而鼓,身上少刺的是黄瓜;瓜身长而细,身上多刺的是青瓜。
黄瓜品种较多,皮色一般青绿或乳白。倘若养至真正成熟,瓜身由会由青白变黄,要是由它老至黄褐色,那就皮糙生硬,瓤空而糠,不宜生食,但可煨肉煮骨。
现在我们食用的,多为尚未成熟的青绿色嫩黄瓜,脆而多汁,入口,有清新之感,回味甘爽。黄瓜用作菜肴,做法吃法甚多。或炒或腌,或拌或汤,皆可成为一种美味。百姓人家常以凉拌黄瓜佐餐下酒,最受欢迎的,当属凉拌拍黄瓜。取嫩绿细长黄瓜一两根,刮去毛刺,除掉两端瓜蒂,洗净,平放于砧板上,菜刀面轻重适当拍下,“啪啪”几下,黄瓜开裂散破,呈大小不一碎块状,加生抽、香醋、麻油、味精,切记不能少了蒜末,这是此道凉拌黄瓜点睛之笔。夏日里以此下饭,那个清新滋味,真是一言难尽。如是下酒,那宜加入炒熟的花生米,与黄瓜碎块相拌。于是乎,黄瓜块清脆,新鲜爽口;花生米脆香,意犹未尽;老陈酒醇厚,余味绵长,神仙日子也不过这般。
这些年,酒店宴席,山珍海味,水陆毕陈,其间却往往会有一盘小黄瓜,不到一拃长短,全身浑圆,小巧玲珑,一片青绿,灯光下翠色欲滴,蘸甜面酱食之,满口脆响。此种黄瓜,被称作水果黄瓜,据说为荷兰引种新品种。
水果黄瓜蘸酱,过于精致,吃过就过去了,换换口味而已。还是老品种嫩黄瓜,用传统吃法,常吃不厌,让人回味无穷。

冬瓜小记

我约朋友到家里小聚,一般都会做个冬瓜排骨汤。这是个大众菜,食材好备,做法简单,先将冷水下排骨煮沸,撇去腥味浮沫,加老姜三五片,放适量食盐,猛火烧沸,再文火慢炖,待排骨九分熟,放入冬瓜煮粑,停火起锅,热气腾腾之中,浓郁的排骨香和着冬瓜的清香扑鼻而来。

冬瓜作菜,食药同源,可清肝明目,能利尿通淋。一身青绿的冬瓜,看似坚硬如铁的表皮下面,隐藏着的清白柔嫩的素净身心,正是这般淡然之气,让冬瓜成为菜蔬中名副其实的“百搭品”,可以和山珍海味同锅烹调,成就珍馐美味;亦可单独素炒或煨煮,变身成为清清淡淡的家常菜肴。清代美食家袁枚因此在《随园食单》里说,“可荤可素者,蘑菇、鲜笋、冬瓜是也。“
冬瓜名称的来历,大致有两种说法:一为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说它在入冬以后结瓜成熟,十月霜足收之,所以叫冬瓜。南方少数地区称冬瓜为寒瓜,或许就是因为此瓜成熟于寒冷的冬季。另一种说法是,冬瓜老熟之后,身披一层薄薄的白粉,就好像是冬天所结的白霜,再加上瓜肉质地洁白、脆爽多汁,看起来清凉悦目,故取名为冬瓜,亦被称为白瓜
冬瓜个头壮,大块头,水桶腰,枕形身,长相憨厚,身材敦实。旧时滇南蒙自一带,说起又矮又胖、身材短粗之人,常称之为“大冬瓜”;形容呆头呆脑、愚钝木讷之人,则称为“憨冬瓜”。然而,我却觉得,冬瓜看似粗笨,但实则厚重而沉默,内心柔软而强大,也是一副泰然自若与世无争的模样,颇有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豁达气度。为人要是不如冬瓜,那才真是白大而愚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