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总是缺乏逻辑性?金字塔原理:让别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两针见血 2023-07-21 发布于湖南

领读时间:10月18日9:00

领读章节

第三部分 反本能之社会洞见·看到看不见的,说清想说的

第十一章:外部干扰·有哪些常见的决策陷阱

第十二章:自我设限·我们有哪些思维盲区

第十三章:表达的逻辑·让别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领读稿内容:

大家好,我是本期共读营助教两针见血,很高兴和大家共读这本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著名自媒体达人、心理学硕士卫蓝老师所著的《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基于共读营的特点,考虑书友们的需求,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重点是:《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第十三章:表达的逻辑:让别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分享的主题是:

书评总是缺乏逻辑性?金字塔原理:让别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写书评这回事,相比完全不会写,更多的人其实不是没东西可写,而是有很多想法不知道怎么表达。《反本能》第十三章,以“金字塔原理”为主线,围绕“让别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从三个层次阐述了“表达的逻辑”,对于我们书评写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一、结论先行,高屋建瓴

艾丽丝,你去城区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个忙?

如果你坐地铁去主街,下车后从第一个出口出地铁站,步行到十字街。

在十字街和瓦因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你会看到桑迪文具店。

你能去店里帮我买一包0.5mm派通牌铅笔芯吗?

如果你是艾丽丝,你是不是恨不得扁他?“你能不能先说重点?”对,结论先行,是金字塔结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假设把金字塔从上往下分层,第一层是顶点,依次发散成第二层、第三层,最下面是最下层。

根据“结论先行”原理,书评只能有一个顶点,那就是中心思想,也就是你的主题或者说观点。我们再围绕中心思想寻找支撑它的三个思想,构成金字塔的中间层,相当于书评的子主题或者说子观点。

无论你是写主题还是子主题,它都是一个结论,如何更好地执行结论先行原则呢?

1、尽可能减少无用信息

比如前面买笔事例中,包含了很多无用的信息,而节能是大脑的本能,没用的信息会对我们产生非常大的干扰,而忽略了你最重要的信息。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书评引题点题破题上,比如你开头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成功吸引了读者,但是故事本身是没有观点的,如果你半天都没有点题,从而引出书名,那读者的耐心可能已经消耗完了。

所以,控制书评开篇的字数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比如500字,有助于尽可能地剔除无用信息。

2、尽可能将核心观点写在最前面

我们常常感叹,做事“三分钟热度”。这说明,我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往往是在最开始。根据微软的一项研究,社交媒体出现前,成年人的专注力平均持续时间是12秒;到2015年,这一时间降至8秒。

所以,你要尽可能将核心观点写在最前面。如果我们在一开始没能让读者知道自己的来意,读者将失去耐心。

打个比方,我们在学生时代教室里都要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然后选出组长。这是因为组长能代表这个组,如果要传达什么信息,就不必一个一个组员通知到。

我们写书评也是如此,将整篇文章分割为多个小部分,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标题讲述。分标题可强调自己的观点,即使读者不看正文,也大概能知道我们要描述什么。

当然,分标题不是说写了一、二、三就是分标题,或者只要是写了一句话一个词就是,分标题一定是一个观点,是一个可以统下的观点,这样才叫“结论先行”。

结论先行,体现的是高屋建瓴的指挥权,只有站在金字塔顶峰,才能够将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二、结构严谨,循序渐进

前面说到分标题讲述,分标题相当于金字塔的中间层。那么这个中间层、子主题如何写呢,常用以下三种逻辑顺序。

1、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比如2W1H结构,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比如在这一章,作者总结金字塔原理:什么是金字塔原理、为什么要用金字塔原理整理逻辑、怎么构造金字塔结构。这样写下来,你逻辑想不清晰都不行。

2、时间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比如在“利器出鞘·如何利用金字塔原理”这一节,它有三个小点:背景交代、顺序讲解、结构性分析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顺序。

3、程度顺序:最重要、重要、次要

将类似事务按重要性归为一组。根据某种共性的不同程度,按照“重要性”或“程度”从高至低,即从重要到次要,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就是程度顺序,也称为比较顺序或重要性顺序。

比如我现在写这篇文章,首先就说到了“结论先行”,就是认为写书评最重要的是先确定主题。无论书评采取怎样的结构,比如总分、并列、递进……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序就是逻辑顺序,

如何检验主题和子主题之间、以及三个子主题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可以把你的主题和子主题分别填入金字塔结构中,看一看上层是不是对下层的概括,看一看每一组思想中,是否存在以上说的某种逻辑顺序。

如果不是,或者逻辑混乱,就要对子主题或素材进行取舍。每一个主题或素材都要服务于金字塔结构的上一级思想,否则这篇书评说大了是文不对题,说小了是牵强附会。

三、细节丰富,添油加醋

通过以上两点,确定主题和结构后,我们就要搭建金字塔最下层的部分了。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越是宏伟的建筑,地基越牢固。那么,什么样的素材,才能充分稳固结构,支撑观点呢?举例子是我们最常用的。

举例子不难,难的是这个例子讨人喜欢,而不是仅仅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家大厨昨天想改进一下他的“辣椒炒肉”,就看了一个视频,学了一招,是先要把肉腌一下的那种。你猜好吃不?我不敢说,怕他看到,不给我做饭吃了。

不过,后面他又去看了很多10万+的视频,最后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要加入很多步骤和佐料。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辣椒炒肉”做起来很简单也很好吃呀。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要吸引别人看你的东西,相信你,讲干货或者说举一个干巴巴的例子是不够的。我们家大厨做的辣椒炒肉真的很好吃,但如果他弄个视频说:辣椒炒肉就是把辣椒炒一下,然后把肉炒一下,最后把辣椒和肉一起炒一下。那你说有人看不?有人做不?

释若老师给我们讲逻辑的时候就说:真实不等于逻辑,有逻辑性的表达才能让人相信。如何举例子更有逻辑性?就像大厨做菜,与我们熟悉的做菜方式不一样,善于添油加醋,也就是作者卫蓝说的“熟悉+陌生”

比如有一次集体讨论,关于社会对抗关系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卫蓝老师举例“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很陌生而复杂的一个社会问题,通过熟悉而诙谐的一句话,被人瞬间get。

这种“熟悉+陌生”的表达方式就叫类比。类比在与人沟通的时候特别有用。

有一次我们医生给病人做血管手术,病人问成功率,答90%。病人不干,“除非保证100%成功我才做”。医生解释:好比我们是老师,你是学生。我们都是一样的教法,有的考上了清华北大,有的大学都考不起。手术效果,也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血管条件呀。病人欣然同意。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常用到类比论证,比如书评写作,虽然我们读了很多遍书,甚至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在表达时,必须考虑到读者很可能是没读过这本书的。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和理论,要么不用,用了就要解释清楚,把专业知识通俗化。

《论证的艺术》在“论证的语言”这一章写到:你不能用清晰的语言来代替清晰的逻辑,但清晰的语言本身就具有可观的说服力。因此,丰富细节,添油加醋,让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变得浅显易懂,是搭建金字塔结构的底层逻辑。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其实有三层能量消耗,一是要识别和理解词汇,二是要找出行文逻辑,三是要理解文章思想内涵。这三层分别对应金字塔结构的下、中、上层,而且难度是递增的。

《反本能》告诉我们,大脑的本能是节能的。如果我们的语言表达在前两层就耗费了读者大量能量,那么他很难知道我们到底想说什么了。所以,总结起来,一篇有逻辑的书评,是符合金字塔原理的。

首先,结论先行,第一时间让读者知道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其次,结构严谨,各个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最后,丰富细节,毫无阅读障碍。

基于金字塔原理的书评,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认知成本,提高了信息转化率,在形式上条理更清晰,充分展示了表达的逻辑:让别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好的,今天的领读就到这里。希望我们都可以写出有逻辑的书评:让别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