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治水和他爹

 逍遥十三剑 2023-07-22 发布于江苏

文 / 冯林财

大禹治水是小学二年级课本就有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山海经中,史记里面也有记载。虽然是上古的传说,但是梁启超老先生说过:“最古之史,实为方志”。说白了,按照梁老的说法,估计大禹治水应该是上古时期我国某一地方发生的真人实事。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虽然三皇五帝的说法很多,但多数认可伏羲、神农、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被称为三皇;而少昊、颛顼、帝喾、尧、舜,被称之为五帝。三皇五帝的文字我们称之为三坟五典。这是题外话,不再细说。

大洪水的传说是人类共有的。《圣经》中有诺亚方舟,《古兰经》中有努哈洪水的故事,我国《山海经》中有大禹治水。

说到大禹治水,就不得不提大禹的父亲鲧。传说中鲧是黄帝的孙子,在尧作为中华民族执政者的时代为官,专司水务,相当于现在中央政府的水利部长。据说当时洪水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小学课文)。尧就命令鲧牵头组织,带领大家治水,并负总责。鲧也非常能干,他是日夜操劳,不怕辛苦,九年如一日治水。可惜,他是一根筋,只知道堵,不知道疏导。鲧知道天帝那里有一种宝贝叫做“息壤”,是可以随意增长的泥土。于是,鲧设法把“息壤”偷到手,用来壅堵洪水。哪里有洪水就用息壤筑坝挡水,结果本来,洪水泛滥区周边的群众生活好好的,这下子可好,堵来堵去,洪水都被圈住了,围堵区形成了堰塞湖,区内的水是越涨越高,原来周边未遭受洪灾的区域也被淹没了,区内百姓受到连累,一下子也成了灾民。有时候堰塞湖的脆弱区块一决口,又一下子整个朗淹一大片。老百姓不得不不断地往高处迁徙,对于农业社会来说,离开了平原的良田,上山就没了生存基础,见到的当然就是伤人的毒蛇猛兽,老百姓怨声载道。九年过去了,没见成效,洪水仍然肆虐,百姓民不聊生。真个应了领袖说的一句话:路线不对,再多的时间都是浪费!《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记载的:“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寥寥数语说明了几个问题:也就是说鲧因为不听上级(天帝)的命令,不调查研究和因地制宜,以为有了息壤就有了一切,教条主义,以堵为主要手段,造成了为治水而治水,没有考虑到百姓的疾苦,更没有考虑到次生灾害,导致洪水造成的后果越来越重,被上级给处理了。

九年,弹指一挥间,就到了下一任领导舜执政的时候,舜就任命鲧的儿子禹为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确如此啊,禹也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禹和他的父亲一样不怕辛苦,但他还有一个他爹不具备的优点,就是愿意借鉴,更愿意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吗。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充分认识到水自高向低流的特点,采取堵和疏导相结合的办法治水。称之为“疏顺导滞”,顺地形把淤塞的川流疏通。对于地势低的地方,他就带领大家疏通河道,让洪水通过疏通的河道流下去,从而把洪水引入洼地或湖泊;遇到险要的地方,他就带领大家因势修坝,不让洪水灌进去;遇到山岭阻挡,他就带领大家寻找隘口,凿低隘口,挖掘隧道,将水导出去;相传禹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最后千条小河汇聚成干流大河,终归大海,洪水都东流到大海里去了。水患平息了,毒蛇猛兽被也驱赶走了,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华夏的文明也慢慢壮大了。

大禹治水13年,这13年里,他到处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不管;他不畏艰苦,身先士卒,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水患的英雄。因为无论是欧美还是其他文明,在洪水面前都是依靠神的指示得以生存,只有我国的大禹开启了人类依靠自己战胜洪水的先河。为了表示尊敬,自此之后人们尊称其为“大禹”,就是伟大的禹。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历朝历代都喜欢在自己名称前加一个“大”字,来彰显格局和气势,也就有了日后的“大秦”、“大汉”和“大中华”!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大禹也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奠基者。在治水过程中,大禹首先开创了科学的做事方式,一直到现在都值得借鉴。首先是依靠群众,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他的脑海中深深镌刻着“从来就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的信念。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大禹处处为民设想,亲自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将洪水给群众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又激发起群众自动投身到治理洪水工作中的热情,树立起“保家卫国”的劲头,带领大家一起奋斗,而不是因堵水而给百姓添堵,造成二次伤害,其实治水神兽应龙和神龟就是献计献策和脚踏实地实干的普通百姓的化身;其次,大禹讲究创新,不因循守旧,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将治水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都知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句成语,但是,大禹恰恰根据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采取了该土掩的地方咱就掩,该疏导的地方咱就开口子的方法,使得洪水翻不起风浪,避免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危害;第三就是科学治水,大禹依靠自己发明的工具,传说中的定海神针(其实就是测量水深的尺)、“地形图或施工图”(传说中的河伯献图,洛河图其实是地形图或施工图的神化)、开山神斧(其实就是凿挖工具,说明大禹时代人们就用了铁器),还有传说中的禹步,也就是丈量土地的方法,禹定九州吗,大禹划定了最初的中华民族疆域,中华大地称为九州、神州大地的就是这个原因。等等不一而足啊;第四是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说大禹的行为成为后来《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倡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淮南子·汜论训》中论述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这些治国良言的重要事实基础。

大禹治水的故事最后形成了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伟大领袖一直倡导“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和“人定胜天”这些道理,约莫和大禹的故事有关。因为老人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学得通,研究得透,并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可惜,几千年前大禹能做到的事,许多仍然是现实中的一个“梗”。目前还有许多人在重复着鲧的故事,做着“难言之隐,一封了之”的蠢事,重复着为了防而防、层层加码的尬事,却忽略了民族精神的源头。

剑客居第202105期】总第34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