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孩子 教育自己

 zjp67 2023-07-22 发布于福建

养孩子如泡菜,加入不同的'料',泡出来的是不同味道的'菜'。学校、园所在决定这道泡菜的味道中,可以起建议的作用,但汤料的最终选择和制作过程的培训,还在于家长。
-﹣北京哈佛摇篮幼儿教育集团总园长陈亚男

"孩子内心已经具备各种能力,成人只需要让他用各种方式表达,而不需要灌输任何东西给孩子,只需要帮助孩子表达丰富的内心,通过观察了解孩子身体、心理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断认知自我的过程,通过试着读懂孩子的行为,来回望自己成长的路,拼凑起今天的自己的心灵路径,进而与内心曾一度纠结的那个自我相安


把空间还给孩子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在目前国际上被认可和广泛推广的几大类教育理论和流派中,我认为蒙特梭利理论是最适合当下中国国情的,蒙氏理论还有一个优点是易于复制和学习,有一套规范的操作方法。蒙氏理论依靠108件教具帮助理论具体化的实施,这首先解决了一个问题,在当下中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下,通过蒙氏教具的引入,孩子们首先有事可做,幼儿学习的一个特性也是在玩耍中学习。
我们看蒙氏理论的教育过程,教师与孩子的相处中无须过多语言,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具,保持对操作材料的兴趣。对于错误的纠正必须由孩子自己进行。但教师需要仔细地观察,记录孩子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以了解孩子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最近发展区需求,为孩子提供适合他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材料。
当然将蒙氏理论用好,通过这108件教具设计情景教学,也是对中国幼儿老师的一大挑战,所以我特别支持国家这一举措,让蒙氏教学在中国规范化、专业化推广开来。

玛利亚·蒙特梭利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都与自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都有生命本身的自然规律的轨迹,孩子亦是如此﹣﹣既是自然一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需要按照其物种生命体本身的规律去发展、成熟直至消亡、转化。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施以"宇宙观"的教育理念,为儿童提供真实、丰富、生活化的环境,信任孩子,引发孩子充满兴致旭学习热情,主动了解、探索周围环境。孩子是人类之父"是蒙氏理念传播的核心。"关注成人之后所表现的,关注未来目标"是蒙氏教育的重点。
孩子成人后究竟可以为世界的推动、人类的进步做些什么?用何种态度、行为去创造何种价值和成果?教育者如何才能为未来世界公民奠定习惯、能力、价值观的基础,令其和世界受益而非受害?蒙特梭利终其一生在探索和呼吁,这也是让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蒙氏课程为孩子准备了充足、丰富、尽可能真实的环境,让儿童独立、自主地投入、使用环境中的材料,给孩子充分的探求自由,教育者实际是隐身在环境之中,儿童要求帮助时才出现。
孩子在自主、独立的丰富环境中探索、研究、发现、思考、解决问题,成人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允许孩子有选择,不·替代他们说和做,说话对成人来讲是最容易、最省时省力,却最无益于孩子,并可能抹杀和限制孩子的发展。
蒙特梭利特别强调,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成人要放弃对孩子的奖励和惩罚。孩子不是"空瓶子",成人不能灌输成人认为必须或正确的观点、信息、知识。
教育的真谛何不是这样,教育不是"工厂",不是讲求技术的方法,儿童和成人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学前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儿童建立信任、依赖的安全感,与母亲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为成人后的社会性关系建立奠定基础。


养孩子如"泡菜",汤料在家长

把杨园长视为我的"第一位心灵恩师"、"真正的母亲",因为通过她的引导,我才有了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她教会我如何去读懂孩子的行为、如何耐心地对待孩子,让我学会爱一件事,就要专注,让我的业务在早期就打下了扎实的底子,我在济南军区这家幼儿园工作期间,获得过山东省教学能手、全军幼儿园教师技能比武6项全能冠军。

说到爷爷奶奶对我影响很大,是因为我从小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习惯,对今天的我影响很大。
除了爱孩子、耐心,做幼儿教师还需要有哪些特质?
我认为没有太多性格特点的人最适合做幼儿教师。性格太外向、坐不住的老师,对孩子专注力的养成不利;性格太内向的老师,又会太过较真,不利于包容孩子的天性,严谨、细致、沟通力、秩序感,该活泼的时候动起来、该专注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所谓动静相宜,其实这些我们觉得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个性特质,是能够在早期教育中引导,生发、建立起来,所以我认为"中性性格"的人最适合做幼儿园教师。
教育在线:这样听起来,你认为学前教育是一门很专业性的事情。
陈亚男:对,这也是我现在越做越觉得力不从心和焦虑的。北京好点儿,到二级三线城市去看,我们对孩子其实亏欠太多。
看看芬兰、德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幼儿园,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中可以玩的玩具真是少得可怜,幼儿教育讲究在游戏中学习、探索性教育,没有这些,我们现在只能是生硬的灌输。
通过外出讲课,也有一个很深的感触,中国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也需要专业引领,好多次我讲完课,一堆家长围上来,可问的问题大同小异:我的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我的孩子人睡困难怎么办?我的孩子不爱上幼儿园怎么办?都是一些停留在生活层面的问题,可是我去芬兰的幼儿园,人家家长问老师的问题是:如何让我的孩子在课堂上多问问题?孩子问她的一些问题,该如何回答。
我们的儿童观与他们也有差距,看孩子称小孩儿,经常会称为"屁孩"儿,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我们总是先习惯性的指责,而不是去发现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请你送给孩子家长一句话,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养孩子如泡菜,加入不同的"料",泡出来的是不同味道的"菜"。学校、园所在决定这道泡菜的味道中,可以起建议的作用,但汤料的最终选择和制作过程的培训,还在于家长。
我很想和家长分享的一点是,孩子其实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们只需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去看、摸,慢慢了解,让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适应环境、建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