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有味是清欢|经历黄州风雨后的苏轼写下一首词,他明白了平淡生活的重要

 诗词百草园 2023-07-21 发布于江苏

             匕

诗词百草,总有一味是你喜欢的

诗词百草园 | 文

 阝               

                              廴              匚

我之前读过林清玄的散文《人间有味是清欢》,我的触动很大,这个书名其实就是一句宋词,它出自苏轼的一首《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慢慢。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我喜欢词的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怎么理解“清欢”呢?

作家林清玄给出的回答是:“清欢是清淡的欢愉”。

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

林清玄很详细地在书中表达了对“清欢”二字的理解。“清欢”二字,想要真正获得,其实是很难的。我们先来看看苏轼在黄州的人生经历:

苏轼是什么时候离开黄州的呢?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元丰七年三月,宋神宗以“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改授苏轼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因此,苏轼终于可以离开黄州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正因为人生祸福的两面性,也就造成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文化现象。也因为文学和历史从来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作品从来不能脱离历史背景而独立存在。历史的残酷造就的便是文化的光华璀璨。

如果苏轼没有经历乌台诗案,他或许会是宋仁宗口中的“太平宰相”,或许和晏殊一样有一个平稳人生,因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苏轼,宋神宗很喜欢他的才华,不仅吃饭时在看东坡的文章而且曾经在大臣面前说,李白有苏轼的才华,但未必有苏轼的学问,可见,宋神宗很欣赏这位名满天下的才子。但因为乌台诗案的发生,给苏轼的人生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黄州这个地方,苏轼尝到了从众星捧月的琼楼玉宇处跌入谷底的滋味,他的身边不再热闹,一向爱热闹的苏轼变得不敢出门,因为乌台诗案心有余悸。

他只敢在夜深人静时,“幽人独往来”,这意味着他需要面对漫漫长夜无尽的孤独,像一只孤鸿,“飘渺孤鸿影”,因为此时的庙堂对他来说是“君门生九重“,所以劫后余生的苏轼对黄州的一切一开始是陌生的,他被朝廷隔绝在了黄州,只能如孤鸿漫无目的地飞着,最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绝处逢生”这个道理不是没道理的,是的,苏轼开始向困顿的人生突围,开始了他的绝地反击。

他开始做一个没心没肺的吃货,他说“自笑平生为口忙”,他将美食当做“第一要紧事”,就这样,他不仅早晨起来打两碗东坡肉,而且还觉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此时的他在黄州摆脱了“死灰吹不起”的痛苦,开始了躬耕东坡的乐趣,都说“君子远庖厨”,苏轼成了东坡居士的同时也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厨子。

美食可以治愈失意人,美景也可以,不管是一场普通的雨,还是黄州的月色朦胧,亦或是黄州的“赤壁”,苏轼从美景中悟出人生的真谛:

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转变,东坡已笑看人生的云卷云舒。

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开始超脱俗世,体验山水之乐趣,此刻,他明白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世间造物者的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因此,东坡先生完成了他面对苦难的第一次突围,他变得潇洒和旷达了。

现在他要离开黄州了,我想他的内心里战胜苦难后的坦然多于喜悦,或许,才会有文章开头《浣溪沙》词的诞生。

这首词之前是有一个小序的: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这首词便创作于那个早春,前文我们说到宋神宗不忍苏轼沧海遗珠,因此苏东坡得以有机会离开他谪居了四年多的黄州(今湖北黄冈)。历经劫难,苏轼的心情好像拨云见雾一般,在赴任途中去了庐山、也和自己的弟弟苏辙共话亲情、和王安石唱和多日,相逢一笑泯恩仇。在这年年底他请求朝廷能否让自己在泗州(今江苏盱眙)宜兴修养。而这首词就作于与刘倩叔同游南山之时。

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和苦难之后,他首先想到的又是和好友一起观赏自然风光,他的心情一下子远离了阴霾,变得“清明”起来。

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时不时飘来微风阵阵。这小雨和这微风交杂着身上还是有些许凉意的,不过残冬将过,春意将来。春意来了,希望也就来了。我们一行人爬上南山,沿途的杨柳似乎更加好看。

山上似乎烟雾缭绕,更舔神秘感。我们对大自然的奥秘来了兴趣,这时雨好像停了。雨后的云层里透出太阳的光辉,这光洒在沙滩上。透过眼前的烟雾朦胧,那一侧是稀稀落落的杨柳,她迎着吹面的春风舞动着身姿,曼妙、优雅。

那一片滩涂,在含着水珠的烟雾、柳絮、阳光的映衬下更加妩媚、更加妖娆。洛水春涧细水长流,与淮河汇向一处。水路漫漫,川流不息,形成浩大的声势,烟水茫茫。

好一幅诗情画意的山水画!

如此好景,又有好友相陪,何不烧水煮茶,与朋友雅赏一番。总不能让好景就这么辜负了,当真错过,岂不可惜?

于是,你看,那三三两两,穿着袍服的男子,一边生火,一边取来山间的泉水。不一会儿,这山里就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虽然清冽,但清幽,让人闻之神清气爽,忍不住去讨一杯来品茗。那清茶浮起乳白的泡沫,像雪花一样。两三盏茶、蓼菜嫩芽、春笋、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装成盘摆在一起。三两人围坐,谈笑风生,好不惬意。

在这一刻不用去管城市的喧嚣、也不用陷入政治的漩涡;不用为了追名逐利到处奔忙,只要享受眼前的这一片清幽的山林,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粗茶淡饭别有滋味。

或许,苏轼从此刻起,他将美景和食物当做自己对抗人生不如意的良药,他于斜风细雨和淡烟疏柳的美景里悟出了面对人生的起伏不定应该平静从容,他从蓼茸蒿笋里品出生活疏淡而又简朴的滋味,这种平静从容,疏淡简朴,便是“清欢”。

这时的苏轼好像流连这朴素的农家之乐了,好像要笑傲林泉,不想被俗世牵绊了。但他其实一直都只是把这个想法放在心里,在生活不如意时宽慰自己的心灵。却从来没有真正“遁世”。

他得意时不“纵情享乐”,失意了“哀而不伤”。对生活依旧热爱,依旧保留赤子之心。他始终把百姓放在心里,始终忧虑社稷安定。

徐州抗洪、西湖筑堤、哪怕到了海南岛,他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培养了海南岛第一位进士。

正如林清玄所说,他与李白不同,李白不如意时,是“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是自我放逐。李白高兴时也是“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是不醉不归。大悲大喜没有把握好度。

他与杜甫也不同,杜甫面对人生,他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如此悲伤,让人不禁为之痛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包含无奈感慨。安史之乱给杜甫带来了极深的触动。他心忧百姓,心忧家国天下。与百姓同悲,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自己却很少以欢愉的眼光看生活。只有在那“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他才终于“漫卷诗书喜欲狂”。

苏轼与文天祥也不同,虽然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与壮怀,却比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绝来,还是少了分激烈。

不过没关系,度过人生的方式有百种,从来不拘泥于规定的范式。经历黄州风雨后的东坡明白了平淡生活的重要!

所以,对待人生,请不要因为飞黄腾达而得意忘形,也不能遇到挫折和不顺之事就一蹶不振,哀声连连。

请相信,历尽千帆后,平淡才是真。生活须努力向前,也不必过分追求轰轰烈烈。

而现代社会的我们想要这清淡的欢愉,不需要寻找世外桃源隐居,而是在喧闹嘈杂的环境里始终给自己留下一片宁静之地,与自己独处,给自己一分清淡、一分清明,和多一分坦然。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