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城县佛教文化及古寺院简述

 点滴斋书房 2023-07-21 发布于河北

临城县佛教文化及古寺院简述

临城处于太行山东麓山前台地上,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自旧石器晚期就有人在此生活繁衍,迄今已有三万年的人类活动史。乾隆《临城县志》说:“临城为禹贡冀州之域”。考古发现证实这里是商周时期重要的聚居地,春秋时县境属晋地,筑有临邑城。《左传·哀公四年》中“赵稷奔临”即此(公元前491),自此算起,临城建城史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了,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县。

在数千年临城文化之中,佛教文化是其中的主要元素之一,今据《临城县志》所载资料对其进行考证学习。

一、志书与域内佛教历史

《临城县志》目前保存有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程鹏搏刻,乔壁星等纂七卷本,此版本藏于国图及台湾,别有抄本藏于台湾。清康熙三十年(1691)杨宽修,乔巳百所纂八卷刻本,这个版本流传广泛,河北档案馆、河北博物馆,保定、北京、社科院、考古所、故宫、北大、天津、上图、复旦、辞书、南京及南京地理所、南京大学、辽宁、大连、吉林等地都有藏本,这些藏本还有嘉庆、道光、同治年间的递增刻本。河北大学有胶片藏本。康熙五十五年,宋广业等纂修的《临城县志》十卷本。宋广业所编纂的十卷本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本文依据吾今所能见《临城县志》版本有二,即康熙三十年(1691)杨宽修,乔巳百所纂八卷刻本,另一个为友人所赠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宋广业等纂修的《临城县志》十卷本。这个版本较之康熙三十年的版本,字口十分清晰,是一个研究《临城县志》及文化历史的难得版本。

临城县佛教文化极为丰富,唐代高僧有智舜禅师、元览禅师,金元时期,万安广恩和尚隐于临城山中得以顿悟。在两个康熙版本的《临城县志》中,有康熙年以前的寺院(庵)46所,其僧会司设在普利寺内。在面积不大的临城县辖域内,保存有历代寺院(庵)近百座,城内有普利寺、西寺,观音堂、观音阁,在城外有南泉寺、北泉寺、同果寺、宝峰寺、天王寺、上马寺、白云寺等等。

二、《临城县志》所载寺院

康熙二个版本《临城县志》共收录佛教寺院50所。其中康熙三十年版收录寺院34所,康熙五十五年版本收录寺院50所。现录文以供研究。

普利寺,在县治东北郭门内,肇建于唐,宋徽宗下晋阳过此驻跸,命宰相蔡京书爽亭二字于石碣,赐额普利。康熙五十五本同。

西禅寺,在县西,唐末年建,明天启乙丑里民郭照重修,康熙年侯选州判邑人刘忠重修。康熙五十五本则记:县治西,异僧澄普坐化于此,见仙释。又《临城县志》卷三仙释记载:“澄普,西禅寺住持,迂顽沉郁不甚,解梵典然性淳。谨终日危坐中不可测。隆庆三年寿八十余无疾跌坐而死。”

大觉寺,在县治东十五里孟村,顺治十八年里民毕哙等重修。康熙五十五本记载简要。

玉泉寺,三。一在县北黑城庄,一在县北白鸽井村,一在县东二十里镇内庄,景太(泰)七年创建,康熙二十八年僧祖亮重修。康熙五十五本仅记二,镇内庄玉泉寺除。

广福寺,在县东北二十里赵村,万历四年邑人司礼监贺世暹重修。

大同寺,在县东北三十瑞安上村,嘉靖年间重修。

文殊寺,在县北三十里,成化十六年创建。

毕泉寺,在县北三十里梁村,成化年间创建。

祥符寺,在县北三十五里渎上村,元朝创建,嘉靖二十六年重修。

古佛寺,在县西北竹壁村,嘉靖十八年创建,万历二十年生员李三省重修。

(山共)严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王家庄,祥符二年欶建,正德十四年重建。

八方寺,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和阳村,万历八年重修。

青龙寺,在县西五二里郝庄,嘉靖四年创建,康熙二十年僧守全重修。

鸾喜寺,在县西圣水坪三凤山,僧三空修。

撒马寺,在县西苇场村,万历三年僧觉宝修。

草堂寺,在县西五十里空山之巅,一名草堂寺,一名岳山寺,一名西禅庵。故无碑记,止有一峭壁镌云:永平二年重修,旧志载明初时殿宇俱草构,自正德中有开芜例山为岳氏人,有居怀轮赋,始得续修葺之。以有金刹正殿傍庑,凡九楹僧舍二,故名草堂,亦名岳山云,院前有石砌小庵,仅可容膝,父老相传为䝞国太子所创,曾参禅于此,而最后适太子岩乃化。太子岩去空山三十里,属邢州临邑名山。不乏惟此由甚。孤峻北峙鹰落石南望虎穴山,天台寨遗憾左,老马岭错右,寺前清泉冷冷,万木堆锦,路纾□而上,几十里梵景苍茫如画,登者忽可望忽不望,及陟巅一眺则千峰竟,奇观哉,康熙二年侯选州州判邑人刘忠重修。

康熙五十五本对草堂寺记载略有不同。草堂寺,在县西五十里空山之巅,一名草堂,一名岳山,一名西禅庵寺。故无碑记,止有一峭壁镌云:永平二年重修,王永兴旧志载,明初时殿宇俱草构,自正德中有开芜例山为岳氏人。居怀轮赋,始得续修葺之。以有今刹正殿傍庑,凡九楹僧舍二,故名草堂,亦名岳山云,院前有石砌小庵仅可容膝,父老相传为䝞国太子所创,曾参禅于此,而最后适太子岩乃化。太子岩去空山三十里,属邢州临邑名山。不乏而惟此山,甚孤。峻北峙,鹰落石南望虎穴山,云台寨遗居左,老马岭错右,寺前后清泉冷冷,万木堆锦,路纾曲而上,几十里梵景苍茫如画,登者忽可望忽不望,及陟巅一眺则千峰竟秀,万派争流,令人神爽,欲飞依稀天畔,亦一大奇观哉,巳百按空山即紫金山。

南泉寺,在县西北天台山。东寺左有清泉,自山中流出夏冬不竭。

北泉寺,与南泉寺对右,曹溪洞有泉,自石缝流出因名,内临怀楼,顺治间唐山县张家庄张着等造。康熙五十五本则记二寺具在城西天台山之麓,具有泉,自石缝中流出因名。

龙泉寺,在县西游仙观庄,万历二十五年重修,即前名游仙观。

双泉寺,在县西游仙观庄,与龙泉寺对,顺治年间重修。

崇庆寺,在县西二十五菅等村,顺治四年创建,嘉靖二十五年重修。

天王寺,在县西三十里石城庄,嘉靖三十六年僧元喜重修,顺治十八年里人 刘昌祚重修。康熙五十五本简记,天王寺,县西石城村。

兴林寺,在县西北二十五三岐村。唐天宝十年创建,顺治十七年重修。康熙五十五本简记,兴林寺,三岐村。

天福寺,在县西二十五里令水村,顺治十五年重修,顺治三年又重修。康熙五十五本则记天福寺,县西冷水村。

千佛寺,二。一在县西南三里南程村,一在县南十二里贾村。康熙五十五本对其南贾村千佛寺记载较详。录文:千佛二,一在县西南贾村,嘉靖元年,巡按御史彭朝吉过此有感偶题云:未了翁子星分沂鲁明耀耀月斧轮回光睹贤圣扪舌接引手舞海众齐臻。嘉靖元午,屈指一十二万五千六秋,过去多少,未来几许,遣门上四金刚,问堂上十八位罗汉,并我佛如来都起射环拱顶。法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古不知今,今不知古。未了翁子曰:坐坐绣衣行矣,斩断长桥,放出蝎虎,寃苦寃苦寃苦。

雷音寺,在县西十二里柏畅村,内有柏树数株枝□茂密,一株七股□上,□□□□□□□树云。万历二十五年邑人刘□□重修。康熙五十五本简记,雷音寺,县西北柏畅村。

石佛寺,在县西三里射兽村。康熙五十五本则记:石佛寺二,一在县西东竖石村,一在县西射兽村。

同果寺,在县东南十三里冯村,唐开元十三年创建,万历二十五年重修。

崇福寺,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两口村,顺治二年修。

官定南庵,在县西三十里石城村西南三里许,旧弥陀庵。嘉靖年间创立,止有主洞无殿,康熙二十九年僧寂玉募化, 生员贺云开、刘克捷,里民路守良等创建三间。适县令杨宽查保甲过此,遇为相度形势,以定基础。土人遂呼为官定南庵云。

三保庵,在县西北十五里竖石村,北齐□□□□□□立,康熙十年重修,内有白玉石佛一尊,□□观音一尊。

白云庵,在县西七十里孟家庄。

大悲庵,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野孤铺路,康熙二十年,顺德郡候鲁公捐俸,鼎新施茶,以济行旅。

除此以上记载外,在康熙五十五年版本中,增记寺院(庵)25 所,现录文于下。

正觉寺,孟村。

龙兴寺,县西北石窟村。

天王寺,县西石城村。

圣寿寺,县西冈西村。

福隆寺,县西中高村。

甘泉寺,紫金山下。

白云寺,县西落波村。

八方寺,县西北竹北村。

兴国寺,县北忠信村。

广福寺,县东北赵村,邑人太监贺世暹重修。

西朋寺,阳泉口。

大明寺,祝郭村。

佛龙寺,竖石村。

慈云寺,寨洼

白云寺,峡峪。

宝峰寺,檀峪。

圣佛寺,赵庄。

延寿寺,急霜村。

崇佛寺,两口村。

泥泉庵,王家糯沟内。

元静庵,竖口村北山上,亦改寺而尼居之。

万行庵,王家庄东山上。

双泉院,游仙观南山上。

西方庵。

纯白庵,镇内村。

三、志书与临城佛教寺院

当前,临城保存最早的寺院当为草堂寺。草堂寺位于临城西空山,据《临城县志》山川记载:空山“在(临城)县西五十里,下有青羊头、红鹤二村。相传有虢太子修炼于此,曾有青羊、红鹤相随云。”空山即今歪脖山,因山顶歪斜而得名,有草堂寺遗址。

《临城县志》记载:“草堂寺,在县西五十里空山之巅,一名草堂寺,一名岳山寺,一名西禅庵。故无碑记,有一峭壁镌云:永平二年重修,旧志载明初时殿宇俱草构,自正德中有开芜例山为岳氏人,有居怀轮赋,始得续修葺之。以有金刹正殿傍庑,凡九楹僧舍二,故名草堂,亦名岳山云,院前有石砌小庵,仅可容膝,父老相传为䝞国太子所创,曾参禅于此,而最后适太子岩乃化。太子岩去空山三十里,属邢州临邑名山。不乏惟此由甚。孤峻北峙鹰落石南望虎穴山,天台寨遗憾左,老马岭错右,寺前清泉冷冷,万木堆锦,路纾□而上,几十里梵景苍茫如画,登者忽可望忽不望及骘巅,一眺则千峰竟奇观哉。康熙二年侯选州州判邑人刘忠重修。”

据调查,草堂寺有“正殿、旁庑凡九楹,僧舍二。”院前,有石砌小庵。清康熙年临城县知县杨宽在此进行考察,并咏诗草堂寺:“古寺何年创,突兀立园项,俯视青羊头,遥跨红鹤颈。”

按崖壁所镌刻“永平二年重修”题记,纪年无考,从年号上进行考证,历史上曾有数次为“永平二年”,为汉明帝时期,汉章帝时期,晋惠帝时期,北魏南安王时期,北魏魏宣武帝、曲玄喜、前蜀王建时期。

从历史环境及条件考证,排除汉明帝、汉章帝,晋晋惠帝时期,曲玄喜、前蜀王建时期。仅存北魏南安王时期,北魏魏宣武帝两个时期,承平即北魏南安王的年号,即(452年)纪年中或作永平,是北魏南安王拓跋余的年号,仅历时数月。显然这个年号也非历史上“永平二年”的历史真相。

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孝文帝元宏的次子,太和二十一年(497)册立为皇太子,北魏孝文帝去世后继承皇位,在位期间笃信佛教,广召僧众,讲论佛经,修建寺院,在各州郡修建僧尼寺庙计有13000余所。

北魏宣武帝元恪共使用三个年号,即景明、正始、永平、延昌。永平是宣武帝的第三个年号,公元508年八月改元,共四年。由此认为,草堂寺所题“永平二年”即北魏宣武帝元恪所使用的年号,即公元509年。这样我们得知,在没有新的文物发现之前,临城县的佛教文化历史自此算起,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

现在可见规模最大的寺院为普利寺。

志书记载:“普利寺,在县治东北郭门内,肇建于唐,宋徽宗下晋阳过此驻跸,命宰相蔡京书爽亭二字于石碣,赐额普利。”

普利一词源于佛经,所谓的十方即佛经中所说东南西北、四维上下。

据康熙五十五年版《临城县志》艺文中所录元统二年甲戌(1334)《大普利禅寺兴修记》记载,“明年夏五月,柏林法嗣龙泉住持僧明主普利禅师,来谒,余言曰是刹,兴于唐,盛于五代,既宋徽宗下晋阳过此,赐今名焉。金季扰攘毁于火,至元辛卯僧性并建殿宇斋堂厨舍,大德戊戌僧德江及县佐孙弼加塑其像。今也,明就是居谨缭以垣墙,补其毁败,既砻其石矣。”由此可知,在元代时普利寺为临济宗派寺院,金代毁于战火,至元辛卯(1291)年,对普利寺进行大修,前后历四十三年得以修复。

普利寺至今保存有普利寺塔,刻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利晚钟”为临城古八景之一。

2020年,临城县文物工作者对普利寺塔南面进行土地平整时,发现了普利寺大殿旧址基础(约16平方米铺地砖),同时出土3个直径为1米的柱础及琉璃瓦构件等遗物。另外,在该基础附近出土一尊唐代佛龛残件,两根明代正德年间石柱和一通明代石碑,距今已有406年。

《临城县志》记载的唐代寺院,有普利寺、西禅寺、同果寺、兴林寺等。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尽。天台山为太行山余脉,横亘于临城县中部,远眺天台山如仰望西庭的巨佛,可谓是山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佛卧太行,山为巨台故名天台山。康熙《临城县志》天台山条下说:“(临城)县西五十里以高耸顶平故名。上有井,水如饭浆,名曰饭井。”

登天台山顶,极目四望,峻极太行,一派田园,如诗如画,尽收眼底。

明代邑人,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四川巡抚,从二品乔壁星有《天台山》诗。“天台人道是丹丘,上有五城十二楼。今日登临无觅处,白云苍树对清秋。”

诗中的“丹丘”是指仙境,传说在昆仑山,为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建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们的居所。《史记·封禅书》云:“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裴骃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天台山,风景秀丽如同仙境,在这里可以看云雾出没变化无穷,晨观日出,晚观夕阳,看巍峨太行,闻乡村鸡鸣,趣味无穷。

天台山为太行佛教名山,历史上在山间修建有南禅(南泉)、北禅(北泉、老祖庙)寺、曹溪洞、慈云庵、桃花洞(桃源洞)、仙岩庵(仙泉庵)、东寺、西寺、石柱寺等8座寺庵。这些寺庵有的是隋唐时始建,有的是元明重修。

天台山有南泉寺、北泉寺,民间说南禅北禅即此,两寺相对,位于天台山东北,阎家庄村西。清康熙三十年版《临城县志》载:“南泉寺寺左有清泉自山中流出,夏冬不竭。”“北泉寺右曹溪洞,有泉自石缝流出,因名。内有临怀楼。”

北泉寺,又称老祖庙、又称北禅,位于天台东北侧,黑城乡闫庄村村西。为天然石洞,名叫曹溪洞,内有泉水,冬夏不枯。又因位于天台山北,故名“北泉”,传为“北禅”,当地俗称“老祖庙”。其中有至今保存有清顺治辛卯年(1651)所立的《重修北禅碑记》,可知老祖庙即北泉寺。明代洪阳教创始人韩太湖(1570—1598)号宏阳,直隶曲周县人。十九岁时出家,在此静心悟道。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创立洪阳教,自任祖师。着有《名心经·救苦忏文》等书。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大教派,万历皇帝亲封“正德名医真人”。

清顺治年间,直隶省唐山县人(今隆尧县一部分)张着在此依托山洞创建临怀楼。清雍正四年(1726)重修北禅。清嘉庆六年(1801)重修北禅东阁。清咸丰十一年(1861)创建三清殿,均已废,仅存有洞内临怀楼梁檩石窝和摩崖石刻佛像三尊。

关于“曹溪”一指人体的穴位,此穴在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二指南顿禅宗六祖慧能。

在南泉、北泉之间有中禅院,现有北大殿和两庑山门遗址。还有石碑座,碑刻不知去向。因无碑记,中禅院已无法考证。

慈云庵,位于天台山中部的一个平台处,传说二郎神造五谷仓之后,常有神仙驾祥云在这里驻留,因此,一些僧人就在这儿建起了庙宇,祥云起神仙到,故名“慈云庵”。临城邑人乔巳百曾写一篇《天台诸山正名》文,记载说:“峡之前,一刹东向,曰慈云庵,僧本宽建,名之始,先大夫恭肃也。” 恭肃公即乔巳百之父乔若雯。                   

据碑文介绍,慈云庵始建于唐代,至今还流传着老虎听经的故事,据说,当时慈云庵每天上早晚课,山上的各种鸟雀,都会准时地飞过来。大殿周围的树枝上、屋顶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鸟雀。它们好像也能感知到慈云庵的清净慈悲,所以聚过来,认真地聆听僧人们庄严的诵经。还时常有老虎、狐狸伏在殿下听经的事儿。有一回,一个法师诵经,七八只老虎跑来听,听到一半,有一只老虎打瞌睡,法师走过去拍拍它的脸颊说:“听经的时候不要睡着了。”

历史上个朝代对慈云庵进行多次重修。慈云庵的主殿原为西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透花棂子门窗。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历史上,慈云庵曾经过几次修缮。清乾隆十四年(1749),住持明心等人重修东阁禅堂和膳房。嘉庆十三年(1808),袁尚富等重修南阁白衣大殿。

仙岩庵,是依托天然的山岩所建的,洞口宽6米,高5米许,洞深8米许,洞中有泉,水质甘甜,谓之仙源。唐代贞观二十一年(647),到金皇统七年(1147),一个占山为王的响马,自称毛脚大仙,将庵内的尼姑赶走,强占了庵堂,从此仙岩庵冷落下来。后来曾有和尚来庵内住持,几兴几衰。清代顺治四年(1647),对仙岩庵进行重修,在洞口崖壁上有篆书“仙岩庵”三个大字,到清代末年才走向衰败。

静心凹 在天台山的半山腰,上面是万仞的悬石,山脚处有向内凹的天棚。相传在天台山寺庵鼎盛时期,十八罗汉来到这里,看到山谷中十分幽静,就在此静修。后来人们在此修建了庵堂,为罗汉塑像供养,并取名为静心凹。人们相传这里很容易入静修行,也有人说这里是登天台的必经之路,只能“静心听佛语,佛渡有缘人。”

桃花洞 在天台山东北侧,黑城乡李家庄村村西九尖山的山腰,洞有两个,一东一西,西边为主洞,东边的为一个小洞,是因洞口外岩石形状似桃花而名。口外原有玉皇楼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从楼上可经此口进入洞内,现已废。桃花洞又称双珠洞,洞室保存完好,面积约320平方米。洞高2.4米,东西洞长10米,宽3.2米;南北洞长3.1米,宽1.9米,高2米。洞口上方又凿一小石口,高1.9米,宽0.8米。上方阴刻楷书“大慈仁明”。

洞内中央原立石佛三尊,现仅存两尊无头石佛。西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腿部浮雕两条龙,双手置于腿上,手心向上,作禅定印。东边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左手横置右足上,右手下垂置膝上,呈触地印。

在洞南壁上阴刻楷书“直隶赵州宁晋县城东钟曹村重修金佛像两尊,金关帝君一尊,雍正十年孟夏吉布施题名”。石壁有一尊道士浮雕,座于蒲团之上,上刻祥云日月图,两边刻有供桌和道童。西壁阴刻草书妙庵道主魏退安“双珠洞悟道”诗一首。还有一石壁佛像,像旁石刻“雍正十年孟夏吉旦立”。

还有一洞为“混元一气”洞,面积约22平方米,深5米,宽4.4米,高2米。洞口上方阴刻行书“混元一气”。洞口外东侧崖壁阴刻行书“石仙面壁”,洞内壁上阴刻楷书“直隶赵州宁晋县城北以井村重修佛堂金佛六尊,捐资题名。乾隆十年三月初六日”。

桃源洞有泉水,古志记载:“山泉之水,自山流出,势急有声。味甚甘冽,遇旱不竭”。“桃源听泉”,临城古八景之一。相传,清康熙年间朝廷重臣魏裔介年轻时曾在此避暑读书,六十岁时又曾重游。魏裔介(1616—1686)直隶省柏乡县人,曾任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太子太傅等职。因为年轻,人称“乌头宰相”。

文殊寺,又称东大寺;从北禅寺向上攀登,有一溪水,水北岸有三级平台,所传原为寺院,当地人称为文殊寺。山门设置在第一级台地,正殿、配殿在第二级台地,现有石碑、石像等遗构,第三级有后殿,殿后一侧为僧人塔林区。

驾游村,原名挟扭村。临城县驾游村位于临城县西部赵庄乡,村落由驾游、范家庄、白云寺三个自然村组成,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村中的白云寺历史悠久,传说创建于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下晋阳时,途经挟扭村,改挟扭为驾游,后来皇帝来到挟扭寺,看到一朵朵白云从寺中升起,于是又将挟扭寺改为白云寺。

白云寺现保存寺院遗址及石刻。其中《开山历代主持鉴公和尚塔铭》为元代天历元年(1382)刻立,清代康熙和嘉庆年间又多次进行维修,现存有康熙四十年(1701)《重建白云寺记碑》和清嘉庆二年(1797)《重兴白云寺碑记》。

《重建白云寺记碑》记载:“邑之西七十里有寺名曰白云寺,西禅寺之下院也,地属挟扭村。(寺)其前则两涧缠绕迢递而环抱,其后三峰并峙,俨然立屏,其间有时白云呈祥若隐若现,茂林山鸟,种种幽奇,口上绝巅,又有莲花池水从上而注下,诚登临之胜慨也。”

崇福寺,位于临城县临城镇两口村,据康熙版《临城县志》记载:“崇福寺,在县西二十五里两口村,弘治二年修。”据调查,原寺院有山门、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现仅存前殿的残垣和后殿。

崇福寺坐北朝南,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原殿坐落在台基上,殿前有数步台阶,现周围地势垫起。殿左右两间开方格窗,前檐明间中部辟木门,门上枋有四个雕花墀头,墀头上有题字,分别为“日”“清”“月”“规”。崇福寺后殿的梁架结构为七加梁用三柱,七架梁上置瓜柱承托脊檩、枋等,在两侧有异形拱,梁架为自然材,未经砍凿。在梁架上有彩绘。在脊檩枋上有“....康熙叁拾肆年岁次乙亥....”题记。在檩上有方椽,椽上铺望砖。梁架上有斗拱。屋顶为筒瓦,有正脊、垂脊,正脊两端有吻兽,中间有宝顶。垂脊施雕花,两脊交接处置吞脊兽。

在临城县文物保管所有“顶尊胜陀罗经幢”,原位于两口村崇福寺前殿,经幢为青石质八棱柱体,刻有陀罗尼经,在末款刻有“嘉祐五年十一月日记”为公元1060年,据今已经有956年。

专家研究说,崇福寺后殿为明代时期流行的架构。但从保存的宋代经幢看,崇福寺历史应为唐宋代时所建。现为邢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临城寺院及相关文化

从目前获知的资料可知,临城县佛教文化十分丰富,这些文化散见于地方志书中,所记载的有碑记、诗文等,这些材料可以填补和丰富志书寺院资料的不足,但需要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

在些资料中,以草堂寺、鸾喜寺、桃源洞、石佛寺、天台山最为集中。

鸾喜寺位于临城西山圣水坪,在寺院中记录不多。在志书艺文志中有碑记,记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

草堂寺是临城境内目前所见最早的寺院,据乔巳百《太行山说》记述:“紫金山上有草堂寺,下有甘泉院,邑人呼为空山寺,余观至其寺,考古碑知为紫金山甘泉院。”

明代时,草堂寺为名人汇聚之所,现志书保存一组草堂寺,共计有5首。现录文于下:

赵希龙《草堂寺》寺在紫金山之巅,千山竟秀,万派争流一奇观也。

古寺空山裹,堂依胜地开;断碑犹字迹,画景入诗裁。避俗留高士,参禅吊梵台;林丘何日是,相与共徘徊。

魏大用《草堂寺》:从古如来地,年多晚翠深;梵宫堂谷口,冷盘出高岑。鸽水添僧砚,猿声伴客吟;山灵曾有约,何晶一登临。

禇其高《草堂寺》:花宫连碧落,草色满青山;水绕堂偏秀,云封户自闲。小庵传梵迹,乔树隐峰湾;独羡卜居者,孤村日往还。

岳自历《草堂寺》:登山游古寺,丹崖问几年;云低晴昼逈,天近盘声传。榻度公阴冷,炉浮柏子鲜;老僧谈偈毕,不道有西天。

空山疑鹫岭,古殿起龙宫;石室闲云白,松窓慧日红。花香浮远岫,林影动清风;曲径羊肠细,游人心赏同。

米千钟《草堂寺》:石鼎烟沉一缕微,偶从天外问禅机;山僧饥我胡麻饭,片片闲云落素衣。

鸾喜寺在寺院条下记载文字甚少,在艺文中保存有《圣水坪创建鸾喜寺记》,从文中可知鸾喜寺历史以及相关人物的由来。

鸾喜寺创建于明代,当时此地为“一荒境耳”。先是在明代弘治之初(1488),即僧人德果及徒弟圆宗在此。后在万历七年,即1579年,“僧宗晓号曰三空,金陵人,遍游参访,由京师循西山而至此。悠然有会于心,曰山名三凤,是为瑞山,水名圣水是为法水有地,如此复何往哉,遂卓锡焉,于是刊木开凿石,渐次荡平之起。前后二殿东西向,钟楼鼓楼山门香积按位排列而颜其门,曰鸾喜,取与山名相合也。拾橡为食,经营苦。种松柏桧十二区,日取圣水,独立浇灌,皆已成功。居然一丛林矣。”

僧宗晓,在志书有传记,据康熙五十五本《临城县志》仙释记载:僧人 “宗晓,号三空,南京人。万历初年自北京循西山而下,遍选名山而卓锡于邑西之圣水坪,并鸾喜寺,树松柏千万株,遂成一方巨观,年八十余乃逝。所学不可知而行则苦矣。”

鸾喜寺在三凤山,乔巳百则说在铁山,其意见康熙五十五年版本卷十,乔巳百《太行山说》一文中有记:“万历初年,有南僧宗晓来自京师,偏选西山而卓锡于此,独居四十年,种松柏桧数千株,遂为一方展巨观。初构草亭,渐成寺院,名之曰鸾喜,盖取凤鸾相配之意,然而实铁山非三凤山也。”

志书中存有临城邑人魏大用所撰《桃源洞记》,记中所述:“桃源洞不知所由,名搜断壁一石碣则宋时物也。有飞云观记,云昔有道士修真于此,公公贵戚无戚感应,其文仅可辩识,余不能读,又有石镌,金大定年间重修其地,四山拱向西为大觉堂,有僧舍,北山之阳,怪石悬坠,中为洞口,长三十尺,涧半之纯石,无撮土,上列三大士,旁侍二神像及供案,皆雕石为之。虽炎暑,洞中寒气逼人,下数级有石小洞,益结茅以居。有泉自石中出,味甚甘冽,遇旱不竭,,近山居民咸取给焉。名曰普济,复建屋三楹,存飞云观旧址,益以门楼,钟楼、冷然亭于泉旁。为游息之所。郡人魏大用记。”

此外还保存着魏华玉诗二首,一首为《石佛寺》,诗曰:“秋深黄叶梵宫过,钟盘荒凉尽薜萝。剥落断碑人不识,牧童吹笛夕阳多。”另一首为雷音寺,诗曰:“闲来欲共青山语,古寺松阴带夕阳。白头暗自愁中换,情逐东风春草长。”

邢台大元寺万安广恩和尚在金元时期创建大开元一宗,即贾菩萨宗,根据文献记载,在万安广恩住持邢台大开元寺之前,游历四方,后学禅于今河北临城山中,得到当地大族霍氏的供养,结庵静修。其间万安禅师“自谓行不坚洁,负佛恩、乃辟谷,持大悲章句,不出户庭者五年”。经过他的努力和苦修,“勤敏精进,业之成也。”据《顺德府大开元寺弘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碑》记载,录述了万安禅师在临城山中开悟的情景, “隆冬冱寒,霍氏儿出,樵采榛莽中,获桃二枚,鲜洁可爱,献师啖之。自是所求益验,火莫之焚,暴莫之害,以致鸡啄香而燕,牛受戒而驯。”

由于调查深度现没有发现相关万安禅师在临城的相关资料,此次对志书研究学习中,其玉泉寺条下,有“县东二十里镇内庄,景太(泰)七年创建,康熙二十八年僧祖亮重修。”录文。其“祖亮”应为贾菩萨宗所演 “广从妙普,洪胜禧昌,继祖续宗,慧镇维方,圆明净智,德行福祥,澄清觉海,了悟真常” 三十二字字派中“祖”字辈传人。

在志书的佛教文化资料中,还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如柏乡魏裔介、临城乔若雯、乔巳百、乔壁星、魏大用。还有明代监察御史彭朝吉等人。

彭占祺,字朝吉,为明代正德九年(1514)进士。曾任浙江永嘉县知县、湖广道监察御史、浙江按察司佥事。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时称“彭青天”。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正德皇帝病逝,明武宗的义子江彬其手下李琮等人劝江彬谋反,败露后交由彭占祺审理,其结果得到嘉靖皇帝的赞赏,升为浙江按察司佥事,后辞官归乡,病逝于家乡。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