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三十七课 出入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出入”两字。

chū象形。本义:长出《说文》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zhuó

引申为出入的“出”,与“入”相对,本质意义:从内到外离开某范围。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出现、显露、产生、超出、拿出、发布、逃亡等。

作量词,一个独立的剧目或节目。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说文》入,内也。本质意义:从外到内跨进某范围。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参加、交纳、接纳、采纳、与…相适应、到达、侵入、占据(位置)特指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和“”是一对反义词,指示相对某个范围的移动方向:从范围外向范围内移动是入,从范围内向范围外移动是出。

”和“”必须在特定的范围下才有实际意义。离开了范围就无所谓“出”与“入”。

客观实物的范围或边界可以通过具体、量化的参数标识,十分明显,容易确定。比如,水域、地域等空间的范围,年月日等时间的范围,温度、质量、速度等状态的范围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值准确描述。

例如:离开960万平方公里领土及300万平方公里领海范围便是“出国”。时间跨过2021年12月31日23:59:59秒,就“进入”2022年。体温在39.1——41度,就“进入”高热状态。

但是,相对于客观实物,不可具体量化的抽象概念的范围往往难以确定。而如果我们的思维不能确定概念的范围则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认知或理解问题。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段话的意思是:

以绝大部分人认识的“美”去理解和追求“美”,结果往往不如意。

以绝大部分人认识的“善”去理解“善”,这样的“善”就不是真的善了。

”与“”都是思维里的抽象概念。如果人们未明确概念的范围而去追求“”和“”,那结果往往不如意。

天下所知之“”与“”的概念范围只不过是天下人(普通人)直观、感性、零碎、片面的感受,而非本质、理性的认识。这样的概念(认识)并不能准确地指导进一步发现、创造美的审美活动;不能指导人们进一步体验、实践善的行善行为。

如果我们以这些天下皆知的“”与“”概念指导我们的活动,就有可能得到“”与“不善”的结果:希望进入“”的天堂,却踏入了“”的地狱;追求“”却得到“不善”的结果。

例如,当前的社会多以争取经济利益为“”。这是因为“美好的人生”太过抽象难以确定,而“经济利益”则易于理解、感受直观。于是大家就把“经济利益”当成了“美好人生”本身去追求。结果,导致社会出现了很多相关问题。因为“经济利益”并不等于“美好的人生”。以“经济利益”去追求“美好的人生”,很容易误入“”的范围。

又如,很多家长以成绩判断孩子成长“”与不善。结果,出现许多因为过分追求成绩而导致的问题。

这些问题正是因为人们思维里相关概念的范围不清晰,边界不明确。

为什么我们思维中的概念难以清晰?

老子分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事物有和没有的概念由存在状态的相互转化而产生。

问题难和易的概念由解决过程相互对比而形成。

物体长和短的概念通过外形相互比较而得出。

势态高和低的概念由不平衡的位置对比而显现。

韵律的协调与声调的高低概念由声音的和谐关系决定。

位置前和后的概念随对比的方向而改变。

概念的相对性是永恒的

概念是一个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主要特征的概括与命名。当一个信息有区别于其他信息的特征,能与其他信息区别开,我们就说这个信息是一个概念。

概念是信息间的差异,是信息在思维的一种基本存在形式。

我们思维里的概念(一个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差异)随着信息内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老子通过主观意识的概念“”、“”、 “有无”、“难易”,客观世界的概念 “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例子说明了概念的相对性。揭示了认识事物的途径: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信息)发现事物间的特征差异(特性与共性),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获得准确的概念(认识)。没有对比,就无法认识事物之间的差异,也就无法形成概念。对事物的认识就无从谈起。

我们的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概念(真理)。

所有的概念(认识)都是相对的。概念只有相对于已知世界(与之对比的信息)有意义,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正确性(或者错误性)和使用价值。

当已知世界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之后,概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概念的变化并不是因为概念所代表的信息(事物)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与之比较、体现其差异的其他信息发生了变化。

由此可见,思维里的概念体现了认知的水平。认知肤浅,对事物的概念必然肤浅;认知深入,概念必然也深刻。

虽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同样的国家,同样的地球,但是不同的人思维的信息总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人的“概念”必然不一样。

所以,以“别人(天下皆知)”的概念去指导自己,未必能达到预期目标。

如何才能让思维里的概念范围明晰准确呢?

老子介绍了“圣人”的经验: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最有智慧的人通过扩大实践范围(处理没有处理过的事情)增加思维里的信息量,也就是增加信息对比的基数,加深概念的认识,使概念的范围更明确,边界更清晰。通过以身作则的实践,而不是说教传播知识。

老子这段话揭示了现代许多孩子生活迷惘,容易沉迷各种诱惑的原因。

其实,每个人、每个孩子的内心都追求更美好的人生,向往更理想的生活。但是,怎么才算“”呢?缺乏生活经验,社会历练的孩子思想里并没有明晰的概念,也就没有明确的范围。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怎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美好”,如何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于是,这种对“”的向往,很容易就被各种简单直接的感官诱惑取代。例如沉迷于电子游戏,沉迷于小视频,沉迷于各种社交软件。因为这些东西能给孩子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满足。让孩子们误以为这些感官的满足就是内心追求的“美好”。

要让孩子从现代电子产品中解脱出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从老子的思想:让孩子多实践历练,多经历生活的磨练,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不同的人。扩大孩子的见识面,增加思维里的信息量。

见识越多,脑海里的信息越丰富,对“”的理解就越深刻,“”的概念和范围就越明晰。明确了概念的范围,努力才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不容易走到人生的岔路上。

现代社会专职化的生活,让现代人包括成长中的孩子生活阅历和真实的经历越来越狭小。思维里真实的信息也随之越来越匮乏。这导致了现代人(特别是现代的孩子)思维里各种概念的基础非常薄弱。大部分观念并非通过亲身实践体验获得,而是从现代的媒介宣传中吸收而来——这些“天下皆知”之美正是现代人苦恼和迷惘的根源。

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如意,并非因为我们行为能力弱不能达到目标。而是因为我们思想里的“目标”范围不明确。我们努力达到的却不是原本希望的。

今天,我们讲解“”、“”这对反义词,通过它们指示相对某个范围移动方向的本质意义以及《道德经》里关于概念范围的论述,分享了明确概念范围特别是思维里的抽象概念范围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我们的分享,能帮助大家从中吸收古人的智慧,明确内心的真实目标。早日走“”人生的迷惘,进“”理想的生活。

好,这一节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