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次第,怎一个“读”字了得? | 豫记读书

 雨霁槐荫1 2023-07-21 发布于北京
原创 豫记 豫记 2023-07-21 20:04 发表于河南

读,《说文》上说是“诵书也”。古代人在龟甲青铜和竹简上刻字,费事得很,也节俭得很,没有想到要掺和什么标点符号之类,充其量用个“之乎者也”语气间隔一下。这就给后来读者的断句带来了不少麻烦。于是,就又产生了一个“读”字。

读字古文也读“逗”音。读者,句也,逗也,就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稍微停顿和间断。语气长点的叫“句读”,语气短的叫“逗读”,把其中的语法和节奏读出来。这样, 通过“读”,让文章形成了合乎自身内容的句子、段落和层次。

撰文 | 晓阳

01/
一个逗号和句号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文章的整个面貌

怪不得古人一直强调“审读”和“慎读”呢,敢情是这个“读”字决定着文章的命运。一个逗号和句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文章的整个面貌。

比如:“甲队打败了乙队得了冠军”这句话,把逗号放在“乙队”之前,还是放在“乙队”之后,就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内容。

我在研读古人经典名句的时候,经常陷入一种困惑,为什么同是一个人,前后说话是两种人格呢?为什么同是一句箴言,竟然前后矛盾不合逻辑呢?为什么这样的语词流传至今,人们还深信不疑奉为圭臬呢?那些第一个诵读者,第一个点标点的人,难道就是这些文字的定义法官吗?

当然,除了“句读”“逗读”之外,还有“音读”和“借读”(通假)。比如“少”与“少”、“好”与“好”,比如“景”与“影”、“畔”与“叛”等,读音不同,假借不同,内容也会大相径庭。

于是,我想到了几句流行很广的“名言”。如果把它们的句逗重新标注一下,是不是更合乎情理一些,更合乎逻辑一点呢?

比如:“人定胜天”。两千年来人们把它当成了人能够战胜老天、战胜大自然的古训宝箓。这固然豪气干云,符合“主观战斗精神”,但它却不合乎古贤们倡导的“天人合一”“顺天应人”的理念。恩格斯也说过,人们对大自然的每一个胜利,都会遭到大自然的千百倍的惩罚。这不是“人定胜天”的反调吗!

如果古人“人定胜天”的文字没有错,那么,就是后人的“读”错了。倘若在这四个字中间加上一个标点,让它变成“人定,胜天”,就转换成另一种意义了。

“人定”,就是人要学会自我“安定”,守着做人的“定力”和“本份”。“胜天”,就是能够经得起、受得住天的考验和大自然的压力。这个解释顺理成章,何况“胜”字在古代还有“美好”“优雅”的引伸义呢。

02/

“句读”,更能改变一句话的认知。

比如孔夫子那句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能让做事干活,千万不要让他们明白什么道理。千百年来,这句话被统治者当作愚民政策的根据。

大家知道,孔子是民本思想的首倡者,多次强调过“邦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观点,怎么又会说出来“不可使知之”这样的混账话呢?肯定又是后人“读”出来的毛病。

如果让我“句读”,我愿意给这句话以这样的标点符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也很好明白: 对于老百姓认可或满意的事儿,就让老百姓自己去做,而对于老百姓不认可,但又对他们有意义的事儿,就要对他们讲清楚道理,赢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

孔夫子这句话,不正是同马克思“理论一经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同毛泽东的“动员广大群众和我们一起奋斗”的理念,一脉相承吗?

03/

“句读”会出错,“音读”同样会误人子弟。


同一句话,同一个字,不同的声韵就有不同的效果。舌尖上有毁誉,音声里有褒贬。

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被人们当成极端个人主义的口头禅。我一直怀疑,讲究“天下为公”的古人们不会留下这样的“古训”的,是后人的诵读发音造成了这个结果。

如果换一个音读,把“人不为己”的“为”字,读成“修为”和“作为”的音声,变“仄读”为“平读”,这句话就变得合理合情合乎天道了。

人,如果对自己不认真加以修为,有所作为,修身律己,就会失德败身,遭到天地的严厉惩罚的。

是不是这样理解,更接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原意?!

现今网络上有“恶搞”一说,就是以扭曲嫁接和拆借拼图的方式,把某一事物漫画化或污名化。对古人名句,会不会有人也用“通假字”的方法“恶搞”一下,以至于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了呢?

比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一语,逻辑结构非常荒诞,前言后语互相矛盾,竟然也能广为流传。

大家知道,“君子”和“丈夫”是古人对高尚人格的称谓,很有礼敬的色彩。君子应该是大人大量,量小了就不能当君子。那么“丈夫”呢,也是要顶天立地做人的,“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怎么会“无毒不丈夫”呢?“毒”和“量”也不具有对应性啊!原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做大丈夫一定要有胸怀和度量,没有度量(无度)的人,是没有资格做“丈夫”的。一字之改,语脉一贯,逻辑自洽。

可惜,这句话被人把“度”字偷换成了“毒”字,不但自身是悖论,而且还诲淫诲盗,“正能量”也变成了“负能量”。

04/

古云“诗无达诂”,其实文也是很难“达诂”的

由此说开去,对经典文辞之“读”,最重要的是“正读”。正者,守正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也。既要把字句放到原著的语境、意境和情境之中,还要和作者本人的人格文风联系起来,爬罗剔抉,反复比对,才能还原其本来的面貌。望文生义,或者郢书燕说,只会谬种流传,贻害后人。

比如,“女子无才便是德”,表面看去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倘以古诗文“正读”,这里的“无”字才是关键词。无,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没有”,在古人那里,“无”是使动词,就是不显露、看不见的意思。女子如果能够谦虚内敛,静淑自处,不显摆,不逞能,不张扬,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品德吗!

又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主张“仁者爱人”的孔子,是不会这样贬低女人和孩子的。朱熹将“女子与小人”解为家里的“女仆与男仆”,限制一下孔子说这话时的语境。虽是“护圣”好意,但也有点牵强。

我认为这是孔子当面教育弟子时所说的话。这里的“女”,其实就是“汝”,“子”,就是复数,“女子”就是说的“你们”。秦前行文,常用单音节词,也从不说女人是“女子”的。“小人”,是指的小孩子,也比喻为长不大的人。“小人哉,樊须也”,决不是像后人理解的那样,孔子怒骂樊须是“小人”,而是一句充满爱意的批评,直译过来,就是“樊须呀,你真是孩子气啊!”明乎此,“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意思就是:你们这些人啊,就和没有长成人孩子们一样,是很难以培养的啊。估计这是当时孔子对弟子们不大听话所发的感慨,被后人当成羞辱妇女的金句了。

再比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里的“智”就是“知”,“愚”就是“不知”;“上”,就是最好的,“下”就是最差的。全句的意思是,最好的知识(上智)和最差的知识(下愚),是了了分明,不能混为一谈的(不移)。后人望文生义,竟然把这句话说成是上层人物(或知识分子)与下层人物(老百姓)壁垒森严,不能改变。孔子要是知道他的不肖子孙们这样子歪曲他,恐怕是只骂一句“小人”也消不了气的。

还是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乍一看去,这是一句废话,谁还不知道“知之为知之”啊,充其量是让人们不要不懂装懂而已。如果停留在这个认知上,那就是对圣人的大不敬了。

我理解这句话是对读书学习的一种要求。上半句第一个“知之”,是说对于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第二个“知之”,是说必须要真正掌握它。下半句第一个“不知”,是说的对于不必要的知识,第二个“不知”是说就不要再去浪费时间学习它。这个要求,对于今天的学校教学和家庭教育,不是同样很有启迪意义吗?

古云“诗无达诂”,其实文也是很难“达诂”的。虽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个“义”,也每每是各取所需,各有行知。所以说“读”字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然后才能“笃行之”。人云亦云,趋炎附势,是“读”之大敌;多维思考,质疑审问,才是读书正道。道是“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信然!

//////////
晓阳

本名杨诚勇
媒体人,杂文作家,国务院特贴专家
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正式出版专著有:
评论集《时代足音》《喉舌与镜鉴》
杂文集《盛世微言》《世风新语》
诗词集《古调今弹》《流韵和鸣》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