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精品秘方摘录汇编

 学中医书馆 2023-07-22 发布于山东

前言

本资料中医精品秘方摘录汇编,是我在学习老中医经验时的摘录,为了方便使用,编辑成小册子。朱永库老人不是医生,但是酷爱学习中医,在学习中医中积累了很多资料,为了行善积德.现发表出来.供有缘人共享。

目录

紫斑 ***.震颤 ***.瘫痪 ***.水肿 ***.便血 ***.便秘 ***.泄泻 ***.癓积 ***.腹水 ***.腹痛 ***.黄疸 ***.嘈杂 ***.胃脘痛 ***.噎膈 ***.呕血 ***.呕吐 ***.心痛 ***.心悸 ***.胸痛 ***.咳血 ***.气喘 ***.咳嗽 ***.嗜睡 ***.健忘 ***.失眠 ***.眩晕 ***.头痛 ***.盗汗 ***.自汗 ***.发热 ***.电击伤 ***.溺水 ***.自缢 ***.煤气中毒 ***.食郁肉中毒 ***.食物中毒 ***.菜乌紫病 ***.毒蘑菇中毒 ***.杏仁中毒 ***.乌头类中毒 ***.雷公藤中毒、黄藤木中毒、红. ***.钩吻中毒、断肠草中毒、水莽草. ***.疰夏 ***..暑风 ***..暑厥 ***..暑脱 ***.中暑 ***.伤暑 ***.湿阻 ***.风疹 *** .感冒 ***[转载]小方疗大病:口苦特效方 ***睡觉永远不失眠的方法 ***液门透中渚穴治感冒 ***健忘、提高记忆力参考方与食疗 ***湿毒、寒毒、血毒、气毒、食毒,这. ***祛湿方苓桂术甘汤 ***高强度训练导致的心脏增大 ***一分钟降血压 .关节痛 ***.腰痛 ***.胁痛 ***.抽搐 ***.水痘 ***.腿风 ***.狐疝 ***.狐臭 ***.黄汗 ***.糙皮病 ***.青腿牙疳 ***.脚气 ***.干燥病 ***.肥胖病 ***.侏儒 ***.胁肋痛 ***.眉棱骨痛 ***.骨蚀 ***.肉痉 ***.转筋 ***.发瘤 ***.骨瘤 ***.脂瘤 ***.胶瘤 ***.筋瘤 ***.肉瘤 ***.血痣 ***.血瘤 ***.气瘤 ***.肢痿 ***.痿躄 ***.筋痿 ***.肌瘘 ***.痛风 ***.肢痹 ***.顽痹 ***.落枕 ***.脊痹 ***.偏痹 ***.骨痹 ***.脉痹 ***.血痹 ***.皮痹 ***.筋痹 ***.肌痺 ***.热痹 ***.尪痹 ***.三痹 ***宗筋与按摩 .失音 ***.齿衄 ***.牙痛 ***.鼻衄 ***.耳聋 ***.耳鸣 ***.目盲 ***.腮岩 ***.口舌痰包 ***.结舌 ***.木舌 ***.舌菌 ***.重舌 ***.舌痈 ***.唇菌 ***.唇裂 ***.唇风 ***.口糜 ***.口疮 ***.飞扬喉 ***.走马牙疳 ***.牙疳 ***.牙岩 ***.齿槽风 ***.牙宣 ***.牙咬痈 ***.牙痈 ***.龋齿 ***.咽喉菌 ***.喉瘤 ***.喉息肉 ***.喉癣 ***.异物梗喉 ***.梅核气 ***.喉咳 ***.急喉风 ***.喉喑 ***.喉痈 ***.喉痹 ***.乳蛾 ***.颃颡岩 ***.鼻腔异物 ***.鼻损伤 ***.鼻血瘤 ***.鼻窦痰包 ***.鼻息肉 ***.鼻渊 ***.鼻槁 ***.鼻窒 ***.伤风鼻塞 .鼻疳 ***.久聋 ***.暴聋 ***.聋哑 ***.耵耳.耳痔 ***.耳蕈 ***.异物入耳 ***.耳眩晕 ***.耳瘘 ***.脓耳变症 ***.脓耳 ***.耳闭 ***.耳胀 ***.断耳疮 ***.耳廓痰包 ***.耳疮 ***.耳疖 ***.逆经赤肿 ***.目闭不开 ***.视歧 ***.目倦 ***.小儿通睛 ***.视物易色 ***.远视.老视 ***.近视 ***.鸪眼凝睛 ***.辘轳转关 ***.突起睛高 ***.目偏视 ***.疳积上目 ***.神水将枯 ***.热烫伤目 ***.电光伤目 ***.酸碱伤目 ***.物损真睛 ***.振胞瘀痛 ***.惊振外障 ***.眯目飞扬 ***民间清洗眼睛的铜钿草 ***一分钟治咽喉疼痛 .关节痛 ***.腰痛 ***.胁痛 ***.抽搐 ***.水痘 ***.腿风 ***.狐疝 ***.狐臭 ***.黄汗 ***.糙皮病 ***.青腿牙疳 ***.脚气 ***.干燥病 ***.肥胖病 ***.侏儒 ***.胁肋痛 ***.眉棱骨痛 ***.骨蚀 ***.肉痉 ***.转筋 ***.发瘤 ***.骨瘤 ***.脂瘤 ***.胶瘤 ***.筋瘤 ***.肉瘤 ***.血痣 ***.血瘤 ***.气瘤 ***.肢痿 ***.痿躄 ***.筋痿 ***.肌瘘 ***.痛风 ***.肢痹 ***.顽痹 ***.落枕 ***.脊痹 ***.偏痹 ***.骨痹 ***.脉痹 ***.血痹 ***.皮痹 ***.筋痹 ***.肌痺 ***.热痹 ***.尪痹 ***.三痹 ***宗筋与按摩 .皮肤瘙痒 ***.出疹 ***.紫斑 ***.震颤 ***.瘫痪 ***.关节痛 ***.水肿 ***.尿浊 ***.尿血 ***.带下 ***.崩漏 ***.腰痛 ***.便血 ***.便秘 ***.泄泻 ***.癓积 ***.腹水 ***.腹痛 ***.黄疸 ***.胁痛 ***.脘痞 ***.嘈杂 ***.胃脘痛 ***.噎膈 ***.呕血 ***.呕吐 ***.心痛 ***.心悸 ***.胸痛 ***.咳血 ***.气喘 ***.咳嗽 ***.失音 ***.齿衄 ***.牙痛 ***.鼻衄 ***.耳聋 ***.耳鸣 ***.目盲 ***.神昏 ***.嗜睡 ***.健忘 ***.失眠 ***.眩晕 ***.头痛 ***.盗汗 ***.自汗 ***.抽搐 ***.发热 ***.电击伤 .溺水 ***.自缢 ***.煤气中毒 ***.食鱼蟹类中毒 ***.食郁肉中毒 ***.食物中毒 ***.菜乌紫病 ***.毒蘑菇中毒 ***.杏仁中毒 ***.乌头类中毒 ***.雷公藤中毒、黄藤木中毒、红. ***.钩吻中毒、断肠草中毒、水莽草. ***.夏季热 ***.疰夏 ***..暑风 ***..暑厥 ***..暑脱 ***.中暑 ***.伤暑 ***.湿阻 ***.水痘 ***.风疹 ***.感冒 ***.腿风 ***.狐疝 ***.狐臭 ***.黄汗 ***.糙皮病 ***.青腿牙疳 ***.脚气 ***.干燥病 ***.肥胖病 ***.侏儒 ***.胁肋痛 ***.眉棱骨痛 ***.骨蚀 ***.肉痉 ***.转筋 ***.发瘤 ***.骨瘤 ***.脂瘤 ***.胶瘤 ***.筋瘤 ***.肉瘤 ***.血痣 ***.血瘤 ***.气瘤 ***.肢痿 ***.痿躄 ***.筋痿 .肌瘘 ***.痛风 ***.肢痹 ***.顽痹 ***.落枕 ***.脊痹 ***.偏痹 ***.骨痹 ***.脉痹 ***.血痹 ***.皮痹 ***.筋痹 ***.肌痺 ***.热痹 ***.尪痹 ***.三痹 ***.锁肛痔 ***.肛门挛急 ***.肛门狭窄 ***.肛门失禁 ***.悬珠痔 ***.息肉痔 ***.肛门湿疡 ***.肛肠痒 ***.脱肛 ***.穿肠瘘 ***冯济相的早餐原料 ***.肛瘘 ***.脏毒 ***.肛痈 ***.裂肛 ***[转载]小方疗大病:口苦特效方 ***.混合痔 ***手脚冰凉可用食疗 ***.外痔 ***.翻花痔 ***.内痔 ***.腮岩 ***.涎石 ***.口舌痰包 ***.结舌 ***.木舌 ***.舌菌 ***.重舌 ***.舌痈 ***.唇菌 ***.唇裂 ***.唇风 ***.口糜 ***.口疮 ***●  .飞扬喉 ***.走马牙疳 ***.牙疳 ***.牙岩 ***.齿槽风 ***.牙宣 ***.牙咬痈 ***.牙痈 ***.龋齿 ***.咽喉菌 ***.喉瘤 ***.喉息肉 ***.喉癣 ***.异物梗喉 ***.梅核气 ***.喉咳 ***.急喉风 ***.喉喑 ***.喉痈 ***.喉痹 ***.乳蛾 ***.颃颡岩 ***.鼻腔异物 ***.鼻损伤 ***.鼻血瘤 ***.鼻窦痰包 ***.鼻息肉 ***.鼻渊 ***.鼻槁 ***.鼻窒 ***.伤风鼻塞 ***.鼻疳 ***.久聋 ***.暴聋 ***.聋哑 ***.耵耳.耳痔 ***.耳蕈 ***.异物入耳 ***.耳眩晕 ***.耳瘘 ***.脓耳变症 ***.脓耳 ***.耳闭 ***.耳胀 ***.断耳疮 ***.耳廓痰包 ***.耳疮 ***.耳疖 ***.逆经赤肿 ***.目闭不开 ***●  .视歧 ***.目倦 ***.小儿通睛 ***.视物易色 ***.远视.老视 ***.近视 ***.鸪眼凝睛 ***.辘轳转关 ***.突起睛高 ***.目偏视 ***.疳积上目 ***.神水将枯 ***.热烫伤目 ***.电光伤目 ***.酸碱伤目 ***.物损真睛 ***.振胞瘀痛 ***.惊振外障 ***.眯目飞扬 ***辨症药茶 ***养好自己的情绪,比任何养生都有用 ***郝双福让白发三个月变黑验方 ***气血的疏通 ***顺口溜祝长寿 ***降低进食量能延年益寿 ***睡觉永远不失眠的方法 ***孩子犯错后 ***从容地老去 ***液门透中渚穴治感冒 ***健忘、提高记忆力参考方与食疗 ***小儿疳积用鸡屎藤 ***跺脚的神奇功效 ***湿毒、寒毒、血毒、气毒、食毒,这. ***祛湿方苓桂术甘汤 ***高强度训练导致的心脏增大 ***松树与人类健康 ***文小叔说:个弥天大谎,把中国人. ***民间清洗眼睛的铜钿草 ***治疗脱发方 ***八个常封闭的穴位

紫斑 

慨述 

紫斑是指皮肤粘膜出现不高出肤面的青紫色或紫红色斑块或斑点的症状。多因热毒窜络, 

血热妄行,或脾虚气不摄血,或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而致。其常见疾病有外 

伤、紫癜病、髓劳、肥气、菜乌紫病、妊娠紫癜,以及外感热病、中毒等。 

临床若对以紫斑为主症的病种尚未能确定时,可暂以紫斑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论 

治及对症治疗。 

辨病思路 

一、指四肢、尤其是下肢、臀部等出现大片紫斑,斑点大小不一、分布不匀、颜色深浅不 

一、压之不褪色,可有鼻衄、齿衄、女性月经量过多、血尿、黑便、皮下血肿等出血表 现。 

二、根据病情。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体质虚弱的女性,临床常有紫斑表现,而检查可无特殊改变,一般属脾虚气不统血之 证。 

2、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的紫斑,多为髓劳。 

3、骨髓液涂片示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或有核细胞显著增多,或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多 为血癌。 

4、易出血而难止,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均正常,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而凝血酶 

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因子相关抗原均正常,多为血溢病。 

5、有食大量新腌制咸菜或变质剩菜史,起病急,有腹痛腹泻等症,血液检验高铁血红蛋 

白显著增高者,为菜乌紫病。 

三、血液及骨髓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形态检查,出、凝血时间测定等多属必要。还可作免 

疫球蛋白paigg和iga、pac3等检查。 

辨证论治: 

一、风毒入络证: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原因可查,突现紫斑或风团、水肿,皮肤瘙痒,或有 

腹痛,脉浮,疏风解毒、和营通络。241、四物消风汤 加减。 

二、热入营血证: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发热,口 

渴,便秘,舌绛,苔黄,脉数。清营凉血止血。895、犀角地黄汤加玄参、紫草、仙鹤草 等。 

三、气不摄血证:体弱久病,时现紫斑,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 

振,舌质淡,脉细弱。补气摄血。230、归脾汤 加减。 

四、阴虚火旺证: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 

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472、知柏地黄汤 加减。 

五、瘀血阻滞证:皮肤瘀斑或瘀点,肌肤甲错,面色暗黑,口渴但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斑 

点,舌下静脉曲张,脉涩。行气化瘀、和络止血。340、血府逐瘀汤 加减。 

其它疗法 

一、单方验方: 

1、大枣15克、茵陈15克,煎汤代茶饮用。 

2、白茅根20克、丹参15克,煎汤代茶饮用。 

3、车前子10克、玉米须10克,煎汤代茶饮用。 

二、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取穴常用足三里、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 

2、耳针疗法:取穴常用肺、神门、交感、腿、皮质下等。 

三、常用止血中药:大蓟、小蓟、紫珠、蒲黄、三七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四、西药治疗:维生素类药物、钙剂、抗组织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可配合使用。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20.46震颤

20.46震颤 

慨述 

震颤又稱颤症、颤振。 

震颤是指手足顫動,或頭部搖晃不能自主的癥狀。多因肝肾精血亏少,气阴不足,筋脉失 

养,虚风内动,或因风痰阻络等所致。导致震颤的常见疾病有颤病、脑萎、气厥等脑系疾 

病。 

临床若对以震颤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暂以震颤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 

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指手足顫動,或頭部搖晃不能自主,可与痉病类疾病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 

弓反张的表现相鉴别。 

二、根据病史、病情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长期久病,或温病后期出现震颤,为气血亏虚或兼动风症状,多为颤病。 

2、年老体弱震颤,常见于脑萎、脑络痹。 

3、突然昏仆,而后出现震颤,检查无特殊改变者,多为气厥。 

4、由于煤气中毒、电击伤、锰中毒、抗精神病药物等引起者,有明确的病因可查。 

三、腦電圖、肌電圖、腦脊液實驗室檢查,血清生化檢測等,有助於明確診斷。 

辨证论治. 

一、气血两虚证:颤动日久,筋脉拘急,行步慌张,神呆懒言,肢体无力,头晕眼花,心 

悸而烦,气短自汗,大便不爽,面色无华,舌淡,少苔,脉细无力。益气补血熄风。 

499、定振丸。气短、疲乏,加人参。 

二、肝肾阴虚火旺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急躁易怒,腰膝酸软,颤动日久,步态拖 

沓,行路不稳,失眠健忘,大便秘结,舌暗红,苔少,舌下络脉曲张,脉弦细。补益肝 

肾,滋阴熄风。180、六味地黄丸。常加女贞子、何首乌、菟丝子、栒杞;肝郁化火,加 

山栀、柴胡、薄荷;潮热、骨蒸,加秦艽、地骨皮、胡黄连;心烦不眠,加远志、珍珠 

母、酸枣仁;大便干结,加玄参、火麻仁、大黄。 

三、阴虚动风证:肢体颤动,手足蠕动不安,颧红潮热,五心烦热,夜热盗汗,遗精阳 

矮,头晕目眩,心烦不寐,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无力。:养阴熄风。114、天麻钩藤 

饮。筋脉挛急,加地龙、僵蚕;五心烦热,加黄柏、生地、麦冬、玄参;盗汗加五味子、 

麻黄根、乌梅。 

四、风痰阻络证:肢体颤动,筋脉拘挛,胸闷脘痞,头晕吐涎,面多油脂,舌红或淡红, 

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祛风除痰,舒筋和络。693、涤痰汤。筋脉拘挛,加白芍、牛 

膝、地龙、桂枝;胸闷痰多,加天竺黄、白附子。 

五、痰热内扰证:久患肺病,或肝病,或肾病,神识昏蒙,烦躁不安,肢体震颤,咳嗽痰 

黄,咯痰不爽,喉间痰鸣,面红气粗,或高热抽搐,口有肝臭或尿臭,口渴唇焦,舌质 

红,苔黄膩,脉滑数。清热豁痰开窍。781、清心涤痰汤,或 747、菖蒲郁金汤,配服 

353、安宫牛黄丸。常去人参;痰多,加服猴枣散;便秘,加大黄、芒硝(冲服)。 

六、气郁痰阻证:平素情志不舒,受精神刺激后突发昏仆,肢体颤动,头摇不能自已,醒 

后觉咽喉间有物梗塞不畅,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苔薄白腻,脉弦滑。理气化痰。279、 

半夏厚朴汤合841、越鞠丸。胸闷、喜叹息,加郁金、柴胡;头晕、气短,加党参、当 归。 

七、肝经火旺证:颈前瘿核肿大,按之震颤,急躁易怒,多言手颤,烦热多汗,消谷善 

饥,身体消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清肝泄火。219、龙胆泻肝汤。可加牛蒡 

子、菊花、黄药子、夏枯草等。 

八、髓亏证:头摇肢颤,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差或善忘,溲便不利,寤寐颠倒,重则 

神呆,舌淡胖,苔薄白,脉沉弦无力或弦细而紧。补益精髓。415、龟鹿二仙膏,489、河 

车大造丸。常加山茱萸、何首乌、黄精、五味子、石菖蒲等。 

九、瘀阻脑络证:头痛如刺,痛处固定,肢体颤抖,头摇不止,或伴呕吐,健忘眩晕,少 

寐多梦,舌暗红有斑点,脉弦涩。化瘀通脑。715、通窍活血汤。可加丹参、地龙、土鳖 

虫、全蝎等。 

其它疗法 

一、单方验方:常服加味逍遥丸、杞菊地黄丸、天麻丸、黑芝麻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常用太冲、合谷、风池、外关、曲池、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人中、下 

关、承筋等穴位。 

2、耳针疗法:常用神门、皮质下、肝、肾、内分泌、三焦、肘腕、指、膝等穴位。 

三、常用熄风中药:全蝎、乌梢蛇、白附子、僵蚕,杞菊地黄丸、天麻丸等,可在辨病、 

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四、西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抗胆碱类药,如安坦、东莨菪碱、开马君等;多巴胺代替 

药,如左旋多巴、美多巴、信尼麦、溴隐亭等;以及心得安、安定等镇静剂药物配合使用。 

20.45瘫痪

20.45瘫痪 

慨述 

瘫痪是指肢体痿软、纵弛不用的症状。多因寒湿热毒瘀痰等邪阻滞经络,或因精血虚而筋 

肉失养,或因脑系病变及经气阻滞等所致。导致瘫痪的常见疾病有中风、风痱、气厥、脑 

部肿瘤、软脚瘟等疫病类疾病,肌痿、脚气、痿蹩、肢痿等躯体病,头颅及脊柱损伤或手 

术创伤等亦可导致。 

临床若对以瘫痪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暂以瘫痪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 

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瘫痪是指神智一般清楚而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可见于下肢,或上肢,或四肢,或半边 

肢体等。因此,厥病类疾病。痫病等,在神志昏迷状态下出现运动障碍,不得识作瘫痪。 

二、通过询问病史、症状和有关检查,一般可明确是否因脑神病变、外感温热病、外伤躯 

体病变所致。 

三、除常规检查外,神经系统检查多属必要,并根据病史、症状的提示,可有选择性地作 

脑脊液检查,脊椎及颅脑X线摄片、CT和造影检查,脑电图、肌电图,病理检查,血液 

生化检查等,可帮助明确诊断和病种鉴别。 

四、根据瘫痪的性状、病史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松弛性(弛缓性)偏瘫常见于中风、风痱、脑瘤、脑癌等病。 

2、四肢软弱无力而呈松弛性瘫痪,并有筋孪、肌肉萎缩者,多见于肢痿、筋痿、肉痿、 

痿躄。 

3、单侧下肢运动障碍,常见于偏痹等。 

4、温热类疾病中,有高热而致瘫痪者,多为春温、暑温,软脚瘟、颅脑痈等。 

5、有饮食偏废,下肢肿胀酸痛者,多为脚气。 

6、单独面肌瘫痪者,常见于面瘫。 

7、外伤所致者,多有确切病史。 

8、有梅毒病史,下肢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步态不稳者,为梅毒致痿。 

9、突然昏厥后出现瘫痪,而检查并无形器改变者,多为气厥所致。 

辨证论治 

一、风热中络证:肢体痿软无力,酸胀疼痛,活动受限,甚至瘫痪,身热微恶风寒,口 

干,汗出,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舒筋通络。75、大秦艽汤 加减。 

二、风痰阻络证:肢体痿软无力,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头目眩晕,咳吐泡沫痰涎,舌 

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祛风化痰、和营通络。276、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全蝎、僵蚕等。 

三、肺燥津亏证:病起发热,或热病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 

痰,咽干不利,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清肺润燥。827、清燥 

救肺汤 加减。 

四、脾胃气虚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面浮而色不华,气短, 

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细。补益脾胃。511、参苓白术散加黄芪、当归等。 

五、湿热阻络证:下肢痿软,身体困重,或麻木微肿,或足腔发热,胸脘痞闷,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化湿、宣痹通絡。283、加味二妙散去龟板,加薏苡仁、 

威灵仙、桑枝等。 

六、瘀血阻络证:肢体痿软无力、刺痛拒按,肌肤不荣,面色暗黑,舌质紫暗或淡,苔 

润,脉弦涩。活血化瘀、舒筋通络。412、身痛逐瘀汤 加减。 

七、脾虚湿困证:肢体痿软无力,脘腹痞胀不适,身重困倦,纳呆,口淡不渴,大便溏 

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健脾渗湿。699、调中益气汤加木瓜、吴茱萸、槟榔等。 

八、气血两虚证:肢体痿软无力,面色萎黄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弱。补益气血。 

302、圣愈汤加牛膝、鸡血藤等。 

九、肝肾阴虚证:起病缓慢,肢体痿软无力,腰脊酸软,眩晕,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 

或妇女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绛少苔,脉细数。补益肝肾、舒筋 

活络。463、虎潜丸 加减。 

十、气虚血瘀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肤甲错,面色不荣,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唇甲色淡, 

舌质淡或暗,脉细涩。益气活血。426、补阳还五汤 加蜈蚣、全蝎等。 

十一、肾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精神倦怠,发育不良,囟门迟闭或未闭,骨节细小, 

头大发稀,精少不育,女子闭经,舌淡,脉弱。补肾培元。775、鹿茸丸 加减。 

十二、脾肾阳虚证:肢体痿软无力,畏寒肢冷,男子阳痿,女子宫寒,小便清长,舌淡, 

脉沉细无力。温补脾肾、舒筋活络。211、右归丸或478、金匮肾气丸 加减。 

其它疗法 

一、一般处理:本病主要以功能活动为主,应积极鼓励患者多活动,支撑和步行困难者, 

可采用支撑架辅助活动。 

二、单方验方: 

1、白僵蚕,研为细未,0.5克/次,2次/日。 

2、紫河车,研未,10克/次,2次/日。 

3、萆薢12克、杜仲12克、肉苁蓉12克、茧丝子10克,水煎服,1剂/日。亦可炼蜜为丸, 

每丸9克,1丸/次,2次/日,可长期服用。 

三、针灸療法: 

1、体针疗法:常取脾俞、肾俞、肝俞、中脘、足三里、大椎、大抒等为主穴,配肩骼。曲 

池、合谷,环跳、髀关、承山、伏兔等,1次/日,留针20~30分钟。 

2、耳针疗法:取穴常用脾、肾、肝、内分泌、皮质下等。 

3、穴位注射疗法:当归液、丹参液、参附液、10%葡萄糖液等,肩髃、曲池、合谷、手 

三里、环跳、阳陵泉、髀关、解溪等,轮流选用,每穴注射1~2m1。 

四、推拿療法:上肢取大椎、肩骼、臂臑、曲池、手三里、大陵、合谷;下肢取命门、阳 

关、居髎、环跳、阴市、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昆仑。用推、拿、按、搓、摇等手法。 

五、常用中成藥:三七總甙片,偏癱復原丸、中風回春丸、虎潛丸、燈盞花注射液等。 

20.43水肿

20.43水肿 

慨述 

水肿是指眼睑、头面、四肢、腹背或全身浮肿的症状。水肿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和邪正虚 

实而有阳水、阴水之分。外邪侵袭,或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气化不利而水液潴留, 

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其常见疾病有风水、皮水、石水、正水、肾水、溢饮、脾水、心 

衰、经行浮肿、子肿等。凡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以归纳为水肿病类。 

临床对以水肿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水肿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 

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以腹胀大为主,皮色苍黄,腹部脉络显露,无或仅下肢等处轻度浮肿者,为鼓胀。 

二、根据伴随症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肾系疾病见水肿者,小便化验常见蛋白、管型等,其病有皮水、石水、正水、肾水等。 

2、水肿从下肢开始,伴心悸怔忡,唇指紫绀者,多为心衰。 

3、长期营养不良,或久病迁延,症见颜面及下肢水肿、全身消瘦、贫血外貌。血浆自蛋 

白及胆固醇降低、血糖低者,多为脾水。 

4、因过敏而突发局限性水肿者,为风水。 

5、妇女行经期间出现水肿,行经后自然消退者,为经行浮肿。妇人妊娠中晚期出现下肢 

明显水肿者,为子肿。 

6、妇女体弱浮肿,伴畏冷、乏力、脉迟等症者,可能为溢饮。 

三、除血、尿、粪常规检查外,可选择性地作胸腹部X线。B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 

查,选择性地作血钾、钠、钙、镁、氯化物、血糖、血浆蛋白、血脂、肌酐、尿素氮、醛 

固酮检测,以及肾功能、尿17-酮类固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等检测,以明确引起水肿 

的原因。 

辨证论治 

一、风水相搏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无汗,肢 

节酸楚,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疏风解表、利水消肿。839、越婢加术汤  

加减。 

二、风热水停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来势迅速,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疼痛,身 

发疮疖,甚则溃烂,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情热、利水消肿。772、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加蝉衣、苦参等。 

三、水湿内停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不易随复,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 

呆,泛恶,苔白腻,脉濡缓。化湿利水。133、五苓散合127、五皮饮 加减。 

四、湿热壅盛证: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脘腹胀闷,烦热口渴,小便短黄,或大便干 

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清热利湿消肿。903、疏凿饮子 加减。 

五、脾气虚水泛证: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痞满胀闷,纳呆,便溏,面色萎 

黄,神疲乏力,声低气短,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弱。健脾益气、利水消肿。514、 

春泽汤 加淮山、黄芪、防己等。 

六、脾阳虚水泛证:肢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 

萎黄,畏冷肢凉,小便短少,大便或溏,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温补脾 

阳、利水消肿。502、实脾饮 加桂枝、黄芪等。 

七、水气凌心证:水肿日甚,心悸胸闷,气息喘促,倚息不得卧,畏寒肢冷,口淡不渴, 

舌淡胖,脉弦细。温补心阳、化气行水。610、真武汤加减。 

八、血瘀水停证:久病水肿,腹大青筋,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舌 

质紫暗,苔润,脉沉迟涩。活血化瘀、化气利水。340、血府逐瘀汤合238、四苓散 加 

减。 

九、肾阳虚水泛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 

重,尿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挄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 

力。温补肾阳、利水消肿。590、济生肾气丸 加减。 

十、阴虚水停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 

细数。滋阴利水。180、六味地黄汤 加猪苓、阿胶等。 

其它疗法 

一、一般处理:应吃无盐或低盐饮食。 

二、单方验方: 

1、鲜鲤鱼1条(约1斤,去肠杂),生姜15克,葱15~30克,米醋30~50m1,共炖,不放 

盐,喝汤吃鱼,适用于水肿日久不消者。 

2、绿豆30克、制附子30克,水煎,煮熟吃豆。 

3、玉米须60克,洗净煎水服,连服6个月。 

三、针灸疗法:常用水分、气海、三焦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为主穴,配以肺俞、脾俞、 

肾俞、大抒、合谷、水沟、偏历、阴陵泉等。 

四、常用利尿消肿中药: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防己、赤小豆等, 

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五、西药治疗:利尿剂可用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速尿、利尿酸钠等。 

20.37便血

20.37便血 

慨述 

便血是指血自肛门排出,包括血随便出,或便黑如柏油状,或单纯下血的症状。便血多因 

脾胃虚弱,气不统血,或胃肠积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所致。肛门部的疾病,胃肠病 

变、疫斑热、稻瘟病等急性热病,血溢病、紫癜病以及黄胖病、蛊虫病、食物中毒、药物 

中毒等,均可见到便血症状。 

临床若对导致便血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便血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先血后便,或便前后下纯血,或血粘于粪外,血鲜红者,出血部位多在肛门、直肠, 

古称近血,常见于内痔、裂肛、锁肛痔、肠癌等病;先便后血,或血粪相杂,血色黯褐如 

柏油状者,出血部位多在小肠、胃、食管,古称远血,常见于胃疡、小肠瘅、鼓胀等病。 

呕血者一般伴有便血或黑便。 

二、详细询问是否服用某些黑色药物或食物,以及动物血、肝,而使大便呈暗褐色。 

三、根据病情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便中有脓血粘液,伴腹痛、里急后重者,多为痢疾、大瘕泄,但不宜忽视肠癌。 

2、起病急,且有发热等症,便血而腹部症状不突出者,多为急性热病所致,如疫斑热、 

稻瘟病等。 

3、便血伴皮肤及其他部位出血,有发热者多为急性热病及急性血癌,无发热者应考虑紫 

斑病、血溢病、髓劳等病。 

4、急起便血而伴剧烈腹痛,便血量多,甚至出现虚脱者,应考虑胃瘅、小肠瘅、肠结 

等。 

5、中老年人经常便中夹少许血液,便秘与腹泻交替,应考虑肠癌以及肠瘤(胃肠息肉) 

肠痨、胃癌之可能。 

6、肝瘟、黄胖病、蛊虫病、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病中,有时亦可见便血,各自可有特 

有的症候和病理改变。 

7、大便色黑如柏油,平素有胃脘部规律性疼痛、吸气、反酸等症者,可能为胃疡、胃 

癌。 

8、便血伴左下腹包块,可能系肠癌、大瘕泄等病。 

9、便血伴右下腹包块,可能与肠痨、肠瘤、伏梁以及蛊虫病有关。 

10、体瘦而腹胀大,甚或腹露青筋,或胁下有痞块,有慢性肝病、疟疾、蛊虫病等病史而 

大便色黑,甚或有呕血者,可能系肝著、肝积、肝癌、鼓胀、晚期蠱虫病、久疟、肥气等 

所致,宜作B超、肝功能等检查,并在出血停止时及时作X线钡餐、消化道内窥镜等检查。 

11、肛门局部发现痔核、裂口等改变,而于排便时出血者,常见于内痔、裂肛、锁肛痔等 

病。 

四、一般应作粪便常规、隐血试验、血常规、肛门指检等检查,并据需要作X线造影、内 

窥镱检查等,以资诊断与鉴别。 

辨证论治 

一、血热动血证:大便秘结,下血鲜红,肛门灼热,身热汗出,口渴饮冷,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干,脉沉数有力。清热凉血止血。490、泻心汤合16、十灰散。大便秘结,加火 

麻仁、厚朴、杏仁;身热、口渴,加生地、赤芍、石膏、知母。 

二、肝胃热盛证:便血色黯,两胁胀闷作痛,胃脘疼痛不适,口渴口臭,急躁易怒,嗳 

气,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清胃止血。176、丹栀逍遥散。一般可加侧柏叶、白茅 

根、莤草根、紫珠草;口渴、口臭,加黄芩、黄连、生地;烦躁易怒,加龙胆草、郁金、 

合欢皮。 

三、瘀滞胃肠证:脘腹疼痛如刺,腹腔中包块固定,便血黯黑,面色无华或青紫,渴不欲 

饮,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涩。活血化瘀,通络止血。146、少腹逐瘀汤。一般可加侧柏 

叶、白茅根、茜草根、地榆、三七粉。 

四、热毒蕴肠证:大便脓血相杂而下,肛门灼热坠胀,里急后重,腹痛如绞,或发热,口 

渴饮冷,舌质鲜红或紫暗,苔黄干燥,脉数或疾。清肠解毒。(365-1)、约营煎。一般 

可加白头翁、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发热、口苦,加黄连、山栀、金银花、蒲公英、 

大青叶。 

五、肠道湿热证:便血鲜红,或为脓血便,或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大便不畅或稀溏, 

或肛门肿痛,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化肠道湿热。307、地榆散, 

或908、槐角丸。便夹脓血,加蒲公英、白头翁、紫花地丁、赤芍;便秘,加大黄、枳 

壳、厚朴。 

六、肠道瘀滞证:大便下血色暗红,腹部刺痛、拒按,腹内或触及包块,口渴不欲饮,或 

面色暗黑,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细涩。活血化瘀,理气宽肠。148、少腹逐瘀汤。一般 

可加地榆、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腹胀痛,加枳壳、厚朴、木香、乳香;疲倦、消 

瘦,加西洋参、黄芪;舌红、口渴,去干姜、肉桂。 

七、肠风络伤证:便下鲜血,血下如溅,或有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结或为便泻,舌 

红,苔黄,脉弦。凉血祛风止血。(665-1)、凉血地黄汤。加桃仁、熟大黄、卷柏。 

八、脾虚气陷证:大便下血色淡,排便无力或便溏,自觉肛门坠胀,或有内脏下垂,精神 

疲乏,声低懒言,舌质淡,苔薄,脉弱。补脾益气,摄血止血。423、补中益气汤。一般 

可加白芨、地榆等;内脏下垂,加黄精、葛根;便秘,加火麻仁。 

九、脾胃虚寒证:先便后血,便血紫黯,或为便黑如柏油样,腹部隐痛,喜热畏冷,四肢 

不温,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弱。温中止血。725、黄土汤。脘腹冷 

痛,加炮姜、吴茱萸;出血多,加花蕊石、参三七;便溏不爽、腹胀作痛,可加陈皮、厚 

朴、木香;食少、疲乏,加人参、茯苓、扁豆、山楂。 

其它疗法 

1、针灸疗法:针刺或艾灸大肠俞、血海、支沟、足三里、内关、长强等穴。 

2、常用止血中药:白芨、地榆、花蕊石、紫珠草、灶心土、侧柏叶、百草霜、茜草、槐 

花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3、常用中成药:岐乐止血宝、溃疡宁胶囊、槐角丸等,可酌情选用。 

4、西药治疗:止血敏、安络血、维生素K、对羧基苄胺、止血环酸、立止血等,视情况进 

行静脉滴注、缓慢推注或肌内注射。 

20.36便秘

20.36便秘 

便秘又称便闭。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时间不延长但排便困难的症状。胃肠积热, 

或阳虚寒凝,或气血阴津亏损,或腹内癥块阻结等,均可导致便秘。便秘除常见于肠道病 

变外,肛门部的病变、肌痿、风痱、肠外肿块压迫、温热病过程中、过服止泻药或温燥之 

品、腹部手术之后、全身衰惫状态等均可出现便秘。 

临床若对导致便秘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便秘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根据便秘的新久缓急,大便性状,腹部征象及全身症状等,以辨别便秘之冷、热、 

虚、实。系全身病变影响大肠传导或是肠道本身的病变。 

二、根据病情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经常便秘而不甚痛苦者,多为脾约。 

2、手术之后便秘,多为肠痹。 

3、与情绪因素关系密切者,多属肠郁。 

4、急性热病之中或之后多有便秘,为热盛和阴津耗损的便秘。 

5、新产失血、久病、年老、体弱者之便秘,多为气血亏虚所致。 

6、肌痿、瘫痪所致者,有其原发病的典型表现。 

7、痔疮、裂肛、肛门挛急、锁肛痔所致者,可发现肛门局部病变。 

8、癌肿等所致者,腹部多可扪及包块。 

三、肠痹、肠结、肠癌、肠瘤、大瘕泄等经过X线平片或胃肠钡剂造影、纤维内窥镜等检 

查,常可见到特殊病理改变。 

辨证论治 

一、肠热腑实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质红,苔黄 

燥,脉沉数有力。清热攻下。74、大承气汤。发热、口臭,加生地、黄芩、黄连、知母; 

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参、天花粉、葛根。 

二、肠道气滞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或便而不爽,腹中胀痛,噯气肠鸣,胸胁满闷, 

苔薄膩,脉弦。行气宽肠,泻结行滞。183、六磨汤加厚朴。口苦、心烦,加黄芩、山 

栀、龙胆草;气逆呕吐,加制半夏、旋覆花、代赭石;抑郁、胁胀,加郁金、柴胡、白 

芍、合欢皮;因于损伤或手术之后,加桃仁、鸡血藤、红花、赤芍;大便干结,加玄参、 

火麻仁、柏子仁、蜂蜜、生地。 

三、寒滞肠道证:大便秘结,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淡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 

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温里散寒,攻下冷积。884、温脾汤。腹胀、矢气多,加枳 

实、厚朴、木香、小茴香;伴恶寒、身痛,加荆芥、防风、细辛。 

四、阴虚肠燥证:大便难下,粪便燥如羊屎,口干咽燥,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小便短 

黄,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增液润肠,滋阴通便。933、增液汤加蜂蜜、玉竹、麻 

仁之类,或768、麻子仁丸加减。口干、咽燥,加沙参、玉竹、瓜蒌仁;五心烦热,加莲 

心、知母、山栀、龟板。 

五、血虚肠燥证: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唇、甲色淡,舌质 

淡白,苔薄,脉弱。养血润肠通便。695、润肠丸。可加玄参、何首乌、枸杞;低热、心 

烦,加何首乌、玉竹、知母、胡黄连;大便燥结,加柏子仁、郁李仁、瓜蒌仁。 

六、脾肺气虚证: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大便并不干硬,或初硬后 

溏,便后疲乏,面色淡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益气通便。739、黄芪汤加 

党参、桔梗、升麻之类。气虚甚,加人参、白术;气坠脱肛,加人参、升麻、柴胡、枳 

壳;气短息弱,加黄精、五味子、西洋参。 

七、脾肾阳虚证:大便秘结,面色苍白,时作眩晕,心悸,少腹冷痛,小便清长,畏冷肢 

凉,舌淡胖,苔白润,脉沉迟。温补脾肾。442、附子理中汤。便秘、腹胀痛,加大黄、 

枳实;气短、疲乏,加黄芪、黄精;腹部冷痛,加肉桂、小茼香、肉苁蓉。 

其它疗法 

一、灌肠疗法:肥皂水800mL灌肠。开塞露30mL,肛门灌注。 

二、单方验方 

1、番泻叶10克,开水泡服,早晚各1次。 

2、蜂蜜10mL,口服,或开水冲服,可常服。 

3、大黄10克,开水泡服,早晚各1次。 

4、当归15克,火麻仁15克,水煎服。 

5、黑芝麻、胡桃肉、松子仁等份,研细,少加白蜜冲服。 

三、针炙疗法: 

1、针刺或温针、或艾灸:大肠俞、天枢、支沟、气海、长强、足三里、上巨虚等穴。 

2、耳针疗法:取直肠下段、大肠、皮质下,用中强刺激,留针10-20分钟。 

四、常用中成药:当归龙荟丸、更衣丸、通便灵、清宁丸、麻仁丸、五仁润肠丸、半硫丸 

等,可辨证选用。 

五、常用通便中药:大黄、芒硝、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可在辨病、辨证的 

基础上选用。 

六、西药治疗:石蜡油每次15~30mL,睡前服;大黄苏打片、甘油栓、开塞露、硫酸 

镁、氧化镁等,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 

泄泻 

慨述 

泄泻又称腹泻。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特征的症状。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或饮食所伤, 

情志失调,或久病脾肾阳气亏虚等均可导致泄泻。临床有暴泻与久泻之分。脾胃、大小 

肠、肝胆胰的病变常有泄泻的症状。 

临床若对导致泄泻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泄泻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 

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泄泻为症状,急泻、久泄、大瘕泄、痢疾等为病名,在慨念上不应混淆。 

二、应注意询问既往史、发病诱因以及从泄泻的新久缓急、大便性状、伴隨症状、全身状 

况等方面辨别病情的寒热虚实及脏腑部位。 

三、根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1、急起腹痛腹泻者,为暴泻。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者,为久泄。 

2、腹泻因饮食不慎所致者,应考虑类霍乱、伤食、积滞、脾痿、胃痿及胆胀、胰胀等 病。 

3、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者,可见于肠痨、大瘕泄、伏梁、肠郁等。 于我 

4、腹泻伴便血,可见于肠癌、大瘕泄、痢疾、奇恒痢等病。 

5、腹泻并有明显消瘦者,应考虑肠癌、肠痨、脾痿、胃痿等病。 

6、小肠病变之腹泻,多伴脐周或右下腹痛,一般无里急后重,便后不缓解。 

7、大肠病变之腹泻,常伴左下腹或腹周痛,一般便后可解,可有里急后重。 

8、小肠瘅、暴痢、湿温等之腹泻,有发热等症。 

9、霍乱、暴痢等之腹泻,有疫病接触史,前者呕泻物如米泔水样,后者大便中有脓血。 

10、腹泻与情绪关系密切而检查无脏器形质异常者,多为肠郁。 

四、一般应作大便常规、大便培养、隐血试验,必要时反复检查。选择性地进行有关实验 

及仪器检查,如消化道纤维镜检、X线钡餐造影、B超、CT检查等,以助诊断与鉴别。 

辨证论治 

一、风湿犯表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 

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祛湿解表。956、藿香正气散 加减。 

二、寒湿困脾证:泄泻清稀,腹部冷痛,腹胀肠鸣,肢体困重,倦怠少气,口淡不渴,舌 

质淡白,苔白腻而滑,脉迟缓。温中散寒、化湿止泻。537、胃苓汤  加减。 

三、肠道湿热证:腹痛,泄泻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 

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利肠道湿热。846、葛根芩连汤 加厚 

朴、车前子、薏苡仁等。 

四、湿热蕴脾证:泄泻不爽,大便臭秽,或如黄糜,身热困重,头目昏蒙,腹胀纳呆,口 

渴口苦,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脾胃湿热。737、黄芩滑石汤 加 

减。 

五、食滞胃肠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 

满,嗳腐酸臭,厌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或数。消食导滞。556、保和丸 加减。 

六、肝郁脾虚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食少 

腹胀,大便溏薄,矢气多,舌质淡红,脉弦。疏肝解郁、理气健脾。872、痛泻要方 加 

木香、茯苓等。 

七、脾胃气虚证: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食少腹胀,脘闷不 

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补脾益胃、涩肠止泻。511、参苓白术 

散 加减。 

八、脾肾阳虚证: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 

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温补脾肾、涩肠止泻。442、附子理中汤 合 246、四神 

丸加减。 

其他疗法 

一、一般治疗: 

1、泄泻较甚者,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清淡无刺激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病情好转后改为软 

食。 

2、有脱水表现或呕吐不能进食者,可用5%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3、有酸中毒者酌情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注,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4、婴幼儿失水在体重5%~10%内,可用口服补液,每立升水含葡萄糖20克、氢化钠3.5 

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 

5、对痉挛性腹痛或大便次数过多而无明显腹胀者,可用阿托品口服或肌肉注射。 

二、单方验方: 

1、罂粟壳(蜜炙)、厚朴(姜制)各120克,研粉,3~5克/次,米汤送服,可治久泻不 

止。 

2、车前子炒研末,6克/次,开水泡服,可治暴泻。 

3、大蒜,捣烂服汁,可治虚寒泄泻。 

三、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刺足三里、三阴交、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2、艾灸疗法:隔姜、隔盐等温灸神阙、中极、关元等穴。 

3、耳针疗法: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肝、肾、1次/日,3~4穴/次,也可配合 

贴敷王不留行籽。 

4、拔罐疗法:取神阙、气海、天枢、大肠俞等穴,适用于虚寒证。 

四、按摩疗法:取中脘、气海、天枢、脾俞、肾俞、长强、足三里等穴,用推、揉、按、 

拿手法。 

五、常用止泻中药:五味子、乌梅、诃子、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芡实、莲子、肉豆 

蔻等,可在辩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六、西药治疗:黄连素、氟哌酸、呋喃唑酮等为常用药物,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强 

力霉素、庆大霉素等为常选抗菌素类用药。 

癓积 

慨述 

癓积又名腹内包块。 

癓积是指触及腹腔内有形可征的包块,以往称称为积聚、癥瘕。一般为有形之邪搏结,如 

血瘀、虫积、食积、燥屎、痰凝等而成。其常见疾病有腹内癌瘤、石瘕、肠覃、肝积、肥 

气、肠结、肠痈、食瘕、伏梁、蛔虫病等。 

临床若对出现腹内包块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腹内包块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 

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腹部扪及包块,或大或小,边缘或整齐或不整齐,质地可硬可软,推之可移动或不可 

移动等,一般可作为鉴别良性病变或恶性病变的主要特征。 

二、根据包块的部位进行诊断思考,如: 

1、脐周包块如条索状,时聚时散,多为蛔虫病。 

2、脐上腹部包块,可见于胰痈、胰癌、食瘕、胃缓、胃反等。 

3、右下腹包块,常为肠痈、肠罩等 

4、左下腹包块,可为燥屎或肠癌、伏梁、肠罩等。 

5、右胁下包块,圆滑柔软者,多为肝癖;伴黄疸者,多为肝热病、肝瘟;伴触痛拒按,于我 

局部灼热者,或为肝痈;坚硬不平者,可能为肝积、肝癌;        

6、左胁下巨大包块,多为肥气、恶核。 

7、右肋缘胃脘部卵圆形包块,常见于胆石、胆胀;肿硬不平者,可能为胆癌。 

8、胃脘部包块可见于食瘕、胃癌等。 

三、根据伴随症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若有腹壁膨胀,青筋暴露者,多为肝积、肥气。 

2、腹部包块不甚明显,而腹痛腹胀甚、便秘呕吐者,可见于肠痹、肠结等病。 

3、妇女腹部圆滑包块,一般不痛、不影响月经者,可见于肠覃。 

4、上腹部深处扪及包块,伴小便异常者,可能为肾的病变。 

5、小腹部包块,尿频尿血,可能为膀胱癌;妇女见之且有崩漏表现者,可能为石瘕、胞 

癌。 

四、血、尿、粪便常规检查多属必要。腹部X线摄片、B超、CT扫描,内窥镜检查等常 

用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气滞血瘀证:包块软而不坚,硬痛不移,胀痛并见,舌质紫暗,舌下络脉曲张,苔 

薄,脉涩。理气化瘀消积。477、金铃子散合260、失笑散。两胁胀痛,加郁金、柴胡、枳 

实、厚朴;刺痛拒按,加桃仁、红花。 

二、瘀血内阻证:腹部积块明显,硬痛不移,面暗消瘦,时有寒热,女子或见月事不下, 

舌暗或见斑点,脉细涩。活血化瘀消积。927、膈下逐瘀汤。疲乏、食少,加党参、黄 

芪、白术;女子经闭,加当归、丹参;面白、唇淡,加阿胶、熟地、当归。 

三、血虚挟瘀证:腹内积块,疼痛拒按,面色萎黄或黧黑,形体消瘦,食少无味,头晕面 

白,知质淡紫,脉细涩。祛瘀养血。31、八珍汤合166、化积丸加减。 

四、痰瘀互结证:腹内包块圆滑,腹胀痞闷,或有刺痛,舌胖色暗,脉弦涩。祛痰化瘀。 

287、加味四物二陈汤,痰多,加瓜蒌壳、制南星;刺痛,加乳香、没药。 

其他疗法 

1、常用软坚消积中药:鳘甲、土鳘虫、三棱、莪术、姜黄、穿山甲、阿魏、鸡内金等,可 

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2、体针疗法:常用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内关、肝俞、肾俞、行间、三 

阴交等为主穴。 

3、西医治疗:长期久病,病情重危,腹部包块,形体消瘦者,可用能量合剂、脂肪乳、 

氨基酸等静脉滴注;腹部包块,经诊断有明显手术指征者,可考虑行手术摘除。 

腹水 

慨述 

腹水是指水停腹腔所表现的征象,多由气滞、血瘀、脾虚失运,多由气滞、血瘀、脾虚失 

运、湿热蕴结等原因所致。常见于鼓胀、腹腔内癥痨等疾病。 

临床若对导致腹水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腹水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腹部胀大如鼓,腹水可隨体位变化而移动,平卧位时,腹部两侧叩诊浊音,侧卧位 

时,侧卧腹部叩诊浊音。腹部B超或CT检查,可见腹腔内有积液。 

二、根据伴随症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伴腹壁青筋暴露明显,肢体消瘦者,为鼓胀。 

2、腹腔内触及包块明显者,为腹腔内瘾积所致。 

3、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经常腹痛腹泻,多为益虫病所致。 

4、有痨病病史,伴盗汗、潮热等症者,多为痨病所致。 

5、腹水迅速增多,形体迅速瘦弱呈恶病质者,应疑及癌病之可能。 

6、腹水伴有黄疸、口中肝臭气者,为肝瘟。 

三、腹部X线摄片、B超、CT扫描、腹水生化及病理学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于我 

四、常规的生化指标检测,蛋白质定量、血脂等,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作用。 

辨证论治 

一、气滞血瘀证:腹部水胀坚满,胁肋攻撑疼痛,或痛如针刺,急躁易怒,面色黯黑,肌 

肤不荣,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理气化瘀、利水消肿。477、金铃子散,260、 

失笑散,133、五苓散合方加减。 

二、脾虚气滞证:腹水胀大,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便溏不 

爽,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弦。理气健脾、行气利水。542、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三、寒湿困脾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 

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缓。散寒除湿、利水消 

肿。502、实脾饮加减。 

四、湿热蕴脾证:腹水坚满,脘腹痞胀,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溏 

滞不爽,舌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滑数。清热化湿、利水消肿。150、中满分消丸 合 

520、茵陈蒿汤 加减。 

五、脾经热毒证:急起腹水胀满,骤然大量吐血、下血,烦热口渴,舌质红绛,苔黄腻或 

灰黑,脉数。清脾泄热解毒、利水消肿。895、犀角地黄汤 合 238、四苓散 加减。 

六、肝脾血瘀证:腹水胀满,脉络怒张,两胁刺痛,面色黯黑,颈胸有血痣、丝状红缕, 

手掌赤痕,唇色紫褐,但欲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细涩或芤。活血化瘀、 

化气利水。704、调营饮 加减。 

七、脾肾阳虚证:腹胀有水,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觥白,脘痞纳呆,神倦乏力,畏冷肢 

凉,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温补脾肾、 

化气利水。442、附子理中汤 合  133、五苓散 加减。 

八、肝肾阴虚证:腹大有水,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燥咽干,心烦失眠,牙龈出 

血,时有鼻衄,小便短少,舌质红绛,苔少无津,脉弦细数。滋养肝肾、化气利水。 

180、六味地黄丸 或 4、一贯煎。加减。 

其他疗法 

1、牵牛子粉,吞服1.5~3克/次,1~2次/日。 

2、禹功散,牵牛子120克、小茴香30克,共研末,口服1.5~3克/次。 

3、甘遂末,0.5~1克/次,装入胶囊吞服,1次~2次/日。 

4、针炙疗法:温针或温炙三阴交、太溪、阳陵泉,阴陵泉等穴。 

5、常用消水中药:泽泻、茯苓、车前子、薏苡仁、滑石、木通、防己、苍术、大腹皮、 

槟榔、牵牛子。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6、西药治疗:速尿、双氢克尿塞等利尿剂。 

腹痛 

慨述 

腹痛是指脘与季肋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腹部发生疼痛的症状。腹腔内的所有脏器,因六 

淫外感,内外损伤,虫、食、石、粪阻痹,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等所导致的各种急慢性 

病变,都有可能产生腹痛。 

临床若对导致腹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腹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辨病思路 

一、腹痛诊断的一般思考: 

1、腹痛一般可分为脐腹痛(脐周围痛)、小腹痛(脐以下中间部位痛)、少腹痛(脐以 

下、小腹两侧部位痛)。 

2、脾、胰。肠道的病变,以及肝、胆、胃、脂膜、胞宫、膀胱等腹内脏器的病变,均可 

产生腹痛。应仔细辨别腹痛的部位,以考虑其所属脏器而鉴别病位。 

3、一般最早出现的腹痛位置,或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大多为病变所在处。 

二、根据腹痛的性状及伴随症辨别病种,如: 

1、突发剧痛多见于石淋、气腹痛、胃冲痛(胃穿孔)、蛔厥、肠结等。 

2、腹痛伴发热者,多为痢疾、暴泻、内脏的瘅病、肠痈、胰痈、热淋、类霍乱。湿温之 类。 

3、腹痛而见面色苍白,冷汗、血压下降等症者,多为脏器穿孔、内脏出血、异位妊娠破 

裂、胰瘅等危重病变。 

4、突起腹痛且呕泻明显者,常见于暴泻、霍乱、类霍乱等病。 

5、石淋之腹痛常连及阴部、大腿内侧。 

6、腹痛伴血尿,多为肾系疾病,如石淋、热淋、肾瘅、肾癌等。 

7、腹痛伴便血者,应考虑肠癌、肠结、小肠瘅、痢疾之类疾病。 

8、痛经、异位妊娠之腹痛与月经的关系密切。妇女新产后小腹阵阵作痛难忍者,为产后 

腹痛。 

9、肠郁、大瘕泄之腹痛,多与情志等因素的刺激有关,常反复发作。 

10、肠结、肠痹在腹痛同时,可见腹部有肠型或肠蠕动波,或触及包块。 

11、腹痛而触及固定之包块者,一般应考虑肠结、肠痹、伏梁、癌病、肥气、石瘕之类。 

12、经常腹部隐痛,伴腹胀、化食不良、慢性腹泻者,可见于久泄、脾痿、胰胀、胆胀等 

病。 

13、腹壁按之如板状者,可为脂膜瘅(腹膜炎)、胃冲痛(胃穿孔)、肠痈等病。 

14、腹痛伴盗汗、潮热等症,或有痨病史者,多为肠痨、脂膜痨(肠系膜、腹膜结核)等 

病。 

15、妇女月经期间小腹疼痛明显者,为痛经。 

16、急起腹痛,伴发热、斑疹、神志如狂者,为蓄血病。 

三、除血、粪、尿常规检查外,进一步检查可选择X线肠道钡剂造影、消化道镜检、B 

超、腹腔穿刺等,以帮助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寒滞胃肠证: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泄泻,苔 

白润,脉沉紧。温中散寒、理气止痛。434、良附丸 合 638、厚朴温中汤 加减。 

二、寒滞肝脉证:少腹冷痛挛急,下绕阴器,口淡不渴,或手足逆冷,身体疼痛,舌质淡 

或紫暗,苔白,脉弦紧。暖肝散寒、理气止痛。909、暖肝煎 加减。 

三、肠热腑实证:腹痛拒按,按之有块,身热汗出,口渴引饮,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 

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而数。清热泻火、攻下里实。74、大承气汤 加减。 

四、湿热中阻证:腹痛不适,胸闷不舒,身热口苦,肢体困重,纳呆恶心,大便秘结或溏 

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化湿行滞。529、枳实导滞丸 加 

减。 

五、食积胃肠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纳呆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 

矢气臭如败卵,舌苔浊或腻,脉沉滑有力。消食导滞。556、保和丸 加麦芽、鸡内金 等。 

六、肠道气滞证:腹胀疼痛,攻窜不定,肠鸣有声,得嗳气或矢气则疼痛减轻,脉弦。理 

气止痛。112、天台乌药散 加减。 

七、瘀滞胃肠证:腹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或可触及包块,舌质青紫,脉 

涩。活血化瘀、通络止痛。148、少腹逐瘀汤 加减。 

八、瘀热内郁证:腹痛剧烈,腹皮拘急,压痛明显而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口渴喜冷饮, 

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化瘀清热止痛。78、大黄牡丹皮汤 加减。 

九、虫积肠道证:绕脐腹痛,时作时止,按之腹软,或可触及条索状虫团,胃脘嘈杂,或 

嗜食、吐涎,脉浮洪或乍大乍小。安蛔止痛。105、乌梅丸 加减。 

十、脾胃虚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 

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温补脾胃。 

723、理中汤 或 741、黄芪建中汤 加味。 

其他疗法 

1、体针或温灸,常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内关、合谷、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2、耳针疗法:取交感、神门、胃、脾、大肠、小肠、皮质下,2-3穴/次,留针30分钟。 

3、推拿:取丹田、气海、归来、八髎等穴,用按、摩、点、擦手法。 

4、常用中成药:九气拈痛丸、香附丸、胃肠安丸等。 

5、用止痛中药:木香、香附、台乌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31黄疸 

黄疸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 

石”、“脂肪肝”、“药物性肝炎”等肝胆系统疾病。 

黄疸是指以白睛、皮肤粘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 

酒食或脾虚湿困,血瘀气滞等所致。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 

黄。黄疸为肝胆病变的常见症状,胰的病变、大量血液损害,稻瘟病等亦可出现黄疸。凡 

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归纳为黄疸病类。 

临床若对导致黄疸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黄疸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黄疸应以白睛发黄为主要特征,且发黄多以白睛为先。仅肤色萎黄则可能是黄胖病 

(钩虫病)。血劳或食物、药物中含黄色素过多而使皮肤现黄色者,其血清胆红素不高。 

二、详细询问是否有肝瘅、蛊虫病、稻瘟病等流行、接触史,或近期输血、服用某些特殊 

药物,或胆手术、胆石、蛔虫病等病史。检查有无肝、脾、胆囊肿大,上腹部肿块,以及 

其性状等,皆有助于病种的诊断与鉴别。 

鉴别阳黄、阴黄: 

1、起病急,病程短,皮肤黄色鲜明如橘皮,甚或呈金黄色,伴有口干发热,小便短黄,大 

便秘结,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者,为阳黄,多由湿热、疫毒侵袭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痞腹胀,畏冷神疲,口淡不渴,舌淡, 

苔白腻,脉沉迟或濡缓者,为阴黄,多由寒湿阻滞所致。 

三、根据发病年龄、病史特点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新生儿黄疸称胎黄,属血疸范畴,轻微者多属生理现象。 

2、青年人患黄疸,以肝热病、肝瘟为常见。 

3、中年人患黄疸,无发热等症者,女性以胆石为多,男性应考虑肝积、肝癌。 

4、中年以上患黄疸,常见于肝积、癌病,男性多为胰癌、肝癌,女性多为胆癌。 

5、新起黄疸,伴有发热、呕恶、腹胀、腹泻等症者,多属肝热病、肝瘟、胆瘅、胆石、 

胰瘅等病。 

6、伴右胁隐痛或胀痛、刺痛,多属肝病,如肝热病、肝著、肝积、肝痈、肝癌、肝虫病 

等。 

7、伴右上腹阵发剧痛或绞痛,常见于胆石、蛔厥。 

8、进食蚕豆后出现黄疸,为蚕豆黄。 

四、根据皮肤、二便的黄色等区分黄疸的病位病性,如: 

1、肝脏疾病所致黄疸,其皮肤多呈浅黄色,可有轻度瘙痒,尿色加深,大便色浅黄。 

2、胆疸有明显的皮肤瘙痒,尿如浓茶,粪色浅灰或如陶土,久之肤色黄绿、深绿或为褐 

色。 

3、血疸皮肤如柠檬色,无瘙痒,病重者常见皮肤苍白,尿如茜油,粪色亦加深。 

五、胆红素代谢试验,包括血清胆红素(结合性、非结合性)定性与定量测定、尿胆红素和 

尿胆原试验、粪胆素测定,对于鉴别肝疸、胆疸、血疸具有重要意义。 

六、据病情需要,作其他肝功能、转氨酶、甲胎蛋白测定,胰、胆囊、胆管造影,血液学 

检查,超声波、同位素扫描,X线、CT等检查,以资鉴别病种。 

辨证论治 

一、湿热兼表证:黄疸初起,恶寒发热,皮肤瘙痒、生疮,肢体困重,咽喉红肿疼痛,脘 

痞恶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濡数。清热化湿解表。207、基露消毒丹。表证明显者, 

去川贝母、射干,加麻黄、生姜;皮肤生疮,加蒲公英、土茯苓;发热明显,加栀子、银 

花。 

二、湿重于热证:身目俱黄,黄色较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厌食油腻,腹胀,或大便溏垢,小便短黄,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利温化浊。 

518、茵陈四苓散。胸脘痞满,加木香、枳实、厚朴;恶心呕吐,加生姜、制半夏、砂 

仁;发热、口渴,加黄芩、葛根、连翘;口甜、便溏,加苍术、厚朴;纳呆不欲食,加炒 

麦芽、鸡内金。 

三、热重于湿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侬,腹部胀满,口干,口 

苦,恶心欲吐,腹部胀满,胁胀痛而拒按,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清热得湿。219、龙胆泻肝汤。身目俱黄,加茵陈、田基黄;壮热、口渴,加 

大青叶、黄连、黄柏;腹胀、便秘,加大黄、枳实、厚朴。 

四、胆经郁热证:身目黄染,右胁疼痛,牵引肩背,口苦口渴,呕吐恶心,大便秘结,小 

便黄赤短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清泄胆热。796、清胆汤:一般可加柴胡、黄 

芩;胁痛甚,加郁金、枳壳、木香;黄疸明显,加茵陈、金钱草、田基黄;呕吐、呃逆, 

加炒莱菔子、制半夏;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 

五、热毒炽盛证: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金黄鲜明,高热烦渴,呕吐频作,胁痛 

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尿少便结,舌质红绛,苔黄而燥, 

脉弦滑数或细数。清热解毒。520、茵陈蒿汤合821、清瘟败毒饮,尚可加银花、土茯苓、 

大青叶等;神昏,配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衄血、便血,加侧柏叶、白茅根、紫草。 

六、寒湿困脾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头重身困,恶心纳少,脘痞腹胀,大 

便溏垢,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温中散寒、健脾渗湿。 

517、茵陈术附汤。胁痛,加泽兰、郁金、赤芍;便溏,加前仁、茯苓、泽泻;恶心、纳 

少、脘痞腹胀,加枳实、厚朴、制半夏、橘皮。 

七、阏滞肝络证:黄疸日久,胁下肿块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肤色暗黄,舌质暗红 

或有斑点,脉弦细而涩。化瘀疏肝。927、膈下逐瘀汤。胁胀作痛,加郁金、川楝子、柴 

胡;黄疸明显,加茵陈、田基黄、金钱草。 

八、脾虚营亏证:面色萎黄,身体虚弱,肌肤不荣,面容憔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 

食日少,大便溏薄,舌淡瘦小或灰暗,脉虚。健脾益气。230、归脾汤。畏冷、肢凉,加 

桂枝或肉桂、巴戟天、仙灵脾。 

其他疗法 

一、针炙疗法: 

1、阳黄取胆俞、阳陵泉、内庭、太冲穴,用泻法。 

2、阴黄取至阴、脾俞、胆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穴,用平补平泻加炙法。 

二、常用退黄中药:茵陈蒿、田基黄、鸡骨草、金钱草等,可在辩病、辩证的基础上选 用。 

20.28嘈杂 

慨述 

嘈杂是指自觉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脘部懊憹,莫可名状的一种病 

状。多因伤食、胃寒、胃热、阴血亏虚及肝胃不和等所致。多因伤食、胃寒、胃热、阴血 

亏虚及肝胃不和等所致。胃及食管的病变,胆胀、胰胀等病常可见嘈杂。 

临床若对导致嘈杂的病种尚难确定时,可以嘈杂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据兼并症状辨别病种,如:   

1、其症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多为胃郁(胃神经症)。   

2、伴有胸骨后烧灼、疼痛感,食酸、饮酒等症状加重者,多为食管瘅。   

3、胃疡、胃痿、胃胀等常伴随有胃脘隐痛而食少等症。   

4、平时嘈杂,常因食油腻而发痛者,多属胆胀等病。   

二、可考虑作X线钡餐、纤维胃镜、胃液分析等检查,以助诊断。   

辨证论治 

一、胃热阴虚证:胃脘嘈杂不适,口渴喜饮,口臭心烦,或牙龈红肿疼痛,口腔溃疡,舌 

质红,苔黄或少津,脉数或细数。清胃滋阴。678、益胃汤 加黄连、山栀之类。  

二、胃气虚证:胃脘嘈杂,口淡无味,食后脘胀,少气懒言,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 

脉虚。补胃和中。196、正元饮 加扁豆、白芍等。    

三、脾虚营亏证:胃脘嘈杂,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心悸不眠,大便秘结或先硬后稀,舌 

质淡,苔薄,脉弱。补脾益气、调气和营。230、归脾汤 加减。   

四、肝胃不和证:胃脘嘈杂,多因情志不舒而诱发,口苦嗳气,胁肋胀痛,不欲饮食,脉 

弦。疏肝理气、养胃和中。651、柴胡疏肝散 210、左金丸 加减。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香砂养胃丸、山楂片、乌梅丸等可选用。 

2、针炙疗法:取穴常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中脘、上脘、下脘、关元、神瘚等 

穴,针刺或艾炙。 

20.27胃脘痛 

概述 

胃脘痛,简称胃痛。 

《素问》称:“胃脘当心而痛,”《寿世保元》称“心胃痛”。历代医家又有“心腹痛”、“心 

痛”、“心下痛”等。 

胃脘痛是指自觉剑突下的上腹部位疼痛症状,多因寒热侵扰,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 

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胃脘痛是胃部病变的常见症状,肠、胰、胆、肝、脾的病变 

亦常表现产胃脘部位的疼痛,甚至厥心痛等病有时亦可表现为胃脘痛。 

临床若对胃脘痛的具体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胃脘痛待査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论 

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胃脘部疼痛或触痛最明显的部位,多为病变的具体病位所在处。胃脘痛应与腹痛、胁 

痛等相鉴别。 

二、结合病史等进行辨病思考,如: 

1、胃脘部疼痛因食油膩而发者,胆瘅、胆胀、胆石、等病的可能性较大,可伴呕吐、黄 

疸,或有发热。 

2、暴饮暴食后而作痛者,应考虑伤食、积滞、胰瘅、胰胀。 

3、胃疡、胆胀之痛,以往可有类似发作史。 

4、病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者,胃郁(胃神经症)、胆胀等病的可能性较大。 

三、根据疼痛性质进行诊断思考,如: 

1、突发剧痛多见于胃冲痛(胃穿孔)、胆石、蛔厥等病。 

2、呈节律性空腹痛或夜间痛者,多为胃疡。 

3、长期食少、隐痛者,常见于胃胀、胃痿、胃络痛等。 

4、持续性痛且逐渐加重,体瘦呈恶病质者,应考虑胃癌等病的可能。 

四、结合伴随症状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胆病之痛常放射至右肩。胰瘅等之痛常涉及后背部。 

2、厥心痛病位以左胸为主,心电图检查有特征性改变。 

3、胃冲痛(胃穿孔)之痛常由胃脘而扩散至全腹,或向背部放射。 

4、蛔厥之痛可伴吐蛔。 

5、胃瘅、胆瘅、胰瘅等常伴发热、呕吐。 

6、膈疝常见脘膈痞胀疼痛、呕吐等症,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特征性改变。 

五、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及常规检查,必要时作B超检查、X线钡餐检查、胆囊造影。消化 

道内窥镜检查等,以进一步确定诊断。 

辨证论治 

一、寒邪犯胃证:胃脘疼痛暴作,恶寒喜暖,呕吐清水痰涎,得温熨则痛减,遇寒则痛 

甚,口和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温中散寒、行气止痛。434、良附丸 加 

吴茱萸、木香、苏叶等。 

二、胃热炽盛证:胃脘灼热疼痛,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 

红,苔黄,脉洪数。清胃泄火、行气止痛。799、清胃散 加减。 

三、肝胃热盛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 

黄,脉弦数。泻肝清胃、行气止痛。(165一1)、化肝煎 合 210、左金丸 加减。 

四、肝胃不和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 

而作痛,舌苔多薄白,脉沉弦。疏肝理气、和中缓急。651、柴胡疏肝散 加减。 

五、湿热中阻证:胃脘疼痛,身热不扬,身体困重,口苦而腻,纳呆,大便溏薄,小便短 

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行气止痛。779、清中汤 加减。 

六、食滞胃肠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 

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消食导滞。556、保和丸 加减。 

七、瘀阻胃络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 

舌质紫暗,脉涩。活血化瘀、通络止痛。927、膈下逐瘀汤 加减。 

八、胃阴虚证:胃痛隐隐或灼痛,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滋阴益胃、通络止痛。678、益胃汤 加 白芍、百合等。 

九、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时吐清水,纳差,神疲乏 

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温补脾胃。741、黄芪建 

中汤 加 良附丸。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九气拈痛丸、香砂养胃丸、胃肠安丸、陈香路白露、元胡止痛片、胃苏冲 

剂等。 

2、常用止痛中药:金铃子、玄胡、白芍、乌贼骨、良姜、青木香等,可在辨病、辨证的 

基础上选用。 

3、针炙疗法:取穴常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中脘、上脘、下脘、关元、神瘚等 

穴,针刺或艾炙。 

4、按摩疗法:脘腹部中脘、气海、神瘚、天枢;背俞穴如肝俞、脾俞、胃俞,以及足三 

里等按摩,节律中等,轻重适度。或用超声波、红外线、热敷等理疗。 

5、西医治疗:可选用胃舒平、胃得乐、乐得胃、甲氰咪胍等抗酸或抑酸药;普鲁苯辛、胃 

疡平、胃复康、安胃灵、东莨菪碱等解痉剂。 

20.26噎膈 

概述 

噎膈为病名。见《严氏济生方》卷二。《黄帝内经素问》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 

《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 

噎膈是指吞咽不顺,饮食梗塞难下症状。气结、火郁、痰凝、血瘀、津枯等为噎膈常见病 

因。噎膈为食管病变的常见症状,胃与胸膈、心脏、口腔咽喉的某些病变,以及痹、痿、 

瘫、风类疾病,亦可导致噎膈。 

临床若对以噎膈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噎膈待査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论 

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仅觉咽喉似有异物感,而对吞咽、饮食无实际障碍者,多为“梅核气”;“呕吐”、“胃 

反”指食物能入而反吐出,并非吞咽困难,均不属“噎膈”范畴。 

二、进行口腔与咽喉检查,食管钡餐X线检查,食管、胃纤维内窥镜检查,食管脱落细胞 

及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等,以确定病变部位及性质。 

三、根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1、因进食不慎等所致者,多属咽喉、食管损伤或食管瘅等病,一般伴有疼痛。 

2、中老年吞咽困难,且呈渐进性者,应考虑食管癌的可能性。 

3、起病于精神刺激,或病情与情绪关系密切者,多属食管痹、梅核气。 

辨证论治 

一、痰气阻膈证:吞咽梗阻,胸膈痞闷,泛吐痰涎,呕恶不适,嗳气觉舒,郁怒则甚,口 

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祛痰理气宽膈。437、启膈散 加厚朴、法夏等。 

二、热扰胸膈证:吞咽梗阻,胸膈胀闷,胸骨后灼热作痛,身热汗出,口渴欲饮,大便干 

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于,脉数。清热凉膈。890、滋阴清膈饮 加减。 

三、津液亏虚证:吞咽梗塞而痛,固体食物难入,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 

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生津润燥。128、五汁安中饮  

合 418、沙参麦冬汤 加减。 

四、痰瘀阻膈证: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吐出物如赤豆汁,甚至水饮难下,胸骨 

后刺痛,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质暗 

红,苔垢腻,脉涩。祛痰化瘀宽膈。633、桃红饮 加 川贝、郁金、法夏等。 

五、脾胃虚寒证:长期饮食不下,面色觥白,精神疲惫,畏冷肢凉,泛吐清涎,面浮足 

肿,腹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温补脾胃。542、香砂六君子汤 加 干姜、吴茱萸 等。 

其他疗法 

1、体针疗法:常取内关、膈俞、合谷、天突、廉泉等穴,平补平泻法。 

2、耳针疗法:取穴常用咽喉、胃、肾上腺、平喘等,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 

3、常用中药:杵头糠、砂仁壳、蔻仁壳、郁金、旋覆花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 用。 

20.25呕血

慨述 

呕血又名吐血。 

呕血是指血由胃或食管等上消化道而来,经口呕出或吐出的病证,可由肝胃积热、脾气虚 

弱、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使胃络受损,胃失和降所致。呕血的常见 病种有胃瘅、胃疡、胃 

癌、鼓胀、肝癌、血溢病、疫斑热、肾衰等等。 

呕血为常见临床急症之一,大量呕血可导致血脱,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对导致呕血的病种 

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呕血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应注意与咳血(血来自呼吸道,随咳嗽而出,兼挟有泡沫)、咯血(血来自咽喉)、鼻衄、 

齿衄及拔牙、咽喉部手术后吞下的血液再呕出相鉴别。 

二、呕血量多常致血脱,且有的呕血之前便有面色苍白、心悸头晕、冷汗、昏厥等症,应 

注意及时发现和抢救。 

三、根据呕血的伴随症状或诱因而考虑病种,如: 

1、呕血而伴胃脘痛、发热者,多为胃瘅等病。 

2、呕血、发热而无胃脘痛者,多属全身性温热病所致,如疫斑热、肝瘟等。 

3、胃疡常于呕血后疼痛反而缓解。 

4、大量呕血因进食粗糙食物、负重用力等所致者,多见于鼓胀等病之血管破裂。 

5、年龄较大而反复小量呕血者,应考虑胃癌、肝癌、食管癌等的可能。 

6、服用某些药物后,亦可损伤胃络而出血。 

7、血溢病在呕血同时,往往尚有其他部位的难止性出血。 

8、腹部内伤见呕血者,有明显的腹部外伤史。 

四、除体格检查和作血、粪常规、大便隐血试验检查外,有条件时作纤维内窥镜检查,以 

寻找出血部位,必要时并行止血措施。胃肠X线钡剂检查虽有可能发现病位,但一般宜在 

出血停止后10~14天进行,以免诱发再次出血。 

五、必要时作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胆、胰、肝、脾B超等检查,以助明确 

诊断。 

辨证论治 

一、胃热炽盛型: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量多,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 

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胃泄火、凉血止血。 490、泻心汤合16、 

十灰散 加减 

二、肝火犯胃证: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嘈杂泛酸,心烦易怒,舌质红绛,苔黄, 

脉弦数。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176、丹栀逍遥散加龙胆草、蒲黄等。 

三、湿热中阻证:吐血,胸闷泛恶,身热不扬,头身困重,不欲饮食,大便秘结或溏,小 

便短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清热化湿、和络止血。529、枳实导滞丸 合 232、 

四生丸 加减 

四、血热动血证:吐血量多色鲜红,身热不退,甚则头胀目赤,面红气粗,大便秘结,小 

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滑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895、犀角地黄汤 加味 

五、瘀阻胃络证:吐血色暗红,或夹有食物残渣,胃脘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胁下有痞 

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暗紫或边有瘀斑、瘀点,脉涩。活血化瘀、和络止血。 

927、 膈下逐瘀汤 加减 

六、气不摄血证: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胃脘隐痛喜按,神疲乏力,心悸 

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补脾摄血。230、归脾汤 加减 

七、脾胃虚寒证:吐血色暗,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 

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温补脾胃。 725、黄土汤 加减 

八、气血虚脱证:吐血量多,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厥冷,汗出身凉,脉微欲绝。益 

气固脱。 603、独参汤 加味。 

九、阴虚火旺证:吐血色红或暗,胃脘灼痛,入夜为甚,手足心热,潮热颧红,舌质红, 

苔少而干,脉细数。滋阴降火、凉血止血。188、玉女煎加味。 

其他疗法 

一、急救处理:大量吐血不止者,可用止血敏、安络血、维生素K、对羧基苄胺、止血环 

酸等,进行静脉滴注、缓推或肌内注射。 

二、单方验方: 

1、 云南白药1克,每日3次。 

2、三七粉3克,每日3次。 

3、十灰散10克,每日3次。 

4、大黄醇提片(粉)3克,每日3次。 

5、紫地合剂(紫珠草、地稔草等)50mL,每日4次。 

6、乌及散6克,每日2-3次,并可加入云南白药0.5克,吞服。 

三、针炙疗法:针刺取穴常用中脘、内关、合谷、足三里、虚里等。 

四、常用止血中药:三七、藕节、小蓟、地榆、棕榈炭、紫珠、白茅根等,可在辩病、辩 

证的基础上选用。 

20.24呕吐 

慨述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的症状。可由诸种原因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除胃本 

身的各种疾病均可导致呕吐及恶心以外,肝、胆、胰、肠的病变,以及耳眩晕、妊娠恶 

阻、头部内伤、颅内病变、某些药物中毒、中暑、晕动病、脏厥类疾病等等,皆可出现呕 

吐及恶心。 

临床若对导致呕吐及恶心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呕吐及恶心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 

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根据呕吐的特点而考虑病种,如: 

1、餐后立即呕吐者,可见于类霍乱、伤食等。 

2、餐后片刻而呕吐,吐出之食物残渣无酸味者,可见于食管痹、胃郁。 

3、餐后间时较长再呕吐者,多为胃反。 

4、喷射性呕吐伴头痛剧烈,或有神昏、烦躁、偏瘫、抽搐等症者,多见于脑痨、春温、 

暑温、脑瘤、脑癌、颅脑痈、头部内伤、黄耳伤寒等病。 

5、嗅油膩食物味而恶心呕吐者,可能是妊娠恶阻、胆瘅、肝热病等。 

6、呕吐水液,并有脘腹痞胀、腹中水声漉漉者,为胃饮。 

二、根据呕吐及恶心的伴随症状而鉴别病种,如: 

1、吐出物呈酸馊腐臭味者,多见于伤食、胃反。 

2、呕吐物有粪臭,腹部扪及条索状包块,无矢气者,多为肠结、肠痹。 

3、呕吐且有发热者,多为胆瘅、胃瘅、胰瘅。 

4、恶心呕吐,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汗出、肢冷者,应考虑厥心痛。 

5、呕吐而伴脘腹疼痛者,多见于胆瘅、蛔厥、胃瘅;且伴黄疸、大便灰白者,多为胆石。 

6、呕后胃脘部痛胀缓解者,多为胃疡、胃反、胃缓。 

7、呕吐蛔虫,并有腹痛者,多为蝈厥。 

8、呕吐伴有吞咽困难、形瘦,多在餐后片刻发生者,多为食管痹、食管癌。 

9、经常性呕吐,有时甚至呕吐少量咖啡色液体,且常伴食少消瘦、胃脘部痞硬或有包 

者,应考虑胃癌、胃反等病,应作胃镜、肿块病理切片以确诊。 

10、呕吐量不多,进食正常伴忧郁焦虑、失眠等症者,多为胃郁。 

11、呕吐伴眼球震颤、耳鸣,张目则症状加重者,多为耳眩晕。 

12、小儿咳嗽频繁,呕吐痰涎,可见于暴咳、百日咳。 

13、呕吐伴腰痛,尿频、尿急、尿痛者,多为石淋、肾瘅、肾痈、肾著。 

14、骤起剧烈呕吐米泔水样物,并有腹泻、目眶凹陷、小腿转筋、无腹痛、里急后重等症 

者,应考虑霍乱的可能。 

15、突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检查血压显著增高者,多为厥头痛;伴耳中雷鸣、目胀欲 

脱,视力下降者,多为雷头风;头目胀痛,恶心呕吐,瞳神散大,视力骤降,眼压升高 

者,多为绿风内障等。 

三、根据病史、病因或诱因而考虑病种,如: 

1、食物中毒之类疾病,常有明显的饮食原因可查,多在餐后片刻骤起,呕吐物中可查出毒 

食物种类和病菌。 

2、由药毒所致者,有明显的服药史。 

3、有外伤史而出现恶心呕吐者,为头部内伤。 

4、有暴饮暴食、酗酒史,呕吐频繁、寒颤高热、腹痛不因呕吐而缓解,血、尿淀粉酶增 

高,B超检查示胰腺充血者,可见于胰瘅等病 

5、女性患者,有停经史,伴呕吐厌食,甚则食入即吐,应考虑妊娠恶阻。 

6、夏季长期高温作业,突起恶心呕吐、汗出者,多为伤暑、中暑。 

7、明显发病季节、流行性,小儿多见,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多为炎性改变者, 

为春温〔瘟)、暑温(瘟)等病。 

8、呕吐因乘车船而发,离车船即止者,为晕动病。 

9、有肾水、石水等病史,伴浮肿明显、小便量少、夜尿多、呕吐频繁、精神委靡者,多为肾衰。 

10、有风眩病史,突然出现呕吐者,多为厥头痛;或有仆倒、半身不遂者,多为中风。 

11、夏秋季骤起剧烈呕吐米泔水样物,并有腹泻,但无腹痛者,应高度警惕霍乱之可能。 

12、婴儿哺乳后呕吐乳食,甚至形体消瘦者,为初生儿呕吐。 

13、婴幼儿因乳食不节,出现呕吐、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者,为积滞。 

14、本有腿脚麻木、酸软,或挛急、肿胀,出现心悸气喘、恶心呕吐等症者,可能是脚气 冲心。 

四、除血、尿等常规检查外,必要时测血电解质浓度、pH值或CO2结合力,X线腹部平片 

及钡餐检查、消化道内窥镜检查、B超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等,以便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寒邪犯胃证: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胸脘满闷,或有肠鸣泄泻,舌淡苔 

白,脉浮紧。温胃散寒。956、藿香正气散 加减。 

二、食滞胃肠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厌食,吐后反快,大便秽臭,舌苔厚 

腻而浊,苔垢腻,脉滑或沉实。消食导滞。556、保和丸 加减。 

三、胃热炽盛证:呕吐,发热,食已即吐,口臭而渴,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 

红,苔黄干,脉洪数。清胃泻热338。 加减。 

四、寒饮停胃证: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腹胀,腹中有振水声,头眩心悸,口干不欲 

饮,或饮水则吐,苔白滑,脉沉弦。温胃化饮。456、苓桂术甘汤或89、小半夏加茯苓汤 

加减。 

五、肝胃不和证: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闷,嘈杂,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疏肝 

和胃。651、柴胡疏肝散加半夏、生姜等。 

六、脾胃气虚证:呕吐无力,食少纳呆,神疲肢倦,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 

弱。补脾益胃。542、香砂六君子汤  加减。 

七、脾胃阳虚证:呕吐时作,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畏冷肢凉,脘腹隐痛,喜暖喜 

按,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温补脾胃。21、丁萸理中汤加砂仁、半夏之 类。 

八、胃阴虚证: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脘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大便 

干结,舌红津少,脉细数。滋阴和胃。678、益胃汤 加枇杷叶、竹茹等。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芦根60克,治胃热呕吐。 

2、生姜、白豆蔻各1.5克,治风寒呕吐。 

3、母丁香3个、陈皮1片,治胃寒呕吐。 

二、针灸治疗:关元、中脘、上脘、下脘、中极、神阙、足三里、手三里等穴,针刺,温炙等。 

三、常用止呕中药:砂仁、生姜、法夏、吴茱萸、苏叶、黄连、公丁香等,可在辨病、辨 

证的基础上选用。 

心痛 

慨述 

心痛是指膻中部位以及左胸内疼痛的症状。心痛可归属于广义的胸痛范畴。多因痰浊瘀血 

内阻,阳虚寒凝,或阴血亏虚等所致。心痛常见于心系疾病,如胸痹心痛、厥心痛、心 

痹、心瘅、支饮等。 

临床若对导致心痛的病种难以确诊时,可以心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胸痛可包括心痛,但心痛的位置应是胸腔内,即胸骨下端后方、心脏所在处。 

二、因剧烈活动而感胸闷及心痛,一般不属病态。 

三、心痛一般为心脏的病变,如: 

1、疼痛与活动有关者,多为胸痹心痛、高原胸痹。 

2、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者,应考虑心郁。 

3、突发剧痛者,多属厥心痛。 

4、持续作痛而势缓者,心瘅、支饮等有可能。 

5、有梅毒病史而出现心痛,为梅毒攻心。 

四、心电图应为常规检查。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并仔细进行体检。 

辨证论治 

一、痰阻心脉证:心痛胸闷,泛恶,吐痰清稀,食少纳呆,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祛 

痰宣痹止痛。275、瓜篓薤白半夏汤加枳实、厚朴等。 

二、寒滞心脉证:心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痛引肩背,畏冷肢凉,口淡不渴,舌质 

淡,苔白,脉沉迟。温阳散寒宣痹。706、宽胸丸或104、乌头赤石脂丸 加减。 

三、心脉瘀阻证:心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 

涩。活血化瘀、宣痹止痛。630、桃仁红花煎 加减。 

四、痰热结胸证:心胸胀闷疼痛,心烦不眠,吐痰黄稠,口渴饮冷,大便干结,小便短 

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宽胸。732、黄连温胆汤 加瓜蒌。 

五、心阳气虚证:心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黧黑,甚则下肢水肿,小 

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温阳止痛。554、保元汤 加茯苓、远志等。 

六、心阴亏虚证:心痛如灼,失眠多梦,头晕健忘,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大 

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滋补心阴。111、天王补心丹 加减。 

七、心阳暴脱证:心痛彻背,四肢厥逆,冷汗淋漓,神志模糊,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 

或结代无力。回阳固脱。510、参附龙牡汤 加减。 

其他疗法 

一、急救处理: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同时可用硝酸盐制剂,如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硝酸甘 

油气雾剂、二硝酸异山梨醇酯等。 

二、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取心俞、厥阴俞、关元、神门等为主穴,配穴为内关、膻中、通里、间使、 

足三里等。 

2、耳针疗法:常用主穴为心、皮质下、神门、交感,配穴为内分泌、肾、胃等。 

三、常用中成药:速效救心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毛冬青片剂、复方丹参注射液、复 

方丹参滴丸、心可舒片、康尔心胶囊、冠心苏合丸、地奥心血康胶囊、冠脉灵、心宝丸、 

活心丹、麝香保心丸等。 

四、常用止痛中药:三七、乳香、没药、苏合香、丹参、檀香、冰片、麝香等,可在辨 

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20.22心悸 

慨述 

心悸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心律失常。 

心悸是指自觉心搏跳动异常,心慌不安的症状。心悸常分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 

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心动悸以心悸为主要特 

征。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类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 

临床若对导致心悸的具体病种尚未能确定时,可以心悸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情绪过于激动,或剧烈活动等而感心悸者,一般不属病态。 

二、除应详细询问病史、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并仔细进行体检外,一般应作心电图、血 

常规等检查,必要时作超声心动图、X线胸透或摄片、抗"O"、T3、T4等检查,以助病种的 

鉴别与证候的辨别。 

三、心悸为突出表现,而检查心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现时,一般可诊为心动悸;心悸而 

有器质 性病损者,应作出原发病的诊断。 

四、心脏的所有病变几乎都可有心悸的表现,其常见病种及其诊断,一般为: 

1、青少年即心悸严重者,心痹、心瘅等病的可能性较大。 

2、中老年感心悸明显,兼胸闷心痛者,多属胸痹;心悸日久,活动劳累尤甚,兼咳喘咯 

痰者,肺心病、心衰较常见;兼眩晕头痛者,多见于风眩影响及心。 

3、发热、心悸为主症者,常见于心瘅。心悸、心痛并见,多为胸痹、厥心痛、高原胸 

痹、心郁等病。心痛而检查证实有心包腔积液者,为支饮。 

五、脑神或全身其他疾病,亦可导致心悸,如: 

1、与情绪、睡眠等关系密切者,常见于神劳、神郁等病。 

2、善饥消瘦,急躁心悸、汗多者,常见于瘿气。嗜睡、畏冷、浮肿、脉迟者,常见于瘿 

劳、黑疸等。 

3、病久体弱者,或虚劳类、厥脱类疾病,一般都可出现心悸的症状,如虚眩、血劳、血 

风劳、血脱、液脱、饥厥、肺衰、晚期蛊虫病等。 

4、温热类疾病,在高热的同时也常有心悸的表现,但一般不是主症。 

5、脚气冲心之心悸则有肢体麻萎软等脚气原发病症状。梅毒攻心之心悸则有梅毒病史。 

辨证论治 

一、心气虚证: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脉 

弱。补益心气。131、五味子汤。心悸甚,加酸枣仁、茯神;疲乏、气短,加黄芪、升麻、 

白术;畏冷、肢凉,去麦冬 ,加附子、桂枝;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山茱萸、乌梅; 

困重思睡,加茯苓、泽泻、藿 香;面白、舌淡,加熟地、阿胶;胸闷、胁胀,加郁金、柴 

胡、枳壳。 

二、心阴虚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 

滋补心阴。111、天王补心丹。多梦易惊,加珍珠母、龙齿;潮热、盗汗,加地骨皮、鳖 

甲、青蒿、煅牡蛎;烦热、 口苦,加栀子、胆草、丹皮。 

三、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头晕,动则尤盛,健忘,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唇、甲色淡, 

舌质淡红,苔薄, 脉弱。补益心脾气血。230、归脾汤。汗出肢冷、脉结代,加附片、煅 

牡蛎、煅龙骨;咽干、脉细 ,加麦冬、地黄、沙参 ;自汗、盗汗,加糯稻根、麻黄根、 

山茱萸;纳呆、腹胀,加陈皮、神曲、谷芽、麦芽、山 楂;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 

藤、五味子、柏子仁。 

四、阴虚火旺证:心烦、心悸,失眠恶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或潮热颧红,盗汗,耳 

鸣腰酸,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728、黄连阿胶汤。常加酸枣仁、生地、珍 

珠母、生牡蛎;盗汗,加煅牡蛎、五味子、乌梅;遗精、腰酸 ,加龟板、熟地、知母、黄 

柏;心烦不眠,加栀子、淡竹叶、黄连。 

五、心虚神怯证:心悸,胆怯,因惊而悸,遇恐则甚,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气短自汗, 

神疲乏力,舌苔薄白或正常,脉虚数。养心安神定志。354、安神定志丸,或220、平补镇 

心丹,或924、磁珠丸和923、酸枣仁汤加减。 

六、痰阻心脉证:心悸胸闷,眩晕,痰多泛恶,食少纳呆,舌胖,苔滑腻,脉滑。祛痰宣 

痹。362、导痰汤。常加远志、薤白;胸痛,加延胡索、乳香、没药。 

七、痰热扰心证:心悸而烦,眩晕,胸闷,吐痰黄稠,口干而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清化热痰、安神定志。732、黄连温胆汤。一般加栀子、黄芩、胆南星、浙 

贝母、全栝楼;便秘,加大黄、厚朴;心悸甚,加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 

蛎、珍珠母;火郁伤阴,加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生 地;食少、腹胀,加党参、白 

术、谷芽、麦芽。 

八、水气凌心证:心悸怔忡,胸闷,喘促不能平卧,眩晕,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 

肿,渴不欲饮 ,咳嗽,吐痰清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滑。温补心肾、化气利 

水。456、苓桂术甘汤。恶心呕吐,加制半夏、陈皮、生姜皮;尿少、浮肿,加泽泻、猪 

苓、防己、前仁;咳 喘吐稀痰,加前胡、桔梗、葶苈子、防己;唇紫、舌暗,加当归、泽 

兰、益母草;畏寒、肢冷,加附子、干姜。 

九、心脉瘀阻证:心悸,胸闷如窒,心胸刺痛,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涩 

或结代。活血化瘀宽心。630、桃仁红花煎。胸胁胀闷,加柴胡、枳壳;气短、神疲,加 

黄芪、党参、黄精;面白、唇淡,加首乌 、枸杞、熟地;咽干口燥,加麦冬、玉竹、女贞 

子;畏冷、肢凉,加附子、肉桂、淫羊藿;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吐痰、苔 

腻,加瓜蒌、薤白、制半夏;胸痛甚,加乳香、 没药、三七粉。 

十、心阳暴脱证:心悸,气息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质淡白,脉微欲 

绝。回阳固脱。510、参附龙牡汤。肢冷、脉微,可加干姜、肉桂;汗粘、口渴,去附 

子,加麦冬、五味子。 

其他疗法 

一、针炙疗法: 

1、体针疗法:取穴内关、间使、心俞、膻中、神门穴、巨阙、三阴交、太溪等,可采用针 

刺、温针、艾炙等。 

2、耳针疗法:取心、皮质下、交感、神门穴,每次2-3穴,捻转轻刺激,留针15分钟。 

二、常用中成药:天王补心丹、灵心宝胶囊等。 

三、常用平悸中药:琥珀、朱砂、酸枣仁、远志、桂圆肉等,可在辩病、辩证的基础上选用。 

四、西医治疗:可用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如心得安、异搏定等。 

20.21胸痛 

慨述 

胸痛是指自觉胸部疼痛的症状。广义胸痛的范围包括心痛及胁痛在内。可因外伤、火热内 

灼、痰饮内阻、气滞血瘀等所致。肺、心、胸膈的多种疾病如胸痹心痛、肺痈、肺热病、 

悬饮、气胸、百日咳、肺癌、胸部损伤等皆可见胸痛。 

临床若对导致胸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胸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 

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本处所指胸痛,一般应与心痛(疼痛位于左侧胸前区心脏体表投影部位)、胁痛(疼 

位于胸之两侧、肋缘以上处)及胃脘痛(剑突以下)、肩背痛相区别。 

二、根据病史、病情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突起寒颤壮热,咳嗽,胸痛者,应考虑肺热病;并见咯腥臭脓血痰者,为肺痈。 

2、因暴咳、摒气用力、针刺等而突致一侧胸部剧痛,伴呼吸困难等症者,应考虑气胸之 

可能。 

3、咳嗽日久而胸痛者,多为脉络不和、胸肌劳损之故,如肺痨、尘肺、百日咳等。 

4、胸骨后深部疼痛,伴吞咽困难、呕吐等症状者,多属食管的病变,如膈疝、食管瘅、 

食管癌等。 

5、胸壁挫伤等所致胸痛,有明显的外伤病史。 

6、胸痹心痛以胸闷为主症,或有发作性心胸部疼痛。厥心痛则为心胸剧痛,并有汗出肢 

厥等症。高原胸痹见胸痛,则有在高原生活的病史。 

7、年龄较大而咳嗽、咯血、胸痛,形体日渐消瘦者,应疑及肺癌的可能。 

8、肺虫病所致之胸痛,有食生石蟹、蟛蜞等病史,大便可查及肺吸虫卵。 

三、除详细了解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外,必要时可作胸部X线照片、心电图、食管钡餐 

或内窥镜检查,以帮助诊断与鉴别。 

辨证论治 

一、气滞胸膈证:胸部胀痛或攻窜疼痛,痛无定处,常发于情志变化之后,精神抑郁,情 

志不舒,常喜叹息或揉按胸部,脉弦。行气宽胸止痛。245、四逆散加瓜蒌壳、郁金、旋 

覆花,或541、香附旋覆花汤 加减。 

二、胸络不和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 

涩。活血化瘀止痛。340、血府逐瘀汤 加减。 

三、痰气阻隔证:胸闷如窒,胸痛牵引肩背,气喘,形体肥胖,痰多,苔腻,脉弦滑。祛 

痰理气宽胸。275、瓜萎薤白半夏汤加贝母、陈皮、桔梗等。 

四、饮停胸胁证:胸痛,咳时为甚,胸廓饱满,吐痰清稀,苔白滑,脉弦或濡。化饮逐水 

宽胸,852、椒目瓜蒌汤合18、十枣汤,或758、控涎丹。 

五、寒实结胸证:胸膈胀闷,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心悸,气短,重则喘息,不能平卧, 

面色苍自,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散寒宣痹。274、瓜篓薤白白酒汤 加减。 

六、痰热结胸证:胸部胀满疼痛,咳嗽痛甚,气息喘粗,喉中痰声,咳痰量多、质黄稠, 

或有腥臭味,或吐脓血痰,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宽胸。 

792、清金化痰丸 加减。 

七、热扰胸膈证:身壮热,胸部灼热疼痛,咳嗽,吐痰黄稠,大汗出,口大渴,大便干 

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清热凉膈止痛。96、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郁金 

等。 

八、阴虚肺燥证:胸痛日久,干咳痰少,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 

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形体消瘦,神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滋阴清肺润 

燥。418、沙参麦冬汤合491、泻白散 加减。 疗法 

一、急救处理:若心胸剧痛,或胸痛彻背,牵引左臂者,可服用冠心苏合丸1粒;或舌下含 

服硝酸甘油片;或肌内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2m1,亦可静脉注射,用2ml加入50% 

葡萄糖20ml内静脉推注,或用4至8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 

等。 

二、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常取内关、外关、神门、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2、耳针疗法:取穴常用心、肺、肾、肝、内皮质等。 

三、单方验方: 

1、苏合香酯、冰片制滴丸,2~3丸/次,2次/日。 

2、括萎片,4片/次,3次/日。 

四、常用止痛中药:瓜篓、薤白、郁金、苏合香。三七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20.20咳血 

慨述 

咳血又称嗽血。 

咳血是指血来自肺或气管,血随咳嗽而出的症状。多因外伤,或外邪犯肺、肺火犯肺、阴 

虚火旺,或气不摄血等,使肺络受损,血溢脉外所致。多种肺脏疾病如肺痨、肺癌、肺络 

张等,以及血溢病、疫斑热、稻瘟病、心衰等皆可引起咳血。 

临床对以咳血为主症的病种尚未能确定时,可以咳血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 治。 

辨病思路 

一、首应排除鼻、咽、口腔的出血和呕血。来自上消化道,常挟食物残渣,血液为酸性, 

多伴有黑便。并肯定属于咳血,血随咳嗽而出,血中常挟气泡、痰液,血液为碱性。 

二、一般应作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可作纤维镜检查、支气管碘油造影、心电图等检查, 

以助诊断的确定与鉴别。 

三、根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1、反复咳嗽多年,或大口咳血,多属肺络张、肺痨。 

2、咳血而伴咯脓痰者,多为肺热病、肺痈、肺络张等病。 

3、持续小量咳血或痰中带血丝,尤其是40岁以上,长期吸烟之男性,应警惕肺癌。 

4、有心脏病史及体征者,咳血可能与心病有关。 

5、急性发病,有高热而咳血者,多属肺热病、疫斑热、稻瘟病等温热性疾病。 

6、咳血难以控制,并伴全身其他出血者,应考虑全身出血病的可能,如血溢病、髓劳 

等。 

7、百日咳为阵发顿咳,咳嗽剧烈时偶可引起咳血。 

8、妇女在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鼻衄或咳血,称经行吐衄。 

9、外伤损及肺络引起咳血,有明显的外伤史。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肺证:咳嗽,喉痒,痰中夹血,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头痛,舌红,苔薄 

黄,脉浮数。疏风清热止咳。721、桑菊饮加栀子、藕节、茅根等。 

二、燥邪犯肺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月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 

数。生津润肺、止咳止血。720、桑杏汤加生地、藕节、茅根等。 

三、肝火犯肺证: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面赤,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清肝泻肺止血。951、黛蛤散合491、泻白散加减。 

四、肺热炽盛证:咳血鲜红、量多,痰黄稠,身壮热,胸闷心烦,口渴引饮,大便干结, 

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脉洪数。清热泻肺止血。736、黄芩清肺汤加石膏、知母、茅 

根、仙鹤草等。 

五、阴虚火旺证:咳嗽,痰少难咯,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 

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滋阴降火、清肺止血。317、百合固金汤加减。 

六、气不摄血证:咳嗽,气短懒言,痰中带血,神疲乏力,畏冷自汗,面白无华,唇甲色 

淡,舌淡,脉细弱。益气摄血。534、拯阳理劳汤加减。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白及粉5克,3次/日。 

2、三七粉0.5克~1克,3次/日。 

3、十灰散(丸)10克,顿服。 

二、西药止血:维生素K3、K4、安络血、6-氨基已酸、止血环酸、止血敏等。 

三、输血等急救:反复咳血不止,可行小量(50~100ml)多次输血;量多者(1次咳血> 

300ml),可试用人工气腹。如有手术指征者,可手术处理。咳血有窒息可能者,应迅速 

作气管插管或气管镜吸引,以清除血块。 

四、常用止血中药:白茅很、藕节、仙鹤草、花蕊石、侧柏炭、大蓟、小蓟、紫珠、蒲 

黄、白及粉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五、体针疗法:隔俞、孔最为主穴。风热加尺泽、合谷、曲池,用泻法;肝火加泻内关、 

太冲;阴虚,补复溜、太渊。 

20.19气喘 

慨述 

哮喘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疾病,病者的气管因为发炎而肿胀,呼吸管道变得狭窄,因而导致 

呼吸困难。气喘是指呼吸困难,气息迫促的症状。多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或邪热炽盛, 

痰饮停肺,肺肾气虚所致。除肺、心疾病常见气喘外,咽喉或胸廓的病变,温热类疾病, 

腹内肿瘤或积水等挤压,虚劳类、脱病类疾病等亦可见气喘。哮喘可以分为外源性及内源 

性两类 

1.外源性哮喘:外源性哮喘是患者对致敏原产生过敏的反应,致敏原包括尘埃、花粉、动 

物毛发、衣物纤维等等,不过并不是每一个哮喘患者对上述各类致敏原都会产生同样敏感 

的反应,所以患者应该认清对自己有影响的致敏原。外源性哮喘的病患者以小童及青少年 

占大多数。除致敏原外,情绪激动或者剧烈运动都可能引起发作。 

2.内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患者以成年人和女性居多,病发初期一般都没有十分明显的病 

徵,而且徵状往往与患上伤风感冒等普通疾病类似,有时甚至在皮肤测试中也会呈阴性反 

应。一般来说,内源性哮喘对药物治疗并没有外源性哮喘般理想,而且即使经治疗后呼吸 

管道也不容易恢复正常。 

临床对以气喘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气喘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 治。 

辨病思路 

一、病性有实有虚,实者病势急骤,声高息粗;虚者病势徐缓,气短息弱。 

二、气喘为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如: 

1、哮病、肺胀、肺热病、肺痈、肺水、肺衰、气胸等病,气喘常是其主症之一。 

2、暴咳、久咳、肺络张、肺痨、肺痿、肺癌、尘肺等病,均可有气喘症状。 

三、根据病情表现进行诊断思考,如: 

1、发作性气喘,常见于哮病,必伴哮鸣。 

2、劳作时发作或加重,或平卧时加重,常见于肺胀,或由心衰等所致。 

3、气喘属吸气性困难者,多为上呼吸道阻塞性病变。气喘属呼气性困难者,多为肺胀、 

肺痿、哮病等。 

4、高热病人,一般都有呼吸迫促、息急气粗的表现。 

5、呼吸深而规则,伴有鼾音者,常见于痰厥、“脏厥”、出血中风等。 

6、胸腹内肿瘤等挤压而致气喘者,可有胸腹腔癌、瘤,气胸、悬饮、支饮、肥气、晚期 

益虫病、鼓胀等病。 

7、某些中毒,如钩吻中毒、杏仁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有呼吸困难而见气喘的症状。 

8、咽喉病变或窒息时,亦可见气喘,应有咽喉部病变指征,或喉间痰鸣等症。 

四、除常规检查外,胸部X线检查、血气分析、CO2结合力、血电解质测定等,多属必 

要。 

辨证论治 

一、风寒束肺证:咳嗽气喘,胸部胀闷,痰稀色白,头身疼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 

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寒、宣肺平喘。339、华盖散加前胡、桔梗、半夏等。 

二、寒饮停肺证:气喘咳嗽,或喉中哮鸣,痰液清稀多泡沫,胸部胀闷,恶寒怕冷,舌 

淡,苔白滑,脉弦。温肺散寒、化饮平喘。91、小青龙汤 加减。 

三、表寒肺热证:气喘,咳嗽,胸部胀闷,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黄质稠,恶寒发 

热,头痛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疏风散寒、清肺平喘。770、 

麻杏石甘汤加桑皮、前胡等。 

四、痰热壅肺证:气喘息促,咳嗽,胸部胀闷,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丝,胸中烦热,身 

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平 

喘。718、桑白皮汤 加减。 

五、痰气互结证:咳嗽痰多,气喘息急,胸闷,喉间痰鸣,舌淡或稍暗,苔白腻,脉弦 

紧。化痰降气平喘。390、苏子降气汤  加减。 

六、气郁伤肺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咽中如窒,苔 

薄,脉弦。宣肺解郁、下气平喘。142、五磨饮子 加减。 

七、肺气虚证:喘促短气,声低懒言,咳声低微,神疲肢倦,面色少华,自汗畏风,舌 

淡,脉弱。补气益肺平喘。428、补肺汤 加减。 

八、肺肾气虚证:喘咳日久,动则更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神疲,自汗,肢冷,或有 

浮肿,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细。补肾益肺、纳气平喘。223、平喘固本汤 

加减。 

九、肺肾阴虚证:咳呛气喘,痰少质粘,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 

少或剥,脉细数。滋补肾阴、润肺平喘。25、七味都气丸 加减。 

十、水气凌心证: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畏冷 

肢凉,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弱而数。温补心肾,化气利水。619、真武汤 加减。 

其他疗法 

1、针炙疗法:可考虑采用割治疗法、敷贴疗法、针炙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等。 

2、西药治疗:氨茶碱、喘定、胆茶碱等支气管扩张剂,常配合青霉素、链霉素,或红霉 

素、氯霉素联用。 

3、常用中成药:海珠喘息定、止喘灵注射液、牡荆丸、金叶青兰片、艾叶油气雾剂、蛤 

蚧定喘丸、参蛤补肺胶囊、固本咳喘片,人参气雾剂等。 

4、常用平喘中药:实喘如用白果、麻黄、苏子、杏仁、葶苈子、旋覆花、桑皮等;虚喘 

加用蛤蚧、人参、黄芪、胡桃肉等,可在辨病、辩证基础上选用。 

20.18咳嗽 

慨述 

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从肺经喉发出咳声的症状。由于感受外邪所致的咳嗽,称为外感 

咳嗽;如因脏腑功能失调,波及肺所引起的咳嗽,称为内伤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 

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 

咳嗽是指从肺经喉发出(咳、咳)有声的症状,多因六淫外邪袭肺、有害气体刺激、痰饮 

停肺、气阴亏虚等而致肺失清肃宣降,肺气上逆所致。除肺咳以咳嗽为主症外,几乎所有 

肺系疾病均可见到咳嗽,它脏疾病亦可影响到肺而伴见咳嗽。 

临床若对以咳嗽为主症的病种尚未能确定时,可暂以咳嗽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 

论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以咳嗽为主要表现,临床检查未见其他特殊阳性体征,仅有肺呼吸音增粗,或有散在 

干湿啰音,X线仅见肺纹理增粗者,一般为肺咳。新起病咳嗽剧者为暴咳。反复发作,经 

久不愈者为久咳。 

二、以咳嗽为主症的病变,除肺咳者外,还有肺热病、哮病、肺痿、肺胀、肺络张、肺 

痨、肺癌、百日咳、尘肺、肺衰、肺厥、肺水、悬饮、气胸且,肺虫病等。应根据咳嗽伴 

随的症状,以及检查的结果不同进行鉴别,如: 

1、哮呜有声,喘甚于咳者,为哮病。 

2、伴骤起发热的烦渴者,多见于肺热病;伴胸痛,咯腥臭脓血痰者,为肺痈。 

3、咳久而咯痰,胸中胀闷者,常见于肺胀;亦可见于尘肺等病。 

4、伴咯吐大量粘痰或脓痰,或间断性咳血者,可考虑肺络张。 

5、咳嗽伴吐浊唾涎沫者,见于肺痿。 

6、伴低热、盗汗、或咯血者,多为肺痨。 

7、百日咳以咳嗽呈阵发连声,且咳后有鸡呜样回声为特点。 

8、年龄较大,而咳嗽咯血,逐渐加重,体质迅速恶化者,应考虑肺癌之可能。 

9、咳嗽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面色灰暗或青紫,嘴唇发绀者,可考虑肺心病、肺水、肺 

衰、肺厥等病。 

10、悬饮以胸胁饱满,胸痛为主症,咳嗽为次要表现。 

11、妇女妊娠期出现的经久不愈的咳嗽,为子嗽。 

12、发生在高原地区之咳嗽,伴胸闷胀痛、头痛、心悸及气喘者,考虑是高原胸痹。 

三、咽喉长期干痒不适,可引发咳嗽,称为喉咳。咽喉其他病变如喉喑、喉痨、喉部息肉 

或肿瘤、鼻渊等,亦可导致咳嗽,应作五官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一般应作胸部X线检查,常可发现肺部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五、必要时可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检查、过敏原及有关血清学检查,以进一步明 

确引起咳嗽的病因。 

辨证论治 

一、风寒束肺证:恶寒重发热轻,咳嗽声重,胸闷,气喘,咯痰稀白,无汗,苔薄白,脉 

浮紧。疏风散寒、宣肺止咳。396、杏苏散合476、金沸草散 加减。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不爽,气喘,痰黄,口渴,咽痛喉痒,舌尖红, 

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宣肺止咳。721、桑菊饮。 

三、风痰恋肺证:咳嗽,咯痰不爽,或微恶风寒,头痛,胸闷,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数。疏风化痰、宣肺止咳。147、止嗽散。 

四、燥邪犯肺证:干咳,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少痰,不易咯出,或痰中带 

血,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干而少津,脉浮涩。润燥止咳。720、桑杏汤。 加减。 

五、痰热壅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而黄稠,咯吐不爽,或痰气腥 

臭,或吐脓血痰,胸闷胸胀,面赤,发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 

痰、宣肺止咳。792、清金化痰丸。 加减。 

六、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易咯、质粘稠、色白或灰,晨起或食后 

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嗜卧,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或滑。燥湿化 

痰、宣肺止咳。384、苍白二陈汤合47、三子养亲汤 加减。 

七、寒饮停肺证:咳嗽,胸闷,气喘,或有哮鸣音,痰稀白或为涎沫,恶寒,头身痛,舌 

淡苔白滑,脉弦紧或弦滑。91、小青龙汤 加减。 

八、肝火犯肺证:气逆咳嗽阵作,咳时面赤,咯痰难出、量少色黄质粘,胸胁胀痛,咳时 

掣痛,口干苦,急躁易怒,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散。清肝泻肺止咳。951、黛蛤散合491 

泻白散。 加减。 

九、肺气虚证:咳嗽日久,咳声低微,少气喘息,痰多稀薄,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语音 

低微,纳差,恶风自汗,舌淡,脉弱。补气益肺止咳。428、补肺汤。 加减。 

十、肺阴虚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而粘难咯,或痰中挟血,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 

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养阴润肺止咳。 

8、二冬二母汤 加百合、生地、沙参等。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萝卜汁、梨汁、姜汁各1匙,加蜜半盏,调服,1次/日。 

2、乌梅8个、红枣2个、杏仁7个,共捣烂后用黄酒20m1,加水适量煎服,2次/日。 

3、紫苑15克、百部6克,研为细未,每服0.3~0.6克,2~3次/日。 

4、白蜜(微炼)100克、川贝(研未)50克,调匀,分10次服,3次/日。 

5、川贝母10克、茶叶3克、冰糖15克,共为细未,开水冲服,1剂/日。 

6、苏叶10克、批把叶10克、杏仁10克,水煎服。 

7、桑叶10克、银花20克、黄芩10克,水煎服。 

8、川贝母3克、梨2个,冰糖适量,水煎服。 

二、针灸治疗:主穴为肺俞、天突,定喘、合谷、列缺等,配穴丰隆、膏盲、内关、膻 

中。每次选主穴1~2个,备穴2~3个,一般平补平泻,必要时可配用灸法。 

三、常用中成药:橘红丸、宣通理肺丸、痰咳净、虎耳草素片、咳特灵、康尔止咳剂、麻 

杏止咳糖浆、川贝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罗汉果止咳冲剂、批把止咳冲剂、蜜炼川贝批 

把膏。克咳胶囊等。 

四、常用止咳中药:桔梗、半夏、紫苑、贝母,枇杷叶、杏仁、马兜铃、罂粟壳等,可在 

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五、饮食忌辛辣及过咸,戒烟酒。 

20.9嗜睡 

慨述 

嗜睡是指患者不分昼夜,时时欲睡, 

是指患者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实际入睡时间增加的症状。多因阳气不足,或痰湿内盛, 

瘀血浊毒阻蔽清阳所致。常见于多寐、肥胖病、痴呆、头部内伤、中毒等病以及虚劳类疾 

病中,亦可为脏厥的表现。 

临床若对导致嗜睡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嗜睡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嗜睡以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无特殊不适为特点,而与昏睡、昏厥、昏迷之以神 

识模糊有区别,也不同于病后体弱、过度劳累、疲乏熟睡。 

二、白天有发作性、难以控制的入睡为主要表现者,为多寐。 

三、根据病因病史、伴随症状等的诊断,可以考虑以下疾病: 

1、内脏有严重疾病,如肺心病、肝瘟、消渴、肾衰等而出现嗜睡,常因浊毒上泛所致,,应 

注意产生昏迷及脏厥,如心厥、肺厥、肝厥、消渴厥、肾厥等。 

2、体形肥胖或血脂高者,嗜睡是痰湿蒙蔽清阳的表现,常见于肥胖等疾病。 

3、头部外伤、中毒所致嗜睡者,均有明确的病史。 

4、癫病、痴呆、瘿劳等之嗜睡,尚有其它典型表情症状等。 

四、必要时,可考虑做脑血流图、脑电图、头颅X线平片、头颅CT扫描等检查。 

辩证论治 

一、痰湿内阻证:嗜睡、胸闷纳少,呕吐痰涎,身体困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化 

痰除湿,开窍泄浊。387、苍附导痰丸。加减:神识欠清,加藿香、石菖蒲、郁金;有外 

伤史或舌紫暗,加丹参、当归、川芎、赤芍。 

二、痰热内闭证:嗜睡昏蒙,鼾声沉闷,咳痰黄稠,口渴不饮,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开窍。732、黄连温胆汤。加减:昏蒙、痰多,加石菖 

蒲、胆南星;口渴引饮,加知母、天花粉、玉竹;便秘、尿黄,加大黄、山栀、龙胆草。 

三、瘀阻脑络证:嗜睡,眩晕,头痛如刺,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紫暗或边有斑点,脉 

涩。化瘀通脑。715、通窍活血汤。加减:可加石菖蒲、远志、黄芪。 

四、心脾气血两虚证:食后困倦嗜睡,健忘,心悸不宁,面色淡白,脘腹痞胀,大便溏 

薄,舌淡,脉细弱。补脾益气,养血安神。230、归脾汤。加减:脘痞困倦,加藿香、佩 

兰;纳呆、腹胀,加山楂、神曲、厚朴。 

五、脾肾阳虚证:嗜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胀冷痛,腰膝酸软,口淡不渴,畏寒肢 

冷,舌淡,苔白腻,脉微。温补脾肾。442、附子理中汤。加减:疲乏、气短,加茯苓、 

黄芪;腹胀,加枳壳、厚朴;腰膝酸软,加枸杞、菟丝子、怀牛膝。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体什取穴,常用心、脾、肝经及任、督两脉穴位。 

2、常用醒神中药:藿香、佩兰、石菖蒲、胆南星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3、马头骨烧灰,水送服2克,1日3次。作枕亦良。 

4、商陆花阴干,捣末,早晚吞服1克。 

20.8健忘 

慨述 

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 

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 

临床若对导致健忘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健忘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健忘指善忘前事,而思维意识仍属正常,与与痴呆之智能减退,不晓其事可以鉴别。 

二、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1、病久体弱,并有其他虚弱症者,多属神劳、不寐、卑蝶等病。 

2、形体不弱而健忘,甚至有遗忘,且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多为气厥、神郁等 

病。 

3、老人健忘明显者,常见于脑络痹、脑萎、脏躁等病。 

4、外伤、中毒、酒厥等所致健忘,必有相应的病史可查。 

三、必要时,可考虑作脑血流图、脑电图、头颅X线平片及CT扫描等检查。 

辩证论治 

一、心脾气血两虚证:记忆力减退,或健忘前事,精神疲倦,食少腹胀,心悸不寐,舌 

淡,脉弱。补脾益气、补血养心。230、归脾汤 加减。 

二、阴虚火旺证:健忘,多梦,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 

梦交,舌红瘦小,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补益心肾。184、心肾两交汤 加减。 

三、肾精不足证:健忘,精神萎靡,腰酸乏力,甚则滑精早泄,舌淡,脉沉细无力。补肾 

填精。69、大补元煎加紫河车等。 

四、瘀痰内阻证:健忘,头晕而痛,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心悸不宁,舌暗,苔腻,脉沉 

弦。祛痰化瘀。287、加味四物二陈汤加远志、琥珀等。 

其他疗法 

一、一般处理:据不同的病因,用不同方法处理,如: 

1、因营养不良而致者,应加强食物营养,多吃富有多种维生素、铁、锌、镁等的蔬菜和水 

果。 

2、因精神因素而致者,应调节情志。 

二、常用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脑液、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等。 

三、常用中药:灵芝、益智仁、远志、菖蒲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四、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多辨证取穴,头痛用太阳透率谷、百会;腹痛加足三里、丰隆;痰多加天 

突、照海;腹泻加足三里、中脘;纳差加中脘、气海;心悸加心俞、肝俞;梦遗加神门、 

心俞;月经不调加血海、内关;耳鸣加听会、关元;阳萎加中极关元 

2、耳针疗法:取穴多用神门、内分泌等。 

20.7失眠 

慨述 

失眠又称不寐。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症状。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气血亏虚,或因情志所伤, 

气机不舒,以及火热内扰、痰浊阻滞等,使阴阳不和,神气不宁所致。其常见于不寐、神 

劳、癲病、狂病、脏躁、脑络痹等脑系疾病,亦可因其他全身疾病引起。 

临床若对导致失眠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失眠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失眠的表现不一,包括难以入睡(起始失眠)。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中间失 

眠),早醒(终点失眠),睡眠不深,亦有彻夜辗转难眠者。 

二、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并有头晕健忘等症者,为不寐。 

三、结合病史、病情等进行诊断,如: 

1、失眠多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关,有明显精神刺激原因导致者,常见于癫病、狂病、癫狂 

病、神郁等。 

2、病久不愈,形体瘦弱而见失眠者,多属虚劳类疾病,如神劳等。 

3、起始失眠多因思虑脑神太过引起,终点失眠常见于老年人,有脑络痹、风眩以及脏躁 等病。 

四、目前对失眠尚缺乏客观检查手段,临床可根据需要,进行脑电图、脑血流图等有关检查。 

辩证论治 

一、心脾气血两虚证:失眠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 

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补脾益气、养血安神。230、归脾汤 加减。 

二、阴虚火旺证:虚烦不眠,心悸不安,头晕,耳鸣,腰酸梦遗,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 

汗,口干,舌红少津苔黄、脉细数。滋阴降火安神。728、黄连阿胶汤或111、天王补心丹 

加减。 

三、痰热上扰证:不寐,头重头晕,咳嗽痰多,胸闷,纳呆、心烦懊侬,口苦,目眩,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安神定志。781、清心涤痰汤或733、黄连解毒汤  加减。 

四、肝郁血虚证:不寐,多梦,精神抑郁,喜叹息,面色淡白,容易疲劳,舌淡,脉细 

弱,疏肝理气、养血安神。923、酸枣仁汤 加柴胡、夜交藤、珍珠母等。 

五、心虚神怯证: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 

淡,脉弦细。养心安神。836、琥珀养心丹  加减。 

六、瘀痰内阻证:不寐,头重昏蒙,胸闷痞胀,舌质紫暗,苔腻,脉沉滑。祛痰化瘀。 

287、加味四物二陈汤  加减。 

七、肝郁化火证:不寐,不寐,性躁易怒,胸胁胀闷,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疏肝清热、解郁安神。219、龙胆泻肝汤  加减。 

八、中焦不和证:失眠多梦,脘闷嗳气,腹胀不适,大便不爽,苔厚腻,脉弦滑。调中和 

胃。222、平胃散 加神曲、山楂炭、炒麦芽。 

其他疗法 

一、一般处理: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尽可能解除精神因素压力,正确处 

理各类矛盾,加强心理修养。 

二、针灸部法: 

1、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艾灸或毫针强刺。 

2、艾灸中脘、足三里。 

3、针刺后溪、申脉、神门、昆仑、百会、太冲、合谷;或针刺神门、间使、肝俞、脾俞 

等。 

4、耳针疗法:取皮质下、交感、神门、心、肝、肾、内分泌。3~4穴/次,亦可配合贴 

敷王不留行籽。 

三、推拿:取睛明、印堂、太阳、百会、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用点、按、抹、 

推、拿等手法。 

四、常用安眠中药:朱砂、磁石、龙齿、琥珀、紫石英、茯神、远志、酸枣仁、柏子仁、 

夜交藤、合欢皮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五、常用中成药: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朱砂安神丸、安神补脑液、安神补脑片、脑 

乐静。眠安宁、甜梦口服液、刺五加片、复方灵芝片等。 

六、西药治疗: 

1、一般常用药有安定、利眠宁、多虑平、舒宁等,但不宜长期服用。 

2、可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选用不同用药,如神情抑郁者可选用多虑平、阿米替林、丙 

咪嗪或泰尔登等;情志偏执者可服用氯丙嗪、奋乃静等。 

七、失眠单方、验方。 

1、交泰丸。每天二次,每次3克、早晚服。可治由于心肾不交,水火不能济济所致失眠。 

2、灵芝15克、刺五加20克、五味子15克、煎口服。日1剂,半个月为一疗程,疗效显著。 

3、珍珠层粉:每次2克、每日3次。适用于肝火旺者,或痰内内扰者。 

4、安神补脑液: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适用于心肾不足之不寐者。 

5、柏子养心丸:每次9~10克、每日3次,适用于心气不足之不寐。 

6、生地30克、黄精30克、玉竹30克、丹参30克、夜交藤30克、决明子30克、茯神15克、 

合欢皮15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长灯心草子一束。水煎。每日二次温服。以午睡及 

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为佳,使用于不寐心烦者。 

7、女贞子30克、酸枣仁15克、莲子10克、五味子10克、琥珀4克(吞)。水煎服,日1剂。分下 

午和晚上各服一次。结合针刺陶道穴,快速进针,深度为5~5.6厘米。不留针;每日上午1次,连 

续5次,适用于各型不寐证。在治疗期间,一般要求中午不睡。 

8、丹参30克、三棱30克、木香15克、香附子25克、当归15克、栀子15克、水煎,日1剂。 

20日为一疗程。适用于各型不寐证。 

9、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茯苓15克、丹参30克、炒枣仁30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 

30克、水煎,每日1剂,服法:下午和晚上先服第二道煎药,头煎药留在睡煎服。若早醒者,人睡 

前服头煎药,二煎药等醒来服。3日为一疗程,适用于各型不寐证。 

10、当归20克、酸枣仁根皮20克、玄胡20克、何首乌15克、苦参12克、水煎浓缩,睡前半小 

时服,适用于血虚所致不寐者。 

11、百合15克、党参15克、龙齿30克、浮小麦30克、琥珀3克、(吞),五味子6克、炙甘草,红 

枣5枚,麦冬(5~30克)。水煎,日1剂,分二次服,适用于心阴虚不寐者。 

12、藕粉可治血虚失眠,睡前吃一小碗冲泡的藕粉。 

20.6眩晕 

慨述 

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症状。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的不同,病位主要在脑髓 

清 窍。多因气血营精不能上荣于头,或因风阳、火热上扰,痰浊、瘀血阻滞,清阳被遏等 

所致 。风眩、脑络痹、虚眩、耳眩晕、子眩、子痫、产后血晕、晕动症、脑萎、神劳等疾 

病,头部内伤、项痹、某些药物中毒、脑瘤及眼耳鼻等五官疾病,皆可出现眩晕的症状。 

临床若对导致眩晕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眩晕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根据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1、系乘车船而发者,为晕动病。 

2、久病体弱者,多为虚劳类疾病,如血劳、神劳、髓劳等。 

3、与失眠、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者,多为神劳等。 

4、近期用过某些有毒害药物者,可能是药物中毒。 

5、新产之后以眩晕为主症者,称为产后血晕。 

6、因头部损伤引起者,多为多部内伤。 

二、注意测量血压,并进行诊断思考,如: 

1、血压高者,多为风眩、厥头痛,孕妇可为子眩、子痫。 

2、血压低者,可为虚眩及某些虚劳病。 

三、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1、眩晕不能张目,伴呕吐、眼球震颤者,多为耳眩晕及某些脑部疾病等。 

2、年事较高或伴肢体麻木、震颤等症者,常为项痹、脑络痹、脑萎等病。 

3、眼耳鼻等五官科疾病引起者,一般有其原发病的特征性表现。 

4、脑瘤见眩晕者,多具有持久性、逐渐加重的特点。 

5、妇女产后眩晕日久,且有毛发脱落等症者,多为血风劳。 

四、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必要时应作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血管造影、颈部 

X线摄 

片、头部CT、心电图、电测听、眼电图等检查,或根据病情需要,作有关血液及生化等检 

查,以助明确诊断。 

辩证论治 

一、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头重脚轻,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 

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阴虚明显,加生地、麦冬、玄参、白芍;阳热亢盛,加黄柏、栀子、丹皮、胆草; 

便 秘,加大黄、芒硝;泛呕、肢体震颤,加珍珠母、龙骨、牡蛎、山羊角;胁痛且胀,加 

柴胡 、郁金。 

二、痰浊犯头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体多肥胖,舌淡 

胖,苔白腻,脉濡滑。祛痰化浊。半夏白术天麻汤,呕吐,加代赭石、竹茹;脘痞不食, 

加白豆蔻、砂仁;肢体沉重、苔腻,加藿香、佩兰、石菖蒲;耳鸣重听,加葱白、郁金、 

石菖蒲;心烦、口苦、苔黄腻,加黄连、竹茹;腹胀、苔白腻,加干姜、煨肉豆蔻、枳 

壳;形体肥胖,加苍术、泽泻、木通;胸闷、心悸,加瓜蒌、制半夏、酸枣仁、朱砂。 

三、瘀阻脑络证:头晕,头痛如刺或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有斑点,脉弦涩。活血化瘀 

通络。通窍活血汤。肢体不遂,加黄芪、地龙;失眠、健忘,加五味子、远志、酸枣仁。 

四、脾虚气陷证:时时眩晕,遇劳即发,气短神疲,气下坠感,食少便溏,面色少华,舌 

淡,脉缓弱。补气升阳。补中益气汤。食少、便溏,加山药、扁豆;面色少华,加首乌、 

阿胶、熟地。 

五、气血两虚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唇甲色淡,发色不泽,心悸少 

寐,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补益气血。十全大补汤。一般宜 

去肉桂,加阿胶;心悸、少寐,加远志、朱砂、夜交藤;饮食减少,加陈皮、山楂、神 

曲; 

心烦、咽干,加麦冬、玄参、五味子;自汗、恶风,加防风、浮小麦;腹泻或便溏,加薏 

苡仁、泽泻、炒扁豆;形寒肢冷,加桂枝、干姜。 

六、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口苦,腰膝酸 

软,遗精,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滋补肝肾。大定风珠。耳鸣、头胀痛,加柴 

胡、蔓荆子、杜仲、枸杞;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加黄柏、秦 艽、胡黄连;腰酸、遗 

精,加熟地、枸杞、菟丝子。 

七、肾精不足证:眩晕,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 

者,五心烦热 ,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无 

力。偏阴虚者,补肾益精;偏阳虚者,温补肾阳。左归丸,或右归丸。偏阴虚者用左归 

丸;偏阳虚者用右归丸。五心烦热,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盗汗、颧红,加五味 

子、地骨皮、浮小麦 ;少寐、多梦,加夜交藤、酸枣仁、柏子仁;气短而喘,加人参、胡 

桃肉、哈蚧;下肢水肿 ,加桂枝、茯苓、泽泻;腹胀、便溏,加白术、茯苓。 

其他疗法 

一、眩晕甚者,服用定眩宁、眩晕停、安定、眠尔通等。 

二、单方验方: 

1、桑寄生15克,每日1剂,代茶饮。 

2、苦丁茶10克,夏枯草30克,野菊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3、芹菜根30克,龙葵60克,水煎服,每日1剂,代茶饮。 

三、针炙疗法: 

1、体针疗法:常用穴位有风池、百会、合谷、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透针用内关透 

外关、曲池透少海,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隔日针1次,7日为1疗程。 

2、耳针疗法:常用穴有降压沟、脑干、内分泌、皮质下、神门、眼、心等。每日或隔日 

针1次,每次1~2穴,留针30分钟,7~10日为1疗程。亦可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籽代替埋 

针,每日按压2~3次。 

3、七星针疗法:用梅花针轻叩头部、脊柱两侧,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 

1疗程。 

四、推拿疗法:百会、风池、风府、太阳、印堂、肺俞、心俞、胸俞、肾俞穴,用推、 

拿、抹、 按、搓手法。 

五、磁疗、激光照射等治疗。 

六、常用止眩晕中药: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等,可在辨病、辩证基础上选用。 

七、常用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天麻首乌片、刺五加片、脑心舒、强力脑心康、天麻丸、 

步长脑心通、天麻注射液等。 

20.5头痛 

慨述 

头痛,症状名。为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症状。风寒湿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 

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因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均可导致 

头痛。除脑系疾病、头颅损伤及眼、口、鼻等头部病变外,许多全身性疾病也都可以导致 

头痛。头痛作为主症还可以是独立的病种,如偏头痛、面风痛、厥头痛等。 

临床若对导致头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头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根据头痛的主要位置以辨病位与病种,如: 

1、前额痛多见于眼、鼻疾病及血劳等。 

2、一侧头痛多见于耳病及偏头风(痛)、面风痛等。 

3、头痛部位固定、持久,可见于脑瘤、颅脑痈;巅顶痛多见于神郁。 

4、枕部痛多见于项痹、风眩、脑瘤等。 

5、全头痛或痛位不定者,多见于头脑外伤、神劳、虚眩等。 

二、根据头痛的新久缓急及时间等,进行辨病思考,如 

1、新起头痛多属外感,如感冒、时行感冒、春温等。 

2、经常头痛多为内伤杂病,如各种虚劳类疾患等。 

3、突起剧痛可见于厥(真)头痛、面风痛、偏头风(痛)、雷头风、出血中风等病。 

4、下午或晚间头痛甚者,常为眼部疾病。清晨或上午痛甚者,常为鼻科疾病。 

5、持续痛且进行性加剧者,常为脑部癌瘤、颅脑痈。 

6、痫病则于发作后常有头痛。 

三、根据伴随症状进行诊断思考,如: 

1、头痛伴恶心呕吐,并有发热者,可为邪毒及脑,如时行感冒、春温、暑温、脑痨、温毒 

发斑、颅脑痈等;不伴发热者,可为头部外伤及内伤、厥头痛、脑部癌瘤等。 

2、神劳之头痛伴有头晕、失眠、健忘。 

3、脑痨之头痛常伴盗汗、潮热等症。 

4、面风之头痛因风冷等刺激而诱发。 

5、女性头痛间歇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常为偏头风(痛)。妊娠期间出现偏头痛者,称 

妊娠偏头痛。 

6、外感温热、温毒所致头痛常伴高热等症。 

7、老年人头痛伴肢体振颤等症者常见于脑络痹。 

8、疟疾发作时,见寒战、发热而头痛剧烈。 

9、神郁之头痛多与精神情绪密切相关。 

辩证论治 

一、风寒犯头证: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寒 

止痛。86、川芎茶调散加减。 

二、风热犯头证:头痛而胀,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 

数。疏风清热止痛。309、芎芷石膏汤 加减。 

三、风湿犯头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疏风祛湿 

止痛。487、羌活胜湿汤 加减。 

四、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食少腹胀,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 

白,脉细弱。补气生血。31、八珍汤 加减。 

五、肝肾阴虚证:头痛,眩晕,耳鸣,心烦少寐,目干涩,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 

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滋补肝肾。397、杞菊地黄丸 加减。 

六、肝阳上亢证:头胀而痛,眩晕,心烦,急躁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赤,舌红,苔 

薄黄,脉弦有力。平肝潜阳。114、天麻钩藤饮 加减。 

七、肝火犯头证:头痛剧烈,目睛胀痛,面红气粗,烦躁易怒,耳鸣如潮,口苦,口渴欲 

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干,苔黄,脉弦数。清肝泻火。527、栀子清肝汤 加 减。 

八、寒滞肝脉证:头部冷痛,巅顶痛甚,得温则缓,口淡不渴,恶心吐誕沫,四肢不温, 

舌质暗,苔白,脉沉紧。暖肝散寒止痛。407、吴茱萸汤 加当归、肉桂。 

九、痰浊犯头证:头痛昏矇,胸脘满闷,呕吐涎沫,纳呆,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祛痰 

化浊止痛。276、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减。 

十、痰热内扰证:头目胀痛,胸闷呕恶,咳吐黄痰,口苦,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清热涤痰。337、竹沥达痰丸 加减。 

十一、瘀血犯头证: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昼轻夜重,或有头部外伤 

史,舌质紫,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活血化療通络。715、通窍活血汤 加减。 

十二、肾精不足证:头痛眩晕,耳鸣键忘,腰藤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宫寒不孕,舌 

淡,脉弱。补益精髓。69、大补元煎加紫河车。 

其他治疗 

一、疼痛剧烈者,可给止痛药物,如去痛片、安痛定等。 

二、单方验方: 

1、黄芪、川芎、按2:1份量,泡服,治气虚型头痛。 

2、夏枯草10-15克,菊花10克,泡服,治肝阳上亢头痛。 

3、鹅不食草30克,白芷15克,冰片1.5克,研细末,用棉签点药粉,送入鼻腔,治偏头 

痛。 

三、贴敷疗法:白附子、葱白捣烂,取豆大颗粒贴敷太阳穴,治太阳头痛。 

四、熏蒸疗法:川芎15克,蚕砂30克,僵蚕20~30个,白芷15克,密闭煎至有药味,然后 

按痛处大小,在药盖中间开一小孔,进行熏蒸。 

五、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主穴常有百会、太阳、风府、大椎、攒竹、瞳子髎等,配穴根据头痛部位不 

同而循经取穴。 

2、七星针疗法:叩刺常规刺激区,并重叩太阳、印堂及头痛局部出血,或叩太阳加拔火 

缺罐。 

六、推拿疗法:用推、拿、按、摩、抹、揉、搓手法。 

外感取头维、风池、大椎、合谷、太阳、肩井; 

痰郁取膻中、中脘、中府、丰隆、脾俞、三阴交; 

气虚取膻中、中脘、气海、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血虚取头维、神门、膈俞、肝俞、脾俞、心俞。 

七、常用止痛中药:川芎、白芷、蔓荆子、菊花、天麻、细辛、藁本等,可在辨病辨证基 

础上选用。 

八、常用中成药:川芎茶调散、正天丸、太极通天口服液、步长脑心通、强力天麻杜仲丸等。 

20.4盗汗 

盗汗是指睡时出汗,醒后汗止的汗出异常症状。常因阴血不足,湿阻气机等所致。痨病、 

佝偻病和温热性外感病恢复期多有盗汗。 

临床若对导致盗汗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盗汗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1、自汗、局部多汗不在其列。 

2、除常规检查外,胸部X线检查多属必要,或作痰涂片找抗酸杆菌。 

3、进行性消瘦,咯血,咳嗽,午后潮热,颧红者应考虑痨病;近期有急起发病,伴高热 

病史者,多为温热性外病恢复期。 

辩证论治 

一、心血虚证:盗汗、心悸、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红,脉细弱。补血养心,益气 

固表。36、人参养营汤 加龙骨、牡蛎 。 

二、阴虚火旺证: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尿黄便结,舌 

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318、当归六黄汤加 糯稻根、浮小麦。 

三、气阴亏虚证:盗汗,潮热,五心烦热,肢体倦怠,气短口渴,舌红瘦小,少苔,脉微 

弱。滋阴益气。259、生脉散 加黄芪、糯稻根。 

其他治疗。 

一、单方验方: 

1、乌梅10枚、浮小麦15克、桑叶10克、大枣10枚,水煎服。 

2、瘪桃干15枚、红枣10枚,水煎服。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大椎透结核穴,华盖透璇玑、尺泽,或肺俞透天柱,膻中透玉堂、足三里。 

手法选用可据病情程度而定,30日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疗法:取膏肓、膈俞、胆俞等为主穴,配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5~7壮,10 

次为1个疗程。 

3、穴位注射疗法:主穴取结核穴、肺俞、膏肓、肺热穴、肾俞,配穴取孔最、曲池、足 

三里、三阴交。用维生素B1,注射主穴、配穴各1个,隔日1次。 

4、穴位埋线疗法:一组取结核穴、厥阴俞透肺俞、中府透云门;二组取膏肓、肺热穴。 

两组交替埋植羊肠线,间隔20~30日。 

三、常用止盗汗中药: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糯稻根、熟地、五倍子等,可在 

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20.3自汗 

自汗是指不因劳累、炎热、衣着过暖、服用发汗药等因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汗出异 

常症状。营卫不和、表虚不固、正气外越等为自汗的常见原因。引起自汗的常见疾病有虚 

劳类、脱病类疾病,中暑、瘿气等。 

临床若对导致自汗的病种不能确定时,可以自汗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本文所指的自汗,应与盗汗(睡时汗出,醒后则止)、局部多汗(腋部或掌跖部多 

汗)区别。 

二、经常自汗,体质虚弱者,多为久病体虚,或为虚劳类疾病。 

三、根据病史,伴随症等进行诊断,如: 

1、怕热、食欲亢进、颈部肿块、眼突而多汗者,多为瘿气。 

2、病前1~4周有咽痛史,症见发热恶寒或持续低热,关节酸痛而多汗者,应考虑痹病 

等。 

3、饥饿时,或胃切除患者于餐后突然多汗,伴心悸、面色白者,多为饥厥。 

4、起病急骤,伴高热者,多属温热性外感病。温热病后期热退之后,因体虚未复,亦常 

有自汗表现。 

5、妇女产后,自汗或盗汗不止,称为产后汗症。

四、临床一般不会以自汗为主诉而就诊,其他疾病中有自汗主症时,应有原发病特点,对 

此应全面分析,并作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抗“O”、血沉、粘蛋白、T3、T4、基础代谢率 

等,以助确立诊断。 

辨证论治 

一、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 

白,脉细弱。益气固表。190、玉屏风散 加浮小麦、牡蛎、党参等。 

二、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 

脉浮缓。调和营卫。624、桂枝汤 加减。 

三、风湿犯表证: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祛湿解表。 

368、防已黄芪汤 加减。 

四、暑伤津气证: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 

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清暑益气生津。107、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五、湿热蕴蒸证: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或滑数。清热化湿。48、三仁汤 加减。 

六、阳脱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 

无根。回阳固脱。510、参附龙牡汤加减。 

其他治疗 

一、对精神紧张伴失眠等症者,可给镇静剂,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二、单方与成药: 

1、黄药子6克,煎水服,1剂/日。 

2、六味地黄丸,1丸/次,2次/日。 

3、天王补心丹,1丸/次,2次/日。 

三、体针治疗:夹脊穴(颈3~5)、间使、三阴交为主穴,配阴郄、复溜、太冲、内关等 

穴,交替使用。 

四、常用止汗中药:黄芪、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五倍子等,可在辨病、辨证 

基础上选用。 

20.1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 

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 

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可导致发热。 

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临床对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 

时,可以发热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体温升高到37.5以上,或患者自觉身体发热,均可称为发热。 

二、定时检测体温,明确热势、热型。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可作为普通检查。并 

据具体病例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生化等实验室检查,以资诊断和鉴别。 

三、辨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1、外感发热一般起病较急,初起常伴恶寒。应注意起病季节,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有 

无接触史等。 

2、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 

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发热多表现为低热,通常伴有自觉手足心热、头晕、神 

倦、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四、根据热势进行诊断,如: 

1、不规则发热可见于感冒、三痹。 

2、一天内体温波动达3~4或以上,其低点可降至37以下者,常见于流注、肾瘅、痨病病 

情恶化、疟疾等。 

3、一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上,体温不降至正常者,常见于时行感冒、肺热病、心瘅、温毒 

发斑、疟疾重症。 

4、持续高热,一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内者,常见于湿温极期、暑温等。 

5、热退数日后再度发热(双峰热),伴肌肉疼痛、萎软者,常见于软脚瘟。 

五、结合伴随症、病史等进行诊断,如: 

1、伴头痛、昏迷、惊厥、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者,应考虑春温、暑温、 

脑痨、中暑、颅脑痈等。 

2、伴咳嗽、胸痛、咯痰者,多见于肺热病、暴咳、肺痈、悬饮等。伴心悸者,可为心 

瘅。 

3、伴腹痛或并有腹部包块者,应考虑肝痈、肝热病、胆瘅、肠痈等。 

4、伴寒战者,见于肺痈、流注、胆瘅、肾瘅、春温、稻瘟病、疟疾等。 

5、伴黄疸者,常见于肝热病、肝瘟、稻瘟病等。 

6、伴核肿大,可见于风疹、沙虱病、丝虫病、稻瘟病、鼠疫等。 

7、伴有斑疹者,常见于湿温、温毒发斑、流注、疫斑热、沙虱病、蓄血病等。 

8、小儿伴皮疹还应考虑麻疹、风疹、水痘、烂喉丹痧等。 

9、伴脾脏肿大,见于流注、湿温、疟疾、益虫病等。 

10、伴肋椎角疼痛及尿频、脓尿、血尿者,提示肾瘅、肾著急性发作、肾痈、热淋等。 

11、伴局部锨红肿痛者,常为疮疖痈疽类疾病。 

12、小儿夏季发热,口渴尿少者,可能为夏季热;成人夏季发热,起于高热下劳作等者, 

多为中暑、伤暑;夏季低热、倦怠嗜卧者,多为疰夏。 

13、发热伴臖核、肝、脾肿大者,应考虑恶核、血癌等。 

14、伴关节、肌肉酸痛、面颊部有蝶形红斑者,多属蝶疮流注。 

15、多食易饥、消瘦多汗者,应考虑瘿气的可能。 

16、低热伴盗汗、咳嗽等症者,有可能为痨病。 

17、急起发热伴面色青灰、脉细数、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等脱病症状者,应考虑肺热病重 

症、春温、疫毒痢、流注、疫斑热等。 

18、妇女产褥期出现发热,称为产后发热。 

19、40岁以上,长期低热,或持续高热,伴贫血、血沉增快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应警惕 

癌病之可能。 

辨证论治 

一、风寒束表证: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脉浮紧。辛温解表。 

531、荆防败毒散加减。

二、风热外袭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口渴,头痛,咽痛,咳嗽,或有出疹,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疏散风热。766、银翘散加减。 

三、风热疫毒证:高热,微恶风,头痛剧烈,面红目赤,口大渴,甚则神志模糊不清,语 

言错乱,舌红,苔薄黄,脉洪数。疏表清热解毒。821、清瘟败毒饮 加减。 

四、风湿化热证:身热不扬,微恶风寒,头重身困,汗湿沾衣,口渴不欲饮,舌红不干, 

苔黄微腻,脉濡数。疏风清热祛湿。839、越婢加术汤加减。 

五、外燥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肤燥少汗,咳嗽痰少,咽干口渴,舌红少津,脉 

浮数。疏表润燥。720、桑杏汤加减。 

六、暑湿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身困重,恶心纳呆,口渴,舌红苔黄微 

腻,脉滑数。祛暑化湿解表。917、新加香薷饮 加减。 

七、暑热内郁证:高热烦躁,甚或神昏,面红目赤,无汗,伴恶心,呕吐,胸闷,舌红或 

绛紫,脉沉数。清热透暑。107、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 

八、气分热盛证:身壮热,不恶寒,但恶热,口渴欲饮,汗多,心烦,气粗,大便秘结, 

小便短黄,面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辛寒清热。267、白虎汤加减。 

九、营分热盛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渴不多饮,皮肤干燥,斑疹隐隐,小便短黄,大 

便干结,舌绛,苔黄少津,脉细滑数。清热凉营。813、清营汤加减。 

十、血热内扰证:发热,神昏谵语,斑疹显露,面赤唇红,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深 

绛,脉滑数。清热凉血。895、犀角地黄汤加减。 

十一、热闭心神证:高热,烦躁不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滑数。清心开窍。 

806、清宫汤加减,配服353、安宫牛黄丸或312、至宝丹 。 

十二、热盛动风证:高热,昏仆抽搐,手足蠕动,舌红,脉洪大。清热熄风。830、羚角 

钩藤汤 配服864、紫雪丹。 

十三、肝郁化火证:时觉发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 

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疏肝解郁、清肝泻火。176、丹栀逍遥散  

加减。 

十四、瘀热内郁证: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躯 

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甚或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 

点,脉涩。化瘀清热。340、血府逐瘀汤加减。 

十五、痰热内扰证:发热不高,持久不退,咳嗽咯痰,胸闷心烦,体重乏力,渴不欲饮, 

舌红胖,苔黄腻,脉滑数。化痰清热。732、黄连温胆汤 加减。 

十六、气虚发热证: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 

自汗,易于感冒,食后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而数。益气清热。423、补中益气汤 

加减。 

十七、血虚发热证: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 

舌质淡,脉细弱。养血清热。230、归脾汤 加减。 

十八、阴虚内热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 

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苔少,脉细数。 

滋阴清热。472、知柏地黄汤或452、青蒿鳖甲汤加减。 

十九、虚阳浮越证:自觉发热,面红如妆,阵发烘热,下肢清冷,小便清长,舌淡苔润, 

脉浮数无根。引火归原。212、右归饮 加减。 

其他治疗 

一、高热者,应降温治疗,适用于成人体温大于39.5,小儿大于39者,或有严重心、肝、 

肾、脑疾患,不耐高热者,及高热持久不退,机体消耗过大者。 

1、物理降温:对突然高热不退,神志昏迷病人,用酒精、冰块、清凉水等搽洗头部、腹股 

沟及全身;冷盐水灌肠等。过高热者,应在大血管浅表部位,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 

放置冰袋,或快速静脉滴注冷却的4液体。表证阶段不得使用物理降温, 

2、药物降温: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等解热镇痛剂可酌情选用。老人、小儿、体 

弱者,用退热药物剂量要小,并注意观察,防止出现虚脱。 

二、常用中成药 

1、一般单纯高热,选用安宫牛黄丸;高热兼抽搐,选用紫雪丹;高热昏迷者,用至宝丹。 

2、醒脑静注射液(系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黄蒿素(黄芪、青蒿)注射液、一枝黄花 

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双 

黄连针剂等,肌注或静脉滴注。 

3、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胶囊、新雪丹、瓜 

霜退热灵等,口服。 

4、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夏桑菊冲剂、小柴胡冲剂、感冒清、感冒通等,用于外感 

表证之发热。  

三、针炙疗法: 

1、体针疗法:取曲池、合谷、内关、阳陵泉等穴,用泻法。 

2、三棱针疗法:太阳穴、十宣穴、耳缘静脉等部位,三棱针局部放血。 

四、擦浴疗法: 

1、荆芥15克、薄荷15克;或麻黄10、薄荷15克,煎水擦浴,适用于风寒束表之发热。 

2、用20%石膏煎水四、擦浴。适用于风邪热入里之发热。 

五、常用退热中药: 

退表热常用银花、连翘、薄荷。 

退里热常用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 

清营血分热,常用水牛角、生地、玄参、丹皮等; 

清虚热常用白薇、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 

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六、多饮水,或静脉补充液体。 

19.21电击伤 

电击伤指身体某部分接触电源,或为雷雨时闪电直接击中人体所致。以电流造成脑、心脉 

损害等为主要表现的损伤类疾病。电击伤的程度不一,预后也不一致,轻者仅有局部麻木 

或震颤,不足为害;重者呼吸心搏骤停;遭受雷击者常立即死亡,体表亦被烧焦。 

依据 

1、有触电或被雷电击中依据。 

2、轻者尖叫,惊恐,面白,头晕,心悸,软弱无力;重者抽搐,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皮肤湿冷,神志模糊,昏迷,脉微,甚至立即死亡。 

3、触电局部水泡,坏死,炭化,有二处以上创口,一个进口,一个或几个出口,心动过 

速,心律失常,呼吸停止,可伴有肢体瘫痪、出血、骨折等创伤合并症。 

4、心电图示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心搏停止等。 

综合治疗 

一、切断电源,应分秒必争,以尽快的速度使患者脱离电源。 

二、对呼吸微弱或呼吸停止而心跳存在者,应: 

1、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有条件的,应气管插管后,用正负压呼吸器维持呼吸,呼吸频率每 

分钟12次左右,必须长时间(6小时以上)地坚持行人工呼吸,至恢复自主呼吸为止。 

2、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百会。 

3、注射呼吸兴奋剂,可拉明0.375%~0.75%,洛贝林3~6mg,回苏灵8mg静脉注射。 

三、心脏停止搏动者,立即进行心脏按摩,每分钟70~80次,同时配合人工呼吸。心室颤 

者以1:1000肾上腺素或利多卡因100mg,有条件者使用电击除颤。 

四、对症治疗 

1、对昏迷、头痛等症,可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等脱水治疗。 

2、血压下降时,用间羟胺等升压药物。 

3、代谢性酸中毒时应用碳酸氢钠或乳酸钠适量静脉注射,加以纠正。 

4、应用抗生素以预防继发感染。 

5、加强支持疗法,补充充足的营养。 

6、处理电灼伤创面,进行消毒包扎,或清创处理。 

7、及时治疗外伤、骨折等并发症。 

19.20溺水 

溺水又称淹溺。 

溺水之病名见《金匮要略..杂疗方》:“救溺死方:取灶灰两石余,以埋人发,从头至足, 

水出七孔,即活。” 

溺水是人淹没于水中,水积于肺,闭塞气道。以神昏、息微、面紫、肢凉、脉微为主要表 

现的疾病。 

溺水者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 

紊乱和组织损伤,最后造成呼吸和心跳停止。人跌入粪池、污水池或化学品贮槽中,还可 

引起硫化氢或化学品中毒。 

依据 

1、有溺水病史。淹溺吸入液体有淡水淹溺、海水淹溺、粪池淹溺。淹溺类型有吸入型和非 

吸入型。必须注意溺水时间的长短,特别注意有无头部损伤。 

2、频临淹死者被抢救上岸后,往往神志不清,呼吸停止,心跳微弱甚至停搏。患者四肢 

冰冷,皮肤紫绀。口旁及鼻孔充满泡沫液体,或上腹隆起。 

3、动脉血气分析呈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淡水淹溺的有轻度低钾和低钠血症,海水淹溺有 

高钠和高氯血症,血象白细胞增多。 

综合治疗 

淹溺为急性呼吸衰竭,病情进展极为迅速,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一、现场抢救 

1、迅速将患者营救出水,立即清除其口、鼻内的淤泥、杂草及呕吐物,有假牙者也应取 

出,松解束紧的内衣、胸罩、腰带。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倒水处理,利用头低脚高的体位将呼吸道及消化道内水液倒出。最 

简单的方法是救护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将患者腹部横置于救护者屈膝的大腿上,将 

头部下垂,然后按压其背部,使呼吸及消化道内的水倒排出来,倒不出水时应立即停止, 

迅速进行人工呼吸。 

3、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必须同时进行,两者都是溺水抢救工作中最重要的措施。 

4、急救药物的应用:心跳停止者,可心室内直接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尼可刹米等兴 

奋呼吸,对恢复呼吸有一定作用。 

5、针刺治疗:主穴可选用内关、人中、尺泽、关元等。 

6、自动呼吸恢复后,可活动四肢,并作向心的四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苏醒后 

可给饮热茶、热酒或甜姜汤。 

二、溺水时间较长,特别是曾经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者,呼吸心跳恢复后,恢复期的处理十 

分重要。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 

1、静卧,密切观察呼吸、心跳情况,注意血压的变化。 

2、纠正低氧血症,防治肺水肿:及时采取加压吸氧,并应用除泡剂,按情况静脉注射氨 

茶碱、西地兰等药物。 

3、防治脑水肿:一般首选甘露醇,或用地塞米松。 

4、抗感染治疗:原则上一律给予青霉素等2~5日。 

5、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病情严重者,如为淡水淹溺,可静脉输入3%氯化钠溶 

液;海水淹溺者,可静滴5%葡萄糖液。有低血钾或低血钙者,也应作相应的处理。 

6、低温疗法:对减低脑组织耗氧量,保护脑组织有一定作用。 

7、预防肾衰。 

19.19自缢 

自缢之病名出《金匮要略..杂疗方》:“救自缢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 

..........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 

自缢指用绳索系颈悬体,由于体重下垂,使气道闭塞,以气息绝、脉微或无为特征,气还 

则生,气不还则死的损伤类疾病。 

解救方法为立即解除绳物,施人工呼吸。 

自缢的人大都忧郁症。 

忧郁症 

忧郁症在医学上叫做抑郁症。抑郁症一共有两种表现,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 

1、核心症状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所谓的核心症状就是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愉快感缺 

失,病人可以感觉到持续的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即便是有愉快的事情,令人开心的事 

情也很难高兴;兴趣减退,对于过去喜欢的事情现在已经没有兴趣,或者没有积极性;愉 

快感的缺失,好像没有事情能带来愉快感,反而容易疲惫容易疲劳,身体上、精力上都容 

易疲劳; 

2、附加症状,会有比如注意力不能集中、自信下降,对于未来觉得悲观、暗淡,食欲下 

降,睡眠变差,尤其是早醒,还有性欲下降,甚至还会有比较极端的想法,比如自杀,甚 

至极端行为。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忧郁症的主要表现。如果持续的时间超过2周,要考虑 

是不是抑郁症,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尽快就诊。 

19.18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相当于西医学的一氧化碳中毒。 

煤气中毒是指因过量吸入煤气,使气弱不能载血,气血瘀滞,以神昏和皮肤呈樱桃红色为 

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煤气中毒病程中可并发肺热病、肺水、心脏病变等。轻症中毒可完全恢复,重者可出现痴 

呆、瘫痪、肢体震颤、肌肤麻木等后遗症,甚至成为尸厥,或致死亡。 

依据 

1、有产生煤气的条件及接触史。职业性中毒常为集体性,生活性中毒常为冬季生火取暖而 

室内通风不良所致,同室人亦有中毒表现,使用热水器亦是煤气中毒的重要原因。 

2、轻度中毒者有头晕,头痛,乏力,心悸,恶心,呕吐及视力模糊。 

3、病情严重者皮肤呈樱桃红色,呼吸及脉搏加快,四肢张力增强,意识障碍,处于深昏 

迷甚至呈尸厥状态。最终因肺衰。心衰而死亡。 

4、严重患者抢救苏醒后,经约2~60天的假愈期,可出现迟发性脑病症状,表现为痴呆木 

僵。震颤麻痹、偏瘫。痫病发作、感觉运动障碍等。 

5、血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呈阳性反应。轻度中毒血液HBCO浓度为10%~30%,中 

度中毒血液HBCO浓度为30%~40%,重度中毒血液HBCO浓度可高达50%。 

综合救治 

1、迅速将病人转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卧床休息,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经抢救苏醒 

后,亦应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2周,加强护理,预防迟发性脑病。 

2、吸氧,有条件时应迅速采用高压氧治疗。 

3、防治脑水肿,静脉滴注甘露醇与肾上腺皮质激素。 

4、选择广谱抗菌素治疗感染,用物理降温或冬眠药物控制高热。 

5、灌服白萝卜汁或浓茶,醒后饮白糖水。 

19.16食郁肉中毒 

食郁肉中毒相当于西医学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嗜盐菌食物中毒。 

《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有“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 

食郁肉中毒指因进食密闭容器内的变质肉类所致。以呕泻,烦躁不安为主症,甚至可致死 

亡的中毒类疾病。 

依据 

1、有食密闭器内生、熟变质肉类病史。发病急。 

2、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多较严重,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 

疼痛。常伴有频繁腹泻,粪便呈水样或水样挟脓血、粘液,少数可呈血水或洗肉水样便。 

3、重症病例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昏迷而危及生命。 

4、从可疑食物、食具或粪便中分离出嗜盐菌,血清凝集素试验凝素效价可升至1:80以 

上。 

辩证论治 

一、肠道湿热证:腹痛腹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不,肛门灼热,烦热 

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利肠道(湿热)。846、葛根芩连汤加 

减。 

二、肠道寒湿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舌苔 

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温中化湿。956、藿香正气散加减。 

三、食滞胃肠证: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粪臭如败卵,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纳呆,舌苔 

垢浊或厚腻,脉滑。消食导滞。556、保和丸合529、枳实导滞丸加减。 

其他治疗 

一、卧床休息,多喝盐开水、茶水、菜汤、萝卜水等。忌食油腻、难于消化及刺激性食 

物。 

二、病情严重者,可酌情给予氟哌酸、庆大霉素、痢特灵、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腹痛 

或选用颠茄片、阿托品,腹泻次数多可选用次碳酸泌,注意纠正水或电解质紊乱,防治休 

克。 

三、针灸疗: 

1、胃肠湿热证:取天枢、合谷、上巨虚,针用泻法。腹痛甚加中脘、神阙、足三里、公 

孙、内庭;呕吐甚加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腹泻甚加内庭、阴陵泉;高热加曲池、 

大椎。 

2、肠道寒湿证:取穴天枢、上巨虚、中脘、气海、阴陵泉针灸并用。 

3、食滞胃肠证: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针用泻法。 

四、外治法:肠道寒湿证者可取吴茱萸、食盐适量,炒热布包,熨脐下;或用吴茱萸30 

克,研细末,和盐水调涂两手足心。  

五、单方验方: 

1、赤小豆30克,炒为末,水送服。 

2、藿香正气水,1支/次,口服。 

3、马齿苋60克、大蒜30克,煎汤顿服。 

4、大蒜1头,雄黄1克,混合捣烂,温开水冲服。 

5、仙鹤草30克,煎汤频服。 

6、辣蓼、马齿苋、鱼腥草各20克,木香6克,水煎服。 

7、仙鹤草30克、地榆30克,芍药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19.15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有“饮食中毒”治之方。 

食物中毒指因进食含有毒素的食物所致。以腹痛、呕泻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食物中毒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葡萄糖球菌食物中毒等。一般预后良好,但重症 

可并发厥脱,若不及时抢救,亦可导致死亡。 

依据 

1、有进食含有毒类的不洁食物史。起病骤,病势急。同食者多同时发病。 

2、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初为粥样,继呈水样,一日数次或数十次不 

等,无里急后重,腹部压痛明显,肠鸣漉漉,或有恶寒、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严重 

者呕吐剧烈,腹泻严重,大便呈水样,口干口渴,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差,尿少,甚至出 

现抽搐 

、昏迷。 

3、大便镜检见少量红白细胞,食物残渣,呕出物、糞便细菌培养或早期血培养等项检查 

可分离出病菌。 

辩证论治 

一、胃肠湿热证:恶心呕吐,脘痞腹痛,腹泻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不,肛门 

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热利湿。948、燃照汤或 

616、蚕矢汤加减。 

二、肠道寒湿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舌苔 

白腻,脉濡缓。散寒除湿。956、藿香正气散加减;或537、胃苓汤加藿香、木香等。 

三、食滞胃肠证:呕吐酸馊,纳呆厌食,腹痛腹泻,矢气腐臭,肠鸣,泻后痛减,粪臭如 

败卵,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消食导滞。556、保和丸合529、枳 

实导滞丸加减。 

四、津气亏虚证:上吐下泻,口渴引饮,神疲气短,皮肤干燥,眼球凹陷,舌红苔干,脉 

细无力。益气生津。259、生脉散加山药、石斛、乌梅、白芍等。 

五、脱阳证:大便稀溏、滑脱不禁,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精神恍 

惚,舌淡苔滑润,脉微或浮数无根。回阳固脱。329、回阳救急汤 加减。 

其他治疗 

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在中毒早期可自行催吐,洗胃和导泻,呕吐、腹泻严重者禁 

食,可少量多次饮茶水或淡盐水,病情好转后予以流质饮食,半流饮食,逐渐过度到正常 

饮食,忌食油腻、难于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二、呕吐腹痛严重者,可给颠茄合剂或阿托品。病情严重者,可酌情给予氟哌酸、庆大霉 

素、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吐泻频繁造成水或电解质紊乱时,酌情止吐、止泻,注意纠 

正水或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据情酌用血管活性药物。 

三、针灸疗: 

1、胃肠湿热证:取天枢、合谷、上巨虚,针用泻法。腹痛甚加中脘、神阙、足三里、公 

孙、内庭;呕吐甚加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腹泻甚加内庭、阴陵泉;高热加曲池、 

大椎。 

2、肠道寒湿证:取穴天枢、上巨虚、中脘、气海、阴陵泉针灸并用。 

3、食滞胃肠证: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针用泻法。 

4、阳气脱阳证: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或用刮痧疗法。 

四、中成药: 

1、呕吐较甚者,可服189、玉枢丹,0.3~0.6克,加生姜汁5~7滴,开水调服。 

2、泄泻甚者,偏寒用纯阳正气丸,3克/次;偏热用红灵丹,0.3~0.6克/次。 

3、呕吐腹痛者,藿香正气水5~10ml。3次/日。 

五、单方验方: 

1、马齿苋30克,苦参15克,水煎服。 

2、山楂120克,厚朴10克,水煎服。 

3、穿心莲15克、鱼腥草15克,黄柏6克,水煎服。 

4、鲜大蒜适量,食服。 

5、凤尾草30~60克,水煎服。 

19.14菜乌紫病 

菜乌紫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亚硝酸中毒。 

菜乌紫病指因进食新腌制的蔬菜所致,以皮肤、黏膜紫绀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一 

般预后较好,严重者可并发厥脱、肺衰,若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 

依据 

1、多发生于儿童,有进食大量新腌制咸菜,熟煮后久置之青菜:变质腐败之蔬菜史,或有 

长期食用含有过量硝酸盐或亚硝酸盐食品、饮用亚硝酸盐含量过高的井水(苦井水)史, 

或误食亚硝酸盐或硝酸盐史。 

2、一般服后2小时内出现症状,见头晕,头痛,倦怠嗜睡,或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心悸,气促等。 

3、特征性症状为皮肤、口唇、指甲、舌、口腔粘膜呈青紫色,抽出的血为黑紫色。并有 

血压下降,脉搏细数,重者可为脉迟缓或结代。 

4、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咯泡沫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肺衰, 

其次为厥脱。 

5、血液检查高铁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正常。 

西医救治 

1、如食人在2~4小时之内,应立即洗胃导泻。 

2、还原高铁血红蛋白:可用1%美蓝溶液,1~2mg/kg,1~2小时后可重复1次。继用维 

生素C0.5~1.0克稀释葡萄糖中静脉注射。静注色素细胞丙15~30mg。 

3、呼吸困难者吸氧,呼吸浅表或不规则时注射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可应用机械通 

气。 

中医救治 

一、涌吐排毒法: 

1、甘草60克,瓜蒂7个,玄参60克,地榆15克,水煎服,以催吐排毒。 

2、绿豆汤洗胃。 

二、中和解毒法: 

1、甘草、绿豆适量,煎汤服。 

2、生黄豆120克,生绿豆60克,共捣碎,加入米泔水服下,2次/日。 

三、泻下排毒法: 

1、玄明粉15~30克,冲服。 

2、番泻叶15克,泡水服。 

四、利尿解毒法: 

1、车前草、白茅根各30克,煎水服。 

2、绿豆、白糖适量,煎汤服。 

19.13毒蘑菇中毒 

《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有“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之方。” 

毒蘑菇中毒指因误食毒蘑菇所致。其症状因毒蘑菇所含成份及其毒性作用而异,以胃肠、心脉、 

脑神、肝肾等受损所致的不同临床表现为特点的中毒类疾病。 

毒蘑菇中毒的预后亦与毒物成分相关。或经抢救而痊愈,或因毒性凶悍而致死。导致死亡的原因 

多为肝厥、肺衰、肾衰。 

依据 

一、多见于夏秋季节,有食野蕈史,同食者一般同时发病。 

二、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下列五型: 

1、肠胃型:表现为剧烈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 

2、神经型: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严重者可见呼吸抑制甚至昏迷死亡。 

3、精神型:头晕,精神错乱,昏睡,严重者多有幻觉谵妄表现。 

4、溶血型: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甚至出现无尿或少尿等肾衰表现。 

5、肝病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虽自行缓解或消失,但于1~2天后再表现为黄疸、出血, 

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惊厥、昏迷。 

体检 

1、胃肠炎:低血压、休克、昏迷与肾功衰竭。 

2、肝脏损害:肝脏肿大、黄疸、出血、肝性昏迷。 

3、毒蘑菇碱样症状:血管扩张、心率缓慢、血压下降、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呼吸道阻塞导 

致窒息。 

4、血液系统症状:急性溶血、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皮肤紫癜等。 

5、神经精神症状:四肢远端感觉障碍、对称性肌力减退、腱反射迟钝;幻听、幻视、精神错 

乱、谵妄、抽搐、惊厥、昏迷等。 

西医救治 

一、消除毒物: 

1、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洗胃,洗胃毕从胃管灌入活性炭或通用解毒剂混悬液,随后用温 

开水将之洗去。 

2、洗胃后由胃管注入硫酸钠溶液导泻。对有严重腹泻者不用此法。 

二、阿托品的应用:主要用于含毒蘑菇碱的毒蘑菇中毒。 

三、疏基解毒药;用于毒伞、白毒伞等毒蘑菇中毒,常用药物有二琉基丁二酸钠、二琉基丙磺酸 

钠。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溶血型毒蘑菇中毒及其他中毒病例。 

五、对症治疗:积极输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对有肝损害者应给予保肝支持治 

疗。对有精神症状或有惊厥者应予以镇静或镇惊药物,并可试用脱水剂。 

中药治疗 

一、涌吐排毒法:用于食入毒蘑菇在3~4小时内,症见胃脘疼痛,欲吐而吐不出者。 

1、三圣散:黎芦6克、防风10克、瓜蒂6克、或明矾6克,煎水顿服。 

2、甘草60克、瓜蒂7个,玄参60克、地榆15克或苦参30克,水煎服。 

3、盐水或绿豆汤洗胃。 

二、中和解毒法:用于毒物已进入肠道,症见胃脘剧烈灼痛。吞咽困难,并有持续性 

呕吐者。 

1、榆树面60克、鸡蛋清5个,调成糊状服下。 

2、生黄豆120克、生绿豆60克、共捣碎加入米泔水服下,2次/日。 

3、甘草、绿豆适量,煎汤口服。 

三、泻下排毒法:用于毒物已由胃人肠,部分已吸收者。 

1、厚朴10克、大黄6克、以水100m1,煎至60ml顿服。 

2、玄明粉15~30克、冲服。 

3、番泻叶15克、泡水服。 

四、利尿解毒法:用于毒物己被吸收入血脉、脏腑者。 

1、车前草、白茅根各30克、煎水服。 

2、绿豆、白糖适量,煎汤服。 

3、五苓散18克、白糖30克、水调服。 

4、六一散15克、水调服。 

五、解毒蘑菇毒法: 

1、白矾6克、香油1盅,调匀,开水冲服。 

2、甘草120克、煎汤频服。 

3、绿豆120克、生甘草30克、丹参30克、连翘30克、石斛30克、白茅根30克、大黄15~ 

30克,水煎服,日夜各1剂,必要时6小时1剂。 

4、金银花30克、甘草15克、水煎服。 

5、鲜梨树叶1500~2000克、冷水洗净后捣烂,再加冷开水少许榨汁,分多次灌服。 

19.12杏仁中毒 

杏仁中毒见《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证见无发热或体温不足,昏迷,惊厥,呕吐,瞳孔散 

大,可迅速死亡。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文献记载用蓝子汁、杏树皮解毒,可参考。 

杏仁中毒指因过量误食苦杏仁所致,以呕泻,神昏,惊厥,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可迅速 

死亡的中毒类疾病。 

杏仁所含的毒质为氰甙类。成人服食苦杏仁40~60颗,小儿服食10~12颗,即可引起中 

毒。 

依据 

1、有误食过量苦杏仁史。中毒症状大多在食后2~4小时出现。 

2、中毒较轻时,中毒症状出现较迟,多在食后9~12小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 

自沫及粘液,腹痛,并见头晕头痛,精神不振,乏力,嗜睡等。 

3、中毒严重时,中毒症状出现较快,多在食后1~6小时,除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头 

痛,疲乏嗜睡等症状加剧外,并有呼吸困难。急促,继而不规则、缓慢、浅表,口唇青 

紫,四肢厥冷。瞳孔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烦躁,甚至阵发性抽搐、昏迷,血压下 

降等表现。或呼吸停止,仅存心跳。 

综合救治 

一、洗胃或催吐:进食过量苦杏仁4~6小时内立即用l%过氧化氢,或1:5000高锰酸钾, 

或5%硫代硫酸钠液洗胃,洗胃前可由胃管注入药用炭混悬液作吸附剂,如无条件进行洗 

胃,而病人又神清合作,可嘱口服大量温开水后予以催吐剂,使胃内残留苦杏仁全部吐 

出。 

二、导泻:洗胃毕,从胃管灌入硫酸钠溶液导泻。 

三、解毒处理: 

1、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与供硫剂的联合应用:亚硝酸异戊酯1~3安瓿,裹在手帕中,折断 

之,立即吸入15~30秒钟,可在3~5分钟后重复1~2次,继用2%~3%亚硝酸钠水溶液10 

~15mg加入葡萄糖溶液40ml中缓慢静脉注射,于10分钟内注完,接着用原来注射针头静 

脉注入25%~50%硫代硫酸钠溶液20~50m1,于10分钟内注完,需要时一小时后可重复 

取半量或全量。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 

2、新鲜萝卜3~4斤,洗净捣烂,取汁服。 

3、蕹菜1斤,榨汁加红糖服。 

4、崩大碗120~150克,水煎服。 

四、对症治疗: 

1、吸氧。 

2、高渗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 

3、使用呼吸兴奋剂,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 

4、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纠正休克等。 

5、有抽搐者酌情应用水合氯醛。 

6、重症病例可应用细胞色素C、ATP、辅酶A等药物。 

7、肌注青霉素等预防感染。 

19.11乌头类中毒 

乌头类药物有川乌、草乌、附子、落地金钱、雪上一支蒿、博落回和搜山虎等。主要含有 

毒性强大的乌头碱。 

乌头类中毒指因服用过量乌头、附子、天雄所致。以口唇、四肢麻木,头晕,言语不清, 

视力模糊。严重者出现心悸,血压下降,神昏,抽搐等症,甚至导致死亡的中毒类疾病。 

乌头类药物的一般中毒剂量为:附子30~60克,川乌30~90克,草乌3~4.5克,一枝蒿 

1.5~3克,落地金钱1~2.5克,搜山虎3克。生服时毒性最大。 

依据: 

1、有服用过量乌头类药物史。所用乌头类药物多因煎煮时间不够,乌头碱未破坏而中毒。 

2、中毒的主要表现是先有口腔和咽喉粘膜烧灼感和疼痛,口舌发麻,麻木逐渐波及四肢 

和全身,继而不能站立,头晕头痛,皮肤感觉先减退后消失,言语困难,运动不灵。瞳孔 

先缩小后扩大,有复视。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严重者有牙关紧闭,四肢抽 

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心悸,胸闷,脉迟缓、结代或促,休克。 

综合救治 

一、立即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1%~2%鞣酸,或2%食盐水或浓茶叶水洗胃,洗胃 

后可灌药用炭10~20克,随后再灌入硫酸镁溶液20~30克以导泻。 

二、在洗胃的同时,应用大剂量阿托品,一般肌肉或静脉注射阿托品0.5~2mg,每10分钟 

至2小时1次。直至恢复正常窦性心律。 

三、补液: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5%葡萄糖盐水。补给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细 

胞活性药物。需要时给氧。 

四、心电图监测,根据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五、积极对症处理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酸中毒、昏迷等。 

六、单方验方: 

1、苦参30克,水煎服,可纠正心律不齐。 

2、独参汤,生脉散,口服或注射。 

3、甘草15克、犀角1.5克、川连3克、或生姜、芫荽、红糖煎服。 

4、生姜、银花、甘草各15克,煎服。 

19.10雷公藤中毒、黄藤木中毒、红药中毒 

19.10雷公藤中毒、黄藤木中毒、红药中毒 

雷公藤又称黄藤木、红药、红柴胡、犁头刺藤等。 

雷公藤中毒指因误食雷公藤所致。以剧烈腹痛,指甲青紫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本 

病严重可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如能度过5天,预后较好。 

依据 

1、有误食雷公藤史。 

2、首先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或呕血、便血,常易导致失水酸 

中毒。继之出现心、肝、肾的损害,如见心悸,胸闷,气短,紫绀,少尿或无尿等症。 

3、脉搏先慢后快,呼吸先快后慢、深浅不规则,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综合救治 

1、立即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茶叶水、盐水、绿豆汤,或0.5%鞣酸溶液洗胃,洗胃 

毕灌入硫酸镁溶液20~30克导泻。 

2、吸氧,呼吸浅表或不规则时,静脉注射或滴注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中枢兴奋剂。 

呼吸麻痹者,进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3、血压下降或休克,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应用间羟胺,或加入多巴胺静脉滴注升压。 

4、酌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补给大量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细胞活性药物,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以利尿解毒。 

6、有心力衰竭者用西地兰静脉注射。 

7、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有条件者可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8、凤尾草90克,塘螺60个乌桕树鲜嫩芽10个或根皮90克,洗净,捣碎取汁服。 

9、黑豆、绿豆、赤小豆、银花、甘草各30克,煎服。 

10、新鲜羊血,或白鸭血、白鹅血200~300ml,灌服。 

19.9钩吻中毒、断肠草中毒、水莽草中毒

19.9钩吻中毒、断肠草中毒、水莽草中毒 

钩吻又名断肠草、水莽草、野葛、毒根等。 

《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有:“治误食钩吻sh 人解之方” 

钩吻中毒是指因吞食钩吻所致。以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顿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本病病情严重,抢救不及时可因肺衰而死亡。 

依据 

1、有吞食钩吻史。 

2、中毒症状主要有口、咽、腹部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眩晕,四肢麻 

木,言语含糊,肌肉松弛无力,嗜睡,吞咽困难,复视,视物模糊,上睑下垂,呼吸困 

难,早期脉迟缓,以后脉数,心悸,心音减弱,血压下降,昏迷等。 

3、中毒症状的出现,与服食的方法有关,用根煎水服或服食其新鲜嫩芽时,症状多立即 

出现。服食其根时症状出现较慢,有2小时才出现者。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多在10×109/L以上。 

综合救治 

一、催吐、洗胃、泻下。 

1、立即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茶叶水、盐水、绿豆汤,或0.5%鞣酸溶液洗胃,洗胃 

毕灌入硫酸镁溶液20~30克导泻。 

2、食入钩吻在3小时以内,症见胃脘疼痛,欲吐而吐不出者,可用三圣散(藜芦6克、防 

风10克、瓜蒂6克),煎水顿服,用以催吐。 

3、毒物已由胃入肠。则用玄明粉15~30克冲服,或番泻叶15克泡水服,以泻下排毒。 

二、吸氧,呼吸浅表或不规则时,静脉注射或滴注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中枢兴奋剂。 

呼吸麻痹进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三、血压下降或休克,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用扩容剂),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间羟 

胺),或加入多巴胺静脉滴注。 

四、酌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五、补给大量B族维生素、维生素C与细胞活性药物,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利尿解毒。 

六、腹痛、腹泻、心动过缓可注射阿托品。肌肉瘫痪可皮下或肌肉注射士的宁,心力衰竭 

即用西地兰静脉注射。 

七、中草药中和解毒:毒物已进入肠道,症见胃脘剧烈灼痛,吞咽困难,持续性呕吐等。 

1、榆树面60克、鸡蛋清5个,调成糊状服下。 

2、生黄豆120克、生绿豆60克,共捣碎加入米泔水服下,2次/日。 

3、甘草汁灌服。 

4、新鲜羊血,或白鸭血、白鹅血200~300ml趁其温暖时灌服。 

5、蕹菜根、茎,去叶,1斤,捣烂榨汁灌服。 

八、中草药利尿解毒:毒物已被吸收入血液,症见口干,头晕乏力,或呼吸困难,或狂 

躁,或神昏,或四肢麻木,或抽搐,或尿闭者。用车前草、白茅根各30克,煎水服;或五 

苓散18克,白糖30克,水调服。 

19.7疰夏 

19.7疰夏 

疰夏又名夏痿、注夏。疰夏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夏季低热、暑热证。 

疰夏之病名首见于《丹溪心法..中暑》。曰:“疰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 

软,食少体倦者是。”《时病论..夏伤寸于暑大意》曰:“疰夏者,每逢春之交,日长暴暖, 

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 

疰夏指因暑湿这气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主要在夏季倦怠嗜 

卧、低热,纳差为主要表现的实行热性病。预后良好,一般夏季过后自行缓解,但因病程 

较长,而且可每年复发,故而可致正气耗损,体质羸弱。 

依据 

1、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梅雨季节,常有每年夏季反复发作史,每次发作可迁延数月。 

秋凉大多自行缓解。多见于素体较弱及脾胃功能欠佳者。 

2、入夏以后,症见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头晕嗜卧,微热心烦,汗多口渴,食欲不振, 

大便时见溏薄,形体消瘦。 

3、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异常。 

辨证论治 

一、湿热中阻证:身热不扬,渴不欲饮,恶心呕吐,脘腹痞胀,口腻纳呆,便溏不爽,小 

便短黄,或泄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脾胃(湿热)。954、藿朴夏苓汤 合六一散 

(滑石、甘草)加减。 

二、脾虚湿困证:神疲乏力,头晕嗜睡,肢体困倦,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恶心欲吐, 

苔白腻,脉濡缓。健脾渗湿。699、调中益气汤加苡米、茯苓。 

三、暑伤津气证:低热,口渴,汗多或无汗,心烦,神疲乏力,思睡,少气懒言,尿短黄 

或清长,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无力。清暑益气、益胃生津。107、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增强体质,住房空气要流通,保持凉爽。 

2、体针疗:取大椎、曲池、三阴交、气海等穴。 

3、鲜西瓜皮、鲜荷叶,各适量,煎水代茶。 

4、鲜马齿苋250克,水煎多次分服,1剂/日。 

5、连钱草15~30克,煎汤服用。 

6、蚕茧、红枣各20克,煎汤代茶饮服。 

7、鲜藿香、鲜佩兰,沸水浸泡代茶饮。 

8、五味子9克,夏月常服,泡茶代饮。 

9、六一散克,荷叶一角包煎,代茶饮,适用于素体多脾湿者。 

疰的历史注释 

疰:zhù。 

东汉..刘熙《释名..释疾病》云:“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 

清..毕沅疏证:“注,《御览》引作'疰’。疰字虽见《广雅》,而《说文》无之。此 

作'注’字,与训谊正合。叶德炯曰:'《神农本草经..上》:石龙刍味,苦微寒,主风湿、鬼 

注。’鬼注即此症也。《御览..疾病六》引范汪方曰:'凡九十种寒尸注,此病随月盛衰,人 

有三百六十余脉,走入皮中,或左或右,如人所刺至于死,死尸相注,或至灭门。” 

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鬼注候》:“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人有先无 

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瘥之後,余气不 

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受于死。死后注易旁人,故谓之鬼注。” 

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云:“疰,古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称 

注病。疰有转注和留住的意思,指一些具有传染性和病程迁延的疾病。” 

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传尸》:“传尸者,古劳瘵一病之又名也。盖劳瘵之病古名传尸 

者,本谓其尸气病人,而复致人死也。《外台秘要..卷十三..传尸方》引苏游云:'传尸之 

疾,本起于无端,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内传毒气,周遍五 

藏,渐就羸瘦,以至于死。死讫复易家亲一人,故曰传尸’,即其明证。又同篇引文仲 

云:'传尸病..有能食不作肌肤,或二日五日,若微劳即发,大都头额颈骨间寻常微热翕 

翕然。死复家中更染一人,如此乃至灭门’,亦其义也。因其尸气转注,故又名'尸注’;或 

以其病挟鬼邪,故又名'鬼注’。如《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尸注鬼注方》云:'尸注、鬼注病 

者,葛(洪)云即是五尸中之尸注又挟诸鬼邪为害也。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 

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怳怳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积年累月,渐就顿滞, 

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是其例也。” 

由此可见,疰(注)病实际是一种传染病,即“一人死,一人复得”、“死后注易旁人”、“死 

尸相注,或至灭门”之染易者也。西医称肺结核病,即尸注(疰)、鬼注(疰)→传尸→劳 

瘵→瘵疾→肺痨(瘵虫感染--肺结核)。 

19.6.3暑风 

19.6.3暑风 

暑风又名暑痉。暑风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热痉挛。 

暑风是指以高热、神昏、抽搐为主要表现的中暑。 

暑风之名见《时病论..夏伤于暑大意》:“暑风这病,.....卒然昏倒,因肢搐搦,内扰神舍, 

志意不清,脉多弦劲,或洪大或滑数。” 

依据 

1、多有夏季暴晒或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长途行走,田间作业史,年老、产妇、慢性体弱 

病员可在通风不良及过度疲乏、过量饮酒等情况下发生。 

2、高热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皮肤干燥,唇甲背紫。 

辩证论治 

一、暑热动风证:壮热不退,躁扰不宁甚或神昏,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双目 

上视,面赤息粗,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清热祛暑熄风。830、羚角钩藤汤加减,配服 

864、紫雪丹。 

二、阴虚动风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胸闷汗出,四肢抽搐或痉挛疼痛,或肢体麻木、 

震颤,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熄风。52、三甲复脉汤加味。 

其他治疗 

1、积极降温,可采用物理降温法或用西药冬眠1号(氯丙嗪、异丙嗪、杜冷丁)。 

2、输液以纠正失水、失盐,并注意纠正酸碱及电解质紊乱,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氧。 

歌括 

暑风热极火刑金,木无所畏风内生。 

不比外感风邪症,若误汗之变症成。 

木既化风脾受制,卒倒抽搦识不清, 

弦劲洪大或滑数,火去金清木自平。 

兼开郁闷化痰气,清离定巽佐贝金。 

痰呜星竺愦远蒲,角张牙紧加犀羚。 

19.6.2暑厥 

19.6.2暑厥 

暑厥又名暑闭。暑厥相当于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重症中暑中的高热昏迷。 

暑厥之名见《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夏月受热,昏迷若惊,此为暑厥。” 

暑厥是指以高热、神昏,或呕恶腹痛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暑重症。 

依据 

1、夏令季节有暴晒或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长途行走,田间作业史。年老、产妇、慢性体 

弱病员可在通风不良及过度疲劳、过量饮酒等情况下发生。 

2、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高热无汗,体若燔炭,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或小便失 

禁,舌红,苔燥无津,脉细促。 

辨证论治 

一、暑热闭神证:发热口渴,神志躁扰不宁或昏迷,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 

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实。祛暑开窍。813、清营汤 合353、安宫牛黄丸。 

二、暑热动风证:壮热不退,躁扰不宁甚或神昏,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双日 

上视,面赤息粗,舌红苔黄,脉数。清热祛暑熄风。830、羚角钩藤汤加减,配服864、紫雪丹。 

其他治疗 

1、积极降温,可采用物理降温法或用西药冬眠1号(氯丙嗪、异丙嗪、杜冷丁)。 

2、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氧,输液以纠正失水、失盐,并注意纠正酸碱及电解质紊乱。 

3、酌情补充钙制,如10%葡萄糖酸钙。 

4、其余处理详见19.6中暑的其他治疗。 

19.6.1暑脱

19.6.1暑脱 

暑脱相当于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热衰竭 

暑脱指伴有面白、冷汗、血压降低等主要表现的中暑重症。 

依据 

1、夏令季节有暴晒或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长途行走,田间作业史。年老、产妇,慢性体 

弱病员可在通风不良及过度疲劳、过量饮酒等情况下发生。 

2、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而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呼吸浅 

快,神志模糊或昏迷,脉弱或缓慢,血压偏低。 

辨证论治 

一、暑伤津气证:发热,口渴,汗多或无汗,心烦,神疲思睡,气短乏力,尿短黄,舌 

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无力。清暑益气。107、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二、阳脱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尿量减少,面色苍白,呼吸浅促,脉细欲 

绝。回阳固脱。509、参附汤 合 259、生脉散加减。 

其他治疗 

1、配合静脉输适量盐水或葡萄糖盐水,若血压降低者,可给多巴胺或间羟胺升压,注意纠 

正酸碱及电解质紊乱,可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滳注。 

2、针灸,取神厥、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酌取人中、十宣,以开窍苏厥。 

19.6中暑 

19.6中暑 

中暑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重症中暑及高温损伤。 

中暑之名见《三因极-病证方论.叙中暑论》。 

中暑是因夏季在高温和或烈日下劳作,或处于气候炎热湿闷的环境,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 

卒中脏腑,热闭心神,或热盛津伤,引动肝风,或暑闭气机。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 

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性病。 

中暑若及时抢救,一般预后良好,年老体弱或病情严重者,预后不佳。 

依据 

1、多发生在夏季。年老、体弱者或产妇易于发病,有高温(35以上)作业,或烈日下暴晒史。 

2、有汗出口渴,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四肢无力,精神疲乏等 症。 

3、体温多在40左右(其中脱证口温常低于正常,肛温微升);皮肤干燥,昏迷抽搐。 

4、有的病人表现为突起发热无汗,恶心呕吐,剧烈腹痛,或小腿肌肉痉挛性疼痛,或呕 

泻肢冷,或剧烈头痛,呕吐,眩晕耳鸣,烦躁不安,或见皮肤苍白,出冷汗,呼吸浅快, 

脉细微,血压下降。 

辩证论治 

一、暑热内郁证:壮热,烦躁,头痛,头晕,口渴多饮,汗多,体倦,面赤气粗,舌质 

红,苔黄少津,脉洪大。祛暑清热。264、白头翁汤 加参须、淡竹叶、西瓜翠衣等。 

二、暑热闭神证:发热口渴,神志躁扰不宁或昏迷,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 

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实。祛暑开窍。813、清营汤合353、安宫牛黄丸 。 

三、暑热动风证:壮热不退,躁扰不宁甚或神昏,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双目 

上视,面赤息粗,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清热祛暑熄风。830、羚角钩藤汤加减,配服 

864、紫雪丹 

四、暑闭气机证:发热无汗,烦躁,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剧烈腹痛或头痛而胀,甚或神 

昏、神昏、耳聋、肢厥,舌红苔黄,脉弦或沉伏。祛暑开闭。120、木香调气散 189、玉枢 

丹 344、行军散 

五、暑伤津气证:发热,口渴,汗多或无汗,心烦,神疲思睡,气短乏力,尿短黄,舌 

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无力。清暑益气。107、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六、阳脱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尿量减少,面色苍白,呼吸浅促,脉细欲 

绝。回阳固脱。509、参附汤 合 259、生脉散加减。 

七、阴虚动风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胸闷汗出,四肢抽搐或痉挛疼痛,或肢体麻木、 

震颤,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熄风。52、三甲复脉汤加味。 

八、暑伤肺络证:感受暑热,骤然咳血、衄血,身热,口渴,咳嗽气喘,头目不清,舌 

红,苔黄,脉洪数无力。清暑宣肺。895、犀角地黄汤合811、清络饮。 

其他治疗 

1、立即将病人搬离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 

2、配合输液以纠正失水、失盐。有抽搐者,酌情补充钙制剂。高热者采用物理降温,或 

冬眠1号药物降温,对症处理休克、心衰、脑水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积极防治感染。 

3、中暑阳证及暑厥[闭」、暑风「痉],以针为主,百会、人中、风池、风府、大椎、 

少商、商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等为常用穴,暑风患者,除必刺百会、人中、大椎以 

外,并可针刺少商、商阳、委中出血。 

4、中暑阴证及暑脱,以灸为主,气海、关元、肾俞等为常用穴。 

5、刮瘀疗法:在患者胸、腹、颈、项、背及手足弯曲处,用屈指扭捻,或用羹匙边缘刮 

皮肤,使皮下出现青紫色出血斑。 

6、鲜荷叶1张,鲜竹茹60g,水煎服,用于中暑高热多汗。 

7、大蒜3~5瓣,捣烂和开水灌下,用于中暑昏倒,人事不省。 

8、韭菜汁1杯,灌下,用于中暑神昏。 

9、绿豆、西瓜皮、冬瓜皮,不拘用量,水煎服,用于中暑身热汗出。 

10、冰片1克、生石膏30克,共为细未,每服1.5克,开水送下,用于中暑发热,胸闷不适。 

19.5伤暑

19.5伤暑 

伤暑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 

伤暑之病名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伤暑证治》。《医学心悟..伤暑》曰:“暑症辨法..有 

伤暑、中暑、闭暑之不同。伤暑者,感之轻者也,其症烦热口渴。” 

伤暑指因暑热或湿侵袭人体而引起。以骤起发热、汗出、口渴、疲乏等为主要表现的时行 

热性病。 

依据 

1、多发生在夏季。年老、体弱者或产妇易于发病。有高温(35以上)作业,或烈日下暴晒 

史。 

2、常表现为汗出口渴,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四肢无力,精神疲 

乏等症。 

3、体温正常或在37.5-38.5之间,汗多或皮肤干燥,面色潮红或苍白。 

4、实验室检查可无异常发现。 

辩证论治 

一、暑湿袭青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重胀痛,鼻流浊涕,心烦, 

口渴或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尿短黄,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祛暑解表、宣散湿 

浊。917、新加香薷饮。微恶风寒,加藿香、防风;发热明显,加黄连、知母;恶心欲 

呕,加制半夏、生姜。 

二、暑热内郁证:壮热,头痛,头晕,口渴汗多,面赤气粗,舌质红,苔黄,脉洪大。祛 

暑清热。267、白虎汤 加参须、淡竹叶、西瓜翠衣;壮热,加栀子、黄连。 

三、暑伤津气证:发热,口渴,汗多或无汗,心烦,神疲思睡,气短乏力,胸闷心悸,尿 

短黄,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无力。清暑益气。107、王氏清暑益气汤,可加参须、五味子、黄芪。 

四、暑湿热郁证:身热心烦,胸闷恶心,头晕,口渴,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 

数。清暑化湿。703、黄连香薷饮,或桂苓甘露饮。常加藿香;身热口渴,去肉桂,加淡 

竹叶、西瓜翠衣。 

其他疗法 

1、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 

2、必要时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500-1500mL。 

3、体针疗法:取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用泻法。 

4、耳针疗法:取皮质下、心、肾上腺、枕,强刺激,捻转5分钟,留针30分钟。 

5、刮痧疗法:在背部、胸部、肘窝等处刮痧。 

6、服人丹、十滴水等。 

7、鲜荷花(或鲜荷叶),水煎服。 

8、鲜竹茹60克,鲜荷叶1张,水煎服。 

9、绿豆、西瓜皮、冬瓜皮,不拘用量,水煎服。 

19.4湿阻

19.4湿阻 

湿阻又名冒湿、伤湿。湿阻西医学所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湿阻病名首见于《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时病论?秋伤于湿大 

法》:“冒湿之病,得之于早晨雾露,云瘴山岚,或天阴淫雨,晴后湿蒸。” 

湿阻指因环境潮湿,湿邪侵及肺卫所致。以头身困重、酸楚,纳呆、脘痞等为主要表现的 

外感疾病。 

依据 

1、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但以脾胃虚弱者易患。常发生于梅雨潮湿的季节,或久雨初晴之 

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 

2、初起头晕蒙如裹,周身不适,四肢懈怠,脉濡缓。继而可出现身体困重,或周身酸楚 

不适。微热少汗,脘腹痞胀,纳呆,便溏,口渴不欲饮水。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缓。 

3、可无明显体征,实验室检查亦可无异常发现。 

辨证论治 

一、湿郁卫表证:头身困重,脘痞腹胀,纳呆,不欲饮水,疲乏思睡,微有恶寒发热,无 

汗或少汗,苔白腻,脉缓。祛湿解表。954、藿朴夏苓汤 加减。 

二、气分湿热证:身热不扬,肢体沉重疼痛,脘腹痞胀,纳呆欲呕,口腻不渴,或渴不欲 

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化湿浊。48、三仁汤加藿香、淡豆豉。 

三、脾虚湿困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困重,脘腹痞闷喜揉按,纳呆,厌食油腻, 

大便溏薄或泻泄,舌质淡胖,脉濡缓。健脾渗湿。542、香砂六君子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饮食宜清淡,勿食生冷甘肥。 

2、藿香正气丸,9克/次,2次/日。 

3、针炙疗,腹胀可针气,炙神阙;四肢倦怠困重,针商丘、足三里。 

19.2风疹

19.2风疹 

风疹西医学同名。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偶可并发其他疾病。 

风疹在《时病论..夏伤于暑大意》中称为风痧。 

风疹是指风热病邪外袭,郁于肺卫,发于肤表,以低热,咳嗽,全身皮疹,耳后及枕后臖 

核肿大为主要表现的出疹性疾病。 

依据 

1、多发于冬春。1~5岁儿童发病最多。在本病流行期间有接触史。 

2、本病初起有低热、不适、厌食、咽痛、喷嚏、流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热1~2天 

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从头面开始,一日后布满全身,多伴痒感,出疹1~2日后, 

发热渐退,疹点逐渐隐退,疹退后脱屑细小或无,无色素沉着。 

3、耳后及枕后有核肿大,并有压痛。 

辩证论治 

一、邪郁肺卫证:发热恶风,喷嚏流涕,咳嗽,疹色浅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有痒 

感,舌苔薄黄,脉浮数。疏风透疹。766、银翘散加减。 

二、热毒蕴结肌肤证: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 

质红,苔黄厚或黄糙,脉数有力。清热透疹。656、透疹凉解汤加减。 

其他治疗 

1、注意隔离。 

2、应卧床休息,避免风寒袭侵,忌辛辣油腻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注意防止抓破皮 

肤而感染。 

3、皮肤发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 

4、野菊花、九里光、咸虾菜各15克,水煎服,1剂/日。 

5、犀角化毒丸,1丸/次,2次/日。 

19.1感冒 

19.1感冒 

感冒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普通感冒。 

感冒之名首见于《仁斋直指方..诸风》曰:“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睡稠黏” 

感冒指风邪冒犯肺表所致。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喉痒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 外感疾病。 

依据 

1、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一般有感受风寒等因素可询,起病多急。 

2、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为主症,多兼咳嗽,或有周身不适、咽痒咽痛、声 

嘶,可伴呕吐、腹泻,头痛头晕或高热等症。 

3、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烦 

热口渴,舌尖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辛凉解表。766、银翘散加减。 

二、风寒束表证: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肢体疼痛,头痛,舌 

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531、荆防败毒散加减。 

三、暑湿袭表证:见于夏季,头晕胀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 

汗,胸闷泛恶,舌苔薄腻,脉濡数。祛暑解表。917、新加香薷饮加藿香、黄连等。 

四、凉燥犯表证:恶寒微热,头身疼痛,咳嗽无痰,鼻燥少涕,口燥咽干喉痒,舌苔薄白 

少津,脉浮。轻宣凉燥。396、杏苏散 加减。 

五、温燥犯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干咳无痰,鼻唇干燥,口干喉痒,舌苔薄黄 

少津,脉浮数。清宣温燥。720、桑杏汤 加减。 

六、气虚外感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薄白,脉 

浮无力。益气解表。504、参苏饮 加减。 

七、阴虚外感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 

细数。滋阴解表。300、加减葳蕤汤 化裁。 

八、血虚外感证:头痛,身热微恶寒,无汗或汗少,面色无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 

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养血解表。851、葱白七味饮 加减。 

九、阳虚外感证: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微感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 

甚,头痛,骨节酸楚疼痛,面色淡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 

力。助阳解表。626、桂枝加附子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应注意休息,多饮水,忌烟,室内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 

2、可配合西药阿斯匹林、速效伤风胶囊等对症处理。 

3、葱头5个,生姜5片,紫苏叶10克,淡豆豉6克,水煎服,宜于证属风寒者。 

4、大青叶10克、芦根15克、葛根10克,水煎服,宜于证属风热者。 

5、五积散,1~2包/次,2次/日,水煎服或开水泡服,宜于证属风寒者。 

6、羚翘解毒丸,1~2/次,2次/日。温开水送服,宜证属风热者。 

7、体针疗,主穴风池、大椎、曲池;备穴迎香、丰隆、天突、肺俞。每次选主穴1~2 

个,备穴2个,中强刺激,1~2次/日。 

8、拔罐疗,部位为肺俞、风门,或大椎至神道及其两旁作推罐。 

小方疗大病:口苦特效方

原文地址:小方疗大病:口苦特效方作者:中医灵验方药集 

口苦作为一个单纯的症状出现,此类病人亦不少见。中医称此病为胆瘅。是源于《内 

经》:“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主要症状就是口中时时泛苦,别无所扰。吃什么东西都感 

觉有苦味。中医多责之胆火上溢,采用清泻肝胆的办法,选取龙胆泻肝汤来治疗,但有时 

效果并不理想。口苦也是少阳证小柴胡汤的一个主要症状,所以有的医生也选取小柴胡汤 

加减治疗,但效果同样不太理想。 

一天我在天津中北镇的门诊刚上班,就来了一个大嗓门的老大爷,说别无所苦,就是嘴 

苦,吃嘛东西都带苦味,已经半年多了,想在这里试试,看能不能治疗。并且问我们有没 

有医保。还说吃过龙胆泻肝丸,牛黄清胃丸,并且随身带来了一张方子,喝了20多剂也没 

有其作用。我看了看,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还真用的不少,20克。老大爷说看过的 

医生都说自己肝胆火盛,胃火大。我见其舌苔黄质红,摸其脉弦,诊为胆瘅,证属胆火上 

溢。处方:柴胡10克、龙胆草10克、生牡蛎30克7剂。老大爷看着我开的方子满脸的疑 

问,不断地摇着头。说你这方子就三味药,能起什么作用。前医每副药龙胆草斗20克,你 

才10克。我说大爷呀!方药不在剂量大小和药味数多少,在于对不对症。以前不是有句俗 

语吗?“小方气死老中医吗!”你试一试吧!老大爷有摇了摇头,反正没有几个钱,就抓着喝点试试吧! 

过了大概一周多,老大爷兴高采烈的推门而入,一进门还是大嗓门,“真么没有想到, 

这点药就好使,我的口苦病已经好了,问我是不是小秘方,我说那是别的老中医的经验方 

而已。并且有介绍了一个一起锻炼的同伴。60多岁,也患口苦多时,也曾经吃了不少龙胆 

泻肝丸和牛黄清胃丸,牛黄上清丸等等。现在由于上述的药还在吃,每天都腹泻两三次。 

还伴有纳差,口中感觉发粘。刻诊:中等身材,比较胖。舌苔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 

滑。诊断为胆瘅,证属胆火上溢兼痰热上扰,处方柴胆牡蛎汤合黄连温胆汤:柴胡10克、 

龙胆草6克、生牡蛎30克、黄连10克、竹竹茹15克、茯苓10克、 枳壳10克、陈皮10克、清 

半夏10克、生甘草6克、茵陈30克。7剂水煎服。病人一周后复诊,述说嘴里已经不黏腻, 

食欲好。望其舌苔黄腻已去,摸其脉滑像已去。现在唯感口中还略有苦味。于是去上方黄 

连温胆汤,嘱咐病人连服柴胆牡蛎汤7剂,口苦未尽剂而愈。 

柴胆牡蛎汤是四川名医余国俊推荐其先师简老中医专门用于治疗口苦和慢性胆囊炎的 

效方,如果遇见单纯的口苦一证,单用就可。如有兼症,临床上要适当加味化载。另外本 

方还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基础方,临床上根据出现的不同症候适当添加方剂,组成复方治 

疗,疗效远远超出一般的常用方剂。 

睡觉永远不失眠的方法 

睡觉永远不失眠的方法 

失眠事小,对人的伤害却很大,既伤身,又伤神。它不但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诱发头痛、高血 

压、心脏病、高血脂、老年性痴呆等疾病;还会让人整天昏昏沉沉,特别容易忘事儿。有的人整 

天没精打采,有的人精神紧张、碰到稍不顺心的事就爱发怒,跟周围的人处不好关系,这都跟失 

眠有关。所以,我们一定要在23点以前上床睡觉,这样才适合养生之道。实在睡不着,那就“意 

念转三圈”。 

我有个朋友是网络工程师。他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点才去睡觉,然后一直睡到早上9点起床。时 

间长了,他就失眠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他都是睁眼到天亮。后来,只好靠吃安眠药助睡眠 

了。有一次,我就开导他说:“反正你每天都要睡足7个小时,你就按照我说的,晚上10点睡,早 

上5点起床,然后中午补个觉试试?”过了一个月,他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能睡着啦,能睡着 

啦!”那神情就像小孩子一样。如果用“子午觉”的方法您还睡不着,那使用“意念转圈”的方法,具 

体如下: 

1、先躺在床上,让四肢伸成个 “大” 字,全身彻底放松下来,包括肌肉和精神; 

2、闭上眼睛,将意念集中于眉心间的印堂穴,在心里默念,即意念、想:“我的头沉了,完全放 

松了”,可以体会放松后的感觉,下同; 

3、隔上几秒钟后,注意将意念转到右手,再默念 “我的右手沉了,完全放松了”; 

4、再让意念走到右脚上,默念“我的右脚沉了,完全放松了”; 

5、接着将意念转到左侧,默念“我的左脚沉了,完全放松了”,再接着就是“我的左手沉了,完全 

放松了”; 

6、转完一圈后,回到头部,重新开始。 

做这样的意念导引,您就是在告诉全身的每一处:我要睡觉了。我自己试过,没超过三圈就睡着 

了。如果您是左撇子,那就要从左手开始转了。对大部分人来说,要从头向右手方向转。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效果却很神奇。失眠的根本原因是全身发僵、紧张,放松不下来。有些人一 

失眠就吃安眠药,第二天醒来后,常会感觉全身酸软乏力,有时甚至动弹不得,这说明安眠药的 

作用就是让您全身的肌肉、神经放松。而使用“意念转圈”,能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放松下来。当 

您躺成“大”字时,您全身的神经、肌肉舒展的面积最大,最利于全身的放松。这个方法我教过很多人,屡试不爽。 

“意念转圈”不仅可以治疗失眠,还能帮我们消除高血压、心脏病的隐患,而且抑郁、焦虑、烦闷 

等不良情绪也会跟着消失。 

液门透中渚穴治感冒 

液门透中渚穴治感冒 

液门这个穴位真够爷们儿的,平时夹在指头缝隙里,不显山不露水,一 

旦边境有事,一个穴位即可抵挡百万雄狮。 

感冒,还在吃药、吊水,一个液门就搞定了,艾灸、针灸、按摩都可见 

效除了治感冒,液门的功夫还多着呢。 

液门穴具有清热泻火、疏经活络、散风解表、聪耳明目等功效,临床上 

多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肿、齿痛、疟疾、 

手背肿痛、指臂挛痛等症。 

甚至牙疼,急性腰扭伤也是液门的强项。感冒一针灵快20年了,我治疗 

感冒都是用感冒一针灵, 

穴位:液门穴。 

手法:泻法。用针灸针由液门进针,向中渚方向刺入1--1.5寸。 

原理:液门穴为三焦经穴,具有清热解毒、调和表里的作用。 

疗效:多数感冒病人在针刺一次后症状消失。感冒初期效果最好。 

讲解:一般小儿进针0.5寸,成人小手者进针1寸,大手者1.5寸。亦可透 

刺中渚穴, 一般留针15--30分钟,每5--10分钟运针一次,不管哪种感冒 

的初期,一般马上见效 1次能愈。 

典型的感觉是,开始脊背逐渐全身发热,再开始两腿发凉,最后变不凉 

或热,症状消除。稍重些一日可针2次,一般1--2天,再重者可针3次。 

一般2--3天愈,一般不用吃药。怕针的可用手指或笔杆细头或细木,或 

细筷子,按压、按摩液门、中渚两穴,效果亦很好,刚刚得,只刺激左 

侧就,稍重的刺激两侧。 

案例:两小儿 一个6月男儿 一个9月男儿,咳嗽发热流眼泪流鼻涕一天 

多。针左侧液门约0.6寸,留针20分钟,未行针,针后以玩具逗孩子,戴 

针用左手玩耍代替行针,20分钟,只一次,都已很好啦,未吃任何药。 

反馈:看到的第二天中午孩子就感冒了,就试验了一下。第二天想起来 

问孩子什么时候好的,她说出门就好了。 

过了几天也感冒了,我又强制性的用了一次,几分钟之后就好了,太感 

谢了,这样感冒就不用好多天不好了,非常有效。 

试了很灵验,晚上抱着试试的态度按摩的,手法有点重,按摩了十几分 

钟看没有效果就给他用艾条灸了十几分钟,好像还是效果不大,没有想 

到早上起床就一点症状都没有了,神奇的中医! 

我先是找中医师扎了一次,然后自己扎了一次,只两天,现在感冒就基 

本好了,没有做任何其它的治疗。真是神奇!祖先发明的银针真伟大! 

起先我还担心自己已感冒了几天,症状严重,现在看来还是灵验的很。 

在下昨日于花园读书思考,衣着单薄,读书忘情,不觉午时已近,午饭 

后就寝休息,起床后,浑身酸痛,畏寒流涕,刺右液门透少府,用泻 

法,觉右阴陵泉处凉,右肩贞穴处酸木,针入时即浑身顿松,鼻窍亦 

通。翌日未感不适,诸证愈。 

中医博大精神,用穴施针之理,有待进一步挖掘。液门穴治疗感冒下针 

是不必要的,以无名指侧面按压液门,感觉酸为宜,3分钟就搞定了。此 

法用过N次,效。 

我感冒好几天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昨天上午上网正巧看到这篇治疗 

感冒的帖子,马上就付诸行动。我用艾条灸液门穴30分钟后,就再没流 

鼻涕。到今天上午,除了气管有痰外,感冒症状都没有了。上午又灸了 

30分钟液门穴,巩固疗效。衷心感谢。 

晚上上网受了凉,喷嚏流点清鼻涕,知道感冒要发,想起先生这法,赶 

紧用圆珠笔点按,直到酸痛感没了停,又喝了一大杯红糖热水,睡觉。 

早上完全好了。 

其它:治感冒要穴─液門。[取穴法]在手背第四、五指指缝间,指掌关 

节凹陷中,俯掌轻握拳取穴。 

[操作方法]   

毫针针刺法。取一侧液门穴,避开可见浅静脉,用毫针顺掌骨间隙刺0. 

5-1寸深。左右捻转数次,局部可有酸、胀、麻电感,向指和臂肘放射, 

如l0分钟效果不好,可加刺对侧液门穴。一般留针15-30分钟。 

[适应症]   

感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兼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释义]   

液门,又作"掖门"、"腋门",为手少阳三焦之荥穴,其位置在小指和次 

指间凹陷中,小指次指之间,开合如"腋"如"门",所以称为液门。 

液门穴具有清热泻火、疏经活络、散风解表、聪耳明目等功效,临床上 

多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肿、齿痛、疟疾、 

手背肿痛、指臂挛痛等症。谢文志氏指出,尤对上焦、中焦壅热引起的 

头面、五官、咽喉等疾患更为适宜,明确指出本穴主要的适应症。 

液门穴为手少阳经之荥穴,"主身热",阳经之荥穴属水,则壮水可以制 

火,故可治"身热"之证,包括了外感发热及火热壅盛之证。 

此外,液门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导出焉",液门 

穴又为阳经之精液、血津出入之门,汗、尿、唾液皆液也,刺之有促其 

液出(发汗)之意也。《针灸甲乙经》载治"热病汗不出"、"风寒热",《备 

急于金方》提出治"热病先不乐,头痛面热无汗"等,说明本穴具有散风 

清热;发汗解表的作用,故治疗感冒有很好的效果。 

针刺液门穴治疗感冒394例,有效率达98%。另外还扩充其治疗的范围, 

针治头痛、牙痛、头晕、眼痛、鼻塞、耳鸣、耳痛、口舌痛和喉痛等头 

面五官病症,亦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共治疗3000病例,仅40例无效, 

总有效率达98.6%。 

“液门透中渚”针刺法的临证应用“液门透中渚”的刺法用穴精简。 

疏通少阳经气功效卓著,主治三焦热证效果明显.常作为治疗感冒、高 

热、热病汗不出、偏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耳痛、牙齿肿痛、 

口舌生疮、咽喉红肿、项强筋急不舒等病证的针刺方法。 

施术时由液门穴进针,斜向上顺掌骨间隙朝中渚穴深刺,不断行针使针 

感向上传递。本法一针贯通荥输二穴,具有取穴少、刺法精、感应强、 

操作简易、应用安全、即时效果明显和一次性治愈率高的特点,值得在 

针灸临证中推广应用。 

传播正能量,帮助需要人受益,多积累一分功德! 

健忘、提高记忆力参考方与食疗 

白糖蒸鹅蛋增强记忆有特效 

做法:鹅蛋一只,打入碗内加适量白糖搅匀,蒸熟早晨空 

服,连吃5天,有清脑益智功能,对增强记忆有特效, 

忌吃海带、花椒、动物血、酒、绿豆。 

治疗记忆力减退健忘中药偏方 

中医认为,记忆力下降主要是由于思虑过度,耗伤精血,使 

脑窍失养而空虚;或者长期饮酒、抑郁、紧张,致脾虚生痰 

而扰乱脑窍。民间偏方为您收集民间治疗记忆力减退健忘中药偏方, 

一、丹参健忘丸 

组成:丹参、熟地黄、天冬各45克,茯神、麦冬、甘草各30 

克,远志、人参、菖蒲各15克,丹砂6克。 

做法:将上述所有药材共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加入蜂蜜, 

调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 

用法:每日5丸,晨起空腹服用。 

功效:用于治疗脑力减退,健忘。 

二、肉苁蓉远志方 

组成:肉苁蓉、远志、茯苓、续断、石菖蒲各7.5克。 

做法:将上述所有药材共研成细末,混合均匀。 

用法:每次6克,饭后以温酒送服。 

功效:用于治疗记忆力减退。 

三、菖蒲苍术丸 

组成:菖蒲、苍术各100克。 

做法:将菖蒲和苍术用米汤浸泡3个晚上,再用酒泡1夜,取 

出后置于火上焙干,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加入蜂蜜,调成 

梧桐子大小的丸。 

用法:每次5~10丸,每日3次。空腹以淡盐水送服。 

功效:开窍醒脑,用于治疗记忆力减退。

四、健忘丸 

组成:天门冬、茯苓、远志、干地黄各10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上述四种药材共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加入蜂蜜, 

调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

用法:每次3丸,每日3次。 

功效:滋阴补肾,养肾益智。 

五、半夏陈皮方 

组成:半夏、陈皮、人参、白茯苓、香附、益智仁各3克,炙 

甘草1.5克,乌梅1个,生姜1片。 

做法:将上述所有药材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1小 时。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服完。 

功效:用于治疗疲劳而导致的健忘。

六、半夏白术益智方 

组成:半夏、白术、天麻、泽泻、生山楂、枳实、神曲各100 

克,胆星、陈皮各60克,茯苓150克,川芎30克。 

做法:将上述所有药材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1小时, 

滤去渣滓,取其药液备用。按上法共煎3次,将3次煎取的药 

液放在一起,混合均匀,武火煎浓成膏状,加入蜂蜜,调和即可。 

用法:每日15~30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 

功效:提高记忆力。 

七、茯苓人参方 

组成:白茯苓、人参、肉苁蓉、熟地各60克,菟丝子、远志 

各23.5克,蛇床子7.5克。 

做法:将上述所有药材研成细末,混合均匀。 

用法:每日6克,饭后用米汤送服。 

功效:用于治疗失眠健忘。——摘自紫竹仙姑的新浪博客 

《千金要方》定志丸 

《千金要方》定志丸,值得好好玩味定志丸的两个故事: 

1、女儿上初中的时候,突然说她健忘,这对我压力太大了, 

正好要考高中了,突然说健忘,记不住东西,怎么办?我想 

起孙思邈的《千金方》里有定志丸,四味药,人参,茯苓, 

石菖蒲,远志。药量很小,让我女儿吃了以后,从此以后再 

也没有提健忘的事了。 

2、老母親已经84岁,多年冠心病,我的很多文章中都提到我 

治疗她冠心病的事,多年的高血压,现在也有点老年痴呆, 

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能接受的是,她最近夜游,晚上一个人 

走出去了,这让我们压力很大。我没有办法,父親让我开 

方,我就开了,就是在定志丸四味药的基础上,加了一味大 

黄,因为她大便干燥。 

结果,第二天早上父親给我说,效果非常好。吃了这个药, 

睡眠非常好,也不夜游了。更重要的是,前几天在她84岁寿 

宴上,我姐姐问我父母:“你们当初为什么不让我上 

学?”我父親说:“那是害怕你嫁的远了。”我母親84岁的 

人了,而且是心脏病高血压多年,几乎有老年痴呆的人了, 

竟然说:“一,那个时候村里没有女孩上学。再就是我们让 

你去上了,上了几天你自己不上了。”哎呀,这种针锋相对 

的语言,与孙思邈《千金方》里的定志丸关系密切。这就是 

经方的厉害! 

千金定志丸:菖蒲60克、远志60克、茯苓90克、人参90克。 

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日服3 

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主治一 

切神志不足、惊悸健忘、言语失伦、喜笑发狂等证。也可做 

汤剂,用量要大减。 

晋代道家名著《抱朴子·仙药》:“韩终服菖蒲十三年,身生 

毛,日视书万言,皆诵之。”“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有 

子三十七人,开书所视不忘。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石菖蒲》云:“今读书士,亦或取和 

远志为丸,朝夕吞服。盖因目击其说,欲假以开聪明、益智 

慧之一助也。” 

《难经·三十四难》曰:“脾藏意与智。”宋代严用和《济生 

方》中归脾汤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内 

含人参、茯神、龙眼肉等,即是健脾益智的代表方。 

《寿世保元·健忘》认为此方“读书劳神,勤政劳心,并宜服 

之”,《医学入门·杂病用药赋》亦云此方“专治玩读著作, 

劳神过度”。《千金方》原文只云“常服令人大聪”,明代 

吴昆《医方考·孔子大圣枕中方》则特地指出宜读书人服 

用:“学问易忘,此方与之,令人聪明。” 

郝万山老师用柴胡桂枝汤、温胆汤、定志丸,治疗小孩注意 

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摘自紫竹仙姑的新浪博客 

记忆力减退特效方:《聪明汤》 

东西不记的放在哪了,工作中总是丢三落四..现代生活 

中,“呀,忘了”这句话已经频繁的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像老年人—样“忘性大”。记忆力 

减退怎么办?造成记忆力减退的原因有哪些呢?又该如何提 

高我们的记忆力呢? 以下介绍一下记忆力减退特效方。 

配方:远志根,益智仁,北柴胡,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好后稍等药汁的温度下降放温 

后,再加入少许纯蜂蜜,用筷子调均匀后内服。 

备注:此方名叫做《聪明汤》。——摘自紫竹仙姑的新浪博 客

歌 谣: 

健脑益智聪明汤, 

益智健脑是良方, 

研末煎服此药后, 

万卷书籍脑海装, 

精通四书和五经, 

四方之首在中央。 

使你更聪明的方子:《孔圣枕中丹》 

经常有朋友说,最近记忆力下降了,记不住东西了。中医认 

为,心主神明。心是管记忆的器官。如果心气不足了,就可 

能记不住东西。这时要明白,不能再继续消耗心神了。应该 

考虑养心补心了。 

古代有一个方子,叫孔圣枕中丹,这是一个可以使人聪明的 

方子,专门主治读书善忘,久服令人聪明。为治疗健忘、失 

眠最常用的基础方剂,也可兼治神志恍惚、头昏、心跳、耳 

鸣、梦遗等症。以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脑神经衰弱,或脑供 

血不足而致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易集中,甚至头脑发 

昏、昨事今忘、无精打彩等症有效。又治思虑过多、阴虚火 

旺、健忘、烦躁、心烦、噩梦、恐惧畏事、易惊、痰厥头 

痛、心悸怔忡、头晕、梦多、梦遗、盗汗、癫痛、精神障 

碍、失眠、智力下降等。用于心血虚弱,精神恍惚,心神不 

安,健忘失眠等症。有补心、安神、益智之功。 

本方服之可治健忘诸证,使人智慧聪明,读过之书犹如古时 

圣人一样过目成诵,所以我给起个新名字,叫聪明散。其效 

不能一一述说,服了自己知道。 

组方:九节菖蒲30g、炙龟板30g、远志30g、生龙骨30g。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3克,黄酒冲服,日三次。作汤剂 

时,龟板和龙骨可各用15-30克(先煎),其它两味可各用10 

克左右。并可随证加味。——摘自选择中医__董洪涛的新浪 

博客 

健忘不用慌!食疗方帮你提高记忆力 

一般来讲,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衰退。有些人用 

脑过度,导致记忆力大幅度下降,反应迟钝。这种健忘症状 

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想要增强记忆力,就 

应该常吃健脑食物,以下推荐6款食疗方帮你提高记忆力。 

一、花生大蒜排骨汤 

食材:花生米100克,大蒜、姜丝适量,排骨200克。盐 

做法: 

1、花生米、蒜去皮清洗干净,排骨洗净后切开,用热水氽汤 

后捞出备用。 

2、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放入所有食材,先用大火煮开后改为 

小火慢炖2小时,最后加盐即可食用。 

功效:花生富含卵磷脂和脑磷脂,能缓解脑功能衰退,防治 

脑血栓形成,常吃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缓解健忘症状。 

二、核桃猪骨煲 

食材:核桃肉30克,枸杞子、杜仲各10克,陈皮15克,猪骨 

头200克,黄芪20克,生姜、盐、味精、料酒。 

做法: 

1、猪骨头洗净后放入沸水中氽汤,后捞出清洗切成小块备 

用。 

2、黄芪、枸杞子、杜仲清洗干净后放入布袋里,将口扎紧。 

3、砂锅加水开火,先将猪肉放入砂锅,大火煲开后除去浮 

沫,然后放入药袋、陈皮、核桃仁、生姜、料酒。 

4、煮沸后改为小火慢炖,直到肉烂熟,最后加盐、味精调味 

即可食用。 

核桃肉有健脑作用,常吃对提高智力有很好的效果。 

功效:核桃肉有健脑的作用,常吃对提高智力有很好的效 

果,该食疗方可延缓大脑衰老、改善记忆力。 

三、紫菜胡萝卜汤 

食材:紫菜10克,胡萝卜1根,鲜草菇150克,姜、香菜适 

量。 盐、鸡粉。 

做法: 

1、草菇、胡萝卜、香菜洗净,胡萝卜切片,香菜切末,紫菜 

用清水泡发后洗净沥干。 

2、取锅开火,加入适量的清水,放入除香菜外所有食材,食 

材都煮熟后再放入香菜,然后加盐、鸡粉调味即可。 

功效:补充乙酰胆碱是改善记忆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紫菜是 

一种营养丰富的海产品,其中的胆碱成份很丰富,因此具有 

提高记忆力的功效。而胡萝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其中胆碱 

含量也较丰富,与紫菜搭配煮汤,能有效改善健忘症状。 

四、桂圆猪髓鱼头汤 

食材:桂圆10克、猪脊髓100克、鱼头1个、调料适量。 

做法:将猪脊髓、鱼头洗净,同置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 

下桂圆及葱、姜、椒、蒜、料酒、米醋等,文火炖至烂熟 

后,加食盐、味精调味,下苏叶、香菜、再煮一二沸即成。 

功效:补肾健脑。 

五、胡桃桂圆鸡丁 

食材:胡桃仁、桂圆各10克,鸡肉250克,调料适量。 

做法:将鸡肉洗净切丁,用料酒、淀粉、酱油拌匀,锅中热 

油将姜葱爆香后,下鸡丁煸炒变色,而后下胡桃仁及桂圆、 

葱、姜、椒等,炒至熟时,加食盐、味精调服。 

功效:补肾健脾,养心安神。   

六、枸杞蒸蛋 

食材:取新鲜鹅蛋1个(没有鹅蛋也可采用鸡蛋)、枸杞、白 

糖。 

做法:鹅蛋加入适量枸杞,可依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白糖,搅 

匀后放笼上清蒸,空腹食用。 

功效:有清脑益智功能,对增强记忆力有特效,可经常食用。 

湿毒、寒毒、血毒、气毒、食毒,这个方子通通排掉

排毒真的很火。 

然而很多人把气血排掉了,毒还在。 

今天,文小叔跟小伙伴们聊聊如何排毒,好不好? 

要想排毒,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毒,是不?如果乱排一通,那伤的可是你的 

气血啊。说心里话,由于时代与生活习惯的巨变,现在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是五毒俱全,区 

别就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这五毒是:湿毒、寒毒、血毒、气毒、食毒。 

湿毒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我们再来复习一下。 

有了湿毒身体会有如何的表现呢?湿邪是一种阻碍的力量,湿气重的人觉得自己的身子怎 

么那么沉呢,不想动,只想歇着,有时候双腿像灌了铅一样。胃口也不好,总想吃点麻辣 

的或者口味重的食物。全身都比较油腻,头发出油很多,脸上出油更多,大便特别粘马 

桶,要浪费好多手纸。 

湿气重的人总是睡不醒,早上起来头重如裹,尤其是夏天,还有脚气,湿疹也常常来袭。 

湿气重的人慢慢就会形成痰湿,会打呼噜,口臭,痰多,特别不喜欢阴雨天。湿气重的人 

多数都有脂肪肝或者脂肪瘤。湿气重的人舌头伸出来,齿痕多,舌苔满布,又厚又腻,严 

重的人上面还飘着一层水湿。 

寒毒这个概念小伙伴们更熟悉了。 

熟悉是熟悉,光熟悉没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比老一辈更容易受寒。为啥?老一辈受寒是 

因为吃不饱穿不暖,不得已才受寒。现在呢,啥吃的没有,啥穿的没有,各种保暖措施也 

是应有尽有。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受寒呢?因为我们麻痹大意或者因为无知。 

本应该喝点姜枣茶的,我们却大口大口地灌冰镇可乐,还大呼,那叫一个爽;本应该热着 

过,出点汗的,我们却整天躲在空凋房里;本应该温阳的,我们却肆无忌惮地吃着抗生 

素、各种去火药.. 

身体有了寒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种怕冷啊,全身上下每一个部位都觉得凉嗖嗖的,特别 

怕风吹。现在知道怕了,以前吹空凋的时候咋不怕呢?空凋那种风,真的是寒气逼人,冰 

凉透骨啊。有的人肩周炎,有的人膝盖痛,有的人胃痛,吃根香蕉都会胃痛,有的人小肚 

子摸上去像千年寒冰床一样,吃点生冷寒凉就拉肚子,有的人是老寒腿,明天下不下雨, 

他的腿就可以预报,比天气预报还准呢。有的人咳嗽、哮喘,一到冬天就犯.. 

等等,这些都是寒邪潜伏在你身体里面的表现。这些陈年积寒,有的是十年甚至几十年, 

要想一下子排出去真的不容易啊,小伙伴们!一定要预防为主啊! 

血毒又是什么呢? 

血毒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淤血、死血,死血不除,新血不生。淤血会严重阻碍我们身体气 

血的运行,从而导致更多的淤血,淤血越多,衰老越快。 

因为受了寒湿之邪,寒则凝滞,这个气血啊只要遇到寒凉就会运行缓慢,这个道理很简 

单,就好比冬天的河流要结冰一样。只有春暖花开之时,才有流水潺潺。所以化瘀最好的 

方法就是温暖我们的血脉。 

本来气血运行就缓慢了,可是我们还不运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运动淤血就更容易产生啦。 

有淤血的人通常会各种痛,不通则痛嘛。会有很多斑,不管是老年斑还是黄褐斑,还会有 

很多座疮。斑和座疮本质上就是血脉上没有运出去的垃圾,堆在那里。有淤血的人心脏都 

不会好,因为心主血脉嘛。有淤血的人身上很多淤青,容易忘事。女人有淤血,月经通常 

不调,不是月经量大就是量少,拖拖拉拉的,淅淅沥沥的老不走。 

对了,看自己有没有淤血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舌头有没有黑斑,以及舌下静脉是不是 

曲张。 

那么气毒呢?是气虚吗?当然不是。 

气毒不是气虚,气虚只是气不够,应该有的没有,气毒则是有了不该有的的气,这些不该 

有的气久久盘踞在身体里面安营扎寨,动不动就出来作乱,搞得你很烦。 

气有余便是火,有气毒的人通常会上火,脾气急躁,也有的人脾气不急躁,但是闷在心 

里。 

气主要与肝有关。我们一身的气机都需要肝来调节。肝气不舒的人,身体里面的气机是紊 

乱的,会头晕耳鸣、面红耳赤、胸胁胀痛、月经一会提前一会错后,大便一会干一会稀, 

总之就是不规律。如果你的身体有了不规律的表现就要考虑是不是肝气不舒,是不是有气 

毒了。 

通常有气毒的人舌头伸出来都是尖的,有的还歪向一边。 

最后一个食毒,这个应该好理解,就是有积食,有积聚。 

很多人以为只有小孩才有积食,错了,据文小叔接触到的有积食的大人比比皆是。为啥? 

因为这是一个营养过剩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胡吃海塞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吃饭毫无规 

律的时代。 

有没有积食,看看你的舌头就知道了,只要你的舌苔很厚很粗糙就是了。有人问,我吃的 

很少啊,也很清淡啊,怎么会有积食呢?那可能就是你的脾胃运化能力太弱了,要么就是 

以前的积食没有排出去。 

还有,有积食的人大便总是不爽,不是便秘,而是排出不畅,每天积一点,积少成多,积 

食就形成了。 

因为有积食,通常会胃胀、腹胀,胃口也小,吃不了多少,因为肚子没有放空,怎么吃得 

下去呢?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对身上的五种毒了如指掌,那么接下来就要想办法把这五种毒排出去 

了。 

第一种毒湿毒,用什么药来排?用苍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来排。 

这一组药其实就是张仲景的祛湿第一方苓桂术甘汤加上化痰第一方二陈汤。效果那是超级 

强大的。苍术也可以用白术代替。苍术与白术效果类似,是两兄弟,都可以祛湿,不同的 

是白术是健脾祛湿,苍术是祛湿健脾,也就是说苍术药性更猛。 

苍术和茯苓是一对搭档,一个药性往上走,一个往下走。苍术可以加强脾胃的气化功能, 

直接把水湿气化成津液,茯苓呢,往下,直接把水湿通过小便的形式利出去。因为湿气日 

久就会凝结成痰,所以用半夏、陈皮来化痰。 

第二种毒寒毒,用麻黄、肉桂、白芷、干姜 

麻黄是发汗第一药,辛温解表,先把毛孔打开,然后干姜再把寒邪逼出去,白芷一看, 

嘿,你们的力度不够,寒邪太多了,我来帮你一把,于是白芷也加入辛温解表的队伍,与 

麻黄通力合作,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白芷还有一个特点,善于走头面部,把头面部 

的寒邪赶出去,有的人前额痛,受了寒邪,一味白芷就可以搞定。 

肉桂是干什么的呢?我们知道它主要是补肾阳的,其实它还可以强壮我们的心阳。我们的 

身体两个最主要的阳气来源,一个就是肾阳,一个就是心阳。阳气足了,身体的寒气自然 

就会慢慢散去。 

第三种毒血毒,用白芍、当归、川穹 

这太熟悉了有木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补血第一方四物汤啊,仅仅差一个熟地。 

四物汤一方面把身上的淤血、死血去掉,一方面又把你亏掉的血养起来。 

白芍凉血、当归补血活血、川穹活血化瘀,三姐妹联合起来,真是女人容颜不老的守护神 

啊。 

第四种气毒,用桔梗、枳实 

桔梗、枳实是一对经典的调气机的药,后世很多医家只要见到病人气机不顺的都会把这组 

对药加进去。 

桔梗宣肺,把肺气往上提,枳实破气,把拥挤在一起的气破掉,然后药性往下走,一升一 

降,这个气机就顺了。 

第五种食毒,用陈皮、厚朴、枳壳 

有积食不仅要消食更要消积,消食主要就是消掉胃里面的积食,消积就是把肠道的垃圾以 

大便的形式排出去。陈皮消食,理气,厚朴、枳壳下行的力量非常强,张仲景治疗便秘的 

方子都有它们的影子。厚朴最善于消除腹胀了。 

最后,我们把这个方子公布如下: 

苍术15克、桔梗15克,枳壳9克、陈皮9克,芍药5克、白芷5克、川芎5克、当归5克、甘草 

5克、肉桂5克、茯苓5克、法半夏5克,厚朴6克、干姜6克、麻黄6克。 

湿毒、寒毒、血毒、气毒、食毒,通通排掉,名曰:五积散。 

这个方子药相对较多,没办法,因为要排出五种毒嘛,多一点应该的。 

这个方子绝不是文小叔开出来的,它出自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老百姓已经用了 

千年,而且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 

寒湿体质的人有福了,因为这个方子表里双解,特别适合寒湿体质的人用来排毒,也特别 

适合肥胖之人。虽然五积散能够排除五种毒,但主要排的是寒毒和湿毒,这两个毒也是最 

不好对付的。 

这个方子怎么用?这是一剂的量,一天一剂,熬出来后分三次喝,七天一个疗程。先服用 

一个疗程,如果身体反应好,可以再服用两个两疗程。一年用一次就可。排毒嘛,只是阶 

段性的,一年一次足够,平时靠保养,不能依赖汤药。 

排毒的时候请用怀山药干煮水,强壮正气,排毒要消耗一定正气的。 

孕妇不要用,哺乳期也不要用,身体极度虚弱的人不要用,请在当地中医指导下排毒。 

如果不方便煎药的可以去买中成药五积丸,效果类似。 

无毒一身轻,祝小伙伴们身体里面的毒越来越少。 

作者:文泉杰 

祛湿方苓桂术甘汤

祛湿,一个超级热门的养生话题。 

并不是人人都需要减肥,但人人都需要祛湿。 

当普通老百姓谈论湿气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谈论水肿湿疹,在谈论红豆薏米冬瓜荷叶, 

在谈论利水利尿,在谈论皮毛;高手在谈论湿气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谈论健脾在谈论升 

阳在谈论本质。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如油入面,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简直 

是“蜀道难,难于登青天”。 

湿邪的狡猾之处在于它不张扬,它是悄悄地慢慢地入侵你的身体,你浑然不知,等你发现 

了就已经晚了。它已经攻克了你的脾胃,占据了你的五脏六腑,弥漫在你身体的每一条经 

络,每一个穴位。而且湿邪从来不孤军战斗,它会请来爪牙助纣为虐,它与风邪结合就是 

风湿,与寒邪结合就是寒湿,与火邪结合就是湿热。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湿气的本质是什么?湿气的本质是脾胃的运化出了问题。脾胃的运 

化相当于什么?相当于西气东输工程,相当于南水北调工程,把多余的资源送到需要的地 

方。如果脾胃运化不好,该有的津液没有,不该有的津液有了,很多人湿气满满,却口渴 

得要命。 

祛湿的根本在于健脾,脾胃的运化能力提高了湿气自然就祛除了。如何提高脾胃的运化能 

力?如何把身体里多余的水湿运送到需要的部位?如何彻底断绝湿气的来源? 

莫急,莫慌,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于是开出一个 

方子,成为祛湿的鼻祖方,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 

古诗词合集 

千古第一祛湿方苓桂术甘汤送给你们。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以上四味药放入两瓶矿泉水,大火烧开, 

小火煎煮半个小时,差不多剩一半的水就可以了。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服用的时候加热。 

张仲景说这个方子治疗什么病呢? 

第一个治疗“心下逆满”。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有一种上逆 

的感觉,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 

第二个治疗“气上冲胸”。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不能气化成津液,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 

了阻挡,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很膈应的感觉。 

第三个治疗“起则头眩”。意思是说,蹲下去马上站起来头晕。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很 

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 

原因。但如果一个人湿气太重的话,他的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 

了,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 

第四个治疗“身为振振摇”。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需要扶着墙走。为什么会摇晃呢?可以 

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身体就好比小舟,摇摇晃 晃的。 

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主攻方向,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放到今天来说,只要你身体 

有湿气,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中焦脾胃有湿气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呢?有一条水汪汪的大舌头,舌头又胖又大,口水多,一天到晚没有喝水的欲望,喝点水 

胃胀,都可以听到水在胃里晃荡发出的声音,至于脸皮浮肿,眼袋大,四肢浮肿那就更不 

用说了,说明你的湿气已经泛滥成灾了。 

张仲景真是无上高明,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方中 

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泄,可谓天衣无缝也。 

方子中的四味药分析茯苓。 

茯苓可是个好东西,它有多好?据考证,从古至今所有的药方中用的最多的就是茯苓。茯 

苓,九大仙草之一,不温不燥,不寒不热,它的性子很平和,所以慈禧太后天天吃它,还 

让人发明了一种美味又养生的食品叫茯苓饼。 

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茯苓是往下走 

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茯苓需要重用才有效果,这个方子用 

的最多,用到了20克。著名老中医岳美中特别擅长当用茯苓来治疗脂溢性脱发,茯苓用到 50克。桂枝。 

桂枝是这个方子的灵魂所在,如果缺了桂枝,这个方子就平淡无奇。如果说茯苓是所有药 

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药,那么桂枝就是所有经方里用的最多的一味药,张仲景如此钟情于 

桂枝,以至于无论寒症热症虚证实证,还是表征里症还是半表半里症,都有桂枝的身影。 

并不是说桂枝无所不能,但足见桂枝的神通广大。 

小伙伴们问,啥是桂枝? 

桂枝就是桂树的枝头,最上面的那一小节嫩嫩的树枝,可见它的生发之力是很强的。桂枝 

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先问小伙伴们一个问题,脾胃为啥子有湿气? 

因为脾胃睡着了,不干活了,为啥不干活了,因为脾胃太冷了太寒了冻着了。中医有一个 

术语叫“纳呆”,说的就是脾胃像木头一样,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所以,我们要把脾胃叫醒。怎么叫醒?绝对不能用寒凉去叫醒,要用温度热度去叫醒。让 

太阳照进我们的脾胃,让脾胃不再阴霾。这个桂枝就好比太阳,它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 

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让这些水蒸气滋润我们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每一 

个毛孔。 

白术。 

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它的味道很香,它既能够像桂枝一样叫醒我们的脾胃,也能够 

像茯苓一样祛湿,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 

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 

炙甘草。 

甘草,小伙伴们都知道,主要功效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 

蜜制,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炙甘草在这个方子起到什么作 

用呢?第一调和诸药,第二救津液,因为桂枝白术都比较温燥,又加之大量的茯苓利水, 

为了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苓桂术甘汤的妙处远不止这些,这个方子还包含了祛湿的三个方法。 

中医祛湿的第一个方法——利湿。 

利湿或者叫利水或者叫利尿,通俗地说,就是借助利湿的药材让我们身体的湿浊直接从下 

面从小便排出去。这些年我们疯狂追逐的祛湿食材红豆薏米不就是这样的吗?红豆薏米都 

是利水利湿的食材,刚开始时还有点效果,慢慢地就没有效果了。而且利水利湿的药材多 

数是寒凉的,长期食用会伤害脾胃,反而会加重湿气。 

苓桂术甘汤中的茯苓也是利湿的,茯苓的好处是它是平和的,不伤脾胃。这就是为何不推 

荐红豆薏米,却一直推荐茯苓的原因。 

中医祛湿的第二个方法——渗湿。 

这个渗湿又怎么理解呢?渗就是慢慢渗出来的意思。比如我们经常说这个人脸上渗出细密 

的汗珠,这样说小伙伴们应该明白了吧?这个渗湿就是发汗的意思。借助解表发汗的药材 

让我们的湿气从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慢慢渗出来。 

渗湿需要强壮我们的心阳。有的小伙伴心气不足,心阳衰微,怎么也不出汗,就算到了酷 

暑,人家都汗流浃背了,他就是不出汗。这时候要调理心脏了。出汗是我们身体排毒的一 

个重要通道,老不出汗湿气怎么去掉呢? 

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就可以强壮心阳,解表渗湿。而且桂枝还可以通过升阳来祛湿。湿气 

本质上是一种阴邪。桂枝就好比天空中的太阳,太阳一出来,地上的湿气很快就会去无 

踪。 

中医祛湿的第三个方法——燥湿。 

燥湿,一看这个燥字就与火有关,所以我们借助温补的药材来燥湿。小伙伴们慢慢体会一 

下这个燥湿的概念,把毛巾放在炉火上烤的时候,毛巾的湿气是不是被蒸发了?然后我们 

把干燥的毛巾往桌子上一放,桌子上的水就被毛巾吸走了,这就是燥湿。 

谁来燥湿呢?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是燥湿的一把手,白术大哥苍术更是厉害,一般不用。 

不过话说回来,见湿祛湿都是治标,怎么才是治本呢?那就是断绝湿气的来源。不然你一 

边祛湿,另外一边湿气源源不断地产生,你不是白浪费功夫了吗? 

怎么治本?中医五行当中谁克水来着?对喽,就是土。这土是什么呢?就是脾嘛,脾属 

土。所以要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好好健脾。 

还有,《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湿气的来源就是脾,要想断绝湿气的来 

源,必须要把脾胃调理好。 

用什么来健脾呢?白术是最佳选择,炙甘草可以来帮忙。 

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你看,这个茯苓就相当于利湿,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 

出去。 这个桂枝呢就相当于渗湿,可以强壮我们的心阳,可以解表发汗,让我们的湿气从 

体表毛孔渗出去。这个白术呢就相当于燥湿,把我们身体可以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就 

像火炉烘烤毛巾一样。这个炙甘草呢就相当于健脾,牢牢守住我们的脾胃,白术同样也可 

以健脾。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白术从脾胃 

往上走,升发清阳;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炙甘草稳固脾胃。 

有的小伙伴用了这个方子汗多了,这正是祛湿的效果出来了。有的小伙伴用了这个方子排 

便次数多了,排便之后感觉非常舒服,当然了,把身体里的垃圾排出去了当然舒服喽。无 

毒一身轻嘛。还有的人用这个方子治好了长达数年的慢性湿疹。还有的人用这个方子治好 

了膝关节积液、胸腔积液、脑积水、胃胀、水肿等等。 

真不愧是千古祛湿第一方啊。张仲景真是高明啊!写到这对张仲景的敬佩之情犹如黄河之 

水滔滔不绝。 

传播正能量,帮助需要人受益,多积累一分功德! 

高强度训练导致的心脏增大 

运动员心脏可能会在球员退役几十年后困扰他们。这种情况是由于高强度的力量训练而导 

致的心脏增大,运动员和教练通常认为这是一个转瞬即逝的问题,没有长期的影响。杜兰 

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指出,这种增大引发身体的其他变化的,增加了多年后患上高血 

压、睡眠呼吸暂停和心脏病的风险。对于那些把力量训练置于耐力训练之上的大个子球员 

来说,这种风险是最大的,比如四分卫、边锋、后卫和边锋。那些经过训练的位置更注重 

速度和灵活性,包括宽接球手、边后卫、安全以及罚球手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每日邮 

报曾联系国家橄榄球联盟寻求置评,但尚未得到回复。 

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人吉纳维芙..史密斯博士说:“尽管这些人一度非常活跃,心血管状况也 

非常好,但他们最终可能还是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心血管异常。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在以 

后的生活中所看到的变化是与高血压有关,还是与他们在职业运动员时期的运动员心脏有 

关。运动员心脏导致心脏增大,休息速度比正常情况下慢。一个迹象是左心室肥厚,这是 

当左心室壁,心脏的主要泵血腔,增厚。左心室肥厚不是一种疾病,但它通常是心脏病的 

标志。 

这项研究是一项关于足球运动员健康的大型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对1100多名退役球员 

进行了研究。他们查看了心脏的超声心动图和图像以及血压读数。研究结果显示,约12% 

的男性患有左心室肥厚,这一比例与美国成年人相当。高血压的发病率在前足球运动员中 

最高,他们患左心室肥厚的风险是没有高血压的人的两倍多(1.5倍)。至关重要的是,他们 

发现比赛之外的时间并没有什么影响: 对于刚从NFL退休的男性来说,与那些20年以上没有 

参加比赛的男性相比,这种风险是一样的。 

史密斯博士说,一个担忧是,一旦留下了左心室肥厚的种子,可能在退休后继续发育。另 

一种理论是,如果它消退了,当他们患上高血压时,它又会回来。史密斯博士说:“由于他 

们多年来都在最顶尖的水平上进行体育训练,人们往往认为退役的职业运动员患心血管疾 

病的几率会更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研究表明,我们需要对运 

动员的心血管健康保持警惕,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高水平竞技运动的长期后果。” 

这项研究将在3月16日至18日在新奥尔良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学会第68届年度科学会议上发表。 

一分钟降血压

一分钟降血压:取太阳穴上一指再后一指的地方,按压此点一分钟(用力),血压明显下 

降,若不降,再顺时针方向按揉百会穴36圈,血压明显下降,这对于血压明显过高的人(血 

压200mmHg以上),可防止出现脑血管意外。 

白矾枕头治高血压一试真灵 

山东周村淄博制丝厂退休工人杨宪文的老伴是一个多年的高血压病人,高压常常在l90毫米 

汞柱,降压药吃了不少,但血压忽高忽低,效果不好。后来用“明矾枕降压”一方后,高血 

压降到160毫米汞柱,并且血压一直十分稳固。 

方法:2.5公斤白矾,将其捣成直径十毫米大小的碎块,扎紧袋口,每晚枕着睡觉。不试 

不晓得,一试才知妙,没有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验方还真灵,至今已一年多了,没有再犯 

高血压,降压药也停了。而且很多人应用后,都说好。 

吃醋豆对高血压和糖尿病均有治疗好效果 

我和老伴都已退休,多年来身材不好。我在1992年患了糖尿病。我老伴多年患高血压和肩 

周炎,长年吃药始终血压时高时低,自1996年2月按黑豆治大病药用措施,到市场上买回2 

瓶9度米醋和一市斤黑豆浸泡20天后,早晨空腹用到现在,一年采我老伴的高血压没有用 

降压药,病已不翼而飞。我的糖尿病通过一年来吃黑豆泡米醋的治疗和一天一次服用优降 

糖及降糖灵各l片,我的“三多”现象消逝了,气色也很好: 

20.44关节痛

20.44关节痛 

慨述 

关节痛是指自觉关节疼痛的症状。多因外力损伤骨与关节,或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关节,经 

气不利,关节阻痹所致。常见于关节脱位及骨损伤、肢体痹病类疾病,以及流痰等病中。 

临床对以关节痛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关节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 

治。 

辨病思路 

一、肢体单个或多个关节疼痛为主症,多伴有关节部位红、肿、热、胀等症。 

二、痹病类疾病所致关节疼痛,常见者有: 

1、与气候因素关系密切,关节游走酸重冷痛者,为三痹。 

2、从小关节开始对称性疼痛,并有晨僵者,多为尪痹。 

3、单个关节疼痛并有红肿灼热者,可能为热痹。 

4、患病日久,疼痛局限于某个关节,活动受限者,则为顽痹,如有项痹、肩痹、腰痹、 

膝痹、足跟痹、肢痹以及脊痹等。 

5、趾、指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者,多为痛风。 

三、关节脱位或骨损伤、关节部位筋肉损伤所致关节疼痛,有外伤病史可查。 

四、流痰多见于青少年,多有痨病史,以起病缓,患病关节疼痛,溃后流脓清稀或夹絮状 

样物,不易愈合为特点。 

五、血常规、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X线摄片、关节液检查、血液流变学性质等检查 

有助于明确关节疼痛性质,能帮助诊断和鉴别。 

辨证论治] 

一、伤损筋骨证:外伤所致,局部关节疼痛、拒按,红肿或有青紫斑点,屈伸不利,脉弦 

涩。活血化瘀、和营止痛。485、羌活灵仙汤 加减。 

二、风胜行痹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 

脉浮。祛风宣痹。369、防风汤 加减。 

三、寒胜痛痹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 

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散寒宣痹。103、乌头汤 加减。 

四、湿胜着痹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肿胀,痛有定处,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肌肤 

不仁,苔白腻,脉濡缓。除湿宣痹。937、薏苡仁汤  加减。 

五、湿热阻痹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口渴,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清热祛湿宣痹。266、白虎加桂枝汤 加减。 

六、风寒湿凝滞筋骨证:患病关节固定,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变 

形,肌肤麻木不仁,脉弦。散寒祛湿、宣痹止痛。966、蠲痹汤 加减。 

七、瘀痰内阻证:关节疼痛日久,时轻时重,关节肿大、顽麻不仁,甚至强直畸形,屈伸 

不利,舌紫苔白腻,脉弦涩。祛痰化瘀、宣痹止痛。633、桃红饮 加减。 

八、肝肾阴虚证:关节疼痛日久,精神疲乏,面容憔悴,失眠多梦,潮热盗汗,手足心烦 

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补益肝肾、宣痹止痛。208、左归丸  加减。 

其它疗法 

1、针炙、按摩治疗:关节疼痛急性期不宜用针炙、按摩治疗。缓解期则可根据病情从整体 

和局部特点,辩证取穴针刺、艾炙治疗;按摩治疗则应根据疼痛性质和疼痛程度,采取不 

同的手法治疗。 

2、常用宣痹止痛中药:独活、五加皮、秦艽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3、常用中成药:独活寄生丸、昆明山海棠片,尪痹冲剂、雷公藤片、风湿宁注射液、三 

蛇酒、壮骨酒、龟蛇酒、国公酒、冯了性药酒、麝香风湿油、壮骨风湿膏、关节止痛膏、 

木瓜丸、骨刺丸、壮骨关节丸、健步虎潜丸等。 

4、西药治疗:可选用阿斯匹林、消炎痛,必要时可用类固醇皮质激素。 

20.38腰痛 

20.38腰痛 

慨述 

腰痛是指自觉腰部脊柱或其两侧疼痛的症状。多因肾系病变及腰部外伤、劳损,寒湿或湿 

热侵着等所致。肾系疾病和痹病类、淋病类疾病,妇科经、带疾病,急性腰扭伤、腰痹、 

偏痹等,均常见腰痛。 

临床若对以腰痛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暂以腰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 

治及对症治疗。 

辨病思路 

一、首先排除背痛(脊膂以上痛)、沉痛(尻骶部痛)、胯痛(尻尾以下的两侧痛)。 

二、根据伴随症等病情,考虑肾系疾病,如: 

1、并见水肿者,多为皮水、正水、石水。 

2、血尿伴腰腹部阵发性绞痛,或尿出砂石者,应考虑石淋。 

3、伴尿频、尿急、尿痛者,应考虑肾瘅、肾著、肾痨。 

4、劳累或久立时腰痛加重,平卧后缓解或消失者,应考虑肾下垂。 

5、腰痛伴高热、肾区灼热者,应考虑肾痈的可能。 

6、年龄偏大,腰痛伴血尿、腰部有肿块者,应疑及肾癌。 

三、腰痛可由肾系以外疾病导致,如: 

1、伴多数大关节疼痛,其痛游走不定者,多为三痹。 

2、中年以后,缓慢起病,腰痛于久坐、久立时加重,活动后减轻者,应考虑腰痹。 

3、有明显外伤史,且疼痛剧烈或持续者,应考虑腰部骨折、脱位、腰部扭伤、偏痹等的 

可能。 

4、妇女腰痛与月经有关,或伴有月经、带下病者,应考虑是因妇科疾病所致,并作妇科 

检查。 

四、除作血、尿、粪三大常规检查外,可选择性地作脊柱X线摄片、腹部平片、尿路造影 

及B型超声波等检查,以助诊断的确定与鉴别。 

辨证论治 

一、寒湿犯腰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疼痛不减,遇阴雨天则加 

重,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散寒祛湿、通络止痛。139、五积散或203、甘姜苓术汤 

加减。 

二、痰湿犯腰证:腰痛重着,身困肢倦,咳吐痰涎,胸闷不舒,形体肥胖,舌淡,苔白 

腻,脉滑。燥湿祛痰。604、独活寄生汤 加减。 

三、瘀血犯腰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而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 

侧,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活血化瘀、和络止痛。412、身痛逐瘀汤  

加减。 

四、湿热犯腰证:腰部胀痛,痛处伴有热感,而活动后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 

数。清热利湿。和络止痛。283、加味二妙散 加减。 

五、肾气虚证:腰痛酸软,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隐痛不休,卧则减轻,甚则遗精,阳 

痿,小便清长或不固,舌淡,脉弱。补肾益气。451、青蛾丸 加味。 

六、肾阴虚证:腰痛酸软,心烦不眠,健忘多梦,口燥咽干,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 

梦交,尿短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滋补肾阴。208、左归丸 加味。 

七、肾阳虚证:腰部冷痛,绵绵不休,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得温痛缓,面色晄白,少气 

乏力,小便清长或尿闭,舌质淡,苔白,脉沉缓无力。温补肾阳。211、右归丸 加味。 

其它疗法 

1、常用中药与中成药:杜仲、续断、狗脊、熟地等,壮腰健肾丸、腰椎痹痛丸等,可在辨 

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2、体针疗法:取肾俞、委中、后溪。寒湿加腰阳关、阿是穴,针后配艾灸及拔罐;劳损 

所致加委中刺血,局部刺络拔罐;肾虚加命门、志室、太溪,用补法加灸。 

3、耳针疗法:取腰、腰椎、神门、皮质下。 

4、按摩疗法:风湿取肾俞、腰阳关、环跳、秩边、委中;外伤取肾俞、居髅、委中、天 

应穴;肾虚取肾俞、命门、关元、委中、足三里、太溪。用推、揉、按、点、拿、擦手 法。 

5、西医药治疗:疼痛剧烈者,以1%普鲁卡因10-20ml加强的松龙12.5mg,作痛点封闭, 

每周1次,3~4次为1个疗程。 

20.30胁痛 

20.30胁痛 

慨述 

胁痛又称为胁肋痛。 

胁痛是指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的症状。胁痛可归属于广义的胸痛范畴。其病机特点 

为气机郁滞,脉络失和,疏泄不利。胁痛为肝胆、胁肋部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如肝癌、 

肝痈、肝热病、肝著、鼓胀、胆瘅、胆胀、悬饮、肥气、干胁痛、胁肋痛等病均可导致。 

临床若对导致胁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胁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胁指胸壁两侧,其下界为肋缘尽处,故胁痛一般应与胸痛、胃脘痛、腹痛、肩背痛、 

腰痛相区别。 

二、肝胆病变一般都可见右胁痛,然其确切痛位多在胁之内,体表肌肤一般无压痛等表 

现。 

1、肝痈、肝热病、肝瘟等之胁痛,常有急起发热,多见黄疸等症。 

2、肝癌、胆癌出现右胁痛时,多已进入晚期,通过B超、CT等检查能发现肝胆占位性 

病变。 

3、胆瘅、胆胀、胆石之胁痛,常可触及肿大之胆囊,压痛明显,并有呕恶等症。 

4、肝积之胁痛,右胁下可有较平滑而坚硬的肿块。 

5、有痨病史,或有盗汗、潮热等症者,其右胁痛可能是肝痨所致。 

6、小儿或青年突起胃脘偏右部位阵发剧痛,而压痛等体征不明显,伴呕吐等症者,应考 

虑蛔厥之可能。 

7、肝著有肝热病病史,以右胁长期隐痛等为特点。 

三、非肝胆病变出现胁痛,其常见者有: 

1、胸胁饱满,支撑作痛,检查发现胸腔有积液者,为悬饮。 

2、胸胁刺痛,干咳,有胸膜摩擦音者,为干胁痛。 

3、肌肤沿肋骨相引掣痛者,为胁肋痛。 

4、有疟疾、蛊虫病等病史,左胁下有较大肿块者,为肥气。 

5、胸胁部外伤所致胁痛,有明显的外伤史及局部青紫、压痛等症。 

四、除询问病史、症状及作体检外,一般应作肝功能、B超、X线等检查,以鉴别病种。 

辨证论治 

一、肝气郁滞证: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饮食减 

少,嗳气频作,苔薄,脉弦。疏肝理气。651、胡疏肝散 加 当归、郁金、川楝子之 

类。 

二、瘀滞肝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痛处拒按,胁下或见痞块,舌质紫 

黯,脉弦或沉涩。活血化瘀、行气止痛,927、膈下逐瘀汤 加减。 

三、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甚则剧痛而拒按,痛引肩背,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 

或有目黄、身黄、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清利肝胆湿热。215、龙胆泻肝 

汤 加减。 

四、虫扰胆膈证:突发脘胁痛剧,攻撑及背,呕吐蛔虫,口苦,舌苔黄腻,脉弦。安蛔定 

痛。105、乌梅丸 加减。 

五、肝阴虚证:胁肋灼痛或隐痛,痛喜揉按,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 

眩,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滋阴柔肝。4、一贯煎 加 白芍、白蒺藜、玫瑰花之 

类。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针刺常用支沟、丘墟透照海、肝俞,用泻法。肝郁加太冲;血瘀加期门;湿 

热加阳陵泉、三阴交;阴虚加泻行间,补复溜、肾俞。或用皮肤针叩刺痛处加拔火罐,适 

用于劳伤瘀血作痛。 

2、常用止胁痛中药:郁金、白芍、金铃子、枳壳、柴胡、玄胡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 

础上选用。 

3、常用中成药:香附丸、元胡止痛片等。 

20.2抽搐 

20.2抽搐 

抽搐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四肢不自主抽动的症状,引起抽搐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毒内 

盛、风阳扰动、风毒窜络、阴血亏损等方面。常见于脑系疾病、传染病、中毒、头颅内 

伤、厥病类疾病、子痫、产后痉病、小儿惊风、破伤风、狂犬病等病中。 

临床若对以抽搐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抽搐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 

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手足蠕动、颤抖系以肢端为明显,不同于抽搐。 

二、除详细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外,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多属必要。其他实验室检 

查根据病情有选择性进行,如脑脊液、血糖、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检验,以及X 

线、B型超声波、心电图、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的确立。 

三、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1、起病突然,伴高热者,应考虑春温[瘟]、暑温[瘟]、疫毒痢等。 

2、伴头痛、呕吐等、除应考虑春温[瘟]、暑温[瘟]、疫毒痢等病外,尚应考虑脑痨、脑部 

寄生虫病等。 

3、肝热病、肝瘟患者出现深度黄疸和脑神症状并抽搐者,多为肝厥。 

4、小儿高热、抽搐,为急惊风;小儿体弱、久病而抽搐,为慢惊风。 

四、结合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1、慢性或急性肾病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肾厥。 

2、消渴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消渴厥。 

3、风眩患者并见抽搐,应考虑出血中风、厥[真]头痛。 

4、即往有类似病史,发作时神志不清,口吐白沫,移时自行停止者,多为痫病。 

5、暑季于高温环境下发病,多属暑风[痉]。 

6、因情志刺激等所致者,常见于气[郁]厥。 

7、有外伤或被狂犬咬伤等病史者,应考虑破伤风、狂犬病等。 

8、妇妇妊娠末期出现抽搐,称为子痫;新产后出现抽搐,称为产后痉病。 

辩证论治 

一、风痰闭神证:突然昏仆,肢体抽搐或瘫痪,喉中痰鸣,口吐涎沫,苔白腻,脉弦滑。 

搜风祛痰开窍。391、苏合香丸合693、涤痰汤加减。 

二、热盛动风证:壮热汗出,口渴,躁扰不宁,甚则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 

视,面赤,舌质红绛,苔黄,脉数。清热解毒、开窍熄风。830、羚角钩藤汤加减,配服 

紫雪丹。 

三、肝阳化风证:头痛眩晕,项强不舒,肢体麻木,震颤或抽搐,急躁易怒,或见昏迷, 

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细。平肝潜阳、熄风解痉。935、镇肝熄风汤 加 

减。 

四、阴虚动风证:眩晕,肢体发麻,或手足瘈疭、震颤,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燥咽 

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数。滋阴熄风。三甲复脉汤 加减。 

五、风毒入络证: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或肌肉震颤,或苦笑面容,或半身不 

遂,或口眼歪斜,头痛眩晕,舌红,苔腻,脉弦。祛风止痉。191、玉真散,或135、五虎 

追风散 加减。 

六、脾阳(气)虚动风证:四肢抽搐无力,肌肉瞤动,肢体发麻,食少,腹胀,便溏,神 

疲乏力,肢凉,眩晕,体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温阳补气熄风。213、 

可保立苏散 加减。 

其他治疗 

一、绝对安静环境,卧床休息,禁食。 

二、常用中成药: 

1、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清气解毒注射液、复方鱼腥草注射液等,加入10%葡萄 

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2、紫雪丹、牛黄凉风片(牛黄抱龙丸)、琥珀惊风片(琥珀抱龙丸)、牛黄镇惊丸、止 

痉散、猴枣散、瓜霜退热灵、安脑丸等,口服。 

三、针炙疗法: 

1、体针治疗:人中、素髎、百会等为首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穴位注射疗法:地龙注射液,大椎、合谷、曲池穴位注射,每穴0.5-1.0mL。 

3、耳针疗法:取神门、皮质下,用强刺激。 

4、灯火蘸疗法:用灯草蘸清油点燃,以明火对准印堂、人中、颊车、角孙、神阙、大椎 

等穴,一触及起可听到“啪”声,止痉速效。 

四、常用止痉中药:羚羊角(山羊角)、全蝎、钩藤、地龙、蜈蚣、白僵蚕、乌梢蛇、白附 

子、南星、蝉蜕等,可在辨病、辩证基本上选用。 

19.3水痘

水痘又称水花、水疱。水痘西医学同名。病情有轻有重,但预后一般良好。 

水痘之名首见于《医说》:“其疱皮薄如水疱,破即易干者,谓之水痘。” 

水痘指因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发于肌表。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并形 

成痂盖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疾病。 

依据 

1、多发于冬春两季。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多见。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大多突然起病。 

2、初起有发热,流涕,咳嗽,不思饮食等症,发热大多不高,个别严重者可见壮热神 

昏。在发热的同时,1—2天内即于头、面、发际及全身其他部分出现通红色斑丘疹,疹点 

出现后,很快变为疱疹,内含水液,局部作痒,1~3日内干缩而结成痂盖脱落。 

3、皮疹多为椭圆形,分批出现,此起彼落,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周围有红晕,躯干部 

较多,四肢部位较少,同时在同一部位丘疹、疱疹、结痂往往并见。疱疹形如露珠,初清 

晰,后稍混浊,脱痂后不瘤疤痕。 

4、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异常表现。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减少,如继发染邪则可增高。 

辨证论治 

一、风毒犯表证:发热轻微,鼻塞流涕,偶有喷嚏及咳嗽,疹色淡红而润,疱浆清亮,点 

粒稀疏。躯干为多,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脉浮数或略数。疏风清热解毒。766、银翘散 

加减。 

二、热毒蕴结肌肤证:壮热烦躁,口渴欲饮,面赤唇红,便秘溲赤,痘大而稠密,疹色红 

赤或紫暗,疱浆较混,根盘红晕显著,口、眼等处亦见疱疹或溃疡,舌苔黄糙而干,脉滑 

数。清营解毒。821、清瘟败毒饮 加减。 

其他治疗 

1、立即隔离患者,直至全部痘疹结痂。 

2、室内空气要流通,避免复感外邪,进食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食物,忌油腻及姜椒辣 

物,多饮开水,或用红萝卜、茡荠、甘蔗等煎水代茶。 

3、勿使搔破皮肤,若抓破有感染,可用453、青黛散撒患处,或用2%的龙胆紫外涂。 

4、银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1剂/日。 

5、野菊花15克、路边菊15克、金沙蕨30克,水煎服,1剂/日。 

6、苦参3克、浮萍15克、芒硝30克,煎水外洗,2次/日。 

18.43腿风 

18.43腿风 

腿风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不安腿。预后良好。 

腿风之名见《医学纲目》曰:“腿风..邪之浅者如此也。” 

腿风是因经气失常所致。以临睡时下肢自觉酸胀不适,须相互摩擦,影响睡眠为主要表现 

的形体疾病。 

依据 

1、常见于5岁以下患儿。 

2、临睡时下肢酸胀不适,须相互摩擦,影响睡眠。 

辩证论治 

经气不利证:临睡时下肢酸胀不适,须相互摩擦,影响睡眠,甚至烦躁不安,啼哭不休, 

舌苔薄白,脉弦。理气行滞、舒筋和络。651、柴胡疏肝散加减。可加山茱萸、钩藤;夜 

寐不安,加莲肉、酸枣仁、灯心。 

其他治疗 

1、避免精神刺激。 

2、体针疗法:可选用三阴交、足三里、昆仑、承山等穴。 

18.42狐疝 

18.42狐疝 

狐疝又名疝气、小肠气、小肠疝、阴狐疝等。狐疝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腹股沟斜疝。 

狐疝名出《灵枢..五色》。《儒门事亲》曰:“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故名。 

狐疝因肝气失于疏泄,或小儿、老年气弱,或腹内压力增加时,使肠管等腹内器官滑入阴 

囊而成。以腹股沟处有肿物突起,时大时小,胀痛俱作,如狐之出入无常为主要表现的疝 

病类疾病。部分婴幼儿可随生长发育而自愈,其余一般难以自愈。病情严重时出现嵌顿或 

绞窄危及生命。 

依据 

1、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婴儿和中、老年男性较多。 

2、早期除腹股沟部或阴囊部发现有可复性肿块外,并无明显病象,若肿块较大,局部有 

沉重下坠感和腹部不适。常因久立、劳累、哭号、咳嗽、忩怒等而加重或引发肿物下坠。 

3、当站立咳嗽时,肿块处可触及膨胀性冲击感,令患者平卧,用手抚推,肿块即消失。 

4、肿物下坠阴囊而不能回纳,并有腹痛、便秘等症者,为疝块有嵌顿之征。 

辩证论治 

一、寒凝气滞证:腹股沟处肿物突起,时大时小,冷胀作痛,痛牵少腹,得温痛缓,舌淡 

苔白,脉沉紧或弦。温里散寒、行气止痛。909、暖肝煎,或19、十补丸 加减。 

二、气虚寒凝证:睾丸冷痛牵引少腹,其痛绵绵,得温则缓,按之痛减,面色淡白,畏寒 

肢冷,舌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温阳益气、散寒止痛。909、暖 

肝煎 加黄芪、川楝子、橘核等。 

三、脾气下陷证:阴囊肿物易下难上,气下坠感,气短神疲,食少腹胀,面白舌淡,脉 

弱。补气升提。423、补中益气汤 加荔核、金铃子、香附等。 

四、肝郁气滞证:阴囊肿物时大时小,胁肋作胀,少腹急结不舒、作痛,怒则肿物明显, 

舌苔薄白,脉沉弦。疏肝理气。112、天台乌药散 加荔核、橘核等。 

其他治疗 

1、加强腹肌锻炼,及时治疗咳嗽、便秘等病症,防止用力过大、腹压过高。 

2、棉线束带压迫法:用于年龄不足1岁的婴儿,用棉线束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处,防止疝 

块突出,将棉线束带折成双层,折端紧压疝的内环,另一端环绕腹部再套入折端,然后绕 

过会阴部,结扎于腰的背面。老年患者亦可用疝带固定于肿物脱出处,以阻止疝块脱出。 

3、手法复位:肿物滑入疝囊时应注意抚推送还,以免发生嵌顿。绞窄而威胁生命安全。 

肿物脱出一般可用手按压肿物,顺其滑出方向,缓缓向少腹内推移,使之回复。若狐疝发 

生嵌顿,估计未发生肠坏死(婴幼儿嵌顿在6小时以内,成人在4小时以内),亦可试行手 

法复位,患者取臀高头低位,肌注适量镇静药,松弛疝环,然后用手轻柔将疝块推还腹 

腔。复位后严密观察腹部情况。 

4、手术治疗:经手法复位无效,为防止疝囊继续增大和绞窄,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的 

方式很多,常用的有单纯内环高位结扎术和疝修补术。 

18.41狐臭

18.41狐臭 

狐臭又称为体气、胡臭、臭汗症。狐臭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腋臭症。 

狐臭之名出《肘后方》。《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腋臭漏腋,皆先天湿邪病也。” 

狐臭是因先天所得,或后天所染,均为血气不和,湿热蕴积。以腋下(乳晕、脐部、外阴 

等处亦可发生)汗液有特殊臭气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依据 

1、常见于青壮年,年老时减轻。 

2、腋下,或乳晕、脐部、外阴等有如狐之特殊腥臊臭气。轻者不出汗时几乎没有臭气, 

重者其特殊臭气,令人不可相近。大多数患者的外耳道内有柔软的耵聍。 

3、一般无自觉不适。 

辩证论治 

一般无须服药内治。 

其他治疗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 

2、外治,外用密陀僧散或加枯矾粉搽之。亦可用碘椒酊或3%~10%甲酫溶液等涂搽。 

3、手术疗,腋臭气严重者,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或刮除。 

18.40黄汗

18.40黄汗 

黄汗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色汗症。 

黄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 

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 

黄汗因营卫不畅或外感湿热之邪所致。以汗出色黄染衣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依据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见。腋下汗出色微黄并非病态,当汗出黄如柏汁者方 

视为病。 

2、以汗出色黄染衣为主症。黄色汗液常局限于腋部、面部、背部。 

3、一般无自觉痛苦。 

辩证论治 

一、营卫不和证:汗出色黄染衣,恶风,时寒时热,苔薄白,脉缓。调和营卫。742、黄 

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二、湿热蕴蒸证:蒸蒸汗出,汗黄染衣,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 

脉弦数。清热化湿。903、疏凿饮子加减。 

其他治疗 

1、汗出微有黄色,无不适感觉者,可不治疗。注意汗出及时擦洗,更衣,防风邪侵袭等卫 

生事宜。 

2、针久疗,主穴取大椎、曲池、合谷,配穴取三阴交、肺俞、肾俞。 

3、验方:红枣10枚,浮小麦15克,煮汤,每日服饮。 

4、肚脐贴,五倍子粉5克,加入温开水以少许调和,做成药饼如铜钱大小,每晚临睡前敷 

肚脐上,再用橡皮膏固定。 

5、乳中穴贴,郁金粉0.24克,牡蛎粉0.06克,用米汤适量调匀,分2份敷左右乳中穴。 

6、扑粉疗,用牡蛎、白术、麦麸、麻黄根、藁本、糯米、防风、白芷等份,研为细末, 

绢包,周身扑之。 

8、扑粉疗,用川芎、白芷、藁本各30克,米粉90克,共研为末,用绵包裹,扑于汗多部位。 

18.39糙皮病

18.39糙皮病 

糙皮病又名癞皮病、粗皮病、癞皮病、玉米红斑病。糙皮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烟酸缺乏 病。 

糙皮病因饮食糙劣,或脾胃虚弱,攝食不良,饮食精微不足以营养肌肤所致。以皮肤粗糙 

脱屑为主要表现的虚弱性疾病。 

依据 

1、有摄食不足或营养不良病史,多发于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 

2、初起,四肢及背部皮肤红肿起疱,受热加重,日久则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状若鳞甲皮色青黑, 

一般无瘙痒可有头晕失眠,口舌生疮,舌上干裂等症。 

3、24小时尿中N-甲基烟酸酰胺及其吡啶酮衍生物总量少于2mg。吡啶酮/N'甲基烟酸酰胺 

的比值低于1.0。 

4、皮肤活检可见过度角化,色素沉着过多,脱屑。 

辩证论治 

一、风热血燥证:皮肤干燥,脱屑,状若鳞甲,毛发干枯无泽,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细。养血祛风,清热润燥。591、祛风换肌丸 加味。 

二、气血两虚证:皮肤粗糙,脱屑,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唇甲淡白,面白无华,头晕目眩,失眠 

多梦,舌质淡白,脉细无力。补益气血。230、归脾汤 加味。 

三、血虚挟淤证:皮肤粗糙,色紫暗,脱屑,股肤甲错,头晕眼花,面色萎黄晦暗,舌淡紫,脉细 

涩。活血养血。632、桃红四物汤 加味。 

其他治疗 

1、加强营养,注意膳食的合理调配。注意避免日照。注意口腔卫生。 

2、体针疗,可取风池、百会、完骨等穴。 

3、耳针疗,可取神门、肝、肺、脾、肾、大肠、屏间、下屏尖等穴。 

4、西药可选用烟酸。 

18.38青腿牙疳 

18.38青腿牙疳 

青腿牙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坏血病。 

青腿牙疳之名见《外科证治全书》。 

青腿牙疳是因火热上攻、寒湿蕴郁下肢所致。以牙龈疳溃出血,两腿青紫斑块为主要表现 

的出血类疾病。 

依据 

1、有营养不良病史。 

2、出现牙龈溃烂出血,两腿青紫斑块。 

3、X线检查,婴儿患者有特征性骨骼改变:长骨骨骺软骨与骨干联合处的钙化带变密增 

厚,普遍性骨质稀疏,也可出现骨折及骨骺分离移位,软骨周边的骨膜有骨刺或突起。 

4、实验室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白细胞血小板层维生素C含量测定,若维生素 

C低于1136umol/L(20mg/dL)表示体内维生素C缺乏,低于113.6umol/L(2mg/dL)时提示为 

坏血病、维生素C负荷试验,正常人口服负荷量维生素C24小时尿排出50%以上,而坏血 

病患者只排出0%~15%。 

5、经维生素C试验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 

辩证论治 

一、血热伤络证:皮肤出现青紫斑块或斑点。牙龈红肿、溃烂、疼痛、出血,或有发热, 

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895、犀角地黄汤 加减。 

二、阴虚火旺证:牙龈溃烂出血,皮肤常出现青紫斑块,口渴心烦,颧红,潮热,盗汗, 

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和络止血。521、茜根散 加减。 

三、气不攝血证:下肢皮肤反复出现青紫斑块,牙龈溃烂出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 

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弱。补气攝血。230、归脾汤 加味。 

其他治疗 

1、加强营养,多食用绿叶蔬菜及新鲜水果,反复齿衄者,不宜进食难嚼食物,以防止出血 不止。 

2、红枣20枚,煎汤连枣服,1剂/日。 

3、大枣4份,藕节1份,先加水煮藕节至水成糊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天吃适量大枣。 

4、连翘30克,水煎,分3次服。 

5、生石膏30克,黄柏15克、五倍子15克、儿茶6克,浓煎嗽口,5~10分钟/次。 

6、淮山药、红枣、糯米,煮粥服。 

7、西药可选用维生素C。 

18.37脚气 

18.37脚气 

脚气又名缓风,脚弱,软脚病。脚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维生素B1缺乏病。 

脚气病名见《诸病源候论..脚气病诸候》,“因其病从脚起,故名脚气。” 

脚气多因脾虚纳少,营亏气弱,或饮食偏嗜湿热流注于脚所致。以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或挛 

急,肿胀,或枯萎等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 

脚气又分:干脚气、湿脚气、脚气冲心。 

依据 

1、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亦有骤然发作,迅速脚气冲心者。有饮食偏废,或素嗜肥甘厚味, 

或有嗜酒史。 

2、临床先有疲乏软弱,小腿沉重,肌肉酸痛,头痛,失眠,纳呆体重减轻等症。 

3、典型表现为病人蹲踞姿势时,即觉小腿疼痛,起立困难,常用两手支持膝部帮助起立,小腿 

腓肠肌挤压时有疼痛,足背、踝、小腿下部触觉及痛觉减退,弛缓,麻木不知痛痒。踝膝反射 

异常,大多减退或消失。 

4、肌力减退和感觉异常同时发生,后期可致萎缩性瘫痪,病变多为对称性且向上发展。 

5、维生素B1试验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 

辩证论治 

一、脾虚湿困证:下肢浮肿,麻木,肢体沉重,神疲乏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恶心欲 

吐,苔白腻,脉濡缓。健脾渗湿。699、调中益气汤加木瓜、吴茱萸、槟榔等。 

二、湿热下注证:下肢浮肿,麻木,沉重,酸痛,小便混浊,或阴部瘙痒,溃烂流水,或 

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751、萆薢渗湿汤加减。 

其他治疗 

1、多食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玉米、糙米、豆类、蛋及肉类等。注意烹饪加工时避免破 

坏硫胺。 

2、给予维生素B1,开始数天内每日肌注50mg,其后口服2.5~5mg/日。必须同时给予 

其它水溶性维生素。可口服或肌注硫胺素。 

3、黑芝麻、花生各30克,糙米60克,磨糊煎服,1剂/日,连服数剂。 

4、沙姜30克,苍术、土茵陈各15克,猪脚2个,炖服,1剂/日。 

18.37.1干脚气 

干脚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萎缩性(干型)脚气病。 

干脚气之名见《太平圣惠方》,是指以枯萎、挛急为主症的脚气。因素体阴虚内热,湿 

热、风毒之邪从热化,伤及营血,筋脉失养,证见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 

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热赤,舌红,脉弦数等。治宜宣壅化温,和营清热,用加味苍 

柏散或生干地黄丸等方。 

干脚气症见两胫枯瘦、麻木、针刺样痛,蚁行感,软弱无力且挛急,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等。 

干脚气多为血虚风燥证:见干脚气证候,并有头晕眼花,面色无华,口燥咽干,大便干 

结,舌干少津,脉细无力。养血润燥。100、小营煎加麦冬、玄参、牛膝等。 

其他治疗 

同18.37脚气

18.37.2湿脚气 

湿脚气西医学所说的浮肿性(湿型)脚气病。 

湿脚气之名见《太平圣惠方》,是指以肿胀酸软为主症的脚气。 

湿脚气以下肢及全身浮肿,肢体酸软为主要表现,甚至可出现心包、胸腔、腹腔积液。 

湿脚气注意与7.4肾水,7.3石水,5.37脾水,7.6溢饮等水肿类疾病,以及3.10支饮,3.14悬 

饮等相鉴别。 

一、脾虚湿困证:下肢浮肿,麻木,肢体沉重,神疲乏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恶心欲 

吐,苔白腻,脉濡缓。健脾渗湿。699、调中益气汤加木瓜、吴茱萸、槟榔等。 

二、脾肾气虚水停证:下肢或全身浮肿,甚至有腹水、胸水、腹胀、心悸气喘,疲乏无 

力,肢体麻木,沉重,腰膝酸软,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弱。补益脾 

肾、利水消肿。130、五阴煎加泽泻、前仁。 

其他治疗 

同18.37脚气 

18.37.3脚气冲心 

脚气冲心又称脚气攻心、脚气入心。脚气冲心西医学所说的脚气病性心脏病。 

脚气冲心之名见《外台秘要..卷十八》。《诸病源候论..脚气病诸候》指出:“此由风湿毒 

气,从脚上入于内,与脏气相搏,结聚不散,故心腹胀急也。” 

脚气冲心是指脚气因正虚而湿毒乘虚凌心。以并有心悸气喘面唇青紫,神志恍惚,恶心呕 

吐等为特征。 

辩证论治 

一、湿浊冲心证:心悸气喘,面唇青紫,神志恍惚,恶心呕吐,下肢浮肿,麻木不仁,肢 

体沉重,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濡。化湿降浊。278、半夏汤加吴茱萸、牛膝等。 

二、热毒冲心证:心悸气喘,面唇青紫,神志恍惚,烦躁不宁,下肢浮肿,麻木不仁,口 

渴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解毒开窍。896、犀角散 配服864、紫雪丹 

18.36干燥病 

18.36干燥病 

干燥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干燥综合症。预后良好。 

干燥病是因身体阴虚,或感染邪毒而致津液不足,清窍,关节失其濡养致。以口鼻干燥、 

眼干及涩痛,异物感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性疾病。 

依据 

1、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妇女,起病隐匿病程较长。 

2、眼干燥症状,外界刺激或情绪刺激而无眼泪,眼内异物感,易疲劳感,经常目赤痒痛,有烧灼 

感眼垢多视力多模糊。 

3、口干燥症状,口干,唾液减少,龋齿增多,口腔疼痛,味觉减退,咀嚼困难,口腔咽喉干燥出血, 

进食须饮水,按摩两腮亦无唾液分泌。 

4、鼻干燥症状,鼻腔干燥甚至鼻衄。 

5、可有皮肤干燥,常伴关节处肿胀疼痛。 

6、取唇黏膜活检。可见成簇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记录腺泡组织内淋巴细胞聚集程度,每 

4mm3细胞在50只以上。 

辩证论治 

一、燥干清窍证:两目干涩,少泪,鼻燥或鼻衄,干咳少痰或咯血,口渴欲饮,咽干喉痒,皮肤干 

燥,大便干结,舌干少津,苔薄黄,脉浮细。滋阴润燥。933、增液汤 加沙参、梨汁、芦根汁 等。 

二、津液亏虚证:口燥咽喉干,食难吞下,皮肤干燥不润,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薄 

黄,脉细数无力。生津润燥。418、沙参麦冬汤 加生地、梨汁、芦根汁等。。 

三、阴虚内热证:口干咽燥,皮肤干燥,低热不退,或为蒸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两颧 

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清热。3、一阴煎加知母、黄柏等。 

四、气阴亏虚证:咽干口燥,皮肤干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颧红,尿少,便结,舌瘦 

薄,苔少或有裂纹,脉弱而数。益气养阴。130、五阴煎 加减。 

其他治疗 

1、忌食辛辣刺激饮食,多饮服汤水流汁,水果汁等。预防因长期干燥而造成口、眼局部的 

损伤和纠正脏器对身体的影响。 

2、西药学对症治疗,干燥性角结膜炎可给人工泪液以减轻角膜的损伤,睡眠前以眼药膏 

涂抹眼皮以保护角膜,必嗽平也可用于减轻口、眼干燥。 

3、雷公藤多甙,每次10mg,每日3次,一个月为1疗程。 

4、活血生津丸:知母、玉竹、川芎、赤白芍、丹参、红花、枸杞子、生熟地、石斛、莪 术。 

5、三紫汤:紫茸,紫竹根,紫丹参。 

6、健脾益气增液汤:太子参,黄芪,党参,玄苓,天花粉,麦冬,甘草等。 

7、口干可以口含鲜石斛,鲜麦冬,或乌梅,甘草代茶频服。 

8、饮食疗,百合粥;菊花猪肝汤;鲜藕萝卜汤。 

18.35肥胖病 

18.35肥胖病 

肥胖病西医学同名。 

肥胖病是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导致形体发胖,超乎常人,并伴困 

倦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形体疾病。 

肥胖病易并发3.11风弦、3.6胸痹(心痛)、5.43消渴等病。 

依据 

1、有饮食过多,嗜食肥甘,活动过少等生活史,或有家庭遗传史,或为从事饮事员等职业 

者。 

2、形体肥胖,呈均匀性分布,皮肤绷急润泽。 

3、常伴有体力下降,稍事活动或劳动即感疲乏无力,或气短、心悸、胸闷、咯痰、嗜睡 

懒言等症。性功能低下,女性常有闭经不育,多毛或男性化。男性阳痿不育。易饮多食或 

食少而肥,可有便秘腹胀,或有腰背痛,关节痛,多汗怕热等症。 

4、部分病人面部、乳晕及腹部、腿部等处有紫黑色或淡红色斑纹及沉着。 

5、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n2]×100大于24。 

辩证论治 

一、痰湿内阻证:形体肥胖,疲乏嗜睡,肢体沉重,脘腹痞胀,恶心欲吐,胸闷咯痰,舌 

淡胖,苔白滑或白腻,脉滑或濡。化痰燥湿。387、苍附导痰丸或370、防风通圣散加减。 

二、脾虚湿困证: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神疲乏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恶心欲吐,苔 

白腻,脉濡缓。健脾化湿。699、调中益气汤加减。 

三、脾肾阳虚证:形体肥胖,畏冷肢凉,腹胀便溏,久泄不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 

腰部或少腹冷痛,小便清长,夜尿多,性欲减退,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442、附子理中汤加减。 

其他治疗 

1、控制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限制在总热量的30%以内,如可能以25%甚至20%更好; 

饱和与不饱和脂肪的比例保持1︰1(甚至1︰2);同时使胆固醇每日摄入量限制在300mg以 内。 

2、坚持良好的运动和体力活动。 

3、西药治疗,可选用降脂类药物。 

4、耳针疗,主穴取内分泌、神门;配穴取三焦、口、胃、肺、贲门,每次1~2穴,用王 

不留行籽加压得气后胶布固定,每周换1次,10次为1个疗程。 

5、黑、白牵牛籽10~30克,炒草决明、泽泻、白术各10克,山楂、制首乌各20克。煎水 代茶饮服。 

6、槟榔、厚朴、青皮、苍术、半夏、云苓、枳壳、白芥子、焦楂各15克,酒军7.5克,水 煎服。 

7、连皮冬瓜,每日1000g,作菜服。 

8、生山楂15克,红茶适量,每日泡茶饮服。 

9、防风通圣散,每次10克,每日3次。 

10、电子减肥机治疗,用于腹部、臀部的减肥。 

18.34侏儒 

18.34侏儒 

侏儒又称朱儒。侏儒相当于西医学的垂体性侏儒。治疗较难获效。 

侏儒是因感染邪毒,或颅内生瘤,或先天不足,髓海失充,使生长发育障碍。以身材异常 

矮小,性征缺乏而智力发育正常为主要表现的形体疾病。 

依据 

1、发病始于婴儿期或儿童期。 

2、生长发育迟缓,躯体和四肢相称如正常人,但身体矮小,大都不满130cm。 

3、性征异常,男子前阴小如儿童,睾丸细小如黄豆,无须及阴毛,声音如小儿,女性闭 

经,乳房、臀部不发达,身材无女性成年人特征。 

4、智力与同龄人相称。 

5、胰岛素试验,左旋多巴试验等耐量试验及血浆生长激素反应均低于5ug/L,并用心得安 

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其反应在10ug/L以下。 

6、X线检查蝶鞍正常偏小,骨龄明显小于实际年龄。 

辩证论治 

一、脾虚营亏证:身材矮小,性征缺乏,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 

淡,苔薄白,脉缓无力。补脾益气。511、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脾肾阳虚证:身材矮小,性征缺乏,形寒肢冷,便溏,久泄不止,或五更泄泻,完谷 

不化。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温补脾肾。211、右归丸加白术、黄 

芪等。 

三、肾精亏虚证:身材矮小,性征缺乏,肢体软弱,头晕耳鸣,舌淡,脉弱。补肾益精。 

776、鹿角胶丸加减。 

其他治疗 

早期发现,可选用人生激素(HGH)进行治疗,疗效较肯定。 

18.33胁肋痛 

18.33胁肋痛 

胁肋痛又称前胸壁综合征。胁肋痛相当于西医学的肋间神经痛。 

胁肋痛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胁肋痛是因胁肋部经气不和所致。以肌肤沿肋骨相引掣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依据 

1、以发作性单侧沿肋骨相引掣痛,痛如针刺或刀割,压痛拒按为主症。常伴患区感觉过敏 

或迟钝。 

2、X线检查及其他检查无形质异常发现。 

辩证论治 

一、热拢胸膈证:胸肋疼痛,烦热口渴,胸闷胁胀,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清 

泄膈热、舒筋止痛。96、小柴胡汤 加青皮、白芥子、延胡索;灼痛易怒,加胆草、栀子。 

二、胸络不和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拒按,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 

活血(通络)止痛。340、血府逐瘀汤 加减:可加旋覆花、茜草;刺痛拒按,加全蝎、蜈 

蚣。 

三、肝郁阴虚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精神抑郁,眩晕,口干苦,五心烦 

热,或有低热,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滋阴疏肝、和营止痛。4、一贯煎 加减。 

其他治疗 

1、体针疗,可选足三里、外关、丘墟、太冲为主穴,曲池、合谷肝俞为配穴。 

2、耳针疗,可选用皮质下,交感等穴。 

3、杵头糠300克、酒20克,炒热后布包熨痛处。 

4、生韭菜150克,捣汁开水冲服。 

5、黄荆子10克,捣烂,黄酒冲服,1次/日。 

6、西药可选用解热镇痛剂等对症治疗。 

18.32眉棱骨痛 

18.32眉棱骨痛 

眉棱骨痛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眶上神经痛。 

眉棱骨痛之名见《丹溪手镜》,《证治要诀》称“眉眶骨痛”。 

眉棱骨痛多因风热外侵,痰湿内郁所致,以两侧或一侧眉棱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依据 

1、经常两侧或一侧眉棱部疼痛。 

2、临床可以排除16.25鼻窦痰包、3.11风眩、神劳等疾病。 

辩证论治 

一、风热外袭证:头痛尤以眉棱部为甚,发热恶风,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解表 

清热。721、桑菊饮加减。 

二、痰湿阻滞证:眉棱骨疼痛,头晕头重,咯痰,胸闷,神疲嗜睡,苔白腻,脉弦滑。祛湿化痰。 

693、涤痰汤 加减。 

三、肝郁血虚证:情志抑郁,头晕头痛,眉棱骨疼痛不休,失眠多梦,面白少华,舌淡,脉弦细。 

疏肝养血。923、酸枣仁汤 加减。 

四、气血两虚证:眉棱骨疼痛,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 

于我 弱。补益气血。31、八珍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选奇汤(验方中《中医临证备要》):防风10克、羌活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細切 

之。每服五钱,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主治眉棱骨痛。病由风热外束,痛时 

目不能开者,有显效。 

2、敷贴疗,苍术15克、白矾15克、鹅不食草30克,共捣成泥,敷患处。 

3、体针疗,选用百会、太阳、印堂、上星、内庭、合谷等穴。 

4、耳针疗,选用额、脑、神门等。 

5、西药可选用解热镇痛剂,如复方阿斯匹林等。 

18.29骨蚀 

骨蚀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股骨头骨骺炎、骨软骨炎。 

骨蚀之名出《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 

胜其热,则骨疼内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 

骨蚀是因体虚邪入于骨,或因筋骨伤损,使气血凝滞,经脉受阻所致。以骨痛,肌肉痿 

缩,跛行,患肢缩短,但局部无化脓为主要表现的形体疾病。 

依据 

1、好发于4-10岁,5-7岁为发病高峰,男女之比是4:1,双侧发病者占15%~20%。 

2、患肢髋、膝部疼痛,向腹股沟部放射,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3、跛行,双侧患病呈蹒跚步态;受累髋关节外展内旋受限,或呈屈髋内收畸形;股四头 

肌及臀肌萎缩;“4”字试验阳性;腹股沟及大粗隆区深在压痛;被动外展及旋转活动可加重 

髋痛和肌肉痉挛。 

4、X线检查,可提示股骨头骨骺炎早、中、后期的不同骨质损害。 

5、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核磁共振成像等可早于X线发现股骨头缺血及坏死征象。 

辩证论治 

一、瘀血阻滞证:髋部疼痛固定。活动受限,跛行,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活血化 

于我瘀、和营止痛。

412、身痛逐瘀汤 加减。 

二、肝肾亏虚证:髋部僵硬不舒,或有隐痛,肌肉萎缩,四肢无力,腰脊酸软,形体消 

瘦,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无力。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463、虎潜丸 加减。 

其他治疗 

1、本病一旦确诊,即应严格限制患侧髋关节活动,卧床休息,或以外侧长夹板固定,或行 

小腿皮肤牵引;中期以后也宜减轻患肢负重,以防止股骨头畸形加重;若能在床上采取主 

动活动关节与制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则更好,如活动支架的牵引等。 

2、体针疗,可选用环跳、风市、委中、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 

18.31肉痉 

18.31肉痉 

肉痉又名肉痓。肉痉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僵人综合征及肌强直症较为类似。 

肉痉是因寒湿或热毒等邪侵袭肌肉,或肝脾失调,经气阻滞,筋肉失养所致。以发作性四 

肢肌肉僵直、绷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痉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成年男性,起病及病程大多缓慢。 

2、以肌肉僵硬、挛急、疼痛为主要表现。常见四肢、躯干、颈部肌肉对称性受累,关节 

活动困难,甚至呈木头人或蜡人样姿态。发作性加重,疼痛拒按,可自行逐渐缓解,运动 

时加重,睡眠时缓解。 

3、感觉正常,无肢体抽搐、震颤等症状。智力无改变。 

4、肌电图呈持续性、强直性放电,用普鲁卡因阻滞神经或注射全身麻醉剂后强直性电位 

消失。 

辨证论治 

一、风寒袭络证:肢体僵直,绷急疼痛,恶风畏寒,恶风畏寒,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祛风通络、散寒止痛。847、葛根汤加减。 

二、寒湿阻络证:肢体僵直,沉重酸痛,恶寒肢冷,恶心欲吐,舌淡胖,苔白滑,脉濡 

缓。散寒祛湿、温经止痛。445、鸡鸣散 加苡米、苍术、芍药等。 

三、血瘀痰凝证:肢体僵硬挛急,局部刺痛,肢体沉重麻木,胸闷吐痰,眩晕,舌质紫 

暗,或有斑点,苔滑或腻,脉弦涩。祛痰化瘀、舒筋活络。287、加味四物二陈汤加减。 

四、肝郁血虚证:肢体僵直,麻木挛急,头晕头痛,精神抑郁,胸胁胀闷,失眠健忘,面 

色萎黄,唇甲淡白,舌质淡,脉弦细数。疏肝通络、养血舒筋。227、归芍六君子汤 加 

减。 

其他治疗 

1、针灸疗,主穴取水沟、印堂、十宣、合谷、大冲、大椎;配穴取颊车、承桨、少商、昆 

仑、百会。 

2、耳针疗,取心、神门、下脚端、肾上腺等。 

3、西药可选用肌肉松弛剂。 

18.30转筋

18.30转筋 

转筋又名腓踹转筋,俗名腿抽筋。转筋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腓肠肌痉挛。 

转筋之名出《灵枢..经筋》,曰:“足少阳之筋,..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 

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 

膺、乳、颈椎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 

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腓踹转筋是因下肢受寒着凉,经气不利,使肢体(常见于小腿)肌肉挛急。以小腿或指趾 

发作性筋肉剧痛、僵硬,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依据 

1、有肢体受凉病史。突然发作,移时缓解。 

2、小腿或指、趾发作性筋肉剧痛、僵硬、屈伸不利。 

3、发作停止后常不留后遗症。可反复发作。 

辩证论治 

一、寒滞经脉证:小腿或指、趾痉挛剧痛,肌肉僵硬,痛处发冷,得温痛减,口不渴,舌 

苔薄白,脉弦紧。温通经脉、舒筋止痛。445、鸡鸣散 合103、乌头汤加减。 

二、寒湿阻络证:肢体沉重,经常发生小腿或指、趾挛急疼痛或有足踝浮肿,得温痛缓, 

舌苔白腻,脉濡缓。散寒祛湿、温经止痛。445、鸡鸣散 加苡米、苍术、芍药等。 

三、肝郁血虚证:小腿及指、趾肌肉僵直,挛痛,麻木,头晕头痛,精神抑郁,胸胁胀 

闷,面色萎黄,唇甲淡白,舌质淡,脉弦细数。疏肝通络、养血舒筋。227、归芍六君子 

汤加减。 

四、气血两虚证:小腿或指、趾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失眠多梦, 

头晕目眩,唇甲淡白,舌淡,脉弱。补益气血、舒筋活络。14、十全大补汤加减。 

其他治疗 

1、避免寒冷刺激。 

2、针灸疗,可选用承山、委中、足三里、昆仑等穴 

3、耳针疗,可选用,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肝等。 

18.28发瘤

18.28发瘤 

发瘤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上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胆脂瘤、珍珠瘤。 

发瘤多因胎中积热,使瘀血、痰浊凝滞肌肤,以皮肤间出现内含粉质、毛发的囊性肿块为 

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依据 

1、常于出生时即有。 

2、好发于眼眶周围及尾骶等身体中线部位。 

3、圆形单个囊性肿块,质较韧,与皮肤无粘连,但常与基底部粘连,不易移动。 

4、囊内容物为皮脂及毛发。 

辩证论治 

瘀核留结证:肿物发于眼眶周围及身体正中线部位,圆形单个囊性肿块,质较韧,常与基 

地粘连,不易移动,舌暗苔润,脉弦涩。理气行滞、涤痰散结。15、十全流气饮 合691、 

消瘰丸加减。 

其他治疗 

1、小金片或二陈片,4片/次,2次/日。 

2、必要时可采用手术切除。 

附:痰核留结证 

痰核留结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痰浊结块,留滞不消,以颈项等处皮下生核,甚或成串, 

圆滑质硬、推之可移、不红不热不痛,苔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胶瘤、脂 

瘤、发瘤、阴茎痰核等疾病中。 

常见病 

1、胶瘤:肿块多见于腕关节背侧,为圆形肿物,大小指如指头至核桃不等,压之有囊性 

感,表面光滑略有坚韧状。治宜化痰散结,舒筋和络。方用苍附导痰丸加减。 

2、脂瘤:肿块多发生于头面、项背及臀部等处,大小如豆,大如鸡蛋,表面光滑,边缘 

明显,圆形质软,推之可移,不痛不痒。治宜化痰散结,舒筋和络。方用苍附导痰丸加减 

或十全流气饮合消瘰丸加减。 

3、发瘤:肿物发于眼眶周围及身体正中线部位,圆形单个囊性肿块,质较韧,常与基地 

粘连,不易移动,舌暗苔润,脉弦涩。治宜理气行滞,涤痰散结。方用十全流气饮和消瘰 丸加减。 

4、阴茎痰核:阴茎硬结,按之如软骨,阴茎勃起弯曲疼痛,舌紫黯有瘀点,苔厚腻,脉 

细涩或濡。治宜去痰化瘀软坚。方用化瘀散结汤加减。 

中成药:四海舒郁丸。 

以青木香、陈皮、海蛤粉为主料制作的药丸。 

青木香五钱,陈皮、海蛤粉各三钱, 海带、海藻、昆布、海螵蛸各二两(俱用开水泡去 盐)。 

加 减: 

忿郁恼怒者,加柴胡、香附、郁金; 

肿块疼痛者,加三棱、莪术、元胡; 

兼有胸闷、发憋,可加郁金、菖蒲、瓜萎、厚朴。 

功效主治:理气舒郁,化痰消痿。气滞痰凝之颈前肿大,质软不痛,随喜怒消长,胸闷, 

喜太息, 苔薄白,脉弦。现临床可用于甲状腺肿瘤的治疗。 

用法用量:上药为细末。每次服三钱,不拘酒、水送服,1日3次。 

18.27骨瘤

18.27骨瘤 

骨瘤又名贴骨瘤、石瘤。骨瘤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骨瘤和骨肉瘤。 

骨瘤之名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外科正宗》曰:“骨瘤形色紫黑,坚硬 

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紧贴于骨。” 

骨瘤多因肾气不足,瘀血毒邪凝滞于骨,以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为特征的瘤病或癌病 

类疾病。 

依据 

1、好发于10~25岁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 

2、恶性骨瘤绝大多数发生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其次为肱骨的上端。良性骨瘤多发生 

于颅骨、颜面骨、上下颌骨,如发生在四肢则有恶变的可能。 

3、骨质肿大,疙瘩叠起,坚硬如石,紧贴骨干,推之不移。若良性肿瘤发生于颅骨、颜 

面骨、上下颌骨,如向外长可致外貌形成畸形。恶性者(骨肉瘤)患处可触及肿块坚硬如 

石,高低不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皮色紫褐,青筋暴露,初起可伴间歇性疼痛,晚期 

为刀割样疼痛,夜间尤甚。良性骨瘤可发生压迫症状,如眩晕,头痛,痫病等。恶性骨瘤 

可伴有臖核、低热、消瘦、贫血等症状。 

4、病理切片可证实为骨瘤或骨肉瘤。 

辩证论治 

一、寒凝血瘀证: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患处疼痛,夜间尤甚,皮色淡褐,脉细数。 

温经散寒、化瘀消积。420、没药丸 合365、阳和汤 加减。 

二、热毒蕴结证:患部肿块急骤肿大,周围肌肉萎缩,皮肤光亮,呈黯红色,局部温度增 

高,舌苔黄白相间,脉濡数。活血祛瘀、清热解毒。587、活血散瘀汤加减。 

三、正虚毒恋证:局部肿块日益增大,伴有低热,消瘦,面色黧黑,神疲纳呆,舌红苔 

少,脉弱而数。补益肾气、化瘀散结。697、调元肾气丸 加减。 

其他治疗 

1、外敷,鲜商陆根捣烂,或生商陆根研末,淡盐水调外敷。 

2、化疗,氮芥、环磷酰胺等可全身应用或局部动脉插管灌注。 

3、手术,骨肉瘤未发生转移可采取手术切除术。 

4、放疗,局部放疗与手术配合进行,适用于骨肉瘤。 

18.26脂瘤

18.26脂瘤 

脂瘤又名粉瘤、粉瘿瘤、渣瘤。脂瘤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皮脂囊肿。 

脂瘤之名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曰:“瘤则有六:骨瘤、脂瘤、肉瘤、脓 

瘤、血瘤,亦不可决溃,肉瘤尤不可治,治则?人;唯脂瘤,破而去其脂粉,则愈。” 

脂瘤多因痰气凝滞于皮肤之间所致。以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溃破后可见粉渣样物 

溢出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青壮年。 

2、好发于头面、项背及臀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3、初起皮肤内有一肿物,小如豆粒,大者如柑橘,边界清楚,质软,肿物与皮肤粘连, 

一般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移,肿物生长缓慢,可继发感染而出现红、肿、热、痛,引 

起化脓。 

4、病理切片证实为皮脂腺囊肿。 

辩证论治 

痰核留结证:肿块多发生于头面、项背及臀部等处,小如豆,大如鸡蛋,表面光滑,边缘 

明显,圆形质软,推之可移,不痛不痒。化痰散结、舒筋和络。387、苍附导痰丸加减, 

或15、十全流气饮 合691、消瘰丸加减。 

其他治疗 

1、单方验方,小金片或二陈片,4片/次,2次/日。 

2、颠倒散洗剂(硫黄、生大黄各7.5克,石灰水100毫升。)使用药水时充分振荡,再搽擦 

患处,3~4次/日。适用于脂瘤合并感染者。 

3、用871、痤疮洗剂混匀外搽,适用于脂瘤初起。 

4、如感染毒邪红肿者,可外用479、金黄膏。 

5、瘤体大,影响生活或有压迫症状者,可采取手术摘除肿瘤。 

18.25胶瘤 

18.25胶瘤 

胶瘤又名筋结、筋疣。胶瘤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腱鞘囊肿。 

胶瘤之名见《医方类聚》。 

胶瘤多因筋脉松弛,痰液凝聚所致。以指、腕关节或肌键附近出现圆滑坚硬囊肿为主要表 

现的瘤病类疾病。 

依据 

1、好发于青壮年,地般女性多于男性。 

2、以腕关节为多见,也可发生天指背侧或掌面,足及趾面的背面、腘窝等处。 

3、肿块由豆粒大,指头大到核桃大,呈目圆形,绷紧质较硬,表面光滑,皮色正常,初 

起推之可活动,按之有囊性感;日久则活动度变小,囊性感不显而表面坚实,有轻压痛。 

有的单个发生,有的数个同见,有的消退后又复发。局部可有轻微酸痛及乏力感觉。如生 

长在手掌远端或手指近节掌侧面,则肿物小如米粒,硬如骨质。 

4、病理切片证实为腱鞘囊肿。 

辩证论治 

一、痰核留结证:肿块多见于腕关节背侧,为圆形肿物,大小指如指头至核桃不等,压之 

有囊性感,表面光滑略有坚韧状。化痰散结,舒筋和络。387、苍附导痰丸 加减。 

二、痰瘀互结证:肿物圆滑、坚硬、拒按刺痛,表面紫暗,舌或有斑点,脉弦涩。祛痰化 

瘀。287、加味四物二陈汤 加减。 

其他治疗 

一、针灸疗法: 

1、针刺加压法,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铍针当顶现刺入,或用粗针刺入肿块底部,向多 

方穿刺,再重力加压,在针孔有白色粘液挤出,然后用绷带包扎。 

2、围刺法,瘤顶扎1针四周用4针向中心围刺,1次/日,留针15~20分钟。 

3、针刺加拔火罐法,病人取坐位,手放在桌面上或自己的大腿上,手半握拳,放松肌 

肉,取毫针4根,常规消毒,术左手拇、食指绷紧囊肿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把囊肿周围 

分为大约相等的三点,每点1针斜刺入囊肿底部,囊肿顶部垂直刺入1针,留针30分钟,每 

隔5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视囊肿大小,火罐选用小玻璃瓶,瓶口平整,用闪火法拔火罐 

20分钟起罐,1次/日,5次为1疗程,间隔休息2天。 

二、手挤压法,用两大拇指揿住肿块中央项端,用重力加压,将囊肿压破,囊内粘液挤入 

皮下,使肿块消失,然后用小方块棉垫按放于被压之肿块处,再用橡皮膏加压包扎固定, 

2天后去除,可减少复发。 

三、注射外治,局麻下用粗针头穿刺抽尽胶状物,然后注入醋酸氢化考的松0.5ml,加压 

包扎。 

四、结扎治疗,局部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从囊肿边缘分几点进行局麻,然后用缝针穿8 

号丝线,从麻醉点进针,缝线穿过囊肿中央,从对侧麻醉点穿出,并在囊顶端打结,再在 

另两侧麻醉点以同样方法进行缝扎,使两条丝线互成直角,最后用无菌敷料包扎,术后2 

周拆线,对于较大的囊肿,可在线结扎前抽出部分粘液,以加速囊肿消失。 

五、手术治疗,经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囊肿切除术、剥离术治疗。 

18.24筋瘤

18.24筋瘤 

筋瘤又名石瘤。筋瘤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静脉曲张、静脉血管瘤。 

筋瘤之名出《灵枢..刺节真邪》,曰:“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 

为筋瘤。”《外科正宗》曰:“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筋瘤多因长期站立等使气滞血瘀,或郁怒伤肝,血燥筋挛所致。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 

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依据 

1、好发于青壮,长久站立工作及怀孕妇女尤易发生, 

2、多发生在两小腿,亦有发于腕、踝关节者。 

3、静脉肿胀屈曲,或膨大而成条索结节状。色紫黯若蚯蚓,质韧而有囊性感,抬高患 

肢,曲张状态可减轻,局部自感沉重,酸胀,易疲劳,甚至隐痛,休息后症状可减轻。后 

期可伴有色素沉着、瘙痒、皮肤红赤及溃疡、浮肿等症。 

辩证论治 

一、寒滞经脉证:下肢尤其是小腿部见青筋隆起如条索状,或盘曲如蚯蚓,或青或紫,站 

立时更加明显易见,常感下肢沉重作胀,容易疲劳,小腿隐痛,踝部、足背可见浮肿,伴 

冷痛,得温或温水浸洗后症状可缓。温通经脉。321、当归四逆汤加干姜。 

二、热蕴络瘀证:下肢青筋暴露,突出皮肤,呈条索状结节肿胀,局部疼痛,皮肤发红, 

按之觉热,可有下肢溃烂、湿疹,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化瘀通络。237、四妙勇安汤 

加赤芍、丹皮、黄柏等。 

三、血瘀风燥证:筋脉屈曲交错,结而成瘤,挛急作痛,肤面脱屑、发痒、萎缩,颜色褐 

黑,舌红少津,脉弦细。清热化瘀通络、养血润燥。632、桃红四物汤 加赤芍、丹皮、牛膝等。 

其他治疗 

1、长久站立工作者,下肢可用弹性绷带护腿,本病易伴发臁疮、溃疡、忌搔抓,注意勿碰破出血。 

2、重压法,用大拇指揿在肿块中顶端,用重力加压挤破,置方块棉垫于被压肿块处,包 

扎固定,适用于初起及肿块呈囊性者。 

3、外敷疗,出现条索石块者,可用862、紫草消肿膏外敷;局部红肿者,用195、玉露膏 

外敷;合并出血,可用634、桃花散敷在出血创面上,并加压包扎;如出血不止,可用结扎法止血。 

4、手术,对下肢静脉曲张,在深部静脉畅通时,可行高位结扎和曲张静脉剥离术。 

18.23肉瘤

18.23肉瘤 

肉瘤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脂肪瘤。一般不会病变,预后良好。 

肉瘤之名出《千金要方》。《医宗金鉴》曰:“软如绵或硬如馒,色如常,不紧不宽”,始 

终只似覆肝,名肉瘤。” 

肉瘤多因郁滞伤脾,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 

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依据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成年人,女性多见。 

2、多发于颈、背、肩、肋、前臂等处。 

3、肿块可为单发性,少数为多发性,大小不一,呈扁圆形或圆形,边界不清,表面皮色 

不变,质地柔软,触之并不疼痛,而有假性波动感,典型者用手紧握肿物,患部可出现分 

叶状,肿块生长比较缓慢,有少数巨大的脂肪瘤,因肿块过大或悬垂于体表,而影响生理 

功能和形体活动。 

4、病理切片证明为脂肪瘤。 

辩证论治 

痰湿流注证:结节肿块发于颈背肩臂等处,大小不一,数目不定,边界不清,表现光滑, 

触之柔软如棉,或柔韧似馒,压之可扁,推之可动,按之不痛,皮色不变。化痰除湿。 

384、苍白二陈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手术对单发较大的肿瘤,对生活、劳动造成影响者,一般可手术切除。 

2、生南星、贝母共研细末,称二白散,用鸡子清和米醋调敷患处。 

3、甘遂、芫花、大戟、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醋或姜汁调,称消瘤二反膏,敷患处。 

18.22血痣

18.22血痣 

血痣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老年性血管瘤和单纯性血管瘤。一般无自觉症状、亦不会恶变。 

血痣之名见《外科正宗》。 

血痣多因火旺逼血聚于孙络所致。以皮肤上隆起鲜红或紫红色小瘤,境界分明,表面光滑 

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成人。 

2、好发于体躯干和四肢远端。 

3、为鲜红色或紫红色血疹,直径1~5mm,呈半球形,表面光滑,境界分明,可由小渐长 

大如豆。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4、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瘙痒感。 

5、组织病理学显示,早期真皮层很多新生毛细血管,以后逐渐扩张,闻质水肿,胶原均 

质化,表皮轻度萎缩。 

辩证论治 

一、热蕴络瘀证:皮肤上隆起鲜红色或紫红色小瘤,直径1~5mm,半球形,表现光滑,境 

界分明,舌红苔黄,脉滑数。化瘀清热,和营通络。 

其他治疗 

1、一般无痛苦,可不作特殊治疗。 

2、必要时可作激光治疗,或进行液氮或进行液氮冷冻治疗。 

18.21血瘤

18.21血瘤 

血瘤又名红丝瘤、胎瘤。血瘤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 

瘤。 

血瘤之名出自《外台秘要》云:“皮肉中忽肿起,初如梅李,渐长大,不痒不痛,又不坚 

强,按之柔软,此血瘤也。不疗乃至如盘,大则不可复消,而非杀人病尔。” 

血瘤多因胎火妄动,血行失常所致。以出生时或生后不久,皮肤上发生肿块,色红而内含 

血丝,破皮则血流难止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依据 

1、常于出生时即有,或生后不久发生。瘤体可随年龄而增长。也可自行消退。 

2、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四肢、面部尤为多见 

3、瘤体大小、形状不一,可出现1个或多个,其表面平滑或凸起,呈鲜红色、紫红色或紫 

蓝色,边界清楚,质软有弹性,压后可缩小或褪色,多无自觉症状,外伤破溃易出血不 止。 

4、病理切片证明为海绵状血管瘤。 

辩证论治 

热蕴络瘀证:皮肤肿块,表面凸起或扁平,质软如海绵,皮肤呈红色含有血丝,压后可暂 

时褪色,皮破则血流难止,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化瘀、和营通络。383、芩连二母丸 

加减。 

其他治疗 

1、避免外伤触破流血,争取早治。 

2、压迫疗,长期用棉花垫或橡胶海绵直接按放在瘤体的外面,并以橡皮膏及绷带加压固 

定,患处在脚部者,可穿着厚弹力袜,有时能使血管瘤缩小或消失。 

3、针刺抽血法,血瘤体积不大者,可以用针穿刺,抽出血液,压迫止血后,外敷清凉膏 

(芙蓉叶60克、梅片少许,研匀,用凡士林30克,调成软膏。)外敷患处,并加压包扎固 

定,可以使瘤体消失。 

4、注射疗,用消痔灵液加1%普鲁卡因,1:1注于瘤体内。 

5、外搽止血,擦破出血不止,可用634、桃花散外搽。并加压止血。 

6、手术疗,根蒂细者,可用手术切除,并用银烙匙烧红烙之,有止血、不溃、不再生之 

效,复发者仍可用前法。 

7、冷冻、X线放射治疗,或同位素32磷、90锶敷贴放射治疗,均可选择应用。 

18.20气瘤

18.20气瘤 

气瘤又名恶肉。气瘤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气瘤之名见《薛氏医案》,《外科理例》称其为恶肉。《外科正宗》曰:“软而不坚,皮色 

如常,随喜怒消长,无寒无热者,曰气瘤。” 

气瘤多因劳损肺气,复遭外邪侵袭,气滞痰阻所致,气虽郁结但无瘀血,故皮色不变,不 

坚不痛。以皮肤间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肿核,按之凹陷,放手凸起,状若有气,皮色如常 

或有褐色斑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依据 

1、常在青春期开始发生,有的在儿童期或出生时被发现。 

2、好发于躯干部,亦常见于面部及四肢。 

3、瘤自皮肤肿起,生长缓慢,为多发性,数目可从数个至千余个不等,大小差异很大, 

从米粒大至拳头大,质地或硬或软,但多数质软,用手指压之凹陷,去除压力后即能弹 

起。部分头颈及四肢部的多发性气瘤可见局部皮肤、皮肤下组织水肿,过度增生、增厚、 

发硬而失去弹性。瘤的皮色不变,有的或带淡红色。另一种为先发生大小不一的褐色斑 

片,而后再发生赘瘤,色素斑和赘瘤可在同一部位,也可在不同部位同时发生。 

4、病理切片为神经纤维瘤。 

辩证论治 

一、痰气凝结证:气瘤初起,瘤体少而小,色白质软韧,生长缓慢,胸闷,吐痰,舌质淡 

略暗,苔薄,脉弦,理气化痰散结。708、通气散坚丸加减。 

二、正虚邪恋证:患病日久,肿瘤渐大渐多,伴有皮肤褐斑,气短倦怠,舌胖嫩,苔薄 

白,脉沉细。补气祛痰、软坚散结。423、补中益气汤 合 708、通气散坚丸。 

其他治疗 

1、巴豆2克,冰片5克,制草乌10克,生大黄、青木香、土鳖虫、威灵仙、白花蛇舌草各15 

克,细辛、羌活10克,将各药研细末和匀,密封备用,用时取适量,用白醋和白酒1:2, 

调敷患处。小儿及过敏者药量宜小,并改用蓖麻油或桐油调敷。每2天换药一次, 

药末干燥时可用醋酒湿润,疗程不限,病俞停药。 

2、生南星大者10枚,研细,加醋,杵成膏,先用细针刺患处令气透,再以南星膏摊贴, 

觉痒则换。 

3、结扎疗,对于头大蒂小的气瘤,可用丝线作双套结结扎治疗。 

4、手术疗,如瘤发于面部,损害面貌,或在其它部位,因瘤体过大,妨碍身体活动时, 

可在消毒局麻下手术切除。 

18.19肢痿 

18.19肢痿 

肢痿又名痿痹。肢痿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 

发性神经炎等。预后较好,但少数病变可致肺衰、心衰。 

《素问..气交变大论》有“暴挛痿痹”之名。 

肢痿可能与感染热毒、接触毒物、饮食失节等有关,经气阻痹所致,以四肢末端对称性感 

觉与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皮肤薄嫩而干燥,出汗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痿病类疾病。 

依据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可有感染温毒、食吸毒物或接触毒 

物、饮食失调、营养缺乏之类病史。 

2、因病因不同,起病和病程有急性、慢性、复发性之别。病变由远端开始并向近端扩 

展,缓解时自近端向远端好转。 

3、双侧对称性受累发病、感觉障碍初起时常有烧灼感、四肢麻木、蚁行感等感觉异常, 

或触痛及肌肉压痛等感觉过敏,进而有痛觉、触觉、震动觉减退或消失,呈手套-袜状分 

布。运动障碍表现为肌肉松弛软弱、萎弱无力,不同程度的瘫痪,远端重于近端,可出现 

手足下垂,拖拉步态。皮肤发冷、光滑、变嫩或干燥起裂,指趾甲松脆,出汗过多或无 汗。 

4、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有面瘫、吞咽及发音困难。 

5、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肌电图显示神经肌肉单位减少,多相性电位增 

多。部分患者脑脊液检查见蛋白质增加而细胞数不增加的分离现象(蛋白-细胞分离)。 

辩证论治 

一、肺燥津亏证:病起发热,或热退后突然出现四肢末端对称性感觉和活动障碍,皮肤干 

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清 

热润燥。418、沙参麦冬汤加减。 

二、湿热阻络证:四肢末端对称性感觉和活动障碍,身体困重,发热,胸痞脘闷,小便短 

赤涩痛,苔黄腻,脉细数。清热化湿通络。283、加味二妙散 加威灵仙、桑技等。 

三、瘀血阻络证:四肢感觉、运动异常,刺痛固定拒按,皮肤干燥,舌质紫暗,或有瘀 

斑,脉涩。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苔黄腻,脉细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426、补阳还 

五汤加减。 

四、肝肾亏虚证:四肢痿软,肌肉萎缩,感觉与运动异常,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或 

遗尿,妇女月经不调,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滋补肝肾、强筋壮骨。463、虎潜丸加 减。 

其他治疗 

1、急性期防止心衰、肺衰的发生,恢复期加强营养;同时加强功能锻炼。 

2、体针疗,选用夹脊穴及环跳、承扶、昆仑透太溪,阳池等穴。 

3、耳针疗,选肝、脾、肾、肺、内分泌等穴。 

4、理疗,可对四肢进行温热疗,可采用超短波、脉冲电刺激等。 

5、西药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亦可选用维生素等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C、B 

1、B12、ATPT等。必要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18.18痿躄

18.18痿躄 

痿躄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神经性进行性肌萎缩。 

《素问..痿论》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痿躄多因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湿热痰浊阻滞,筋脉失养所致,以四肢尤其是下肢进行 

性麻痹不仁,痿弱无力,肌肉萎弱,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痿病类疾病。发病率 

男多于女,大部分具有家族性。 

依据 

1、男多于女,大部分具有家族性。30岁左右发病者病程较长,进展缓慢;青春期或儿童 

期发病者病程进展较快,病情较重。 

2、通常两侧同时起病,对称性进展,先有腿胫部及足背肌肉无力,继之萎缩,趾及足背 

曲屈受限且无力,故呈“垂足”或“弓形足”,下肢沉重乏力,步行呈拖拉步态。萎缩渐向近 

端发展,可有筋惕肉。肌肉娄缩后出现下肢远端肌肉疼痛麻木、感觉迟钝等障碍。晚期可 

致手部远端肌肉无力或萎缩,手的功能笨拙不灵。 

3、肌腱反射随肌娄缩进展而呈减退或消失。下肢皮肤可见紫绀发凉及指、趾甲松脆、增 

厚、易脱。下肢肌肉萎缩不超过大腿的下1/3,外观呈“倒置酒瓶状”,手部肌萎缩不超过肘 

以下2/3,外观呈“猴手”畸形,晚期可出现病理反射。 

4、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可正常或升高。电兴奋性检查早期降低、晚期消失。肌电图检查示 

运动和感党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辩证论治 

一、热毒蕴结肌肤证:四肢麻痹不仁,痿弱无力,运动受限,发热,口渴,肌肉疼痛,舌 

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821、清瘟败毒饮加减。 

二、湿热阻络证:四肢尤其是下肢麻木,痿弱,肌肉酸痛沉重。活动受限,感觉迟钝,发 

热,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热化湿通络。283、加味二妙散加薏 

苡仁、赤茯苓等。 

三、瘀血阻络证:四肢麻木痿弱,肌肉萎缩,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入夜尤甚,舌质紫 

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活血化瘀通络。412、身痛逐瘀汤加减。 

四、脾虚气陷证:下肢痿弱无力,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头晕气短,肛门坠重或脱 

肛,或久泄便频,或尿频失禁,神疲乏力,纳差,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弱。补脾 

(益气)升阳。423、补中益气汤加减。 

五、气血两虚证:四肢麻木不仁,痿弱无力,肌肉萎缩,感觉迟钝,甚至不能随意运动, 

头晕眼花,神疲懒言,唇甲淡白,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补益气血。302、圣愈汤加减。 

六、肝肾亏虚证:四肢痿弱无力,尤以下肢为甚,肌肉萎缩,不能随意活动,腰酸,眩晕 

耳呜,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脉弱。滋补肝肾、强筋壮骨。463、虎潜丸加牛膝、 

麦冬等。 

其他治疗 

1、注意休息,加强功能锻炼。 

2、针灸疗,可选用脾俞、肾俞、足三里、攒竹、悬钟、关元等穴。 

3、紫河车粉,10克/次,2次/日;猪、牛骨髓煮熟,捣烂和入米粉,白糖调服;新鲜骨髓加入黄豆煮食。 

18.17筋痿

18.17筋痿 

筋痿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肌肉萎缩。 

《素问..痿论》曰:“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发为筋痿。” 

筋痿是多由尪痹、骨痹等病,长期卧床不起,精气亏损,筋脉失养所致。以肢体挛急,屈 

不能伸,渐至萎弱不用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痿病类疾病。 

依据 

1、常有尪痹、骨痹等病所致长期卧床不起的病史。 

2、肢节筋脉挛急、僵硬、变形,肌肉萎缩,疲倦乏力,肢体活动障碍,屈伸不利。 

3、因尪痹导致筋痿的患者,常有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检查可发现骨质异常改变。 

辩证论治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挛急,屈不能伸,局部刺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紫暗,或 

有瘀斑,脉涩。补气活血。 

二、气血两虚证:肢体挛急,萎缩不用,局部麻木;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眼花,失 

眠多梦,面色无华,口唇指甲色淡;舌质淡白,脉细无力。补益气血。 

三、肝肾亏损证:肢体挛急,萎缩不用,肌肉萎缩,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面 

色无华,舌淡,脉细无力。滋补肝肾。 

四、肾阳亏虚证:肢体萎弱不用,畏冷肢凉,阳痿,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温补 

肾阳。 

其他治疗 

1、体针疗,上肢可取肩髃、曲池、合谷、阳溪等穴,下肢可取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 

等为主穴。 

2、推拿疗,上肢拿肩井筋,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 

臂肌,来回数遍。下肢拿阴廉、承山、昆仑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 

关、环跳、足三里、委中、犊鼻、解溪、内庭等穴,搓揉股肌,来回数遍,手劲刚柔并 

济,以深透为主。 

3、验方,烤干牛骨髓粉500克,黑芝麻500克,略炒香,研末,加入白糠适量同伴匀,10 

克/次,2次/日;紫河车粉,1.5克/次,2次/日。 

18.16肌瘘 

18.16肌瘘 

肌瘘又名肉瘘、肌弱。肌瘘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等。病重者危 

及生命。 

《素问..痿论》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 

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肌瘘多因脾虚失运,不能输精以濡养肌肉,或湿浊伤及经络、肌肉所致,以肌肉萎缩,痿 

弱无力不用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痿病类疾病。 

依据 

1、一般起病缓慢。在15-35岁起病者多见于女性,在5岁以下起病者多见于男性。可有家族 

遗传史。 

2、多见眼睑下垂,睁眼无力,闭眼不全,斜视、复视,眼球活动不灵,面部表情尴尬, 

吹气漏风,闭嘴不紧,咀嚼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言语困难。小儿可有走路延迟, 

小腿肥大、肌肉发硬,大腿肌萎缩,臀部肥大,动作笨拙,如鸭步行,起蹲或上下楼困 

难,甚至两手不能举高,肩背耸起如翼状,可伴智力减退。部分患者疲劳试验可引起眼 

肌、吞咽肌及上下肢肌肉等部分肌力或全身肌力减退(瘫痪),晨轻晚重,休息后可逐渐 

恢复,活动劳累后又发作加剧,无感觉障碍。 

3、重症肌无力患者检查,IgG增高。抗核抗体阳性。抗AchR体阳性。C3补体增高。肌电 

图检查为运动神经诱发的肌肉动作电位,幅度很快降低,单纤维肌电图可见兴奋性传递廷 

缓或阻断。病理检查示骨骼肌中有散在的局灶性坏死、淋巴细胞浸润。 

4、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检查,尿肌酸排泄增加,肌酐排泄减少,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异 

常增高。肌电图检查可见主动收缩时干扰相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减低,时程缩短。病理 

检查受累肌纤维横纹消失,肌质网溶解断裂。 

辩证论治 

一、湿热阻络证:四肢痿软、酸胀,或麻木,身体困重,胞睑下垂,或有发热,胸痞脘 

闷,小便短赤,苔黄腻,脉细数,清热化湿通络。283、加味二妙散 加薏苡仁等。 

二、脾虚气陷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久泄,肛门重坠或脱 

肛,面浮无华,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补脾(气)升阳。423补中益气汤 

加减。 

三、脾虚营亏证:肢体痿软无力,食少,腹胀,便溏,眩晕,体瘦,面色萎黄,舌淡,苔 

薄白,脉缓弱。补脾养血。230、归脾汤 加减。 

四、气阴亏虚证:肢体痿软,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面色淡白或颧红,尿少便 

秘。舌瘦薄,苔少或有裂纹,脉弱而数。益气滋阴。130、五阴煎 加减。 

五、脾肾阳虚证:肢体痿软,神疲乏力,腰酸,畏寒肢冷,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脉弱。温补脾肾。211、右归丸加减。 

六、气虚血瘀证:肢体痿废不用,麻木不仁,或见局部固定性刺痛,或肢体见紫色斑块,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虚而涩。补气活血。426、补阳还五汤加 减。 

其他治疗 

1、注意休息,避免疲劳,外伤,感染等。忌用影响神经至肌肉传递功能的药物及各种肌松 

弛剂。 

2、体针疗,选脾俞、肾俞、肝俞、足三里、攒竹、悬钟、关元等穴。 

3、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10克/次,3次/日;昆明山海棠片4片/次,3次/日;胎盘 

片4片/次,3次/日。 

4、西药对重症肌无力可选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亦可采用胸腺放射治疗或 

手术切除,以及血浆交换疗法。 

18.15痛风

18.15痛风 

痛风又名白虎历节。痛风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痛风性关节炎,为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可 

伴发石淋等病。 

痛风是因饮食失宜,脾肾不足,外邪痹阻,痰瘀沉积于关节周围,以拇趾、跖趾关节、足 

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形成“痛风石”为主要表现 

的肢体弊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庭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酗酒及外感风寒等而诱发。 

2、多以单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常于梦中痛醒,并在数小时内明显肿胀,局部温 

度升高,皮肤暗红,压痛明显。以后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 

头痛等症。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 

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渗液,反复发作后,受累关节发生僵硬和畸形,关节活动受 

限,并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可并发石淋。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升高、血沉加快,晚期尿中常有蛋白,血 

中非蛋白氮升高。 

5、X线攝片,早期可示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后期见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 

穿凿样圆形缺损。???? 

6、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辩证论治 

一、湿热阻痹证: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 

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宣痹止痛。266、白虎加桂枝汤 

加薏苡仁、防已、黄柏、牛膝等。 

二、瘀热内郁证: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舌 

质紫暗,病灶周围或有或有“块瘰”硬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清 

热化瘀通络。663、凉血四物汤加减。 

三、痰湿阻滞证: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 

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化痰除湿、舒筋通 

络。179、六君子汤加味。 

四、肝肾阴虚证: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 

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滋补 

肝肾、舒筋通络。397、杞菊地黄丸加减。 

其他治疗 

1、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关节疼痛缓解72小时后,方可恢复活动、间隙期及 

慢性期注意调节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量,避免进食心、肝、肾、骨、髓等动物内脏及海 

味食物。多饮水,严格戒酒。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寒及防止关节外伤。 

2、体针疗,在患病关节近处取穴或取阿是穴。 

3、电离子导入疗,陈醋500克、威灵仙30克,浸二周后过滤,作直流电透入。 

4、西药,急性发作期可选用,秋水仙碱、保秦松、消炎痛、布洛芬、炎痛喜康等;间歇 

性及慢性期可选用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龙等。 

5、验方,醋炙鳖甲、牛角烧灰、鸡内金、拔葜,任用一种,研末,3~5克/次,3次/日。 

6、验方,金钱草30克、车前草30克、葵花子30克、胡桃肉10枚,任选一种煎服。 

18.14肢痹 

18.14肢痹 

肢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营养缺乏性神经病变。 

肢痹是因邪客经络,经气不畅,阳气郁遏不伸,气血痹阻所致,以四肢末端对称性麻木不 

仁,疼痛等感觉消失,严重者可廷至肘膝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以四肢末端对称性麻痹不仁为主症,无明显疼痛,痛觉、感觉减退或消失。 

2、体检可见远端型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四肢肌肉无力以下肢为重,可伴有手和小腿 

肌肉萎缩,四肢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尤以下肢膝踝反射为重。 

辩证论治 

一、气血两虚证:四肢末端对称性麻痹不仁,痛觉、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心悸失 

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舌淡嫩瘦薄,苔少,脉弱。补 

益气血、和营通络。230、归脾汤加减。 

二、阳虚寒凝证:四肢麻木不仁,每遇阴冷加重,形寒肢冷,面色淡白,舌质淡红,苔薄 

白,脉沉迟无力。温阳散寒、和营通络。742、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其他治疗 

1、加强营养,饮食富含维生素,戒酒。 

2、可采用推拿、理疗等。 

3、西药可选用维生素B12、B1、B6、C和烟酸等。 

18.13顽痹 

18.13顽痹 

顽痹之名首见于方药中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 

顽痹是因风寒湿邪久羁,或因劳累损伤、年老正虚,肌肉骨骼失却精血充养,经气阻痹所 

致。以固定部位的筋骨关节反复发作性疼痛,麻木不已,活动受限,遇风寒加重等为主要 

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常见于年老体虚患者,可因三痹等久治不愈演变而成。 

2、筋骨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 

3、病变部位固定,反复发作,常因劳累或遇风寒等复发或加重。 

辩证论治 

一、风寒湿阻证:筋骨关节疼痛沉重,活动受限,遇寒痛加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 

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缓。散寒祛湿、宣痹止痛。604、独活寄生汤 加减。 

二、瘀滞筋骨证:筋骨关节疼痛固定,入夜尤甚,痛处拒按,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或有 

瘀斑、瘀点,脉涩。活血化瘀、宣痹止痛。412、身痛逐瘀汤加减。 

三、阳虚寒凝证:筋骨关节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畏冷肢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面色 

觥白,舌淡胖,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温阳散寒、宣痹止痛。365、阳和汤加减。 

其他治疗 

1、体针疗,主穴取曲池、外关、阳陵泉、大椎,辅穴取合谷、阳池、阳溪、阳谷、三阴 

交、解溪、太冲、照海、冲脉,3~6穴/次,平补平泻,或加温针,留针30分钟,10天为 

1疗程。 

2、青风藤15克、麻黄6~10克,水煎服,1剂/日。 

3、西药可选用阿斯匹林、消炎痛、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18.13.1项痹 

项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颈椎综合征。本病缠绵难愈,但预后良好。 

项痹是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 

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起病于中老年。常有颈椎长期劳损或外伤等病史。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之人。发病缓 

慢,呈波浪式发展。 

2、颈部疼痛、麻木、酸胀,连及头、肩部、上臂疼痛,有相应的压痛点伴感觉异常。颈 

部僵直,转动不灵,活动受限,上肢乏力,甚至肌肉萎缩,部分患者可有眩晕、耳鸣、头 

痛、视物模糊等症。 

3、按压同侧相应的颈椎间隙,或叩击头顶,则疼痛加剧,将颈部向健侧极度旋转,患侧 

上肢外展90°,且尽量后伸时,患肢放射痛显然加剧,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检查,颈椎骨质增生,颈椎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骨刺等退行性改变。 

辩证论治 

一、风寒袭络证:颈部痛连肩臂,活动受限,上肢乏力或麻木,恶风寒,舌质淡红,苔薄 

白,脉浮紧或浮缓。疏风散寒通经。847、葛根汤 加减。 

二、风寒湿阻证:颈部疼痛连及头、肩部、上臂,颈部僵直,转侧不利,活动受限,冷痛 

沉重,喜温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紧。祛风通络,散寒除湿。966、蠲痹汤 加减。 

三、瘀血阻络证:颈部刺痛,固定拒按,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舒经和络,活血通痹。412、身痛逐瘀汤 加减。 

四、痰瘀内阻证:颈部刺痛连及头、肩和上臂,入夜尤甚,痛处拒按,上肢麻木,颈部僵 

直,转动不利,全身困重,头晕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白腻,脉涩或 

滑。祛痰化瘀通络。287、加味四物二陈汤加秦艽、桂枝等。 

五、肾阳亏虚证:颈痛连及头、肩和上臂,上肢乏力,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冷痛,头晕耳 

鸣,畏冷肢凉,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温补肾阳,宣痹止痛。 

211、右归丸加减。 

其他治疗 

1、颈椎牵引,取坐位或卧位,从小重量每日半小时开始,逐渐增加6公斤,1小时/日。 

2、颈部理疗,用超短波或药物电渗疗。 

3、穴位、压痛点推拿,在压痛点及,风池、肩井、大椎等穴用揉、推、拿、按、滚、摩 

等手法,点面结合,先放松颈部肌肉,重症用剥离(梭)手法,然后屈伸、侧板法,手法 

宜柔和。 

4、穴位、压痛点封闭疗,用1‰普鲁卡因1~2ml或当归注射液在压痛点处作扇形、分层封 

闭治疗,有粘连感可用可的松。 

5、体针疗,取太阳、百合、上星、风府、落枕、神庭、大椎等穴,根据病情轻重和虚 

实,用补法或泻法。 

6、西药可用解热镇痛剂,阿斯匹林、消炎痛等,亦可用扩张血管药,如血管舒缓素等。 

7、颈脊髓压迫症状严重,经服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无效,脊髓腔造影证实后可考虑手 

术治疗。 

18.13.2肩痹 

肩痹又称肩凝证、漏肩风,肩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肩周炎,五十肩、老年肩、冰冻肩、 

肩关节粘连等名称。 

肩痹是因体虚、劳损而风寒侵袭肩部,使经气不利。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 

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或老年人,女多于男,左肩多于右肩,常于肩部受寒后发病。 

2、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肩关节上 

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性压痛,日久可见肩部肌肉萎缩。 

4、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部分患者可有骨质疏松。 

辩证论治 

一、风寒湿阻证:肩关节冷痛,患处沉重,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 

沉紧。祛风宣痹、散寒除湿。966、蠲痹汤 加减。 

二、血虚寒凝证:肩关节冷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肩部活动受限,头晕眼花,面色淡 

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细。养血宣痹、散寒止痛。321、当归四逆汤加鸡血藤、羌 

活。 

三、瘀血阻络证:肩关节刺痛固定,疼痛拒按,入夜尤甚,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 

白,脉涩。化瘀通痹。412、身痛逐瘀汤 加减。 

其他治疗 

治疗要贯彻动静结合的原则,肿痛明显的早期,宜限制关节活动,肿痛消减的后期,应加 

强功能锻炼。 

2、肩部外贴伤湿止痛膏,壮骨关节膏、代温久膏等肩部可外擦正红花油、骨刺灵擦剂 

等。 

3、理筋按摩,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握患肢腕部,做牵拉、抖动和旋转活动,用另手的 

拇、食二指分别放在患肩的前后,用分筋手法推按肩关节周围的筋络,手力由轻到重,活 

动范围由小到大,两手配合,边动边按,经充分活动后,再将患枝被动上举、外展外旋、 

内收、后伸内旇。在做每个动作时,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故必须在患者尚能忍受的 

情况下进行之。 

4、体针疗,选取肩髎透极泉、肩前、曲池为主穴,臂臑、巨骨、天宗为配穴,用捻转提 

插手法。 

5、西药可选用阿斯匹林、消炎痛等。 

6、注射疗,局部疼痛明显者,用1%普鲁卡因5~10ml,加醋酸氢化考的松25mg,局部封 

闭,1次/周,共2~3次。 

7、理疗,可选用短波、药物电渗等。 

18.13.3腰痹 

腰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等,病程较长,预后良好。 

腰痹病情的最早记载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 

痛。” 

腰痹是因外伤、劳损或寒湿侵袭腰部所致。以腰部长期疼痛,弯腰、受寒或劳累加重,或活 

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中老年人居多,有长期弯腰工作,或工作姿势不正,或常处于特殊体位(如持重),或 

急性腰扭伤(闪坠)治之失时,迁延日久史。 

2、腰部疼痛休息减轻,劳累、阴雨天加重,适当活动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睡觉以 

小枕垫腰能减轻症状,常弯腰工作困难,弯腰稍久疼痛加剧,部分患者用拳叩击腰部可使 

疼痛减轻。 

3、腰部疼痛固定,可有腰背酸软、重着等症,可有压痛点。 

4、部分患者X线检查有腰椎骨质增生、腰椎裂等征象。 

辩证论治 

一、瘀血犯腰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 

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跌仆闪挫病史。化瘀通痹。412、身痛逐 

瘀汤 加减。 

二、寒湿犯腰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 

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散寒祛湿,温经通络。203、甘姜苓术汤加杜仲、狗 

脊、桂枝等。 

三、湿热犯腰证证:腰部酸胀作痛,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而活动后可减 

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清热祛湿,宣痹止痛,234、四妙丸 加减。 

四、淡湿犯腰证:腰部冷痛重着,活动不便,胸闷恶心,头晕,舌质淡红,苔白腻,脉 

濡。祛湿化痰、宣痹止痛,179、六君子汤 加减。 

五、肾阴两虚证: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常反复 

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温补肾 

阳。211、右归丸加减; 

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滋补肾 

阴。208、左归丸加减。 

其他治疗 

1、防止受凉及坐卧冷湿之地,避免劳欲太过。如属新感外邪或闪挫扭伤者,积极进行综合 

治疗。 

2、体针疗,主穴取肾俞、委中、夹脊、阿是穴;配穴取风府、腰阳关、膈俞、次髎、命 

门、志室、太溪。 

3、穴位注射疗,可用复方当归注射液,注入压痛点肌层。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4、推拿按摩,理疗。 

5、西医学可选用阿斯匹林、消炎痛等。 

18.13.4膝痹 

膝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双膝风湿性关节炎。 

《张氏医通》指出:“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 

膝痹是因劳损或年高,膝失精血充养,经气不利所致。以膝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时关节 

内有声响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以老年人居多,发于其他年龄者,多有膝关节创伤、下肢先天畸形或三痹等病史,起病 

缓慢。 

2、膝关节肿胀、疼痛,清晨或处于一定位置过久则痛(休息痛),活动后减轻,活动过 

度又痛,气候变化则疼痛加重。膝关节活动不灵活,久坐久站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自 

觉关节僵硬,走动及放松肌肉后方感活动自如。 

3、体检可见膝关节轻度肿胀,活动关节有轻度吱嘎声、摩擦声,膝关节内侧可触及结节 

或条索状物,触按时有酸痛,膝关节周围肌肉轻度萎缩。 

4、X线检查示膝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晚期骨端变 

形,关节面凹凸不平。 

辩证论治 

一、肝肾亏虚证:膝关节疼痛,活动不便,膝关节周围肌肉轻度萎缩,形体消瘦,腰膝酸 

软,眩晕耳鸣,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无力。滋补肝肾、强筋壮骨。463、虎潜丸加减。 

二、瘀血阻滞证:膝关节刺痛固定,入夜尤甚,活动受限,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 

斑、瘀点,脉涩。活血通痹。412、身痛逐瘀汤 加减。 

三、寒湿阻滞证:膝关节冷痛沉重,活动受限,遇阴雨天疼痛加剧,得温痛减,形寒肢 

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散寒除湿、宣痹止痛。604、独活寄生汤加减。 

其他治疗 

1、避免关节剧烈活动和负重过度,以减轻反复发作,但可作一般轻微活动及治疗性肌训 

练,以保持膝关节稳定。 

2、体针疗,取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等穴。 

3、穴位注射,可用当归注射液,0.5~1ml/.注意勿注入腔。每隔1~3日注射1次,十天为一 

疗程。 

4、局部可贴万应膏、伤湿止痛膏。 

5、熏洗疗,海桐皮、伸筋草、桑枝各12克,五加皮、泽兰各10克,苍术、红花各6克,加 

水2000ml,煎后熏洗患膝,2次/日。 

6、西药可选用阿斯匹林、消炎痛。 

18.13.5脚跟痹 

脚跟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跟骨骨刺等疾病。 

脚跟痹在《丹溪心法》称为足跟痛。 

脚跟痹是因外伤或劳损,肾精气不足所致。以足跟疼痛、麻木,行走时加重为主要表现的 

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40岁以上的中年人多见,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 

2、足跟疼痛麻木,行走时为甚。 

3、X线检查,摄片可见足跟骨刺。 

辩证论治 

一、寒湿阻滞证:足跟冷痛,遇阴雨天疼痛加重,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舌苔 

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散寒除湿、宣痹止痛。604、独活寄生汤加减。 

二、瘀血阻滞证:足跟刺痛,固定拒按,入夜尤甚,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 

点,脉涩。活血通痹。632、桃红四物汤加减。 

三、肝肾亏虚证:足跟疼痛,喜按喜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 

沉细无力。滋补肝肾、强筋壮骨。463、虎潜丸加减。 

其他治疗 

1、疼痛严重者可配制海绵鞋垫,对准骨赘处挖空,减少局部压力及摩擦力,以缓解症状。 

2、外治可用,123、五加皮汤煎水外洗,2次/日。 

3、体针疗,可取太溪、昆仑、阿是穴等穴。 

18.12落枕

18.12落枕 

落枕西医学同名。 

落枕在《素问..骨空论》称为失枕,曰:“失枕在肩上横骨间。” 

落枕是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以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活动不利 

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常于睡后起床发现病痛,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春冬两季发病较多。 

2、患者头部倾向于患侧,旋头时常与上身同时转动,以腰部活动代偿颈部活动,颈部一 

侧或双侧疼痛、酸胀,转动时疼痛加剧,其痛可向背部和肩部放射。 

辩证论治 

一、风寒袭络证:颈项疼痛,酸胀,活动不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祛风通络、 

散寒止痛。 531、荆防败毒散加减。 

二、瘀血阻络证:颈项疼痛拒按,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活血止 

痛。473、和营止痛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患者用一只手,手背朝上之后,他人,或自己,用大母指在食指和中指的中间的两股筋 

向上方推,进行按摩,一直感觉推不动即可,同时由患者慢慢转动头部,先向一个方向, 

转到尽头,再转向反方向。不痛即可。 

2、患者端坐凳上,术者用拇、食、中三指分别按压在天柱、风池等穴。约3~5分钟,往 

下推按数次,以弹筋手法,揑拿患侧肩部肌肉数次,并向左右旋转和揺摆头颈部数次,继 

而以一手托其头后,一手托其下颏,使头略呈仰位,用两手左右旋转其头,待患者能主动 

配合至头的旋转流利无阻时,可突然向患侧加大活动范围(使下颏角处于锁骨前缘),在 

活动过程中,听到发出清脆的弹响声音,略停片刻,随即将下颏负旋向健侧同样位置,最 

后用理顺循手法,徐徐在颈后和肩部按摩3~5分钟以理顺筋肉,术后作局部热敷。 

3、体针疗,选落枕、后溪为主穴,绝骨、昆仑、风池为配穴,用强刺激手法。 

4、耳针疗,取压痛点、神门、皮质下等穴,留针20分钟。 

18.11脊痹

18.11脊痹 

脊痹相当于西医学的强直性脊柱炎。 

脊痹是因肾虚于先,寒邪深入骨髓,使气血凝滞,脊失温煦所致。以腰脊疼痛,两胯活动受 

限,严重者脊柱弯曲变形,甚至强直僵硬,或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沉重感,阴雨天及劳累为甚的 

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发病年龄常在15~30岁男性。 

2、有腰背疼痛史或现病症。 

3、腰椎三个方向的运动,前屈,侧屈和后伸受限。 

4、胸廓扩展受限,在第4肋间隙测量小于2.5cm。 

5、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破坏,间隙变宽,软骨下骨硬化致密;继之增生融合,最后形成典型 

的竹节样脊柱。 

辩证论治 

一、寒湿阻络证:腰脊僵硬,酸重疼痛,活动受限,尤以阴雨天为甚,口不渴,舌淡胖,苔白或白 

腻,脉濡缓。散寒祛湿,宣痹止痛。604、独活寄生汤加减。 

二、淤血阻络证:腰背疼痛,入夜尤甚,脊柱强直僵硬,活动受限。两胯活动不便,舌质紫暗 

或有斑点,瘀点,脉涩。化淤通痹。412、身痛逐淤汤加减。 

三、肾阳亏虚证:腰脊僵硬疼痛、膝软、畏冷肢凉,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 

迟无力。温补肾阳,宣痹止痛。211、右归丸加减。 

其他疗法: 

1、病人宜谨慎而长期地进行体位锻炼,目的是取得和维持脊柱的最好姿势,增强椎旁肌肉 

和增加肺活量。在休息时要采取适当的体位,应睡硬板床,取仰卧位,避免促进屈曲畸形 

的体位,一旦行性侵犯达到上段胸椎及颈部时,应该停止用枕头。凡能导致持续性疼痛的 

体力活动应该避免。胸壁病变化比较常见,故应戒烟。 

2、耳针疗,取骶腰椎、胸椎、肾、神门、皮质下等,强刺激,留针或埋线。 

3、体针疗,取肾俞、委中、后溪为主穴,据证配穴并施以不同手法,1次/日。 

4、西药首选消炎痛,亦可选用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萘普生、双氯灭痛、布洛芬 

等,兼有抗炎和抗菌作用的柳氮磺胺吡啶等。 

5、脊柱和髋关节严重畸形可考虑外科手术。 

18.10偏痹 

18.10偏痹 

偏痹相当于西医学的坐骨神经痛。 

偏痹之名出于《素问遗篇..本病论》曰:“民病卒中偏痹。” 

偏痹是因腰部闪挫、劳损、寒湿侵袭等原因,使经气阻痹所致,以腰痛连及一侧下肢后外 

侧放射,麻木、疼痛,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有过量负重及腰部外伤,或腰部骨痨,或腰部、臀部感受寒湿等病史。多发于中年。男 

性多于女性。 

2、主要表现为沿臀部、大腿后面向窝部、小腿外侧直至踝部、足底部的牵扯性刀割样、 

烧灼样疼痛、麻木,多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行走、活动,或咳嗽、喷嚏、屏气用力、 

弯腰时加重,休息可减轻,下肢无力,病情日久可有股后侧及小腿肌肉菱缩。 

3、检查腰骶关节或腰4-5椎间棘突旁有深压痛,可引发或加重下肢放射痛,沿疼痛放射线 

路处可有压痛点,坐骨神经牵扯征(屈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及直腿抬高加压试验)阳 

性。 

4、X线检查,腰椎片一般示侧弯及生理性弧度变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等。脊柱CT检查有 助于诊断。 

辩证论治 

一、寒胜痛痹证:腰部连及下肢放射性疼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 

白,脉沉紧。散寒宣痹,温经止痛。103、乌头汤 加川芎、细辛、独活等。 

二、寒湿犯腰证:腰部连及下肢放射性疼痛,肢体沉重,遇寒痛增,得温痛减,形寒肢 

冷,舌淡胖,苔白,脉濡缓。散寒祛湿、宣痹止痛。604、独活寄生汤加减。 

三、瘀血犯腰证:腰部压痛明显,连及下肢疼痛,痛如刀割针刺,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 

有斑点,脉涩。活血化瘀,宣痹止痛。412、身痛逐瘀汤 加减。 

四、湿热犯腰证:腰部连及下肢灼热疼痛,腰部沉重转侧不利,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 

腻,脉濡数或滑数。清热祛湿宣痹,283、加味二妙散加减。 

五、肝肾亏虚证:腰部连及下肢后外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软弱无力,劳累更剧,脉 

弱。滋补肝肾。463、虎潜丸加减。 

其他治疗 

1、卧床休息,宜睡硬板床,避免负重。 

2、体针疗,取肾俞、委中、后溪为主穴,据证配穴并施以不同手法,1次/日。 

3、耳针疗,取坐骨神经、神门、膀胱、臀、肝等穴、强刺激,留针1~2小时。 

4、理疗,用超短波或药物电渗疗。 

5、可用止痛剂,可作坐骨神经干或骶管硬膜外神经封闭麻醉。 

6、对于腰椎损伤所引起的偏痹可采用骨盆牵引器作持续牵引,每侧牵引重量为10公斤, 

足跟一侧床位抬高,以便作对抗牵引。 

7、可采用按摩复位法,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18.9骨痹

18.9骨痹 

骨痹相当于西医学的退行性骨关节病。 

骨痹之名出于《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骨痹是因风寒湿邪久羁,或老年体衰,骨失充养,骨质脆弱所致,以肢体麻木无力,骨骼 

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可有关节损伤史,或为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 

2、初起多见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体位改变或起坐时疼 

痛明显,轻微活动后可缓解,气候变化则痛增,逐年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3、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畸形,活动受限,腰弯背驼。 

4、X线摄片检查,示骨质疏松,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以及边缘 

唇样改变,骨赘形成,或关节周围骨肉囊状样改变。 

5、查RF、血沉、ASO等与风湿痹、尪痹、痛风相鉴别。 

辩证论治 

一、肾虚髓亏证: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腰腿不利,俯仰转侧不利,头晕耳鸣,耳 

聋,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补肾益精。69、大补元煎加减。 

二、阳虚寒凝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 

增,得热稍减,舌淡,苔白,脉沉细缓。365、阳和汤 加减。 

三、瘀滞筋骨证: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关节畸形,活动不利,或腰弯背驼,面色晦暗, 

唇舌紫暗,脉沉或细涩。活血行滞。412、身痛逐瘀汤加减。 

其他治疗 

1、进行气功等锻炼,减少关节负重或剧烈活动。 

2、西药可用水杨酸钠合剂,肠深阿斯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关节疼痛明显有积液 

者,于关节腔内注射强的松龙25mg,但只能偶尔使用。 

3、理疗,有热疗、离子导入疗。 

4、针灸疗,上肢取肩髎、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秩边、伏兔、阳陵泉、犊 

鼻;腰背部取夹脊穴、天宗、肾俞、委中。平补平泻法,加炙或拔火罐。 

5、手术疗,必要时可作骨赘切除术、关节修整术、成形术等。 

18.8脉痹

18.8脉痹 

脉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缩窄性大动脉炎、大动脉炎综合 

征等。 

脉痹之名出于《素问..痹论》曰:“以夏遇此者为脉痹。” 

脉痹是因邪客血脉,气血痹阻不通所致。以寸口或趺阳脉伏,血压不对称,患肢疲乏麻木 

或疼痛,下肢可见间歇性跛行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女性为多,起病隐匿,发展缓慢。 

2、病史中可有风湿或痨病病史,可发现起病时常有心悸、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 

振、关节酸痛等症。 

3、特征性表现因患病大动脉不同而迥异,或为单側或双侧肢体脉搏(寸口脉或趺阳脉) 

减弱甚或消失,血压不对称(患肢降低),患肢无力、麻木、发凉、活动后疼痛等;或为 

人迎脉动减弱,眩晕、头痛、视力减退、发作性晕厥、健忘等。诸症劳累则加重,休息后 

好转。 

4、病变血管处可有局限性血管杂音和震颤,或可听到侧支循环的血管杂音。肾动脉狭窄 

时可出现高血压,上腹部及肾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左心室增大等。 

5、X线检查可见到受累动脉之钙化影。动脉造影可见到病变动脉腔狭窄、扩张或动脉瘤 

及侧枝循环等改变。患部血流图和超声多普勒检查示狭窄远端的脉搏强度减弱和血流量减 

少。 

6、血沉增快,血清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可显阳性。血清a和y-球蛋白增高,igG值增 

高,循环中可存在抗血管壁抗原的自身抗体。 

辩证论治 

一、热毒蕴结证:患肢皮肤黯红而肿,趺阳脉搏动减弱,患肢无力麻木、疼痛,并伴发 

热、口干、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洪数或细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237、四妙勇安汤加丹皮、黄柏、地龙、赤芍等。 

二、瘀血阻络证:患肢持久疼痛,入夜尤甚,皮肤黯红、紫红或青紫,趺阳脉搏动减弱,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而涩。化瘀通络。412、身痛逐瘀汤加减。 

三、气虚血瘀证:患部固定刺痛,入夜尤甚,皮肤紫黯,麻木不仁,神疲乏力,气短懒 

言,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虚而涩,补气祛斑。742、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当归、 

丹参等。 

四、血虚寒凝证:肢体发凉,甚至手足厥冷,头痛眩晕,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沉迟。 

补血温阳。321、当归四逆汤 加减。 

五、气血两虚证: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干燥肥厚,面容憔悴,萎黄消瘦, 

神情倦怠,心悸气短,畏冷,自汗,舌质淡,脉象沉细无力。补益气血。14、十全大补汤 

加减。 

六、肝肾阴虚阳亢证:肢体疼痛,肌肉萎缩,眩晕耳鸣,头痛头重,失眠多梦,心烦易 

怒,腰膝酸软,面赤咽干,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滋阴潜阳。935、镇肝熄风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可试用蛇毒制剂,如蝮蛇抗栓梅0.5u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日,14次 

为1疗程,需皮试阴性后用。 

2、西药可据情选用防止血栓延伸药,如潘生丁等;解除血管痉挛药,如普鲁卡因、罂粟 

碱等;抗感染药,如青霉素等;扩张血管药,如烟酸、妥拉苏林等。 

3、体针疗,上肢取合谷、内关、曲池;下肢取足三里、血海、解溪、三阴交、阳陵泉、 

复溜为主穴,昆仑、太溪、委中为配穴,强刺激,留针15分钟。 

4、耳针疗,取心、肾、交感、皮质下、内分泌,强刺激后留针1天。 

18.7血痹

18.7血痹 

血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雷诺病、红斑性肢痛症。 

血痹之名出于《灵枢..九针论》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 

血痹是因风寒之邪侵及血脉,或因情志刺激,使络脉挛急不和,营血不从,以阵发性肢 

末,多为手指,对称的间歇性发白、紫暗或潮红、冷痛、遇冷加重,或见红斑为主要表现 

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以青中年女性为多见。常因情绪激动或感受寒冷而诱发。 

2、症状发生2年以上,冬季发作频繁,可有家族史。 

3、以肢末(主为手指)呈阵发性、左右对称性皮肤发白、青紫,继而转为潮红的“三色”改 

变。自觉寒冷疼痛,或有痒、麻感等为主要表现,保暖、消除紧张症状可得以缓解,肤色 

变红并转暖。 

4、未发病时肢端可完全正常,极少有坏死(或仅限于皮肤表面)。部分病重者可有鼻、 

耳及下颌、面颊受累而有同样表现。 

5、脉搏搏动正常。后期患指肌肤可有干萎表现。 

6、血沉、抗“O”等检查可无异常。发作时肢端血流图及甲皱微循环可示血流量减少。 

辩证论治 

一、营卫不和证:肢体末端对称性间歇性发白,紫黯,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自汗 

恶风,苔薄白,脉浮缓。疏风通络,调和营卫。624、桂枝汤加黄芪、当归、防风等。 

二、寒滞经络证:肢端冷痛发白,遇寒加重,得温缓解,形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温 

阳散寒通络。321、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瘀血阻络证:肢端疼痛如针刺,入寒尤甚,皮肤紫黯,舌质紫黯或瘀斑,脉涩,化瘀 

通络。632、桃红四物汤加减。 

四、肝郁血瘀证:肢端冷痛或刺痛,苍白、青紫、黯红变化不定,病情每因情绪刺激而发 

生或加重,胸闷胁胀,舌紫黯,脉弦。疏肝化瘀。653、逍遥散加赤芍、桂枝、鸡血藤 

等。 

其他治疗 

1、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 

2、西药,如为雷诺病,可选用利血平、左旋多巴、呱唑嗪、灰黄霉素等;如为红斑性肢 

痛,可选抗焦虑药和止痛药合用,严重者可考虑作交感神经干切断术。 

3、体针疗,取绝骨、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外关等穴。 

4、耳针疗,取心、肾、皮质下、交感、内分泌,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或埋针。 

5、穴位注射疗,用丹参注射液作穴位注射。 

18.6皮痹 

18.6皮痹 

皮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硬皮病。局限性者预后良好,泛发兼喘悸、小尿等症者预后不良。 

《素问..痹论》曰:“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皮痹是因营卫不和,风寒湿邪或热毒乘虚凝结皮肤,阻滞经络,内舍于脏腑。以局部或全 

身皮肤进行性肿硬、萎缩,严重者可累及脏腑为主要表现的痹证类疾病。 

依据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及新生儿。 

2、皮损可为斑状、带状和点滴状(局限性);亦可为先有手、足、面部或躯干部皮损, 

继之渐向周围及全身漫延(系统性)。其皮损变化均具有肿胀、硬化、萎缩三个阶段。水 

肿期见皮肤紧张变厚、浮肿,按之不没指,皱纹消失,皮色苍白或淡黄,或为淡红、紫红 

色斑疹。硬化期见皮肤变硬,表面有蜡样光泽,触之韧硬,如按皮革,不能用指揑起,依 

据受累皮肤部位不同而有手指发紧变硬,屈伸受限,指尖变细,面部表情固定呈假面具 

状,张口及闭眼困难,鼻头变尖,舌活动受限,胸部紧束感等症。萎缩期见皮肤萎缩变 

薄,硬化减轻,病损部位溃破糜烂,皮肤红丝隐现,病始于四末端及面部者,多呈对称性 发病。 

3、常有肌肉轻度疼痛、萎缩,可伴有关节肿痛,活动不利,或强直挛缩畸形。 

4、疾病内舍脏腑者: 

可有呑咽困难、呕吐,胃脘饱胀灼痛、纳呆、腹胀痛、便秘或腹泻等脾胃系病变; 

可有气急喘促、咳嗽、胸闷、心悸怔忡、胸痛、脉结代等心肺系病症; 

常有多尿或少尿,尿混浊等肾系病症; 

亦可有震颤抽搐、失眠、头痛及性格改变等脑神病变。 

小数患者可有表现为指趾遇冷即变白变紫,伴麻木疼痛,十数分钟后自行恢复正常,即合 

病血痹。 

5、实验室检查,可有类风湿因子阳性,抗核抗体阳性,血沉加快,血清白蛋白减少、球 

蛋白增加。皮肤感觉时值测定延长,前臂伸侧皮肤活检可见本病特征性的胶原纤维束肿或 

纤维化,血管壁组织活检亦与其相似。X线检查示软组织广泛钙盐沉积影。 

辩证论治 

一、热毒蕴结肌肤证:皮肤发硬,关节疼痛红肿、舌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132、五 

味消毒饮加黄连、丹皮、赤芍等。 

二、寒湿阻络证:皮肤发硬,形寒肢冷,遇寒尤甚,关节疼痛,面色觥白,舌质淡,苔 

白,脉沉细。散寒祛湿。321、当归四逆汤 加减。 

三、痰湿阻络证:皮肤肿胀,韧硬而不能揑起,身体困重,胸闷,苔白腻,脉滑。燥湿化 

痰。221、平陈汤加桂枝等。 

四、瘀血阻络证:皮肤硬化,麻木不仁,关节酸痛,肤色紫暗,面色晦暗,口唇色紫,月 

经不调,舌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活血化瘀通络。632、桃红四物汤 加减。 

五、痰瘀互结证:皮肤硬化,麻木不仁,肢端青紫,面色晦暗,口唇色紫,胸闷恶心,舌 

紫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涩或滑,祛痰化瘀通络。633、桃红饮 加蜈蚣、蕲蛇等。 

六、肾阳虚证:皮肤硬化,形寒肢冷,面色觥白,腰酸耳鸣,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阳 

痿,舌淡胖,脉沉细。温补肾阳。212、右归饮加减。 

七、气血两虚证:皮肤硬化,麻木不仁,少气懒言,头晕眼花,面唇指甲淡白,舌质淡, 

苔薄白,脉弱。补益气血通络。36、人参养营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增加营养,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外伤。妇女应防止怀孕。 

2、用红灵酒或虎骨酒搽揉患部。10分钟/次,2次/日。 

3、发病初选用透骨草、石萺蒲、川乌、艾叶、红花、伸筋草、桂枝等各20克,煎水乘热 

先熏后洗,1~2次/日,15~30分钟/次。 

4、西药可选用血管扩张药如胍乙啶,结缔组织形成抑制剂如青霉胺、秋水仙碱,肾上腺 

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5、按摩疗,于患处皮肤进行推拿,2次/日。 

6、七星针疗,局部敲打。 

7、耳针疗,可取肺、内分泌、肾上腺、肝、脾穴,留针20~30分钟或埋针。 

8、艾条炙,可取足三里、合谷、胃俞、脾俞、肾俞、命门等,1次/日。 

18.5筋痹 

18.5筋痹 

筋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筋膜炎等病。 

《素问..痹论》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筋痹多由过度劳累、筋脉受伤,或感受寒冷,气血痹阻所致。以四肢筋脉肿胀、疼痛,渐 

至肌肉、关节肿胀,皮色暗红,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30-60岁从事体力劳动的男性。发病前有劳累史,起病急。 

2、症见臂及腿部皮肤呈“橘皮”状硬化样改变及皮下组织硬化,患处疼痛,肤色暗红,渐至 

肌肉、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并有四肢水肿。但无内脏损害症状。 

3、血液化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病理活检,示筋膜增厚,伴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辩证论治 

一、肝脾两虚证:皮肤肿硬、粗糙,关节不利,肢体痿软,或有浮肿,神疲乏力,头晕眼 

花,舌淡,脉弱。补益肝脾(气血),36、人参养营汤加减。 

二、肝肾(精血)亏虚证:皮肤肿硬、筋脉挛急,肢体活动不利,头晕眼花,腰酸耳鸣, 

脉弱。补益精血。463、虎潜丸加减。 

三、痰瘀互结证:患处皮肤、关节肿硬,状如鳞甲,肤色暗红,活动不便,痛有定处,或 

痛如针刺,口燥,舌质紫暗,苔腻,脉涩或弦或滑。祛痰化瘀。94、小活络丹加减。 

其他治疗 

1、增加营养,注意保暖,避免劳累。 

2、按摩疗,在患部作推拿,2次/日。 

3、皮质激素可控制病情进展,并需长期应用。 

4、七星针疗,在患处局部敲打。 

5、耳针疗,可取肺、内分泌、肾上腺、肝、脾穴,留针20~30分钟或埋针。 

6、艾条灸疗,可取足三里、合谷、胃俞、脾俞、肾俞、命门等,1次/日。 

18.4肌痺

18.4肌痺 

肌痺又名肉痹。肌痺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属结缔组织疾病。年长者 

常可合并恶性肿瘤而预后不良。痺异体,意同痹。 

《素问..痹论》曰“以至冬遇此者为肌痹。” 

肌痺多因热毒与痰湿郁于肌肤,留而不去,肌肤失养。以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麻 

木,或有萎缩,伴眼紫红色斑疹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依据 

1、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以上女性较多。 

2、起病缓急不定,急性者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痛、倦怠等症;慢性者1至数年内呈缓慢进展。 

3、肌肉软弱无力,以近端为主,多对称,伴酸痛和压痛,动作时加重。皮肤不仁。可有 

肌肉硬结,动作迟缓,病久可有肌肉菱缩,若咽、颈肌受累,常致吞咽、发音甚至呼吸困 难。 

4、眼睑部见紫红色斑块丘疹,手指伸侧可有鳞屑样红斑或四肢躯干红斑。皮损消退后遗 

留皮肤萎缩、脱屑、色素沉着。晚期于指甲、甲沟充血尤具有特征。 

5、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尿肌酸增加或见肌红蛋白尿,血清肌酸磷酸激 

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酸及谷草、谷丙转氨酶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萎缩病变,肌肉活 

检有炎性或变性坏死改变。 

辩证论治 

一、热毒蕴结肌肤证:病情急性发作,皮损为紫红色斑,壮热不退,口苦,咽干,肌肉、 

关节疼痛无力,甚至烦躁神昏,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清热解毒。132、五味消 

毒饮加黄连、丹皮、赤芍等。 

二、寒湿阻络证:病情缓慢,不发热,皮肤有暗红色斑片,水肿,全身肌肉、关节疼痛且 

酸软无力,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弦或沉细。温经通络。365、阳和汤 加减。 

三、痰湿阻络证:皮肤有暗红色斑片,肌肉、关节酸重无力,胸闷,舌质淡,苔白腻,脉 

滑。燥湿化痰。221、平陈汤 加独活、秦艽、桂枝等。 

四、湿热阻络证:皮肤有紫红色斑,肌肉关节重痛无力,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清热化湿。283、加味二妙散加减。 

五、气血两虚证:四肢肌肉酸软无力,面色萎黄,纳差,腹胀便溏,下肢水肿,或心悸气 

促,睡眠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净,脉弱。补益气血。31、八珍汤加减。 

六、脾肾阳虚证:面部皮疹暗红带紫,肌肉萎缩,关节疼痛,肢端紫绀发凉,自汗畏冷, 

纳呆无力,舌淡胖嫩,脉沉细,温补脾肾。478、金匮肾气丸加减。 

七、肝肾阴虚证:皮肤萎缩、脱屑,肌肉瘦削,潮热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滋补肝 

肾。379、麦味地黄丸加减。 

其他治疗 

1、急性期或病程进展期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待症状减轻后可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以减 

轻肌肉萎缩;加强营养,无盐或低盐饮食,避免日晒。 

2、按摩推拿、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 

3、体针疗,主穴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内关,配穴阳陵泉、肩髎、环跳、风市、外 

关、肩井,4~5穴/次,平补平泻,1~2次/日。 

4、透骨草30克、桂枝15克、红花10克,煎水外洗。 

5、西药可根据病情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苯丙酸诺龙等。 

18.3热痹 

18.3热痹 

热痹又称脉痹。热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化脓性关节炎。 

热痹之名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 

病少腹积气。” 

热痹是因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外邪。与热相搏于关节。以发热,患病关节 

红、肿、热、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起病急,多见于儿童,最常发生于髓关节和膝关节。 

2、有全身不适,高热,恶寒等全身症状。患病关节疼痛红肿、皮温增高,关节活动则剧 

痛,患肢不能负重,关节常处于屈曲状态。 

3、体温高,脉洪数。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加。 

5、关节穿刺呈混浊样或脓性,内含大量白细胞、脓细胞和革兰氏阳性球菌。 

辩证论治 

一、热邪阻痹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常伴有发热、口渴等症,舌质红,苔黄,脉 

数。清热宣痹,266、白虎加桂枝汤加味。 

二、热盛酿脓证:关节红肿热痛,触之有波动感,常伴有高热不退,口渴欲饮等,舌红, 

苔黄腻,脉洪数。清热解毒排脓。655、透脓散加银花、白芷。 

其他治疗 

1、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应加强功能锻炼,饮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2、敷贴疗,初期肿而无块者,可用479、金黄膏,或用 195、玉露膏,外敷;肿而有块 

者,加掺372、红灵丹,外贴。 

3、成脓者宜切开引流。 

4、西药可选用抗生素。 

18.2尪痹 

18.2尪痹 

尪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尪痹之名由近代焦树德正式提出。 

尪痹是因风寒湿热之邪留滞于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以关节晨僵,小关节对称性 

多发性肿痛,活动受损,甚至僵硬变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依据 

1、好发年龈在15岁以后,高峰在35-45岁之间,女性较多,起病缓慢,病势迁延反复。 

2、晨起指关节或脊背僵硬,活动不利,特别是握拳不紧。至少有1个以上的关节在活动时 

疼痛或压痛、拒按,呈梭形肿胀,功能受限,常有对称性特点。症状出现持续6周以上, 

间隔期少于3个月。受累关节一般依顺序是指(趾)、腕、踝、膝、肘、肩和髖。病久可 

出现关节梭状畸形、强硬、表面平滑、肌肉萎缩,形体羸瘦,伴全身虚弱症状。 

3、少数病例于关节周围的骨突起处或伸面可有皮下结节。 

4、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活动期血沉增快。有贫血。 

5、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中期显示关节间变窄及不同程度骨 

质腐蚀,晚期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辨证论治 

一、风寒湿阻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或痛有定处,得温 

痛减,遇寒痛增,或酸楚沉重,麻木不仁,苔白,脉弦紧或濡、或浮。祛风化湿、散寒宣 

痹。966、尪痹汤加减。 

二、热邪阻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疏风清热祛湿。266、白虎加桂枝汤加味。 

三、痰瘀互结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活动不便,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口燥,舌质 

紫暗,苔腻,脉涩或弦或滑。祛痰化瘀。94、小活络丹加减。 

四、肝肾亏虚证:病程较长,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舌质 

淡,苔白,脉细弱。滋补肝肾、祛风宣痹。463、虎潜丸加减。 

五、阴虚内热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干欲饮,小便短黄,大 

便干结,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清热。472、知柏地黄汤加减。 

六、肾阳虚证:关节肿大,僵硬冷痛,恶寒,四肢厥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 

迟。温补肾阳。478、金匮肾气丸加减。 

七、阴阳两虚证:关节肿大,僵硬疼痛,畏冷肢凉,眩晕耳鸣,体瘦神疲,五心烦热,腰 

脊酸软,舌淡少津,脉弱而数。滋阴补阳。422、补天大造丸加减。 

其他治疗 

1、发热及关节肿痛者,应卧床休息,症状基本控制后,可适当活动,加强功能锻炼。饮食 

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2、敷贴疗,用560、追风膏贴敷患处。 

3、青风藤15克,麻黄6~10克,水煎服,1剂/日。 

4、针灸疗,主穴为曲池、外关、阳陵泉、大椎,辅穴为合谷、阳池、阳溪、阳谷、三阴 

交、解溪、太冲、照海、冲脉。3~6穴/次,平补平泻,或加温针,留针30分钟,10天为 

1疗程。 

5、西药可用阿斯匹林、消炎痛、丙酸衍生物、炎痛喜康、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6、外科矫形治疗,有早期滑膜切除术、负重关节融合术等。 

18.1三痹 

18.1三痹 

三痹又名风湿寒痹、合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 

三痹之名见于《类证治载..痹症》,源于《素问..辨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 

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虽曰合痹,其用自 

殊。”“附子汤,治风湿寒痹。”《诸病源候论》称风湿痹,《皇汉医学》称寒湿痹。 

三痹是因风寒湿邪杂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所致。以关节和(或)肌肉游走性 

酸楚、重着、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本病常反复发作而难愈,且可发展成心痹、顽痹等,单纯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依据 

1、病前有风湿寒邪侵袭史,或长期从事水上作业,或长期处于寒湿之地。 

2、常见腕、肘、肩、踝、膝等大关节和(或)肌肉游走窜痛或肿疼,伴重着、酸楚麻木。常 

于天气变化时病情加重或明显。部分患者可兼有低热、心悸等症。 

3、常见休征为受累关节红、肿、灼热、触痛或肿胀,关节屈伸不利,但不遗留强直变 

形,可有结节性红斑或环形红斑。 

4、活动期血沉加快,抗“O”大于500U,非活动期正常。 

5、X线检查受累关节仅见软组织肿胀,没有骨质改变。 

辨证论治: 

一、风寒湿阻证:关节、肌肉呈游走性疼痛,低热或不发热,关节肿胀,恶冷喜暖,活动 

不便,身重,苔白腻或薄白,脉濡。祛风化湿、散寒宣痹。966、尪痹汤加减。 

二、热邪阻痹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常病及多个关节, 

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清热宣痹。266、白 

虎加桂枝汤 加桂枝汤加桑枝、忍冬藤、防己等。 

三、气血两虚证、寒湿阻滞证:关节、肢体酸胀冷痛,反复发作,畏冷喜温,头晕神疲, 

食少困重,面白舌淡,脉沉无力。温补气血、宣痹止痛。604、独活寄生汤 加减。 

四、气阴两虚证:关节微肿疼痛,活动不利,心悸,气短,自汗,时有胸痛,失眠,纳 

差,乏力,舌质红,脉弱或细数。益气养阴、宣痹止痛。130、五阴煎 加减。 

其他治疗 

1、体针疗,主穴取足三里、命门、阳陵泉、三阴交,备穴为脾俞、肾俞、归来穴等。3~ 

5穴/次,1~次/日,平补平泻,10天为1疗程。 

2、耳针疗,选肾、脾、神门、皮质下、内分泌。2~3穴/次,留针20~30分钟或埋针。 

3、千年健30克,钻地风30克、防已15克,水煎服,用于风寒湿阻。 

4、柳枝30~60克,水煎服,1剂/日,用于热邪阻痹。 

5、发泡疗,膝关节取双膝眼;肘关节取双曲池;踝关节取局部;脊柱痛取压痛点。 

6、西药治,可选用水杨酸制剂或其它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钠、消痛灵,严重者亦可选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活动期可采用青霉素以消除链球菌感染。 

18.1.1行痹 

行痹又名风痹。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行痹是指三痹以游走疼痛为主要表现者。 

辩证论治 

气胜行痹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祛风宣痹。369、防风汤加减。 

18.1.2痛痹 

痛痹又名寒痹。 

《素问..痹论》曰:“其寒气胜者为痛痹。” 

痛痹是指三痹以冷痛固定为主要表现者。 

辩证论治 

寒胜痛痹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 

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祛寒宣痹。103、乌头汤加川芎、细辛、羌活、 

独活等。 

18.1.3著痹 

著痹又名湿痹。 

《素问..痹论》曰:“其湿气胜者为著痹。” 

著痹是指三痹以重着酸楚为主要表现者。 

辩证论治 

湿胜著痹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 

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祛湿宣痹。937、薏苡仁汤 加减。 

宗筋与按摩

宗筋含意 

宗筋是三阴三阳的经筋,会合于前阴部,称宗筋。 

也指男子生殖器。 

中文名 宗筋 

外文名 Were reinforced 

经 筋 之外的又一循行系统, 

其特点 循行于体表。 

三阴三阳的经筋(经筋是指十二正经和十二经别之外的又一循行系统,其特点是循行于体 

表,起于四肢末端的指爪,上行于四肢的腕、肘、腋和踝、膝、股之间,回环曲折,联贯 

于肌肉之间,上行于颈项,终结于头面 )会合于前阴部,称宗筋。   

也指男子生殖器。 

共有三条含义: 

1、诸筋的总汇(男子前阴部位)。《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2、指阴茎。《素问..痿论》:“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3、指睾丸。《灵枢..五音五味》:“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故须不生。” 

医案 

1、吴女士今年七十岁,左小腿麻木一年了,脚痛,找盲人做按摩几个月主要揉腿,能缓 

解,不能根治。我根据疼痛疼痛部位诊断为脾胃经不通,故主要揉腹部加宗筋,髌下脂肪 

垫,十几次后全好了。所以很信任我。 

2、尾椎痛,上周跟家里的小狗玩球时不慎摔跤后留下来问题。今天调理后效果不错。快 

结束时老太太又出一难题,说左手食指有一包,是拎两斤重的东西勒的,揉手指几天不管 

用。在指腹面第一横纹处,有一紫色小包象绿豆大小。我摸其右脚第二趾,有一硬节,手 

刚触到硬结,老太太就像被蝎子蜇了一样,差点跳了起来,大喊痛!刺痛!揉了一分钟 

后,突然又惊叫起来:哎。怎么不痛了!手指不痛了!又揉了两分钟手指的包基本消失 

了。太神了!又听她激动地说道。 

3、有一足疗师'右手腕痛,不能发力,已按摩多日无明显改善,右手腕微肿,我在其手 

腕上四寸范围的三焦经找到筋结,按揉几分钟后痛缓解,余痛窜至第五第四掌骨间,三焦 

经中渚穴附近,故在左脚腕找痛点拨开,左足临泣揉开后,患者后背都热了。痛止。半小 

时后痛有反复,但不严重,次日痊愈,未见复发。干活也不受影响了。 

宗筋疗法 

传统(民间)医术之神奇之奥妙是先到科学难以解释的,传统(民间)医术是一代代从医 

者立足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与疾病抗击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医理论与治疗实践的民间 

传承。其中的宗筋疗法就是民间中医治疗方法之精华,是一种特殊的推拿按摩疗法,具有 

特殊的治疗功效。但宗筋疗法在民间一般是秘不相传的,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没有完整 

的理论阐述。宗筋疗法的民间应用高手也是一代代由师傅口传心授而得真谛,在治疗中往 

往只停留在运用和技法上,没有上升到中医理论层面上。 

关于宗筋疗法零散的记载有二, 

一是在《内经》中有个别解释,但较为笼统,不详细,不明确。 

二是唐代医学家王兵在《素问注》中表述了宗筋的位置和它的管辖范围,但对如何应用, 

指导性不强,根据多年的中医理论学习和按摩实践,不断地查寻查、探访推拿按摩之绝 

技,对宗筋疗法进行摸索并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法,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中间之病四肢治、四肢之病中间治。 

但这一原则往往在医疗实践中被人忽视,而如何应用这一原则,又为医者所困惑,关键的 

问题是领悟和掌握中医的整体观,通过局部看整体,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庸医治疗病人时 

只注意到病人的表面症状而不究其原因,于是就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终归治不好病。而 

宗筋疗法就是根据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辩证施治,整体调整,打通各个经络,快速驱除 

病灶,恢复身体健康。 

何谓宗筋?唐代医学家王冰在《素问注》中表述了宗筋的位置:阴毛之中,横骨上下之坚 

筋也。上洛胸腹,下贯髋究,又经背腹上头项。宗者总也,可以说它是筋的祖宗,正确认 

识它与身体的关系、与疾病的关系,那么,利用宗筋按摩手法对治疗疾病可以说是独辟蹊 

径、手到病除了。中医的按摩治疗手法可理顺筋骨、舒筋活络、消炎止痛、分离粘连、促 

进血液循环、调理脏腑功能,使人体的疾患得以消除,功能恢复正常。按摩的部位不同, 

治疗的疾患不同。正所谓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四肢病中间治等多种方案,但是如何去应 

用却使众多医者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宗筋治疗的中医学理论 

人体在十二经筋中有三个总合,即天、地、人(宗筋)三筋。天筋位于眼球正后方;地筋 

位于脚底中心部位;人筋(宗筋)位于人体的中央耻骨上下。从三筋分析看人筋(也就是 

宗筋)是三筋之重。在按摩十卷宗总化流篇中言“三六付变于使,于中者,中分上下。”又 

曰:于总于宗,于宗之要于心也。故曰中心。此藏之心,腑之心,气之心,血之心,凡心 

皆依中定,故人之中心。“三六付变于始,是三阴二阳的经筋(经筋是指十二正经和十二经 

别之外的又一循环系统,其特点是循环于体表,起于四肢末端的指爪,上行于四肢的腕、 

肘、腋和踝、膝、股之间,回环曲折,连贯于肌肉之间,上行于颈项,终结于头面,汇合 

于前阴部称宗筋)。《内经》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阴之所合也。注曰:宗 

筋夹脐下,合于阴器,太阴脾脉。阳明胃脉皆辅近宗筋,故之合也。 

宗筋谓阴毛中横骨上下坚筋也。宗筋的位置确定了我再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它在人体中的特 

出地位。 

第一,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肝主筋,宗筋亦为肝所主。 

第二,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第三,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第四,宗筋根起于胞中,内连于肾脏,阴阳入气,生于胃腑,输于太阴,藏于肾脏。 

第五,少阴、太阴、阳明,冲、任、督脉,总会于宗筋。 

从这五个方面可以说宗筋在治疗疾病方面的战略地位是非常特殊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1、从经络所属脏腑方面看 

足厥阴经,内抵少腹,挟胃属肝胆。由肝胆所引起的疾病在宗筋上都可以得到调理,阳明 

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为水 血气之海。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为脏腑之 

海。它即可治脾胃及大肠之病,又可辅助调理其它脏腑病证。由于冲脉起于胞中,宗筋根 

起于胞中,内连于肾脏。所以宗筋对于治疗疑难杂症有特殊效果,同时对治疗妇科和男科 

疾病的效果都很显著。 

2、从经筋所属看 

王冰曰:“宗筋~~~上洛胸腹,下贯髋究又经背腹上头项。” 

患胸腹病症的种类很多,如胸闷,乳腺增生、乳房胀痛、腹部胀痛及疼痛等,经过15—30 

分钟的宗筋按摩均可得到缓解或消除。(下贯髋究,前面所讲的是上病下治法)。这里所 

讲的是后病前治法,看似无关联,实为重要之结点。 

用宗筋可治疗:椎间盘凸出、腰椎滑脱、腰痛、腿痛等大部分腰部和腿部疾患; 

因宗筋又经背腹上头项,一些背部的疼痛、胸椎病、颈椎病等病症也可以用此法治疗。 

宗筋治疗的实践和应用 

1、诊断手法:首先要看与摸,就是中医的触诊。中医诊断中有望、闻、问、切,还有触 

诊。经触摸才能具体的了解经筋的形态变化。经筋病变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 

凸起,二是凹陷。凸起是一种阻的表现,它又分为硬、软、粘滑和经筋的清晰与浑浊。凹 

陷是气血严重亏损的表现,分为两种,在触摸时痛与不痛,痛则轻,不痛则重。主要是触 

摸宗筋上的节结点看它是在哪一条经络上,以确认是否脏腑的疾病,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 

治疗。 

2、治疗方法:宗筋的治疗方法简单而易行。手法上用点、揉、拨、按,四种即可。做时 

要由轻到重,多数患者的宗筋的痛感非常强烈。宗筋疗法是内外兼治。它的治疗范围之广 

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她可涉及到临床多科,人体各个脏腑器官,与其他中医疗法一样, 

它擅长于治疗急性功能性疾病、慢性病、疑难杂症等,因为它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扶正 

祛邪,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抵抗力,调动人体潜能的一种方法。 

注意两点 

一是剧烈的疼痛感,许多患者的忍受力有限,手法要先以轻为主,逐渐加重。在揉得过 

程中找病灶的结点加以点、按、拨,把结点拨开,那是患者的疼痛会逐渐减轻到消除。相 

应的病症或脏腑就得到调理。其中有两个难点就是轻重缓急的掌握和查找病灶点的准确与 

否。它的特点是诊断全凭手感触摸,治疗仅靠手的掌、指、实施捋、揉、点、按、操作方 便。 

二是宗筋的特殊位置接近于私处,触摸时小心慎重,尤其男按摩师治疗女性患者,要讲清 

楚,以免发生误解。 

髌下脂肪垫撞击症 

髌下脂肪垫损伤又称:髌下脂肪垫炎,髌骨后脂肪垫综合症,是一种髌下脂肪垫的无菌性 

炎症反应,可以累及相关的滑膜肌腱,髌下脂肪垫具有衬垫和润滑关节的作用,防止关节 

面的摩擦,当脂肪垫受到某种因素刺激造成急慢性损伤,均可产生无菌性炎症、出血、渗 

出增生、肥大、硬化、纤维变性或粘连,刺激皮神经而致疼痛,造成脂肪垫损伤的主要原 

因:创伤主要以摔倒,跌倒等,劳损,屈伸活动对局部韧带反复牵拉和挤压等,如运动 

员,三轮工人,搬运工人等;关节炎症,如滑膜炎,妇女经前水潴留,半月板损伤;膝反 

张畸形,长期导致纤维变。 

临床表现:此病多见于女性,中青年人,经常下蹲和步行者登山运动员居多,膝前下方酸 

痛乏力,膝伸直或用力对疼痛加重。疼痛位髌下后方及其两侧,有时可放射到月国窝,甚 

至沿小腿后侧到足跟,关节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踢腿、跳跃、跑步,劳累后症状加重, 

休息后症状减轻,充分伸膝时疼痛加重,稍微屈膝减轻,穿半高跟鞋减轻,与健侧相比脂 

肪垫肥厚,双膝眼饱满。 

诊断 

1、常见于中青年,经常外出、步行、下蹲或有膝部外伤,劳损受寒史。 

2、膝部酸痛无力,劳累后加重,双膝跟肿胀隆起,过度伸直时疼痛加重,可放射至关节 

周围及小腿。 

3、髌骨下压痛明显,少数可出现嵌顿、卡阻现象、X线髌下脂肪垫有混浊现象。 

治疗 

1、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练习,穿半高跟鞋,预防膝反张,防止本病。 

2、可理疗,中药熏洗、热敷、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以减轻病情。 

3、局部疼点注射或口服消炎镇痛药物。 

4、琥珀膏外用可直接消除局部炎症,严重者配合温银针,2个疗程治愈。 

病因病机 

当膝关节伸直时,髌骨被股四头肌牵拉向上,髌脂肪垫也随之向上移动,以免嵌入髌股关 

节间。如果脂肪垫中脂肪沉积过多或股四头肌张力减退,或膝反张,脂肪垫就可能被反复 

地嵌夹在股胫之间,以致引起疼痛、肿胀、渗出等症状。造成脂肪垫增大的主要原因有: 

1、创伤: 如摔倒时直接损伤,交通事故时挡泥板撞伤等。 

2、劳损: 随膝关节屈伸活动,对局部造成反复牵拉和挤压等。 

3、水肿: 最常见的是妇女月经前水潴留综合征。 

4、髌下间隙内的占位性病变:最常见的是内侧半月板纵行提篮样破裂,为篮柄移位所致。 

5、膝反张畸形:滑膜及脂肪垫易受嵌挤而导致纤维变。 

治疗步骤 

1、患者取仰卧位,以患者左膝关节为例,先将患者膝关节周围轻柔手法稍稍放松周围软组织。 

2、将患腿曲髋曲膝,然后术者左腿屈膝垫与患腿小腿部,然后术者左右两手轻轻环抱患 

者膝关节,轻轻左右晃动,以放松膝关节。 

3、此为关键手法,术者左手拿患者小腿脚踝部,另患者屈膝曲髋,右手拇指放于髌韧带 

疼痛处,然后左右两手协同将患者膝关节伸直,并同时右手拇指向上做理筋手法,推至髌 

骨再向上稍用力。重复几次。手法完毕,疼痛立刻明显减轻或消失。 

20.17失音

20.17失音 

慨述 

失音是指神清而声音嘶哑,甚至不能发出声音的症状。多由风寒或风热火毒等邪犯喉,肾 

阴虚、肺虚气弱,或神情失调、气机呆滞等所致。常见于喉喑、喉癣、气厥、喉息肉、白 

喉、子喑等病中。 

临床若对导致失音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失音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失音以神志清楚,声音嘶哑,甚至不能发音为主要表现。不同于厥病类疾病、中风、 

神昏等而不知言语;与体弱气亏而声音低微等不同。 

二、失音一般为咽喉部疾病,可据病情及喉科检查进行诊断,如: 

1、以失音为突出表现的疾病称喉暗。突起而伴咽喉疼痛者,为暴暗;长期声音嘶哑者,为 

久暗。妇女妊娠晚期出现失音者,称为子暗;产后声音嘶哑者,为产后暗。 

2、喉部许多疾患,如烂喉丹瘀、乳蛾、喉痹、喉痈、喉息肉、喉瘤、咽喉菌、声门开合 

不能等,都有可能引起声音嘶哑,但必有其他主症,喉科检查有相应特殊改变。 

3、病久而失音,且有盗汗、潮热等症者,多为喉癣。 

4、发热,咽喉疼痛,喉间出现白膜不易剥去,声音嘶哑者,多为白喉。 

5、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表现为气厥失音。 

三、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咽喉部X线摄片、纤维喉镜检查、细胞学检查等, 

以助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风寒袭咽证: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失音,咽痛喉痒,吞咽不利,或兼咳嗽,胸闷,鼻 

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寒利咽。181、六味汤或 

476、金佛草散 加减。 

二、风热侵咽证:喉内不适,干痒而咳,声音不利甚或失音,或灼热、疼痛,发热恶寒, 

头痛,舌微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疏风清热利咽。901、疏风清热汤 加减。 

三、火毒攻喉证:咽喉灼热,声音嘶哑,喉痛剧烈,吞咽困难,发热,口渴欲饮,口臭, 

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清热解毒利咽。733、黄连解毒汤 加 

减。 

四、气滞痰凝咽喉证:声音嘶哑,喉间痰鸣,如物梗阻,胸闷呕恶,腹胀脘痞,舌暗,苔 

白腻,脉滑。行气化痰开音。279、半夏厚朴汤 加减。 

五、气滞声门证:声音嘶哑,语音不畅,发音困难或不能发音,胁下痞胀,神情抑郁,嗳 

气叹息,脉弦。行气开音。653、逍遥散 加减。并用暗示等疗法。 

六、瘀阻咽喉证:声音嘶哑,咽喉梗阻,疼痛如刺,舌紫暗,舌下络脉曲张,脉涩。活血 

逐瘀开音。340、血府逐瘀汤 加减。 

七、气虚咽喉失充证:声音嘶哑,咽喉不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益气利 

咽。233、四君子汤 加减。 

八、阴虚咽喉失儒证:声音嘶哑,咽干口燥,喉痒,干咳无痰,颧红,虚烦不寐,手足心 

热,盗汗,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滋阴润喉。317、百合固金汤 加减。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胖大海,开水泡,饮服。 

2、冰硼散或珠黄散,吹喉,5~6次/日。 

二、常用中成药:黄氏响声丸、健民咽喉片、清音丸、清音滴丸、西瓜霜润喉片、铁笛 

丸、薄荷喉片、六神丸等。 

三、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常取合谷、尺泽;曲池、足三里、颊车、天突、内庭等穴。 

2、耳针疗法:常取神门、咽喉、肺、平喘、皮质下、肾上腺等穴,1~2次/日,留针15 

~30分钟。 

四、常用开音中药:胖大海、蝉蜕、木蝴蝶、马勃,河子、藏青果等,可在辨病、辨证基 

础上选用。 

五、勿食辛辣煎炒之品,勿过度用声,戒除烟酒等。 

20.16齿衄 

20.16齿衄 

慨述 

齿衄又名牙宣。 

齿衄是指血液自牙缝或牙龈渗出的症状。多因胃经积热,阴虚火旺,或心脾两虚,血不循 

经所致。常见于牙宣及紫癜病。髓劳、肥气、血溢病、疫斑热等疾病中。 

临床若对导致齿觑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齿衄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以齿龈出血为主要表现。当与口腔、咽喉、肺及气管、食管及胃脘部的出血而见咯 

血、呕(吐)血、鼻衄等相鉴别。 

二、根据病情、病史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龈肉萎缩,牙根宣露,牙齿松动,齿缝或龈问经常出血或溢脓液为特征者,多为牙宣。 

2、血溢病除齿衄外,并有其他容易而难止的出血表现。有全身或局部皮下出血瘀斑者, 

多为紫癜病。 

3、经常出血不止,多为髓劳或血液病等,血液和骨髓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4、牙齿损伤的出血有齿部外伤史。 

5、温热类疾病,在高热同时常有鼻衄等症,如疫斑热、肺热病、时行感冒、烂喉丹痧、 

麻疹、中暑等。 

6、妇女在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齿衄,称经行吐衄。 

7、左胁有肿块,经常齿衄等出血症状者,常为肥气。 

三、根据临床需要,可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X摄 

片、CT扫描、病理切片等,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风火(热)犯齿证:牙齿痛,牙龈红肿,患处得冷则痛减,受热则痛增,或有发热恶 

寒,口渴,舌红,苔白干,脉浮数。疏风清热固齿。940、薄荷连翘方 加减。 

二、胃火燔齿证:齿衄量多、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牙痛剧烈,口渴咽 

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清胃泻火、凉血止血。293、加味清胃散 

合 490、泻心汤 加减。 

三、火毒犯龈证: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牙痛,头痛,或患处有脓溢出,腮肿连 

颊,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清热解毒。188、玉女煎 加减。 

四、虚火灼龈证:时有齿衄、量少色红,牙痛隐隐,齿龈微红、微肿,牙齿松动,午后痛 

甚,五心烦热,小便短黄,舌质红嫩,苔少而干,脉细数。滋阴润齿、降火止痛。472、 

知柏地黄丸加青蒿、炒蒲黄。 

五、心脾气血两虚证:齿龈色淡,血液渗渗而出、量多、色淡,面色无华,神疲纳少,心 

悸少寐,舌淡,、脉弱。补益心脾气血。230、归脾汤 加减。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生石膏30克、黄柏15克、五倍子15克、儿茶6克,浓煎漱口,每次5~10分钟。 

2、冰硼散水,漱口。 

3、三七粉0.5~1克,或十灰散(丸)10克,顿服。 

4、白及粉或三七粉棉片局部压迫。 

5、槐花、荆芥穗,各等分为未,擦患处。 

二、常用止血中药:白茅根、藕节、仙鹤草、大蓟、小蓟、紫珠、蒲黄、白及粉、三七粉 

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三、西药止血:立止血、维生素k、安络血、氨基己酸、凝血酶、止血芳酸等。 

四、麻黄素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浸棉球塞压出血处。 

20.15牙痛 

20.15牙痛 

慨述 

牙痛是指自觉牙齿或牙龈疼痛的症状。风邪侵袭、胃热上蒸、虚火上炎、脾虚气弱、以及 

虫蚀牙体等均可导致牙痛。其常见疾病有龋齿、牙痈、牙咬痈、齿槽风等。 

临床若对导致牙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牙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自觉牙齿或牙龈疼痛。一般上牙痛多与足阳明胃经有关;下牙痛多与手阳明大肠经有关。 

二、根据病情、口腔检查进行诊断思考,如: 

1、牙体被至蚀,出现龋洞,成为龋齿。 

2、牙龈红肿疼痛、溢脓者,为牙痈。 

3、真牙尽牙处齿龈红肿疼痛,开口困难,溃后溢脓者,为牙咬痈。 

4、牙槽骨痛,久则腐溃不愈,或穿腮、排出腐骨者,为齿槽风。 

5、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或有腐臭脓血溢出者,为牙疳。 

6、龈肉萎缩,牙齿松动,常渗血渗脓者,为牙宣。 

7、牙龈赘生肿物、坚硬。出血、溃烂者,多为牙岩。 

三、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调摄片、CT扫描、病理切片等,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风火(热)犯齿证:牙痛,牙龈红肿,得冷则痛减,受热则痛增,或有发热恶寒,口 

渴,舌红,苔白干,脉浮数。疏风清热固齿。940、薄荷连翘方加减。 

二、胃火燔齿证:牙痛剧烈,牙龈红肿,口渴咽干,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 

黄,脉洪数。清胃泻热。799清胃散加银花、黄芩、板蓝根。 

三、火毒犯龈证:牙痛,头痛,牙龈红肿,患处有浓血渗出,腮肿连颊。口臭,大便秘 

结,小便黄赤,脉洪数。清热解毒。188、玉女煎加减。 

四、虚火灼龈证:牙痛隐隐,牙根浮动,齿龈微红。微肿,午后痛甚,五心烦热,小便短 

黄,舌质红嫩,苔少而干,脉细数,滋阴润齿、降火止痛。472、知柏地黄丸加减。 

五、气虚齿动证:牙齿微痛,龈肉萎缩、不红肿或虽肿不红,牙齿浮动,咬物无力,少气 

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胖嫩,脉弱。益气固齿。423补中益气汤加熟地、丹皮、白芍。 

其他疗法 

1、体针疗法:常用穴有合谷、下关、颊车、风池、太阳、内庭、太溪、行间、大冲、牙痛 

穴(位于掌面第3、4掌骨距掌横纹1寸处)。 

2、耳针疗法:常用穴有牙痛点、拔牙麻醉点、神门、皮质下等,捻转后留针15~30 

分钟,如需持续止痛可作耳针埋线,或用王不留行籽贴敷。 

3、指压疗法:前三齿上牙痛取迎香、人中;下牙痛取承浆;后五齿上牙痛取下关、颧突 

凹下处;下牙痛取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点、颊车、大迎。以指切压,用力由轻逐渐加重, 

施压15~20分钟。 

4、推拿按摩:取下关,颊车、合谷、二间、涌泉。用推、拿、揉、按手法。 

5、穴位注射疗法:用0.5%~1%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注入合谷或患侧下关,0.5~1.m1/穴. 

6、常用中成药:牛黄解毒片(丸)、上清丸、六神丸、一清胶囊等。 

7、擦牙疗法: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药物研粉或调膏,涂擦牙痛处。 

20.14鼻衄

20.14鼻衄 

慨述 

鼻衄俗称鼻出血。仙居方言说鼻头红。 

鼻衄是指鼻中出血的症状。可因鼻部疾患或外伤,肺、胃、肝经火热上扰,脾虚不能统血 

等所致。其他疾病如麻疹、丹毒、烂喉丹痧、时行感冒、风眩、髓劳、血溢病、鼓胀、肾 

厥等,皆可导致鼻衄。 

临床若对导致鼻衄的病种尚不能明确时,可暂以鼻衄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与对症处理。 

鼻衄辨病思路 

一、鼻衄多发生于单侧鼻腔,且多在鼻中隔前下方,血可自鼻前孔流出,或向后流而由口 

唾出,量少者仅为涕、唾中夹血丝。鼻衄当与口腔、咽喉、肺及气管、食管及胃脘部的出 

血而见咯血、呕(吐)血、齿衄等相鉴别。 

二、鼻部病变出血的特点: 

1、鼻血瘤之出血,检查见鼻腔赘生血络缠绕的赤色扁平肿块上有出血点。 

2、鼻损伤的出血有鼻部外伤史。 

3、气候干燥、炎热、恼怒、饮酒等,均可无特殊疾病而引起鼻出血。 

4、常有涕中带血时,常见于鼻窦的病变,并应注意是否有恶性肿瘤存在。 

5、鼻隔不正之出血,检查见中隔偏曲,接触鼻甲或中隔有嵴突于鼻腔。 

三、鼻以外疾病导致鼻出血,如: 

1、血溢病除鼻衄外,并有其他容易而难止的出血表现, 

2、头颅内病变出血时可见血从鼻出,如出血中风、头部内伤等。 

3、髓劳见鼻衄,血液和骨髓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4、温热类疾病,在高热同时常有鼻衄等症,如肺热病、时行感冒、烂喉丹痧、疫斑热、 

麻疹、中暑等。 

5、百日咳、暴咳等咳嗽剧烈时偶可引起鼻衄。 

6、风眩伴有出血时,症见眩晕且检查血压增高。 

7、肾厥出现鼻衄时,有肾脏严重损害的证候。 

8、肝瘟、鼓胀等病,有时亦可出现鼻衄。 

9、妇女在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鼻衄,称经行吐衄。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鼻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鼻衄,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浮数。疏 

风清热止血。721、桑菊饮加丹皮、白茅根、栀子炭、藕节等。 

二、燥伤鼻窍证:鼻燥衄血,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红少津,苔 

薄黄,脉细涩。清燥润鼻。827、清燥救肺汤 加白茅根、藕节等。 

三、热盛动血证:发热,鼻衄量多,血色鲜红,鼻粘膜充血,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 

红,苔黄,脉洪数。清热泻火止血。188、玉女煎 加减。 

四、血热动血证:发热,心烦,口渴,鼻衄,斑疹显露,舌绛,苔黄,脉数。凉血止血。 

895、犀角地黄汤 加减。 

五、肝火上炎证:鼻衄,头痛头晕,目眩,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 

黄,脉弦数。清肝泻火止血。219、龙胆泻肝汤  加减。 

六、脾不统血证: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动则气短,面色淡白,头晕,食少 

便溏,鼻粘膜色淡,知质淡,脉细无力。补气攝血。230、归脾汤 去生姜,加藕节、仙鹤 

草。 

七、阴虚火旺证:鼻衄,量少芭红,反复发作,咽干少津,头晕耳鸣,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472、知柏地黄汤 加旱莲草、阿胶。 

其他疗法 

一、冷敷疗法: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前额或颈部。 

二、导引法: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敷于足底涌泉穴上,有引热下行, 

协助止血的功效。 

三、药液滴鼻法:麻黄素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滴鼻。或用棉片浸渍压迫出血点,或 

香墨浓汁滴入鼻中。 

四、吹鼻法:清热收敛、涩血止血的药末,吹入鼻腔,常的用百草霜、血余炭、马勃粉、 

云南白药、三七粉、等。亦可将上述药物放于棉片上,填塞出血处。 

五、塞鼻疗法:用凡士林纱由条等填塞鼻腔,或加后鼻孔填塞。 

六、穴位按摩、压迫法: 

1、手掐单侧人迎或双侧太溪穴。 

2、在患者头部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亦可取双侧风池穴)加压揉按。 

3、用手捏双鼻翼,以止血。 

七、诸法治疗仍出血不止者,可考虑行冷冻术或微波凝固术、供血血管结扎术。 

八、常用止血中药:白茅根、藕节、仙鹤草、大蓟、小蓟、紫珠、蒲黄、白芨粉等。可在 

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九、西药止血:立止血、维生素K、安络血、氨基已酸、止血芳酸、凝血酶(涂患处)等。 

20.13耳聋 

20.13耳聋 

慨述 

耳聋是指双耳或单耳不闻声音,或客观检查示听力严重障碍的症状。可因寒热痰火内扰、 

气血亏虚、药物中毒等所致。耳部疾病以及其他全身疾病,皆可导致耳聋。 

临床若对导致耳聋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耳聋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双耳或单耳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全聋无所闻,可与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力的 

耳鸣相鉴别。 

二、根据病情、病史,耳科检查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以耳聋为主症的疾病有暴聋、久聋、聋哑等。 

2、年老体弱者耳聋,多因精气亏虚所致,或见于虚劳类疾病。 

3、因药物中毒所致者,多为药物中毒牲耳聋。中毒是指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 

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 

4、耳聋有头目胀痛、眩晕者,多与脑病相关,如风眩、脑瘤、脑痨、出血中风等。 

5、耳聋伴有耳内胀闷不适感者,可见于耳胀、耳闭等病。 

6、耳聋而耳内有耵聍堵塞者,为耵耳。 

7、感冒、乳蛾等病偶有陈发耳闭欠闻之感。 

8、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可为气郁或气厥。 

三、根据需要,可进行必要的检查,如电测听、脑部CT扫描等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耳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咽痛,耳鸣阵作,舌淡红,苔薄黄,脉浮 

数。疏风清热。766、银翘散 加减。 

二、肝火燔耳证:突然耳鸣或耳聋,头目胀痛,头晕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夜寐不 

安,胸胁胀闷,大便秘结,小浸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泻肝清耳。219、龙胆泻 

肝汤。 

三、痰火郁结证:耳鸣时轻时重,有时闭塞如聋,胸中烦闷,痰多,口苦,耳下胀痛,二 

便不畅,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清热化痰。732、黄连温胆汤 加减。 

四、瘀滞耳窍证:耳聋年久,耳鸣,胸闷刺痛,头目晕眩,舌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逐 

瘀通耳。715、通窍活血汤 加减。 

五、阴血亏虚证:头晕眼花,经常耳鸣,心烦少寐,咽干,面白无华,舌淡或红,脉细弱 

而数。滋阴补血。397、杞菊地黄丸 加减。 

六、肾精亏虚证:耳鸣或耳聋,眩晕,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舌淡、脉细弱或尺脉虚 

大。补肾益精。303、耳聋左慈丸 加减。 

七、中气下陷证:耳鸣、耳聋,时轻时重,休息暂减,烦劳则加重,四肢困倦,劳怯神 

疲,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脉细弱,舌淡,苔薄白。补气升提。673、益气聪明汤 加减。 

其他疗法参阅20.12耳鸣 

一、体针疗法:以耳区及少阳经穴位为主。体针取穴常用耳门、听会、听宫、翳风、中 

渚、外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耳针取穴常用内耳、肾、肝、神门,中等刺激。 

头皮针取穴常用晕听区。 

二、穴位注射疗法:选听宫、翳风、完骨等穴,药物有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每穴 

5mg;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0.2m1;康得宁注射液,每穴0.1~0.2m1。 

三、常用止耳鸣中药磁石、蝉蜕、菖蒲等。 

四、常用中成药:天麻首乌片等。 

20.12耳鸣

20.12耳鸣 

慨述 

别名:聊啾、神经性耳鸣、耳啸。 

耳鸣是自觉耳内呜响的症状。可因阴血亏虚、肾精不足、中气下陷、风阳痰火上扰、风邪 

乘袭、药物中毒等所致。耳部疾病以及其他全身疾病,皆可导致耳鸣。 

临床若对导致耳鸣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耳鸣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可与听觉减退或消失的耳聋相鉴别。脑鸣为自觉脑内鸣 

响,而与耳鸣不同。 

二、详细了解病情,耳科专科检查。 

1、年老、体弱、病后见耳鸣,且有全身虚衰证候者,多属虚损,或为虚劳类疾病,如虚 

眩、髓劳、血劳等。 

2、耳鸣伴有眩晕、头目胀痛者,可见于风眩、脑瘤、脑痨等病。 

3、近期有用毒药病史者,多为药物中毒所致。异物入耳有异物入耳病史。由头部损伤所 

致耳鸣者,有外伤病史。 

4、耳胀、耳闭之耳鸣,应伴有耳内胀闷不适感。 

5、突发眩晕耳鸣,有恶心呕吐者,多为耳眩晕。 

6、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可为气郁或气厥。 

三、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如电测听、脑部ct扫描等。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耳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咽痛,耳鸣阵作,舌淡红,苔薄黄,脉浮 

数。疏风清热。766、银翘散加减。 

二、肝火燔耳证:突然耳鸣或耳聋,头目胀痛,头晕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夜寐不 

安,胸胁胀闷,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泻肝清耳。219、龙胆泻 

肝汤。 

三、痰火郁结证:耳鸣时轻时重,有时闭塞如聋,胸中烦闷,痰多,口苦,耳下胀痛,二 

便不畅,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清热化痰。732、黄连温胆汤 加减。 

四、瘀滞耳窍证:耳聋年久,耳鸣;胸闷刺痛,头目晕眩,舌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逐瘀 

通耳。715、通窍活血汤 加减。 

五、阴血亏虚证:头晕眼花,经常耳鸣,心烦少寐,咽干,面白无华,舌淡或红,脉细弱 

而数。滋阴补血。397、杞菊地黄丸 加减。 

六、肾精亏虚证:耳鸣或耳聋,眩晕,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舌淡、脉细弱或尺脉虚 

大。补肾益精。303、耳聋左慈丸 加减。 

七、中气下陷证:耳鸣、耳聋,时轻时重,休息暂减,烦劳则加重,四肢困倦,劳怯神 

疲,食少腹胀,大便溏弱,舌淡,苔薄白。补气升提。673、益气聪明汤 加减。 

其他疗法 

一、体针疗法:以耳区及少阳经穴位为主。体针取穴常用耳门、听会、听宫、翳风、中 

渚、外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耳针取穴常用内耳、肾、肝、神门,中等刺激。 

头皮针取穴常用晕听区。 

二、穴位注射疗法:选听宫、翳风、完骨等穴,药物有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每穴 

5mg;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0.2m1;康得宁注射液,每穴0.1~0.2m1。 

三、常用止耳鸣中药磁石、蝉蜕、菖蒲等。 

四、常用中成药:天麻首乌片等 

20.11目盲

20.11目盲 

慨述 

目盲是指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的症状。气血瘀阻、痰热上壅、肝火亢盛、肝肾阴血亏虚 

等为常见病机。多因内障疾病以及眼的其他疾病所致,亦可因脑神病变等而引起。 

临床若对导致目盲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目盲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为主症。 

二、根据眼科检查改变而进行诊断思考,如: 

1、年高而睛珠混浊,视力缓降,渐至失明的目盲者,多见于圆翳内障。 

2、暴盲多见于眼底病变,根据眼底检查的改变,常见病有络阻暴盲、目衄暴盲、络损目 

盲、火郁暴盲、视衣脱离等。血灌瞳神之目盲则窥不进眼底。 

3、黄液上冲、旋螺尖起、蟹睛病、正漏等病所见目盲,有相应的眼科特征性病理改变。 

4、黑睛生翳膜,遮盖瞳神而致目盲者,检查有翳膜可见,其常见疾病有白膜侵睛、偃月 

侵睛、花翳白陷、凝脂翳、黑翳如珠、混睛障、宿翳等。 

5、瞳神散大而混浊呈淡黄、淡绿、昏黑等色,视力下降者,多为黄风内障、绿风内障、 

黑风内障等病。 

6、赤膜下垂、血翳包睛、风轮赤豆、瞳神紧小等,亦可影响视力,均有相应眼科特征病 

理征象。 

三、根据病史、病情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有体瘦、腹大、腹泻等症及夜盲等特点者,为疳积入目。 

2、物损真睛、惊振内障、胎患内障等所致目盲,有外伤病史,或小儿初生即患病。 

3、目盲有精神意识障碍者,多为脑系病变,如气厥。头部内伤、缺血中风等所致目盲, 

多为偏盲。 

4、青盲、视瞻昏渺、高风内障等病,眼外观可无明显改变,以自觉症为主要诊断依据。 

四、根据临床需要,可进行脑电图、脑血流图、脑部CT扫描等检查。 

辨证论治 

一、气滞血瘀证: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伴有头痛剧烈,眼球胀痛如针刺,入夜为甚, 

舌紫边有斑点,舌下静脉曲张,脉沉或涩。行气化瘀通络。715、通窍活血汤或340、血府 

逐瘀汤 加减。 

二、肝火亢盛证: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胸胁满痛,头晕,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 

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清肝泻火。(163十1)、化 肝煎 加减。 

三、风痰阻络证: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眩晕胸闷,恶心呕吐,痰多,舌胖苔白滑或 

腻,脉滑。祛风化痰通络。362、导痰汤 加僵蚕、地龙、菖蒲、天麻、钩藤。 

四、痰热蕴结证: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眩晕胸闷,痰多色黄,舌红胖苔黄腻,脉滑 

数。清热化痰。732、黄连温胆汤 加减。 

五、气虚血瘀证: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病情迁延日久,视网膜血斑颜色暗滞,舌有瘀 

斑,舌淡胖,苔薄,脉细涩。益气活血化瘀。426、补阳还五汤 加减。 

六、肝肾阴虚证: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眼干涩,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 

绛少苔,脉弦细数。滋补肝肾。71、大定风珠 加减。 

其他疗法 

1、体针疗法:常选睛明、球后、瞳子髎、承泣、攒竹、太阳、风池、合谷、内关、外关、 

太冲、翳风、足光明、命门、肾俞等穴位。 

2、常用明目中药:密蒙花、木贼草、千里光、野菊花、谷精草、青葙子、夜明砂、望月 

砂、草决明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3、常用中成药: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 

16.63腮岩 

16.63腮岩 

腮岩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腮腺癌。 

腮岩是因痰血交结,瘀阻成积,逐渐恶变而成。以腮部出现菌状肿块、溃烂翻花、流血水 

臭秽为主要表现的癌病类疾病。 

依据 

1、腮腺部位硬结无痛,呈圆形或结节状,边界不清,质硬。与皮下粘连,活动度小或不活 动。 

2、肿块不断增大。低恶度者进展缓慢,高恶度者进展极快。 

3、肿块增大时,出现面瘫,口眼喁斜,并伴局部疼痛。 

4、晚期者,腮部肿块溃烂如菜花状,流血水恶臭,剧痛,并可出现牙关开合不利,颈部 

恶核。 

5、早期碘油造影可显示腮腺导管及腺泡破坏,出现碘油池现象。 

6、手术后或晚期者,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辨证论治 

一、痰瘀互结证:腮腺肿块质硬,活动度差,或伴局部疼痛,口眼斜。舌有瘀点,苔白黄 

微腻,脉弦略滑。祛痰化瘀。176、丹栀逍遥散 加川芎、红花、夏枯草、玄参、牡蛎。 

二、痰火郁结证:腮部肿块溃烂,如菜花状,流血水污秽恶臭,疼痛剧烈,烦躁易怒,口 

渴,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清热化痰。648、柴胡清肝饮 加白花蛇舌草、山 

慈菇、露蜂房、夏枯草。 

三、正虚邪恋证:腮部肿块溃烂日久,或手术、放疗后,形体消瘦,心神不宁,纳差,声 

音低怯,舌淡,脉弱。扶正祛邪。31、八珍汤加牡蛎、白花蛇舌草、茯神、龙眼肉。 

其他治疗 

1、薄贴疗,肿块未破,用123、太乙膏掺阿魏粉或 866、黑退消贴患处,1次/日。肿块已 

溃,用255、生肌玉红膏掺615、珠黄散外敷。 

2、外敷疗,肿块溃烂、污血臭秽,用马勃粉、蒲黄炭、生大黄粉之类外掺溃烂处,加压 

包扎。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第十六章耳鼻咽喉口齿病类,

16.61口舌痰包 

16.61口舌痰包 

口舌痰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舌下腺囊肿及口腔粘液腺囊肿。 

痰包之名首见于《外科正宗》,指发生于舌下的痰包,其云:“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 

注舌下,结如匏肿,绵软不硬,有碍言语,作痛不安。用利剪刀,当包剪破,流出黄痰, 

若鸡子清,稠粘难断。捺尽,以冰硼散吹之。” 

口舌痰包是因痰湿流聚于口舌所致。以门腔或舌下出现圆滑柔韧囊肿为主要表现的痰包类 

疾病。 

依据 

1、自觉症状不明显,可在口腔或舌下病变部位有异物结滞感或轻微胀感;痰包较大时可影 

响言语、饮食;痰包因破裂后流出粘液,但不久又复发。 

2、发生于口腔者,可见于上唇、下唇、颊、舌侧肌膜。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 

或呈浅蓝色,表面光滑,如蚕豆或花生米大小,触之不痛,有波动感,刺破后流出粘液。 

3、发生于舌下者,肿物多位于一侧,呈淡蓝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如鸽蛋大小,触之 

不痛,有波动感,穿刺有蛋清样液体。痰包过大时,可将舌体推向对侧。 

辨证论治 

痰湿(内阻)证:舌下有圆滑柔韧包块,舌胖苔滑,脉滑或濡。祛痰化浊。282、加味二 

陈汤 加牡蛎;若痰包染毒,表面色黄或红,肿胀疼痛者,加银花、蒲公英、夏枯草。 

其他疗法 

1、穿刺疗,局部消毒后,以小刀或三棱针刺破痰包,挤尽痰液,再配合其他外敷疗法。 

2、用349、冰硼散或615、珠黄散搽于痰包处,2-3次/日。 

3、将鸦胆子8-15粒研粉,分为4-5份备用,每用1份撒于痰包处,以纱布裹手指上加压 

摩擦3-5分钟,连续依次换完备用药粉即可。复发时再用。 

4、枯痔疗,先抽净痰包痰液,再注入枯痔液,以痰包鼓起为度,1次/周,连续1-3次。 

5、手术疗,在局部麻下,完整地摘除痰包。 

16.60结舌 

16.60结舌 

结舌又名连舌、绊舌。结舌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舌系带过短。 

结舌最早在《幼X新书》中有记载:“看舌下若连舌有膜如石榴子,若啼不出声,不转,速 

以指爪摘断之,或用苇刀子割之,微有血出即活,若舌下血出多者,以烧乱发灰同猪脂少 

许和涂之。”《幼X集成》说:“绊舌者,舌下有筋一条,绊其舌尖,令舌短缩,不能吮 乳。” 

结舌是由于舌系带缩短,舌尖受其牵绊所致。以舌体转动伸缩不灵,妨碍饮食,吐词不清 

为不要表现的舌体疾病。 

依据 

1、多见于小儿。 

2、舌体运动受限,影响吮乳,咀嚼,发音;若下门齿已萌出,因摩擦可引起舌系带处糜 

烂疼痛。 

3、检查见舌下系带短,张口时舌向前不能伸出口外,向下不能抵上门牙,前伸时,舌尖 

形成“M”形纵沟。 

治疗 

局部消毒、麻醉后,以钝头小剪刀轻轻对正舌下系带剪开,然后涂枯矾液或血余炭、大黄 

粉止血,或将菱形创面作直线对位缝合3-4针即可,手术时不可误伤舌体、舌下脉络,勿 

靠近口底,以免损伤颌下腺导管口。 

16.59木舌 

16.59木舌 

木舌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舌体血管神经性消肿。 

木舌之名出自《圣济总录》卷180:“小儿木舌者,以心气蕴热,热气随脉上至于舌,则血 

脉胀起,渐渐肿大,满口寒喉,若不急治,便致危殆。” 

木舌是因心脾积热上冲所致。多见于小儿,以舌体肿胀,木硬满口,不能转动,无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舌体疾病。 

依据 

1、小儿多见,突然发生,可反复发作。 

2、多发生于舌体前半部,很少发展到舌根部。 

3、初起舌体肿大,色淡红不紫,按之无凹陷,自觉胀而不痛;继而舌质变硬,肿塞满 

口,不能转动,麻木感,影响言语、饮食。 

4、可并发舌根或喉头水肿,引起16.34急[锁]喉风。 

辨证论治 

一、热毒攻舌证:舌体肿胀僵木,色偏红,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黄,脉缓有力或略 

数。清心泻脾。733、黄连解毒汤加僵蚕、人中黄、生蒲黄、赤芍;便秘加大黄。 

二、阳虚湿困证:舌体肿胀偏淡,形疲神萎,肢冷畏寒,胸闷,小便清,苔薄白,脉迟 

缓。温阳祛湿。442、附子理中汤加黄芪、桂枝、白芍、泽泻、葶苈子。 

其他治疗 

1、吹药疗,用349、冰硼散或生蒲黄粉吹舌面;属虚寒证者,则用干姜、蒲黄研粉吹之; 

或涂于舌下,4-5次/日。 

2、烟薰疗,将蓖麻子捣烂,用纸取油,卷筒后点燃吹灭,以烟薰舌。 

3、外敷疗,以醋调锅底烟灰敷于舌下。 

4、点刺疗,刺舌面肿处,或刺金津、玉液穴,出血为度;后用930、漱口方含漱,1次/ 

日。 

5、体针疗,取合谷、少商,强刺激,不留针,1次/日。 

6、西药疗,扑尔敏、氢化考的松、地塞米松,口服或肌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合并舌 

根或喉头水肿,引起窒息者,配合氧气吸入。 

16.58舌菌 

16.58舌菌 

舌菌又名舌岩、舌岩岩、舌疳。舌菌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舌癌。 

舌菌之名出自《薛氏医案》。其曰:“舌菌,咽喉口舌生疮,甚至生红黑菌,害人甚速。” 

亦名舌岩,如《丹溪心法》说:“焮肿突如泛莲,或状如鸡冠,舌本缩短,不能伸舒,言语 

时漏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烂延牙龈,名舌岩。” 

亦名舌疳,如《医宗金鉴》说:“舌疳,其证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又名舌 

菌,疼痛戏烂无皮,朝轻暮重......久久延及项颌,肿如结核,坚硬臖痛,皮色如常。” 

舌菌是因邪毒上攻,聚结成块,逐渐恶变而成。以舌体赘生肿块如菌,坚硬溃烂为不要表 

现的癌病类疾病。 

依据 

1、多发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 

2、好发于舌前2/3。尤其多见于舌中1/3边缘。 

3、早期舌体患处表面硬结,无痛,按之坚硬;继而肿块增大、溃烂,如菜花状,向周围 

扩展,其色紫暗,触之硬,易出血,局部疼痛,张口及舌体活动受限,妨碍言语、饮食, 

时流涎唾恶臭,因废饮食而体质日衰。 

4、颌下颈上恶核。 

5、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辨论治 

一、气滞血瘀证:病初起,舌体边缘结节硬块,不痛,或表面有轻度溃疡,范围不大。口 

微干,心烦,大便结,小便黄,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化瘀散结。632、桃红四物汤 

合670、凉膈散加三棱、莪术。 

二、热(火)毒攻舌证:舌体肿块范围较大,表面溃疡如菜花状,色紫暗,流血水、涎唾 

恶臭,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清热解毒。647、柴胡清肝汤 加土茯 

苓、山慈菇、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 

三、正虚邪恋证:舌体溃烂,疼痛难忍,饮食不下,口流臭涎,体质虚弱,脉沉细弱。扶 

正祛邪。31、八珍汤加土茯苓、山慈菇、露蜂房、薏苡仁,鸡内金。 

四、痰热阴虚证:舌体溃烂,疼痛难忍,饮食不下,口流臭涎,伴烦躁易怒,口咽干燥, 

虚烦失眠,颧红面赤,舌红绛,苔黄腻燥,脉细数。清热滋阴化痰。472、知柏地黄汤合 

691、消瘰丸加山慈菇、土茯苓、山豆根。 

其他治疗 

1、吹药疗,用450、青吹口散吹患处,4-5次/日;若出血不已用蒲黄炭或生大黄粉吹患 

处。 

2、敷贴疗,颌下颈部恶核,外敷357、如意金黄散 。 

3、西药疗,早期手术治疗为主,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及该区域相关的淋巴结,并配合放疗 

或化疗;中晚期以放疗或化疗为主,配合手术治疗。 

16.57

16.57重舌 

重舌又名莲花舌、雀舌、子舌、重舌痈、垫舌痈等。重舌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舌下腺炎, 

舌下间隙感染等。 

重舌之名出自《内经》。《灵枢..终始》:“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重舌是因心睥积热上攻,或虚火上灼舌本,热结血瘀、湿热停聚所致。以舌下肿起、色红 

或紫,如重生一舌,或舌下肿起,状如莲花为主要表现的舌体疾病。 

依据 

1、以小儿多见。 

2、舌下肿痛,舌体活动受限,妨碍言语、饮食、吞咽,痰涎外溢,症重者伴有发热。 

3、多在舌下侧局限性红肿,突起如一小舌,舌体被抬高,甚则连及舌下两侧均红肿突 

起,触之疼痛,微硬;若已成脓则有波动感。 

4、可有颌下核肿痛。 

5、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 

辨证论治 

一、眙毒(蕴结)证:婴幼儿,舌下肿胀如小舌样,舌红,触之微硬,流涎,烦躁不宁, 

拒乳,时啼哭,或见发热面赤,唇红,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指纹青紫或脉数。清心解 

毒。733、黄连解毒汤加银花、甘草、竹叶、连翘、水牛角。 

二、心睥积热证:舌下疼痛,赤肿如小舌之状,舌体伸缩受限,妨碍言语及吞咽、饮食, 

流涎唾,可伴发热,口干渴,心中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清 

心泻睥。670、凉膈散合361、导赤散加皂角刺。 

三、阴虚火旺证:舌下红肿疼痛,舌体活动受限,颌下臖核肿大压痛。五心烦热,口燥咽 

于,失眠,大便秘结,小便黄,舌干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472、知柏地黄汤加花 

粉、玄参、牡蛎、皂角刺。 

四、血瘀舌下证:舌下肿胀暗滞,疼痛,舌体活动受限,唾液少,颌下臖核肿大压痛,口 

微干,小便黄,舌偏红有瘀点,脉弦略数。活血散结。632、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玄参、 

牡蛎、皂角刺。 

五、湿热蒸舌证:舌下红肿疼痛,按之软,日久不溃,妨碍言语、吞咽,时流涎唾,颌下 

臖核肿大压痛。体倦,纳呆,小便黄,舌质红胖,苔白黄厚腻,脉濡数。清热化湿。48、 

三仁汤加黄芪、当归、皂刺、穿山甲。 

其他治疗 

1、体针疗,刺少商、商阳出血,1次/日。 

2、点刺疗,未成脓时,以三棱针刺患侧局部或金津、玉液,放出郁血十滴,续用930、漱 

口方含漱,或吹349、冰硼散于患处。 

3、吹药疗,脓未成,用349、冰硼散吹于患处,3-5次/日。 

4、切开疗,脓已成,宜切开排脓,再用349、冰硼散或912、锡类散吹于患处。 

5、敷贴疗,颌下臖核肿痛者,用 357、如意金黄散 醋调外敷。 

16.56舌痈

16.56舌痈 

舌痈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舌脓肿。 

舌痈之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卷24:“舌痈,占红而肿大,届心经火盛。” 

舌痈是因心火胃热上炎,或阴虚火旺所致。以发热口渴,舌体局限性红肿、灼热疼痛,或 

溃破流脓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成年人。 

2、多发于舌体前部。 

3、早期自觉舌体局限性肿胀、疼痛不适,触之如有硬物,大小似枣核;继而舌体红肿剧 

痛,妨碍言语、进食,或患处溃破流脓。 

辨证论治 

一、心火炽盛:舌体生痈,红肿疼痛,影响伸舌、饮食、言语。全身可见心胸烦闷,身 

热,面赤,口苦,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清心泻火。670、凉膈散合733、黄 

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穿山甲。 

二、痰火郁结证:舌体生痈,赤肿疼痛,妨碍言语、饮食,口中流涎,心烦呕恶,纳呆, 

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732、黄连温胆汤加皂角刺、穿山甲。 

三、阴虚火旺证:舌体生痈,或溃后流脓已少,仍灼痛不适。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 

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降火。678、益胃汤加石斛、人中黄、芦根、枇杷叶。 

其他疗法 

1、吹药疗,病初起,以349、冰硼散吹于患处;脓已溃,用912、锡类散吹于患处,3-4 

次/日。 

2、切开疗,脓已成,应切开排脓。 

3、含漱疗,用930、漱口方含漱,以清洁口腔。 

16.55唇菌

16.55唇菌 

唇菌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唇部恶性肿瘤。 

唇菌之名出自《鲍氏验方新编》。 

唇菌是因痰浊邪毒凝聚于唇,逐渐恶变而成。以口唇肿起,皮白皱裂形如蚕茧,溃烂出血 

为主要表现的癌病类疾病。 

依据 

1、多有唇部白斑、皲裂、唇乳头状瘤等病史。 

2、初起时多在下唇出现硬结,微痒不适,逐渐增大,表面粗糙如蚕茧,或似乳头、菌状; 

继则溃烂疼痛,基底硬,时溢血水,恶臭,溃疡面或结痂,脱落后又生;肿物可扩展至整个 

唇部,妨碍饮食。 

3、可伴颏下、颌下或颈上淋巴结转移性肿块。 

4、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辩证论治 

一、心睥积热证:唇部硬结,逐渐增大,疼痛,妨碍饮食,伴头痛,面赤,口渴口臭,尿 

黄,大便干结,苔黄,脉洪数。清心泻脾。670、凉膈散 合691、消瘰丸 加夏枯草、山慈 菇。 

二、肾阴虚火旺证:唇部肿块溃烂如菜花状,流恶臭血水,疼痛较剧,颏下或颌下有恶 

核。伴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无力。滋阴降火兼软坚散 

结。472、知柏地黄汤加黄芩、银花、蒲公英、浙贝母、山慈菇、土茯苓。 

其他治疗 

1、湿敷疗,局部溃烂渗血者,用马齿苋、鲜芙蓉叶捣烂外敷,或用黄柏煎水湿敷,一日两 次。 

2、西医疗,早期手术治疗为主,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及该区域相关的淋巴结,并配合化疗 

或放疗,中晚期化疗或放疗为主,配合手术治疗。 

16.54唇裂

16.54唇裂 

唇裂又名唇燥裂、唇肿裂。唇裂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唇炎。 

唇裂之名出自《石室秘录》。 

唇裂是因阴津亏损、血虚风燥所致。以口唇出现裂纹、疼痛渗血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疾病。 

依据 

1、可发生于上唇或卜唇,多在唇红部位。秋冬季节较多见。 

2、唇部干燥,多有纵形皲裂,结痂,局部轻度肿胀,微痛,去掉痂皮后可引起出血。 

辨证论治 

一、风邪犯唇证:多见于秋冬季节。唇部肌膜皲裂,结痂,出血,妨碍饮食。伴皮肤干 

燥,咽干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少津,脉浮数。祛风润燥。720、桑杏汤 加芦 

根、天花粉、麦冬。 

二、胃热津伤证:唇部干燥皱揭,赤肿,伴口渴引饮,口臭,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 

苔黄厚,脉滑数。清胃滋阴。815、清凉散合892、滋唇饮加大黄。 

三、虚火灼唇证:唇赤,干燥皱裂,颧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虚烦不眠,小便黄,大 

便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472、知柏地黄汤 加玉竹、石斛、天花粉。 

其他治疗 

1、药膏疗,局部干燥者,用734、黄连膏,或450、青吹口散油膏,外搽患处,4-5次/ 

日。 

2、体针疗,地仓透颊车,复溜,1次/日,20次1疗程。 

3、耳针疗或耳压疗,取口唇、交感、神门、肾上腺等穴,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16.53唇风

16.53唇风 

唇风又名驴嘴风。唇风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唇炎、继发感染性唇炎。 

唇风之名出自《外科正宗》卷四:“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 

不疼难愈。宜铜粉丸泡洗,内服六味地黄丸自愈。”但有关本病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 

如《灵枢?寒热病》说:“寒热者..唇槁。” 

唇风是因风热湿邪外侵,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口唇所致。以口唇红肿、痛痒,日久破裂 

流水,或脱屑皮,或有嘴唇不时瞤动为主要表现地口腔疾病。 

依据 

1、多发于下唇唇红部。 

2、唇部发痒,灼热疼痛,嘴唇不时瞤动;或自觉唇部干燥,作痒不适,患者常自咬嘴唇 

以掀去未脱落的鳞屑、痂皮,引起疼痛。 

3、检查见唇红部位肿胀、糜烂、渗液、结痂;或呈肥厚,扪之唇部可有结节感如豆大, 

质软不硬;或唇部表面干燥、脱屑,色暗红,或有纵形裂沟,结痂,揭去痂皮易出血。 

4、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病程数月经年。 

辨证论治 

一、风热夹湿证:病初起,唇部作痒不适,红肿,灼热,轻度糜烂,渗液,时有嘴唇瞤 

动。伴口微渴,小便黄,舌红胖,苔薄黄腻,脉浮弦。疏风清热祛湿。683、消风散或 

187、双解通圣散加减。 

二、湿热蒸唇证:唇部粘膜红肿糜烂,灼热疼痛,渗液或渗血、结痂,嘴唇不时瞤动,唇 

部触之或有结节感。伴口渴饮冷,腹胀纳呆,小便黄,舌红胖,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利 

湿。819、清脾除湿饮合691、消瘰丸加葛根、土茯苓。 

三、血虚唇燥证:病程久,唇肿燥裂,脱屑,渗少许黄水或血水,结痂,嘴唇不时瞤动。 

小便黄,大便干结,舌干红少津,脉细数。养血润燥。239、四物汤合180、六味地黄汤加 

玄参、黄芩、蜕蝉、薄荷。 

四、脾气(亏)虚证:病程,唇部肥厚,作痒,不时瞤动,扪之或有结节感,或见唇部燥 

裂、脱屑、结痂。伴倦怠乏力,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或淡胖,脉弱。补睥益气。 

233、四君子汤加黄芪、当归、防风、葛根、丹参;若伴纳差便溏者亦可用511、参苓白术 

散加黄芪、防风;有唇部结节者加牡蛎、贝母、法复。 

其他治疗 

1、湿敷疗,局部糜烂流水者,用马齿苋、鲜芙蓉叶捣烂外敷,或用黄柏煎水湿敷,每日2 

次。 

2、药膏疗,局部干燥者,用734、黄连膏,或450、青吹口散油膏,外搽患处,4-5次/ 

日。 

3、体针疗,地仓透颊车,复溜,1次/日,20次1疗程。 

4、耳针疗或耳压疗,取口唇、交感、神门、肾上腺等穴,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16.52口糜

16.52口糜 

口糜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口糜之名出《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其发生于成人者 

称口糜,发生于小儿者称鹅口疮。 

口糜多因湿热内蕴,上蒸口腔所致。以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等为主要表现的疮疡 

类疾病。 

依据 

1、发生于小儿者,以l岁以下小儿多见,尤其以未满月的婴儿为多;发生于成人者,多继 

发于伤寒、大面积烧伤或烫伤、泻泄、糖尿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 

素的患者。 

2、初起见口腔粘膜出现小的白色斑点,状如凝乳,略高出于粘膜之上,周围无红晕;白 

色斑点融合成片状如蛋膜不易拭去,强行拭则易出血,1~2小时后可复生如旧。 

3、白色斑点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但以舌本、两颊、上腭、口底为多见,亦有漫延至 

咽部的;但发生于成人者一般不会融合成大片状。 

4、局部灼热干燥感,轻微疼痛,婴儿患者可有常流唾液,拒乳,啼叫不安,低热。成人 

患者局部疼痛不明显,一般不易自觉,往往在医生检查舌苔时方发现。 

5、发生于小儿者,病程一般为七天左右;发生于成人者预后不良,但发生于大量使用抗 

生素后,停用抗生素则可改善症状。 

6、涂片检查可找到菌丝或芽孢,培养可查见白色念珠菌。 

辨证论治 

一、心睥积热证:口腔粘膜红肿,斑点较多,表面覆有大量凝乳状白腐物,局部灼热疼 

痛,全身可伴有轻微发热,口干渴,心中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 

数。清心泻脾。361、导赤散 合 670、凉膈散加减。 

二、湿热蒸口证:口腔粘膜斑点较多,表面覆有大量白腐物,不易拭去,强行拭去则出 

血,随后又生。患处灼热,口有甜味或臭味。全身可微有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 

滑数。清热利湿。289、加味导赤散加泽泻、茯苓、车前子。 

三、虚火灼口证:口腔粘膜斑点较少,表面无明显白腐物覆盖,患处无疼痛或轻微疼痛。 

伴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降火。678、益 

胃汤 加石斛、人中黄、芦根、枇杷叶。 

四、脾阳(亏)虚证:口腔粘膜斑点较少,表面无明显白腐物覆盖,患处无疼痛或轻微疼 

痛。伴倦怠乏力,纳差,面色不华,畏冷,小便清,大便稀或泄泻。温补睥阳。442、附 

子理中汤加益智仁、内桂、扁豆、淮山药。 

五、脾虚湿热证:口腔粘膜斑点较少,表面少量白腐物覆盖,患处轻微疼痛。伴倦怠,纳 

差,腹胀,口臭,泻泄,小便黄。舌质胖,苔微黄腻,脉濡细。补脾益气兼清热利湿。 

402、连理汤加葛根、黄芩。 

其他治疗 

1、含漱疗,用930、漱口方含漱,并以消毒纱布醮药汁将白腐物拭去。 

2、吹药疗,用349、冰硼散或 450、青吹口散吹撒患处,5-6次/日。 

16.51口疮

16.51口疮 

口疮又名口疳。口疮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复发性口疮。 

口疮之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口疮是因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灼伤口腔肌膜所致。以口腔唇内、颊、舌、齿龈等处肌 

膜见豆大之溃疡,周围红晕、表面凹陷,灼热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依据 

1、多发于25~45岁,女性略多于男性。 

2、口腔疼痛,讲话进食受限。 

3、检查见口腔粘膜溃疡,大小如绿豆或黄豆,中心稍凹陷,表面覆有黄白或灰白色假 

膜,周围绕以红晕。病损多位于口腔前半部,可见于舌、颊、口底部等,少见于龈、腭粘膜。 

4、病程一般为7~10天,愈后不留瘢痕,可反复发作,或此起彼伏,致病程延长。 

辨证论治 

一、心火上炎证:口疮数目较多,溃疡小,多分布在舌尖、舌边缘,灼痛明显,色鲜红, 

斑烂密布。不能食刺激性食物及饮热水,口渴、口臭,心中烦热。小便短赤,舌尖红,苔 

黄,脉数。清心泻火。361、导赤散加赤芍、丹皮、栀子。 

二、脾经热毒证:口疮数目较多,密集,或融合成片。疮周红肿,边缘隆起,溃疡面积较 

大,表面多黄白色渗出物,大多分布在口唇及颊、龈粘膜等处,灼热而痛,讲话及进食疼 

痛加重。口干口渴,脘腹胀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滑数。清脾 

泄热。670、凉膈散或 798、清胃汤加银花、藿香。 

三、阴虚火旺证:口疮数目较少,分散,大小不等,边缘清楚微隆起,红晕明显但较细, 

灼痛,溃疡面深浅不一,表面有灰黄色渗出物。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红少 

苔,脉细数。滋阴降火。472、知柏地黄汤加牛膝、五味子、玄参,或少佐肉桂。 442、 

附子理中汤 

四、脾肾阳虚证:口疮数目较少,周围颜色淡红,溃烂面色淡,久不愈合。疼痛较轻,遇 

劳易复发。面色觥白,腰膝或少腹以下冷痛,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苔白润,脉沉 

弱。温补脾肾。442、附子理中汤合478、金匮肾气丸。 

其他治疗 

1、含漱疗,用930、漱口方含漱,阳虚者亦可用肉桂粉泡汤后含浸,每日数次。 

2、吹药疗,用912、锡类散,615、珠黄散, 528、柳花散或450、青吹口散 吹搽患处,5 

-6次/日。 

3、点剌疗,在溃疡面上用毫针点刺,出血为度,立即止痛。1次/日。亦可用三棱针点刺 

金津、玉液或廉泉,出血为度,间日1次。 

4、敷贴疗,用吴茱萸,或独头蒜,或肉桂、附子研粉,醋调敷涌泉穴,每晚1次。 

5、体针疗,或用艾条炙疗,主穴取廉泉、足三里、合谷、曲池、颊车、内关,每次两 

穴;上唇溃疡加人中;下唇溃疡加承桨;颊粘膜溃疡加地仓。实证用泻法,虚证平补平 

泻,亦可用炙法。1次/日,7-10天1疗程。 

6、水针疗,取牵正、曲池、颊车、手三里,每次选二穴,交替使用,针入有酸麻感后, 

每穴注入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0.5ml,每隔3-5天注射1次。 

16.50飞扬喉

16.50飞扬喉 

飞扬喉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口腔粘膜血泡。 

飞扬喉之名出自《喉科秘旨》,其谓:“飞扬喉,此症内热上壅,上腭红肿,气不能通,咽 

物不下,从小舌中飞扬满口。急针患处,出血泄气,吹药,内服六味汤。” 

飞扬喉是因素有积热,邪毒上炎,或进食时损伤口腔脉络所致。以口腔上腭等处突生血 

泡,色紫、壁薄,易溃破流血水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疾病。 

依据 

1、多发生于男性和青壮年。 

2、常有热汤烫伤或暴饮烈酒、咀嚼硬食等病史。 

3、突然发生口腔中有异物梗塞感,或有胀痛,甚则口不能言,舌不能伸,头不能低,痰 

唾淋漓,吞咽困难。 

4、检查见上腭、悬雍垂或颊粘膜有紫色血泡,多为单个,小者如豆,大者如桃李,若溃 

破后则流血水,表面糜烂,疮面疼痛。 

辩证论治 

一般不必内治,若血泡溃破,溃面大,疼痛重,周围色红,乃风火热毒证。疏风清热解 

毒。用181、六味汤去荆芥、防风,加牛蒡子、生地、赤芍、丹皮、马勃。 

其他治疗 

1、放血疗,用三棱针或耵耵钩挑破血泡,放出紫血。 

2、吹药疗,血泡溃破或疮面糜烂,用450、青吹口散吹之,4-5次/日。 

16.49走马牙疳 

16.49走马牙疳 

走马牙疳又名急疳、走马疳。走马牙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坏疽性龈口炎。 

走马牙疳是因感受时行疫疠,或疹痘余毒未清、邪毒上攻所致。以龈肉或颊部肌膜溃腐泌 

脓,或流紫黑血水,气味臭秽,发病迅速,势如走马甚至唇腐、腮穿、齿落为主要表现的 

疮疡类疾病。走马牙疳病情多较严重,可危及生命。 

依据 

1、多见于儿童,往往在急性瘟疫病后期发病。 

2、病变进展迅速。病初起,牙龈边缘或一侧近口角粘膜出现暗红或紫黑斑块,按之坚 

硬,迅速腐烂、恶臭,流紫黑血水,腐肉脱落,呈黑色或绿色,溃烂面边缘微凸,坏死向 

深部迅速扩展,局部但觉发痒不觉痛。 

3、坏死病变可侵及骨膜牙槽骨,致牙齿松动脱落;亦可侵及鼻、唇、腮部。局部外观呈 

现青褐色,甚至唇腐鼻塌腮穿腭溃,饮食废进。 

4、若病情失控,则致腐烂漫延不止,齿落无血,高热不退,甚则神昏死亡。 

辩证论治 

一、火毒犯龈证:牙龈紫黑溃烂,溢污血,恶臭;发热,口干渴,尿短黄,大便秘结,舌 

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泻火解毒。670、凉膈散加竹叶、玄参、升麻、孩儿茶、土茯 苓。 

二、正虚毒恋证:多发于麻疹等急性传染病后,口腔溃烂作痒,喜用手抓,腐肉隨之脱 

落,伴发热泄泻,面色萎黄,神倦乏力,两眼内陷,舌淡少苔,脉细数无力。扶正解毒。 

813、清营汤加生黄芪、淮山药、薏苡仁、孩儿茶、土茯苓。 

三、热毒内陷证:口腔广泛溃烂,腐肉脱落不止,坏死连及颊、鼻腔,身热不退,呼吸急 

促,神昏,舌质红绛,苔黄黑有芒刺,脉沉细弱。解毒开窍。353、安宫牛黄丸 

其他治疗 

1、含漱疗,用930、漱口方或银花甘草煎汤漱口,日数次。 

2、吹药疗,早期溃腐,先去腐肉,以见红肉鲜血为度,再用17、十宝丹搽患处;若腐肉 

不脱,可用854、雄枣散外搽;好转期用450、青吹口散外搽。3-5次/日。 

3、冲洗疗,局部用1%高锰酸钾或3%双氧水冲洗,3-5次/日。 

4、西药,大剂量抗生素、维生素、补液、输血,改善机体营养状态。 

16.48牙疳 

16.48牙疳 

牙疳又名龋齿、风疳、风热牙疳。牙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坏死性龈口炎、急性化脓性牙 

龈炎。 

牙疳之名出自《儒门事亲》卷五,系指龋齿。《太平圣惠方》称为风疳,现代亦称风热牙 疳。 

牙疳是因风热邪毒,或寒湿凝滞牙龈所致。以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或腐臭脓血泌出等为 

主要表现的口腔疾病。 

据病因及其特点分:风热牙疳、青腿牙疳、走马牙疳三种。 

其中以风热牙疳较为多见; 

青腿牙疳因其下肢兼见青色肿块而故名。 

走马牙疳多发生在小儿,因发病急骤,故名走马,是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多因病后余毒 

未清而发。 

本病的治疗原则:以清阳明胃热为主。属风热者,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属寒湿凝滞 

者,宜祛寒燥湿;属余毒未尽者,治宜解毒,清热,祛腐。 

依据 

1、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2、发病急、高热,口腔疼痛,牙龈广泛坏死、出血。溃疡面覆灰白或黄色假膜,剥除假 

膜则糜烂面易渗血。 

3、少数患者可见唇、颊、舌背、上腭、咽峡等多处糜烂。 

4、口腔有特殊而强烈臭味,唾液增多,粘如稠丝。 

5、颌下臖核肿大,压痛明显。 

6、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增高。 

辩证论治 

一、风火犯龈证:病初起,牙龈红肿灼痛,伴恶寒发热,头痛,小便黄,舌质偏红,苔薄 

黄,脉浮数。疏风清热解毒。766、银翘散加菊花、山豆根,丹皮。 

二、火毒犯龈证:口腔疼痛较剧,牙龈红肿糜烂范围,渗血,表面覆灰白或黄绿色假膜。 

发热,口臭,口中痰涎壅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泻火解 

毒。798、清胃汤加土茯苓、山豆根、土牛膝根。 

三、阴虚邪恋证:病程日久,口腔疼痛,龈肉腐坏,牙根宣露,牙齿松动,龈缘时流脓 

水,并见形体虚弱,口咽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清热托毒。188、玉女煎加 

沙参、土茯苓、银花、生甘草、生狗脊。 

其他治疗 

1、含漱疗,用银花甘草汤(银花、甘草),或淡盐水漱口,或3%双氧水清洗口腔,5-6 次/日。 

2、吹药疗,用32、人中白散,或450、青吹口散 吹患处,3-5/次,亦可用龙胆紫涂局 部。 

3、外敷疗,颌下臖核肿痛者,用357、如意金黄散或860、紫金锭醋调外敷, 1次/日。 

4、体针疗,刺颊车、下关、合谷,每日一次,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10-20分 

钟。 

5、西药,青霉素、维生素。 

16.47牙岩 

16.47牙岩 

牙岩又名牙菌、牙蕈。牙岩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牙龈恶性肿瘤。 

牙菌之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牙蕈之名出自《外证医案汇编编》。 

牙岩是因热毒痰火聚结牙龈,逐渐恶变而成。以牙龈赘生肿块,坚硬、出血,溃烂为主要 

表现的癌病类疾病。 

依据 

1、有拔牙后伤口经久不愈,肿物突出病史。 

2、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咀嚼时出血,疼痛,可有患侧下唇麻木或口腔恶臭。 

3、早期多在下颌牙龈或牙槽部位硬结,经久不溃,增大较快;继而肿块呈菜花状或溃疡 

坏死。或伴有颌下,颏下或颈上臖核转移性肿块。 

4、X线照片或见牙槽突骨质破坏,边缘不齐呈鼠咬状。 

5、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辩证论治 

一、气滞血瘀证:牙龈或牙槽部位硬结,色紫暗,经久不溃,迅速增大,伴牙齿松动,咀 

嚼痛,易出血;或在拔牙后伤口日久不愈,反复出血,伤口部位长出新生物,伴烦燥易 

怒,纳差,日渐消瘦,面色暗滞,舌有瘀点,脉弦。理气化瘀。176、丹栀逍遥散 加七叶 

一枝花、夏枯草、山慈姑、三棱、莪术。 

二、痰结毒滞证:牙齿松动脱落,牙龈处肿块如菜花状,溃烂,时溢血水,口气恶臭,下 

唇麻木,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结,舌质紫暗,苔黄厚,脉弦滑。祛痰理气解毒。 

950、黛芩化痰丸加马勃、白芧根。 

其他治疗 

1、吹药疗,患处吹布 61、三黄丸,掺960、麝香散,或450、青吹口散,5-6次/日。 

2、早期手术治疗为主,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及该区域相关的淋巴结,并配合放疗或化疗; 

16.46齿槽风

16.46齿槽风 

齿槽风又名牙槽风、穿腮毒。齿槽风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颌骨骨髓炎。 

齿槽风首见于《丹溪手镜》卷中。 

牙槽风是因痰火邪毒炽盛,积热上攻,穿损牙槽所致。以牙槽骨痛,久则腐溃不愈,或穿 

腮,有腐骨排出为主要表现的牙齿疾病。 

依据 

1、患者以新生儿或青壮年为多。多发于下颌骨。 

2、病前多有牙痈、牙咬痈、拔牙或颌骨颜面部损伤病史。 

3、发病急者,多有全身高热,寒战,头痛,食欲减退等症;并见耳前腮颊漫肿、隐隐作 

疼,不能咀嚼,痛重者或有牙关拘紧,口唇麻木;检查见腮颊处皮肤或红或白,张口受限, 

患侧牙龈处粘膜红肿,触痛;若成脓穿溃者,可见患侧牙槽骨处或腮颊处皮肤溃口,溢脓不 

止或有死骨流出。 

4、病程较久者,牙槽骨或腮颊溃口处溢脓,有死骨排出,反复难愈,患处牙齿松动或脱 

落。病程可长达数月或数年。 

5、病程两周后,X线检查可见骨质病变。 

辨证论治 

一、风火热毒证:病初起,患侧牙龈处隐痛肿胀,逐渐加重,不能咀嚼,腮颊部硬肿触 

痛,开口受限,伴恶寒发热,头痛不适,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解毒。 

785、清阳散火汤加僵蚕。 

二、火毒(炽盛)证:起病急,高热,头痛,患侧牙槽腮颊处红肿疼痛呈跳痛感,不能咀 

嚼,牙关紧闭,或有红肿处溃口,溢出黄脓或夹腐骨,有臭气。口渴,便秘,舌红,苔黄 

厚,脉滑数。清热解毒。733、黄连解毒汤合262、仙方活命饮加大黄、花粉。 

三、气虚毒滞证:起病较缓,牙槽骨处及同侧腮颊处肿痛,日久不溃,伴低热,下午为 

重,倦怠,面色萎黄,舌质偏红,苔黄,脉细数无力。补气解毒。314、托里消毒散或 

743、黄芪解毒汤加减。 

四、正虚毒恋证:病程已久,腮颊处溃口溢脓,脓液稀,时夹腐骨排出,反复不愈,伴倦 

怠神疲,四肢不温,舌有卤痕,脉虚缓无力。扶正解毒。149、中和汤 加白芥子、麻黄、 

熟地、鹿角胶。 

其他治疗 

1、急性期,腮颊肿胀处外敷清凉膏(风化石灰);慢性期敷366、阳和解凝膏,2次/ 日。 

2、急性期成脓者宜切开排脓,并置引流条,换1次/日。慢性期,应切开瘘管,取出死 

骨,以消毒药棉塞紧止血;脓净后以257、生肌散收口。 

3、急性期,因牙病引起者,宜及时拔除患牙;慢性期对无保留价值的牙齿应予拔除。 

4、体针疗,牙关拘急者取合谷,泻法,留针10分钟,属慢性期者加隔姜灸颊车。 

5、西药疗,用抗菌素。 

16.45牙宣

16.45牙宣 

牙宣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萎缩性牙周炎。 

牙宣是因胃火上炎,燔灼龈肉,或脏腑虚损,龈肉失养所致。以 

本病是以龈肉萎缩,牙根宣露,牙齿松动,齿龈间渗出脓血为主要表现的牙齿疾病。 

依据 

1、多见于中老年人。 

2、病程较长,发展缓慢。 

3、自觉牙齿疏松或松动,遇冷热酸痛,咀嚼无力或不能咬嚼硬物,牙龈经常肿痛,渗血 

或溢脓,时有口臭。 

4、口腔检查见多数牙(齿)龈萎缩,牙根宣露,常有大量牙石积于牙齿与龈肉交界处; 

龈肉淡红或暗红、肿胀,按压时或有脓液溢出;叩诊患牙松动,或见牙齿脱落。 

辨证论治 

一、胃火燔龈证:齿龈红肿疼痛,渗血溢脓,口臭,烦渴饮冷,小便黄,大便结,舌 

红,苔黄厚,脉滑数。清胃泄热。799、清胃散或670、凉膈散加银花、甘草、蒲公英。 

二、虚火灼龈证兼湿热蒸齿证:牙龈萎缩,红肿疼痛,溢脓,时轻时重,并见口干少 

饮,胃脘嘈杂善饥,舌质红,舌中心苔少,小便黄,脉细数。滋阴清热化湿。206、甘露 饮

加银花、七叶一枝花。 

三、虚火灼龈证:牙齿疏豁松动,咀嚼无力,冷热酸痛,齿龈溃烂萎缩,齿根宣露,溃 

烂边缘微红微肿,或伴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酸,舌质红干,少苔,脉细数。滋阴养 龈。 

472、知柏地黄汤加麦冬、牛膝。 

四、血虚龈肉失养证:牙齿疏豁松动,咀嚼无力,冷热酸痛,齿龈萎缩、色淡或暗红, 

齿根宣露,刷牙或吮吸时牙龈易出血。伴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有心悸怔忡,舌质 

偏淡,脉细。补血养龈。230、归脾汤加阿胶、桑椹子、首乌、丹参。 

五、气虚齿动证:牙齿疏豁松动,咀嚼无力,冷热酸痛,牙龈萎缩、色淡或暗红,齿 

根宣露,刷牙及吮吸时牙龈易出血。伴倦怠乏力,面色不华,纳差,舌质淡,脉缓弱无 

力。益气固齿。13、十全大补汤加补骨脂。 

其他治疗 

1、体针疗,取合谷、内庭、颊车、下关等穴,2-3次,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用艾 

灸,1次/日,5-7天1疗程。 

2、推拿疗,每日早晚用手指或牙刷按摩牙龈3-5分钟。 

3、擦牙疗,主要用于实热证,药用912、锡类散或擦牙固齿散(花椒、细辛、白芷、青 

盐、食盐),擦于牙周,3-4次/日。 

4、药膏疗,主要用于虚证,药用401、护牙膏或 225、牙宣膏 。2-3次/日。 

5、洁齿疗,用洁齿器,刮除牙齿间积垢,或用超声洁牙法,消除不良刺激。 

6、拔牙疗,患牙松动已无保留价值者,可予以拔除。 

16.44牙咬痈

16.44牙咬痈 

牙咬痈又名合架风。牙咬痈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智齿冠周炎。 

《尤氏喉科》:“牙咬痈,生于牙齿尽咬中,牙咬紧闭。” 

牙咬痈是因热毒蕴结于真牙处,血败肉腐而成。以发热口臭,一侧真牙处牙龈(龈咬合 

处)红肿疼痛,张口困难,溃后溢脓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失治或误治,有可能并发 

16.45齿槽风. 

1、多发生于18-30岁青壮年,主要发生在下頜。 

2、病初起,真牙患处红肿疼痛,咀嚼食物时碰到肿处疼痛加重,并有牙关稍紧,张口轻 

度受限;2-3日后病情加重,疼痛加剧,连及咽喉,牙关开合不利,吞咽困难,病重者可 

有同侧腮颊肿胀,并有头痛发热,神情萎靡等症。 

3、检查见真牙牙位不正或未完全萌出。患处牙龈红肿,覆盖于真牙之上,触痛明显,甚 

则龈齿间溢脓。 

4、可有頜下臖核肿痛。 

辩证论治 

一、风热犯齿证:病初起,真牙处疼痛,患处龈肉微红肿,牙关微紧,口微干渴,舌质偏 

红,苔薄,脉浮数。疏风清热。940、薄荷连翘方 加减。 

二、胃火燔齿证:真牙处疼痛剧,连及咽喉,牙关紧闭,吞咽困难,患处龈肉红肿,溢 

脓,口臭,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降火固齿。798、清胃汤或 

670、凉膈散加银花、七叶一枝花、乳香、紫花地丁、苦参。 

三、湿热蒸齿证:真牙处疼痛剧,连及咽喉,牙关紧闭,吞咽困难,同侧腮颊肿痛,患处 

龈肉红肿、溢脓,头目眩晕,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祛湿。219、龙胆泻肝 

汤加板蓝根、地丁、苦参。 

其他治疗 

1、体针疗,取合谷、颊车、下关等穴,泻法,留针10-20分钟。 

2、用黄芩、竹叶、白芷等量煎汤含漱,不拘时。 

3、用双氧水或漱药液清洗患处牙龈,2-3次/日。亦可用3%双氧水冲洗龈袋,涂碘甘油 

入龈瓣内,1次/日。 

4、肿连腮颊或颌下肿痛者,醋调860、紫金锭或357、如意金黄散外敷患处。 

5、若已溢脓者,应切开排脓,并置引流条。 

6、西医治疗,抗菌素肌注,待肿痛消失后,行牙龈瓣切除术或拔除病源牙。 

16.43牙痈 

16.43牙痈 

牙痈又名附牙痈、牙蜞风,牙痈风。牙痈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根尖脓肿 

牙痈是因火热内积,上攻牙龈,血败肉腐而成。以牙齿疼痛、吞咽时痛甚,牙龈红肿,或 

有脓液泌出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依据 

1、发病较急。 

2、患牙有浮突或增长感,疼痛,咀嚼时疼痛更甚。 

3、患牙周围之龈肉有一小硬块,红肿高突,触之坚硬,患牙触痛,松动感;若龈肉肿处 

触之变软,示已成脓;若脓肿穿溃,则龈肉肿胀处有溃口溢脓。 

辨证论治 

一、风火犯齿证:牙龈红肿,焮热疼痛,身微恶寒,口微干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 

数。疏风清热。766、银翘散 合132、五味消毒饮 加丹皮、升麻。 

二、胃火燔齿证:牙龈红肿,疼痛较剧,甚则连及腮颊等处红肿。可伴发热,口臭,口干 

欲饮,舌质红绛,苔黄厚,脉洪数或滑数。降火固齿。798、清胃汤 或 670、凉膈散加 

银花、七叶一枝花、乳香、紫花地丁,口臭便秘加大黄。 

三、气虚毒滞证:牙龈红肿疼痛,患处色淡暗,溃口处反复溢脓,日久不愈。面色不华, 

舌质偏淡,脉缓无力。补气解毒。314、托里消毒散 加减。 

其他治疗 

1、体针疗,取合谷、颊车、下关,泻法;若为气虚毒滞证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 20分钟。 

2、伴同侧面颊部肿痛者,用醋调357、如意金黄散外敷。 

3、脓已成者,用三棱针或小刀挑破或切开脓肿,放出脓液。 

4、待肿痛消失后,根据情况再行补牙或拔牙手术。 

5、西药用,磺胺药,或抗菌素肌注,必要时补充营养。 

16.42龋齿 

16.42龋齿 

龋齿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龋齿及其并发症牙髓炎。 

龋齿之名出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素问..缪刺论》有“齿龋,刺 

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立已。”之说。 

龋齿是因外邪侵袭,阴虚火旺或虫蚀,或口齿不洁等所致。以牙体组织被腐蚀蛀空,渐至 

齿龋朽脱为主要表现的牙齿疾病。龋齿可并发16.43牙痈和15.46齿槽风等病 

依据 

1、多发于儿童。 

2、好发于磨牙特别是下颌第一、二磨牙。 

3、发病时患牙处疼痛或剧痛,并每因遇酸、冷、热、甜等刺激或食物嵌入蛀洞而引起或 

加重疼痛。 

4、龋蚀表浅者,患牙表面色素沉着,在窝沟处呈暗灰色;龋蚀较深,见牙体形成龋洞, 

呈灰白、黄褐或黑褐色,用探针触探时患牙有酸痛感;龋蚀深层时,龋洞较大,探针探查 

时疼痛明显;龋蚀严重者,可使牙体仅残冠或残根而丧失咀嚼功能。 

辩证论治 

一、湿热蒸齿证:牙体被蚀,患牙剧痛,甚则涕泪俱出,夜不能安,伴烦热口渴,小便短 

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清热祛湿。798、清胃汤加露蜂房、海桐皮。 

二、肾精亏虚证:牙体被蚀,患牙酸痛,遇冷热刺激痛增,时轻时重。伴头晕眼花,耳 

鸣,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补肾益髓。180、六味地黄汤 加狗脊、骨碎补、杜 

仲等。 

其他治疗 

1、体针疗,上前牙取合谷、人中、迎香;上后牙取合谷、下关、颧髎;下前牙痛取合谷、 

承浆;下后牙痛取合谷、颊车、大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含漱疗,辟邪解毒,杀虫止痛,用964、露蜂房散或617、莽草散煎汤含漱,3-4次/ 

日。 

3、咬疗,辛散止痛,用269、白矾丸 以绵包裹,于痛处咬之,4-5次/日。或置入龋 

洞,2次/日。 

4、充填术,对浅龋、深龋均有效。若有并发症时,待并发症消退后再行充填术。 

5、拔牙术,对已丧失咀嚼功能,无法保留的患牙可予拔除。 

16.41咽喉菌 

16.41咽喉菌 

咽喉菌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咽喉部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与转移性多种类型。 

《类证治裁》卷六有喉菌之名,“喉菌,因忧郁气滞血热,女人多患之。状如浮萍略高,面 

厚色紫,生喉旁..”。 

咽喉菌指因气滞血瘁,痰浊邪毒凝结于咽喉,日久逐渐恶变所致。以咽喉疼痛不适,吞咽 

不利,咽部异物感,或咽喉局部有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其状如菌为主要表现的癌病类疾 病。 

依据 

1、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患者多见。常有长期嗜烟酒史。起病较缓。 

2、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或特异性症状。早期症状可有不同程度咽喉不适或异物梗塞感, 

或有声嘶,但常不为患者注意。待肿物逐渐长大,产生梗阻症状如吞咽障碍、呼吸困难等 

时,则病情往往已晚。 

3、如肿瘤有溃疡坏死,则可出现咽喉疼痛,放射至同侧耳颞部,吞咽时加剧,可引起吞 

咽困难。多伴有咳嗽痰血。患者很快出现消瘦,表现恶病质。 

4、咽喉检查见局部肿块表面不光滑,菜花状,或有溃疡及坏死,覆有假膜,易出血,与 

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可出现颈部臖核肿大或远处转移。 

5、咽喉部x线片、CT扫描显示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可评估大小、范围及浸润情况。 

6、活检可确诊。 

辩证论治 

一、瘀阻咽喉证:病变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或有咽喉梗痒不适,肿块较局限,色暗 

红,无溃疡及坏死,舌质淡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涩。逐瘀利咽。343、会厌逐瘀汤加 减。 

二、痰毒壅喉证:咽喉有梗塞感,微痛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痰中夹血,局部肿块突起, 

表面色淡,粘附分泌物较多,或有颈部臖核肿大,口淡涎多,胸闷纳差,舌质淡胖,苔白 

腻,脉缓滑。祛痰理气解毒。849、蒌贝养营汤加减。 

三、热毒攻喉证:咽喉梗塞而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失音,呼吸受阻,咳吐黄稠痰, 

夹有瘀血块,涎多,口臭,局部肿物高突,有溃疡、坏死及假膜形成,表面污秽,周围红 

赤较著,颈部恶核,口干烦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红洚,苔黄,脉弦滑数。 

泻火解毒、清热祛腐。733、黄连解毒汤加银花、丹皮、赤芍、蒲公英等。 

四、正虚毒恋证:肿块已切除,或已行放疗、化疗,咽干口燥,饮水不止,微有痛感,吞 

咽不利,局部干红肿胀而少津,痂皮较多,粘膜多绉折,神疲乏力,头晕眼花,纳差自 

汗,咳嗽间作,时有痰血。扶正解毒。314、托里消毒散加减。 其他治疗 

1、多宜手术治疗。一旦确诊,应尽早考虑手术。如合并感染较重者,宜适当控制感染后再 行手术。 

2、肿瘤分化程度低或为全身性病变的局限型,宜予化疗、放疗或采用局部动脉灌注化 

疗。 

3、肿瘤切除或放、化疗后,宜配合局部用药,包括鼻腔滴用润滑剂、含漱、含药、喷 

药、吸入疗法等,参照16.30乳蛾与16.31喉痹。 

16.40喉瘤 

16.40喉瘤 

喉瘤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咽喉部各种良性肿瘤及瘤样增生性病变。 

喉瘤之名见于《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喉瘤生于喉间两旁,或单或双,形如圆眼大,血丝 

相裹如瘤,故名之。” 

喉瘤指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郁火痰浊凝结于咽喉所致。以咽喉异物或梗阻感,或吞咽 

不利,咽喉局部见有赘生物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依据 

1、青壮年患者居多。 

2、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咽喉异物梗塞感,咽痒不适感,常于咽喉检查时偶然发 

现,待肿瘤长大后,则可引起吞咽障碍,声嘶,甚至呼吸困难。 

3、部分患者早期可表现涕血或痰血。 

4、检查见咽、喉等处有肿块,形状及表面性状各异,多为单发及孤立性,少数为多发 

性,或呈膨胀性,弥漫性生长。 

5、X线片及CT扫描可见显示肿块大小、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6、活检可确诊,但对于怀疑血管纤维瘤者,不可贸然活检,以免引起大出血。 

辩证论治 

一、肝郁血瘀证:咽喉梗塞不利,但疼痛不明显,可有声音嘶哑,局部肿物隆起,色暗 

红,表面无溃疡,口苦咽干,胸胁胀闷不适,舌质稍红,边尖或有瘀点,苔黄白,脉弦。 

疏肝化瘀。643、柴胡栀子散 加减。 

二、胃火燔咽证:咽喉梗塞疼痛,吞咽稍感不畅,声音嘶哑或失音,局部肿物色红,表面 

粗糙,血管曲张,偶有点片状溃疡及假膜形成,口渴喜饮,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或黄 

厚,脉弦滑数。清胃利咽、破瘀散结。733、黄连解毒汤 合 632、桃红四物汤 加减。 

三、痰湿瘀滞证:咽喉痒涩不适,声嘶,或伴呼吸不畅,局部肿物膨隆,表面色淡,或呈 

水肿状,头身沉重,肢倦,咳吐稀白痰,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细而缓。化痰除湿、祛 

瘀消肿。287、加味四物二陈汤加减。 

其他治疗 

1、用960、麝香散 或 920、碧云散吹于瘤上。 

2、合并感染者应用抗菌消炎药。 

3、择时手术切除。 

16.39喉息肉

16.39喉息肉 

喉息肉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声带息肉。 

《备急干金要方..喉病》有“治悬壅咽中生息肉..羊蹄草取汁门含之”的记载。 

喉息肉指因邪毒与瘀血聚结于喉部所致。以喉部声带等处赘生细小肿块,影响声音为主要 

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用声不当、喜欢高声喊叫或持续久浯者。 

2、持续性声嘶,进行性加重,但程度可有波动,嗓音粗糙,甚如破竹。息肉较大而带 

蒂、活动范围较广者,可有突然失音伴呼吸困难的发作性表现,待息肉自声门脱垂后,症 

状顿时缓解。 

3、觉喉中有粘痰不爽而常作清嗓动作,或间有咳嗽,咯少量清稀痰。 

4、检查见声带边缘有灰白色水肿状赘生物,多发生于声带前中1/3交界处,呈带蒂状。 

也有呈球形外观或为广基者。甚者声带全长水肿明显,形如卧蚕状,且可双侧同时患病。 

有些息肉可呈鲜红色或暗紫色。声带的带蒂息肉或球形息肉多为单侧性。 

5、活检可确诊。 

辨证论治 

一、阴虚咽喉失濡证:声音嘶哑,长期不愈,声带显暗红,息肉色深,外观较韧实或瘦 

小,范围较局限,咽干口燥,干咳少痰,心烦寐差,舌质较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滋阴 

润咽。317、百合固金汤加藏青果、木蝴蝶;虚火甚者用472、知柏地黄汤加减。 

二、痰湿凝阻咽喉证:声音嘶哑,持续不愈,但程度常有波动,声带粘膜灰白水肿,息肉 

呈广基状,或卧蚕状波及整个声带,声门关闭乏力,咳嗽,痰较多,胸闷腹胀,舌质淡 

红,苔白或白腻,脉滑或濡缓。祛痰利喉。693、涤痰汤加减,水肿过甚者可用848、葶苈 

大枣泻肺汤加减。 

三、瘀(血痹)阻声带证:声音嘶哑,进行性加剧,或有喉中刺痛不适感,声带凹凸不平, 

边缘不光滑,色紫暗,或粘膜血管纡曲,粘膜下有瘀斑,息肉暗红,表面较粗糙,范围较 

局限,舌质红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涩。逐瘀利咽。632、桃红四物汤 加玄参、贝 

母、牡蛎等。 

其他治疗 

1、含药疗,常以654、铁笛丸含服。 

2、吹药疗,用349、冰硼散吹咽,3-4次/日。 

3、喷药,大佛喉露喷喉,3次/日。 

4、蒸气吸入疗,中药煎成后乘热吸其蒸气。或行超声雾化吸入疗法。 

5、喉部理疗或作电离子透入疗法。 

6、息肉呈带蒂状者,可行息肉摘除术。如能排除瘤性病变,可径行激光烧灼术。对于职 

业用声者,可行喉显微手术。 

7、息肉广泛伴声带水肿明显者,适当配合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促局限化,然后再行手术治疗。 

16.38喉癣

16.38喉癣 

喉癣又名喉痨。喉癣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咽喉结核。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有“雾疮喉癣”一病,但实指咽喉梅毒。《景岳全书》喉癣有较详 

论述:“喉癣证,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其证是满喉生疮红痛,久不能愈,此实水亏虚 

火证也。” 

喉癣指因阴虚火旺,咽喉失养所致。以咽喉干燥、灼热疼痛、溃烂、边缘潮红、凹陷如苔 

癣样,潮热盗汗,声音嘶哑为主要表现的痨病类疾病。 

依据 

1、有痨病接触史或有肺痨病史。病程较长,进展较慢。 

2、缓慢发生的咽喉疼痛不适,逐渐加剧,可以妨碍吞咽,或者伴有声嘶,或有干咳、低 

热等肺痨的特有症状。 

3、检查见咽喉局部有淡红或苍白水肿状隆起,范围并不十分局限,表面粗糙,或有溃疡 

及假膜,周边较红,或见潜行性溃烂、凹陷如苔癣样。 

4、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皮肤结核菌素试验可呈现阳性。肺部或可找到结核灶。活检有结 

核的特异性组织病理学变化。 

辩证论治 

一、阴虚咽喉失濡证:咽喉疼痛不适,吞咽时加剧,灼热干燥,声音嘶哑,局部肿胀,或 

有溃疡,或有干咳少痰,精神疲乏,舌红少苔,脉弦细。滋阴润咽。317、百合固金汤加 减。 

二、阴虚火炽证:咽喉疼痛较明显,吞咽不利,声嘶或失音,咽干口燥,局部红肿,溃烂 

明显,覆有假膜,咳嗽,痰中带血,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紫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滋阴降火利咽。472、知柏地黄汤合317、百合固金汤加减。 

三、阴虚瘀热证:咽喉刺痛,梗涩不适,灼热发干,吞咽不利,局部肿胀呈结节状隆起, 

脉络纤曲怒张,溃疡不明显或为浅表性点片状散在溃疡,周围稍有红赤,声嘶,咳嗽少 

痰,舌暗红或有瘀点,苔黄,脉涩。滋阴清热、逐瘀利咽。343、会厌逐瘀汤 合317、百 

合固金汤加减。 

其他治疗 

1、西药抗痨治疗。 

2、含漱疗,常以复方硼砂液或口泰(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含漱。 

3、吹药疗,用615、珠黄散或 349、冰硼散等吹患处。 

4、含药疗,含化清灵丹,或时时含少许杮霜。 

5、常用1%-2%链霉素液滴鼻或喷咽。 

16.37异物梗喉 

16.37异物梗喉 

异物梗喉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咽喉异物,食道异物。 

《肘后备急方》卷六已载有“治诸杂物鲠喉不下方”。《外台秘要》卷八也载治诸骨鲠喉方 

35首。 

异物梗喉指因骨类、金属或其他异物鲠于咽喉或食道所致。以咽喉或胸前异物感、刺痛, 

或呛咳咯血,吞咽不利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病。类似于咽喉异物,食道异物。 

依据 

1、多见于小儿。有误咽异物史(但有时病史可不详)。 

2、以鱼刺、骨类异物最多见。 

3、误咽异物后即觉咽部或胸骨后有梗刺疼痛感,进食时尤甚,因而致吞咽困难,或有一 

时性呼吸困难。咽部异物常能明确感受并指点异物存留部位。食道异物则主观定位不准。 

4、扁桃体及咽峡部异物常可直接窥见。舌根及下咽部异物可在间接喉镜下检见。 

5、金属异物停留于食道,可径行食道X线照片确诊定位,其他食道异物则可依据食道钡 

餐透视或照片结果确诊。 

治疗方法 

一、扁桃体、咽峡部或直接窥见的异物,应在直视下钳取。舌根、下咽部异物,宜先予粘 

膜表面麻醉,然后在间接喉镜下钳取。较大的下咽部异物,或虽不大却嵌于环后隙者,应 

直接喉镜下钳取。停留于食道的异物,一般只能在食道镜下钳取,而且原则上应由口而 

出。 

二、如异物停留时间较久,局部红肿或有肉芽增生,妨碍异物定位时,可先用抗生素控制 

炎症,或用132、五味消毒饮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待局部情况改善后再行钳取。 

三、异物取出后,局部感染较重而出现热毒炽盛证者。用59、三黄凉膈散 加减。以泄热解 

毒利咽。 

四、民间有用威灵仙等解咽,食道异物的方法,但疗效不可靠。对于残留之碎小不易察见 

的异物,可谨慎试服之。 

16.36梅核气 

16.36梅核气 

梅核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咽异物感症。 

梅核气病名首见于《仁斋直指方》:“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如梅核之状者是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 

主之。”之谓。 

梅核气指因情绪不逐,肝气郁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喉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 

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中年女性,不少患者情绪欠稳定,恐癌多疑。 

2、自觉咽喉有梅核或炙脔等异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游走不定,或于 

某处固着不动,症状轻重变化频繁而无规律。对饮食无影响,一般在进食、工作、学习、 

淡笑等精神移注他处时,异物梗阻症状明显减轻乃消失。 

3、局部检查无明显异常体征。 

4、颈椎、食道、胃X线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上消化道、上呼吸道内窥镜检查无阳性发现。 

辩证论治 

一、气滞痰凝咽喉证:咽中如有物梗,咯痰较多,检视无异常发现,异物感与精神移注意 

切相关,常嗳气叹息,脘腹闷胀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腻,脉弦滑。理气化痰利咽, 

279、半夏厚朴汤加柴胡、白芍、香附、当归等。 

二、肝气郁滞证:咽中梗塞不适,常欲吞吐,异物感与精神移注密切相关,检查局部正 

常,神情抑郁不安,善疑虑、胸胁胀满作痛,夜寢不宁,舌质暗滞,苔白,脉弦。疏肝理 

气利咽。651、柴胡疏肝散加减。 

三、气虚咽喉失充证:咽中梗塞感日久不清,但局部检查无异常发现,面色不华,体倦乏 

力,饮食少味,腹胀肠鸣,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益气利咽。179、六君子汤加减。 

其他治疗 

1、用654、铁笛丸含化。 

2、用349、冰硼散,或350、冰麝散,吹咽部。 

3、适当予服谷维素、西比灵。 

4、异物梗塞感明显,情绪波动较大者,在充分做好准备的条件下,于直接喉镜、纤维喉 

镜检查或廉泉穴针刺时,配合应用暗示疗法, 

16.35喉咳 

16.35喉咳 

喉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喉源性咳嗽。 

喉咳指因脏腑阴虚、痰凝气滞于喉所致。以咽喉长期干痒不适,引发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咳 

病类疾病。 

依据 

1、男性患者多见。病程较长,反复不愈。 

2、咽喉时痒,痒甚则咳,多呈陈发性,咳而无痰或少痰,或有轻度声嘶。 

3、检查可见咽喉粘膜暗红稍肿,干燥不润,局部淋巴滤泡往往增生。 

4、血常规、血沉、胸片、气管支气管镜检查、胸部CT扫描均无异常发现。? 

辩证论治 

一、肺燥郁热证:咽喉痒甚,阵发性咳嗽,咯少许粘黄痰,咽喉粘膜暗红稍肿,淋巴滤泡 

增生呈大片团块状,口渴咽干,尿黄便干,舌质红,少苔或薄黄苔,脉数。清燥润肺止 

咳。416、辛夷清肺饮加减。 

二、阴虚咽喉失濡证:喉痒不适,干咳阵发,咽喉粘膜干红粗糙,淋巴滤泡散在,少光 

泽,咽干口燥,头晕目眩,舌瘦而红,苔少而干,脉细或细数。滋阴润喉。827、清燥救肺汤加减。 

三、瘀(血痹)阻咽喉证:喉痒时咳,有异物梗阻感,或有刺痛,咽喉暗红无泽,舌质暗 

红或有斑点,苔薄白,脉弦涩。逐瘀利咽。632、桃红四物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含漱、含药、吹药疗,参见16.30.2慢乳蛾与16.31喉痹。 

2、喉部理疗。 

16.34急喉风

16.34急喉风 

急喉风又名锁喉风、缠喉风。急喉风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喉阻塞。 

《集验方》有缠喉风之病名。急喉风之名始见于《瑞竹堂经验方》。锁喉风之名首见于 

《普济方》。 

急喉风批因风热痰火等上攻咽喉所致。以咽喉部突起红肿疼痛,痰涎壅盛,语声难出口噤 

如锁,吞咽、呼吸困难,汤水难下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病。 

依据 

1、发病急,变化快。 

2、速发咽喉疼痛,痰涎壅盛,口噤如锁,吸气困难,语声难出,吞咽不能,汤水难下, 

进行性加剧,伴有三凹征,吸气期延长。 

3、检查结果依原发病变而不同,可见咽喉红肿,声带水肿,声门裂窄,喉腔分泌物甚 

多,或有肿物、异物及其他相关体征。 

辩证论治 

一、风热侵喉证:喉痛,声嘶,呼吸不利,发热恶寒,头身不适,苔薄黄,脉浮数。蔬风 

清热解毒。804、清咽消肿散 加减。 

二、热毒攻喉证:咽喉肿痛甚,吞咽困难,呼吸不畅,发热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 

脉滑数。清热解毒利咽。59、三黄凉膈散 加减。 

三、痰热搏结证:咽喉肿痛,速发喉部紧缩感,吸气费力或困难,喉间痰鸣,声嘶,出现 

三凹征,喉粘膜红肿,声门狭小,活动受限,喉中痰多,身热烦渴,躁动不安,尿赤便 

结,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数而滑。泻火涤痰、通窍开闭。821、清瘟败毒饮加减,配合 

182、六神丸,855、雄黄解毒丸 等。 

四、痰热动风证:突发喉间堵塞,呼吸费力,痰鸣如锯,牙关紧闭,目睛上视,四肢躁 

动,喉粘膜红肿,或色淡而水肿明显,堵塞喉腔,喉中痰涎积聚,唇面青紫,神昏谵语, 

舌紫暗,苔黄干,脉数或结代。清热化痰熄风。668、凉营清气汤 合 693、涤痰汤加 

减,送服864、紫雪丹或353、安宫牛黄丸。 

其他治疗 

1、根据呼吸气困难的程度,必要时及时行气管切开术。 

2、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菌消炎、取除异物、抗过敏等。 

3、咽速康喷喉。 

4、桐油线探吐痰涎。 

5、用709、通关散,吹鼻取嚏。 

6、放血疗,少商、商阳、少泽,三棱针浅刺放血。 

16.33喉喑 

16.33喉喑 

喉喑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喉炎、慢性喉炎、神经官能性失音、声带炎等多种影响发音 

的喉腔疾病。 

《素问?脉解》。喉喑之名见于《医学纲目》卷27。 

喉喑指因邪犯于喉,或咽喉失养所致。以声哑,咽喉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病。 

临床分为暴喑、久喑以及产后喑等。

16.33.1暴喑 

暴喑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喉炎。 

暴喑之病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之变,懊热内作..,暴喑。”《灵枢。忧恚无 

言》亦曰:“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 音。” 

暴喑指因邪客于喉所致。以突然声哑,声带充血水肿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病。 

依据 

1、冬、春季易发病。多见于男性。常与职业因素如工作环境、生活区域多粉尘、刺激性气 

体、噪声过大,以及发声不当,用声过多等有关。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突发声嘶,程度不一,由轻微声嘶到严重声嘶不等。有不同程度喉痛,喉内干痒不 

适,咳嗽多痰。可伴发热恶寒、全身不适等症。婴幼儿呵有呼吸困难。 

3、查见喉粘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声带呈淡红或鲜红色,可有声带粘膜卜出血。有时声带 

表面附有粘稠分泌物。声门闭合不全。 

辨证论治 

一、风寒袭喉证:声音嘶哑,发音低沉,咳嗽痰白,鼻塞不利,流清涕,喉中不适,喉粘 

膜充血,声带淡红,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寒利喉。 

181、六味汤加法夏、橘红、蝉蜕、石菖蒲。 

二、风热侵喉证:声音嘶哑,粗糙,咳嗽,痰较稠黄,喉部灼痛不适,喉粘膜充血,声带 

轻度红肿,有粘痰附着,发热恶风,头身不适,口稍干。疏风清热开音。901、疏风清热 

汤加减。 

三、热毒攻喉证:声嘶显著,咳嗽,痰黄稠难出,喉痛,喉粘膜弥漫性充血肿胀,色鲜 

红,声带红肿明显,或有出血点,发热,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厚,脉滑 

数。清热解毒开音。802、清咽利膈汤去防风,加射干。 

其他治疗 

1、蒸气吸入疗,内服中药煎成后倒入杯内,口对药杯,乘热吸其蒸气,直至药温。或用专 

制清热利喉开音中药雾化剂或抗菌消炎西药,做超声雾化吸入疗法。 

2、含漱、含药、吹药等疗法,参见16.30.1急乳蛾及16.31喉痹。 

3、病情较重者,配合应用抗生素及适量肾上腺激素。对于小儿患者是,应谨防急喉风发 

生。 

16.33.2久喑 

久喑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喉炎、声带炎、喉肌弱症等疾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咽喉病证治》:“五脏久咳则声嘶,嘶者喉破也,非咽门病。”《张氏 

医通》:“至若久病失音,必是气虚挟痰之故。” 

久喑指因脏腑虚弱,声带失养,或气血瘀滞,痰浊凝聚于声门所致。以长期声音嘶哑为主 

要表现的咽喉疾病。 

依据 

1、常有暴喑反复发作及治疗不当或未治病史。用嗓较多职业者易患。病程较长。 

2、可分为单纯、肥厚、萎缩、结节性四型。 

3、长期声嘶不愈,或声嘶频发,觉喉中痰多而粘,不易咳出,喉干微痛。 

4、检查可见喉粘膜弥漫性充血,色暗红或淡红,声带肿胀、肥厚,边缘圆钝或不光滑, 

或有结节状隆起,声门闭合不全。或声带瘦小而干,附有痂皮。 

辨证论治 

一、阴虚咽喉失濡证:声嘶日久,咽干喉痒、灼热微痛,干咳,痰少而粘,声带暗红增 

厚,欠光滑,颧红唇赤,头晕耳鸣,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开 

音。317、百合固金汤加知母、胖大海等。 

二、气虚咽喉失充证:声嘶不愈,语音低怯,不耐久语,话久则声嘶尤甚,喉粘膜稍红, 

声带色稍暗、变薄,或呈松弛状,发音时闭合不良,面色不华,体倦乏力,口淡痰粘白, 

舌质淡嫩,苔白,脉虚缓。益气开音。423、补中益气汤 加诃子、桔梗、蝉蜕。 

三、瘀阻声带证:声嘶缠绵不愈,但程度可有变化,喉内有梗塞不适感,声带肥厚暗红, 

边缘不平滑,或有局限性结节状隆起,妨碍声门闭合,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祛瘀开 

音。632、桃红四物汤加减。 

四、痰湿凝阻咽喉证:声音粗浊,喉中痰多,痰白而粘,声带水肿,或有声小节,色灰 

白,舌苔白腻,脉滑。祛痰利咽。693、涤痰汤加减。 

其他治疗 

1、注意正确的发声方法,避免高声大叫或一次用嗓过久。 

2、蒸气吸入疗,内服中药煎成后倒入杯内,口对药杯,乘热吸其蒸气,直至药温。或用 

专制清热利喉开音中药雾化剂或抗菌消炎西药,做超声雾化吸入疗法。 

3、铁笛丸,或润喉丸,时时含化。 

4、喉部理疗。 

5、声带结节可配合激光照射。 

16.33.3产后喑 

产后喑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分娩后声音嘶哑或失音之症。 

《妇人大全良方》卷18最早有“产后不语”之论。式病名则首见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 

耳鼻咽喉口腔科学》。 

产后喑指多因产后血虚,咽喉失养所致。以产后声音低怯,语声无力,说话费力,甚至声 

音嘶哑、失声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病。 

依据 

1、产后发病。产后体虚,常因伤风感冒所累而喑。 

2、声音低怯无力,较粗糙,发声不能持久,难说长句,或完全失音。 

3、检查见声带松弛无力,或有淡红水肿、小结,闭合不全。或见舌体强硬转运不灵。 

辨证论治 

一、瘀阻声带证:产后语謇音哑,声带淡红微肿,运动乏力,恶露不净、有块,舌质淡暗 

或有瘀斑,脉微细而涩。祛瘀开窍。825、清魂散加减。 

二、气虚咽喉失充证:产后语言含混不清,或有声嘶,声带色淡,关闭迟缓,或无明显形 

态异常,面色淡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占质淡,苔白,脉虚弱。益气开音。26、七珍 散加减。 

三、血虚风袭证:产后声嘶,喉痒不适,时欲咳嗽清嗓,或微有咽喉痛,咽喉粘膜微红, 

声带稍显红肿,关闭不严,恶风发热,面白唇淡,头晕且痛,心悸,手足发麻,舌质淡, 

苔薄白,脉细或浮而无力。养血祛风开音。239、四物汤加荆芥、石菖蒲、防风。 

其他治疗 

1、蒸气吸入疗,内服中药煎成后倒入杯内,口对药杯,乘热吸其蒸气,或行超声雾化吸入疗法。 

2、针炙疗,取合谷、天突、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或行艾灸。 

16.32喉痈 

16.32喉痈 

喉痈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咽部脓肿、颈深部脓肿。 

喉痈病名,始见于《诸病源候论?喉痈候》:“六腑不和,气血不调,风邪客于喉间,为寒 

所折,气壅而不散,故结而成痈。” 

喉痈指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热毒客于咽喉,腐血败肉,酿成痈脓。以咽喉局部红肿, 

疼痛剧烈,吞咽困难,高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据其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喉关痈、 

里喉痈、颌下痈、上腭痈等名。 

16.32.1喉关痈 

喉关痈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扁桃体周围脓肿。 

喉关痈之名首见于第一版《中医喉科学讲义》。中医古籍所谓之喉痈,多指喉关痈。 

喉关痈指因邪毒壅盛,客于喉关所致。以咽痛剧烈,发热,吞咽困难,喉关红肿隆起为主 

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依据 

1、秋、冬二季易发病。以青壮年为多见。男性居多。多为单侧发病。 

2、突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疼,体温达38~40甚至以上。 

3、首见咽部干燥感,咽痛,吞咽时加剧,并可放射至同侧耳颞部。起病23日后,咽痛转 

为一侧,逐渐加剧,吞咽困难,痰涎外溢,语言含混,似口中噙物,并有开放性鼻音,口 

臭,张门困难,颈部僵直,头部倾向病侧。脓肿过大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4、前上型者患侧扁桃体向内下移位,舌腭弓前上及软腭红肿,悬壅垂水肿,偏向对侧; 

后下型者患侧咽腭弓红肿呈圆柱状,其后下咽侧壁粘膜红肿,局限性突起。肿胀最高点或 

波动感最明显处穿刺有脓。 

5、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 

辨证论治 

一、火毒攻喉证:咽痛较剧,痛连耳窍,吞咽困难,咽部粘膜红赤,一侧软腭红肿突起, 

患侧喉核向内移位,悬壅垂被挤向对侧,颌下臖核肿痛,高热头痛,口渴口臭,尿黄便 

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滑数。清胃利喉、解毒散痈。802、清咽利膈汤加减。 

二、热盛酿脓证:咽痛剧烈,汤水难下,痰涎壅盛,喉关紧闭,颌下臖核肿大,压痛明 

显,患侧软腭咽腭弓后方咽壁红肿高突,触之顶部软陷,或呈黄白色,穿刺可抽出脓汁, 

高热烦渴,尿黄便秘,占质红紫,苔黄干,脉滑数。清热排脓。262、仙方活命饮加减 

三、阴虚邪恋证:脓肿已溃,或已切开排脓,疼痛大减,局部红肿明显消退,但疮口尚未 

愈合,脓水减少,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舌质红,干而少苔,脉细数。滋阴清热托毒。 

237、四妙勇安汤加减。 

其他治疗 

1、早期可配合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 

2、脓肿形成,可以穿刺针穿刺抽脓,然后注入庆大霉素或林可霉素。脓肿较大,或自溃 

而疮口小者,于疮顶切开,彻底排除积脓,以后每日撑开切口排脓,直至脓净。 

3、含漱、含药、吹药等疗法,参见16.30.1急乳蛾及16.31喉痹相关内容。 

4、复发性喉关痈,应及早行扁桃体摘除术。

16.32.2里喉痈 

里喉痈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咽后脓肿。 

里喉痈之名首见于第一版《中医喉科学讲义》。 

里喉痈指因邪毒壅盛,客于喉底所致。以咽痛剧烈,高热,颈项转动不利,喉底红肿隆起 

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依据 

1、常发于冬、春二季。婴幼儿患者多见,3岁以内约占所有病例的80%。发病急,一般2 

~3日即已成脓。 

2、初起有恶寒发热,咽痛,吞咽困难。婴幼儿以拒食或不肯吮乳、乳汁反呛为主要表 

现,日渐加剧,浯言含混,可伴有呼吸困难,鼾声重,易惊醒。 

3、检查见患儿颈项僵直,向一侧偏斜,转头时肩身躯干一同转向。一侧咽后壁向前膨 

隆,靠近或推挤软腭咽峡,表面光滑,充血。颌下及颈侧臖核肿大压痛。如已疑及本病, 

检查时须在仰卧垂头位进行,以防脓肿破裂引起窒息。 

4、颈部侧位X线片示咽后壁增厚,或可见液于面,但颈椎无异常。CT扫描可示脓腔的存 

在。 

5、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脓液培养可发现化脓性细菌。 

辨证论治 

参见16.32.1喉关痈。 

其他治疗 

1、一旦确诊,即应及早在仰卧垂头位切开排脓或穿刺抽脓。 

2、予足量广谱抗生素。 

3、含漱、含药、吹药等疗法,参见16.30.1急乳蛾及16.31喉痹相关内容。 

16.32.3颌下痈 

颌下痈又称侧喉痈、夹喉痈、兜腮喉痈、锁喉痈。颌下痈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咽旁脓肿。 

颌下痈其名出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 

颌下痈指因邪毒壅盛,客于颌下所致。以咽痛剧烈,发热,吞咽不利或汤水难下,颌下红 

肿高突,喉核及咽壁推向对侧等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诊断 

1、常继发于鼻咽、口咽的急性感染及喉关痈。 

2、局部症状以咽痛、颈痛与吞咽痛为主,头部活动和张口时痛剧,放射至耳颞部。患侧 

颈项强直,转动困难。 

3、全身症状明显,寒战,持续性高热,头痛出汗,迅速呈衰竭状表现。 

4、患侧颈部肿胀发硬,压痛明显,但无波动感。患侧扁桃体与咽侧壁同时突向咽腔,充 

血却不显著。脓肿限于茎突前间隙者,还见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腮腺区肿胀明显,延及 

颌下区,皮肤潮红。脓肿限于茎突后间隙者,无张口困难与牙关紧闭,但咽侧壁肿胀或蔓 

延至梨状窝,可有呼吸困难。 

5、颈侧位X线片可见气管向前方移位。颈部CT扫描可见炎性肿胀区及脓腔。 

6、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辨证论治 

参见16.32.1喉关痈。 

其他治疗 

1、予足量广谱抗生素。 

2、颈部敷357、如意金黄散或涂860、紫金锭。 

3、脓肿形成后,及时切开排脓,每日更换引流条及敷料,抗生素溶液灌洗脓腔,直至疮 

口愈合。 

4、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输新鲜血。 

16.32.4上腭痈 

上腭痈又名悬痈、口中悬痈。上腭痈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上腭脓肿。 

上腭痈之名出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上腭痈若葡萄形,少阳二焦积热成,舌难 

伸缩鼻红涕,口难开合寒热增。” 

上腭痈指因邪毒炽盛,客于上腭所致。以咽痛剧烈,吞咽困难,上腭红肿高突为主要表现 

的痈病类疾病。 

依据 

1、起病急,进展快。 

2、上腭部肿痛,甚则剧痛,吞咽困难,口中痰涎壅盛,甚则张口难合,汤水难下。 

3、检查见上腭部红肿隆起或如半球形,肿物倒垂于口腔抵舌,偏于一侧,触之硬痛,若 

成脓则触之有波动感。若因牙病所致者,肿处多位于病变牙龈内侧处,溃脓后常形成瘘管 

难以愈合。 

4、伴恶寒发热,便秘等症。 

5、外周血象显著增高。 

辨证论治 

一、火毒攻喉证:咽痛剧烈,痛连耳窍,吞咽困难,咽部粘膜红赤,上腭红肿突起,张口 

难闭,吞咽困难,口中痰涎壅盛,高热头痛,口渴口臭,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厚,脉 

洪数或滑数。清胃利喉、解毒散痈。262、仙方活命饮 加黄连、黄芩、大黄。 

二、正虚毒恋证:病程已长,上腭一侧溃疡成瘘,时有稀脓溢出,溃处触之微痛,吞咽障 

碍,口中时有痰涎,神疲乏力,纳差,易汗,舌淡,苔厚黄白,脉缓弱。补气托毒。 

314、托里消毒散加减。 

其他治疗 

1、痈初起未成脓时,以冰硼散吹或涂患处,4-5次/日,已溃后,吹锡类散,615、珠黄 

散之类。 

2、脓肿形成后,及时切开排脓,每日更换引流条及敷料,抗生素溶液灌洗脓腔,直至疮 

口愈合。 

3、无论已溃未溃,宜用银花、甘草之类煎汤含漱,清洁口腔。 

4、因牙齿病变所致者,在病瘥后,即应彻底治疗患牙,以免再发本病。 

5、放血疗,双侧耳垂放血,1次/日;少商、商阳刺血,1次/日。 

16.31喉痹

喉痹 

喉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慢性咽炎、慢性咽炎。 

喉痹病名最早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素问..厥论》曰:“手明阳少阳厥逆,发喉痹, 

嗌肿。” 

喉痹指因外邪犯咽,或邪滞于咽日久,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灼,咽部气血不 

畅所致。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咽部疾病。 

依据 

一、可分为急、慢性二型。 

二、急性型、急喉痹具有以卜特征: 

1、多发于秋、冬、春三季。 

2、常以受凉为诱因。 

3、起病较急,始有咽部灼热发于、粗糙不适感,继而咽痛逐渐加重,空咽时更甚,可放 

射至双侧颈及耳部,吞咽唾液时咽痛重于吞咽饮食。 

4、可有发热恶寒、头痛、全身不适,可伴有咳嗽、声嘶等症。 

5、检查见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肿胀、色深,尤以咽侧壁明显,咽腭弓粘膜肿胀突出,咽 

部分泌物增多,咽后壁淋巴滤泡充血肿胀,可同时存在扁桃体充血、软腭红肿。可有颌下 

核肿大、压痛。 

三、慢性型、慢喉痹具有以下特征: 

1、常有急性喉痺反复发作史,或存在全身性慢性疾病。 

2、常与粉尘、刺激性气体接触,喜食辛辣,或言谈过多。 

3、多同时患有慢性鼻病及/或口腔疾病、腭扁桃体慢性炎症。 

4、症状不具特异性。常觉咽部干痒不适,有异物感,吞咽不利,晨起微痛,咽部痰多, 

喜作咯痰动作,刷牙时易恶心作呕。 

5、检查见咽后壁粘膜充血、色暗红,咽后壁小瘰增生,或附有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 

或见咽壁粘膜干燥、萎缩,上附痂皮。 

辨证论治 

一、风寒袭咽证:咽干微痛,吞咽不利,咽壁粘膜稍显暗红肿胀,恶寒微热,周身不适, 

头痛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寒利咽。181、六味汤 加牛蒡、苏叶、生 

姜。 

二、风热侵咽证:咽部灼热发干而痛,有异物感,吞咽不利,咽中痰多,咽壁轻度红肿, 

软腭肿胀,喉底小瘰红肿突起,发热恶风,头痛鼻塞,或有咳嗽,咯痰,舌尖红,苔黄 

白,脉浮数。疏风清热利咽。901、疏风清热汤加减。 

三、胃火燔咽证:咽痛较重,吞咽不利,有梗塞感,咽部痰多而稠,咽壁红肿明显,喉底 

小瘰红肿高突,表面附有分泌物,喉核轻微红肿,颌下核肿大压痛,发热口干,尿黄便 

秘,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清胃利咽。802、清咽利膈汤加瓜蒌、射干。 

四、阴虚咽喉失濡证:咽部灼热发干,微有痛感,咽痒,如有痰液粘着感,午后尤甚,咽 

壁粘膜暗红少津,脉络曲张,小瘰增多,干咳少痰,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 

润咽。573、养阴清肺汤 加减。若兼肾阴虚症状者,用472、知柏地黄汤加减。 

五、气虚咽喉失充证:咽喉微干微痛,午前较著,时有痒感或痰粘感,易恶心作呕,喜少 

量温饮,咽壁淡红,脉络细曲,小瘰扁平色淡,或连成片状,面色不华,倦怠乏力,短气 

少言,易患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缓弱。益气利咽。423、补中益气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急性期含化草珊瑚含片、健民咽喉片或六神丸,慢性期含化铁笛丸、润喉丸、西瓜霜含 片。 

2、吹喉疗,用349、冰硼散或 350、冰麝散吹咽部,日数次。 

3、蒸汽吸入疗,急性期行药物超声雾化吸入,蒸汽吸入,或以咽速康气雾剂作吸入;慢 

性期吸入大佛喉露。 

4、含漱疗,常以复方硼砂液或口泰含漱,慢性期可口噙淡盐水,时时鼓漱之。持续20- 

30分钟,每日数次。 

5、配合物理疗法。 

6、急性期可予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者应用适量抗生素。 

7、咽后壁或舌根淋巴滤泡增生明显而成团块状者,可予微波、冷冻、激光治疗,或行烙 

法。也可以10%硝酸银烧灼之。 

16.30乳蛾 

16.30乳蛾 

乳蛾即西医学所说的急、慢性扁桃体炎。可以发展成病灶性扁桃体炎,并发心瘅、心痹、 

皮水、三痹及其他一些全身性疾病。 

乳蛾之病名见于《儒门事亲》卷三。并分为单乳蛾、双乳蛾。 

乳蛾指因邪客喉核(腭扁桃体),或脏腑虚损,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以发热,咽 

痛,喉核红肿胀大,形如乳头或蚕蛾,或表面有黄白色脓点,或喉核肥大、质硬、暗红等 

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病。 

乳蛾临床主要分为急乳蛾、慢乳蛾和石蛾。 

16.30.1急乳蛾 

急乳蛾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扁桃体炎。可并发心瘅、心痹、皮水、三痹等病。 

急乳蛾指因风热邪毒侵袭喉核所致。以发热,喉核急发红肿疼痛,状如乳蛾或蚕蛾为主要 

表现的咽喉疾病。 

依据 

1、春秋两季发病率高。青少年易患病,50岁以后发病者甚为少见。 

2、以受凉、劳累、烟酒过度等为常见诱因,具有一定传染性。 

3、发病突然,有全身不适,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全身症状,体温达38~40甚至以上, 

婴幼儿还可以出现抽搐。 

4、局部先有咽喉干燥感,随之出现咽痛,吞咽时加剧,妨碍进食,并可放射至同侧耳颞 

部,或伴有耳鸣和听力减退。 

5、检查见咽部粘膜鲜红,扁桃体明显红肿,隐窝开口处或其邻近粘膜下有脓点,甚至融 

合成片状假膜,但不超出扁桃体范围,假膜易拭去,假膜下无渗血创面。多伴有同侧颌下 

核肿痛。 

6、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 

辩证论治 

一、风热侵咽[喉]证:病初起,咽喉灼热疼痛,吞咽不利,咽部粘膜红赤,以喉核为著, 

并显肿胀突起,恶寒发热,头身不适,或有咳嗽、鼻塞、声嘶,舌尖红,苔薄黄,脉浮 

数。疏风清热利咽。901、疏风清热汤加减。 

二、风寒袭咽[喉]证:恶寒微热,头痛,无汗,咽喉疼痛,吞咽不利,咽喉粘膜微红,鼻 

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寒利咽。181、六味汤 加牛蒡子、苏叶、生姜。 

三、热毒攻喉证:咽痛甚,吞咽时加剧,妨碍进食,痛连耳窍,喉核红肿显著,表面有脓 

点或假膜,颌下核肿大压痛,发热面赤,口渴喜饮,口臭,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厚, 

脉滑数。清热解毒利咽。802、清咽利膈汤加赤芍,配服182、六神丸。 

其他治疗 

1、复方硼砂液或口泰含漱。 

2、噙化疗,含服健民咽喉片、草珊瑚含片、六神丸或铁笛丸,日数次。 

3、用615、珠黄散, 912、锡类散,349、冰硼散 ,吹咽部,日数次。 

4、用吴茱萸末,鸡蛋清调,敷于涌泉穴。 

5、用皂角刺15克,煎沸,盛于茶具,患者张口近之,熏其热气,移时再煎再熏。 

6、使用有效抗生素。 

16.30.2慢乳蛾 

慢乳蛾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扁桃体炎。可并发心瘅、心痹、皮水、三痹等病。 

慢乳蛾多因急乳蛾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以致脏腑失调,虚火上炎所致。以喉核常溢少量 

脓液,微红微肿,咽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病。 

依据 

1、多见于青少年。多有反复急性发作病史,春秋两季发病率高。 

2、常觉咽部不适,咽干,咽痒或轻痛,刺激性咳嗽。 

3、常易患伤风感冒。可有口臭,有些患者可出现呼吸不畅、吞咽及言语障碍。儿童患者 

可有消化不良、头痛乏力、低热等症。 

4、检查见扁桃体暗红而不光滑,有瘢痕。挤压时隐窝开口处溢出脓栓为极具特征性的诊 

断指征。多伴有腭弓上分边缘水肿,肥厚、粘连,或扁桃体周围脓肿溃破后的瘢痕遗迹。 

辩证论治 

一、阴虚咽喉失濡证:咽干不适,痒涩微痛,或有口臭,喉核暗红肿硬,表面不平滑,或 

可挤出脓栓,于咳少痰,手足心热,精神疲乏,头晕耳鸣,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滋阴利咽。573、养阴清肺汤 合 472、知柏地黄汤 加减。 

二、气虚咽喉失充证:咽部不适,有异物梗塞感,喉核淡红或微暗,稍肿胀,表面瘢痕较 

多,面色不华,常患感冒,咳吐少许稀痰,语音低沉,肢软乏力,食欲较差,舌质淡而 

胖,苔白,脉缓。益气利咽。423、补中益气汤 加减。 

三、瘀(血痹)阻咽喉证:咽喉梗阻,吞咽不畅,言语含混,鼻呼吸受限,喉核肥大甚 

著,触之柔软,舌暗红或有斑点,苔薄白,脉弦涩。逐瘀利咽。690、消瘤丸加减。 

其他治疗 

1、山豆根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2、玄参、生地黄、山楂各15克,水煎服,1剂/日。 

3、手术治疗,持续不愈,或反复急性发作,妨碍呼吸及吞咽,或已成为病灶者,宜手术 

治之,可选用微波,冷冻疗法或切除手术。 

16.30.3石蛾 

石蛾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小儿扁桃体的过度生理性肥大,也包括部分增殖型慢性扁桃体 炎。 

石蛾之病名见于《喉科秘旨》等书。 

石蛾指因小儿脏腑柔弱,气血凝滞咽喉所致。以小儿喉核肥大石硬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 病。 

依据 

1、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多见于幼儿。 

2、双侧性。 

3、一般无明显自觉痛苦,仅觉咽喉梗塞不利,可致吞咽不利,语言含混,鼻呼吸受阻, 

睡眠鼾声较甚,张口呼吸。 

4、检查见扁桃体淡红,明显肥大,甚至两侧扁桃体在中线靠拢,触之柔软,隐窝口清晰 

洁净,挤压时无脓栓溢出。 

辨证论治 

痰瘀互结证:咽喉梗塞,吞咽不畅,言语含混,鼻呼吸受限,睡眠鼾声较甚,张口呼吸, 

喉核肥大甚著,触之柔软,舌质暗红或有斑点,苔薄白,脉弦涩。逐瘀利咽。690、消瘤 

丸加减。 

其他治疗 

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过度肥大的扁桃体引起呼吸受阻明显,鼾声较剧时,宜以手术切 

除,多用挤切法,或以微波疗治之。 

16.29颃颡岩

16.29颃颡岩 

颃颡(颃,音“航”;颡,音“嗓”)岩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鼻咽癌。 

颃颡岩指因正虚邪实,邪毒结聚颃颡(指咽后壁上的鼻道),日久逐渐恶变而成,以鼻 

衄,头痛耳鸣,颈部出现恶核为主要表现,发生于颃颡部位的癌病类疾病。 

依据 

1、男性患者多见。中年易发病,但各年龄组患者均可见到。最多见于中国华南数省,尤以 

广东发病率最高。有家族聚集现象。 

2、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无特异性,以涕血、痰血、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头痛、患侧 

面部麻木、上睑下垂、眼球外展受限等为常见初诊症状。晚期可出现口眼歪斜,吞咽困 

难,声嘶。 

3、多数患者较早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而以颈部肿块就诊。 

4、鼻咽镜检可见局部有肿块,多发生于咽隐窝、鼻咽顶侧壁、顶前壁等处,表现为菜花 

状、结节状肿块,或呈弥漫性膨隆的粘膜下型。 

5、鼻咽肿块活检可确诊,绝大多数为低分化型鳞癌。颈部肿大淋巴结细针穿刺抽吸活检 

多为转移性低分化鳞癌。 

6、EB病毒相关性免疫血清学与免疫组化以及EB病毒DNA检测阳性。 

7、鼻咽CT扫描示鼻咽部有肿块,且可显示其肿块大小、浸润范围、破坏程度。 

辩证论治 

一、气滞痰凝咽喉证:病变初起,鼻咽肿块甚小或不十分明显,除偶有涕血或痰血外,无 

明显其他不适,舌淡红或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或缓。行气祛痰。780、清气化痰丸加 减。 

二、痰瘀互结证:鼻咽肿块较大,常有涕血、痰血,并有耳鸣、耳内闷胀、头痛,胸闷吐 

痰,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或细涩。祛痰化瘀、软坚散结。287、加味四物二 陈汤。 

三、热毒蕴结证:鼻咽肿块明显,有坏死或小溃疡,常涕唾脓血,气息秽臭,头痛剧烈, 

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喜冷饮,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数。清热解毒。 

647、柴胡清肝汤加减。 

四、正虚毒恋证:经放疗或化疗后,鼻咽肿块缩小或消失,但咽部粘膜红肿发干,鼻膜红 

赤、咽干口渴,神疲乏力。易汗,尿黄便结。扶正解毒。31、八珍汤 加减。或用672、 

益气养阴方。 

其他治疗 

1、放射治疗为首选疗法,可适当配合化疗。较小的复发病灶,可用手术治疗。 

2、放射治疗中及治疗后,应常行鼻腔清理、鼻腔灌洗,并用复方薄荷油、链霉素等滴鼻。 

16.28鼻腔异物 

16.28鼻腔异物 

鼻腔异物又名异物入鼻。本病西医学同名。 

《诸病源候论..食诸物误落鼻内候》:“颃颡之间,通于鼻道,气入有食物未及下喉,或因 

言语,或因嚏咳而气则逆。故食物因气逆者,误落鼻内。” 

鼻腔异物指因异物误入鼻腔,以鼻塞、鼻痒、喷嚏,流鼻涕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依据 

1、多发生于幼儿,一般为单侧发病有异物入鼻史,但在幼儿病史多不详。 

2、自觉患侧鼻塞,鼻内疼痛不适或刺痒,涕多,某些较小异物初入腔时,可引起喷嚏频 

作,异物停留时间较久者,可出现单侧鼻腔流脓涕,或涕中夹血,并有臭味。 

3、鼻镜检查见鼻腔有异物停留,时间较久者,可见鼻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有多量粘液或 

脓性分泌物潴留。异物长期停留不出时,可致肉芽增生而将异物包裹,但触之有硬核感 

觉。 

4、个别病史不清的幼儿患者,异物长期停留鼻内,为分泌物及炎性组织包埋,有误诊为 

恶性病变的可能,应注意仔细鉴别。 

治疗方法 

一、取出异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直接将异物经前鼻孔取出。对于细小的扁长或不规则 

形异物,可在前鼻镜下直接钳取。若为圆球形异物如豆类、钢珠等,应以异物钩从异物上 

方向后下钩住异物,向前用力,由前鼻孔钩出。千万小心不要将异物推进咽部,以免落至 

气管或支气管内,对于较大难经前鼻孔取出的异物,则应在仰臥垂头位下将异物推入鼻 

咽,再小心经口取出。某些小儿患者,前鼻镜检查均难合作,可抬起患儿鼻尖,直接观察 

异物位置,再用异物钩直接钩取。 

二、异物取出后,鼻腔滴用1%麻黄素溶液及抗生素滴鼻液。 

三、鼻腔异物继发鼻腔与鼻窦染毒,而致局部红肿疼痛酿脓等火毒犯鼻证者,应泻火解 

毒。用132、五味消毒饮加减。 

16.27鼻损伤 

16.27鼻损伤 

鼻损伤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鼻外伤。 

《证治准绳..损伤门》:“凡两鼻孔伤凹者,可治。血出无妨;鼻梁打扑跌磕凹陷者,用补 

鼻膏敷贴;若两鼻孔开孔窍,用封口药罨伤处,以散血膏贴之退肿。” 

鼻损伤指因遭受外力撞击等所致。以鼻部瘀肿,皮肉破损,鼻梁骨折或鼻衄等为主要表现 

的损伤类疾病。 

依据 

1、依据有鼻部外伤史。 

2、轻者仅为鼻部软组织挫伤,表现鼻部皮肤青紫肿胀,甚至延及眼睑有局部疼痛和压 

痛,或伴有鼻衄。 

3、外力较猛或有锐器伤,可致鼻部挫伤,表现鼻部皮肤破损,有裂口及出血,常有鼻 

衄。 

4、较猛之顿挫伤可致鼻骨骨折,表现鼻梁歪斜、凹陷,或两侧鼻背不对称,有压痛,可 

触及骨擦感及骨片异常活动感,一般都有鼻衄,鼻骨X线片可见骨折线及骨断片移位征。 

辩证论治 

一、气血瘀滞鼻窍证:鼻部挫伤,鼻骨骨折初期,鼻部瘀血肿胀疼痛。活血行滞。584、 

活血止痛汤 加减。 

二、血瘀动血证:鼻部挫裂伤,裂口出血或鼻衄。化瘀止血。632、桃红四物汤加丹皮、 

仙鹤草、白及。 

三、血瘀化热证:鼻部挫裂伤,伤口红肿疼痛,或有微热,舌红苔黄,脉弦数,化瘀清 

热。632、桃红四物汤 合 132、五味消毒饮 加减。 

四、瘀血内阻证:鼻骨骨折中期,局部肿胀趋消,但骨痂尚未形成。活血祛瘀生新。 

198、正骨紫金丹 加减。 

五、血虚挟瘀证:鼻骨骨折后期,局部外观于正常,但骨折愈合尚未牢固,头晕头痛,面 

白,舌淡紫或有斑点。活血养血、强筋壮骨。38、人参紫金丹 加减。 

其他治疗 

1、挫伤初期在24小时内,可于患处冷敷,24小时后改行热敷,局部涂擦万花油、玉龙油 

等,若鼻中隔出现血肿,可穿刺吸血。 

2、如为挫裂伤,及时彻底清洗伤口,去除异物,仔细对位缝合。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 

1500单位,先皮试,注意过敏反应。 

3、对于鼻骨骨折,若无明显的骨折片移位,可不作局部处理。如有骨折片移位,应尽早 

行鼻骨复位术。 

16.26鼻血瘤 

16.26鼻血瘤 

鼻血瘤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鼻腔与鼻窦血管瘤、出血性鼻息肉、鼻咽纤维血管瘤。 

鼻血瘤之名见《外台秘要》,乃指体表血瘤。《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 

学》方有鼻乃鼻咽血瘤病名记载。 

鼻血瘤指因先天原因,或后天损伤,使鼻腔血络瘀滞所致。以鼻腔赘生血络缠绕的赤色扁 

平肿块,触之易出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依据 

1、多发于青、中年。 

2、好发部位依次为鼻中隔、外鼻皮肤、下鼻甲、上颌窦、鼻骨、中鼻甲、筛窦等。 

3、常见症状为单侧进行性鼻塞,可发展为双侧鼻塞。反复鼻衄为突出表现,但出血量可 

以不多。 

4、肿瘤较大者可出现面部畸形,眼突、眼球移位、复视、视力障碍,腭部膨隆,头痛等 

症。 

5、X线片可显示骨质破坏。易误诊为恶性肿瘤。CT扫描可见其大小及侵犯范围,有明 

显增强影。 

辩证论治 

一、气血瘀滞鼻窍证:鼻衄常发,量或多或少,检查可见鼻腔有暗红色血瘤,或有口苦咽 

干,胸胁不适,舌质红,苔黄白或黄,脉弦数或细数。祛瘀通鼻。653、逍遥散 合  

239、四物汤加减。 

二、瘀热内郁证:鼻塞,常有衄血,量多少不一,检查血瘤鲜红,或有溃烂结痂及脓血, 

口干喜饮,气息秽臭,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化瘀通鼻。735、 

黄苓汤 合703、调胃承气汤加减。 

其他治疗 

1、出血者,先行鼻腔填塞止血,无效者可行供血血管结扎术。 

2、瘤体小者,可行激光烧灼术、冷冻术或微波凝固术。瘤体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16.25鼻窦痰包

16.25鼻窦痰包 

鼻窦痰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鼻窦囊肿。 

《外科正宗》:“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舌下,结而匏肿,绵而不硬。”此处乃借用其 

名于鼻窦的相似性质病变。 

鼻窦痰包指因湿热痰浊蕴结,熏蒸头面鼻窍所致。以鼻塞,嗅觉障碍,头昏胀闷,鼻内泌 

出蛋清样涕,或按压局部胀痛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鼻部痰包类疾病。 

依据 

1、男性易发病,以青、中年人居多。 

2、发于筛窦者最多,其余依次为额窦、上颌窦、蝶窦。 

3、囊肿长大后,可累及邻近鼻窦,并可侵犯至对侧窦腔,病情进展缓慢,但呈进行性加剧。 

4、常有鼻塞、流涕、嗅觉障碍等症状,或有反复单侧鼻溢淡黄色水样涕表现。部分患者 

早期可有眼球外移、复视、眼痛、流泪等症,甚者可见突眼、视力障碍、头痛等症。 

5、额、面部逐渐膨隆,压之有如破蛋壳或乒乓球样感觉。 

6、鼻腔检查可见其顶壁或外侧壁隆起,鼻腔膨隆处穿刺可抽出淡黄色囊液。 

7、鼻窦X线或CT扫描,可显示囊肿部位,大小及侵犯范围。 

辩证论治 

一、痰聚鼻窍证:鼻通气不畅,常有粘性涕,鼻腔顶或侧壁突出,頟与面部隆起,压之有 

乒乓球样感,可兼身倦体重,头晕胀而沉,咳吐稀痰,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缓。祛风 

化浊通鼻。282、加味二陈汤加减。 

二、痰热犯鼻证:鼻塞,时流黄浊涕,鼻腔顶、侧壁膨隆,粘膜色红,鼻腔有脓性分泌 

物,额、面部隆起,可有压痛,头胀头痛,流泪,咳吐黄痰,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或数滑。清热化痰通鼻。 732、黄连温胆汤加减。 

其他治疗 

1、确诊后,择时手术摘除。也可行窦内窥镜下摘除手术。 

2、合并感染者,应予抗菌消炎药物。 

16.24鼻息肉 

16.24鼻息肉 

鼻息肉又名鼻痔。本病西医学同名。 

鼻息肉之病名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肺脉急甚为癲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 

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 

鼻息肉指因湿热邪毒蕴结鼻窍所致。以鼻塞日久,鼻窍内见有表面光滑、半透明、触之柔 

软而不痛的赘生物,有碍气息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小数高龄患者可以发生恶变。 

依据 

1、常有鼻渊或鼻鼽反复不愈病史,多见于成年人,少数小儿亦可发病。 

2、鼻塞为主症,系持续性,呈进行性加剧,常流脓涕或粘涕咽部痰多。 

3、鼻腔内有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有蒂而可拨动之赘生物,触之不易 

出血且无痛感,可单发性,但常多发性,可后垂至鼻咽部。日久病甚者,可致外鼻变形而 

呈蛙鼻外观。喜挖鼻孔伴有感染者,赘生物色红赤而粗糙,可有出血。 

辩证论治 

一、痰热犯鼻证:进行性、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常流黄浊涕,鼻粘膜暗红息肉色偏 

红,鼻腔积有较多黄脓涕,头胀痛,口苦咽干,溺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脉数或滑数。清热化痰通鼻。416、辛夷清肺饮 加减。 

二、痰聚鼻窍证:鼻塞,常有粘白浊涕,鼻粘膜色淡,息肉灰白,中甲水肿呈弥漫性息肉 

变样,鼻腔多粘液涕,头晕头胀,咳吐粘白痰,面色淡白,易感冒,倦怠身重舌质淡,苔 

白或白腻,脉缓或兼滑。祛痰化浊通鼻。282、加味二陈汤加减。 

三、肺热熏鼻证:鼻塞,嗅觉减退,流涕黄浊,息肉色淡红,头晕头痛,咽干不适,舌质 

红,脉数。清热宣肺。416、辛夷清肺饮 去甘草、加赤芍、海藻、石菖蒲、车前等。 

其他治疗 

1、局部治疗可参照16.23鼻渊。 

2、较小之息肉可在其根蒂部注射无水酒精或内痔散,促其硬化萎缩或脱落。 

3、较弥散之早期息肉样变,可于病变处敷用759、硇砂散,466、明矾散等,或用枯矾、 

硇砂、苦丁茶各等份,共研极细末,吹患处,促其消退。 

4、已长大或较广泛之息肉,宜予手术摘除,手术创面可敷759、硇砂散或466、明矾散。 

16.23鼻渊

16.23鼻渊 

鼻渊又名脑漏、脑砂、脑崩、脑渊鼻渊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慢性化脓 

性鼻窦炎。 

鼻渊之名出《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鼻渊指因外邪侵袭,或脏腑蕴热,蒸灼鼻窍,或因脏腑虚损,邪留鼻窦所致。以鼻流浊涕 

量多,鼻塞,嗅觉减退,头晕胀闷,鼻道有脓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可以发展成严重的颅 

内并发症。 

依据 

1、儿童患者居多。多以感冒为发病诱因。 

2、有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者常为单个鼻窦患病,慢性者我为数窦或全鼻窦同时患病。 

3、急性者发病迅速,病程较短。急起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患窦局部疼痛,鼻塞,流 

脓涕,嗅觉障碍等症。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明显,患鼻窦开口所在鼻道有多量脓性分泌 

物,患窦局部压痛明显。 

4、慢性者以长期流脓涕不止或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常有鼻塞。检查见鼻粘膜暗红肿 

胀,中甲水肿,中道及/或嗅裂有脓。或有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症。 

5、体位引流法可助判断脓液来自何窦。 

6、上颌窦穿刺有利于上頜窦炎的确诊。 

7、X线片可示患窦密度增高。 

8、鼻窦CT扫描可显示粘膜肿胀程度、有无息肉样变及积脓。 

9、急性发作时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加。 

辩证论治 

一、风热犯鼻证:鼻塞、涕多,色白或为黄粘涕,嗅觉减退,或出现头面部疼痛,鼻粘膜 

红肿,中鼻甲肿胀,中鼻道或嗅裂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局部可有压痛或叩痛,可有发热恶 

寒,头痛,咳嗽,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解表清热、疏风通鼻。766、银翘散 

合 385、苍耳子散加减。 

二、胆经郁热证:涕黄浊而量多,有臭味,鼻塞甚,头痛较甚,鼻粘膜红赤肿胀,中鼻甲 

尤甚,鼻腔积留黄绿脓,源于中鼻道或嗅裂,患窦局部压痛明显,发热,口苦咽干,头昏 

目眩,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清胆利鼻。219、龙胆泻肝汤 加减。 

三、湿热蒸鼻证:涕黄浊,常流不止,鼻塞,嗅觉不敏,鼻粘膜红肿,中鼻道或嗅裂有多 

量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头晕重胀,体倦不适,纳差腹胀,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 

数。清热化湿通鼻。610、除湿汤 合 385、苍耳子散加减。 

四、气虚鼻窍失充证:常流浊涕或粘浊涕,缠绵不愈,或反复发作不已,鼻通气不佳,嗅 

觉较差,鼻粘膜暗红,鼻甲肿胀,尤以中甲水肿明显,或有息肉样变,头晕不爽,体倦乏 

力,健忘,恶风自汗,咳吐痰稀,面色萎黄或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益气煦鼻。 

423补中益气汤  合 385、苍耳子散加减。 

其他治疗 

1、急性期用广谱抗生素,宜剂量大,疗程长。牙源性者配合甲硝唑或替硝唑。 

2、鼻腔局部用药,1%麻黄素滴鼻,并配合应用抗菌消炎滴鼻液。或用复方鹅不食草液、 

50%鱼腥草液,交替滴鼻。滴鼻宜取仰卧垂头或侧头位滴药,以利药液直达鼻窦开口处。 

慢性患者,不宜长期连续应用鼻粘膜收缩剂。或用鱼石散吹鼻。 

3、急性或亚急性期可配合理疗。 

4、慢性上颌窦炎或感染症状得到控制的急性上颌窦炎,可行上颌窦穿刺冲洗灌药术。 

5、负压置换疗,适用于同时存在多窦慢性炎症患者。 

6、常服鼻炎片配423补中益气汤 ,或服 957、藿胆丸。 

7、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必要时据病情行手术治疗。 

16.21鼻槁 

16.21鼻槁 

鼻槁又名鼻藁、鼻槁腊、鼻干燥。鼻槁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鼻 

硬结病。 

鼻槁病名出《灵枢..寒热病》:“皮寒热者,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 

之络,以补手太阴。”《难经..五十八难》亦云“....毛发焦,鼻槁。” 

鼻槁多因脏腑虚弱,鼻窍失养所致,以鼻内干燥、鼻腔宽大,鼻气恶臭,肌膜萎缩,结 

痂,嗅觉减退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依据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逐渐加重,多见于女性,气候干燥、寒冷、环境空气污染、体质 

虚弱等因素容易发病。 

2、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型。原发性者多发生于幼年,双侧性,病情逐渐加剧。继发 

性者多发生于成年,常为单侧性,其病情依鼻腔原发病变程度而异。 

3、自觉鼻中干燥,鼻塞,嗅觉不敏或丧失,无涕或少涕,痰中常有血迹,或易发鼻衄, 

原发性者鼻内臭气明显,但患者本人不自觉,并常伴有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或咽痒不 

适、干咳、音哑等症。 

4、检查可见鼻腔宽大,肌膜萎缩、干红而粗糙,表面覆有多量干结脓痂,痂下粘膜易出 

血。鼻腔积有色黄绿之浓稠分泌物。重者咽后壁粘膜干红发亮,失去正常粘膜之润泽,严 

重者可在喉、气管粘膜见到类似病变。轻者仅有鼻粘膜干红粗糙,无鼻甲组织萎缩性病变 

外观。 

5、X线攝片检查可见到副鼻窦有慢性炎症表现。 

辩证论治 

一、燥伤鼻窍证:鼻干燥不适,鼻息热,嗅觉不敏,无涕或涕中带血,鼻臭明显,鼻粘膜 

干红,表面脓痂较多,口苦咽干,干咳少痰,溺黄便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清燥润 

鼻。794、清肺通窍汤加减。 

二、阴虚鼻窍失濡证:鼻中干燥,灼热,嗅觉减退,涕中常夹血,鼻内肌膜萎缩,鼻腔宽 

大,痂皮较多,或有咽痒,干咳、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润鼻。827、清燥救肺 

汤加减。 

三、气虚鼻窍失充证:鼻干不适,嗅觉减退,鼻涕少而腥臭,常出微黄痂皮,鼻腔粘膜萎 

缩较甚,干而色淡,痂皮多而微黄或浅绿,并有头晕重,语音低沉,疲倦乏力,纳差腹 

胀,舌淡,苔薄白,脉缓弱。益气煦鼻。423补中益气汤 合 239、四物汤加麦冬、五味 

子等。 

其他治疗 

1、常以油剂滴鼻,以润滑鼻腔粘膜,如复方薄荷油、石蜡油、鱼肝油滴剂、新鲜洁净麻 

油、蜂蜜等。 

2、配合应用链霉素滴鼻液、鱼腥草溶液等滴鼻。 

3、以生理盐水,1%-3%碳酸氢钠溶液,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温盐水灌洗鼻腔,1次 

/日。 

4、鼻腔离子透入疗法。 

5、冰片6克,煅鱼脑石3克,共研末,吹入鼻中。 

6、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手术治疗,如鼻腔缩窄术等。填充材料可用自体骨或软 

骨、硅胶、生物陶瓷等。 

16.20鼻窒

16.20鼻窒 

鼻窒又名鼻塞、鼻齆、齆鼻等。鼻窒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鼻炎。 

鼻窒之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小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 

鼻窒。” 

鼻窒是指脏腑虚弱,邪滞鼻窍所致,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交替鼻塞,反复发作,下鼻 

甲肿大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依据 

1、男性患者多见,小儿尤易患病。病程较长,常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或长期滴用鼻粘 

膜收缩剂病史。 

2、主要症状是久患鼻塞。可分为单纯性与肥厚性二型。单纯型者呈间歇性和交替性鼻 

塞,具有动轻静重、热轻冷重,昼轻夜重等特点。肥厚型表现为持续性鼻塞。 

3、鼻分泌物增多,嗅觉严重减退,或有头痛,鼻塞久而甚者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 

力减退、疲乏、失眠、耳鸣、耳内闭塞感等症状。 

4、检查可见鼻粘膜充血肿胀,光滑湿润,触之柔软,对1%麻黄素溶液的收缩反应良好, 

鼻底积有粘性分泌物。肥厚型者则见鼻粘膜暗红肿胀,下甲表面凹凸不平,甚则呈桑椹 

状,触之韧性大对麻黄素收缩反应差。 

辩证论治 

一、肺虚邪恋证:间歇性、交替性鼻塞,时有粘白涕,鼻粘膜肿胀,色淡而光滑,收缩反 

应较好,可兼见头晕沉重,面色不华,易汗,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缓弱。补气祛邪、 

疏风通鼻。880、温肺止流丹加减。 

二、气虚鼻窍失充证:鼻塞涕粘,时轻时重,嗅觉减退,鼻粘膜肿胀,色淡,纳差,便 

溏,倦怠乏力,舌苔薄白,脉缓弱。益气煦鼻。423、补中益气汤加苍耳子、藿香、车前草。 

三、肺热熏鼻证:鼻塞呈间歇性,鼻粘稠色黄,头胀痛,嗅觉减退,下鼻甲粘膜红肿,咽 

干痛,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清热宣肺。385、苍耳子散加菊花、桑叶等。 

四、气血瘀滞鼻窍证: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音甚重,涕粘白或黄,鼻甲肿硬坚实, 

表面凹凸不平如桑椹,或呈息肉样变,收缩反应差,或有头痛失眠,舌暗红或有斑点,脉 

弦细。祛瘀通鼻。322、当归芍药汤加桃仁、红花、昆布等。 

其他治疗 

1、可间断应用0.5%-1%麻黄素溶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溶液滴鼻,以改善鼻腔通气,增进引流。 

2、长期滴用鼻粘膜收缩剂引起者,应停用收缩剂,可予生理盐水(或加适量ATP溶 

液)滴鼻,促进鼻粘膜纤毛功能的恢复。 

3、复方鹅不食草液、辛荑滴鼻液等交替应用,也可通鼻利窍。或以鹅不食草(95%), 

樟脑(5%)共为细末,每次以少许吹鼻,或薄包裹塞鼻,或猪牙皂角(去皮、弦、子) 

适量,为细末,吹入鼻中。 

4、鼻粘膜肿胀甚者,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作下鼻甲注射。 

5、鼻粘膜肥厚明显者,可用内痔散作下鼻甲注射(加等量1%利多卡顺),或行下甲粘膜 

电凝术,亦可行下甲微波治疗。 

6、双侧迎香穴电疗,或配合局部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7、常于鼻周穴位作按摩疗法。 

8、一般治疗不能缓解症状者,可行下鼻甲骨切除、下甲部分切除等手术疗法。 

16.19伤风鼻塞

16.19伤风鼻塞 

伤风鼻塞又名伤风。伤风鼻塞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鼻炎。 

伤风鼻塞病名正式见于《医林绳墨》卷七,谓:“又有触冒风邪,寒则伤于皮毛,而成伤风 

鼻塞之候。”《诸病源候论..解散病诸候》中有“解散鼻塞候”,曰:“肺主气,开窃于鼻,其冷 

滞结,气不宣通,故鼻塞。” 

伤风鼻塞是指因风寒或风热之邪壅塞肺系、犯及鼻窍所致。以鼻塞、流涕为主要表现的鼻 

病。易并发16.5耳胀,16.6耳闭,16.7脓耳,16.23鼻渊等病 

依据 

1、全年可发,但多见于秋季和冬春之交,气候变化不定的季节最易发病。起病急,病程较 短。 

2、初起自觉鼻腔异样感觉,鼻咽干痒,喷嚏常作,鼻粘膜潮红肿胀而干。多伴有畏寒、 

头痛、全身酸胀,食欲减退等症。 

3、继之出现鼻塞,流多量清稀涕。鼻粘膜红肿明显,鼻底有多量粘液性分泌物。可伴有 

发热、咽痛、头痛、周身酸楚等症,小儿可现高热。 

4、后期鼻塞加重致张口呼吸,流脓涕。鼻粘膜红赤肿胀明显,鼻底少许脓涕较多。可伴 

有咽痛、咳嗽、耳鸣等症。 

辩证论治 

一、风寒袭鼻证:鼻塞、喷嚏,流涕清稀,鼻音重,遇风寒则加重,鼻粘膜红肿不甚,鼻 

腔内分泌物较清稀,伴有恶寒,或有轻微发热,周身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疏 

风散寒通鼻。86、川芎茶调散加苍耳子等。 

二、风热犯鼻证:鼻塞,声音重浊,鼻气热,涕粘色黄或白,鼻粘膜红肿较甚,鼻腔内积 

有粘脓涕或脓性涕,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咳嗽不爽、口微干喜饮等症,舌尖红,苔黄 

白或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解毒。385、苍耳子散 合 766、银翘散加减。 

其他治疗 

1、通利鼻窍可选用1%麻黄素,或呋麻滴鼻液,2%链霉素滴鼻液,复方鹅不食草液等滴 

鼻,每次每侧2-3滴,维持鼻腔通气与引流。小儿宜用低浓度(0.5%)麻黄素溶液。 

2、可选用银翘解毒片、感冒清、感冒通、康泰克等药口服。 

3、适当配合用抗生素,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可针刺迎香、印堂、合谷、太阳、风池等穴。鼻塞流清涕,艾炙迎香、上星。 

5、辛夷研末,每次少量,吹入鼻中,2-3次/日。 

6、薄荷、樟脑蒸汽吸入,1次/日。 

16.18鼻疳

16.18鼻疳 

鼻疳又名鼻疮。鼻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鼻前庭炎、鼻前庭湿疹。 

鼻疳之名最早记载于《养生方..导引法》。《诸病源论..小儿杂病诸候》:“若鼻之状,鼻下 

两边赤,发时微有疮而痒是也,亦名赤鼻,亦名疳鼻。然鼻是肺气所通,肺候皮毛,其气 

不和,风邪客于皮毛,次于血气。夫邪在血气,随虚处而入停之,其停于鼻两边,与血气 

相搏成疮者,谓之 鼻也。” 

鼻疳、鼻疮是指多因风热湿邪上犯,熏蒸鼻窍肌肤所致。以鼻前庭皮肤红肿糜烂、结痂、 

痒痛,并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依据 

一、鼻疳: 

1、多见于小儿,且易反复发作。常有皮肤过敏病史。 

2、鼻孔皮肤痒甚了,有灼热感或微痛。初起时皮肤潮红肿胀,继而出现丘疹、水疱,破 

溃后有较多渗液,可结为厚痂。 

3、转为慢性则局部干痒,患处皮肤粗糙增厚或干裂,有结痂或鳞屑,触之痛甚。反复发 

作,经久不愈。 

二、鼻疮: 

1、多因鼻腔分泌物刺激或挖鼻引起。消渴病人易患病。 

2、自觉鼻孔灼热疼痛。鼻孔皮肤红肿,尤以外侧为著,可覆有干痂,触之痛甚。 

3、慢性者鼻孔干痒热痛,局部皮肤粗糙开裂,鼻毛脱落,或有干痂。反复发作。 

辨证论治 

一、肺热熏鼻证:鼻孔灼热疼痛,或有痒感,皮肤弥漫性红赤肿胀,轻度糜烂,溢少许脂 

水,结有脓痂。可有鼻塞流涕,微热口渴,鼻息灼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清热宣 

肺。736、黄芩清肺汤加桑白皮、生地、丹皮等。 

二、湿热蒸鼻证:鼻孔痒甚而灼热,微痛,多溢脂水,皮肤潮红肿胀,有水疱或糜烂,渗 

液多,疮面结厚痂,可有纳呆腹胀,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610、 

除湿汤加地肤子、白藓皮、栀子、苦参等。 

三、阴虚鼻窍失养证:鼻孔干燥、灼热且痒,有异物感,皮肤增厚,粗糙干裂,覆有结痂 

或鳞屑,痂下皮肤潮红,易出血,鼻毛脱落,或有咽干口燥,溲黄便结,舌质偏红,少 

苔,脉细数,滋阴润鼻。573、养阴清肺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急性期宜用温盐水或内服中药渣再煎水洗净患处,并作湿热敷,结痂多者宜以3%双氧 

水泡洗,软化后去除。 

2、局部涂敷皮康霜或皮炎软膏。渗液多者涂敷青蛤散(青黛、蛤粉)。 

3、急性期可酌情予以口服抗生素。 

4、可配合理疗。 

5、带须藕节(焙焦)15克、冰片1.5克,共研细末,吹鼻中。 

6、柳树皮30克,焙干为末,香油伴擦,治小儿鼻疳。 

7、苦参、枯矾各15克,生地黄汁适量,调匀涂敷。 

16.17久聋

16.17久聋 

久聋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感音神经性聋病程较长者。 

久聋之名出自《诸病源候论》。 

久聋是因脏腑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耳窍失养,或经脉阻痹,气滞血瘀所致。以听力渐 

退,病程长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依据 

1、病程在3个月以上。 

2、耳聋多为双侧性,听觉障碍较平稳,或缓慢加重。 

3、或有耳鸣、头晕等症。 

4、鼓膜正常,听力呈感音神经性聋。 

5、既往可有耳毒性药物用药史、急性传染病史、长期噪音接触史、头外伤史等。 

6、可伴有肾脏病、心脑血管病、血劳、体质虚弱等病症。 

辨证论治 

一、阴虚耳窍失濡证:耳鸣耳聋,鸣声尖细,入夜尤甚,听力渐减,房劳则重。伴头晕脑 

鸣,眼花,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滋阴濡耳。303、耳聋左慈丸加桑 

椹、麦冬、白芍、甘草;午后潮热或舌根黄者,加知母、黄柏。 

二、阳虚耳窍失煦证:久病耳鸣耳聋,鸣声细弱,入夜明显,或有头晕脑鸣,腰痛或腰膝 

酸软,面色淡白,畏冷肢凉,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舌淡嫩,脉沉迟无力。温补 

肾阳。432、补骨脂丸 加黄芪、白术。 

三、气虚耳窍失充证:耳鸣耳聋,有时略有好转,但逐年加重。并见倦怠乏力,少气懒 

言,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缓无力。益气通耳。673、益气聪明汤加黄精、 

白术、茯苓。 

四、心睥两虚证:耳呜耳聋,每干蹲位起立时突然加重,头部或耳内空虚发凉感,劳后加 

重。并见面色萎黄不华,倦怠少力,失眠多梦,心悸不宁。舌淡,脉细或弦细。补益心 

脾。230、归脾汤加黄精、何首乌、丹参、石菖蒲。 

五、血瘀耳窍证:久病耳鸣耳聋,聋鸣程度无明显变化或缓慢加重,舌质暗或有瘀脉弦细 

或涩。逐瘀通耳。715、通窍活血汤加丹参、归尾、柴胡。 

其他治疗 

1、体针、耳针、水针疗法,参照16.15聋哑。 

2、选配合适助听器。 

16.16暴聋

16.16暴聋 

暴聋又名卒聋、风聋、火聋、厥聋。暴聋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突发性聋、特发性暴聋。 

暴聋之名出自《内经》。如《素问厥论》说:“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 

暴聋是因脏腑失调,气血瘀滞,或邪毒壅盛,上犯耳窍所致。以单耳或双耳听力飘然减 

退,或伴眩晕、耳鸣等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依据 

1、原因不明。病程在3个月以内。 

2、多为单侧,极少导致全聋,一般无反复发作,有自愈倾向。 

3、突然发生耳聋,并在一小时或数天内迅速加重,达到高峰,伴耳鸣。 

4、部分患者伴有程度不等的眩晕,少数患者可伴头痛,低热,咽痛,咳嗽等症。 

5、鼓膜正常,有时可见自发性眼震。 

6、听力损失多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曲线以平坦型或下降型为多,发病前、后 

期听力曲线结果多不相符。 

辨证论治 

一、温毒袭表证:耳鸣耳聋多因触冒风邪温毒之后而发。可伴鼻塞、咽痛、咳嗽;或伴眩 

晕、恶心呕吐等症。全身并见微发热,口苦,咽干。小便黄,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弦 

数。疏风宣耳。921、蔓荆子散去桑皮、麦冬、前胡、赤茯苓,加黄芩、板蓝根、柴胡、 

郁金、石菖蒲。 

二、肝火燔耳证:耳鸣耳聋突然发生,多因郁怒而发,耳鸣声宏而粗,耳内闭塞感,头 

痛,头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 

力。泻肝清耳。219、龙胆泻肝汤 加郁金、石菖蒲。 

三、痰热内扰证:耳鸣耳聋暴发,多因饮酒或过食炙博厚味诱发。音感模糊,甚则闭塞无 

闻;耳鸣声宏而粗,持续不歇。并见头昏头重,胸闷,或有恶心,大便不爽,小便黄。舌 

质红胖,脉滑或弦滑。清热化痰。282、加味二陈汤 加枳壳、郁金、石菖蒲、路路通。 

四、血瘀耳窍证:突发耳鸣耳聋,鸣声持续不已,外无表证,内无里证,舌质暗或有瘀 

点。逐瘀通耳。623、桂枝四物汤加柴胡、石菖蒲、地龙。 

其他治疗 

1、体针、耳针、水针疗法,参照16.15聋哑。 

2、西医,主要采用综合疗法,常用血管扩张剂、维生素B族、激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静 

滴、神经营养药、高压氧吸入、体外反搏等。 

16.15聋哑 

16.15聋哑 

聋哑西医学同名。 

聋哑之名见于《简明中医辞典》。《谷梁》中有“喑聋”,即耳聋而不能言之意。 

聋哑是因先天或后天疾病所致。以耳不能闻声、口不能言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依据 

1、双侧严重耳聋,听不见一般声音,对声响无反应,或留有残余听力,可听见雷鸣、汽 

笛、放炮等声音。 

2、不会说话,但哭笑声正常。 

3、先天性者,自出生后即对声音无反应。多有父母近亲婚配史、母亲妊娠三个月时患风 

疹或其他传染病、母亲妊娠时接受耳毒性药物治疗,或有出生时使用产钳损伤头颅等病 史。 

4、后天性者,在学习说话过程中,因患急性传染病或使用耳毒性药物,病愈后出现听力 

及原有言语能力丧失,但可有残余听力。 

5、耳鼻咽喉科一般检查多属正常。若有耳病,亦与听力损失不符。 

6、突然声响刺激、声音——刺痛条件反射试验、电耳蜗反应测试等,可判断有无残余听力。 

治疗 

一、体针疗法:取耳区和少阳经穴为主。主穴取耳门、听宫、翳风、痪脉、翳明;配穴取 

中渚、外关、曲池、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每次主穴2~3个,配穴2个,平补平泻,1 

次/日,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3~5天。 

二、头针疗法:取晕听区,1次/日,10次1疗程。疗程间歇3~5天。 

三、挑提疗法:取翳风、听会、听宫。挑提前在穴位处作常规消毒,并在皮下注射0.5%普 

鲁卡因1ml(先皮试)。然后用粗针,以每分钟90次左右的频率挑提200~300下。1穴/ 

次,1次/日,双侧交替进行,30天1疗程,疗程间歇1周。 

四、水针疗法:取听宫、翳风、完骨、瘿脉等穴,每次两侧各选l穴,进针0.5~1寸至有酸 

胀感时注入药液。药物用维生素B1、B12,0.2~0.5ml/穴,或654-2每穴5mg,或丹参注 

射液0.2~0.5ml/穴。 

五、听觉一言语训练疗法。 

六、配戴合适助听器。 

七、电子耳蜗植入。 

16.13耵耳16.14耳痔 

16.13耵耳 

耵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耵聍阻塞。 

耵耳之名出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 

耵耳是因风热外犯,耵聍阻塞耳道所致,以耳道闭塞感及听力减退,耳内有盯眝堵塞等为 

主要表现的外耳疾病。 

依据 

1、可有听力减退、耳鸣、耳痛、头部活动时耳内作响等症。 

2、检查外耳道内有黑色分泌物堵塞,或坚硬,或稀软。 

治疗 

一般不需内治,只需以盯眝钩取出盯眝即可,取出后如见外耳道有糜烂,疼痛等症者,可 

按16.2耳疮处理。如盯眝坚硬,一时难以取出,可用5%苏打液滴入耳外道,2-3次/日, 

经3-5日待盯眝软化后化后再取出。 

16.14耳痔 

耳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外耳道肉芽、中耳道肉芽、外耳道息肉、中耳道息肉。 

耳痔之名出自《疮疡经验全书》:“耳痔,则不作脓,亦不作寒热,外无壅肿,但耳塞不 

通,缠绵不已,令人耳聋。”。 

耳痔是因湿热痰火上逆,气血瘀滞耳道所致。以耳内赘生蕈状小肉团,不痛,无化脓溃烂 

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依据 

1、多有慢性脓耳病史。 

2、一般无特殊症状。 

3、检查见外耳道内段或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色淡白或淡红,触之软,不易出血,患处 

潮湿或有稀脓。 

4、经药物治疗后可能消失,或经钳除后不易复发。医学教育网搜集 

5、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治疗 

一般不需内治。 

一、吹耳疗法:先用双氧水洗净外耳道分泌物,再吹枯轻散(枯矾、轻粉、雄黄)、氯冰 散。 

二、切除疗法:根据耳痔形状、大小不同,可用刮匙、外耳道息肉钳清除掉,再按慢性脓 

耳行滴耳疗法或吹耳疗法。 

16.12耳蕈

16.12耳蕈 

耳蕈又名耳菌。耳蕈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外耳道及中耳的恶性肿瘤。 

耳蕈之名出自《疮疡经验全书》;耳菌之名出自《证治准绳》。 

耳蕈是因痰火邪毒蕴结,脉络瘀阻,日久恶变而成。以耳部见赘生物,质硬,易出血为主 

要表现,发生于耳的癌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40~60岁患者。 

2、发生于外耳道者,早期肿块如黄豆大小,表面皮肤光滑或粗糙如菌,钳除后易于复 

发,逐渐增大并溃烂,累及中耳、腮腺、外耳道等处,产生疼痛,听力障碍,张口受限, 

以及肺部或颈淋巴结转移性肿块。肿块溃破后易出血,难愈合。晚期多因肺部或颅内转移致死。 

3、发生于中耳者,多有慢性脓耳病史。早期肿块如豆大,表面溃烂,耳内时流脓血,钳 

除后易复发。肿块不断增大,并向四周扩展,可引起疼痛、面瘫、眩晕、张口困难、颈项 

恶核,晚期多因颅内转移致死。 

4、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辨证论治 

肝郁痰火证:外耳道或中耳新生物,溃烂,易出血或伴耳内流脓血。舌质红,苔黄,脉弦 

数。疏肝清热、化痰散结。527、栀子清肝汤合691、消瘰丸加三棱、莪术、山慈菇。 

其他治疗 

1、以44、九黄丹 之类涂肿块处。 

2、宜早期广泛切除肿块,并配合放疗或化疗。 

16.11异物入耳 

16.11异物入耳 

异物入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外耳道异物。 

异物入耳之名出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古代文献中有百虫入耳、 

飞虫入耳等记载。 

异物入耳是因外来异物误入外耳道所致。以耳内不适、异物嵌塞,或伴瘙痒、疼痛、耳鸣 

等症的外耳疾病。异物分三类:非生物类,如石子、小玩具等;植物类,如豆类、种籽 

等;动物类,如飞虫、蟑螂等。一般不需要内治,主要根据异物的不同疏不同情况,采用 

适当的方法取出异物。异物取出后,如见外耳道红肿疼痛,可按16.2耳疮处理。 

依据 

1、多发生于儿童。 

2、常有明确的异物入耳病史。但在小儿有时难以说明。 

3、根据异物的种类、大小及滞留的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症状,如耳内异物嵌塞感、听力减 

退、耳鸣、头痛、耳痛、眩晕等。 

4、检查可发现外耳道异物滞留。 

辨证论治 

一、动物类异物:以植物油、酒精或白酒、乙醇、地卡因之类滴等滴入外耳道,以粘住、 

麻醉或杀死昆虫后,然后用镊子,钩取出,或用冲洗法洗出。 

二、一般植物类或非生物类异物:用镊子或耳钩取出,耳钩应从外耳道与异物之间伸入异 

物后再钩出。 

三、圆球形异物:如绿豆、玻璃珠之类,用刮匙或耵聍钩,沿外耳道壁与异物间的缝隙伸 

到异物后方,然后轻轻地将异物向外拨出。 

四、质轻细小异物:如纸片、尘埃类异物,可用气球吹气入外耳道,将异物吹出,或用棉 

纤醮植物油伸入耳道,粘住异物后拖出。 

五、细小可浮动之类异物:如蚊、蚁之类,可用注射器将35-39°C温水冲入外耳道,将其 

冲出。向上壁冲注,用力勿过猛。 

六、已经发胀之异物:如纸团、谷物之类,可将其破碎后取出,或滴入95%酒精,使其脱 

水后再取出。 

七、小儿不合作者:可考虑在全身麻醉下取出异物。 

预防与调护 

1、发现有异物入耳,应到医院取出,不要自行盲目挖取,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或将 

异物推向深处。异物取出后,外耳道应保持干燥与清洁,以防外邪乘虚入侵。 

2、戒除挖耳习惯,以免断棉签、火柴棒等物遗留耳内。加强对小儿的看护,教育小孩不 

要将细小物体放入耳内。野外露宿者,应加强防护,以防昆虫入耳。   

16.10耳眩晕

16.10耳眩晕 

耳眩晕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梅尼埃病。 

耳眩晕是因邪犯内耳,或脏腑虚弱,内耳失养,或痰浊水湿泛溢内耳所致。以头晕目眩, 

恶心呕吐,耳鸣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 

依据 

1、突发性眩晕,伴耳鸣、耳聋、耳闷。常以耳鸣为先兆,随之耳聋、眩晕。眩晕多为旋转 

性,动则更甚,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或血压下降,但神志清楚。 

2、上述症状呈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突然消失或逐渐减轻。可一日发 

作数次或数年乃至终身发作一次。间隙期一般无症状或有听力障碍,多次发作后,间歇期 

耳聋逐次加重。 

3、鼓膜正常。 

4、有时可查见自发性眼震,呈水平型,方向不定。 

5、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典型者为上升型曲线,多为一侧性。重振试验 

阳性,声反射有重振现象。 

6、前庭功能检查,早期反应正常或敏感,反复发作后则反应降低,可出现向对侧的优势 

偏向。 

7、发作时甘油试验阳性。 

辨证论治 

一、风痰上扰证:眩晕剧烈,头脑胀重,胸闷不舒,恶心,呕吐清水,痰涎多。并见心 

悸,纳呆,腹胀,倦怠乏力等症。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或滑。豁痰熄风。276、半夏 

白术天麻汤加泽泻、桂枝、藿香。 

二、痰蒙清窍证:眩晕,头胀,胸闷,恶心,呕吐剧,腹胀纳呆,倦怠,舌质胖,苔腻, 

脉滑。祛痰化浊、降逆止呕。882、温胆汤 合 777、旋覆代赭石汤加白术、泽泻、钩 

藤。 

三、阳虚水泛证:眩晕,恶心,呕吐清水,心下悸动,耳内胀满,面色觥白,冷汗自出, 

或背冷如掌大,舌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迟缓。温阳利水。619、真武汤加泽泻、桂 

枝、巴戟天、代赭石。 

四、肝阳上亢证:眩晕多因恼怒而致,多有明显眼震,头痛,耳胀,恶心,呕吐苦水,面 

红、目赤、口苦咽干,烦燥易怒,胸胁苦满,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平肝潜 

阳。114、天麻钩藤饮 加玄参、生地、槐花、珍珠母。 

五、心脾两虚证:眩晕时作,耳鸣,听力下降,夜寐不宁,心悸,倦怠,纳差,舌质淡, 

脉细缓。补益心脾。230、归脾汤加天麻。 

六、肝脾两虚证:眩晕时作,头昏眼花,耳鸣,听力下降,倦怠,食少腹胀,舌质淡红, 

脉弦细缓。补益肝脾。31、八珍汤 加沙参、枸杞、柴胡、郁金、天麻。 

七、肝肾亏虚证:眩晕屡发,耳鸣,鸣声尖细,入夜为甚,耳聋重。精神萎靡,记忆力 

差,腰膝酸软无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滋补肝肾。397、杞菊地黄丸加何首乌、白 

芍、牡蛎、磁石、五味子。 

八、肾阳虚证:眩晕屡发,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无力,面色淡,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夜 

尿多。温补肾阳。478、金匮肾气丸 加减。 

其他治疗 

1、仙鹤草100克,水煎,分两次服,1剂/日。 

2、眩晕发作时,以艾条悬炙百会穴至局部灼热痛感,或直接炙30-50壮。 

3、西医主要有药物综合疗法,一般采用镇静剂,血管扩张剂,脱水剂,以及神经营养药 

等;封闭疗法,非特异性脱敏疗法,链霉素疗法,手术疗法。 

16.9耳瘘

16.9耳瘘 

耳瘘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先天性耳前瘘管及耳后骨膜下脓肿破溃后遗留之瘘管。 

耳瘘是因先天形成,或耳后疽治疗不彻底,溃口经久不愈所致。以耳前或耳后出现瘘管, 

时有渗液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 

依据 

1、先天性者,瘘管自出生后即存在,常为盲管,或深或浅,或直或曲。其开口多位于耳屏 

或耳轮脚前,如芝麻粒大小。平时无症状,但常有少量乳白色干酪样物排出,微臭。若感 

染邪毒,则瘘口处红肿、疼痛、溢脓。反复发作后,瘘口处皮肤变薄呈暗红色薄瘢痕。 

2、耳根毒所致者,瘘口位于乳突下方皮肤,病程在三个月以上不愈,溢脓不止,量少有 

臭味,探针可触及乳突骨质。 

辨证论治 

一、脓毒蕴积证:耳前瘘管开口处红肿疼痛,并有溢脓或多或少。舌质红胖,苔黄腻,脉 

滑数。排脓解毒。262、仙方活命饮 加减。 

二、正虚邪恋证:耳后乳突尖处瘘口日久不收,时溢稀脓微臭,疮口暗红,倦怠乏力,舌 

质偏淡,苔薄,脉细缓无力。扶正排脓解毒。314、托里消毒散加减。 

其他治疗 

1、耳前瘘管染毒,局部红肿甚,没有脓性分泌物时,以醋调357、如意金黄散,或 860、 

紫金锭外敷。1次/日。 

2、瘘管溢脓,引流不畅时,先宜扩创,再行引流。放入橡皮引流条或28、八二丹药线引 

流,外敷 479、金黄膏。 

3、炎症控制后,对先天性瘘管宜行手术切除疗法;对耳根毒所致者,宜行乳突根治手术。 

16.8脓耳变症

16.8脓耳变症 

脓耳变症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外并发症。 

脓耳变症之名出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脓耳变症是指脓耳因邪热火毒壅盛,或邪毒内陷、走窜扩散所变生的病症。常见的有耳根 

毒、脓耳口眼呙斜、黄耳伤寒三种。 

西医论述:脓耳变症也叫中耳的化脓性炎症,可引起各种并发症。感染途径主要是直接侵 

蚀破坏骨质。绝大多数系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急性发作所致。以男性青壮年多见。致病菌 

以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混合感染为常见。按并发症 

的部位可分为颅外、颞骨内和颅内3类。颅外和颞骨内并发症常见的有耳后骨膜下脓肿、 

迷路炎和面瘫等;颅内并发症常见的有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3类并 

发症中以颅内并发症最为危重,诊断和处理不当,死亡率高,是耳鼻喉科急重症之一。 

16.8.1耳根毒 

耳根毒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耳后骨膜下脓肿。 

耳根毒是指脓耳因邪毒炽盛或失治,邪毒波及耳后完骨,完骨溃腐化脓成痈。以耳后完骨 

红肿疼痛,触之有波动感,甚至溃破流脓等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依据 

1、有急性脓耳或胆脂瘤型、骨疡型慢性脓耳病史。 

2、耳内及耳后区疼痛、耳道溢脓突然减少,并有发热、头痛。 

3、因于急性脓耳者,可见鼓膜红肿、穿孔小;因于慢性脓耳者,多为鼓膜边缘性穿孔, 

并见脓液引流不畅,或有外耳道后上壁红肿下塌。 

4、乳突区皮肤红肿隆起,耳后沟消失,耳廓向前、下、外方移位,肿处压痛明显;若脓已 

成,则按之有波动感。若穿溃则脓液不止,形成瘘管。 

5、X线照片示乳突炎症或有骨质破坏阴影。 

辨证论治 

一、毒火犯耳证:病脓耳,耳内流脓突然减少,耳痛及耳后疼痛加剧,外耳道后上方红肿 

下塌,耳后肿胀,耳后沟消失,完骨部红肿压痛,或有波动感。发热,头痛,口渴,大便 

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清热解毒。262、仙方活命饮加紫花地丁、蒲公 

英、、大黄。 

二、正虚毒恋证:脓肿已溃,时溢浊脓不止,疮口淡暗。伴倦怠乏力,口微干,苔微黄, 

脉弦缓。扶正解毒。314、托里消毒散 加减。 

其他治疗 

1、初起未化脓时,用醋调357、如意金黄散,860、紫金锭,之类外敷。每日换药一次。 

2、脓已成,应即时切开排脓,已自行溃破者应予扩创,并置橡皮引流条或28、八二丹药 

线引流,外敷357、如意金黄散之类,脓已净,改为257、生肌散外敷。 

3、西药用,大剂量抗生素。 

4、因急性脓耳引起者,可尽早单纯乳突凿开术;因慢性脓耳引起者可先行切开引流,待 

急性炎症控制后,再行乳突根治术。 

16.8.2脓耳口眼斜 

脓耳口眼斜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耳源性面瘫。 

脓耳心眼斜之名出自全国高等中病院校讲义《中医耳鼻喉科学》。 

依据 

1、有慢缓性脓耳现病史。 

2、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取非完全性周围性面瘫。如额纹平展消逝,不能抬眉、皱眉,眼裂 

不闭,用力闭眼时白睛隐露;面部麻木沉重感,呆板无表情,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 

方向健侧;口角歪向健侧,笑或露齿时尤其明显,口津时溢,不能自收,闭唇鼓颊时泄 

气,不能吹口哨,言语欠清晰等。根据病情不同,可能出现有同侧听觉过敏、舌前2/3味 

觉消失等。若病程已久,可致面肌萎缩,较健侧削瘦。 

3、电测听、声阻抗、味觉试验、流泪试验,可明确病变部位。 

4、X线检查示有乳突炎症或骨质破坏。 

辨证论治 

一、水毒(炽盛)证:急性脓耳或慢性脓耳急性发作期出现口眼歪斜,伴同侧耳内疼痛、 

溢脓,脓液引流不畅,或有耳道深处后上壁红肿下塌。发热,口苦,咽干,舌质红,苔 

黄,脉弦滑数。浑热解毒。219、龙胆泻肝汤加蒲公英、乳香、没药、全蝎、僵蚕、皂角 刺。 

二、气虚血瘀证:慢性脓耳病程中渐发口眼斜,伴耳内流臭脓;或脓耳口眼歪斜,病程日 

久不愈。头昏,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淡或有瘀面,脉弦细或涩。益气活血。426、 

补阳还五汤合 535、牵正散加蜈蚣、银花。 

其他治疗 

1、取鲜鳝鱼血(或加麝香少许)涂于患侧面部,4-6次/日,每次保留30分钟,亦可取 

活蟾蜍皮贴患侧面部。 

2、将蓖麻子仁杵饼,厚约0.3cm,贴穴位,用纱布固定,1次/日;或用马钱子粉0.3-0.5 

克撒于风湿止痛膏上贴敷亦可,2-3日1次。取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听宫等 

局部穴位。2穴/次。 

3、取太阳、瞳子髎、颧髎、地仓、迎香等穴位,2穴/次,交替使用,将穴位局部消毒 

后,用三棱针在穴位处划“井”字1X1cm大小,渗血为度,然后贴风湿膏药。 

16.8.3黄耳伤寒 

黄耳伤寒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耳源性脑膜炎。 

黄耳伤寒之名出自《赤水玄珠》。 

黄耳伤寒是指脓耳因邪毒炽盛,走窜扩散,入于营血,扰乱神明,或引动肝风。以脓耳病 

中出现剧烈耳痛,头痛,呕吐,发热,头昏,项强,甚至危及生命等为主要表现的厥病类 疾病。 

依据 

1、有急性脓耳或慢性脓耳急性发作现病史。 

2、初起畏寒,继而高热,头痛剧烈,喷射状呕吐。病重者可见谵妄、神昏等症及大小便 

失禁,呼吸异常。 

3、有脑膜刺激征及其病理反射,如颈项强直,小腿屈曲,腹壁下陷(舟状腹),腱反射 

亢进,如抬腿、抬颈、划跖试验阳性。在小儿多有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等症。 

4、在病程中可能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口、听力减退、吞咽困难、失声音哑,或肢体瘫痪 等症。 

5、病变中后期可出现缓脉、血压升高,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或充血。 

6、耳科检查可见下列情况之一: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 

肉,残余鼓膜充血;脓液引流不畅或呈搏动性流出,外耳道后上壁红肿下塌,乳突压痛明 显。 

7、腰椎穿刺见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混浊,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蛋白含量 

升高,糖及氯化物减少,涂片或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辨证论治 

一、火毒流窜证:高热,烦躁,口渴,面红,头痛如劈,颈项强直。大便结,小便黄。舌 

质红,苔黄厚,脉弦滑数。泻火解毒。733、黄连解毒汤加大黄、生石膏、花粉、蒲公 

英、连翘、皂角刺。 

二、热毒内陷证:高热,烦躁,头痛如劈,神昏谵语,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 

绛,苔黄燥,脉弦细数。解毒开窍。821、清瘟败毒饮加减,配服353、安宫牛黄丸 。 

三、热盛动风证:高热,头痛如劈,神昏谵语,抽搐,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绛,苔 

黄燥,脉弦细数。清热熄风。821、清瘟败毒饮加山羊角、钩藤、地龙,配服353、安宫牛 

黄丸。 

四、阴竭阳脱证:身热骤降,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面色苍白或灰暗,四肢厥冷,神昏谵 

语,呼吸短促或气息微弱,脉微欲绝,血压下降。固阴回阳。510、参附龙牡汤 合259、 

生脉散加减。 

其他治疗 

1、并发于急性脓耳者,应尽快施行鼓膜切开或乳突凿开术,以保持脓液引流通畅。 

2、并发于慢性脓耳者,耳科参照慢性脓耳处理,待病情好转后行乳突手术;若内治无效 

或病情危重者,亦可考虑即时作乳突手术,以抢救生命。 

3、西医,肌注或静滴大剂量抗生素,并配合激素治疗,对症处理,如镇痛、镇吐、补 

液、小量多次输血等。 

16.7脓耳

16.7脓耳 

脓耳又名、聤耳、耳疳、耳底子、耳痈等。脓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在《灵枢?厥病》最早有关本病的论述:“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脓耳之名出《仁斋直 

指方》。《肘后备急方》称停耳,《备急干金要方》称底耳。 

脓耳是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湿热邪毒上犯耳窍,或脏腑虚损,耳窍失养,邪毒停聚耳 

窍所致。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脓耳分有急性脓耳和慢性脓耳。 

16.7.1急性脓耳 

急性脓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急性脓耳之名出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 

急性脓耳是因脏腑蕴热,复感邪毒,湿热邪毒上犯耳窍所致,以耳痛、鼓膜红肿穿孔,流 

黄脓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急性脓耳若病情严重,治疗不力或处理不当,可引起脓耳变症。 

依据 

1、多见于儿童患者。 

2、近期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麻疹、烂喉丹痧等病吏或鼓膜外伤史。 

3、自觉耳内疼痛逐渐加剧,甚则痛如针刺,牵引头脑,伴耳鸣、听力减退。发热,以小 

儿为重。儿童患者常有哭闹不安、摇头抓耳。 

4、偶可伴眩晕、恶心、呕吐、腹泻,或头痛项强、喷射状呕吐。 

5、检查见鼓膜充血、膨隆,可呈乳头状隆起,穿孑L后分泌物呈搏动性流出如灯塔状(灯 

塔征)。溃脓后发热渐退,耳痛锐减。如为急性乳突炎者,可见鼓膜充血,应穿孔而未穿 

孔,或已穿孔而脓液引流不畅,外耳道后上壁下塌状,乳突区红肿压痛。 

6、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7、X线检查可见乳突气房模糊,或有骨质坏死,形成空洞。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耳证:病初,耳内疼痛,耳内胀闷闭塞感,听力障碍,耳膜潮红,表面标志不 

清。并见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口微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疏 

风清热。766、银翘散加前胡、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 

二、肝火燔耳证:耳内疼痛剧烈,牵引头脑,听力障碍,鼓膜红肿外突,或已穿孔,脓液 

黄稠或带血。伴发热,口渴,口苦,头痛,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数。泻肝清耳。219、龙胆泻肝汤加紫花地丁、赤芍、丹皮、皂角刺,便秘加大黄。 

三、余毒未清证:耳痛已止,耳内流脓色黄、量或多或少,引流通畅,鼓膜仍有轻度充 

血。倦怠纳差,舌质偏红胖,苔黄微腻,脉濡。清解余毒。233、四君子汤 加黄芪、黄 

芩、银花、皂角刺、薏苡仁、石菖蒲。 

其他治疗 

1、病初起时宜,以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液以利于鼓膜管引流通畅。 

2、耳内剧痛,可滴入酚甘油,鼓膜已穿孔则禁用。鼓膜已穿孔溢脓者以黄连滴耳液或氯 

霉素滴耳液之类水剂滴耳。 

3、鼓膜红肿外突而未穿孔,即应切开鼓膜,以利引流。 

4、耳道流脓,以3%双氧水清洗耳道,拭干后再施以滴耳药液。 

5、鼓膜穿孔后,溃孔大于2mm者,可吹入867、氯冰散,1-2次/日。 

6、耳痛者,同侧耳垂放血十滴,1次/日。 

7、耳部红外线、超短波治疗。 

8、大剂量抗生素。 

9、若并发急性乳突炎时,乳突气房融合为一大腔宜适时行单纯乳突凿开术,彻底清除病 

变组织,使引流通畅。 

16.7.2慢性脓耳 

慢性脓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慢性脓耳之名出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 

慢性脓耳是因脏腑虚损,耳窍失养,邪毒滞留耳窍所致。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经久不愈 

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慢性脓耳若病情复杂,治疗不力或处理不当,可引起脓耳变症。 

依据 

1、有急性脓耳病史,病程在3个月以上。 

2、耳内流脓,时作时止,或持续不已,听力减退,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3、按病变可分为三型: 

(1)单纯型,耳内经常或持续性流脓,呈粘液性或粘脓性,量多少不定,每于感冒后增 

多。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鼓室粘膜肿胀,增厚。耳聋一般不重,呈传导性聋。X线照 

片乳突无骨质破坏。 

(2)骨疡型,经常性耳内流脓,量一般不多,气微臭。鼓膜呈边缘性穿孔或穿孔位于松 

弛部,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听骨链破坏。有较重的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X线照片示乳 

突气房和骨壁有破坏而出现透光区。 

(3)胆脂瘤型,耳内分泌物量少而有特殊恶臭,常为鼓膜松弛部穿孔或紧张部后上边缘 

性穿孔。在上鼓室内可掏出豆渣样胆脂瘤物。多有较重的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乳突X线 

照片见胆脂瘤阴影。 

辨证论治 

一、风湿外袭证:平时耳内有少许稀脓,听力轻度减退,因感冒或污水入耳而耳聋加重, 

流脓稀薄或如清水,量多不断。鼓膜多为中央性穿孔,鼓室肌膜肿胀,色淡红或偏淡,苔 

薄,脉浮缓或略数。祛湿解表。921、蔓荆子散加荆芥、石菖蒲。 

二、气虚邪恋证:间歇性或持续性耳内流脓,脓液粘黄或粘白,量多少不定,无臭,听力 

轻度减退。耳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鼓室粘膜肿胀。面色不华,倦怠乏力,纳差,大便时 

溏,舌质淡胖,苔白微腻,脉缓无力。补气祛邪。314、托里消毒散 加石菖蒲。若脓液粘 

黄量多加黄芩;脓液稀白量多加薏苡仁。 

三、阳虚寒凝证:耳内流脓量少气臭,耳鸣,耳聋较重,鼓膜边缘性穿孔,鼓室或有肉 

芽、息肉,或有胆脂瘤。或伴畏冷肢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苔白 

润,脉沉迟无力。温阳散寒。365、阳和汤 加乳香、没药、山慈菇、泽兰、皂角刺。 

四、阴虚痰湿证:耳内流脓量少而臭,耳鸣,耳聋较重,鼓膜边缘性穿孔,鼓室或有肉 

芽、息肉,或有胆脂瘤。或伴腰膝酸软,夜寐不宁,口干咽燥,舌质偏红少苔,大便干 

结,小便黄短,脉弦细数无力。清热滋阴化痰。472、知柏地黄汤加木通、夏枯草、桃 

仁、红花、泽兰、山慈菇、皂角刺。 

其他治疗 

1、以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及鼓室脓液,再行吹药或滴耳,1次/日。 

2、用867、氯冰散或烂耳散(穿心莲、猪胆汁、枯矾),377、红棉散之类吹耳; 若鼓膜 

穿孔小于2mm者不宜,若有鼓室肉芽或息肉时,先吹以枯轻散(枯矾、轻粉、雄黄),再 

吹867、氯冰散 。吹入药粉前,宜将前次吹入的药粉清除干净。 

3、有脓性分泌物时,以氯霉素甘油之类滴耳;若鼓室湿润或脓液清稀而少,则滴以4%硼 

酸酒精,2-3次/日。 

4、骨疡型或胆脂瘤型,臭脓不断,用七叶一枝花酒精浸入耳内20-30分钟,1次/日,去 

掉药液后再吹以867、氯冰散。 

5、属单纯型,鼓室干燥三个月以上者,可行鼓膜贴补疗法。 

6、清除鼓室或外耳道肉芽或息肉。属骨疡型者,病变控制干耳后,可考虑行听力重建 

术。属胆脂瘤型者,先宜及时行乳突根治术。 

16.6耳闭

16.6耳闭 

耳闭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耳闭之名出《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 

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耳闭作为病名,最早见于《医林绳墨》:“耳闭,乃属少阳 

三焦之经气之闭也。”“或有年老,气血衰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 

耳闭是因邪滞日久,耳窍气血不畅,脉络受阻所致。以耳内胀闷阻塞感,耳呜,听力减退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耳膜内陷、混浊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依据 

1、病程在3个月以上。 

2、有耳胀病史,或有鼻腔、鼻咽部慢性炎症存在。 

3、耳内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自声增强。 

4、耳膜内陷、混浊、增厚、活动度减弱,或耳膜萎缩,活动度增强。无鼓室积液线,但 

鼓膜穿刺或切开鼓膜后或可抽出少量粘稠分泌物。 

5、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少数为混合性聋。 

6、咽鼓管功能检查欠通畅或阻塞。 

7、声阻抗检查为声顺值偏低,曲线为低峰负压B型。 

辨证论治 

一、气滞血瘀证:耳内胀闷闭塞感,经年不愈,听力减退,缓慢加重,伴耳鸣。耳膜明显 

内陷、混浊、增厚,钙斑沉着,或有粘连。咽鼓管不通或欠通畅。舌质或有瘀点,脉弦 

缓。理气逐瘀通耳。707、通气散 合632、桃红四物汤 加枳壳。若有耳膜萎缩,加首乌、 

桑椹子、鸡血藤。 

二、痰瘀互结证:耳内闭塞感,经久不愈,听力减退,伴耳鸣。耳膜内陷、混浊、增厚, 

鼓膜穿刺或切开鼓膜有少许粘稠物滞留耳窍。舌质胖,苔微腻,脉弦略滑。祛痰逐瘀通 

耳。632、桃红四物汤 合691、消瘰丸加石菖蒲。 

三、气虚兼痰瘀互结证:耳内闭塞感,经久不愈,听力减退,伴耳鸣,症状时轻时重,容 

易感冒,并见鼻塞,时有涕出。检查见耳膜内陷、混浊、增厚。鼓膜穿刺或切开有少许粘 

稠分泌物积留。面色不华,舌质偏淡,脉弦细缓。补气活血、祛痰通耳。233、四君子汤 

合 426、补阳还五汤 加石菖蒲、远志、丝瓜络。 

四、阴虚兼痰瘀互结证:耳内闭塞感,经久不愈,听力减退,伴耳鸣,咽喉干燥,夜寐不 

宁。检查见耳膜明显内陷、混浊、增厚,鼓膜穿刺或切开鼓膜后有少许粘稠分泌物滞留。 

舌质偏红,少苔,脉弦细数。滋阴祛痰、逐瘀通耳。180、六味地黄丸 合 691、消瘰丸 

加柴胡、归尾、丹参、丝瓜络。 

其他治疗 

1、鼻腔粘膜红肿者,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液与2%链霉素滴鼻液交替滴鼻,3次/ 日。 

2、先清除鼻腔分泌物,再自行揑鼻鼓气,每日数次。或用导管法吹张。 

3、疑有鼓室积液者,可行鼓膜穿刺,若有粘稠积液者,可用50%尿素、a糜蛋白酶、透明 

质酸酶等注入鼓室,便于积液从咽豉管排出。 

4、有腺样体肥大者宜切除腺样体;已转化为粘连性中耳炎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6.5耳胀 

16.5耳胀 

耳胀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耳胀之名早在宋代《仁斋直指方》有“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的记载,近 

代《大众万病顾问》始立耳胀之病名:“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 

耳胀是因外邪犯耳,耳窍经气痹塞所致。以耳内胀闷不适,耳呜,听力下降,自听声增 

强,或鼓室有积液等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依据 

1、病程尚短,一般在3个月以内,有时可延至年余。 

2、多有上呼吸道感染、中耳气压伤、变态反应病史。 

3、自觉耳内胀闷、闭塞感,自声增强、耳鸣、听力减退。 

4、鼓膜多有充血,稍内陷,光锥改变;若有鼓室积液时,则耳膜多呈橘黄色,光锥消 

失,有积液线,在咽鼓管吹张后可见鼓室有气泡。 

5、鼓室积液时,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液。 

6、咽鼓管功能检查欠通畅。 

7、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少数呈混合性聋。 

8、声阻抗检查为声顺值偏低,曲线为低峰负压B型。 

9、鼻腔或鼻咽部可有红肿;小儿患者,可能有腺样体肥大。 

辨证论治 

一、风寒袭肺证:病初,耳内胀闷闭塞不适感,自声增强,听力减退,伴周身不适,头 

痛、鼻塞、流清涕。检查见耳膜稍内陷,无明显充血,鼻腔及鼻咽部粘膜微红微肿,自行 

咽管鼓吹张欠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疏风宣耳。57、三拗汤 加葶苈子、白芷、石 

菖蒲。 

二、肺经风热证:病初,耳内胀闷闭塞不适感,自声增强,听力减退,伴周身不适,微发 

热,头痛,或有咽痛,口微干渴。检查见耳膜内陷、轻度充血,以周边或松弛部明显,光 

锥有改变;鼻腔及鼻咽部、口咽部粘膜轻度红肿。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数。清热宣 

肺。766、银翘散加前胡。若见鼓室积液征,加车前子、木通。 

三、邪入少阳证:耳内胀闷闭塞不适感,自声增强,听力减退,患侧可有轻微头痛,烦 

躁,口苦。检查见耳膜轻度内陷,周边部轻度充血。舌质偏红,苔薄色黄白,脉浮弦。和 

解少阳。96、小柴胡汤加香附、川芎、薄荷。 

四、痰湿泛耳证:起病或长或短,耳内胀闷闭塞不适感,自声增强,听力减退。检查见耳 

膜呈橘黄色,有积液线如发丝,或见有气泡。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液。舌淡红而胖、边有 

齿痕,苔薄,脉缓或细濡。除湿利耳。511、参苓白术散 加石菖蒲、柴胡、车前子。若见 

舌淡、脉沉,或病程较长,反复难愈者,加淫羊藿、巴戟天。 

其他治疗 

1、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液与2%链霉素滴鼻液交替滴鼻,3次/日。 

2、耳痛甚者用虎耳草汁滴耳,或用酚甘油滴耳(耳膜穿孔禁用)。 

3、自行鼓膜按摩,每日数次;或按摩机按摩,1次/日。 

4、自行揑鼻鼓气,每日数次。若有流涕症者禁用。 

5、有鼓室积液者,可行鼓膜穿刺抽液,必要时可定期反复进行。 

6、经反复鼓膜穿刺,积液不消者,可行鼓膜切开术,并置管,以利引流。 

7、红外线或超短波治疗,1次/日。 

8、小儿患者有腺样体肥大时,宜适时切除腺样体。 

16.4断耳疮

16.4断耳疮 

断耳疮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 

断耳疮之名出《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断耳疮,生干耳边,久不瘥,耳乃取断,此亦 

月食之类,但不随月生长为异。此疮亦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以其断耳,故以为名也。” 

因耳廓损伤染毒,火毒上炎所致。以耳廓红肿疼痛、溃烂,甚至缺损、脱落为主要表现的 

疮疡类疾病。 

依据 

1、多有耳外伤或烧伤,耳廓痰包穿刺消毒不严,耳针治疗消毒不严及乳突根治术等继发感 

染病史。 

2、急性期耳廓灼热、剧痛,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3、早期,耳廓红肿,触痛明显,耳后臖核肿痛;中期,脓成则肿处有波动感,甚则溃 

破,流脓不止;后期,溃口处形成瘘管,愈合后遗留耳廓畸形。 

辨证论治 

一、毒火犯耳证:耳廓红肿灼热、触之硬,剧痛,伴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解 

毒散痈。262、仙方活命饮加柴胡、黄芩、紫花地丁、蒲公英;大便秘结加大黄。 

二、肝火燔耳证:耳廓灼热,剧痛,肿胀如煮熟水饺,按之或有波动感,烦躁,口苦咽 

干,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脉弦滑数。清肝泻火、排脓解毒。219、龙胆泻肝汤加穿山 

甲、皂角刺、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花粉。 

三、正虚毒恋证:耳廓肿毒已溃,仍有红肿未消,溃口处时流浊脓,微臭,伴体倦纳差, 

乏力,口微干 渴少饮,舌质偏淡或偏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扶正解毒。314、托里消毒散 

加减。舌红口干加天花粉、玄参、麦冬;大便秘结加麻仁、首乌。 

其他治疗 

1、外敷,脓未成,以醋调860、紫金锭, 357、如意金黄散, 348、冲和散,之类敷患 

处。1次/日。 

2、脓已成,即时切开排脓,刮除死骨,置28、八二丹药线或橡皮膏引流,外敷348、冲和 

散;脓净后以257、生肌散收口。1次/日。 

2、西药,用大剂量抗生素,或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药物。 

16.3耳廓痰包

16.3耳廓痰包 

耳廓痰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耳廓假性囊肿。 

耳廓痰包之名出自僵中医高校函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教》。 

耳廓痰包是痰湿阳滞耳廓而致。以耳壳局限性肿胀,皮色稳定,按之柔硬,不痛或微痛为 

首要体现的痰包类徐病。 

依据 

1、病变多位于耳廓中侧凸里,多为单发。青壮年为多。 

2、多为偶尔发现,痰包小者无任何症状,稍大年夜者可有患处微胀、微痛或麻木感。 

3、痰包呈半球形隆起,界线清楚,皮肤光华正常或微白,触之如按皮球,脱刺可抽出淡 

黄色清液。 

4、治疗不完全可反复爆发。 

5、处理不当,痰包染毒化脓,可发生16.4断耳疮。 

辨证论治 

痰热内扰证:耳廓痰包肿突,微胀,有麻木感,无痛或微痛,肤色稳定或微白,按之硬, 

脱刺可抽出淡黄色清液,舌质红胖,苔白黄腻,脉滑。清热化痰。282、加味二陈汤加白 

芥子、枳实、丹参;有麻木感加僵蚕、路路通、丝瓜络。 

其他治疗 

1、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抽出痰包内液体,然后采用加压包扎(以沙布卷成适当大小,压包 

块处48-72小时),亦可配合外敷、磁疗、炙法等。 

2、醋调348、冲和散,或季德胜蛇药敷患处,并不时以醋湿润。每日换药1次。 

3、磁穴疗,以两块磁铁片,异极相对贴敷痰包处,包扎固定。 

4、以艾条悬炙包块处,至局部出现灼热疼痛感,1次/日。 

16.2耳疮

16.2耳疮 

耳疮又名耳生疮。耳疮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外耳道炎。 

耳疮之名出《外科枢要》。《诸病源候论》称耳生疮。 

耳疮是因实热内炽,毒火上炎耳窍,或挖耳损伤耳道等所致。以耳窍疼痛较剧,耳廓拒 

按,耳道红肿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依据 

1、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季节或地区。 

2、发病前多有脓耳、挖耳史,或游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 

3、耳内疼痛或轻或重,讲话、咀嚼、张口时疼痛加重,或伴耳内作痒。 

4、耳前后或臖核肿痛,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耳痛加重。 

5、急性者,起病较急,检查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糜烂,有少许粘脓性分泌物,病变 

可延及外耳道口,外耳道因肿胀而变狭窄。可伴耳前后皮肤红肿或臖核肿痛。 

6、慢性者,病程较长,检查见外耳道狭窄,外耳道皮肤粗糙、增厚,轻度糜烂、结痂。 

病变可波及外耳道口;若波及耳膜可伴耳鸣、听力减退、光锥消失,耳膜标志不清。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耳证:新病耳痛,外耳道皮肤红肿,无明显糜烂,伴口微渴,舌质偏红,苔薄 

黄,脉浮数。疏风清热。921、蔓荆子散去麦冬、生地,加柴胡、黄芩。 

二、湿热犯耳证:耳痛剧,甚则牵引头脑,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糜烂,甚则延及耳道口 

红肿,耳周臖核肿痛,伴口渴,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热燥湿解毒。 

219、龙胆泻肝汤 加赤芍;大便秘结加大黄。 

三、阴虚邪恋证:病程较长,耳内痒痛,或有耳呜、听力减退,外耳道皮肤粗糙、增厚, 

轻度糜烂、结痂,外耳道狭窄,伴口燥咽干,虚烦少寐,舌质红干,少苔,脉细数。滋阴 

搜邪。787、清肝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便秘加何首乌。 

其他治疗 

1、用3%双氧水或淡白醋清洁耳道,再施以其他局部治疗。 

2、用氧冰散(氯霉素粉、冰片),或用453、青黛散吹耳。1-2次/日。 

3、慢性耳疮,用734、黄连膏 外涂患处,1次/日。 

4、急性耳疮,刺同侧耳垂放血十滴,刺1次/日。 

5、体针疗,取听会、耳门、翳风、外关、合谷,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10分钟,1次/日。 

16.1耳疖 

16.1耳疖 

耳疖又称耳疔、黑疔。耳疖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外耳道疖。 

耳疖之名出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在《疮疡经验全书》称耳门 

痈,《外科正宗》称黑疔,《外科证治全书》称耳疔。 

耳疖是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以耳道局限性红肿疼痛,隆起如椒目为主要表现的疖病类疾 病。 

依据 

1、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季节或地区。 

2、发病前多有脓耳,或游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 

3、耳内疼痛或剧痛,甚则牵引头部,讲话、咀嚼、张口时疼痛加重。 

4、检查见外耳道外段皮肤呈丘状红肿,外耳道因此狭窄,压迫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 

重;病程三天以上者,疮顶可有黄白脓点,溃破后流出少许黄脓,或夹有血液,疼痛亦随 之减轻。 

5、可伴耳前后皮肤红肿、核肿痛。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耳证,耳痛,张口或咀嚼时耳痛加重,耳道外段有局限性红肿突起,顶部无脓 

点。或伴微发热,舌质偏红,苔薄,脉浮略数。疏风清热。766、银翘散 合 132、五味 消毒饮加减。 

二、毒火犯耳证,牵引头脑,外耳道外段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疮顶黄白,外耳道狭 

窄,耳屏或耳周处亦见红肿、触痛,耳前后署核肿痛。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 

红,苔黄,脉弦数。清热解毒。219、龙胆泻肝汤加赤芍、连翘、紫花地丁、皂角刺;便 秘加大黄。 

其他治疗 

1、醋调860、紫金锭,或用357、如意金黄散 ,外敷疖肿处,耳前后肿痛者亦可以此外 

敷;或 黄连膏,鱼石脂软膏于疖肿处,2次/日。初起时,亦可涂碘酊于疖肿处, 2次/ 日。 

2、疖肿化脓未溃者,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小刀刺破,放出脓血,涂734、黄连 膏 。 

3、刺耳垂放血十滴,或刺少商、商阳出血。1次/日。 

4、体针疗,取听会、耳门、翳风、外关、合谷,泻法,不留针,2次/日。 

5、口服抗生素,2.5%氯霉素甘油滴耳。 

15.91逆经赤肿 

15.91逆经赤肿 

逆经赤肿西医学无相对应之病名。 

逆经赤肿之病名见于《张氏医通》。 

逆经赤肿多因血热内蕴,妇女经期月经不行,经血上逆冲目所致。以眼部出现目赤涩痛, 

目珠胀痛,视物昏蒙为主要表现的眼病类疾病。 

依据 

1、行经之际,目珠胀痛、红赤,视物昏朦,头痛头晕。月经期过则症状消失。 

2、检查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或有结膜下出血。 

辩证论治 

血热瘀滞证:目珠胀痛,不耐久视,甚则视物昏噱,胞睑浮肿,白睛赤涩或有溢血,舌红 

苔黄,脉弦或涩。清热调经。702、调经散加减,伴经行腹痛者,用559、顺经汤加减。 

15.92黑眼圈 

(第十五章眼病类于2022年3月17日编辑完毕。) 

15.90目闭不开

15.90目闭不开 

目闭不开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癔病性眼睑痉挛。 

目闭不开之病名见于《证治准绳》。 

目闭不开多因情志所伤,气机郁结,筋脉挛急所致。以双眼紧闭,不能自然睁开,而查目 

无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眼病类疾病。 

依据 

1、双目紧闭,骤然发生,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强开则挤眉皱额,瞬目频频。 

2、眼部检查无其他异常。 

辨证论治 

一、肝气郁滞证:眼睑骤闭,不红不肿,伴情志抑郁,或精神紧张,或失眠多梦,苔薄 

白,脉弦缓。疏肝解郁。653、逍遥散加减,兼心神不宁者,合200、甘麦大枣汤 加减。 

二、肉轮气虚证:眼睑喜闭,难以睁开,伴体倦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弱。健脾益 

气。423、补中益气汤加减,或 409、助阳活血汤加减。 

三、肉轮湿热证:眼睑沉重,难以睁开,头重如裹,脘胀纳呆,口苦口腻,舌红,苔白腻 

带黄,脉濡缓。清热化湿。160、升阳除湿防风汤加藿香、黄芩。 

其他治疗 

1、针疗,刺攒竹、阳白、鱼尾、睛明。 

2、暗示解惑,以药物或语言作暗示。 

15.89视歧

15.89视歧 

视歧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复视。 

视歧之病名见于《灵枢..大惑论》“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 

视歧多因风痰、风热上扰,肝肾阴虚所致。以目睹一物成二像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 

依据 

1、眼外观端好。 

2、自觉视一物为两物,物像一真一假、一实一虚,常以假为真,故常扑空。 

3、单眼为患者,常喜用手遮患眼,以消除症状。双眼为患者,多伴头痛、眩晕、恶心欲 

呕等症。 

辨证论治 

一、风痰入络证:突起视一为二,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眼带失灵,目珠运动 

受限,舌淡,脉浮。疏散风邪、化痰通络。199、正容汤 加减。 

二、水轮气虚血亏证:视一为二,伴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唇色淡白,脉细 

弱。补气养血明目。31、八珍汤加减。 

三、水轮阴亏证:视一为二,伴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记忆减退,舌淡,脉细。补肾明 

目。209、左归饮 加减。 

四、阴虚阳亢证:年老之人,黄精渐混,头晕眼花,视一为二,舌红少苔,脉细。滋阴潜 

阳。114、天麻钩藤饮加减。 

五、心神不宁证:视一为二,伴头晕失眠,烦躁不安,或焦急多虑,时发时止,舌淡,脉 

缓。养心安神。200、甘麦大枣汤 或653、逍遥散加减。 

其他治疗 

针疗,取睛明、承泣、四白、太阳、颊车、合谷等穴.1次/日,10次为1疗程。 

15.88目倦 

15.88目倦 

目倦又名视疲劳。目倦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视力疲劳,常见原因有散光等。 

目倦多因目力过度、情志不畅、肝脾肾亏损等所致。以视物不能持久,久则视物昏 花、头 

痛、眼胀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 

依据 

1、视物不能持久,久则视物昏花、眼胀、头痛,平日喜眯眼视物。 

2、眼底检查见视乳头边缘模糊,黄斑部中心型反光弥散,验光可见散光带出现。 

辨证论治 

一、肝气郁滞证:视久眼胀头晕,眉棱骨酸痛,性情急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疏肝解 

郁。651、柴胡疏肝散加减。 

二、气虚血瘀证:视久眼胀头晕,眼睑常欲垂闭,或有沙涩刺痛感,倦怠乏力,舌淡苔 

薄,脉缓。补气化瘀。409、助阳活血汤 加减。 

三、肝肾亏损证:视久眼胀头晕,眼内干涩不适,或伴头晕耳鸣,眼前黑花飘舞,舌红少 

苔,脉细。滋补肝肾。464、明目地黄汤加减。 

其他治疗 

1、验光配镜。 

15.87小儿通睛

15.87小儿通睛 

小儿通睛又名斗睛。小儿通睛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共济性内斜。 

小儿通睛之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 

小儿通睛多因禀赋不足、筋脉失调,或高热伤津所致。以双眼向内偏斜为主要表现的外障 

类疾病。 

依据 

1、幼年发病。 

2、眼珠向内偏斜,形似斗鸡眼,但眼球运动良好。 

3、无复视及代偿头位。 

4、验光有远视。 

辨证论治 

一、肝肾亏虚证,单眼弱视,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滋补肝肾。397、杞菊地黄丸加 减。 

二、脾气亏虚证,单眼弱视,伴体弱易病,纳少便溏,舌红苔薄,脉弱。补气明目。511、 

参苓白术散加减。 

其他治疗 

1、早期验光配镜可以矫正。 

2、配镜半年后不能矫正或仅部分矫正者,可手术矫正。 

3、有弱视者,应进行弱视训练。 

4、针疗,常用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攒竹、地仓、太冲 

等,每次2-3穴。 

小儿通睛歌 

条文:小儿通睛因惊振,看东反西视斜偏,牛黄珠麝竺金黛,地龙苏附珀油蚕。 

方剂:牛黄丸方。 

牛黄三钱、珍珠三钱、麝香少许、天竺黄三钱、青黛三钱、地龙三钱、白附子(炮)三 

钱、琥珀三钱、僵蚕三钱。 

金铂(为衣)量加、苏合油五钱、香油五钱。 

以上九味,各另研极细,共为一处,用细甘草梢一两煎汁,次入苏合油香油兑均,和药为 

丸,黄豆大,金铂为衣,薄荷汤化一下丸,忌一酒面、辛热、生痰等物。 

小儿通睛之证,或因惊恐,或缘击振,致双目睛通,瞻视偏斜,看东反西,视左反右。 

急用牛黄丸,疏风镇惊,久则即成难治之证。 

15.86视物易色

15.86视物易色 

视物易色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色盲或色弱。 

视物易色之病名见于《病源辞典》。 

视物易色多因禀赋不足,或因视瞻昏渺等眼病所致。以两眼不能正常辨认物体颜色为主要 

表现的内障类疾病。 

依据 

1、可有遗传性。男多于女。 

2、眼外观正常。不痛不痒。视力正常。 

3、不能正常辨认物体颜色。程度有色盲与色弱之分。色盲检查有助于确定为何种颜色 盲。 

辨证论治 

1、水轮阴亏证:视物易色,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补肾明目。299、 

加减驻景丸加减。 

2、肝气郁滞证:视物易色,伴胸胁胀闷,情志不舒,舌红苔薄白,脉弦。疏肝解郁。 

653、逍遥散加减。 

3、水轮气虚证:视物易色,伴倦怠纳呆,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补气明目。 

673、益气聪明汤 加减。 

15.84远视15.85老视 

15.84远视 

远视又名能远怯近。远视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远视眼。 

远视之病名见于《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目不能远视候》。 

远视多因禀赋不足,阴精亏损,不能收敛光华。以视远物清楚,视近物模糊为主要表现的 

内障类疾病。 

依据 

1、视疲劳。 

2、视近不能持久,或远近均模糊。 

3、眼球前后径及各部分均较小。 

4、眼底可见视乳头小、色较红、边界不清。 

辨证论治 

肝肾亏虚证:视近不持久,甚者远近均模糊,伴头痛,眼胀等症,舌红少苔,脉细。滋补 

肝肾。397、杞菊地黄丸加减。 

其他治疗 

验光配镜。 

15.85老视 

老视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老化眼。 

老视多因年老精气不充,神光失调所致。以视远物仍清晰,视近物渐模糊为主要表现的内 

障类疾病。 

依据 

1、通常发于40-45岁以后。 

2、视远正常,视近还清。 

3、戴凸透镜后,近视力能提高。 

治疗 

配戴合适的老花镜(凸透镜),不必服药。 

15.83近视

15.83近视 

近视又名能近怯远。近视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近视眼。 

近视病名见于《《目经大成》。 

近视多因青少年时竭视劳倦,导致神光不足,或禀赋不足所致。以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 

糊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 

依据 

1、近视力正常,远视力低于1.0,但能用凹透镜矫正。小于-3D为轻度近视,-3~-6D为中 

度近视,-6D以上为高度近视。 

2、青少年远视力在短期内下降,休息后视力又有提高,使用阿托品麻痹睫状肌后,检影 

近视度数消失或小于0.5D,为假性近视。 

3、眼底检查:中度以上轴性近视,视乳头颞侧出现弧形斑,高度近视眼底易发生退行性 

变性、黄斑出血、萎缩斑等。 

辨证论治 

一、心气亏虚证:近视,伴心烦失眠,健忘,神倦乏力,舌淡苔薄,脉弱。补益心气、安 

神定志。498、定志丸加味。 

二、脾气亏虚证:近视,视疲劳,眼睑喜垂闭,或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舌淡 

红,苔薄白,脉弱。补气明目。423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肝血亏虚证:近视,视疲劳,视物变形,眼底检查可见黄斑部萎缩斑或出血,面色不 

华,舌淡苔薄,脉弱。养血明目。239、四物汤加味。 

四、肝肾亏虚证:近视,眼前黑花飞舞,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红无苔,脉细。滋补 

肝肾。397、杞菊地黄丸加减。 

其他治疗 

1、针疗,常用睛明、承泣、承泣、风池、翳明、合谷、足三里等穴,每次3-5穴,1次/ 

日。10次为1疗程。 

2、以王不行子贴神门、肾、脾、肝、目1、目2、眼等耳穴,并每日按压2-3次。 

3、推拿睛明、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风池,2-3分钟/穴,2-31次/日。 

4、验光配镜。 

5、成年人近视度数稳定者,可考虑作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或准分子激光。 

15.82鸪眼凝睛

15.82鸪眼凝睛 

鸪眼凝睛又名鱼睛不夜。鸪眼凝睛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血栓性海绵窦炎和重症内分泌突眼。 

鸪眼凝睛之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 

鸪眼凝睛多因痰湿凝滞,气血瘀阻,或热毒内攻所致。以单眼或双眼逐渐突出、凝视,白 

睛红赤如鸪眼为主要表现的眼科疾病。 

依据 

1、眼球突起红赤,睁眼时上睑与眼珠间露出眼白,上睑活动滞缓,甚则眼睑不能闭合。 

2、有凝视现象,眼球活动受限,视一为二。 

3、眼球突出计检查测定突出度。 

4、甲状腺机能检查,如131碘吸收率,或T3、T4含量及T3抑制率测定。 

5、必要时作眼眶CT及超声检查。 

辨证论治 

一、热毒炽盛证:眼珠高起、红赤、凝定,眼痛,头痛,高热寒战,恶心呕吐,昏睡,舌 

红苔黄,脉弦数。清热解毒。733、黄连解毒汤 合132、五味消毒饮加减。 

二、痰瘀搏结证:眼珠突出,眼睑不能闭合,胞睑肿胀,白睛红肿、热泪频流,神疲乏 

力,胸闷纳呆,舌淡苔薄腻,脉细。祛痰化瘀。170、化痰丸加赤芍、丹参、桃仁。 

三、气郁化火证:眼球突出,白睛红赤,心烦多汗,失眠心悸,手指颤动,舌红苔薄,脉 

弦数。解郁泻火。176、丹栀逍遥散 加减。 

鱼睛不夜 

愁瞳子瞠瞠不转头,阳邪亢风热又相投。 

此症项强,面赤燥,目如火,胀于睑间,不能开闭,若野庙凶神,与花缸变鱼之目,凸而 

定凝,故曰鱼睛不夜。乃阳邪亢害,风热壅阻,下窍不通,上窍亦塞。是眼不出即入,速 

于百会、太阳、两睑、上星要隘等穴砭针出血。嗣后黄连解汤毒、一味大黄丸、三友丸寒 

之攻之,庶有可救,然亦险矣。 

15.81辘轳转关

15.81辘轳转关 

辘轳转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眼球震颤。 

辘轳转关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 

辘轳转关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风邪扰动,致筋脉振惕所致。以两眼不自主地颤动为主要 

表现的外障类疾病。 

诊断 

1、两眼不自主颤动,或垂直或水平摆动或旋转,往复不定。 

2、自觉视力模糊,或有耳鸣耳聋、头晕恶心、步态不稳等症。 

3、可有相关病史,如自幼视力不良、急性中耳炎、颅内病变等,并有其特征性症状出 

现。 

4、有条件者作内耳前庭和神经内科检查,以利病因诊断。星恒教育搜集整理 

辨证论治 

一、元阳亏虚证:眼球颤动,视物模糊,自幼禀赋不足,有胎患内障、视物易色等病,舌 

淡苔薄,脉细。温补元阳。212、右归饮加减。 

二、肝风内动证:眼球颤动,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或站立不稳,摇晃不定,或步态不 

稳,动作不协调等,舌红,苔薄黄,脉弦。平肝熄风。114、天麻钩藤饮加减。 

三、湿浊上泛证:眼球颤动,头晕耳鸣,甚则头晕如旋,恶心,呕吐唾沫,胸闷,舌淡苔 

薄腻,脉滑。利湿化浊。48、三仁汤加减。 

其他治疗 

1、取睛明、承泣、承泣、四白、太阳、颊车、合谷等穴,1次/日。10次为1疗程。 

15.80突起睛高

15.80突起睛高 

突起睛高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眶内炎症,如眼眶蜂窝织炎、眶骨膜炎、眼球筋膜炎、 

全眼球炎等。 

突起睛高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 

突起睛高多因风热火毒攻目所致。以发病急,单侧患眼突起、疼痛,白睛红赤、肿胀为主 

要表现的急性外障类疾病。 

依据 

1、病前有感冒,眼珠、眼眶周围或全身感染史。 

2、起病急速,多见于单眼。眼球突起,转动不灵,胞睑肿胀,白睛红赤肿胀,甚则脱出 

睑外。 

3、初起眼球剧痛,热泪如汤,视力下降,头痛发热,重者恶心呕吐,甚则神昏谵语。波 

及目系可引起失明。 

4、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增高。 

5、X线、眼超声及CT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辩证论治 

一、风热攻目证:眼球突出,白睛红肿,发热恶寒,头痛剧烈,舌红苔黄,脉弦数。疏风 

清热解毒。154、内疏黄连汤 合132、五味消毒饮加减。 

二、热毒炽盛证:眼球突起,眼睑红肿,白睛红赤,眼球不能转动,头眼剧痛,恶心呕 

吐,壮热神昏,面赤气粗,溲赤便结,舌红绛,苔黄糙,脉数。清营解毒。813、清营汤 

加减,或送服353、安宫牛黄丸。 

其他治疗 

1、湿敷,野菊花、金银花、防风、桑叶、当归、黄连,煎水过滤,作眼部湿热敷。 

2、眼球突出,黑睛暴露者,点抗菌眼液及膏。 

3、可配合抗菌素和激素治疗。 

15.79目偏视 

15.79目偏视 

目偏视又名风牵偏视、风牵喎斜、口眼喎斜、眼偏视、双目睛通、通睛。 

目偏视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麻痹性斜视。 

目偏视之名见于《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目偏视候》。 

目偏视多因邪中经络,气血不和,筋脉失养,弛张不收所致。以双眼注视目标时,呈现一 

眼位偏斜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 

依据 

1、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 

2、眼球活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动受限。 

3、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4、代偿头位,头向麻痹肌方向偏斜。 

5、复视、双眼视一为二(复视象检查确定麻痹肌)。 

6、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辨证论治 

一、风邪袭络证:发病急骤,目偏视、复视,或伴上胞下垂,或有眼痛,头痛发热,舌红 

苔薄,脉弦。疏风通络。535、牵正散 合 487、羌活胜湿汤加减。 

二、风痰入络证:目偏视、复视,头晕,呕恶,舌红苔腻,脉弦。疏散风邪、化痰通络。 

199、正容汤加减,兼气虚者,合423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肝风内动证:突发目偏斜,头晕耳鸣,面赤心烦,肢麻,舌红苔黄,脉弦。平肝熄 

风。114、天麻钩藤饮加减。 

四、血瘀气滞证:外伤后目斜视,或有胞睑、白睛瘀血,眼痛,活动受限,视一为二,舌 

红苔薄,脉弦。活血行滞。623、桂枝四物汤加减。 

其他治疗 

1、取睛明、承泣、四白、太阳、颊车、合谷等穴,1次/日。10次为1疗程。 

2、必要时,可配合激素、抗菌素、维生素治疗。 

3、发病后6-8个月,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5.78疳积上目

15.78疳积上目 

疳积上目又名疳眼。疳积上目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角膜软化症。 

疳积上目病名见于《审视瑶函》 

疳积上目是小儿因疳积所致。初见两目干涩、夜盲,日久黑睛生翳,甚至溃破穿孔为主要 

表现的外障类疾病。 

依据 

1、有喂养不当、营养不良和慢性泄泻史。有面黄体瘦、腹大青筋等症。 

2、眼内干涩,羞明,频频眨目,暗处或入暮视物不清。 

3、白睛表面干燥失泽,黑睛混浊、晦暗不泽,感觉减退,眼珠向内外转动时,白睛可出 

现向心性皱纹圈。 

4、重症者白睛粗糙无泽,出现银白色干燥斑,黑睛混浊,状如云雾,知觉丧失,甚则软 

化溃烂,继发凝脂翳及黄液上冲。 

辨证论治 

一、脾气亏虚证:白睛干涩,食欲不振,纳少,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弱。补气明 

日。233、四君子汤加减。 

二、虫积化疳证:眼珠晦暗不泽,毛发枯槁稀疏,咬甲挖鼻,寝则磨牙,腹痛便溏,大便 

中有虫卵,舌淡苔薄,脉弱。健脾益气、杀虫消疳。481、肥儿丸加减。 

三、肝热脾虚证:白睛干涩,黑睛溃烂,黄液上冲,抱轮红赤,畏光闭目,烦躁不宁,舌 

红苔薄,脉弦。清肝泻热、退翳明目。143、车前子散加减。 

四、脾肾阳虚证:白睛干涩无泽,黑睛混浊呈乳白色,面色觥白,四肢不温,大便稀薄, 

完谷不化,舌淡胖,脉细无力。温补脾肾。442、附子理中汤加减。 

其他治疗 

1、挑疳积法,用三棱针刺四缝穴,1次/周。 

2、割治疗法,取手掌大鱼际割治,1次/周。 

3、点眼疗法,抗生素眼液或眼膏点眼,有虹膜炎症时需扩瞳。 

割治疗法 

儿科割治疗法常取两手大鱼际处割治。本法有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等功效,常用 

于疳证、哮喘等病证。 

操作方法:将两手掌局部消毒后,用大拇指揿住刀口旁约lcm处,用0.4cm宽的平口手术刀 

直戳割治部位,创口长约0.5cm,然后挤出赤豆大小黄白色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用红 

汞棉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5天后可解除包扎。术中、术后防止感染。 

15.77神水将枯

15.77神水将枯 

神水将枯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结膜干燥综合症。 

神水将枯之名见于《证治准绳》。 

神水将枯多因气郁化火,阴津亏损,泪液减少所致。以目珠干燥失泽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50岁左右女性,双侧发病,常伴有多发性关节炎。 

2、眼干涩无泪、磨痛、畏光、视力下降,同时口鼻干燥,唾液减少,多饮。 

3、目珠干燥失却莹润光泽,白睛微红,有皱褶,眵粘稠拉呈丝状,黑睛暗淡,生翳。 

4、泪液分泌量测定,多次Schirmer法少於5 mm/5 min。虎红染色试验阳性,荧光素染色试 验阳性 

5、必要时作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测定,血沉检 查。 

辩证论治 

一、气阴两亏证:眼干,甚则怕光羞明,自汗,口渴,肢体倦怠,舌红干燥无津,脉细无 

力。益气养阴。259、生脉散 加减。 

二、肝肾阴虚证:眼干涩,怕光,咽干口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 

数。滋补肝肾。397、杞菊地黄丸加减。 

三、心脾气血两虚证:眼干涩不适,伴四肢乏力,心慌少寢,自汗食少,妇女可见月经不 

调或量多色淡,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健脾益气、补心安神。230、归脾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体针选,攒竹、承泣、迎香,待目微生泪液时,再刺少泽、后溪、阳谷等穴,隔日1 次。 

2、点眼疗,红赤疼痛时,用10%磺胺醋酰钠眼液。平日以人工泪液点眼;鸡蛋清加少许 冰片滴眼。 

15.76热烫伤目 

15.76热烫伤目 

热烫伤目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眼部热烧伤。 

热烫伤目是因高温物质烧伤或烫伤外眼及眼球所致。以眼部红肿剧痛,甚至影响视力为主 

要表现的损伤类疾病。 

依据 

1、有明确的高温物质烧伤或烫伤眼部病史。 

2、轻者仅稍有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或仅有上皮脱 

落。 

3、重者伴视力明显减退,结膜高度充血或苍白坏死,角膜混浊,基质水肿,继之出现角 

膜坏死脱落,甚至穿孔。房水混浊或有积脓。后期角膜部分或全部为假性胬肉覆盖,睑球 

粘连,部分病人可见眼睑溃疡、眼睑内外翻。 

辨证论治 

风热犯目证:双眼疼痛,畏光流泪,烧灼感、异物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疏风清热。 

766、银翘散加减,或447、驱风散热饮子 加减。 

其他治疗 

1、抗菌眼液或膏滴眼,有虹膜炎症时须扩瞳。 

2、伤势重者,可每日用玻璃棒分离结膜囊2-3次,再涂眼膏。 

3、自血0.5-1ml作球结膜下注射,以增加局部营养。 

15.75电光伤目

15.75电光伤目 

电光伤目相当于西医学的电光性眼炎。 

电光伤目是因电光刺伤白睛、黑睛浅层所致。以眼珠红赤畏光、流泪或疼痛为主要表现的 

损伤类疾病。 

依据 

1、有明显受紫外线强烈照射的病史。 

2、潜伏期一般6~8小时,不超过24小时,双眼同时发病。 

3、眼部烧灼感、异物感、疼痛、畏光、流泪。 

4、眼睑痉挛,前部混合充血,角膜上皮点状脱落,FL(+)。瞳孔缩小,1~2天自愈。 

辨证论治 

风热犯目证:双眼疼痛,畏光流泪,烧灼感、异物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疏风清热。 

766、银翘散加减,或447、驱风散热饮子 加减。 

其他治疗 

1、发作时以0.5%-1%地卡因滴眼1-2次,配合抗生素眼液或膏点眼。 

2、局部冷敷止痛。 

15.74酸碱伤目 

15.74酸碱伤目 

酸碱伤目相当于西医学的酸碱烧伤。 

酸碱伤目是因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性物质伤及眼部组织所致。以眼睑或眼球蚀烂、剧痛, 

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损伤类疾病。 

依据 

1、有明确的化学物质与眼部接触史。 

2、轻者仅有眼部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或仅有上皮脱 

落。 

3、重者伴视力明显减退,结膜高度充血或苍白坏死,角膜混浊、基质消肿,继之出现角 

膜坏死脱落,甚至穿孔。房水混浊或有积脓,后期角膜部分或全部为假性胬肉覆盖,睑球 

粘连,部分病人可见眼睑溃疡、眼睑内外翻。 

辩证论治 

一、热毒壅滞证:酸碱外伤,结膜充血或坏死,角膜混浊或坏死,口苦口干,舌红苔黄, 

脉数。清热解毒、凉血化瘀。733、黄连解毒汤 合632、桃红四物汤 加减。 

二、阴虚邪恋证:酸碱外伤后期,红赤减退,角膜瘢痕混浊,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滋阴 

祛邪、退翳明目。692、消翳汤 加玄参、麦冬。 

其他治疗 

1、受伤当时应现场急救处理,立即用生理盐水或自来水冲洗眼部,并持续15分钟。如有固 

体物质,应除去后再作冲洗。结膜、角膜损伤严重者,可作结膜放射状切开后再冲洗。 

2、中和冲洗,酸性伤用3%碳酸氢钠冲洗;碱性伤用3%硼酸液冲洗。 

3、中和注射,碱性伤,结膜下可注射维生素C。 

4、石灰伤早期应用0.37%依地酸二钠溶液冲洗,之后点1%-2%溶液。一般不作中和注射 

和中和冲洗。 

5、抗菌眼液点眼,并每日用玻璃棒分离结膜囊2-3次,继之点抗菌眼膏以防粘连,有虹 

膜炎症者应扩瞳,治疗参考15.56瞳神紧小。 

6、自血疗,自血0.5-1ml作球结膜下注射,以增加局部营养。 

15.73物损真睛

15.73物损真睛 

物损真睛又名真睛破损。物损真睛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眼球穿通伤。 

物损真睛之病名见于《证治准绳》。 

物损真睛是因外物伤目所致。以眼珠破损,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为主要表现的损伤类疾 病。 

依据 

1、有外物伤目史。 

2、视力减退,严重者可无光感。 

3、角膜、巩膜或角巩膜缘有伤口,或角膜相对应处虹膜上有破口,或见结膜下出血。 

4、前房变浅或消失,巩膜穿破时前房可能变深。 

5、眼内容物脱出,如有虹膜脱出时,瞳孔常变形或偏位。 

6、眼压低。 

7、有以下症状者,可能有眼内异物存留。 

(1)铁锈或铜锈沉着症。 

(2)外伤后1~3天迅速出现眼内感染。 

(3)单侧原因不明的青壮年圆翳内障。 

(4)单侧原因不明的青风内障。 

(5)单侧反复发作的顽固性葡萄膜炎。 

(6)单侧继发性视衣脱离。 

(7)前房内孤立的肉芽肿。 

(8)眼底见有机化包裹物等。 

8、X光摄片、B超和CT检查,有助于眼内异物的诊断。 

辨证论治 

一、外伤目络证:视力剧降,眼珠刺痛或胀痛,白睛或黑睛破裂,或白睛溢血,或血灌瞳 

神,或晶珠混浊,或伴头痛,舌红苔薄白,脉弦。行气活血。608、除风益损汤加减。 

二、脓毒蕴积证:目珠疼痛难忍,热泪频流,畏光难睁,视力剧降,胞睑红肿,抱轮红赤 

或混赤,白睛或黑睛破裂,或珠内组织脱出,创口污秽,或黄液上冲,睛珠变软、拒按, 

舌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凉血化瘀。513、经效散 合 132、五味消毒饮加减。 

三、感伤健眼证:伤眼白睛或黑睛破损,红赤难退,或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或眼内异物 

存留,而健眼自觉视物模糊或视力剧降,羞明流泪,抱轮红赤,黑睛后有沉着物,神水混 

浊,瞳神缩小或干缺,神膏混浊,眼底视乳头充血水肿,视网膜反光增强等,舌质红,苔 

薄黄,脉细数。疏风清热解毒。406、还阴救苦汤加减。 

其他治疗 

1、外用抗菌眼液,部分病人需配合滴用扩瞳药,以防止虹膜后粘连。 

2、有穿透伤口和眼内异物者,应尽早采用手术治疗。 

3、如感伤健眼者,治疗参15.56瞳神紧小,15.57瞳神干缺,15.63云雾移睛。 

附神膏 

神膏乃目中包涵之膏液也。由胆中精汁积成,涵养瞳神者。膏中一点黑莹,是肾、胆所聚 

之精华,能照万物。如血不滋膏,神膏干矣。故滋膏须以养肝血为主。白睛有赤丝等症, 

当清肺火,使不克肝,肝家无火消耗,于以养血无难矣。先服四物汤,加滋肾药,次服地 

黄汤,加养血药;再用地黄明目丸。不点。 

15.72振胞瘀痛 

15.72振胞瘀痛 

振胞瘀痛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的眼睑外伤。 

振胞瘀痛之病名见于《证治准绳》。 

振胞瘀痛是因眼部被钝器撞击后,瘀血内停所致;以胞睑肿胀、色青紫、瘀痛难睁为主要表 

现的损伤类疾病。 

依据 

1、有眼部被钝器撞击史。 

2、上睑或上下睑呈青紫色肿胀,疼痛难睁,或见穹窿部白睛溢血。 

3、扪及眼睑肿胀处有捻发音,眶缘有高低不平,多为眼眶壁骨折。 

4、伤后24小时出现下睑皮下出血,及鼻侧球结膜下出血,合并口、鼻、耳出血者,多为 

颅底骨折。 

5、疑有眼眶或颅底骨折者,可作X线摄片或CT检查。 

辨证论治 

一、肉轮血瘀证:眼睑青紫肿胀,重坠难睁,或白睛溢血,眼珠完好,视力如常,或头额 

作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活血祛瘀。632、桃红四物汤加减。 

二、血瘀化热证:胞睑青紫肿胀,日久难消,疼痛灼热,眼珠端好,视力正常,口渴喜 

饮,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化瘀清热。77、大黄当归散加减。 

其他治疗 

1、早期外敷5、一绿散(芙蓉叶、生地黄)以止血消肿,一二日后敷27、七厘散止痛化瘀 

消肿。 

2、鲜芙蓉叶花,捣烂敷患处。 

3、云南白药,调敷胞睑。 

4、颅底骨折者,应卧床休息,参骨伤治疗。 

15.71惊振外障

15.71惊振外障 

惊振外障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外伤性角膜炎。 

惊振外障之病名见于《证治准绳》。 

惊振外障是因目珠外伤之后,失于保养调护,复为外邪侵袭所致—。以目痛、畏光、流 

泪,赤肿加剧,病情加重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 

依据 

1、有目珠外伤史。 

2、黑睛表面擦痕,FL(+),或深层条状、片状混浊。 

3、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 

4、患眼疼痛,畏光流泪,眼睑难睁,视力障碍。 

辨证论治 

一、风轮风热证:黑睛表层擦伤,抱轮红赤,畏光流泪,眼睑难睁,舌红苔黄,脉数。疏 

风清热、活血解毒。608、除风益损汤加黄芩、银花、蒲公英。 

二、风轮热毒证:黑睛外伤,伤处有灰白翳障,白睛混赤,眼痛,畏光流泪,舌红苔黄, 

脉数。清热明目。513、经效散加黄芩、知母。 

其他治疗 

15.70眯目飞扬

15.70眯目飞扬 

眯目飞扬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结膜、角膜异物。 

眯目飞扬之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 

眯目飞扬是因细小砂土、金属碎屑、谷物、飞虫等异物飞冲入目所致。以异物嵌入胞睑、 

白睛、黑睛表面,涩痛流泪、畏光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 

依据 

1、有细小砂土、金属碎屑、谷物、飞虫等异物飞冲入目史。 

2、眼内涩痛、畏光流泪。 

3、眼睑、白睛、黑睛表层有异物,1个或多个。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目证:异物剔除术后,眼痛加重,羞明流泪,舌红苔黄,脉弦数。疏风清热解 

毒。949、糖煎散加金银花、蒲公英。 

二、血热瘀滞证:胞睑红肿,白睛混赤,羞明流泪,黑睛混浊或血灌瞳神,头部刺痛,恶 

心呕吐,舌暗红,脉弦涩。清热凉血化瘀。632、桃红四物汤加紫草、丹皮。 

其他治疗 

作角膜、结膜异物剔除后,点抗菌液及膏,次日复查。 

民间清洗眼睛的铜钿草 

天胡荽在舟山群岛名“铜钿草”。无论是“铜钿”还是“天胡”,对一个喜欢搓麻将的岛民说,都是顺耳的好 

彩头。前者是盆钵满盈的财富,后者是好运撞身的“开门红”。许多绿植不仅给平庸生活增添饲养的乐 

趣,还挂着土豪一样的寓意博得人们青睐。舒适的生活原本就是从清淡寡味中反刍出的美好向往。 

记得2013年单位搬迁到定海甬东后,我在黎明路的行道旁掘来五六根“铜钿草”插在旧玻璃酒瓶上,灌 

进三分之二的溪水,放在临窗的木棂上,疏而不散,三五天后,她们便安居下来,似乎被透明的瓶子 

收养出比先前在山野更加的水灵与雅致。每天刚坐到办公椅上,静观着她们,有时候,一阵轻风拂 

拭,悉簌有声,有时候风大些,叶儿碰撞着叶儿,顿时热热闹闹起来,原来她们平静的内心也有的沸 

点。这种小情趣也为枯燥乏味的工作节奏增添了魔法,时间久了,我觉得身旁的一切摆设并非是静止 

的。无语的。风带来外界的杂念也点燃了室内的时序更替,水是知书的水,草是达礼的草,如果偶然 

飞来一只斑斓的昆虫来此作歇,便另有鲜活的意境,想来会不会是世外送来的锦书,如同原野与鼠标 

对调一下距离,接通电脑屏幕上的一字一句都在蓄势待发;那些左右斜倚的一叶一茎都在吐露生机。 

大凡60年后出生的,一定还记得小时候的同学里面,有几个癞痢头和烂耳朵,挠着痒痒,面目邋遢而 

恶心,见到他们真是像遇到了瘟神,深怕一不小心传染给自身也会得此诟病。那时候医疗条件相当简 

陋,村里一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翻烂了那本没有封面的破书,找到了“天胡荽”。从野外采来新鲜 

的铜钿草搡汁涂在疮口上,不到一个月,像是换个人似的,变得眉清目秀。日后在《草本便方》了解 

到,铜钿草真的可以“治头疮,白秃,风瘙皮肤疥癞,涂耳烂”。 

在民间,铜钿草最大的用途是用叶和茎的汁液来清洗眼睛。古代没有专用的眼药水,患了眼疾之后, 

也不可能作外科手术,但我们的先人可为一等一的聪慧,数种方法并用:一为银针拨障;二为针灸探 

穴;三为般若法眼(佛教);四为甘霖沐眸。甚至流传着治一切眼病咒文,只要默念“释迦辉耀”四字 

偈语,什么近视,散光,白内障,青光等眼疾都有意料不到的疗效。我想上述诸多妙法中,唯“甘霖 

沐眸”可能是属于保养兼治愈的疗法。 

铜钿草汁在许多医书里都记载有明目、去翳的效用,民间常用作治风火眼痛,唤作“翳草”。用其清热 

解毒的来治眼疾肿痛,胬肉遮睛,赤脉络目,目疼连脑,羞明多泪等一切虚火实热之症。 

而这一次用的方法却非常有趣,用的是整株草料,不添加附设,直接塞入鼻孔:“翳草揉塞鼻中,左翳 

塞右孔,右翳塞左孔”,我想此方的始作俑者一定也是位“脑洞大开”的创意大夫,用的是七窍相连,“左 

右逢源”之术。当然其更多的时候治疗黄疸,痢疾,水肿,淋症,喉肿,痈肿疮毒,带状疱疹,跌打 

损伤等炎症。 

把秘密放入暮色里的山水,乘着即将退场的日光,像一只虫子,随轻风攀援在青枯转换之间,去感受 

微凉里的伸展;像一缕雾气,从现实中逃逸出来,一路丢弃知识的累赘和钱财的繁重。现在想 

来,“抛下旧恋,就是获得新欢”。草木皆有灵性,如果说仙风是它们潇洒的身影,道骨是傲然于世的 

清远,那么内心熬制的药剂就是那颗普济尘世的佛心,装扮居舍、医治百病、煲羹作汤、赋诗抒情, 

给我们生活增添了别样的乐趣和美好。 

门巷春风翳草来,笔耕无艺甑生埃。 

空成洛下书生咏,敢望青州从事来。 

洗盏首供堂上寿,留尊更待月中开。 

陶然竟堕难名境,疑是凌歊百尺台。 

这是宋代李兼写的《谢当涂陈舍人馈姑孰春》,学会把自己藏在诗句里,这样便可借物抒志,表达出 

内心世界的情意,即使不能像草木漫山遍野地去奔跑,撒野,但流传至后世也不失为一种薪火相传。 

而我更喜欢宋代杨万里《雪後领儿辈行散》的诗句:“回头顾五庐,竹树翳草寮。独有万花亭,岿然 

出山椒。”时常会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放下身边这些杂七杂八的琐事,回归自然,去找回少年时的 

那般逍遥乐趣。我以为化了许多时间可以使自己成熟老练起来,孰不知青涩才是生命最美好的颜色。 

也许,这些铜钿草“在时间的急逝中指示存在”(舒婷诗《人心的法则》),夹生在碎砖瓦旁被绿意替 

代的映像效果是我们生活的奢华所在。 

20.49皮肤瘙痒

20.49皮肤瘙痒 

慨述 

皮肤瘙痒是指自觉皮肤瘙痒的症状。多因风邪外袭,或因血热内扰,或血虚失养等所致。 

常见于各种皮肤疾病,以及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经前隐疹、妊娠风疹、阴痒等病。 

临床对以皮肤瘙痒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皮肤瘙痒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 

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皮肤瘙痒常为皮肤疾病的主要症状,有时可并有出疹、抓痕、血痂、苔藓样变及色素 

沉着。 

二、根据病史、病情等进行诊断: 

1、皮肤瘙痒为突出表现,全身可无明显不适者,多为皮肤科疾病。 

2、因食物、药物、虫毒或其他物质过敏、侵袭或中毒所致出疹,如漆疮、药毒、粉花 

疮、食鱼蟹中毒、野屎风、水毒、沙虱病、恶虫叮咬等,一般可通过病史询问而明确诊 

断,且多伴有瘙痒、风团、水肿等症。 

3、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者,其皮肤瘙痒,多为血虚风燥。 

4、由情绪波动而引发皮肤瘙痒,多为肝郁血虚。 

三、皮肤专科检查,免疫生化实验检查,如过敏实验、致敏实验等,可以有助于明确诊 

断。血常规、尿常规可作必备检查。 

辨证论治 

一、风寒外袭证:瘙痒多发于暴露部位,天气寒冷或气温急骤变化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 

间解衣卧床时亦瘙痒症甚,皮肤干燥,恶寒、微发热,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疏风 

散寒、调和营卫。628、桂枝麻黄各半汤 加减。 

二、风热郁滞肌肤证:瘙痒好发于夏秋季节,气温干燥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卧床时加 

重,身热,微恶风寒,口渴,出汗,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干,脉浮 

数。疏风清热、调和营卫。766、银翘散 加减。 

三、湿毒蕴结肌肤证:瘙痒好发于肛门周围、阴囊及女阴部位,痒时难以控制,引起过度 

搔抓,抓后局部可有抓痕、红肿,日久则肥厚、苔藓化,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可诱发 

或加重,妇人可伴有带下腥臭,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除湿止痒。 

219、龙胆泻肝汤 加减。 

四、血热风盛证:周身瘙痒剧烈,肌肤灼热,抓破出血,遇热痒剧,得凉则安,身热心 

烦,口燥咽干,多见于青壮年,春夏好发,舌质红苔黄干,脉数。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683、消风散 加减。 

五、血虚风燥证:多见于年老羸弱者,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间尤甚,难以入眠,周身 

皮肤干燥脱屑,抓痕累累,经久不愈,冬重夏轻,伴倦怠无力,大便艰涩,面色无华,舌 

质淡,苔薄,脉细无力。养血润燥、祛风止痒。325、当归饮子 加减。 

六、肝郁血虚证:皮肤瘙痒多因情绪激动时产生,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叹息,心烦,口 

苦,妇女月经失调或闭经,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暗,苔薄,脉细涩。疏肝解郁、养血祛 

风。176、丹栀逍遥散 加减。 

其它疗法 

一、单方验方: 

1、外涂九华粉洗剂,或用三石水水煎外洗,2~4次/日。 

2、病程较久,皮损肥厚而剧烈痒痛者,可用止痒粉外扑患处,或用植物油调和外涂皮损 处。 

3、黄柏30克,研细粉,香油调涂患处,可治湿疮瘙痒。 

4、贯众30克、蛇床子30克、苦参15克,水煎外洗,可治局部瘙痒。 

二、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常用曲池、大椎、肺俞、脾俞等穴,配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外 

阴、长强、会阴等。 

2、耳针疗法:取穴常用脾、胃、内分泌、神门等。 

三、西药治疗:扑尔敏、赛庚啶、去氯羟嗪等抗组织胺类药,可单独内服,亦可两种药物 

配合使用。通常亦可与维生素C、皮质类醇激素等配合使用。必要时可静脉注射10%葡萄 

糖酸钙注射液。 

20.48出疹 

慨述 

出疹是指皮肤出现高出肤面的红色或红白色疹点的症状。多因风热、风湿、疫毒等邪外 

侵,蕴郁肌肤所致。常见于风疹、麻疹、奶麻,皮肤疾病如湿疮、药毒、痱癌、疥疮、土 

风疮、血风疮、血疳疮、经前隐疹、妊娠风疹等,以及烂喉丹痧等多种外感温热病中。 

临床对以出疹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出疹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1、皮肤出现高出肤面的红色或红白色疹点,形如麻粒、粟米,多伴有皮肤瘙痒,可发于身 

体的任何部位。临床一般应与不高出皮肤的发斑相鉴别。 

2、出疹常见于皮肤科疾病,以皮肤症状突出,全身症状可不明显为特点,常见疾病有湿 

疮[疡]、疥疮、痱癌、瘾疹、风土疮、圆癣、阴癣、松皮癣、日晒疮等,各有症状特征。 

3、麻疹在出疹前常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等症。风疹以低热,耳后及枕后臖核肿大为 

特点。水痘的出疹多有水疱,亦有发热。 

4、因食物、药物、虫毒或其他物质过敏、侵袭或中毒所致出疹,如漆疮、药毒、粉花 

疮、食鱼蟹中毒、野屎风、水毒、沙虱病、恶虫叮咬等,一般可通过病史询问而明确诊 

断,且多伴有瘙痒、风团、水肿等症。 

5、温热类、疫病类疾病而导致出疹者,一般有新起发热等全身症状,出疹并无痒痛,常 

于检查时所发现,常见病种如烂喉丹痧、春温、疫斑热、温毒发斑等。 

6、除皮肤科专科检查外,必要时可考虑作免疫试验等检查,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放射 

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嗜碱性粒细胞脱粒试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白细胞组织 

胺试验等。 

辨证论治 

一、风袭表疏证:恶风自汗,出疹呈针头样或豆大,色淡,瘙痒,或为风团,反复发作,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疏风解表、调和营卫。190、玉屏风散合624、桂枝汤 加减。 

二、风毒犯表证:发病急骤,皮肤红疹,游走不定,瘙痒灼痛,伴发热,微恶风寒,头 

痛,身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解毒。821、清瘟败毒饮 加减。 

三、风热郁滞肌肤证:出疹色红,或风团色淡红或红,遇热或汗出易起,瘙痒剧烈,心烦 

口渴,恶风微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683、消风散 加减。 

四、湿毒蕴结肌肤证:皮肤出疹,可并见水疱、丘疱疹、糜烂、渗出等改变,瘙痒,口苦 

或口干,苔腻色黄白,脉弦滑。祛湿解毒。219、龙胆泻肝汤 加减。 

五、火毒蕴结肌肤证:皮疹泛发全身,色红,瘙痒甚或有烧灼感,发热,口渴喜冷饮,大 

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干,脉洪数。清热解毒。301、皮炎汤 加减。 

六、虫毒侵袭肌肤证:有感染虫毒病史,皮疹常发生在虫毒侵袭处,局部瘙痒甚或疼痛。 

杀虫解毒。10%~20%硫黄软膏外搽。 

七、肌肤失养证:发疹不息,疹色淡同于肤色,绵延数月至数年,常于衣被增减时瘙痒剧 

烈,精神疲惫,面色少华,夜寐不安,舌质淡,苔薄,脉弱。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325、当归饮子 加减。 

八、瘀滞肌肤证:皮肤出疹紫暗,面色黯黑,肌肤甲错,爪甲不荣,大便干结,舌质暗, 

苔薄,脉涩。活血化瘀。 632、桃红四物汤 加减。 

其它疗法 

一般不须针对皮疹进行特殊处理,属皮肤病之出疹见有关病变的治疗。 

20.42尿浊

20.42尿浊 

慨述 

尿浊又称溺浊、小便浑浊。 

《丹溪心法..赤白浊》:“胃中浊气下流,为赤白浊。用二陈加柴胡、升麻、苍术、白术。 

..胃中浊气下流,渗入膀胱,青黛、蛤粉”。《医学入门..赤白浊》:“赤者,血分湿热甚, 

心与小肠主之,导赤散、四物汤加樗白皮、青黛、滑石。白者,气分湿热微,肺与大肠主 

之,清心莲子饮,或五积散合四君子汤”。《类证治裁..淋浊》:“肥人多白浊,系湿痰,二 

术二陈汤。瘦人多赤浊,系肝火,龙胆泻肝汤”。 

尿浊指小便浑浊,白如泔浆的症状,多因温热下注、脾肾亏虚等所致。引起尿浊的常见疾 

病有丝虫病、肾痨、精浊、肾系癌瘤,小儿外感或内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等亦可导致尿 

浊。 

临床对以尿浊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尿浊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小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者,为脓尿,不属尿浊,多见于肾瘅、肾著、热淋等病。 

二、若于大小便时,茎端流出白浊之物,而尿液并不混浊者,称为“精浊”,不属尿浊。 

三、尿浊经尿液检查证实为乳糜尿者,其病变可为: 

1、伴阴囊、下肢肿大,皮肤粗厚似象皮,血涂片查获丝虫微丝蚴者,则尿浊为丝虫病所 致。 

2、若形体消瘦,或有肺痨病史者,应考虑尿浊为肾痨、脂膜痨所致。 

3、若于胸、腹发现肿块,则考虑尿浊为癌瘤所致。 

4、若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后出现尿浊,应考虑尿浊与创伤、手术有关。 

四、小儿于受寒、饮食不调而脾失健运等情况下,有时可出现尿浊,尿液检查可发现大量 

磷酸盐,不经治疗能自行消失。 

五、除血、尿、粪常规检查外,可选择性地作胸腹腔X线、B型超声波、CT及淋巴系造影术 

检查,以助诊断的确立与鉴别。 

辨证论治 

一、下焦湿热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小便灼热疼痛,身热烦躁,口干不欲多饮,大便 

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渗湿。751、萆薢渗湿汤 加减。 

二、脾虚气陷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精神疲倦,少气懒言,语声低怯,食少腹胀,大便 

溏薄,或有内脏下垂,舌淡,脉弱。补中益气。423、补中益气汤  加减。 

三、肾阴虚证:小便混浊或有涩痛,心烦不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 

数。滋补肾阴。472、知柏地黄汤  加减。 

四、肾阳虚证:小便清长,时有尿浊,头昏无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 

弱。温肾固涩。211、右归丸 加桑螵蛸、五味子、龙骨等。 

其它疗法 

常用去尿浊中药:沙蒺藜、益智仁、桑螵蛸、芡实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20.41尿血

20.41尿血 

慨述 

尿血是指血随小便排出的症状。尿血常因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疫毒或药毒伤肾等所致。 

石淋、热淋、子淋、肾瘅、肾痨,肾及膀胱的癌瘤,某些血液病变、传染病等常可见尿 

血。 

临床若对以尿血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尿血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论 

治及对症治疗。 

辨病思路 

一、首先应排除月经、前后阴出血污染,及药物使尿液着色。尿色多呈淡红、鲜红、洗肉 

水样色,甚或夹杂血块。古人将尿血伴排尿疼痛者称血淋,不痛者称血尿。 

二、根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1、尿血而具有少尿、水肿、高血压、尿蛋白、尿管型者,多属皮水、石水、正水。 

2、石淋所致之尿血,常有腰腹绞痛。 

3、有痨病史者见尿血,多属肾痨。 

4、中年以上无痛性、间隙性尿血,应警惕肾癌、膀胱癌。 

5、急起尿频、尿急、尿痛,或伴腰痛、发热者,应考虑肾瘅、热淋。 

6、随立位工作时间延长,腰酸、腰痛、尿血加剧者,应考虑肾下垂。 

7、尿中有血块和乳糜凝块者,多由丝虫病引起。 

8、急起发病,有高热,皮肤粘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者,应考虑疫斑热。稻瘟病等。 

9、血溢病之出血不仅为尿血,已有出血难止的特点。 

10、由外伤引起者,则有腰、腹或泌尿系损伤史,或尿路器械检查和肾穿刺史。 

11、应用磺胺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环磷酰胺、汞、砷等而尿血者,多为药物损害所 

致。 

三、除作尿常规检查外,可选择性地作X调线摄片、尿路造影、B型超声波等检查,以助 

诊断的确定与鉴别。 

辨证论治 

一、膀胱湿热证:小便灼热疼痛,尿血鲜红,身热夜甚,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 

数。清利膀胱、凉血止血。99、小蓟饮子 加减。 

二、心火亢盛证:尿血鲜红,小便短黄、灼热疼痛,心烦失眠,面赤口疮,口渴引饮,大 

便秘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清心泻火、凉血止血。361、导赤散合99、小蓟饮子  

加减。 

三、血热动血证:尿血鲜红,高热烦躁,口渴饮冷,身见斑疹,或衄血,大便干结或便 

血,舌红绛,苔黄干,脉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895、犀角地黄汤加小蓟、藕节等。 

四、阴虚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颧红潮热,心烦口干,腰膝酸软,舌质红, 

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凉血止血。472、知柏地黄汤 加味。 

五、脾肾气虚证:久病尿血色淡红,小便频数,头晕耳鸣,面色不华,体倦乏力,气短声 

低,食少腹胀,腰脊酸痛或兼齿衄、紫斑,舌质淡,脉细弱,补益脾肾、养血止血。 

423、补中益气汤合115无比山药丸 加减。 

其它疗法 

1、常用止血中药:大蓟、小蓟、地榆、紫珠、白茅根、蒲黄、苎麻根、血余炭、仙鹤草、 

三七、侧柏叶、棕榈炭、艾叶。寒性的中药,如白茅根、大蓟、茜草具有凉血止血,收敛 

止血之功。而艾叶可以温经止血。三七可以化瘀止血。仙鹤草、棕榈炭可以收敛止血。止 

血剂适用于血瘀而引起的出血症,证见各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等。主要用 

于各类血液病肿瘤等瘀血表现,以及各类出血性疾病。 

2、西药止血剂:如维生素E、叶酸、止血环酸、EACA等。 

20.40带下

20.40带下 

慨述 

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的症状。寒湿或湿热下注,或热毒 

浸淫,或脾肾阳气亏虚等常可见带下异常。带下一般见于女阴局部感染邪毒,或胞宫等的 

病变。最常见于带下病。但身体虚弱或痰湿内盛者亦可见带下量多。 

临床若对以带下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暂以带下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 

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妇科、产科常规检查,可帮助诊断和鉴别。根据带下的色、质、量、气味等异常改 

变,常有助于辨别证候之寒热虚实。 

二、带下病特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主要表 

现的妇科疾病。 

三、除带下病以外的疾病而见带下异常,常有: 

1、带下增多,伴阴部红肿、瘙痒、疼痛者,多为阴器感染邪毒,如阴痒、盆腔炎等。 

2、带下增多,阴道岀血,或小腹部有肿块,或小腹疼痛等表现者,多为胞宫病变。 

3、身体肥胖,带下量多,阴部无其他不适症状者,多因痰湿内盛所致。 

4、中老年妇女,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疑及胞宫癌之可能。 

辨证论治 

一、脾虚湿困证: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淡白或萎黄,四肢不 

温,神疲倦怠,恶心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健脾渗湿。 

438、完带汤。带下日久不止,加芡实、龙骨、牡蛎、海螵蛸、樗根皮等。 

二、胞宫虚寒证:白带清冷,量多,质稀如水,或透明如鸡子清,有腥气,日久不止,腰 

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清长,夜间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 

迟。暖宫散寒、祛湿止带。451、内补丸。加减。腹泻便溏,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 

蔻。 

三、胞宫湿热证:带下粘稠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挟血液,或浑浊如米泔,有腥秽臭气, 

陰中灼热瘙痒,或小腹痛,小便短黄,或有腹部掣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濡 

数或滑数。清热解毒、除湿止带。12、二妙散合219龙胆泻肝汤。腰骶酸痛、带下恶臭难 

闻,加半枝莲、金银花、鱼腥草、樗根皮;小便淋漓,加土牛膝、虎杖、甘草梢。 

四、瘀滞胞宫证:带下赤白,少腹胀痛或刺痛,行经困难,舌质紫暗,脉弦涩。活血行滞 

止带。674、益母丸 加减。 

五、陰虚内热证:带下色黄或赤,陰中灼热,头晕耳鸣,心烦失眠,手足心烧,腰酸,口 

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陰清热。782清心莲子饮 加减。 

其它疗法 

1、体针疗法:取带脉、白环俞、次髎、关元、三阴交,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2、鸡冠花30克、金樱子15克、白果10个,水煎服。 

3、金樱子30克、水煎服,或和猪膀胱,或和冰糖炖服。 

4、常用止带下中药:乌贼骨、莲须、鸡冠花、白藓皮、贯仲炭、韭子、鱼螵等,可在辨 

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5、常用中成药:妇科千金片、乌鸡白凤丸、定坤丹(丸)、妇乐冲剂。妇炎康、健妇丸等。 

20.39崩漏

20.39崩漏 

慨述 

崩漏是指妇女非正常行经而阴道下血如崩或淋漓不尽的症状。势急而出血量多者为崩;势 

缓而出血量少、淋漓不断者为漏。多由血热、湿热、气虚、血瘀、外伤等所致。妇女月经 

病变,崩漏病(崩中、漏下),以及石瘕,胎漏、异位妊娠、产后血崩、产后恶露不绝, 

疫斑热、紫癜病、血溢病等病中皆可出现崩漏。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如崩似漏为主 

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漏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量少而势缓,淋漓不尽力主要表现的 

月经类疾病。 

临床对以崩漏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暂以崩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及对症治疗。 

辨病思路 

一、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见于青春 

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 

二、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现阴道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 

1、阴道出血量多,小腹部扪及肿块者,多为石瘕。 

2、确诊妊娠,阴道出血,可见于胎漏或异位妊娠。 

3、产后阴道出血,量多者分为新产出血、 血崩、晚期产后出血;量少淋漓不尽者,为产 

后恶露不绝。 

4、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热者,应考虑疫斑病、紫癜病、蓄血病等。 

5、周期性于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期)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且白带增多者,为经间期出 

血。 

6、因损伤所致阴道出血,有损伤原因可查,称女阴损伤。 

7、伴全身多处出血而出血难止,不发热者,可能为血溢病。 

8、中老年妇女阴道时有出血,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疑及胞宫癌等之可能。 

三、常规妇科。产科检查,应作为必备诊断。 

四、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必要时可作脊髓液、细胞培养等检查。 

五、腹部X线摄片、B超、CT扫描等,能帮助确定病位和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胞宫血热证:经来无期,阴道突然大量流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或紫红粘稠,口 

干喜饮,头晕面赤,烦躁不寐,便秘尿黄,舌质红绛,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清热凉血止 

血。808、清热固经汤 加减。 

二、瘀阻胞宫证:出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色紫暗或挟有瘀块,少腹疼痛、拒 

按,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舌质黯红或有斑点,脉涩。化瘀止血。639、逐瘀止崩汤  

加减。 

三、肝郁气滞证:经期紊乱,阴道下血如崩,或淋漓不尽,精神抑郁,性急易怒,经前胸 

胁。乳房、少腹胀痛,苔薄黄,脉弦。疏肝理气,653、逍遥散加生地、枸杞子、山茱 

萸、益母草。 

四、脾不统血证: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面色觥白或虚浮,神疲乏力,气短 

懒言,小腹空坠,食少便溏,舌淡胖嫩或有齿印,脉细弱或芤。补脾摄血。467、固本止 

崩汤去当归,加升麻、山药、三七。 

五、肝肾阴虚证: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色鲜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 

眠,或有盗汗,舌质红,苔少而黄干或无苔,脉细数。滋补肝肾。208、左归丸去牛膝, 

加丹皮、女贞子、续断、益母草。 

六、脾肾阳虚证: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精神萎靡,头晕目眩,畏寒肢冷,面 

色觥白或晦黯,腰膝酸软,或有浮肿,尿频而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 

力。温补脾肾。211、右归丸去肉桂,当归,加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益母草。 

七、心脾气血两虚证:下血如崩似漏,精神倦怠,气短懒言,四肢无力,心悸失眠,不思 

饮食,面色淡白,舌淡嫩,脉细缓。补益心脾气血。230、归脾汤加枸杞、山药、山茱 萸。 

其它疗法 

一、急救处理:若血崩出现虚脱时,可立即针刺入中、合谷、百会(灸)。并急煎603、独参 

汤。若出现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证时,可用603、参附汤加炮姜炭。必要时应输血。 

二、常用中成药:当归膏、乌鸡白风丸、定坤丹(丸)、健妇丸等。 

三、常用止崩漏中药:蒲黄、血余炭、艾叶炭、益母草、大蓟、小蓟、地榆、紫珠、苎麻 

根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四、针灸疗法: 

1、常用断红穴(手指二、三指掌关节间向前1寸处),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可减少血 量。 

2、取神阙、百会、隐白,艾灸20分钟后,可减少出血。 

3、耳针取穴为子宫、卵巢、内分泌、皮质下,针刺,留针15~20分钟。 

五、西药止血剂:如维生素E、叶酸、止血环酸、EACA等。 

20.29脘痞

20.29脘痞 

慨述 

脘痞是指胃脘部饱胀,满闷不舒的症状。可因肝胃气机阻滞,或脾胃气虚而化运失健所 

致。常见于胃及肝、胆、胰、脾的慢性病变之中。 

临床若对导致脘痞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脘痞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脘痞是以上腹部的胀闷痞满不舒为主要表现,且反复发作在2月以上,可伴饮食减 

少,嗳气多,大便不正常等症,但并无明显脘腹疼痛,按诊亦无明显包块。 

二、根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1、若脘痞且有胃脘作痛者,多系胃的病变,如胃痿、胃胀、胃疡、胃络痛、胃缓、胃石 等。 

2、脘痞伴厌食油腻,或有胁痛甚至黄疸者,属肝胆或胰病的可能性较大,如胆胀、肝 

着、胰胀等。 

3、形体瘦长,疲乏无力,食后脘痞加重者,常见于胃缓、胃反等。 

4、自觉脘痞而嗳气频频,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者,可由胃郁(胃神经症)等病导致。 

5、年龄偏高,或素有胃脘疼痛,呈恶病体质者,应疑及胃癌等的可能。 

三、有选择地进行上消化道X线钡餐、胆囊造影、B超、胃镜、肝功能等检查,对于明确诊 

断常属必要。 

辨证论治 

一、肝胃不和证:脘痞胁胀,甚则攻撑疼痛,嗳气吞酸,精神抑郁,情志不舒,食少无 

味,大便不调,舌边红,苔腻稍厚,脉弦缓。疏肝理气、宽中消痞。651、柴胡疏肝散  

加减。 

二、脾虚气滞证:脘腹痞胀,甚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身困不适,大 

便不爽,矢气多,脉弦细。补脾益气、行气消痞。542、香砂六君子汤 加减。 

三、肝胃阴虚证:脘痞胁胀,甚或灼热疼痛,呃逆嗳气,口燥咽干,手足心热,面色潮 

红,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滋阴柔肝、行气消痞。4、一贯煎 加陈皮、厚朴等。 

四、脾虚气陷证:脘痞腹胀,身体困重,食少纳呆,少气懒言,气怯乏力,胃脘下垂,或 

肛门坠胀,舌质淡,苔薄,脉弱。补脾益气。423、补中益气汤 加枳实等。 

五、痰湿内阻证:脘痞满闷,咳吐痰多色白,肢体困重,头晕昏蒙,不欲饮食,身体肥 

胖,畏冷,喜热饮,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滑腻,脉濡滑。祛痰燥湿、宽中消痞。221、 

平陈汤 加减。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中满分消丸、消食导滞丸等可选用。 

2、常用消痞中药:郁金、陈皮、青皮、枳实、枳壳、香附、木香、砂仁、白蔻仁、藿香 

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3、针炙疗法:取穴常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中脘、上脘、下脘、关元、神瘚等穴,针刺或艾炙。 

20.10神昏

20.10神昏 

慨述 

神昏是指神识丧失,对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的症状。轻者称晕厥或昏厥。常因痰浊、热毒、 

外伤、气血逆乱、阴阳衰竭及其他强烈刺激等,使神明失主所致。疾病过程中出现神昏或 

昏厥时,多为急危重症。神昏的深度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多种外感温热、疫病类疾 

病,各种厥病、脱病、痫病、中风、中暑、中毒、头部内伤、电击伤等,均可出现神昏或 

昏厥。 

临床若对导致神昏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神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救治。 

辨病思路 

一、神昏指人事不省,意识完全丧失,时间较久而不易苏醒。其轻者为一过性短暂的意识 

丧失,称昏厥或晕厥。神昏及昏厥与痴呆、头晕、但欲寐、昏睡等有所不同,当予鉴别。 

二、体检除脉象、血压、体温、呼吸等之外,应检查反射情况: 

1、吞咽、咳嗽、角膜、瞳孔反射尚存者为浅度神昏; 

2、角膜反射消失,瞳孔反射迟钝,病理反射阳性者为中度神昏; 

3、瞳孔反射迟钝或消失,吞咽反射消失者为深度神昏。 

三、根据神昏、昏厥发生的原因和经过等,进行诊断思考,如起病的急缓、有无诱发原因 

等。如: 

1、有头部外伤、在暑热高温下劳作、暴遇寒冷、过饥过累等病史和诱因,而致神昏者,分 

别为头部内伤、中暑、冷厥、饥厥等。 

2、因过量饮酒、食服毒物、吸入煤气等所致者,为酒厥、食物或药物中毒、煤气中毒。 

3、因精神刺激或情志变动等引起者,常见于气厥、血厥、痰厥、中恶等病。 

4、以往有风眩、肺心病、心系病、肝系病、消渴、肾水等病者,多为中风或脏厥,如心 

厥、肺厥、肝厥、肾厥、消渴厥等。 

5、儿童出现神昏,多因肺热病、疫毒痢、暑温、春温等所致。 

6、中老年人突然出现昏迷,多见于出血中风或缺血中风。 

四、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1、伴高热、呕吐、抽搐者,多为温热、温毒类疾病,如春温、暑温、疫毒痢、肝瘟等。 

2、突然昏仆伴口吐涎沫者,多为痫病。 

3、头痛剧烈而神昏者,可见于春温、颅内痈、脑痨、脑瘤、瘴疟等病。 

4、伴黄疸者,常见于肝瘟等。 

5、伴发热、斑疹者,可见于麻疹重症、温毒发斑。 

五、根据诊断需要,作有关实验室检查,以助鉴别诊断。可能系脑部病变引起者,可选作 

脑电图、脑血管造影、脑超声波、脑CT扫描等检查。 

辨证论治 

一、热闭心神证:高热,神昏谵语,面赤唇红,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或绛,脉滑 

数。清心开窍。813、清营汤送服 353、安宫牛黄丸 。 

二、痰热扰神证:发热,神昏,口渴不欲饮,或烦躁不宁,狂躁妄动,咳吐黄痰,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开窍。893、猴枣散加竹沥、姜汁等。 

三、痰蒙心神证:神识朦胧,痴呆,嗜睡,甚则神昏,喉间痰鸣,或咳吐痰涎,苔白腻, 

脉沉滑。涤痰开窍。693、涤痰汤送服391、苏合香丸 。 

四、瘀阻脑络证:神志痴呆、错乱,甚或昏迷,头部刺痛,或久痛不止,头晕目眩,健忘 

失眠,或面唇紫暗,舌暗或有斑点,脉弦涩。活血化瘀、开窍通闭。715、通窍活血汤加 减。 

五、暑闭心包证:神志昏迷或躁扰不宁,身灼热,口渴,息粗气喘,面赤,尿短黄,舌 

红,苔黄,脉滑数或沉实。祛暑开闭。353、安宫牛黄丸 或312、至宝丹 。 

六、肠热腑实证:高热神昏,烦躁不宁,大便秘结数日不行,小便短黄,舌红绛,苔黄 

干,脉沉数有力。清热攻下、开窍通闭。74、大承气汤 送服312、至宝丹 。 

七、浊毒闭神证:神识时昏时清,谵语,烦躁不宁,口气秽浊,舌暗苔灰腻,脉沉弦。解 

毒泄浊、开窃泄浊。747、菖蒲郁金汤加减。 

八、肝阳化风证:眩晕头痛,口苦,急躁易怒,突然仆倒神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 

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潜阳熄风开窍。830、羚角钩藤汤配服 312、至宝丹 。 

九、内闭外脱证:神志昏迷,口开目合,二便失禁,肢厥,鼻鼾息微,面色苍白,脉微欲 

绝。开窍通闭、回阳固脱。329、回阳救急汤加减,配服 312、至宝丹 等。 

辨证论治 

一、宜采用持续吸氧等急救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精神状 

态、面色等。防止并发症发生。有呕吐者,保持气管、食道通畅。 

二、针灸疗法: 

1、三棱针疗法:十宣、大椎、陶道刺血。 

2、体针疗法:长强配大椎、陶道;人中、劳宫、涌泉;内关、中脘、丰隆、气海、关 

元、三阴交等。 

3、穴位注射疗法:常用丹参注射液等,注射大椎、合谷、曲池等,0.5~1mL/穴。 

三、常用中成药 

1、邪热内盛而致者,常用玉枢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安脑丸等。 

2、痰浊内闭所致者,常用猴枣散、苏合香丸、麝香注射液等。 

3、久病体虚而致者,常用脑乐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人参汤等, 

四、常用醒脑中药:苏合香、郁金、菖蒲、冰片、麝香、竹沥、姜汁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19.17食鱼蟹类中毒

19.17食鱼蟹类中毒 

食鱼蟹类中毒相当于西医学的变质菌食物中毒。 

食鱼蟹类中毒指因进食有毒或变质鱼、蟹、所致。以头晕,肤痒,胸闷烦躁,或腹痛呕 

泻,甚至虚脱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依据 

1、发病多在夏秋季节,7-9月多见。 

2、有进食有毒或变质鱼、蟹史。 

3、皮肤潮红,头痛,酒醉貌,出风疹等。或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发热等。 

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多为水样便,有恶臭,少数带粘液,无脓血便。 

辨证论治 

一、胃肠湿热证:腹痛腹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稠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 

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儒数或滑数。清热利湿、调理肠胃。葛根芩连汤加味。 

二、肠道寒湿证:腹泻,粪质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有恶寒发热, 

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儒缓。散寒除湿。霍香正气散加减。 

三、食滞胃肠证: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粪臭如败卵,恶心呕吐,脘腹胀满,食少不化, 

舌苔浊腻或厚腻,脉滑。消食导滞。保和丸合枳实导滞丸加减。 

四、表里俱热证:发热恶风,头痛,皮肤潮红,泛发风团风疹,便秘溲赤,苔黄,脉滑 

数,解表清里。 

其他治疗 

1、紫苏叶60克,煎浓汁,加生姜汁10滴,温服代茶。 

2、桔皮10克,大黄6克,朴硝10克,以水100ml煎成60m1,顿服。 

3、橄榄汁、芦根汁适量口服;或韭菜汁100ml顿服。 

4、针灸疗法: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偏寒可留针,并加艾条灸或隔姜灸;偏 

热者针刺用泻法。 

5、耳针疗法:取大肠、小肠、胃、脾、交感、神门。1~2次/日,中强刺激,留针20~ 30分钟。 

6、西药治疗:腹痛腹泻者,可用庆霉素、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抗菌;阿托品、654-2 

解痉止痛;注意补液。面红肤痒者,可用扑尔敏、非那根等抗过敏。血压降低者,用血管 活性药。 

19.8夏季热 

19.8夏季热 

夏季热又名小儿暑热、小儿暑渴。本病西医学同名。预后一般良好。 

夏季热是因小儿形气未充,入夏以后,不能适应外界炎热气候而引起。以长期发热,口 

渴,多尿,无汗或少汗为主要表现的婴幼儿时行热性病。 

依据 

1、见于5岁以内婴幼儿,尤以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多见,我国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较 

为多见。一般发病时间多集中于6、7、8三个月,秋凉以后,症状均能自行消退。部分患 

儿可连续发病几年,但再发病时症状较轻,病程亦较短。 

2、入夏以后,发热不退,病程较长,一般1至2个月,有的可长达3至4个月。气温愈热, 

则发病愈高,烦躁不宁,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或少汗,多饮多尿,小便一昼夜可多达数十 

次,患儿营养情况一般较差,但无急性病容,面色多较苍白少华,口唇干红。初起病时, 

患儿精神食欲无明显变化,发病后,部分病儿皮肤原有暑痱者,反而隐没或消失。如久热 

不退,或伴体质素弱的患儿,则可见精神萎靡,食欲减退。 

3、随气温降低或在阴凉环境下,症状能自行缓解。在将愈之初,先见小便减少,饮水量 

也减少,此后发热亦逐渐退至正常。 

4、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辩证论治 

一、暑伤津气证:发热,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烦躁,神情疲倦,食少便溏,唇红干 

燥,咽红,舌质较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指纹紫。清暑益气、益胃生津。107、王 

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有表证者,去麦冬、黄连,加大豆黄卷、薄荷;壮热、无汗,加香 

薷、生石膏。 

二、脾气亏虚证:发热或高或低,面色淡白,气短懒言,肢软乏力,睡时露睛,纳少,口 

渴,尿多而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虚大,指纹色淡。补脾益气。423、补中益气汤 

加减。大便溏薄,加薏苡仁、茯苓、苍术;纳呆、食少,加麦芽、神曲、山楂。 

三、上盛下虚证: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无汗,萎靡不振,虚烦不安,面色白而泛红如 

妆,下肢清冷,食欲减退,小便频数而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脉细数无力,指 

纹淡红。引火归原、滋阴潜阳。877、温下清上汤加减。大便稀,加白术、陈皮、木香; 

热退而面黄、疲乏,加党参、黄芪、白术;食欲不振,加神曲、麦芽。 

其他治疗 

1、注意饮食和营养,增强体质,住房空气要流通,保持凉爽。 

2、针刺推拿:针刺取大椎、曲池、三阴交、肾俞、气海等穴。推三关,泻六腑,分阴 

阳,推脾肾及三焦,清天河水,揉内庭、解溪、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等。 

3、鲜西瓜皮、鲜荷叶,各适量,煎水代茶。 

4、鲜马齿苋250克,水煎多次分服,1剂/日。 

5、连钱草15~30克,煎汤服用。 

6、蚕茧、红枣各20克,煎汤代茶饮服。 

7、鲜藿香、鲜佩兰,沸水浸泡代茶饮。 

小儿热渴 

小儿热渴方: 

1、《本草纲目》果部第33卷莲藕。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用法】莲实二十枚炒,浮萍二钱半,生姜少许,水煎,分三服。 

【功用主治】小儿热渴。 

2、《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葛根。 

【方源】《圣惠方》。 

【组成、用法】葛根半两,水煎服。 

【功用主治】小儿热渴。 

17.18锁肛痔

17.18锁肛痔 

锁肛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肛管直肠癌。 

锁肛痔之名出《外科大成》:“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粪便 

细而带扁,时流臭水..”。 

锁肛痔指因忧思郁结,饮食不洁,久痢久泄,息肉虫积,邪毒痰湿瘀血积聚肛肠所致。初 

起为便血流水,渐现大便变形,排便困难,次数增多,里急后重,肛门生肿物坚硬、流脓 

血臭水为主要表现,发生于肛门直肠的癌病类疾病。 

依据 

1、早期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或减少,可伴有肛门坠胀。 

2、继则发生便血,血色鲜红或暗红,伴有粘液,且便次增多,有里急后重感,或有脓血 

便。 

3、晚期排便困难,粪便变细变扁,甚至出现肠结征象。侵及骶丛时,可有剧烈疼痛。 

4、身体逐渐消瘦,出现恶病质。 

5、肛门指检,多可触及肿块及溃疡,指套染血。 

6、直肠镜检查:可见肿块及溃疡,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湿热蕴结证:肛门坠胀,便次增多,大便带血,其色暗红,或挟粘液,或有里急后 

重,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308、芍药汤 合207、甘露消毒丹加减。 

二、气阴两虚证:面色无华,消瘦乏力,便溏,排便困难,便中带血,其色紫暗,肛门坠 

胀,或有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或绛,少苔,脉细弱或细数。益气养阴。233、四君 

子汤 合 452、青蒿鳖甲汤 加减。 

三、气血瘀滞肛门证:肛门肿物隆起,触之坚硬如石,坠痛不休,或大便带血,色紫暗, 

里急后重,排出困难,舌质紫暗,脉涩。行气祛瘀。927、膈下逐瘀汤 加减。 

手术治疗 

1、根治性手术,将直肠和直肠以上的一段肠管,连同直肠的周围组织的有转移可能的淋巴 

引流区一并切除。 

2、姑息性手术,适用于癌肿已有广泛浸润及远处转移,病人情况差,不能耐受广泛切除 

者。 

3、癌肿不能切除者,可考虑结肠造瘘。 

其他治疗 

1、敷贴疗,溃烂者,外掺371、红升丹,用41、九华膏或734、黄连膏,敷贴患处。 

2、灌肠疗,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水煎,保留灌肠。 

3、化学药物疗,可选用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阿糖胞苷等。 

4、放射疗,术前或术后均进行放射治疗,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扩散,提高生存率。 

5、局部可用电灼或液氮冷冻(-196度)。 

6、注意饮食营养,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多食新鲜蔬菜。 

7、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服 768、麻子仁丸。 

8、及时治疗直肠息肉和肛门直肠炎性病变,如肛瘘、脏毒、血吸虫病。 

9、服用753、菊藻丸。 第十七章肛肠病类

17.17肛门挛急 

17.17肛门挛急 

肛门挛急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盆底肌痉挛综合征。 

肛门挛急是因气滞血瘀,脉络受阻,或肛门部手术或其他损伤,经气失调,使肛门肌肉挛 

急。以排便困难,肛门不适、拘急作痈为主要表现的肛门疾痫。 

依据 

1、排便困难,3~4日排便—次,质多干结,每次排便时间延长,可伴有排便时肛门疼痛 

及便意不尽感。 

2、肛门指检:肛门紧缩。 

3、排粪造影:用力排便时肛直角不增大,多小于90度。 

4、肛电图:盆底肌兴奋性增高。 

辨证论治 

一、气血瘀滞肛门证: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便时肛门疼痛,大便2~3日一行,质 

干,舌暗淡或夹有瘀斑,脉涩。行气祛瘀。586、活血逐瘀汤加减。 

二、肛门湿热证: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大便3~4日一行,大便干燥,便意不尽感, 

肛门坠胀,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清热祛湿。751、萆薢渗湿汤 加减。 

三、阴虚肠燥证: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大便3—4日一行,便质干结,口干欲饮,可 

有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滋阴润肠。70、大补阴丸 加减。 

其他治疗 

1、熏洗疗,用140、五倍子汤,先熏后洗,便前便后各1次。 

2、消除焦虑心理,训练正确的排便方法,避免排便用力。 

3、便前热水坐浴。 

4、调理饮食,常服麻仁苏子汤。 

17.16肛门狭窄

17.16肛门狭窄 

肛门狭窄古称谷道狭小。本病西医学同名。 

肛门狭窄指因先天形成,或手术损伤、肿物挤压等导致肛门、肛管变窄。以排便困难,便 

细为主要表现的肛门疾病。 

依据 

1、多有肛门直肠部疾患、损伤、手术及注射治疗或用过腐蚀性药物等病史。 

2、排便困难,粪便变形,伴肛门坠胀,并有肛门阻塞感,重则可有腹胀、恶心呕吐。 

3、肛门指检:食指通过困难或不能通过,可触及镰状、环状或管状狭窄。 

4、直肠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见狭窄环,狭窄部位可有糜烂、溃疡。 

辨证论治 

一、气血瘀滞肛门证:肛门坠胀、疼痛,排便时加重,排便不畅,伴腹胀,肠鸣,舌紫暗 

或有瘀斑,苔黄或白,脉弦。行气祛瘀。587、活血散瘀汤 加减。 

二、热结肠燥证:大便秘结,干硬难解,口干,舌红苔黄少津,脉数。润肠通便。768、 

麻子仁丸 合 696、润肠汤加减。 

三、肛门湿热证:排便不畅,便溏次多,有粘液及脓血,低热,肛门潮湿,舌红,苔黄厚 

腻,脉滑数。清热祛湿。146、止痛如神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灌肠法,用549、复方苓柏颗粒剂,或温生理盐水,灌肠,2次/日。 

2、扩肛法,适用于轻度肛门狭窄。可用食指或肛门镜或扩张器扩张,1-2次/日,连续2 

-3周。 

3、挂线疗法,适用于直肠镰状狭窄。 

4、镰状或环状肛门狭窄,可行肛门Y-V成形术。直肠中、下段的环形狭窄,可行直肠 

内松懈术。 

5、及时治疗可以造成防造成狭窄的肛门直肠炎性疾病。 

6、便秘可服 768、麻子仁丸 或液状石蜡。 

7、严格掌握各种手术的适应症,不能乱用或滥用各种硬化剂及环死剂治疗痔疮。 

17.15肛门失禁 

17.15肛门失禁 

肛门失禁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大便失禁。 

肛门失禁在《诸病源候论》称大便失禁。 

肛门失禁是因脾肾气虚,中气下陷,或肛门损伤,使肛门失攝,不能控制气体与排便,以 

神志清楚面排气并有稀便自行遗出为主要表现的不固类疾病。 

依据 

1、多有肛门损伤或手术病史。 

2、肛周皮肤感觉迟钝,不能随意控制气体、液体甚至粪便。 

3、肛门闭合不全,粘膜脱出。肛门指检可触及疤痕、缺损,肛管直肠收缩乏力。 

4、肛管压力测定,收缩压、静息压下降。 

5、肌电图检查,肛周肌肉兴奋性下降。 

辩证论治 

一、脾气不固证:大便不能完全控制,伴有神疲乏力,纳谷欠佳,或有泄泻、脱肛。肛门 

指检肛管松弛。舌淡,苔薄,脉弱。补气固攝。423、补中益气汤 加减。 

二、肾虚不固证:大便不能控制,病程较长,伴有头晕乏力,腰酸耳鸣,肛门指检肛管松 

弛。舌淡,脉沉细无力。补肾因攝。212、右归饮 合554、保元汤加减。 

其他治疗 

1、熏洗疗,五倍子、徐长卿、枯矾、龙骨、牡蛎,煎水,先熏后洗。 

2、体针疗,取长强、百会、足三里、承山、八髎等穴。或配合电针治疗。 

3、耳针疗,取直肠下段、肛门、坐骨神经穴。 

4、按摩疗,按摩两侧臀大肌、提肛穴、长强穴。 

5、手术,若病情需要,可行V形切口肛门修补术发、括约肌修补术。 

6、避免进食粗糙和有刺激性食物。 

7、保持肛门清洁,便后清洗肛门。 

8、早晚练习作提肛运动,每日30-50次。 

17.14悬珠痔 

17.14悬珠痔 

悬珠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肛乳头纤维瘤。悬珠痔之名出《外科启玄》。 

悬珠痔是因湿热下注,或长期秽毒刺激,气血瘀滞而成。以肛乳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 

有排便不畅或下坠感、里急后重感,或见痔核脱出肛外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依据 

1、肛门潮湿、瘙痒,便时可有肿物脱出,有坠胀不适感。 

2、可单发,也可多发,多与脏毒、肛裂并发。 

3、肛门镜检查示:齿线部可见灰白色肿物,有蒂或无蒂,肿物表面为皮肤组织,不易出 

血。 

辩证论治 

一、肛门湿热证:肛周潮湿、潮红,有灼热感,肥大的肛乳头充血、水肿,舌红苔黄,脉 

滑数。清热祛湿。146、止痛如神汤加减。 

二、气血瘀滞肛门证:排便时肛门有肿物脱出,表面色紫暗,伴有肛门坠胀,舌紫暗,苔 

薄,脉涩。行气祛瘀。927、膈下逐瘀汤加减。 

其他治疗 

1、熏洗疗,用454、苦参汤或140、五倍子汤加减,先熏后洗,1~2次/日。 

2、药栓疗,熏洗后将774、痔疮宁栓,或九华痔疮栓,纳入肛内,1~2次/日,1粒/次。 

3、灌肠疗,用926、熏洗灌肠液或549、复方芩柏颗粒剂,保留灌肠,1次/日。 

4、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者,可行结扎切除疗法。  

5、便秘服麻子仁丸或液状石蜡;大便次数增多服黄连素片。 

6、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等。 

7、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水清洗肛门。 

17.13息肉痔

17.13息肉痔 

息肉痔又名悬胆痔、垂珠痔。息肉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直肠息肉。 

《疮疡经验全书》曰:“息肉痔,质嫩鲜红,儿童多见。”“垂珠者,其形下垂如珠 

也。”《外科大成》曰:“悬胆痔,生于脏内,悬于肛外。” 

息肉痔是因湿热下注,肠道气机不利,瘀血浊气凝聚,或风气客于肠中,气血搏结而成。 

以肠内粘膜上发生有蒂或无蒂的赘生物,可有息肉样痔脱出肛外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 病。 

依据 

1、多有便血,血色鲜红,可伴有粘液,或有肛门坠胀。 

2、排便时可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回纳或可用手推复位。 

3、肛门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或高位带蒂息肉,肿物多柔软、光滑、可活动。 

4、直肠镜检查:赘生物有蒂或广基,表面为粘膜样组织,单发或多发。 

辨证论治 

一、风伤肠络证:便血鲜红,滴血、带血或射血,息肉表面充血明显,脱出或不脱出肛 

外,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润燥。664凉血地黄汤加减。 

二、气血瘀滞肛门证:肿物脱出肛外,不能回纳,疼痛甚,表面紫暗,舌紫,脉涩。行气 

化瘀。927、膈下逐瘀汤加减。 

三、脾虚气陷证:肿物易脱出肛外,表面增生粗糙,或有少量出血,肛门松弛,舌淡,苔 

薄,脉弱。补气升提。423补中益气汤加减。 

其他治疗 

1、灌肠疗,用乌梅12克、五倍子6克、五味子6克,牡蛎30克、夏枯草30克、海浮石12 

克、紫草15克、贯众15克,煎成150-200ml,保留灌肠,1次/日。 

2、结扎切除疗,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 

3、套扎疗,适用于位置较高的有蒂息肉,直径在1.5cm以内者。 

4、电烙疗,适用于高位小息肉。 

5、注意饮食卫生,少食辛辣醇厚之品。 

6、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病。 

17.12肛门湿疡 

17.12肛门湿疡 

肛门湿疡又名肛门顽湿。肛门湿疡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肛门湿疹。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初起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 

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 

肛门湿疡是因湿热污浊之邪下注,结聚于肛门部皮肤。以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等 

为主要表现的湿疮类疾病。 

依据 

根据皮损表现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疡:发病急,病程短,初起时肛门皮肤损害可有红斑、丘疹、渗出、糜烂、结 

痂、脱屑等。轻者微痒,重则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增剧。 

2、亚急性湿疡:由急性湿疡迁延不愈而来,病情较缓慢,水疱不多,渗液少,尚有红 

斑、丘疹、鳞屑、痂皮、糜烂等。 

3、慢性湿疡: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疡日久不愈转变而成,肛门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 

变,弹性减弱或消失,伴有皲裂,颜色棕红或灰白色,皮损边界不清楚,瘙痒剧烈,病程 

较长,常久延不愈,反复发作。 

辩证论治 

一、肛门湿热证:以急性、亚急性较为多见。若表现为潮红、肿胀、糜烂、滋水浸淫成 

片、结痂,伴有瘙痒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者,为热重于湿。清 

热祛湿。219、龙胆泻肝汤加减。 

若起病较缓慢,皮损以丘疹、疱疹为主,滋水较多,伴有疲倦无力、纳呆、便溏,苔白 

腻,脉滑等症状者,为湿重于热。除湿清热。611、除湿胃苓汤加减。 

二、血虚风燥证:以慢性肛门湿疡多见,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肥厚,呈苔藓样变色 

素沉着,结痂脱屑等,或伴有头晕乏力,腰酸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养血祛 

风。325、当归饮子加减。 

其他治疗 

1、湿敷疗,急性期用马齿苋、黄柏或苍术、黄柏、地榆、大黄、苦参煎水,冷却后湿敷。 

或用5%硼酸溶液湿敷。 

2、浸洗疗,慢性期用454、苦参汤或蛇床子、苍耳子、荆芥、白藓皮、枯矾,煎水浸洗。 

3、敷贴疗,用453、青黛膏,或硼酸氧化锌软膏,肤轻松软膏,敷贴。亦可用453、青黛 

散外敷。 

4、勿食带刺激性及动风食物,如鱼、虾、鸡、鹅、酒等。 

5、不用热水和肥皂擦洗患处。 

6、对容易导致自己的过敏物应发行量避免。 

7、酌用苯海拉明或朴尔敏等抗过敏药。 

17.11肛肠痒 

17.11肛肠痒 

肛肠痒又名肛痒风、谷道痒。肛肠痒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肛门瘙痒症。 

肛肠痒多因湿热下注,或洗涤不洁,或风热内扰,或感染虫毒所致。以肛门瘙痒,皮肤肥 

厚或角化,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肛门疾病。 

依据 

1、肛门周围奇痒,休息或夜间明显加剧,甚至可影响睡眠和休息。 

2、肛门皮肤色素沉着,有抓痕、糜烂或出血点,患处皮肤角化粗糙,或有苔藓样变性, 

或有多条与肛门缘呈放射状皮肤皱襞。 

辨证论治 

一、风热外侵证:病变初起,肛门剧痒,遇热加重,苔黄,脉滑或滑数。疏风清热。 

240、四物消风饮加减。 

二、血虚风燥证:病程较长,肛门奇痒,皮肤干燥粗糙并有皱裂,伴有口舌干燥,消瘦, 

夜寐欠安,舌红,脉细数。养血祛风。325、当归饮子 加减。 

三、肛门湿热证:肛门瘙痒,并有潮湿、疼痛感,活动及搔抓后加重,肛门下坠不适,困 

倦,腹胀食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683、消风散合12、二妙散加减。 

其他治疗 

1、熏洗疗,用454、苦参汤,先熏后洗,1-2次/日。 

2、敷贴疗,若肛门皮肤干燥皱裂,熏洗后用453、青黛膏,或734、黄连膏,敷贴患处; 

若患处皮肤潮湿,可撒敷522、枯矾粉。 

3、灌肠疗,如系蛲虫所致,可用百部煎水,保留灌肠。 

4、水针疗,用2%亚甲兰加0.5%普鲁卡因,于患处作多点皮内注射。 

5、体针疗,针刺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隔日1次,4次为一疗程。 

6、避免搔抓、摩擦止痒及使用碱性肥皂。瘙痒剧烈可用息斯敏或10%葡萄糖酸钙。 

7、局部选用2%石酸软膏、醋酸可的松软膏或8%樟脑粉。 

8、忌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17.10脱肛

17.10脱肛 

脱肛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直肠脱垂。 

脱肛之名出《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曰:“脱肛者,肛门脱出也。” 

脱肛是因肺脾肾气虚,中气下陷,固摄失司所致。以大便后或劳累、下蹲时直肠粘膜或直肠 

全层脱出肛外,少数可发生部分乙状结肠脱出,甚至不能自行回复为主要表现的下垂类疾 病。 

依据 

1、多有腹泻、痢疾等病史,起病缓慢,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2、排便或努挣时,直肠粘膜脱出,色淡红,长度小于4cm,质软,不出血,便后能自行回 

纳,肛门功能良好者,为不完全性脱肛。 

3、在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全层脱出,色红,长度在4~8cm,圆锥形,质软,表面为环 

状有层次的粘膜皱襞,便后需用手法复位,肛门括约功能下降,为完全性脱肛。 

4、在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度大于8cm,圆锥形,呈环状皱 

襞,色红质软,需手法复位,肛门松弛,括约功能明显下降,为重度脱肛。 

辨证论治 

一、脾虚气陷证: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色淡红,呈圆锥形,伴有肛门坠胀,神疲乏力,食欲 

不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弱。益气升提。423、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肛门湿热证:肛内肿物脱出,色紫暗或深红,甚则表面部分溃破、糜烂,肛门坠痛,指 

诊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热祛湿。751、萆薢渗湿汤加减。 

三、肾气不固证:肛内肿物脱出,肛门坠胀,腰酸膝软,头晕眼花,肛门松弛,舌淡红,苔 

薄白,脉沉细。补肾固涩。478、金匮肾气丸合754、菟丝子丸加减。 

其他治疗 

1、熏洗疗,用140、五倍子汤,或454、苦参汤 加石榴皮、枯矾、五倍子,先熏后洗,1-2 

次/日。 

2、敷贴疗,用 141、五倍子散或马勃膏(马勃、凡士林),敷贴。 

3、体针疗,取百会、长强、气海、关元、足三里、八髎、提肛穴,强刺激,1次/日,7日 

为1疗程。 

4、注射法,注射液如4%-6% 465、明矾注射液,551、复方诃子注射液,687、消痔灵注 

射液等。不完全性脱肛可行直肠粘膜下注射;完全性及重度脱肛可行直肠周围注射。 

5、直肠疤痕支持固定术,即在齿线上方2、6、10点处,先注入复方明矾液,再用止血钳钳 

夹挤压,然后行粘膜分段贯穿结扎。 

6、避免长期持续性增加腹压。 

7、及时治疗腹泻、痢疾、便秘,防止频繁下蹲排便。并应立即将脱出物复位,以防肿胀嵌 顿。 

8、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早晚做提肛运动,每次约30次,以增加肛门收缩功能。 

9、取乌龟一只,焙干研粉,加五味子、煅龙骨各10克,研极细末,混合加次炭酸铋粉5克。 

用时取少量撒于纱布上,用手托脱出部分,轻揉复位,1次/日。 

17.9穿肠瘘 

17.9穿肠瘘 

穿肠瘘又名成瘘穿肠、通肠瘘。穿肠瘘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高位肛瘘,或直肠瘘。 

穿肠瘘为肛瘘的一种。古称“成瘘穿肠”、“通肠瘘”等。 

穿肠瘘是指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形成的管腔,有内外口,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内口位于 

直肠部。以常从外口流出粪水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 

依据 

1、有肛痈病史。 

2、肛周有外口,并常有脓性分泌物或粪汁流出,时觉肛门湿痒。 

3、重按可触摸到条状硬索自外口通向肛门直肠部,内口多位于直肠环上方。 

4、只有一个外口,一条瘘道,且瘘道穿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内口位于直肠环上方,为 

高位单纯性肛瘘。 

5、有二个以上外口,瘘管有分支,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有一个或两个以上 

内口,且位于直肠环上方,为高位复杂性肛瘘。 

辨证论治 

(同17.8肛瘘) 

一、肛门湿热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渗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瘙痒,按之 

皮下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146、止痛如神汤加减。 

二、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流脓,质稀薄,瘘口时闭时溃,四周皮色暗淡,肛门隐隐作 

痛,多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扶正解毒。14、十全大补汤合 

132、五味消毒饮加减。 

三、阴虚肠燥证:肛周有溃口,色鲜红,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可伴潮热盗汗,心烦口 

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润肠。452、青蒿鳖甲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手术治疗宜用切开挂线疗法,即将高位肛瘘的低位部分切开,同时切开支管和空腔、搔 

刮,清除坏死组织,高位部分,用橡皮筋结扎。 

2、其余治疗,同17.8肛瘘。 

冯济相的早餐原料 

冯济相的早餐原料 

1、玉米粉,维生素E多,健脾利湿、调中和胃、利尿。 

2、地瓜粉,增加玉米粉粘度,有降火作用。 

3、葛根粉,解热除烦,生津止渴,烦热,口渴,醉酒,喉痹,疮疖。增加心血流量。 

4、高蛋白奶粉,增加增强免疫力。 

5、核桃仁,健脑防老。 

6、荔枝,防梅核气,节结。 

7、哈蜜瓜,瓜中钾的含量高。 

8、肉皮,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 

9、天麻,头晕,祛风通络。 

10、虾皮,补肾壮骨,增加骨密度,防跌倒。 

11、桑叶,降胆固醇、抗血栓形成,清肝明目,和青葙子、黑籽麻配合,防玻璃体混浊。 

不用戴眼镜。 

12、青葙子,清肝火、祛风热、明目、降血压。 

13、黑籽麻,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b的含量丰富。 

14、土豆,高钾食物,用于保护心脏,防早博、心律失常。 

15、红枣,维生素C、P多,保肝,镇静安神、补血。 

16、桂圆,镇静安神、补血。睡的香。 

17、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18、地瓜干,通便,保证大便每天一至二次。防余毒长留体内。 

19、川豆,钾的含量是较高的。防早博。 

20、葡萄干,具有抗病毒、抑肿瘤、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诱变、延缓衰老。 

21、萌菜,清热解毒、排脓消肿、补虚止咳。防肠胃息肉。 

22、笋,顺肠通便。作用同地瓜。 

23、蜂蜜,顺肠通便,调味。 

24、草红花,活血通经,去瘀止痛,痈肿,跌扑损伤。 

25、丹参,防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热痹疼痛,疮疡肿痛。 

26、季节中各种菜果料,如萝卜及菜叶,毛芋、南瓜、更豆、杨梅、平果、梨、西瓜皮 

等,少量多样。 

27、据证状加减:阴虚加麦冬,养阴润肺的上品,久服轻身,不老不饥;湿气重,加薏米 

与赤豆粉;关节痛,加骨碎补粉;前列腺,加野苦麻菜、马齿苋;盗汗,加麸皮等。 

说明 

1、因浙江仙居人民医院著名妇科医生邱冬莲要求,编辑本文;本方原料合用,形成一大碗 

玉米糊,每天早上吃这大碗;原料药性有热、温、平、凉、寒,但总体偏寒。味苦,用蜂 

蜜调味,原料中不易熟的先加工熟,总体放在冷冻室。本方没有定剂量,因人体质不同, 

可以按医嘱调整。 

2、本人于一九九九年,在仙居人医院查时,以T波倒置,诊断为心肌梗塞,后又浙江医 

院确诊,为防心肌梗塞,不抽烟、不喝酒、少肉、少油、不生气。努力去做。从二00二年 

开始,服用红花、丹参后,心肌梗塞症状改善。目前T波不倒置。舌下无青筋出现,颈动 

脉无斑块,现不戴眼镜,能穿线。我不愿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退休后,编辑中草药、 

全科病名等文章。用百度搜索冯济相,就可以看到我的文章。 

3、本方不是以医生名义编辑,是以九二七舰机电长,和仙居老干局离休干部管理科长名 

义。用十八年管理机器的理论,和老干部从生病、检查、诊断、用药、直到过世的十八年 

经验总结。 

4、其实,心血管病,是富贵病,就是血病,油病。油类食物过量,年纪大,器管不能排 

除多余的油在血液中,使血液形成粘度,这粘度堵到哪里,哪里得病,眼花、耳袭、白 

发、心梗、脑梗、高血压、糖尿病、肺栓塞、脑萎缩、肢体麻痹、震颤、头晕、头痛、脸 

面松弛、肾病等等。大的血管堵,医院用机器可查出,毛细血管堵就看不出了,堵住身子 

各器管,轻的使器管加快得衰老,重的就有症状出现。 

5、本方适合参考对象是,一是五十岁以上的富人;二是无体力劳动者;三是已有心血管 

病的人,四是在餐饮行业干活的人,可参考服用。 

17.8肛瘘 

17.8肛瘘 

肛瘘又名肛漏。肛瘘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低位单纯性、多发性(或复杂性)肛瘘。 

《太平圣惠方》:“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有疮或作鼠乳,或生结核,穿穴之后,疮口 

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痛,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这里所言痔瘘,即为肛瘘。然真正的肛漏 

之名,则见于《外证医案汇编》。 

肛瘘是指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管腔。有内外两口,或数个外口,外口常有脓水或 

粪汁流出,其下有条索状物,内口位于gng mén齿线部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 

依据 

1、有肛痈病史。 

2、肛周有外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或粪汁流出,时觉瘙痒。 

3、皮下有条状硬索(即管道)由外口通向肛内,并在齿线相应部有内口。 

4、只有一个外口,一个内口,一条管道,且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为低位单纯性肛瘘。 

5、具有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外口或内口有两个以上,为低位复杂性肛 

瘘(包括多发性肛瘘)。 

辨证论治 

一、gng mén湿热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渗液,脓质稠厚,gng mén胀痛,局部灼热,瘙 

痒,按之皮下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146、止痛如神汤 

加减。 

二、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流脓,质稀薄,瘘口时闭时溃,四周皮色暗淡,gng mén隐隐作 

痛,多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扶正解毒。14、十全大补汤合 

132、五味消毒饮加减。 

三、阴虚肠燥证:肛周有溃口,色鲜红,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可伴潮热盗汗,心烦口干, 

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润肠。452、青蒿鳖甲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熏洗疗,用454、苦参汤,或140、五倍子汤,或926、熏洗灌肠液等,先熏后洗,1次/ 日。 

2、敷贴疗,熏洗后用60、三黄膏,或41、九华膏 敷贴患处,1次/日。 

3、冲洗疗,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926、熏洗灌肠液(按1:1的比例配制),装入注射器 

中,接上针头或输液用塑料管、从外口插入,伸入管道内反复冲洗,使其引流通畅。 

4、切开疗,适用于低位肛瘘。 

5、进食清淡,富于营养食物,少食辛辣刺激之品。保持正常大便,避免腹泻和便秘,注意 

17.7脏毒 

17.7脏毒 

脏毒又名肛痈。脏毒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肛隐窝炎或肛窦炎。 

脏毒之名出《外科正宗》。 

脏毒是因燥屎、腹泻,粪便留滞肛窦,湿热下注所致。以gng mén内疼痛、灼热、坠胀感, 

排便后向会阴、臀部放射,肛窦红肿、有脓样物等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依据 

1、有排便不尽之感,或肛内异物及下坠感,便带粘液及血丝。 

2、肛内烧灼样疼痛,排便时疼痛加剧,或伴肛周皮肤湿痒。 

3、指诊gng mén紧缩,在齿线附近有压痛,可触及硬结或凹陷。 

4、肛镜检查,见肛窦充血、水肿,旁侧肛乳头肿大,呈黄白色,挤压患侧肛管,肛窦内可 

溢出少许脓样分泌物。探针检查,探针可探入肛窦较深部位。 

辨证论治 

一、gng mén湿热证:肛周皮肤湿痒,偶有刺痛,便时加剧,大便次数增多,并夹有黄色粘 

液,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祛湿。

146、止痛如神汤加减。 

二、gng mén热毒证:肛内灼热疼痛,便时痛甚,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清热解于我 毒。

132、五味消毒饮合 733、黄连解毒汤加减。 

三、阴虚肠燥证:gng mén不适,似痛非痛,似胀非胀,便时痛胀加重,大便干燥表面有血 

丝,或便带粘液,口干,手足心发热,盗汗,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滋阴润肠。664、 

凉血地黄汤 加减。 

四、中气下陷证:gng mén坠胀不适,大便溏或清稀,或有少量粘液(或带有血丝)自肛内 

溢出,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益气升提。

423补中益气汤加减。 

其他治疗 

1、熏洗疗,用454、苦参汤或140、五倍子汤加减,煎水,先熏后洗,2次/日。 

2、敷贴疗,用460、三黄膏或856、酥胆痔疮膏 敷贴患处。 

3、药栓疗,熏洗后将九华痔疮栓,或消炎止痛栓一枚纳入肛内。 

4、灌肠疗,用926、熏洗灌肠液,或549、复方苓柏颗粒剂,保留灌肠,每日早晚各1次。 

5、手术治疗,单纯脏毒,或已成脓毒,宜沿肛窦作纵形切开疗法。脏毒伴有肛乳头肥大 

者,宜采用结扎切除疗法。 

6、便秘服 768、麻子仁丸或液状石蜡。大便稀溏,便次增多服香连片或黄连素。肛内灼热疼 

痛,便带粘液及血丝,服氟哌酸,或甲硝唑。 

7、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及酒类,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便后清洗gng mén。 

17.6肛痈

17.6肛痈 

肛痈又名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肛痈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直肠周围脓肿。 

《灵枢·痈疽》云:“痈疽发于尻,名曰锐疽。”《外科精要》首次将本病命名为痈:“谷 

道前后生痈,谓之悬痈。” 

肛痈是因过食肥甘、辛辣,湿热下注,或湿痰凝结,邪毒留阻于肛管直肠周围,气血瘀滞, 

热毒化腐成脓,形成痈肿。以发热恶寒,gng mén部红肿、灼热、疼痛,化脓溃后易成肛瘘 

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依据 

一、gng mén局部红、肿、热、痛,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可有恶寒发热,食欲不振,大 

便干燥,小便短赤,口干等全身症状。 

二、随肛痈发生的具体部位不同,其表现为: 

1、gng mén皮下脓肿:gng mén疼痛,开始为持续性疼痛,继后呈跳痛性质,咳嗽、行 

走、排便可使疼痛加剧。检查时见gng mén周围出现红肿突起,并有触痛。如已成脓,按之 

有波动感,全身症状轻。 

2、坐骨直肠窝脓肿:开始只感gng mén部不适或微痛,逐渐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 

不振等全身症状,随后局部症状加重,gng mén有灼热或跳痛。指诊患侧坐骨直肠窝可摸到 于我 

有触痛的隆起。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初起常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倦怠不适等症状。然后,感觉直肠 

部沉重,常想排便,排便时gng mén不适和酸痛,有时可发生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指诊患侧 

直肠壁处可摸到隆起肿块,并有压痛及波动感。 

4、直肠粘膜下脓肿:初起常有直肠部沉重或饱满感,继则出现钝性酸痛或跳痛,大便时症 

状加重,发热,头痛,全身乏力。指诊在直肠壁上可触及一卵圆形波动包块, 

5、直肠后间隙脓肿:初起恶寒发热,直肠及gng mén区沉重感,骶尾部出现钝性疼痛并沿 

肢体向下放射。指诊直肠后方可触及硬性包块,或有波动。 

三、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辨证论治 

一、gng mén热毒证:gng mén局部红肿热痛,坐卧不宁,受压或咳嗽时疼痛加重,伴恶 

寒,发热,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薄黄,脉数。清热解毒散痈。262、仙方活命 

饮加减。 

二、gng mén湿热证:局部红肿疼痛,gng mén坠胀,身重倦怠,口腻不欲食,口渴不欲 

饮,便秘或稀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祛湿。810、清热除湿汤 加减。 

三、火毒内陷证:高热,烦渴身痛,神昏谵语,腹胀便秘,局部肿胀逐渐扩散,舌质红绛, 

苔黄燥,脉数有力。清营解毒。813、清营汤合353、安宫牛黄丸。 

四、气血两虚证:gng mén坠胀,但红肿热痛不明显,少气懒言,面色觥白,苔黄少津,脉 

细数无力。补益气血。31、八珍汤加减。 

五、阴虚邪恋证:gng mén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午后潮热,心烦口渴,盗 

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清热托毒。452、青蒿鳖甲汤加减。 

其他治疗 

1、熏洗疗,用454、苦参汤或140、五倍子汤加减,煎水,先熏后洗。 

2、敷贴疗,用479、金黄膏或60、三黄膏敷贴患处。 

3、引流疗,各类肛痈已成脓时,应及时切开排脓。注意充分敞开脓腔,以利引流,并先后 

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脓腔,然后放置橡皮条或 41、九华膏纱条,敷料包扎固定。 

4、低位肛周脓肿,宜采用一次性切开疗法。高位肛周脓肿,宜采用切开挂线疗法。 

5、便秘服768、麻子仁丸,或液状石蜡,使粪便稀软,排粪通畅。 

6、酌情静脉补液及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或甲硝唑等。 

7、初起时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避免大怒和抑郁。 

17.5裂肛 

17.5裂肛 

裂肛又名肛裂、钩肠痔、裂肛痔。裂肛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肛裂。 

裂肛其名出《外科大成》。 

裂肛是因热结肠燥或阴津不足,燥屎裂伤gng mén皮肤,或温热下注所致。以肛管皮肤及皮 

下组织裂开或形成溃疡,便秘、排便时和排便后gng mén部疼痛、出血为主要表现的gng 

mén疾病。 

依据 

1、排便时gng mén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好发于前后正中部 

位。 

2、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一期 

肛裂。 

3、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多见二 

期肛裂。 

4、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 

哨兵痔,或有皮下瘘形成,多见于三期肛裂。 

辩证论治 

一、血热肠燥证:大便以大便二三日一次,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gng mén疼痛, 

腹部胀满,溲黄,舌质偏红,舌苔黄燥,脉弦数。凉血润燥通便。664、凉血地黄汤合768、 

麻子仁丸加减。 

二、阴虚肠燥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gng mén裂口深红,口干咽 

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滋阴润燥。933、增液汤合696、润肠汤加减。 

三、气血瘀滞gng mén证:gng mén刺痛,便血,裂口色紫暗,gng mén紧缩,舌质紫暗, 

脉弦或涩。活血行气。477、金铃子散 合632、桃红四物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熏洗疗,用926、熏洗灌肠液或140、五倍子汤加味,先熏后洗。 

2、敷贴疗,用856、酥胆痔疮膏 或41、九华膏等敷贴患处。 

3、封闭疗一,用0.25%布比卡因5ml,在长强穴作扇形注射,隔天1次,5次为1疗程。 

4、封闭疗二,长效止痛液(亚甲兰0.2克,地卡因0.2克,蒸馏水加至100ml)作患部封闭, 

每次5-10ml,每周1-2次,止痛作用可持续2-3天。 

5、手指扩肛疗,适用于裂痔等并发症的患者。 

6、手术疗,一、二期肛裂而无肛乳头肥大、窦道及无明显裂痔者,可采用侧方内括约肌切 

断术。二、三期肛裂,可采用肛裂切除术。 

7、疼痛时可在裂口上涂一滴复方安息香酸酊,间隔2-3日可再涂2-3次,亦可服复方阿斯 

匹林0.5克,3-4次/日。 

8、便秘时,服768、麻子仁丸,液状石蜡。 

9、勿食或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忌饮酒。养成定时大便习惯,保持粪便柔软和排出通畅。大 

便后用热水清洗gng mén,以保持gng mén清洁。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17.4混合痔

17.4混合痔 

混合痔西医学病名相同。 

混合痔,古称外痔,出《外科启玄》。 

混合痔是因湿热下注gng mén,阻滞脉络,或脏腑本虚,因排便、负重,经产用力,使gng 

mén部经脉横解,瘀阻gng mén而生。以发生于gng mén同一方位齿线上下,静脉曲张形 

成团块,内外相连、无明显分界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依据 

1、便血及gng mén部肿物,可有gng mén坠胀、异物感或疼痛。 

2、可伴有局部分泌物或瘙痒。 

3、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齿线下可为赘皮,亦可为静脉曲张)。 

治疗 

1、辩证论治,参照内痔、外痔。 

2、熏洗疗,以140、五倍子汤,或454、苦参汤加减,先熏后洗,冷则更换。 

3、敷贴疗,将856、酥胆痔疮膏或 41、九华膏敷贴患处。 

4、外剥内扎疗,适用于气痔性混合痔。 于我 

5、外切内扎,适用于皮痔性混合痔。 

手脚冰凉

姜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调味剂,姜对于手脚冰凉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方法: 

1、不妨在做菜煲汤的时候多放点生姜。 

2、也可以用生姜煮水,如果没有糖尿病的话,还可以放些红糖与生姜一起煮,经常饮用可以起 

到缓解手脚冰凉的作用。 

3、切三片姜,先切细条,再切成细粒,开水注入,凉一些早上空腹喝下。 

还可以采用生姜1两+20克食盐一起煮,用生姜盐水每晚睡前泡泡脚,对手脚冰凉也有很大一处。 

17.3外痔

17.3外痔 

外痔之名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此病有内痔、外痔。外痔下部有孔,每出血从 

孔中出。” 

外痔因gng mén皮肤受摩擦、感染邪毒等所致。指发生于gng mén齿线以下的隆起组织,其 

表面为皮肤,一般不能推入gng mén内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外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皮痔、气痔、脉痔、葡萄痔。 

17.3.1皮痔 

皮痔又称赘皮外痔、赘皮痔。皮痔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结缔组织外痔。 

皮痔是因反复刺激,湿热瘀结gng mén皮肤所致。以gng mén缘皮肤皱襞肥大,赘生皮瓣, 

逐渐增大,质地柔软,一般不疼痛,不出血,遇刺激则可诱发肿痛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依据 

1、女性患者(尤其经产妇)多见,且常见于gng mén正前方。肛裂伴发者,正前、正后方均可见到。 

2、肛缘可见散在或环状的皮赘,大小形状不等,皮下无(或较少)静脉曲张。 

3、—般无明显不适,或仅有轻度异物感,排粪后不易擦净gng mén,常致内裤易污。于我 

4、若赘皮损伤或感染,可致红肿疼痛。 

治疗 

1、保持gng mén部清洁,坚持大便后温热水清洗gng mén。 

2、手术切除:对造成gng mén不洁、湿润、瘙痒等症状,或呈环状者,均可手术切除,宜 

采用放射状梭形切口。 

3、便秘时可服768、麻子仁丸,或液状石蜡。 

4、红肿疼痛者可用青霉素,或服132、五味消毒饮加味。 

5、熏洗疗,炎性肿痛时,用苦参煎汤,先熏后洗。 

6、湿敷疗,对炎性肿痛赘皮无溃破者,可用50%硫酸镁或10%氯化钠溶液湿敷。 

17.3.2气痔 

气痔又名脉痔。气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静脉曲张性外痔。 

《诸病源候论·痔病诸候》:“气痔,大便难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肛边生 

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 

气痔是因气血瘀滞于肛管或肛缘皮下所致。以gng mén皮瓣隆起呈椭圆形或环形,表面青紫 

而光滑柔软,其下有曲张、扩张的静脉团块,排便或劳累时增大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依据 

1、发生在肛缘皮下,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仅有gng mén轻度坠胀不适感。 

2、检查时可见肛缘皮下有不规则及椭圆形或环形隆起,皮色青紫,按之柔软,不痛,增加 

腹压时皮下隆起尤为明显,按压或卧床休息可缩小或消失。 

本病辨证: 

辨证论治: 

一、气血瘀滞gng mén证:肛缘皮下隆起,排便、下蹲、增加腹压时可增大,有异物感,有 

时有轻度坠胀感,触之柔软,舌紫,苔薄黄,脉弦涩。活血行气。632、桃红四物汤合477、 

金铃子散加减。 

二、脾虚气陷证:肛缘皮下隆起,gng mén坠胀,似有便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苔薄 

白,脉细无力。补气升提。423、补中益气汤加减。 

其他治疗 

1、一般采用手术剥离切除。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下蹲过久。便秘时服768、麻子仁丸,或液状石蜡。 

3、局部如有坠胀不适,可敷贴41、九华膏或734、黄连膏,或用活血散瘀药,煎水熏洗。 

17.3.3葡萄痔 

葡萄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血栓性外痔。 

葡萄痔之名出自《外科大成》。 

葡萄痔是因排便、负重等,使gng mén小静脉破裂,瘀血凝滞,结于皮下而成。多发于gng 

mén两侧,以肛缘突起剧烈疼痛,皮下可见青紫色圆球形硬结,触痛明显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依据 

1、起病急骤,gng mén缘皮下突起一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疼痛剧烈,坐卧不宁。 

2、肿块好发于gng mén缘两侧(即截石位3点、9点处)皮下,色青紫或暗紫,稍硬,边界清楚,触痛明显。 

3、少数患者可发生肛缘广泛水肿,透过水肿隐约可见散在青紫色,约绿豆或粟粒大小瘀块。 

辨证论治 

一、气血瘀滞gng mén证:肛缘隆起肿胀,疼痛剧烈,色青紫,质硬,触痛,舌质红或有瘀 

斑,苔薄,脉弦略数。活血行滞。340、血府逐瘀汤加地榆。 

二、gng mén湿热证:肛缘血栓破溃,gng mén灼热疼痛,坠胀不适,或有滋水,大便干结 

或稀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146、止痛如神汤加减。 

其他治疗 

1、熏洗疗,用587、活血散瘀汤加减熏洗,冷则更换,1-2次/日。 

2、敷贴疗,用856、酥胆痔疮膏或248、四黄膏敷贴患处。 

3、必要时可手术切开摘除,宜作放射状切开。 

4、静卧休息,忌饮酒,不食辛辣刺激食物。 

5、可服解热镇痛西药,如去痛片等。 

17.2翻花痔 

17.2翻花痔 

翻花痔又名嵌顿痔。翻花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内痔嵌顿和痔绞窄。 

翻花痔之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曰:“翻花痔,登厕见形,下血,生在大肠 

头子上,最痛难忍。” 

翻花痔是指内痔脱出后,因gng mén肌肉挛急而不能复位。以痔核充血、水肿、溢水,突出 

gng mén外而不能回复,局部剧痛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依据 

1、有内痔脱出病史。 

2、内痔脱出不收,gng mén坠胀,疼痛剧烈,行动受限,坐卧不宁。 

3、嵌于肛外之内痔明显肿胀,并有血栓形成,其色紫黯,分泌物增多,肛缘水肿,甚至痔 

核坏死变黑。 

4、少数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辨证论治 

一、气血瘀滞gng mén证:肛内肿物脱出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肛缘水肿并有血栓形 

成,色青紫,触痛甚,苔白或黄。活血行滞。632、桃红四物汤 加减, 

二、gng mén湿热证:肛内肿物脱出嵌顿,疼痛剧烈,大便秘结,肿物表现色红赤或紫黯, 于我 

分泌物较多,肛缘水肿。清热祛湿。146、止痛如神汤加白芍、甘草。 

其他治疗 

1、手法复位,脱出时间短,痔体小者,可不用麻醉直接复位,时间长,痔体大,水肿明显 

者,可在局麻或腰俞麻醉下复位,复位时要先将一侧用手指轻揉慢压送入肛内后,再依同法 

送入另一侧,复位后肛内置41、九华粉洗剂纱条,纱布复盖,宽胶布加压固定,卧床休息, 

控制大便2-三天。 

2、熏洗疗,用454、苦参汤,或381、却毒汤,煎水先熏后洗,冷则更换。 

3、湿敷疗,50%芒硝或50%硫酸镁湿敷。 

4、敷贴疗,用248、四黄膏或761、银灰膏敷贴患处。 

5、结扎切除疗,用于嵌顿性内痔感染不明显者,对于肛缘水肿,术时可作多个减压切口, 

并注意保留肛管皮桥。 

6、针对引起嵌顿原因进行积极处理,及时治疗腹泻或便秘。便秘可用768、麻子仁丸或开塞 

露导便。 

7、疼痛时可服去痛片或肌注杜冷丁。 

8、继发感染可选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菌必治等。 

17.1内痔 

17.1内痔 

内痔又名里痔。内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内痔、痔核。 

内痔之名出《外台秘要》。因生于gng mén之里,故又名里痔。《外科大成·论痔漏》 

曰:“内痔在gng mén之里,大便则出血如溅,解毕用手按,良久方入。” 

内痔是因外感风湿,内蕴热毒,湿热下注gng mén,或脾虚气陷,或久坐久立、负重,便秘 

等,使气血瘀滞于gng mén所致。以gng mén齿线以上发生静脉曲张团块,表面覆以粘膜, 

常有便血,痔核脱出,便秘等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依据 

1、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多见。 

2、间常或经常大便时便中带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或无症状。gng mén镜检查:齿 

线上方粘膜隆起、充血、表面色淡红或鲜红,多见于一期内痔。 

3、间常或经常大便时便中带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 

复位。gng mén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明显隆起、充血,表面色鲜红或暗红,多见于二期内痔。 

4、偶见大便时滴血或射血,量较多,增加腹压肛内肿物即可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 

或手法复位。gng mén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极度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多见于三期内痔。 于我 

辨证论治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或有gng mén瘙痒,占红苔薄黄,脉浮 

数。清肠止血、祛风润燥。664、凉血地黄汤加减。 

二、gng mén湿热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gng mén灼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146、止痛如神汤加减。 

三、气血瘀滞gng mén证:肛内肿物脱出,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水肿, 

触痛明显,苔白或黄,脉弦细涩。活血行滞。632、桃红四物汤加味。 

四、脾虚气陷证:gng mén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面色少华, 

头晕神疲,短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补气升提。423补中 

益气汤加枳实。 

其他治疗 

1、熏洗疗,以140、五倍子汤或454、苦参汤,煎水,先熏后洗。冷则更换。 

2、敷贴疗,将479、金黄膏或41、九华膏,734、黄连膏敷贴患处。 

3、插入疗,将523、枯痔疔插入痔核内,使痔块缩小。 

4、枯痔硬化疗,将 687、消痔灵注射液,或 551、复方诃子注射液注入痔粘膜下层之内,曲 

张静脉之外,使痔核硬化萎缩。 

5、结扎疗,用丝线或药线结扎痔核根部,阻断痔核的血流,造成缺血性坏死脱落。 

6、套扎疗,利用特制的套扎器,或止血钳,将具有较强弹性的胶圈或胶环套于内痔的基底 

部,从而阻断痔的血运,使之产生缺血坏死脱落。 

7、便秘者可服768、麻子仁丸、液状石蜡。便血可服 908、槐角丸和773、痔宁片。 

8、内痔脱出应及时托回,以免发生嵌顿。 

9、注意少食辛辣刺激之物。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定时大便习惯。 

16.62涎石

16.62涎石 

涎石又名涎腺结石症。涎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涎腺结石。 

涎石是因邪气阻滞,涎液排出不畅,久之裹结成石,以X线检查见舌下、颌下或腮部有结 

石阴影,自觉胀痛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 

依据 

1、涎腺结石多发生在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2、多发于颌下腺、腮腺,亦可发生于舌下腺。多为单发,亦可多发。 

3、自觉涎腺处胀满,尤以进食时明显,进食后逐渐消退。 

4、患侧涎腺处肿大,触之可有硬实感,病程久、结石大时,可触摸到腺内结石,有明显 

活动度。 

5、若感染邪毒,可并发涎腺急性炎症,致使相应涎腺部位红肿触痛,甚至相应的腺管开 

口处红肿或有脓液溢出。 

6、X线多显示相应涎腺有结石阴影。 

辩证论治 

一、痰气互结证:病程较短,涎腺处胀满微痛,进食时明显,食后渐减,腺管开口处正 

常。伴胸胁不结,舌淡红胖,苔白黄微腻,脉弦缓略滑。理气化痰。13、二陈汤 加郁金、于我 

枳实、鸡内金、威灵仙、金钱草、夏枯草、结石较大者,加昆布、海藻;舌淡苔白者,加 

党参、白术。 

二、痰热搏结证:涎腺处胀满疼痛,或红肿疼痛,颊部或舌下腺管开口处红肿,甚则溢 

脓,或伴发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 

798、清胃汤 

加法夏、胆南星、虎杖、金钱草、夏枯草、牡蛎;发热加、柴胡;便秘加大黄;腺口溢脓 

加银花、蒲公英。 

三、痰瘀互结证:病程较长,涎腺处胀满疼痛,触之较硬,腺管开口处微红肿,但无脓溢 

出,舌红胖有瘀,苔白黄微腻,脉弦滑。祛痰化瘀。632、桃红四物汤加柴胡、青皮、玄 

参、牡蛎、夏枯草、连翘。 

其他治疗 

1、外敷疗,腮腺颌下处红肿疼痛者,用357、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2次/日。 

2、含漱疗,涎腺管口处红肿者,用 930、漱口方含漱,每日数次。 

辨症药茶 

辨症药茶 

1、【枸杞茶】原料:枸杞10克、花茶3克、冰糖10克。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 

味淡。 功能: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用途:肝肾阳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 

咳嗽;消渴;遗精。 来源:传统药茶方。 

2、【枸杞生地茶】原料:枸杞5克、生地3克、绿茶3克、冰糖10克。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 

饮用,冲饮至味淡。功能:滋肝补肾,养阴清热。 用途:肝肾阴不足所致腰酸痛、口渴烦热、 

盗汗、潮热。 来源:传统药茶方。 

3、【枸杞龙眼茶】原料:枸杞5克、龙眼肉3克、绿茶3克、冰糖10克。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 

液300泡茶、糖饮用。 功能:滋肾补心,安神。用途:阴血不足心悸、失眠、多梦。 来源:《摄 

生秘剖》。 

4、【枸杞芍茶】原料:枸杞5克、白芍3克、绿茶3克、冰糖10克。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 

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柔肝。用途:肝肾精血不足之慢性肝炎、肝硬化衄血;阴虚阳亢 

之头晕目眩、心悸、不寐;更年期综合症。 来源:传统药茶方。 

5、【枸杞龙茶】原料:枸杞5克、龙胆草2克、绿茶3克、冰糖10克。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 

饮用,冲饮至味淡。功能:补肝养血,清热除湿。 用途:急性传染性肝炎;转氨酶高。 来源: 

传统药茶方。 

6、【枸杞五味茶】原料:枸杞5克、五味子3克、龙胆草3克、虎杖3克、绿茶5克、冰糖10克。 用 

法: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35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功能:滋阴养肝,解毒除湿;降转氨酶。 

用途:急性传染性肝炎;肝功失常转氨酶偏高。 来源:传统药茶方。 于我 

7、【生地茶】原料:生地10克、绿茶3克。 用法:用生地的煎煮液30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阴养血,降血糖,升血压,利尿,抗菌,保肝。用途:阴虚发热、盗汗、口烦渴;月经 

不调;胎动不安;阴枯便秘;风湿性关节炎;传染性肝炎;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 

病。来源:传统药茶方。 

8、【地麦茶】原料:生地5克、麦冬3克、天冬3克、绿茶3克。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冲饮至味淡。功能:清热生津。 用途:热病后伤津,口烦渴、汗出;消渴。 来源:传统药茶 

方。 

9、【地苍茶】原料:生地5克、苍术3克、绿茶3克。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用, 

冲饮至味淡。 功能:燥湿养阴,敛脾精。用途:慢性肾炎肾病已久,肾阴虚而湿邪阻滞不化, 

出现阴虚挟湿的症状,腰膝酸软、口渴咽干、盗汗、潮热、苔黄厚腻、水肿、蛋白尿;慢性湿 

疹。 

10、【生地英茶】原料:生地5克、蒲公英3克、绿茶3克。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 

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凉血解毒,散结除痹。用途: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痈疮肿 

毒。 来源:传统药茶方。 

11、【生地豆卷茶】原料:生地5克、豆卷3克、绿茶3克。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 

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通达宣利,养阴解表。用途:湿热入营血而致身热、发红疹、烦燥不 

安;乳痈初起;胃热烦渴。 来源:传统药茶方。 

12、【当归茶】原料:当归10克、红茶3克。用法:用当归的煎煮液30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可加糖。 功能: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用途: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血虚头晕目 

眩、心悸、疲倦;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虚便秘;跌打损伤;高血压病;慢性盆 

腔炎。来源:传统药茶方。 

13、【归芪枣茶】原料:当归5克、黄芪5克、大枣3枚、花茶3克。 用法: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 

35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功能:养血补气。用途:气血虚弱,神倦、疲乏、咽干;月经不 

调、经量少;产后气血亏损;病久不愈气血枯竭;免疫功能低下;再障贫血;气虚低热。来源: 

传统药茶方。 

14、【当归芍茶】原料:当归5克、白芍3克、花茶3克。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 

用,冲饮至味淡。功能:养血平肝。 用途:肝硬化血虚有瘀者;痛经;湿热瘀阻之痢疾。 来 

源:传统药茶方。 

15、【归苏茶】原料:当归5克、苏子3克、花茶3克。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用, 

冲饮至味淡。 功能:和血,降气,消痰。 用途:老年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来源:传统药茶 

方。 

16、【当归羌茶】原料:当归5克、羌活3克、花茶3克。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 

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通血脉,散寒滞。用途:冠心病因风寒诱发而加剧心胸闷痛、上肢酸 

痛。 来源:传统药茶方。 

17、【当归川楝茶】原料:当归5克、川楝子2克、花茶3克。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 

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疏肝活血,调气止痛。 用途:气滞血瘀少腹痛、筋脉拘挛;慢性肠 

炎。来源:传统药茶方。 

18、【当归柏仁茶】原料:当归5克、柏子仁3克、花茶3克。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 

饮用,冲饮至味淡。功能:养血润燥。 用途:老年便秘;血虚之闭经。 来源:传统药茶方。 

19、【当归芷茶】原料:当归5克、白芷3克、绿茶3克。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 

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活血养血,化湿解毒。 用途:气血虚寒之溃疡病、疮疡肿毒、癌肿。 

来源:传统药茶方。 

20、【何首乌茶】原料:何首乌5克、红茶3克。用法:用200ml水煎煮何首乌至水沸后5~10分 

钟,冲泡红茶饮用。冲饮至味淡。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补肝益肾,养血祛风;降血脂,抗 

菌。用途:肝肾阴亏,发须早白、头晕、遗精、腰膝酸软;慢性肝炎;痈肿;瘰疬;痔疮。 来 

源:传统药茶方。 

21、【何风茶】原料:何首乌5克、防风3克、薄荷3克、绿茶3克。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 

300泡薄荷、绿茶饮用,冲饮至味淡。功能:补血,祛风,除湿,解毒。 用途:遍身疮肿痒痛。 

来源:《外科精要》。 

22、【首乌芍茶】原料:何首乌5克、白芍3克、绿茶3克。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 

用。可不用茶。 功能:益肝肾,养心血。用途:肝肾不足,心血亏损,虚烦不眠、心悸不宁、 

头晕耳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属肝肾阴虚者。 来源:传统药茶方。 

23、【白芍茶】原料:白芍10克、绿茶3克。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 

能: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抗菌。用途:胸胁疼痛;阴虚发热;月经不调;泻痢腹 

痛;崩漏。 来源:传统药茶方。 

24、【芍姜茶】原料:白芍5克、干姜3克、红茶3克。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饮用, 

冲饮至味淡。 功能:温经止痛。 用途:痛经;寒性胃腹疼痛。 来源:传统药茶方。 

25、【白芍梅茶】原料:白芍5克、乌梅2枚、木瓜3克、绿茶3克。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 

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敛肝养胃。用途:胃阴不足,纳差、无食欲、口渴、舌红少苔;萎缩 

性胃炎;慢性泻痢;妊娠呕吐日久伤津;甲亢。 来源:传统药茶方。 

26、【白芍薇茶】原料:白芍5克、白薇3克、绿茶3克。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 

味淡。 功能:养阴血,清肝热。用途:高血压;阴虚血热之血尿、崩漏、经期发热、蛋白尿。 

来源:传统药茶方。 

27、【白芍钩藤茶】原料:白芍5克、钩藤3克、绿茶3克。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 

至味淡。 功能:柔肝清热,平肝熄风。 用途:肝阳偏亢之眩晕、高血压、目赤。 来源:传统药 

茶方。 

28、【五味子茶】原料:五味子5克、绿茶3克。 用法:用五味子的煎煮液250泡茶饮用,冲饮至 

味淡。 功能: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用途:肺虚喘咳、口干、自汗盗汗;梦遗滑精;无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肠道感染;神经衰弱。 来源:传统药茶方。 

29、【生脉茶】原料:五味子5克、人参3克、麦冬3克、花茶3克、冰糖10克。 用法:用300ml开 

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用途: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 

来源:《千金方》。 

30、【五味沙斛茶】原料:五味子5克、沙参3克、石斛3克、绿茶3克、冰糖10克。 用法:用 

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功能:养胃益津。 用途:久痢伤津或热病后伤津。 来源: 

传统药茶方。 

31、【山茱萸茶】原料:山茱萸5克、花茶3克。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抗菌。 用途: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遗尿。 

来源:传统药茶方。 

32、【天门冬茶】原料:天门冬10克、绿茶3克。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功 

能:滋阴润燥,清肺降火;抗菌,抗肿瘤。 用途: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痈;咽喉肿痛;消 

渴;便秘;乳房肿瘤。 来源:传统药茶方。 

33、【三才茶】原料:天门冬5克、人参3克、生地3克、花茶3克。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 

350泡茶饮用,可加冰糖。功能:养阴益气,润肺止咳。 用途:肺气虚阴咳嗽。 来源:《儒门事 

亲》。 

34、【天贝茶】原料:天门冬5克、川贝母3克、茯苓3克、阿胶3克、杏仁3克、绿茶3克。 用法: 

用前五味药的煎煮液400泡绿茶饮用。功能:清肺祛痰。 用途:肺热咳嗽咳血;吐血;肺癌;乳 

腺癌。 来源:《本事方》。 

35、【天冬板蓝茶】原料:天门冬5克、板蓝根3克、绿茶3克。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可加冰糖。 功能:清热养阴,解毒。 用途:热病发热、口烦渴;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口舌生 

疮。来源:传统药茶方。 

36、【麦门冬茶】原料:麦门冬5克、绿茶3克。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功 

能: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抗菌,降血糖。 用途:肺燥干咳、咯血;肺痿;肺痈; 

消渴;虚劳烦热;热病伤津,咽干口燥、便秘。来源:传统药茶方。 

40、【麦地茶】原料:麦门冬5克、生地3克、绿茶3克。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或用前二味药的 

煎煮液泡茶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清热。 用途:热病烦渴、鼻出血;咽喉不利。来源: 

《济生方》。 

41、【麦冬地骨茶】原料:麦门冬5克、地骨皮3克、绿茶3克。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可加冰糖。功能:养肺阴,清虚热。 用途:骨蒸肺痿,四肢烦热、不能食、口干渴。 来源: 

《圣济总录》。 

42、【麦冬夏茶】原料:麦门冬5克、半夏3克、人参3克、粳米3克、甘草3克、绿茶5克。 用法: 

用前五味药的煎煮液35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功能:养阴益气,利咽喉。 用途:火逆上气, 

咽喉不利、干咳咯痰。 来源:《金匮要略》。 

43、【沙参茶】原料:沙参10克、绿茶3克。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 

养阴清肺,祛痰止咳;强心,抗真菌,降血压。用途:肺热燥咳;虚劳久咳;阴伤咽干喉痛。 

来源:传统药茶方。 

44、【沙麦茶】原料:沙参5克、麦冬3克、玉竹3克、冬桑叶2克、甘草3克、绿茶3克。用法:用 

前四味药的煎煮液400ml,泡甘草、绿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肺润燥。 用途:燥伤肺卫 

阴亏,发热咳嗽、口干渴。来源:传统药茶方。 

45、【玉竹茶】原料:玉竹10克、绿茶3克。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 

能: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用途:热病伤阴,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机、小便频数,咽喉 

不利。 来源:传统药茶方。 

46、【益胃茶】原料:玉竹5克、沙参3克、麦冬3克、生地3克、绿茶3克、冰糖10克。 用法:用 

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功能:益胃生津。 用途:热病发汗后,当复其阴,以滋养 

耗伤之胃津;咽喉不利。 来源:《温病条辨》。 

47、【玉竹薄茶】原料:玉竹5克、薄荷3克、菊花3克、绿茶3克。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 

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疏表,明目。用途:外感热病后目赤痛、视物昏花。 来源:《圣 

济总录》。 

48、【石斛茶】原料:石斛5克、绿茶3克。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 

益胃生津,清热养阴。 用途: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 来源:传统药茶方。 

49、【石斛瓜蒌茶】原料:石斛5克、瓜蒌3克、绿茶3克。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 

冰糖。 功能:生津润肺,宣肺止咳。用途:肺燥咳嗽咯干痰;慢支炎。 来源:传统药茶方。 

50、【天花粉茶】原料:天花粉10克、绿茶3克。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 

能: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 用途:热病口渴;消渴;肺燥咳血;黄疸;痈疽肿毒。 

来源:传统药茶方。 

51、【玄参茶】原料:玄参10克、绿茶3克。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 

能:滋阴降火,除烦,解毒。用途:热病烦渴、便秘;自汗盗汗;咽喉肿痛;痈肿;皮肤炎 

症。 来源:传统药茶方。 

52、【玄青茶】原料:玄参5克、大青叶3克、绿茶3克。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 

糖。 功能:清热凉血,养阴解毒。 用途:乳蛾肿痛;感冒发热;腮腺炎。 来源:传统药茶方。 

53、【芦根茶】原料:芦根10克、绿茶3克。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 

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用途:热病烦渴;胃热呕吐泛酸;肺痈。 来源:传统药茶方。 

54、【芦麦茶】原料:芦根5克、麦门冬3克、绿茶3克。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 

糖。 功能:养阴清热。 用途:霍乱吐泻、口烦渴、小便黄;膀胱癌;咽喉不利。 

养好自己的情绪,比任何养生都有用

“世上所有的病,都是免疫系统打了败仗。” 

为什么呢?来看看他的感悟吧。 

偶闻身边又多了一位患癌症的朋友,对于她生病我没有感到意外。 

她的家庭关系一直很糟,人啊,在家庭里承受的煎熬、抑郁、伤痛,都会沉淀在身体里。 

你的大脑暂时忘记了,可是你的身体会一直记得。 

一、我们一直低估了身体的智慧,人体里有着一套精密的免疫系统。 

我这里说的免疫系统,不仅是西医所说的狭义的免疫能力,还包含自我诊断、人体资源管理、自 

我修复及再生。 

当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的时候,最先攻击到的是身体的免疫系统。 

7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这是导致出现病症的最大原因之一。 

不同情绪会攻击不同的器官,我国中医的古老智慧就曾提出:肾主恐惧、肝储愤怒、肺藏哀 伤..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给予电刺激,使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 

采用纤维胃镜、x光、脑电图及生化对胃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于我 

过度兴奋或抑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导致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的情绪排名,前七名的依次是:生气、悲伤、恐惧、忧郁、敌 

意、猜疑,以及季节性失控(如夏季频发争执和摩擦,冬季抑郁患者会比平时多)。 

很多时候,经常性的负面情绪才是疾病的幕后黑手。 

二、所有的委屈、纠结、愤怒,终将化作一场免疫风暴。 

在西医经验可知的范畴里,仍然有很多突发性疾病,没有人知道具体诱发的原因。 

现代人越来越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病,是因为不注重健康吗? 

不是。 

太多人不惜重金把精力花在养生上,但这种想法是单纯地把身体看作一个机器,忘记了身、心一 

体,甚至身、心、灵一体。 

知名的心理咨询专家约翰·A.辛德勒曾碰到过一个病人,当时她所有的病症和胆囊炎一模一样。 

所以约翰为她注射了三针止痛剂,在她病情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还为她进行了胆囊摘除手术。 

但这始终没有治愈她的疼痛,最后才发现她的疼痛是儿子前往部队,情绪紧张所引发的腹部疼 

痛。 

等她儿子回到家里,她的病痛就不药而愈了。 

这听上去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不可思议? 

但不为人所知的并不代表着不存在。 

情绪正在以一种悄然的方式,主宰着你的健康。 

如生气愤怒的时候,胃出口处的肌肉会被挤压引起消化道痉挛,心脏中的冠状动脉挤压严重将引 

起心绞痛,甚至是致命的冠状动脉痉挛。 

情绪像水,稳定的情绪是涓涓细流,滋养万物,不稳的情绪则是咆哮波涛。 

人们只喜欢好的情绪,比如快乐,而把负面的情绪比如悲伤、恐惧压抑下来。 

我们不知道,所有的负面情绪,比如:委屈、憋屈、压力、全都累积在身体里,终有一天,一场 

免疫风暴,就能带走人的性命。 

别等到来不及时,才想起,我们本该好好珍爱自己的内心。 

三、身体的不适和病症,是内心的呼喊和求救信号。 

昨夜有位朋友和我唠嗑,聊起关于情绪和疾病时,她很感兴趣。 

她问我:我弟弟少年白头是什么情绪引发的? 

我说:可能是“我已经非常尽力了”。 

她问:怎么缓解? 

我答:做自己,把别人的愿望还给别人。 

她点点头,又问:我爸在我妈去世当晚一夜白头也是因为情绪吧? 

我说:是的,太过悲伤,绝望。 

她问:最近我无缘无故掉头发的原因是什么? 

我答:焦虑。 

她问:我也不想焦虑,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我说:为什么要活在未来呢?活在现在。 

千万不要忽略,那些隐藏在情绪底层巨大的疮口。 

我们常说“气死我了”“压力好大”“心有不甘”,这正是情绪在作祟。 

生气让人感觉失控,身体自动释放出大量有害呼吸系统的因子; 

焦虑让人的身体进入到空铁壶干烧的状态,一点点消磨掉人的心力; 

压力让人沮丧,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捂住了人的鼻子,看得见五指透过灰色的天空,又摸不到。 

身体是不会说谎的,它忠实地帮我们贮存所有的情绪,而生病其实是在提醒我们: 

要去真实地面对自己真正的需求,妥善地去处理,并相信身体的能力。 

四、生病不能只治病,还得找到病症所在。 

几年前,位于新奥尔良的奥克斯纳医疗机构就曾经发表一篇文章,指出每500名持续进行肠道病 

治疗的病人中,有74%的患者被发现患有情绪性疾病。 

耶鲁大学的医疗诊疗也曾于1951年在一篇研究报告中表示,有76%的病人被诊断曾得过情绪性疾 

病。 

换句简单的话说,很多病人其实不是真正地生病了,而是情绪生病了。 

当我们肠胃不适,只是大把吞下胃药,却逃避压力和紧张的根源; 

当我们皮肤上的各种红疹,犹如一座座小火山的爆发,但却没有发出:我很生气,请看看我的愤 

怒的心声。 

很多疾病都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引起的,即使好了一点,我们的情绪再上来的时候,健康又没了。 

古人云“心病还须心药医”,现在看来不无道理。 

做人,“养生”远远不如“养心”。 

畅销书作家何权峰曾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知名大学心脏学系主任心脏病发作,病情十分严重在。 

经历濒死的绝境后,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住院的3个月,他整理了自己的生活心得,然 

后总结出两条生活守则。 

这两条生活法则,不是什么保健养生医学良方,而是特别简单的两条为人处世的方法: 

守则一,别为芝麻小事耗力气; 

守则二,所有事情都是芝麻小事。 

人生在世,很多身体的问题都是情绪上的问题,而情绪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庸人自 

扰”。 

很多烦恼,都是因为执念于眼前的小事,在潜意识里把不如意的事放大了。 

如果为了一件小事而大发雷霆,为了一次误解而深陷悲伤,为了一个批评而自我怀疑,于己无 

益,于事无补。 

如果你终日被情绪所扰,幸福生活也会从此不再。 

五、惜命更好的方式,不是养生,而是管理情绪。 

一个中年女性患者,她的身体受伤流血就会很难止住,她住院后,尽管各种指标都显示她的病情 

不乐观。 

但是她仍然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勇气,始终告诉自己“我感觉很好,我很快就能好起来”,后来, 

她真的病愈了。 

为什么良好的情绪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良好的情绪,可以缓解因坏情绪而产生的压力,以恰到好处的方式刺激脑下垂体,从而使内分泌 

功能达到最佳平衡状态。 

一旦内分泌处于平衡状态了,我们就会感觉到内心充满了无限活力。 

懂得爱自己,不仅仅是住最好的房子,吃最精致的佳肴,忠于内心,超越自我,而是你比谁都能 

更关心自己的情绪,比谁都更敏锐的察觉身体发出的信号。 

什么时候疲劳到了一个临界点,你需要休息。 

什么时候将病未病时,你需要管理自己的免疫系统。 

什么时候需要大哭、嘶吼。 

什么时候应该放手、宽恕。 

什么时候值得大胆、自信。 

你要比谁都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正在哪个点上,然后去消化它。 

痛苦的时候哭出来,发泄情绪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 

愉快的时候笑出来,你会发现活着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从今天起,不要盲目地去追求形式上的养生,不要人云亦云地去焦虑地找养生良方。 

用实际行动,养好你的情绪,比任何养生都有用。 

郝双福让白发三个月变黑验方 

只因比别人多喝了一口自配的浓茶,63岁的大学教授郝双福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满头花白头 

发竟然齐齐变黑。与此同时,脸色也越来越红润有弹性,行走健步如飞,感觉怎么也不像63,倒 

像36岁的年轻人。 

出于对天然养生配方的痴迷,郝教授耗费了10年中全部的业余时间,发现了这一天然植物配方, 

奇迹就这样出现了。他看到有白发、脱发困扰的朋友,就忍不住向他们推荐这个方子,最快的15 

天就能见效。使用者无不惊奇。 

目前,国家已经免费给这个配方专利 。 

郝教授公开了他的配方,希望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试着制作: 

西红花 3克、茯苓2克、何首乌2克、拟黑多刺蚁2克、绞股蓝2克、黑桑葚3克、黑芝麻3克、枸杞 

子2克、核桃仁2克、绿茶3克。 

郝教授这样解释他的配方:他参考了无数古方、偏方。有人说,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枯。也有 

人说肾亏则发白。而这个方子考虑的很全面,既补气,又补血,既补虚,又补肾。尤其西红花是 

关键,已经证实了它们具有强大的抗氧化、疏通人体微循环的奇特功效,能很好的将血液中的营 

养成分输送到血管末端的毛囊,刚开始头皮发痒,15天左右头发开始由白变灰,渐渐黑发越来越 

多,越来越茂盛,让人喜不自胜。 

英国和法国的科学家对郝教授的配方极感兴趣。他们从微生物的角度分析发现:这个配方中含有 

20多种氨基酸,其中有八种人体必须;15种头发生长必须肽类;14种维生素;30多种矿物质;近于我 

100种酶和活性物质。 

气血的疏通

气血的疏通 

一、病症堵通道,脏腑堵经络。 

1、头上的病症,脚下堵。 

2、颈上的病症,脚跟堵。 

3、腰上的病症,腿中堵。 

4、踝关节以下的病症,腕上找。 

5、腕关节以下的,脚上找。 

6、腕关节以上的病症,脚下找。 

二、寻找的方法:病症、堵点、气道口,一定要同路: 

1、什么叫气道口:颗粒、筋节、包块、条索,隆起的,皮肤颜色发黑、发白、发红、发硬 

的 、棉花状的包快 ,这些都是气道口! 

2、怎样找气道口: 病症找通道,通道上找堵点。顺堵点找气道口, 气道口要用手慢慢的 

摸,一定有一个结节,要把结节点按开 ;背部的病症,后气道;前面的病,外气道 ;生殖系统,内 

气道;椎体的,支气道 ;气道是一片区域而不是一条线。 

三、治疗疾病, 气血疏通的方法, 

任何一个病症,都有一个表征,先把气道口打开给一个邪气的出口,然后从下往上疏通,松于我 

解开表面症状的结节如颗粒结节、筋索、条索等; 就像打仗一样,先解决外围的岗哨,外围就是 

表证。 一定把气道口松开,病症就消除了一半, 要明白治疗疾病,气道口是关键的钥匙 ! 

1 、第一步是治疗表面症状; 

2、第二步是落脏,中医叫扶正。通过落脏来调动物质能量。 胰、胆、脾 、心 、肝、脾 、 

肾, 落脏的目的,是为了加大气血循环,带动动脉、经脉的供血和回流 。 

3、第三个步骤,最关键的一步,主气道胰胆的位置,夹脊穴位置,一定有很厚的硬结节 一 

定松开从下往下,砭石点按,把大於块松开,同时把深层的筋节松开,两边都要疏通 操作很关 

键,这是疗效最关键的细节。 

四、治疗举例:气血疏通的方法,如糖尿病,高血压。 

1、糖尿病的治疗:气道口也是打开糖尿病的一把钥匙,糖尿病因为代谢综合症,故不只是 

一个气道口,表面症状非常多。如:眼睛模糊,肾损害,腰、腿疼痛,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背 

部有非常多的大面积的硬块;糖尿病的外气道---在胸椎的部位,胰腺部位,胸椎平行外移,皮肤 

颜色发黑、发白、发红、发硬的 、棉花状的包快,这些都是气道口。这些症状也是找到气道口 

的关键所在。 病症堵通道,脏腑堵经络 ,胰、胆位置 ,后气道和外气道的重叠位置,也是气道 

口,与其它部位的位置,是绝对不同的;糖尿病在外气道和内气道找气道口堵点,堵点在胆的位 

置,在脊椎上胆俞的位置找筋结,筋结消失病症消失。 

第一个步骤,先把表证消除掉,疏通气血通道,外气道; 

第二步是落脏,落脏肝、脾、肾、心,中医叫扶正。通过落脏来调动物质能量。 胰、胆、 

脾 、心 、肝 、脾 、肾, 落脏的目的,是为了加大气血循环,带动动脉、经脉的供血和回流 。 

糖尿病最好五脏都落 !足厥阴肝、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肾经的气道口一定用手法点按 

松解开条索状,它在脚内踝下1.5寸位置。 

第三个步骤,最关键的一步,主气道胰胆的位置,夹脊穴位置,一定有很厚的硬结节, 一 

定松开从下往下,砭石点按,把大於块松开,同时把深层的筋节松开,两边都要疏通, 操作很 

关键,这是疗效最关键的细节。 

通过三个步骤,完全让糖尿病恢复到正常人,调动人体的物质能量 。利用骶椎的能量疏通 

支气道。 

2、高血压的治疗: 手少阴心经的小指的第一节,为高血压的气道口,这点非常重要, 心包 

经为手部的支气道, 左心房没有热感,疏通无效,心经小指第一关节为心的气道口,心经往上 

掌横纹上三寸处,应当有包场或条索状堵点,一点一松,两分钟点按后,左心房应当有发热,否 

则疏通为无效。 

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位置左右,是气道口,不要揉,要点按、 松开, 足太阴脾经为大拇指 

内侧第一节 三阴交 然谷穴,足少阴肾经大约照海穴位置。 两条腿都要疏通, 两条胳臂都要疏 

通,一天一次,10天,每4次休息2天。 

第一步:手双侧的少阴心经疏通,打开气道口,消除表征;然后在手心包经的支气道,松解 

结节堵点,落脏。 

第二步,在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分别打开气道口,松解,然后落脏肝、脾、肾、 心经 

和心包经。心包经就像是个支气道,心包经是胳膊的支气道。 

疏通心经之后,疏通肝经,大脚趾所在位置有非常僵硬的地方(气道口),可扎针或点按,千 

万不能按揉,按开后,顺经络往上点按到落脏处。在踝关节上1-1.5寸处为瘀堵密集处。 

顺口溜祝长寿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萝卜出了地,郎中没注意。 

人说苦瓜苦,我说苦瓜甜。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一日壹苹果,毛病绕道过。 

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多喝凉白开,健康自然来。 

白水沏茶喝,能活一百多。 

饮了空腹茶,疾病身外爬。 

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 

尽量少喝酒,病魔绕道走。 

饭后一支烟,害处大无边。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冠心病,吃银杏。 

吃鲜橙,防卒中。于我 

吃西柚,防血稠。 

吃洋葱,脑路通。 

吃大蒜,降血脂。 

蘑菇餐,防血栓。 

吃鲜姜,血脂康。 

木耳菜,降脂快。 

菊花茶,降血压。 

吃辣椒,消脂肪。 

乌龙茶,减肥佳。 

身材秀,吃土豆。 

气血虚,吃荔枝。 

葡萄甜,补血源。 

要润肤,樱桃补。 

常吃枣,不显老。 

燕麦汤,皮肤光。 

食蜂蜜,皮肤细。 

萝卜汤,治胃胀。 

红薯蒸,大便通。 

洋葱好,防流脑。 

枇杷果,治咳嗽。 

银耳烩,能清肺。 

椰子果,清肝火。 

吃苦瓜,胃火下。 

柿子霜,治舌疮。 

吃芝麻,养头发。 

要安神,吃枣仁。 

吃芒果,呕吐止。 

吃胡椒,祛风湿。 

吃山药,益补脾。 

吃百合,益补肺。 

要健脑,吃核桃。 

吃苹果,益补肾。 

吃葡萄,补肝肾。 

吃鲜桃,益五脏。 

清晨起,莫慌忙, 

伸伸懒腰再起床。 

床边坐,别着急, 

半分钟后再站起。 

温开水,喝半杯, 

血脉通畅最宝贵。 

大小便,要排空, 

清肠排毒垃圾清。 

吃早餐,很重要, 

宜早更要营养好。 

日出后,晨练宜, 

空气新鲜利身体。 

指梳头,干洗脸, 

头脑清醒驻容颜。 

洗洗鼻,揉揉眼, 

远离感冒和花眼。 

齿常叩,舌常转, 

生津开胃齿固坚。 

保健穴,常按摩, 

健身祛病好处多。 

大步走,小步跑, 

一天万步比较好。 

循渐进,持之恒, 

常年坚持必然灵。 

戒吸烟,限喝酒, 

心胸开阔不发愁。 

午饭后,睡一觉, 

自我调节减疲劳。 

晚餐少,宜清淡, 

有利健康和睡眠。 

晚饭后,散散步, 

身心放松舒睡眠。 

睡觉前,泡泡脚, 

按摩涌泉胜吃药。 

重健康,在心理, 

心理健康数第一。 

有爱心,要牢记, 

淡泊人生有意义。 

葆青春,养天年, 

合家幸福到永远。 

降低进食量能延年益寿

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能有一种长生不老药,秦始皇甚至专门派人寻遍天下。 

历经数千年,科学家们终于窥得其中的一些奥秘! 

美国塔夫茨大学营养专家苏珊.罗伯茨及其研究小组对218名21~50岁的参试者研究发现,食物摄 

入量减少25%的人,血液中好胆固醇明显升高,肿瘤坏死因子(TNFs)减少25%,胰岛素抵抗降 

低40%,整体血压更低。 

这项研究表明,只需少吃一点,不仅寿命轻松延长20岁,而且还没有衰老的痕迹。 

一、饭量减1/3,可以这么做 

有人会说,如果连吃饭都不能尽兴,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其实不然,能够克制自己的口腹之 

欲,活得健康,才会有更长久更持续的乐趣。 

饭量减1/3,怎么个减法呢?不是说让大家不吃,而是七分饱。一般来说这种感觉就是“七分 

饱”:觉得胃里还没有装满,但可吃可不吃。当然,依靠感觉判断的前提是:不要吃太快! 

人们摸索自己七分饱的饭量,需要一个不断感受和调整的过程。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 

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 

1、饭前喝汤:饭前喝汤,有助于减少食欲,因为汤到胃里后,食欲中枢兴奋性会下降,饭量就 

会自动减少三分之一,使饱腹感提前出现。 

2、细嚼慢咽:即吃饭一定要慢。胃向大脑传达饱胀信息需要二三十分钟时间,因此,吃得慢些 

意味着大脑意识到吃饱时,你所摄入的食物将比平时少。于我 

3、吃完应该马上离桌:有的人吃得差不多了,坐在那里还不走,看着桌子上的好东西控制不住 

就又吃了,这样肯定就会多了。 

4、不要怕剩菜剩饭浪费:有的人已经吃七八分饱了,可看到那么好的饭菜剩下太浪费了,就又 

拿起筷子想把它打扫干净。岂不知,这一打扫肯定就吃得太饱了。 

5、多选择含纤维和水分较多的食物:蔬菜、水果、全谷食物和汤,这些食物可让人填饱肚子, 

因为它们占用了更多的胃部空间。避免食用大量低纤维干食,如椒盐卷饼或饼干,这些食物容易 

吃得过多,而你却不会感觉到饱。通过长期的减量,可以让人的心血管、肝肾、免疫力系统走出 

误区,进入良性循环,最终达到长寿、延迟衰老、对抗疾病的目的。 

二、八大黄金吃饭法则 

1、两餐间隔4至6小时:吃饭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如果两餐间隔时间太短,刚吃完上顿还没 

来得及消化就吃下一顿,影响肠胃和消化,最佳间隔时间是4~6个小时,这恰好是混合食物在胃 

里面停留的时间。 

2、不要狼吞虎咽:一般早餐所用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午、晚餐以30分钟左右为宜。 

3、每天尽量吃12种以上食物: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 

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等食物。平均每天尽量吃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25种以上。 

4、喝汤也要吃肉:对于煲汤,很多人会说,营养全在汤里了,其实无论鸡汤、肉汤还是鱼汤, 

汤的蛋白质含量远不及里面的肉,要想营养均衡,喝汤也要吃肉哦。 

5、食物换着吃:在选择食物时,同类型的食物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换换,比如,你今天吃米饭, 

明天可以吃面条,而后天又可以吃小米粥、全麦馒头等。再比如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等可以 

互换;鱼、虾、蟹等可以互换;牛奶、酸奶、奶酪等可以互换,尽量在一段时间里保证品种更 

换、多种多样。 

6、吃饭不要趁热吃:食道适宜的进食温度是10~40,耐受高温不超过60,一旦食物温度超过65便 

足以烫伤食道黏膜,时间久了,便会诱发食道病变。所以,热食、开水等食物,应该放置几分 

钟,等温度降到60以下再吃哦。 

7、饭后甜点要少吃:不少人习惯饭后吃甜点,但甜点热量高,会额外增加能量摄入,容易肥 

胖,不利于自身健康。 

8、饭后先休息半小时:很多人喜欢饭后立马去散步、运动等,其实很多事情并不适合在吃完饭 

后立即就做,包括吸烟、洗澡、运动、喝浓茶和开车等。饭后半小时内,还是以休息为主,我们 

可以做一些小幅度的运动,比如擦桌子、扫地等。 

三、吃太饱惹出多种病 

吃得少一点,就能获得长寿与健康,科学家已经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得出了结论,咱们不妨再看 

一下吃太饱会引起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1、吃太饱容易惹来癌:当人体摄入的蛋白质或者脂肪过量,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而不能被 

很好消化的食物会长时间地滞留肠道中,很容易产生一些毒素甚至是致癌的物质,另外吃得太饱 

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概率。 

2、吃太饱容易早衰:吃进去的食物在体内经消化代谢、氧化产生能量,但机体氧化反应中还会 

产生有害化合物—自由基,它能导致细胞损伤、动脉血管硬化,从而引发疾病、衰老,甚至死 

亡。人体摄入的能量越多,产生的自由基就越多,人体老化的程度就越快,相反,少吃可以减少 

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延缓衰老。 

3、吃太饱容易老年痴呆:吃太多,大脑中会大量产生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的生子因子,它 

会使脂肪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大,促使脑动脉硬化、脑皮质血养供应不足、脑缓慢萎缩以 

及脑功能退化,最终会导致痴呆,从而缩短人的寿命。日本有关专家还发现,大约有30%~40%的 

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4、吃太饱容易伤胃伤肠:如果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复的机会,胃大量分 

泌胃液,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产生胃部炎症出现消化不良症状,长期以往,还可能发生胃糜 

烂、胃溃疡等疾病.此外,中国台湾科学家发现,脂肪堵塞在肠道里,会造成肠阻塞,大便黑色、带血。 

5、吃太饱容易伤肾伤骨:饮食过量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因为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 

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还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6、吃太饱容易引发肥胖:现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多余的“营 

养物质”堆积在体内,其后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贵病。 

卫生计生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介绍,无数科学研究证实,肥胖会带来包括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胆囊炎等,再加上由此带来的并发症,可能 

达到上百种,非常可怕。 

中国传统谚语称“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科学家花了几十 

年时间,用数据证明了这一点:饭量减1/3,多活20年。道理简单,效果不俗! 

孩子犯错后 

当孩子做错事了后 

大多数父母,不外乎如下几种: 

指责、训斥:“怎么回事啊!”“能让我省点心吗?” 

否定、侮辱人格:“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有什么用?”“蠢死了!” 

讽刺、挖苦:“早跟你说你不信,这下高兴了?”“你不是能吗?还去试试?” 

发现了吗?这些话全部都带着情绪,只是父母在一味地宣泄情绪,孩子被斥责,却没有受 

教,不知道错在哪里,该怎么改正。 

所以这些错误孩子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背后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正确看待孩子犯错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对孩子来说,犯错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父母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闯祸、麻烦,一看到孩子犯错就冲他发脾气,那错误就只能 

是错误。 

但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犯错时正确引导孩子,那错误就是孩子的一次学习机会,这样想来, 

就没必要大发脾气。 

当孩子做了错事,大部分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内心会有愧疚感、自责感。 

这个时候,父母的打骂,反而会抵消孩子心中的愧疚感,让他开始为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于我 

任,甚至产生叛逆心理,不服气。 

父母如果对孩子犯错过于严厉,孩子会为了避免犯错而畏畏缩缩、不敢尝试和探索,甚至 

会用撒谎来逃避父母的责怪、内心对父母也更加防御。 

所以父母首先应该学会正确看待孩子犯错这件事,允许孩子犯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盗窃行为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孩子一天去别人家玩,偷了一根针回家给他妈 

妈,他妈妈奖励他吃一口奶,后来小孩子偷别人家的鸡蛋,偷钱。。。最后小孩子张大 

了,养成了偷盗的习惯,最终被法律制裁,在死刑前,别人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最后 

吃一口妈妈的奶。最后的结局是,他把他妈妈的奶咬掉了,他妈妈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 

这么做,他说,我第一次偷东西错了,他不告诉我这是偷,不应该这做,还奖励我,要不 

是她,我也不会走到今天。要正确处理孩子的盗窃行为。 

一、家长先平静自身情绪 

当发现孩子身边多了来路不明的东西,一定要查清这东西来路,当怀疑孩子发生盗窃行为 

时,家长不要拿起东西就打,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柔声与孩子交流,问清楚是什么 

原因,判断孩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千万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责骂孩子,这样会让孩子产生羞 

辱感。 

二、解决当前行为 

1、在了解孩子为什么偷东西后,家长再考虑用什么方式进行教育,很多孩子都是由于想要 

某种东西而去偷,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以后想要什么东西,可以直接跟父母说,偷拿是 

不正确行为。 

如果孩子是因为想表现自己勇敢,而去偷东西,家长可以教育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别人 

会因为找不着而着急,同时,家长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平时对孩子关爱过少,或 

者与孩子很少进行沟通。 

2、对于“无意”的孩子 

这时候的孩子,“自我中心”思维明显,缺乏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父母要留意给 

孩子建立“物权意识”,比如“玩具是东东的,不是你的”,接着还要教导孩子任何不属于自 

己的事物都要“先问再拿”。 

3、对于“有意”的孩子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最好在事情发生时问清楚孩子偷窃的理由。孩子偷东西的行为 

只是一个结果,只有找到促使这个结果发生的原因,才能釜底抽薪,真正彻底的解决问 题。 

同时父母要基于“权威”给孩子建立道德规范,比如给孩子讲讲有关“诚实”的童话绘本,或 

给孩子讲讲“自律”的英雄故事,父母也最好给孩子做一份简单的道德规范表,什么行为是 

值得称赞的、什么行为是需要改正的,让孩子对道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4、给孩子保留颜面,点到为止 

有些大人会一直揪着孩子的错不放,以为常常耳提面命,孩子以后就会不再犯。殊不知, 

孩子再小,也是有自尊心的,所以,对孩子的错误,点到即止就可以了。 

三、预防行为 

预防胜于讲道理,孩子小,很多大道理无法理解,家长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即实行规则, 

在家时,说明哪些东西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未经允许不可以随便乱动,当然,家长 

也要以身作则,对于孩子的东西也不要胡乱处理,要让孩子自己管理。 

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可忽视,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这种不正确的行为,心平气和但语气 

坚定地为孩子树立规则,否则会影响孩子以后的道路。 

孩子偷东西,是父母的过失。作为宝爸宝妈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孩子做错事,也需要爱和支持 

有时候,孩子犯错了是惊慌失措的,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这时父母的斥责只会加重孩子 

的心理负担,破坏他的安全感。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孩子、甚至成年人做错事了不敢告诉父母,自己默默承受,有时甚 

至会酿成严重的后果,造成悲剧。 

因此,在孩子犯错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变,永远站在 

他这边,和他一起面对。 

给孩子心理支持,他会更有勇气去面对错误。 

在某节目中,演员陶虹曾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出门前,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冲上去劈头盖脸冲女儿吼:“你怎么回事啊?” 

被她这么一吼,女儿一哆嗦,当即就愣住了,满眼恐惧地望着她不说话,甚至连哭都忘 了。 

陶虹看到女儿的这个表情后,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 

这之后,当女儿再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时候,她不会劈头盖脸地批评,而是走过去抱住手足 

无措的孩子。 

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而不是处于犯错带来的恐慌和害 

怕之中,这时父母的教育才更有效果。 

当孩子犯错了,应该怎么说呢? 

“发生什么了?怎么了?” 

父母首先应该给孩子解释和表达的机会,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再下判断。 

韩国综艺《超人回来了》某一期节目中,爸爸朴柱昊起床后,客厅变成了“灾难现场”:满 

地的麦片,姐姐趴在地上吃麦片,弟弟光屁股坐在麦片上。 

本以为爸爸终于要发飙了,没想到他只是弯下腰,问了姐姐一句:“因为爸爸不在,娜恩给 

建厚做的饭吗?” 

原来是因为弟弟饿哭了,娜恩想要照顾弟弟,所以把麦片和牛奶拿出来和弟弟一起吃。 

问清楚了原因,朴柱昊不但没有批评姐姐,反而对她说“谢谢”。 

父母多一点耐心,当孩子犯错后,首先问一句“发生什么了?”或“怎么了?”了解清楚情 

况,更有利于正确教育孩子,也不至于在一些事情上误会了孩子,伤害他善良纯真的心。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很多家长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当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来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地格外调 

皮,和小朋友争抢玩具,惹出各种“麻烦”。 

其实,孩子这些行为背后,本质需求是想获得家长的关注,害怕别的小朋友会分走爸爸妈 

妈的爱。 

这种情况下,家长只需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多关注他,让他放心、更有安全感,他自然 

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他的需求,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孩子到了2岁之后,总是喜欢在墙上、地上到处乱涂乱画,可能是到了“涂鸦敏感期”, 

家长只需给孩子买好画笔、画板,让他有足够的空间去施展“才华”。 

满足了孩子这个需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如果仅仅打骂,孩子可能暂时听话,但根本的问题没解决,类似的事情还是会发生。 

就事论事,不攻击孩子人格 

“没出息”、“笨死了”、“你就是爱惹是生非”............这些负面的评价,会让孩子充满自卑、自我 

否定、自暴自弃。 

孩子做错事,父母应该和善而坚定地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所在,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攻 

击孩子人格。 

就错误这件事情本身进行讨论,比如“这个事情上我觉得............”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引孩子思考。 

后果教育、承担责任 

孩子犯错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 

和孩子站在一起,是指不管发生什么父母都会给他支持和帮助,但绝不意味着包庇、纵容 

孩子的错误。 

父母一定要有原则,帮助孩子明确是非,培养责任感。 

比如把碗打碎了就要帮忙收拾碎片、清理垃圾;打了同学就要专门赔礼道歉、赠送礼物; 

影响了公共卫生或环境就要付出行动承担相应责任............ 

不要觉得孩子小,就可以不追究不计较,责任教育,需从小做起。 

从容地老去 

人生步入老年,该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气。 

这个福,是自然自在的衰老过程和形式,所谓仁者之寿。 

当你郑重其事,以至孜孜以求地关注起长寿的时候,十有八九为时已晚。 

长寿,被向往;养生,被推崇;百岁,被期望。 

一生被名利所折磨、奔波的人们,又开始忙于琢磨如何长寿?于是,又开始折腾起自身来 

了! 

电视广播,报刊网络,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于是,高人全出来了! 

专家说,学者说,医生说,禅师说.. 

讲动的,讲靜的,讲吃素的,讲喝水的,讲拍手的,讲泡脚的,讲打坐的,讲打拳的,讲 

游泳的,讲爬山的,讲戒酒的,讲戒烟的.. 

听来听去,仿佛越活越不会活了? 

试问一下,这些说教者,他们自己长寿吗?谁做过这些人的寿命统计,养生名家,营养医 

师,茶道禅师、太极高手、瑜伽教练,运动健将. 恐怕他们自身实践和理论也未必统一。 

长寿的条件,天好,地好,水好,人也好,如此奢侈,能自主吗?长寿的要素,遗传、习 

惯、性格、心态,如此复杂,能优选吗? 

物质的享有,无穷无尽。精神的享受,五花八门。灵魂的安稳,飘渺无依。 

暴殄天物,大自然的报复多么迅速惊心。安居乐业,似乎到了跟前,忽地又走远了! 

听天由命的老话不合时宜啦。那么如今,长寿秘诀何来?于我 

你问问山村的老农吧?他们不懂养生,只求谋生;不懂健身,只爱劳动;不懂休闲,只惯 

安眠;不懂营养,不懂健身,但腰腿灵便;不懂旅游,但门外就是大自然.. 

你问问百岁老人吧?他(她)们大概连半套养生也讲不出来。讲出来的,也未必符合“标 

准”!他(她)们反倒有爱喝酒的、常抽烟的、吃肥肉的、从不体检的、很少洗澡的..而 

且,多是历经艰难,不辍辛劳,一生素衣粗食的人。 

哪个活法长寿?正像幸福是个自我感觉,难有统一的客观标准,或许也是个各得其所的、 

因人而异的自我感觉吧。 

别人的活法儿,只 能欣赏不能照搬,跟风的模仿,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千篇一律的健康指标,误人不浅! 

老年体征的退行性变化,应该视为正常,何必当做病变?天天测血压、量体重,形成负 

担,为此食寝不安,反生大患。 

抗衰老? 衰老岂能抗,天下哪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真善美。第一是真,有真才有善与美。素面朝天是自信的美;薄施粉黛,是自尊的美。 

敬畏生命。现代医学科技的发达,给与人类防治疾病和减缓痛苦的外力,有病就治,有药 

就吃。过度的治疗,得到的是无尊严无意义的生命。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 

个“孝”字,真是对晚辈严酷的考验。 

人生苦短。一个短,没有两个短。半百是短,百岁还是短。人生的来去,不过是幸运和遗 

憾的往复,不外是美好和烦恼的转换。 

过去的,感恩; 未来的,祈祷。其实,能属于可以自主的东西很有限。 

请你想想:我们的先辈们,包括古往今来的多少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看过电视吗?用上手 

机吗?玩过微信吗? 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幸运,偷着乐吧! 

世间的美好多着呢,谁能享有完全?未来的精彩多着呢,谁能享有永远.. 

老年之福,不再是占有、贪婪;这个福,也不由你主观的设计、策划。老来之福,在于随 

遇而安,及时行乐。一切的一切,恰到好处,缺了不可,过了便错。 

生命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质量第一,数量并不是生命的唯一追求。 

长寿的前提,是能自理,是不麻烦、少麻烦他人。不然,则如孔子所言:长寿多辱 

了。“辱”就是失去了尊严。 

何为责任,老了还能做到不拖累儿女就是尽最大责任了,为人子女,没有不希望父母幸福 

健康的,让儿女们安心放心比给他们任何物质条件和经济帮助更重要!父母给孩子越多, 

孩子的福报越少。 

优雅地老去,那是文化的境界;体面地老去,那是物化的支撑。二者的内涵太讲究了。还 

是心平气和从容地老去吧。 

有一个数据,不论你感不感兴趣,都应知道并建议你引为借鉴。即:根据权威机构公布: 

全国人均寿命为73.5岁。按数值反观就是说,对五十多的人说,还有20年左右的明天。所 

以,真正有趣味的岁月,也就只有十年左右。 

因此,要真正地把这几年过好,还真要认真地盘算一下,以求尽可能不留遗憾,少留遗 

憾。所以应做好几件事: 

一、没有去过但又非常想去看看的地方,一定要趁早去,别犹豫。原因很简单,不是由于 

山高水长,而是自己力不从心的腿脚,将很快绊住自己。 

二、该抓紧办的事情,不论大小,一定不拖沓,抓紧办。趁着我们还能“心血来潮”,有 

点“想起一出是一出”的激情,办了也就办了。没办,大都也就办不成了。 

三、深藏心中的故事,不论酸甜苦辣一定要讲出来。千万别等到你心中想讲可嘴巴却不听 

使唤的时候,因为那一天可能会来得很快。 

四、觉得应该记下来的事,一定要记录下来。别老说自己不会写东西,因为文字不过是语 

言的物化,一般规律是:说话本身就是有声的文章。 

五、对青春时代曾一往情深但未结良缘的梦中人,一定要有表白,不论哪种形式。哪怕只 

一句话也好。 

六、身体器官该省的地方,一定要匀乎着使用。特别是胳膊腿有过硬伤的,要学会“省着 

用”,省着用就是在延长健康的保质期。 

七、以快乐为标准的随心所欲。但心气不可太高,欲望不要过强,要将随心所欲与顺其自 

然、随遇而安结合起来。 

八、既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更要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因为在未来的日子 

里,主观的比重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小,最后连吃喝拉撒都要由人客观地来摆布了。 

这些话绝不是消极,而是积极。因为,就这点时间。虽为老骥,仍志在百里,但伏枥远 

望,总要大江东去,金乌西坠。何况还有许多无法预测的状况会不期而至,而这些状况多 

是冲减我们幸福指数的。所以,就这点时间。要让心中少点遗憾,多点满足,就是美丽人 

生。趁现在还有这点时间,抓紧哟! 

小儿疳积用鸡屎藤  

临床上因小儿喂养不当,疳积的患儿不少,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不愿意吃主食,喜爱 

吃香、辣、脆的零食,水果。身体消瘦,体重增加很慢,手足心热,平时抵抗力较差,容 

易感冒咳嗽,白天爱动,精神很好,夜晚睡觉不稳,好动,爱蹬被子...... 

一味鸡屎藤,治疗此病,疗效显著,患儿一般服用一周左右,食欲明显增强,随着饮食增 

加,体质逐步得到改善。 

处方:鸡屎藤500克用法一:三岁以上的患儿,每天30克,煎水后,当茶饮。三岁以内的 

患儿,每天15克,煎水当茶饮。服药时,可以加少许红糖或白糖,调节口感,患儿已于接 

受。 

用法二:将鸡屎藤炒焦黄后,研成细粉,三岁以上的患儿,每次5克,每日三次,糖水调 

服。三岁以内的患儿,每次3克15,每天三次,糖水调服。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患儿大便会转为黑色,此乃肠道郁积之物得以慢慢清除,待大便转 

为黄色,则疳积治愈。 

临床上经常遇到小儿饮食停滞,出现食积发热的情况,在治病八法之泻法的指导下,采用 于我 

二丑粉内服治疗食积发热,一次就好------任之堂。 

小儿疳积:鸡矢藤150克、 鸡内金50克、炮山甲50克。研粉。每次3-5克。一日三次。 

《方证体悟》:此方是我在阅读名老中医之路一书学来的。重庆已故名老中医陈源生在医 

学生涯六十年一文中谈到:“学问并非尽载名家论著。广采博搜,不嫌滴点琐碎,处处留心 

皆学问。同乡有李姓草医,祖传疳积秘方,以其简便验廉,远近求治者不少。该医视为枕 

中之秘。为学习伊之长处,乃与其结交至好,并于医道共同切磋,久之情深,伊知我乃方 

脉医,非卖药为生,渐去戒心.偶于醉后道出真言,曰:'一味鸡矢藤研末即是’。事虽小而 

启发大。鸡矢藤一药,我几十年来屡用于肝胆脾胃诸病,健脾消食、行气止痛、利水消胀 

的良好效果”。从此文的学习中,我将鸡矢藤一药验证于临床效果确实非常有效,尤其是在 

治疗小儿疳积症中。由于现代生活优越,青年夫妇大多又是一个独生子女,骄生惯养,肥 

甘厚味,零嘴偏食,烧烤冰冷之物隨意恣食,造成了很多儿童慢性消化不良,皮包骨头, 

即中医的疳积症。典型症状:毛发纠结,毫无光泽,肚大肢瘦,厌食便结。家长甚为着 

急,又是化验微量元素,又是买大量的营养补品喂孩,还是调整不过来。碰到此患儿我即 

用一味鸡矢藤治疗,一月后即收到明显效果。由于该药太单薄又便宜,很多家长拿到药不 

屑一顾,我也认为没有经济效益,故而又添了两味药,即鸡内金和穿山甲,运用于临床, 

效果比一味鸡矢藤更好。而且家长也满意,我也赚钱,两全其美。现已将此方作为我治疗 

小儿疳积的专方,其效远胜于七珍丹、王氏保赤丸等。 

摘录于:一味鸡屎藤治疗小儿疳积 

传播正能量,帮助需要人受益,多积累一分功德! 

跺脚的神奇功效 

智能气功六字诀 

双手托天理三焦, 

嗯气触地洗髓脑, 

捧气贯顶呵心舒, 

嘘气推开肝郁疗, 

拥臂呼气脾胃好, 

呬阹悲伤肺气高, 

掌后立吹肾气妙, 

持之以恒见功效! 

跺脚的神奇功效 

每天早上起床后,用力跺脚3~5分钟,就会全身发热,全身感觉很舒畅。 

1、补助肾气 脚跟与人体的肾经关系密切,跺脚实际上是刺激了肾经穴位。足少阴肾经起 

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沿足跟部上行,最终属肾络膀胱。 人过了30岁后肾气就 

变得虚弱,肾阳不足,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肿等症状,跺脚就可以补助肾 

气,以促进肾气的通阳气化作用。在寒冷的冬天里,就是非常好的扶阳大法。 

2、防治中风 中医认为,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证候,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 

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肾经而下归于足底。 如果出现面红、头晕、手足发麻、血压升高明于我 

显等中风先兆,这时要及时地预防中风,跺脚可以潜阳,引火下行,大凡阳气上浮、虚火 

上炎的疾病都能应用,如高血压、头晕、三叉神经痛等。 

3、治小便不畅 小便不畅,在西医里多见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从中医角度来说, 

是由于膀胱气化不利所造成的,脚跟外侧即是膀胱经所循行之处,如果坚持跺脚就可以健 

运膀胱,使小便通畅起来。 

4、缓解压力 根据全息定位理论,脚与大脑也有很密切的关系。经常跺脚可以有效改善脑 

部的气血循环。对于那些工作压力大、经常用脑的男性朋友来说,趁休息的时间,一边跺 

脚,一边进行深呼吸,可以让大脑马上充满活力,而且能缓解紧张的精神压力。 

5、辅助纠正驼背 脚跟是很重要的养生部位,经常跺脚跟可以帮助我们纠正驼背,这是因 

为脊椎两侧的肌肉通过膀胱经与脚后跟相连结,通过刺激脚后跟就可以有效的纠正驼背。 

6、健康运动 跺脚是很不错的有氧运动,能让血液可以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有益人的心 

血管健康,还能锻炼小腿肌肉和脚踝,防止静脉曲张,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跺脚要跺到 

脚发麻、发热、发胀,这样效果才比较好。 

跺脚 

中文名 跺脚 

拼 音 duò jiǎo 

解 释 表示着急、生气、悔恨等情绪。 

来 源 《红楼梦》第三四回。 

典故 

脚用力踏地;顿脚。《红楼梦》第三四回:“ 黛玉 急得跺脚。” 老舍 《四世同堂》八:“一 

想起 窦神父 的神气,我真想跺脚一走,去给 中国 人争点气!” 

陈登科 《破壁记》第七章:“ 耿长秀 一跺脚:'跟你讲不通!’” 

传播正能量,帮助需要人受益,多积累一分功德! 

松树与人类健康

概述 

《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古代医著对松树养生疗疾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松为 

仙人之食物”。这里所谓的“仙人”,其实就是指那些耳聪目明的长寿老人。《神农本草经》 

将药物分成三个等级,只能治病的是“下药”,既可治病又能增强精力的则为“中药”,只有 

同时能起到维护生命、有助于长寿的才是“上药”。在“上药”中,最先被提到的就是“松”。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松树各部位功效: 

松脂:味苦、甘、性温、无毒。主治痈疽恶疮、头疮溃疡白秃及疥疮虫病、安五脏、常服 

轻身不老延年;除胃中伏热、对胃肠平滑肌具有保护作用。 

松叶:味苦、性温、无毒。主治风湿疮、关节痛、预防瘟疫、治疗中风口斜、脚气 

(癣)、生毛发,安五脏,不饥延年。 

松子:味甘、性温。有益气健脾、润燥滑肠、皮肤干燥之功效。 

松节:苦、温、无毒。百节久风,风虚脚痹疼痛,治风蛀牙疼、反胃呕吐和外伤肿痛等。 

松花:甘、温、无毒。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 

松树皮:痈疽疮口不合,生肌止血。烫火伤。 

松根:味苦、性温、归脾、胃经。有祛风除湿、活血止血之功。主治风湿痹痛、风疹瘙 

痒、白带、咳嗽、跌打吐血、风虫牙痛等。 

松球:苦、温、无毒。主治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对高血压、风湿、神经痛、感 

冒、咳嗽、痰喘、尿便不通、中风、痔疮等。于我 

松油:苦、温、无毒。双向调节血压。 

松树是世界上最佳的抗氧化植物 

松树提取物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找到的最佳的复合型的抗氧化物质!松针提取物可用于预防 

和治疗动脉硬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高聚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心绞 

痛、心律失常、脑梗塞、脑动脉硬化症、老年痴呆症、突发性耳聋等医学上的疑难问题。 

松树是一种人们熟知的植物,传统医学偏方也常常用到它。民间在运用松针时,并没有完 

全认识到它的价值,只知道松树是长寿植物,在自然界,几乎没有见到过老死的松树。松 

针有一种神奇的物质,会溶解血管里的脂肪和胆固醇,会解开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让 

红细胞携带更多的氧气、营养物到全身..因此,它能使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 

好转。由于病人服食松针,减少了化学药物的摄入,许多化学药物副作用引起的不好症状 

都不见了。松针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无疑又是滋补品,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所以,松 

针在治疗机制上更能标本兼治。 

松树美容保健的作用 

松针里的有效成份可以阻止脂类化合物的合成,特别是防护脂肪在血液里沉积。由于松针 

减脂由内而外,还原细胞,只减脂肪不减肉,不脱水,还增加肌肉的生成。你只要坚持喝 

60天松针,无需忌口,稍稍运动,后脖子上鼓出的部分不见了;双下巴不见了;肚子上鼓 

出的皱折部分不见了;腰背上圆圆的鼓出部分也不见了。这是美眉们的理想境界。能恢复 

到上一个年龄段的体型。 

要延长一个人一年的生命,在科学上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松针有种奇特的双向调节作用。 

松针对肥胖者具有完美的减脂作用,但对瘦弱者,松针却有增胖的效果。许多公司职员, 

平时饱一餐、饥一餐是家常便饭。喝松针以后,对吃饭少者,或不能按时就餐者,饥饿感 

就不强烈了,有时一天下来也不觉得饿。在古代,修道者以松针作为辟谷的食物。但对大 

吃大喝者,松针有吃完就泻的效果。吃饱喝足肚子急急忙忙不舒服,而且一泻就止。这一 

机理,研究人员正在研究。 

松树在生活中的价值 

1、松树木材材质好,强度大,耐腐朽,纹理直,具有刚柔相济,负重而不折,挺直不变 

形,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特点,可作建筑、桥梁、矿柱、枕木、电杆、车辆、农具、造纸和 

人造纤维等用材。 

2、松针叶加工而成的松针粉,含有畜禽生长所必需的40多种营养成分,如植物菌素、生 

长激素、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松针叶提炼的芳香油,已广泛 

应用于肥皂、牙膏、化妆品、糖果、香精、饼干等众多产品。经过蒸馏松针油的残渣,还 

是提炼拷胶、酒精等的上等原料。 

3、松花粉是一种珍贵的天然高级营养食品原料,我国人民食用松花粉已有两千多年历 

史,《本草纲目》认为,它有“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等功效。古人用松花粉和炼熟的 

蜂蜜调和,做成“松黄饼”,味香、清甘,有壮颜益志、延年益寿等妙用。松花粉中富含人 

体所需的十多种矿物质,生理活性物及具调解功能的激素、酶及生物碱等。 

4、松香和松节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地用于制皂、造纸、涂料、油墨、火柴、橡 

胶、粘合剂、印刷、食品加工、化工、香料、医药、塑料、电气、农药和电子工业等部 门。 

5、松脂是绝妙的防腐剂与驱虫剂,它使松木经水浸与雨淋而不朽,多数蛀虫不敢侵蚀松木。 

6、松籽是糖果、糕点的原料。它松脆酥软,散发出一种幽微的松香,自唐代以来,松籽 

成了人们喜吃的小食品。松籽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脂肪占63.5%,而且大 

部分为油酸、亚油酸等。 

7、松枝、松塔、松针常作烹任燃料或佑料。 

8、松树入药历史悠久,古代药典中都有记载。近代中医和农家以松针、松节油、松脂、 

松花、果壳、树皮、松籽入药,药用范围极为广泛,可提炼成药,长青的松树,是我们取 

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松针的应用 

松树四季常青,能活千年,生命力旺盛。经研究松树能千年不死主要是“前花青素”的作 

用。松针可以健身,松针可以防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松叶,名为松毛,性温 

苦,无毒,入肝、肾、肺、脾诸经,治各脏肿毒,风寒湿症。又说能够治疗肿疱,促进毛 

发再生,强健肝、肾、心、脾、肺五脏,能够充饥,延年益寿。” 

松树药用的代表部位是松针,松针的药用成分高于松树的其他部位,不但含有大量生物黄 

酮类物质、前花青素,还富含叶绿素、多种维生素。松针提取物可用于扩张动脉血管,增 

加红血球携氧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毛细血管的机能,提高免疫力,增加荷尔蒙的分 

泌,强精,使身体的组织年轻化。人类心脏病的几大症状如心绞痛、心悸、喘息、呼吸困 

难,在饮用松针制剂后,都不可思议地会得到改善。松针茶煮法及喝法:摘采松针(3米以 

下6年生以下的未成年松树莫采),春夏采雄树,秋冬采雌树松针。洗净后用清水浸泡一会儿。 

煮水法:将洗净浸泡过的松针切剪成三段,用水在锅里煮10-15分钟即可。 

泡水法:将洗净松针切剪成三段,在大口热水瓶里冲入开水,焖半小时即可。一般松针可 

以煮泡数次,每次的口感和成分都不同,平时可以代茶叶喝,以保健为目标,无需煎得很 

浓,用量与茶叶差不多,准茶喝。 

要想松针茶不涩,可以多煮些时间,比如说20分钟。或者把松针洗净后在清水里多泡些时 

辰(比如说一夜),也能去涩。 

新鲜松针叶的保存。将摘下的新鲜松针叶放在深色透气的袋子中,袋口微开,不须密封, 

置于阴凉处自然阴干可保鲜3个月之久。 

民间传统松针疗法: 

(1)高血压,将50支松针洗干净,装入罐中加水煎煮,代茶饮用,每日3--4次。或用50支松 

针于研钵中,加水两小杯,研磨成汁液,分3份,早、中、晚空腹饮用。 

(2)心肌梗塞,取嫩松针50支置于研钵中,加水磨成泥,再以纱布过滤出松汁分3份,早、 

中、晚分别空腹饮用。 (3)脑溢血中风,取雌株松针、棕榈叶、大豆各20克,煎煮后服 

用,额头出汗更好。如果是吞咽不灵活,可将雌松的叶子切细,加酒煎煮饮用,建议用30 

度以上的酒。每次适量。若为预防中风,可每日嚼食松针。 

(4)动脉硬化,每天取50支松针,以水洗净,放入口中咀嚼或取松针煎煮浓汤喝。每餐前后 

可喝1--4小杯松针酒。 

(5) 预防脑梗塞,将松针、棕榈叶、大豆一起煎煮服用,或者嚼食松针。 

(6)哮喘过敏性哮喘,取阴干的雌松针,每日煎服20克。亦可将松针的新芽烤焙后碾末,涂 

在口腔咽喉部。支气管哮喘,可煎煮鲜、干松针当茶饮用。 

(7)中风口邪(斜)将松树嫩叶500克捣成汁,放1000毫升酒中浸两天后,再放在火旁加温 

8--12小时。初服5毫升,逐渐增至每餐10毫升。 

(8)牙龈肿痛,用松针50克、精盐5克、酒100毫升、水500毫升,共煎含漱。风热牙痛取油 

松节如枣大一块,切碎,加胡椒7粒,浸于热酒中,趁热再加焙过的白矾少许,以此漱 

口,数次后即能见效。又:用松节100克,槐白皮、地骨皮各50克,煎汤漱口,热漱冷 

吐。体虚取等量黑芝麻、黑豆炒后磨成粉末,然后将1/2黑豆量的干松针也磨成粉,混和, 

每天服用一汤匙。牙周病,500毫升水中加入松针30克,煎煮剩一半,待其温度适中,以 

消毒脱脂棉沾取汁液擦洗患部。 

(9)口臭,常以数枚松针置于口中咀嚼。禁声失语,因说话过度而发不出声音时,可在口中 

咀嚼松针;也可取鲜松针或干燥松针煎煮,代茶饮。此法亦可治咽喉痛。 失眠日常多吃松 

子,或饮松针茶。体虚 取等量黑芝麻、黑豆炒后磨成粉末,然后将1/2黑豆量的干松针也 

磨成粉,混合,每天服用一汤匙。晕车船坐车船时,在口中咀嚼松针可预防发生。慢性酒 

精中毒 以松针煮茶,每日数饮。 

(10)急性胃炎取阴干的松针10克,加水300毫升,煎煮到一半水时,早、中、晚3次,空腹 

服用。糖尿病口渴时,将红松针放入研钵中磨碎,饮其汁液。或用松针4份、嫩松柏叶6份 

的比例混合,煎煮服用。服时宜忌肉食。 (11) 妇女白带松香250克、松针50克,酒1000 

毫升,共煮收干、捣烂,做成梧桐子大小丸子。每服10--15粒,每日3次。盆腔炎将小腹、 

腰部以松针水熏洗和浸泡,每日数次。便秘,老松针3枚,嚼食,每日3次。 

(12)老年性痴呆症,取松针、松树皮一起煎煮,代茶饮。 

(13)关节酸痛用嫩松针、松节末等分,取250克加入500毫升酒中浸泡7日,每日3次,每次1 

杯(10克左右);或以松针煎汁口服,加松针汁温热患处。转筋挛急、跌打损伤,用松节 

100克,磨细,加乳香10克,慢火炒焦,研末,与热木瓜酒调服。每日3次,每次10克。痛 

风,松针煎煮后,捞出叶子,将痛风发病部位浸泡在40度左右的汤液中。神经痛,以鲜松 

嫩叶捣汁当茶饮;或取鲜松针100--200克,加艾草、柳树叶适量,装入布袋中烧水泡浴。 

(14)过敏性鼻炎 用20克阴干的松针或新鲜松针,煎煮服用。 

有药用价值可以食用的有红松 油松以及马尾松,红松松针为最好!因为生长环境昼夜温差 

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松脂及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是其它松针的三倍, 

松针成份:松针富含蛋白质、抗菌素、叶绿素、植物纤维,植物酵素、8种氨基酸和多种 

微量矿元素、多种维生素等活性物质。 

功效:对治疗脑中风、动脉硬化、对血压可双向调节。性功能减退、高血脂、糖尿病、便 

秘、青年人的经常感冒、青春痘、过敏性鼻炎、肥胖等有特殊的疗效 长期饮用松针,能全 

面调节人体机能,软化血管,增加血管弹性,使人身体组织年轻化,对心恼血管疾病,对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失眠,便密,脱发,肥胖,青春痘,阵发性头痛,睡眼质量不 

高等等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千万不要食用工厂周边及路边的松针。 

松针,心脑血管疾病的克星! 

松针是绿色植物,无毒性,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松针的特别保健用途是抗衰老,松针的 

特别药用效力是人类生命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克星!从松树中提取的黄酮及前花 

青素含有十分丰富的有益于健康、独特的水溶性的生物类黄酮,在人体内抗氧化活性要高 

于维生素E。松树前花青素有很高的生物利用率,18分钟就能进入血液。松树制剂是迄今 

为止发现的最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它的抗自由基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50倍,是维生素C 

的20倍;并且在人体有吸收迅速完全,口服20分钟即可达最高血液浓度,代谢半衰期达7小时之久。 

怎样食用松针,路边的松针可用吗 

1、不要随便采集路边的松针,因为此处的松针被汽车尾气长期污染,服用后对健康不利。 

不要采摘5年内的幼松和高度低于3米松树的松针。 

2、煮后的松针汤当茶饮,亦可早晚空腹时饮用。血压过高的患者,勿擅自停用原服用的 

降压药品,当血压恢复正常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用量。 

3、松针是油性植物,容易沾染污垢,一定要清洗干净。用软毛刷刷洗或用软布蘸洗涤剂 

包起松针搓洗。洗净后,用清水泡一泡。 

松针有没有毒副作用?喝多长时间有效果? 

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对松针作了多种实验,证明松针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无致癌突变性, 

无致畸胎性,无致过敏性。在欧洲国家,松针提炼成分已用作食品添加剂。有花粉过敏体 

质者,春天四月松花开时避免到松林,慎用花粉类产品。       

由于个人体质以及病因、病状的不同,感受松针的效果也不同,据调查,有20%的人效果 

不显著。同时有两种以上病症者,有的症状效果显著,有的症状效果不显著,这也是正常 

的、喝松针茶,要遵循渐进的原则。有的人适应松针茶喝得浓一些,有的人适应松针茶喝 

得淡一些,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适应点。不适应松针茶的味或排斥这种口味的,可先喝得 

淡一些,适应后开始加浓,有好的反应后,再喝得谈一些,以利长期调养。 

松树叶以及松树皮治疗高血压 

松针对于高血压具有疗效的,其用法如下:将50支松针洗干净,切成长度1厘米左右,装 

入罐中加水煎煮,代茶饮用,每日3~4次。或用50支松针于研钵中,加水两小杯,研磨成 

汁液,分3份,早、中、晚空腹饮。 

高血压患者初期症状大多不明显,只有少数人会有心悸、头晕、头痛、颈部僵硬等症状。 

根据国外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中风患者和一半的心脏病,都是高血压所造成,因此高 

血压可说是心血管疾病中最重要的危险因子。 

根据先前的研究发现,抗氧化剂可以抗发炎、扫除自由基,因此对于动脉硬化的预防,能 

发挥不错的效果。 

研究发现,松树皮萃取物含有黄酮类、前花青素,而这些物质,不仅有抗氧化效果,还能 

降低坏胆固醇、减少血液凝集、松弛动脉、改善血液循环。 

北京中医药研究中心发现,每天摄取100mg松树皮萃取物,持续12周,可以减少高血压药 量。 

由于高血压药常会造成许多副作用,包括咳嗽、脚肿等。对男性病患来说,某类药物还会 

影响性功能,因此常会造成高血压患者,没有按时服药,因而严重影响病情。 

松树皮能辅助血压的控制,减少用药量,因而有效避免药物所造成的副作用,而且松树皮 

还有其他护心的效果。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不论从短期的减少用药或长期预防心血管疾 

病的功效来看,松树皮萃取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松树叶以及松树皮,对于高血压具有显著疗效,可以做为控制高血压的辅助治疗 

关于松树治病的案例 

《洪学智回忆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将士由于长期夜间作战和营 

养不良,许多战士得了夜盲症,尽管国内及时补充了花生、黄豆、新鲜蔬菜等营养品,还 

是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正在危难之际,朝鲜老百姓献出了一纸秘方:采松针煮汤治夜盲 

症。洪将军立刻让志愿军后勤部电告全军,大量采集松针煮汤喝。果然,六、七天后,大 

批患夜盲症的士兵,被这神奇的松针汤给治好了。洪将军在书中强调,朝鲜百姓献出的松 

针治夜盲症的秘方,是中国古代民间传去的。 

在日本仙台,有个叫桥本的医生被称为松叶之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后物质十分 

缺乏,一批被收留在苏军战俘营中等待遣返的日本战俘因营养不良与缺乏维生素而罹患了 

坏血病。桥本医生便指导他们到附近山中采集松针,给重病人采用松针熬汤饮用;让症状 

转轻者每日直接咀嚼松针,就这样保全了这批战俘的生命。 

以上两个案例,作为松树治疗疾病的案例受到医学界以及民间人士的广泛关注。 

松针粉的作用 

松针粉又名松叶、松毛,即松树的叶子。因其叶如针故名“松针”,味苦、无毒、性温和。 

成份:松针富含蛋白质、抗菌素、叶绿素、植物纤维,植物酵素、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 

矿元素、多种维生素等活性物质。 

功效:对治疗脑中风、动脉硬化、对血压可双向调节。性功能减退、高血脂、糖尿病、便 

秘、青年人的经常感冒、青春痘、过敏性鼻炎、肥胖等有物殊的疗效。 用法: 

1、成人每人每次4~5粒(约3g),5岁以上小孩每人每次2~3粒,温开水服用,一日三次,长 

期服用效果显著。 

2、将粉末与凉水拌均匀敷到面部待2小时,脸上的青春痘就会瘪下去。坚持一周,“痘 

痘”无影无踪,而且能修复“痘痘”留下的深色斑点。 

世界上各研究机构多种实验证明,松针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无致癌突变性、无致畸胎性、 

无致过敏性。在欧洲国家,松针提练成份已作食品添加剂。 

注:有花粉过敏体质者、春天四月松花开时慎用。 

松树结白酒治风湿性关节炎 

几年前,我妻子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疼痛,冬季更严重,吃了很多药也不去根。 

后经朋友介绍一方,坚持用了两个疗程,彻底好了,没再犯。 

此方为:老的松树结(即树枝从树干发出之凸起处)10个,用60度白酒2斤泡上,密封10 

天后用纱布蘸此酒在膝关节从上往下搓3~5分钟,早晚各一遍,20天为一个疗程。如果酒 

用完但病没有彻底好,可再采新的松树结泡酒,再治一个疗程。我周围有6位朋友的亲属 

也用此法治好了关节炎。 

脑力劳动者可常吃松子 

松子仁既美味可口,又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备受历代医家、营养学者的推崇。松子仁具 

有滋阴润燥、补益气血、滑肠通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病后体虚、肌肤失养、肺燥咳嗽、 

口渴便秘、头昏目眩、心悸气短等病症。《日华子本草》中说,松子可 “ 逐风痹寒气、虚 

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 ” 。 

临床研究发现,每 100克松子仁中含有蛋白质 16.7克、脂肪 63.5克、碳水化合物 9.8克、 

粗纤维 4.6克、钙78毫克、磷236毫克、铁6.7毫克。此外,松子仁中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 

亚油酸、亚麻油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 

松子仁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人脑髓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因此,常吃松子有促进病 

后身体康复和儿童生长发育, 促进人脑细胞的代谢,维护脑细胞和神经的功能,增强记忆 

力等作用。松子仁中所含的大量的矿物质(如钙、铁、磷等)可增强人血管的弹性,维护 

毛细血管的正常状态,降低血脂水平及预防心血管疾病。松子仁中磷和锰的含量也非常丰 

富,这两种物质对人的大脑和神经都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并能预防老年痴呆症。因此,松 

子是大脑的优质营养补充剂,特别适合用脑过度的人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松子仁中含有丰富的油脂,滋腻性很大,有咳嗽痰多或大便溏泻症状的人 

不宜多食。研究认为,人们每天食用松子仁的量应以20~30克为宜。 

松果的药用价值 

松果 松的种类颇多,有白皮松、海松、华山松、马尾松等。均属松科植物。松果俗称"松 

塔"。松果供药用,产松子的为海松和白皮松,但马尾松的松果效用与白皮松的松果大致相 

近。松树脂 (松香)、松节、松花、松果、松针(叶)等均作药用。 

美食性味: 

松脂:苦、甘、温,无毒。 

松叶、松节,甘、温,无毒。 

松花、松子仁:甘、小温,无毒。 

美食成分: 

马尾松果含有挥发油和树脂。松子仁含脂肪油,其中主要为油酸醋、亚麻油及蛋白质。 

美食功用: 

松叶、松节:祛风止痛。松脂外用为消炎止血剂。松子仁为滋养强壮药。松塔 (松果)据近来 

指导,可治疗老年性支气管炎。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 

白皮松松塔 (不带松子)250克,洗净切碎后,加水2000毫升,煎至200毫升,再加水煎2 

次,合并药汁成400毫升,分2日服完,每日2次,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据报道治疗578 

例,近期痊愈183例,有效353例。(山西太原资料)。按:白皮松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 

甘肃、湖北、四川等地。南部地区用马尾松松塔,功效亦好。 

风湿性关节痛: 

松针或松节9~15克,当归、桂枝、羌活各6克,加黄酒和水等量合煎,一日2次分服。 

预防肝炎,流脑: 

青松针 (叶)30克,水煎服,连服数日(江西资料)。 

夜盲症,脚气: 

嫩松针30克,纱布包裹与猪肝或鸡肝同煮,去松针,喝汤吃肝。 

慢性宫颈炎: 

松树削去表皮取第二层皮,晒干研磨过100目筛,经高温消毒,敷局部 (江西资料)。 

皮肤湿疹,婴儿红臀及刀伤出血: 

松花粉外用。 

妇女白带经久不愈,面黄肌瘦、贫血无力、胃部不舒: 

松节(含油者)9克,水煎,早晚空腹服,经治3例,均愈。 

松子在医药方面的作用 

松果俗称"松塔".松果供药用,产松子的为海松和白皮松,但马尾松的松果效用与白皮松的松 

果大致相近.松树脂 (松香),松节,松花,松果,松针(叶)等均作药用.   

性昧 松脂:苦,甘,温,无毒.松叶,松节,甘,温,无毒.松花,松子仁:甘,小温,无毒.   

成分 马尾松果含有挥发油和树脂.松子仁含脂肪油,其中主要为油酸醋,亚麻油及蛋白质.   

功用 松叶,松节:祛风止痛.松脂外用为消炎止血剂.松子仁为滋养强壮药.松塔 (松果)据近来指 

导,可治疗老年性支气管炎. 

松树籽(松树塔的可食用部分)能像瓜子;花生一样食用的绿色产品 具有关资料显示,松树籽含 

油率78%,蛋白质14.8%,具有多种维生素,是很价值的保健产品,松树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 

水化合物,大量的VE成分和丰富的维生素A,E和人体所需的脂肪酸,油酸,亚麻酸,还有其他植 

物中没有的皮诺敛酸.其皮可食用,含钙量非常高,经常食用可预防心脏病,降低血脂,软化血 

管,还具有防癌,抗癌作用,并具有滋养美容只功能 

松树籽就是松树的种子,长在松塔里面. 

松籽营养价值很高,含脂肪78%,蛋白质14.8%,炭水化合物3.7%,灰分12.6%.经常食用可增加 

人体油脂,滋润皮肤,强身健体,补足精神. 

松籽还可以入中药,主治骨节风,驱逐风痹寒气,温肠胃,可润肺治闻咳嗽等. 

松籽又是制漆与皮革工业的原料,其皮壳可制成染料,活性炭等. 

所以说,松籽是树籽之王,浑身都是宝.松树籽独有皮诺敛酸久食可以延年益寿. 

近年来,对松树籽的功能机理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相关功能已得到普遍认可,主要作 用为: 

可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 降低血液中中性脂质的作用; 降低低密胆固醇的作用; 对人体具有调节代谢; 

增强耐力,精力; 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等功能. 松籽仁——抗衰延寿 抗衰延寿: 

1、松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作用 维生素E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能抑制细 

胞内和细胞膜上的脂质过氧化作用,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害,从而保护了细胞的完整 

性,并使细胞内许多很重要酶保持正常的功能,所以,维生素E被誉为“抗衰老维生素“。 

许多动物实验也表明,适量限制实验动物热能的摄入,增加维生素E的供给,细胞内脂褐 

质的堆积明显减少,寿命也明显延长,明代缪希雍说,松籽“仙方服食,多饵此物,故能延 年轻身不老。” 

2、松籽仁具有预防心血管病作用 松籽仁所含的脂肪,主要为亚油酸和皮诺敛酸等多不饱 

和脂肪酸,可调整和降低血脂、软化血管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多不饱和脂肪酸还能减少 

血小板的凝集和增加抗凝作用,故能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对心血管系 

统有保护作用,因此,老年人常食松籽,能防止因胆固醇增高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3、松籽仁具有润肠通便作用 松籽仁具有滋阴润肺、养液滑肠、通便等作用。因其含有丰 

富的脂肪、棕榈碱、挥发油等,能润滑大肠而通便、缓泻且不伤正气,尤其适用于年老体 

弱、产后病后的大便秘结者。便秘可使有毒物质和致癌物等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且人体 

内废物不能及时排出,还可影响皮肤的光洁、润泽,而变得粗糙,晦暗,民间常用的涧肠便方常以松籽仁为主。 

文小叔说:3个弥天大谎,把中国人坑得一塌糊涂 

今天,小编要严肃地跟小伙伴们聊聊营养这个话题。 

现代营养学家挖了一个大坑,中国人前仆后继地跳进去,坑太深了,凡是跳进去的人怎么 

爬也爬不上来。很多人不缺乏营养,却天天在补充营养,有的人很需要营养却越补身体越 

差,有的人喜欢追逐高价的营养品然而吃了并没有什么用,于是当今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 

怪的现象:在营养过剩的时代人人喊着要补充营养。 

到底什么是营养?到底该如何补充营养? 

营养绝不是全中国人按一个标准执行,而是按一个人一个标准执行。 

这二十年营养学家说: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牛奶是仅次于母乳的全营养食品,每人 

每天必须要喝一斤以上,要喝到80岁。 

这二十年营养学家说:每天八杯水,水是生命之源,多喝水有利于排毒.. 

这二十年营养学家说:每天必须要吃水果,最好一天一个苹果,医生不来找你,水果有大 

量的维生素,可以美容可以减肥可以通便.. 

这二十年营养学家说:红肉不如白肉,多吃白肉,少吃红肉.. 

这二十年营养学家说: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腿的,所以鱼肉是肉类中 

营养价值最高的,吃鱼还可以让人变聪明,吃鱼要从娃娃抓起.. 

这二十年营养学家说了很多“很营养”的话,却唯独不说:你什么都不必吃,你只要好好吃 

饭就可以了,一日三餐完全可以满足身体对所有营养的需求。不是营养学家不知道,而是于我 

他们不敢说。为什么不敢说,你懂的。 

结果呢?结果按照营养学家金科玉律去做的人悲剧了.. 

每天一斤奶的娃娃并不比不喝奶的宝宝身体更强壮,反而喝出了慢性腹泻、喝出了舌苔白 

腻白腻的,就像蒙了一层牛奶,喝出了吐不完的痰.. 

每天八杯水雷打不动的人并没有排出去多少毒,反而中了水毒,早起一杯凉白开浇灭了阳 

气,晚上睡前一杯喝出了眼袋、水肿.. 

每天大量吃水果的人并没有变漂亮,身上的赘肉没有减去多少,拉不出来的痛依然折磨着 

自己,反而吃出了脸色发青,全身湿疹。尤其是宝妈大量吃水果的人,生下的宝宝长湿疹 

是家常便饭.. 

从来不吃红肉、不吃四条腿的两条腿的、只吃白肉没有腿的结果又怎样呢?似乎也没有变 

聪明,做不出来的题目还是做不出来,反而吃出了荨麻疹、牛皮癣.. 

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人是不科学。每个地方的气候不同,物产不同,每个人的工作不 

同、习惯不同、性格不同、体质不同,每个人的标准也应该不同。每天八杯水对于阴虚内 

热体力劳动者来说是生命之源是排毒,而对于寒湿泛滥的坐着不动的脑力劳动者来说就是 

中毒。 

同样,我们说一种食物比另外一种食物有营养也是不科学的。物无美恶,食物也没有高低 

贵贱之分,只有是否运用得恰当。牛奶寒湿体质的人要少喝,但是对于阴虚便秘患者来说 

可能又是良药。对于怕冷的人来说,羊肉就是良药,而对于阴虚内热的人来说可能又是毒 

药了。 

而我们现在的营养学家,打着科学的旗号就喜欢干这些不科学的事情,喜欢简单粗暴的一 

刀切,忽悠善良的老百姓,这不是耍流氓吗? 

小编特别要指出一个不好的现象:现在很多学校搞特殊化,为学生统一配置营养餐,完全 

把人当做机器,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很多学生偷偷把营养餐倒了,浪费了钱又糟蹋了食 

物。家长完全有理由拒绝学校的营养餐。 

营养绝不是食物提纯出来的元素,不是蛋白质,不是钙片,不是维生素。 

这些年,蛋白质粉、钙片、维生素卖得热火朝天,坑了多少中国人的血汗钱,可是,这些 

所谓的“精品”真的很有营养吗?真的对你的身体有用吗? 

三个字:然并卵。 

营养学家说:哎呀,你这么瘦,营养不良了,赶紧买点蛋白质粉补充一下营养吧。 

营养学家说:哎呀,你膝盖不好了,你腿脚不利索了,你骨质疏松了,赶紧买点钙片补充 

一下营养吧。 

营养学家说:哎呀,你嘴角发红是缺乏维生素了,赶紧买一盒维生素泡腾片喝喝吧。 

营养学家的话有人信吗?不是有,而是太多了。 

曾经有湖北的一位妹纸向小编咨询大姨妈突然不来了是怎么回事。 

细问之下才得知,原来她为了减肥一天只吃一顿早餐,中午晚上她吃什么呢?她吃蛋白质 

粉、维生素片、钙片。她天真地以为:专家不是说营养不就是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 

物质、膳食纤维这些东西吗?那我吃这些不是吃的是精华吗?只吃精华不吃糟粕对身体不 

是更好吗? 

所以,这位减肥心切的妹纸,这位天真得可爱的妹纸吃着吃着就把大姨妈吃没了。 

小编不想说她太傻,怕她太伤心,只说恢复正常的一日三餐,再买点乌鸡白凤丸吃吃,下 

个月你的大姨妈会来的。 

我们说某一种食物里面含有什么元素,然后单独把这种元素提纯出来,这种理念是错误 

的,不符合古中医理论,因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食物也是一个整体,是不容分割的。 

提纯出来的元素可能一时有效,用着用着就无效了。 

比如中药黄连,西医就从黄连里面提纯出来黄连素,用着用着就没效了,而黄连却一直有 效。 

与其说我们吃的是看得见的食物,不如说我们吃的是食物背后看不见的能量与信息,我们 

吃的是食物背后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惊心动魄的故事:食物与天地、阳光、雨露、土壤、 

蜂蝶等等共同演绎出来的故事。 

而现在的营养学家,他们看到了原子,看到了分子,看到了质子,看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 

的微生物,唯独看不到天地,看不到宇宙,看不到大自然,所以他们只看到了食物只有碳 

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小编有一个在药房工作的朋友,她说,我虽然卖钙片,却从来不让家人吃。为什么?因为 

来我这买钙片的人来了一次又一次,吃了一年又一年,骨质疏松依然还是骨质疏松。钙片 

那东西根本合成不了骨头,骨头是要骨髓滋养的,吃钙片没用。如果吃钙片可以补骨头, 

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可我为什么还要卖钙片?没办法,不卖拿不到工资啊。 

一种悲凉从骨子里透露出来.. 

营养不是补品,不是天价人参燕窝冬虫夏草,更不是脑白金之类的保健品。 

人参有营养吗? 

无一例外人人都说有营养,价格那么高怎么没有营养呢? 

在这里,很多人把天价等同于营养,然而,果真如此吗? 

有一位大姐,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寻思着要给孩子补补,于是每天人参炖乌鸡汤,人参 

还要专门挑出来给孩子吃。一天没事,两天没事,第三天在考场上答卷,遇到一个难题, 

怎么也想不出来,急火攻心,突然流鼻血了。血止不住,染红了试卷,当时就吓傻了,叫 

了救护车.. 

十八九岁的年纪,血气方刚,阴虚内热,能吃能喝,缺什么营养呢?瞎补什么呢?人参固 

有大补元气、回阳救逆的功效,但阴虚火旺之人万万不能轻易吃的。 

这里,人参到底是补药还是毒药呢? 

事实上,孩子高考前给孩子买人参补充营养的家长很多,小编的一个亲戚就是这样的,好 

在她的孩子没有流鼻血,不然肠子悔青了。 

大黄有营养吗?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大黄是泻药啊,怎么会有营养呢? 

有一位宝妈,孩子六岁,突然有一天孩子吃不下饭了,一点胃口都没有,无精打采的样 

子。要是通常的宝妈八成会想,这孩子怎么了?是不是营养不良了?是不是做的饭菜不合 

胃口?明天炖个鸡汤给孩子补补。 

这位宝妈,经常看本平台的养生文章,她并没有这么想,而是观察孩子的舌头,发现舌苔 

黄腻,又摸了摸肚子鼓鼓的,马上明白了:孩子有积食了。 

于是去药店买了大黄,煮了汤药给孩子喝,孩子喝完拉了几次臭臭,立马就生龙活虎起 

来,第二天胃口好得不得了。 

在这里,大黄是补药还是泻药呢?在这里大黄有没有营养呢? 

这些年由于媒体以及专家的大力宣传,有一种昂贵的药材冬虫夏草被炒到了天上,比黄金 

还贵,最高一斤需要几十万。可是,依然有很多的人疯狂地追逐这种天价药材,为什么? 

因为他们陷入天价就是补品就是营养这个深渊无法自拔啊,因为中国的土豪真的很多啊。 

冬虫夏草好不好?当然有它的独特之处,但真的有必要去吃它吗? 

前几年,有一种叫做玛咖的中药也被大肆炒作,宣传是植物中的“伟哥”,很多人中招,疯 

狂抢购。结果呢,不过是被忽悠一场。最火的时候玛咖几百元一斤,现在呢,云南这边的 

药店到处都是,几十元一斤都无人问津。 

说了这么多,重点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营养? 

一句话:营养就是你吃进肚子里后经过脾胃的运化变成了气血才是营养,反之就是垃圾。 

这世上没有什么全营养的食物,如果说真有什么全营养的食物的话,那只有我们天天吃的 

五谷天天吃的米面了。 

为什么五谷接近于全营养食物?因为这是五千年中国人实践的结果,因为五谷: 

禀木气而生,火气而长,土气而化,金气而收,水气而藏,得五行之全气,所以是最养人 

的。 至于五谷里面到底含了什么元素什么维生素,让它见鬼去吧! 

治疗脱发方 

脱发类型 

1、气血两虚型 

这一型多见于久病,产后体虚的人,平时就病怏怏的。气血不足,生化乏源,不能上荣头 

部经脉,所以须发脱落。这一型脱发的特点是头发特别脆,容易断,而且头发被手轻轻一 

抹就掉了。此外,还常伴有咣色皓白,唇舌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慌、头晕眼 

花、四肢倦怠等症状。 

治疗可以服用中成药八珍汤补气养血。另外,还可以用黄芪20克、何首乌20克,鸡蛋1 

个,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剥掉皮,再煮5分钟,把鸡蛋吃掉。每周可以吃3次,起到补益 

气血、生发的作用。 

2、脾胃湿热型 

现在我们很多人经常在外面吃饭。外面的饭菜大多比较油腻,再加上辛辣刺激,很容易伤 

到脾胃,助湿生热。湿热又会腐蚀发根,导致头发脱落。实际上这种类型的脱发就是我们 

平时常说的脂溢性脱发,其特点是前额和头顶脱发明显,头发非常爱出油,脸上也爱出 

油,舌苔特别厚腻。 

针对有这些症状的人,给您提供一个内服的中药方:半夏、滑石、竹叶、杏仁各10克,加 

上白豆蔻、皂刺、厚朴、通草各6克,水煎,每天一剂。从饮食上,给大家推荐薏米和绿 

豆、荷叶一起煮粥,可以经常服用,起到清热利湿的作用,不仅可以防止脱发,还可以起 

到减肥的功效。 于我 

3、肝肾不足型 

头发的好坏和中医肝肾功能最为密切。因为“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 

余”。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体质差,再加上经常熬夜起居不规律或者房劳过度,都会导致肝 

肾亏虚而出现脱发。这一类型的脱发,头发掉得比较均匀,头部各个部位头发都少,同时 

还伴有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治疗以滋补肝肾、填精生发为主。 

针对这一类型的脱发,我们给大家推荐一个中药方:熟地、何首乌、桑葚、女贞子、旱莲 

草各15克,加当归、白芍、山茱萸各10克,水煎服,或者应用免煎中药颗粒都可以,每天 

一剂。除此之外,再给大家推荐一个食疗方:羊骨粥。用羊胫骨1~2根,打碎,加红枣、 

桂圆各10枚,糯米150克,煮粥食用。每周吃一两次。 

4、肝郁血瘀型 

这一型大多是由于精神压力大,肝气郁结,气机郁滞导致了血液运行也不畅。瘀血不去, 

新血不生,所以血不养发,导致头发脱落。除了头发脱落之外,还常伴有心情抑郁、爱生 

闷气、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唇颜色发暗甚至瘀紫。 

治疗上,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平时可以服用中成药加味逍遥丸,另外还可以 

把玫瑰花10克、红花10克、合欢花15克这三种花泡水,代茶饮。 

分型治疗 

1、肝肾亏虚型:多由先天禀赋不足,白发多从少年开始,常有家族史。或大病久病之后, 

元气大伤,脏腑虚竭,头发花白渐至全部白发,兼有稀疏脱落,头发纤细无光泽,或脆弱 

易断,伴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不任劳作,舌质淡红,苔白薄,脉沉细弱。治 

疗:滋补肝肾,养血乌发,选用《医方集解》,七宝美髯丹加味、首乌、茯苓、牛膝、当 

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加桑椹、旱连草、女贞子、熟地、菊花等)。 

2、营血虚热型:以青少年多见,表现为头发花白、干燥、有白屑脱落、痒感,伴五心烦 

热、心悸失眠、多梦、口干舌燥、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治则:滋阴凉血乌发。用草还丹加减:菟丝子、枸杞、桑椹子各15g,生地、赤芍、桑叶 

各12g,丹皮、菊花各10g、川芎、白芷、蔓荆子各6g,首乌20g,水煎服。 

3、气滞血瘀型:临床表现为短时间内头发大量变白,病前多有精神刺激因素,伴有胸胁 

满闷胀痛,心烦易怒,善太息,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涩等。(伍子胥被困绍关,一夜白 

了头即是此例)。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乌发。 

选用逍遥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单验方 

血热白发方:生地、丹皮、赤芍、当归、黄芩、女贞子、制首乌、旱莲草、黑芝麻。 

肝郁白发方:生地、丹皮、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栀子、柴胡、首乌、桑叶 等。 

肾虚白发方:何首乌、旱莲草、桑椹子、黑豆、生熟地、枸杞、当归、菟丝子、补骨 

脂、女贞子、黑芝麻等。 

传统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医药有以下几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七宝美髯 

丹、复方首乌片、龟鹿二仙膏、女贞子膏、首乌延寿丹、逍遥丸。 

常用的中草药有:当归、首乌、黑芝麻、黑豆、旱莲草、女贞子、熟地、白芍、枸杞、 

补骨脂、桑椹、桑叶、菟丝子、五味子、丹皮、核桃等。 

白发患者宜常食以下食物:动物肝脏、柿子、西红柿、土豆、黑芝麻、核桃、黑米、黑 

木耳、桑椹子、大枣、枸杞子等。 

养血生发治脱发方 

处方:首乌、黑豆、五爪龙、 鸡血藤、熟地各20克,黄精12克, 桑椹子10克,甘草5克, 

大枣4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 服。 

功效:养血生发。 

主治:斑秃、脱发、白发,中医辨证属精血亏虚型,症见面色暗淡, 手足乏力,腰膝酸 

软,舌暗瘦,苔 少,脉细弱。 

治脱发斑秃经验方 

治脱发方 

处方:侧柏叶30克,当归12 克。将上药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液,每日l剂,分3次服下。 

主治:脱发。 

治脂溢性脱发经验 

方法:取透骨草15克,水煎,先熏后洗头,洗后用清水冲洗,每日l剂,一般3剂可见效。 

主治:脂溢性脱发。 

治斑秃经验 

方法:取茯苓100克,研为细粉,装瓶密封保存,每次服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应 

坚持用药以发根生出为度;另取生姜切开,用新鲜切面擦斑秃部位,每日3~5次,可刺激 

患处早生毛发。 

主治:斑秃。 

生发饮 

脱发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精血不能畅荣毛发所致,与肝'肾二脏最密切。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斑 

秃和脂溢性脱发。斑秃症状为头发迅速脱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少数人头发可全部脱落 

称全秃。脂溢性脱发症状为头皮多屑多油,瘙痒明显,前额及头顶部头发稀疏,变细,逐 

渐脱落。 

基本方:生地20克,熟地 20克,当归20克,侧柏叶15 克,黑芝麻30克,制首乌25克,旱 

莲草20克。先将药物冷水浸泡药1小时后煎煮,煮沸后改用文火煎30分钟即可,每剂药可 

煎3次,每日1 剂。本方具有滋补肝肾、乌须生发功效,用于脱发及须发早白。 

辨证加减:斑秃多为肝肾亏虚,加枸杞20克,菟丝子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0克;脂 

溢性脱发多为风盛血热,去熟地、黑芝麻,加蝉蜕10克,白藓皮20 克,地肤子10克,苦参 

15克,丹皮10克,川芎10克,蜈蚣3条 (研末每次0.5克服下);兼气滞血瘀者,加红花10 

克,桃仁10 克,赤芍15克,鸡血藤30克。 

单方:可用生姜捣烂徐擦患处,可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辨治脱发 

发为血之余,头为诸阳之会,阳气上达,阴血上奉,则发荣色润,反之会失养而脱。辨证 

首分虚实,笔者分五型治疗,效果良好。 

气血双虚:症见头发渐脱,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耳鸣腰酸,倦怠乏力,纳差失眠,面 

色无华,大便溏薄;女子月经延期,色淡量少,或白带量多清稀;舌苔薄白,舌质淡有齿 

痕,脉虚细无力。治宜益气养血,选八珍汤加味,药用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茯苓、 

当归、白芍、熟地黄、砂仁、川芎、甘草等。 

脾肾阳虚:症见脱发成片,伴四肢欠温,自汗恶风,纳差便溏,喜暖畏寒,腰膝无力,夜 

尿较多;舌苔薄白,舌淡胖,脉沉弦或沉细无力。治宜健脾益气、温肾通阳,方选黄芪桂 

枝五物汤合真武汤加减,药用黄芪、桂枝、白术、茯苓、党参、制附片、白芍、干姜、当 

归、大枣、制首乌等。 

痰湿内阻:首见散在脱发,伴头晕目眩,腹胀呕恶,口淡不渴,食欲不振,大便不爽,体 

形较胖;女子则月经先后无定期,带下清稀或色黄;舌苔厚腻,脉弦滑。治宜健脾化痰, 

行气除湿,选半夏厚朴汤合三仁汤加减,药用半夏、茯苓、苏梗、陈皮、薏苡仁、杏仁、 

白蔻仁、滑石、扁豆、当归、槟榔、赤芍、枳壳等。 

肝脾不和:脱发较快,多见新发病者。症见倦怠乏力,胁胀少食,大便溏泻或秘结,心烦 

口苦,易感冒,时有乏恶嘈杂;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白带黏稠;舌薄白或腻,舌质淡伴 

有齿痕,脉弦缓。治宜调和肝脾,升清降浊,选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白 

芍、枳实、香附、郁金、川芎、茯苓、山药、党参、大枣、甘草等。 

瘀血内阻:症见脱发成片,伴面色晦暗,口干咽燥,渴而少饮,胁腹隐痛,烦躁易怒,失 

眠健忘,头痛身痛,肌肤欠润,大便不畅;女子月经经色暗夹块,或经来腹痛腰痛;舌苔 

薄,舌质暗或见瘀斑,脉沉迟或细涩。治宜益心健脾、化瘀通脉,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 

药用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鸡血藤、威灵仙、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黄精、红花、郁金、香附等

中药外搽巧治脱发 

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归肺、肝、大肠三经,有益阴清热、凉血止血、祛痰止咳之 

功,本用于各种热性出血及咳喘痰多之证。笔者认为,该药之特长并不在上述疾病之治 

疗,而在外用治疗脱发,且疗效较他药为优,其机理或与其能益阴、清热、凉血有关。 

具体方法如下: 

取生侧柏叶150克,骨碎补300克,何首乌50 克,用95%的酒精适量浸泡15天后,每日取 

少许药液涂擦头皮。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脱发一证,一般认为多系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其治不离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之法, 

常有不效者。笔者认为,禀赋不足,毛孔疏松,风邪乘虚而人,日久生热化燥,或火盛血 

虚,发失滋养者,亦为常见。然临床采用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加清热凉血润燥剂服之, 

未必有效,故可开外用一途。实则外用侧柏叶治脱发,历来文献多有记载。如《日华子本 

草》有“烧取汁涂头,黑润髭发”之描述;《梅师方》载“以侧柏叶治头发不 生”;《圣惠 

方》载“以柏叶治头发黄赤等,然皆作为外用”。笔者认为,柏叶治脱发,必须生用、外 

用,若炒炭 或内服则疗效几丧失殆尽。 

宫廷秘方 

慈禧非常爱打扮,但由于她吃的都是高脂肪食物,头发油脂较多,头发不但爱掉还缺乏光 

泽。为找寻能让她拥有一头秀发的秘方,慈禧多次下诏征集各地名医给她医治。其中“发不 

落秘方”就是慈禧太后喜欢用的宫廷秘方之一。 

将榧子3个,核桃2个,侧柏40克,共同捣烂,浸泡蒸馏水(古时秘方用雪水)中备用。用 

时以梳子蘸水梳头。 

此方适于油脂分泌较多、用脑过度而脱发的人。 

治疗脱发偏方 

一:将浓盐汤轻敷发根部,5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15-20天为一疗程, 

可防治头发脱落。 

二:食醋150毫升,加热水200毫升。趁热洗头,每日1次。常洗见效。 

三:生赭石500克,研成细末后过筛。早晚饭前各服3克,连服3.个月即可治愈。主治青少 

年脱发。 

四:鲜侧柏叶30克,霜桑叶15克,闹羊花3克,骨碎补12克,透骨草10克,皂角3克研末, 

放入大口瓶中,用75%的酒精浸泡,以没过药为度,将瓶口密封,7天后即可使用。用时 

以纱布滤出药液,用脱脂棉蘸抹患处,每日3-4次。 

五:何首乌、生侧柏、黑芝麻、旱莲草、女贞子、生地各30克,陈皮15克,川椒9克,大 

青盐13克加水煎汁后放黑豆500克,煮至药汁全部被豆吸收为止。将豆晒干后,每次嚼服 

60粒,每日3次。 

内服外搽治脱发 

组成 当归1份,党参1份,北芪1份,何首乌3份,50度白酒10份。 

功能主治 活血补血,补肺肾气虚。主治脱发,证属气血两虚,症见面色萎黄,气短懒 

言,乏力,舌淡,脉细弱者。 

用法用量 上药按比例浸泡1周后使用。每日4次,每次20毫升空腹服,一般用2个月左右;同 

时将药酒外搽患处,1日2次,配合治疗。少洗头发,或用清水洗头。(医苑) 

治脂溢性脱发经验 

经验方:桑叶、麻叶各等份。 

用法:将桑叶与麻叶粉碎后按30%的比例加75%酒精浸泡1周,过滤药液外涂于局部,并 

在局部按揉3分钟,每日2次,治疗3个月。 

疗效:本方治疗脂溢性脱发患者40例,显效 21例,有效7例,无效12例。其中,显效生发 

率达 52.5%,生效最快4周,平均2个月。抗脱发用药 1-2周见效,止痒、减少头屑及油 

脂1周见效。 

脂溢性脱发中药治疗三方 

脂溢性脱发以往称早秃,症状为头皮部油脂分泌过多,头发有油腻感。中医认为,脂溢性 

脱发主要与肝肾不足、血虚生风、淤血阻络等因素有关,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内服、外 

搽、外洗等。内服方选制首乌、旱莲草补益肝肾,取当归、天麻养血祛风,与丹参合用, 

活血通络,共呈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活血化淤而生发,与祛风燥湿、补肾活血的外用药 

物配合使用,内外同治,疗效独特。 

方一:取当归20克,生熟地各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制何首乌15克,侧柏叶15克, 

红花10克,桃仁10克,白鲜皮15克,泽泻10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黑芝麻做 

药引,煎药时,放上一小撮即可。 

方二:制首乌30克、旱莲草15克、女贞子10克、当归10克、生甘草6克、丹参15克、天麻10 

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的同时,加用外洗药:百部50克、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 

克,水煎后洗发,每日2次。洗发后,用外搽方:首乌10克、女贞子10克、丹参10克、补骨 

脂10克,加入75%酒精500毫升,浸泡2周后,外搽,每日3次。以上内服药7天为一个疗 

程,外洗外搽时间不限。 

方三:苦参、蛇床子、苍耳于、黄柏、硫黄各15克,薄荷、防风、川椒、川乌各6克,荆 

芥、白藓皮、地肤子、硼砂各10克,蝉蜕3克。水煎,取滤净之药液洗头,保持1小时以上 

再用清水洗净,2天1剂。 

注:服药治疗期间,患者应尽量少吃肉类和含油脂高的食物、糖酒等,多吃蔬菜、水果等 

清淡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茯苓治脂溢性脱发单方 

脂溢性脱发在中医中被称为“柱发癣”或“虫蛀脱发”由于湿热侵袭肌肤,使营养失调,腠理 

不固,脉络瘀阻,精血生化不利致使毛根不固造成脱发。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单方验方久 

传不衰.单方验方是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历代医家治病救人的临证 

精华.具有药源广泛,毒副作用小,标本兼治,费用低廉等诸多优点.。现提供茯苓治脂溢 

性脱发单方 

处方与用法:茯苓1000克。研为细末,温开水送服,每日10 克,早晚各1次。 

功效:健脾、利水、降脂,治脂益性皮炎出现脱发、斑秃,伴食少、腹胀、小便不利、头 

目眩晕及沉弦等。 (钱进军) 

治脂溢性皮炎、脱发、斑秃方 

脂溢性脱发症状为头皮部油脂分泌过多,头发有油腻感,脂溢性脱发在中医中被称为“柱发 

癣”或“虫蛀脱发”由于湿热侵袭肌肤,使营养失调,腠理不固,脉络瘀阻,精血生化不利致 

使毛根不固造成脱发。 

将蒲公英60克,茯苓、黑豆各500克,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沙涡内,加水适量。 

待煮成糊状后掺出,去掉纱布袋及蒲公英渣。加冰糖150克,入锅同煮,文火收干,冷藏 

于冰箱内备用。 

饭前空腹服用,日服3次。每次20克。此方适用于脂溢性皮炎、脱发、斑秃。 (常磊) 

单方刘寄奴治脱发、斑秃 

刘寄奴,味辛,性温,归心、肝、脾经。临床多归为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血滞经闭,产后 

瘀阻腹痛,折跌损伤等症。对其治疗脱发历代文献记载及临床报道甚少。脱发之症,一般 

多认为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有关,古今治之,亦多从补益肝肾、调理气血为法。 

脑为髓海,发为血余,脱发的发生固然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有重要关系。但血脉瘀滞在 

脱发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并常与精神因素、过度劳累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密 

切相关。刘寄奴性辛,善走散,苦温通降,专人血分,李中梓谓之可“专疗血证”。其虽为 

破瘀通经之品,又具补血之功。《萃金裘本草述录》言之“为破血之补剂”;《本草备要》 

亦言其可“温肝血”。 

刘寄奴破血补血,专人血分,具补肝血,调气机、行瘀滞的作用,可使气血达于头面清 

窍,血旺气行则发得以荣。现代研究认为,刘寄奴可降低血液粘滞度、扩张外周血管、增 

加器官血流量。 

故在整体辨治的基础上,以刘寄奴为主针对脱发症状进行治疗。脱发轻者,单用刘寄奴10- 

15克即可;重 者(如形成斑秃)则须内外治并用,除内服药中用刘寄奴外,还以刘寄奴与红 

花、 川芎、细辛、木香等煎汤温洗,同时配合 局部按摩以活血通络,以防毛囊坏死,促 

发生长。一般20天为1疗程,即可获效。 

验案:井某,男性,27岁。两年前因 失恋而精神受到刺激出现脱发现象,现脱发严重,已 

形成斑秃。就诊时症见头部脱发,成片状,面色白,腰酸腿软,神疲 乏力,纳可,大便偏 

溏,小便正常,舌质暗 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血脉不通。治宜补 

肝肾、益气血,活血 通络。 

因其症较重,故采用内外并治之法。内服单方刘寄奴加减:刘寄奴、桑叶、当归、红 花、 

桃仁、生地、路路通、桑椹子、何首乌、王不留行各10克,桑枝、生黄芪各15克。每日l 

剂,水煎分3次服。 

外洗中药:刘寄奴、当归、川芎各15 克,生黄芪20克,红花、木香各10克,细辛5克。并 

嘱其常用指尖按摩局部。10 天后复诊,症状减轻,脱发改善尚不明显,外洗方继用,内服 

方随症加减,3月后长出。 

只花几元治好脱发 

药方:桑叶、侧柏叶、苦丁茶各15克。用法:熬成水,每天洗头一两次,每次泡头 5分钟 

就可以了,三四天换一次药。两三天就可以看见新生的头发,坚持一段时间,头皮组织就 

会不断地修复,不断地长出新的头发。 钟爱芬 

中药治脱发二方 

(1)治斑秃(亦称油风)。熟地、何首乌、木瓜各12克,莬丝子、川芎各10克,当归、夜 

交藤各15克,天麻、甘草各6克,水煎服(此方有补益肝肾养血安神,活血袪风之功 效)。 

(2)治脂溢性脱发。云苓皮、当归各15克,熟地、苦参、炒苍术、木瓜各12克,厚朴、 

黄苓、川芎、秦艽各10克,蝉衣、甘草各6克,刺疾藜20克,水煎服。局部也可用5%硫磺 

软皂洗头,2天1次(此方有健脾除湿,养血祛风之效)。张奎增 

老中医治脱发方 

中医认为,脱发最根本的原因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因此,在治疗上应以补肝养肾为主 

—— 

补好肝肾 让脱发远离您 

周仲瑛 著名中医专家介绍:脱发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脱发是指头发正常的脱 

落;而病理性脱发是指头发异常或过度的脱落。 

典型案例:2001年,周老曾接诊过一位女性脱发患者,37岁,有脱发史。1993年产后脱发 

加重,早晨起床梳头时一抓一大把,后来成片脱落。就诊时,头发稀疏、没有光泽,头皮 

有几块指甲大小的光滑皮肤,伴有身体消瘦、头昏、腰酸、怕冷、舌质黯淡、舌苔薄白等 

症状。经诊断,周老认为是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能上荣所致,治宜补益肝肾、益气养血。 

具体方法是:取首乌、制黄精、生黄芪各12克,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菟丝 

子、骨碎补、当归、防风各10 克,侧柏叶15克,羌活、红花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患 

者连服14剂后,脱发症状减轻,头发不再涩滞。复诊时,周老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金狗脊、 

桑叶、黑芝麻各10克,患者连服20多剂,脱发不仅控制住了,还有细而柔软的新发长出 

来。继续服用2个多月,新发全部长出,而且面色红润,头昏、腰酸、怕冷等症状消除, 

于是让其停药,后来再也没有脱发。 

温馨提示:关于脱发,多数医生建议综合治疗,即在服药的同时,配合食疗或外治法,以 

加强疗效。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方法,以飨读者。 

胡桃猪脑汤:胡桃仁、何首乌各30克,猪脑适量。将何首乌加水适量,煎煮至沸后,去渣 

取汁,用此汁液与胡桃仁、猪脑共煮,待熟时加少量食盐调味即可。喝汤吃胡桃仁、猪 

脑,每日1剂或隔日1剂,至生出新发。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 

菊花茶:白菊花(最好是杭白菊)、生地各30克,旱莲草18克。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 

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 

生发果菜汁:莴苣250克,胡萝卜、苹果各100克,柠檬适量。用榨汁机榨成果汁。坚持每 

日或隔日饮用1次。此果汁营养丰富,可促进头发的再生。 

姜片擦头方:取生姜、高粱酒各适量。将生姜切片,浸泡于高粱酒中,2~3日后用姜片涂 

擦患处,每日4~5次,宜长期使用。姜片擦头主要是靠辛辣之性刺激头皮的血液循环,从 

而达到生发的目的。 

此外,脱发患者平时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E的食物;黑 

豆、黄豆、黑芝麻、瘦肉、土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宜常吃;忌食辛辣、温燥、油腻食 

物;不宜饮浓茶、咖啡等;适当减少洗头的次数。 

骨碎补酒治脱发 

骨碎补、白鲜皮各100克,柏叶适量。将上述药用白酒浸泡30天(白酒量以淹过药物为度), 

外用涂擦患处,可治脱发。 

治脱发之精血亏损良方 

处方:制首乌20克,生地20克,菟丝子15克,当归15克,天麻10克,白芍15克,川芎6 

克,蛇蜕8克。 

头皮痒加百部10克,地肤子12克,白鲜皮12克;头皮脱屑加白蒺藜15克;阴虚烦热加丹皮 

10克,地骨皮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0克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煎3次,前两次早晚分服,第三次加适量温水洗头,每日一 次。 

治疗期间忌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上方服10剂为一疗程,1~2个疗程可愈。本方对精血亏 

损、风邪上扰之脱发有良好效果。 

治脱发白发方 

1、治少白头何首乌600克,生地、熟地各300克,天冬、麦冬各200克,牛膝、女贞各200 

克,共浸入黄酒1.75千克内,一周后饮用。每晚睡前服50至100毫升。不会喝酒的人可把药 

碾成细末,拌蜜为丸,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6克左右。配合吃黑豆或黑芝麻、黑 

枣、核桃肉更有成效。 

2、治白发变黑熟地250克、何首乌250克(要白色而长形),炒黑芝麻100克,万年青2 

片,冬桑叶200克,白果30个,桔梗15克。研细末炼蜜为丸(丸重约6克),每日早饭后服 

一丸,一月后即黑,久服发不再白。 

3、治脱发再生黑芝麻、麻根、柳树枝各等分,熬水洗头,发易生而润。或用嫩枣树皮一 

大把熬汁,先用温水洗头后再将枣汁擦头,也能生新发。 

4、治发易脱落 榧子3个,核桃2个,侧柏叶100克,捣泥泡温水梳头,使发不再脱落而 

润。 

以上验方,笔者多次在临床中应用,均获神效。患者可按症选用,同时选用二方,效果更 

佳。 

六款食疗方 

1、首乌猪肝片 

原料:制何首乌60克,枸杞子15克,生猪肝200克,黄瓜200克,食用油、葱、姜、盐、味 

精各少许。 

制用法:将枸杞子用清水浸泡15分钟。将制何首乌碾成粉末。将生猪肝和黄瓜切成片。将 

葱和姜切成碎末。将何首乌粉入锅加300毫升的清水用小火熬成约100毫升的浓汁。将猪肝 

片放入此药汁中浸泡2~4个小时。将食用油倒入锅中加热至五六成熟,放入猪肝片和葱 

末、姜末炒出香味,再倒入黄瓜片、少许的何首乌浓汁、枸杞子、盐和味精,快速翻炒3 

~5分钟即成,可每周服用2~3剂。 

功效:此方具有滋补肝肾、益精养血、养发生发的功效,适合有头晕眼花、腰酸腿软、头 

发大量脱落、头发干枯早白等症状的患者使用。 

2、花生衣红枣汤 

原料:花生米100克,红枣10枚,红糖少许。 

制用法:将红枣洗净、去核。将花生米用温水浸泡20分钟,取出花生衣(花生的红色表 

皮)。将花生衣与红枣一起入锅加适量泡过花生米的水用小火煎煮30分钟,调入适量的红 

糖即成,可饮汤吃红枣,每日服1剂。 

功效:此方具有补中益气、补血活血、养发生发的功效,适合有食少纳呆、短气乏力、头 

发大量脱落、头发早白等症状的患者使用。 

3、首乌煮鸡蛋 

原料:制何首乌10克,鸡蛋2个。 

制用法:将制何首乌和鸡蛋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文火煎煮,待鸡蛋熟透后剥去外壳, 

再继续煎煮5分钟即成,可每日服1剂。 

功效:此方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养发生发的功效,适合有头晕乏力、皮肤干燥、头发大 

量脱落、须发早白或发质枯焦等症状的患者使用,对“虚不受补”者疗效更佳。 

4、生发黑豆汤 

原料:黑芝麻30克,黑豆30克,枸杞子12克,白糖20克。 

制用法:将黑芝麻、黑豆、枸杞子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熬煮30分钟,调入白糖即成,可 

连汤带渣一起服用,每日服用1剂,可连续服用60天。 

功效:此方具有补血安神、补肾益精、养发生发的功效,适合有失眠多梦、头发大量脱 

落、头发干枯等症状的患者使用。 

5、羊骨粥 

原料:糯米100~150克,羊胫骨1~2根,桂圆10枚,红枣10枚。 

制用法:将羊胫骨捣碎,与红枣、桂圆、糯米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熬煮至糯米烂熟即 

成,可长期服用。 

功效:此方具有补肾气、强筋骨、健脾胃、养发生发的功效,适合有腰酸膝软、头晕眼 

花、食欲不振、头发大量脱落等症状的患者使用。 

6、美发养血果脯 

原料:干龙眼肉50克,桑椹子30克,枸杞子30克,红枣30克,蜂蜜适量。 

制用法:将上述原料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小火煎煮30分钟,调入蜂蜜,再熬煮至汤液 

变得黏稠即成。可每次服用10克,每日服1次。 

功效:此方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养发生发的功效,适合有面色苍白、眩晕健忘、神 

疲乏力、头发大量脱落等症状的患者使用。 

七种可固发生发的营养食品 

1、柑橘: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并具有促进胶原合成的作用。因此,人们常吃柑橘 

可使头发更具有弹性,从而可改善头发大量脱落的情况。 

2、葡萄干:葡萄干中含有丰富的铁,铁可促使血液将养分更快地送达人体的各个组织器 

官,使头发的生长得到更大的助力。 

3、杏仁:研究发现,脱发患者的饮食中往往缺乏维生素B6、维生素E、铁和锌等营养物 

质,却含有较多的脂肪。这种饮食会促进男性体内雄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可导致其脱发。 

而杏仁中含有丰富的锌和维生素E,并含有某些可降低胆固醇的物质。因此,人们常吃杏 

仁可起到坚固头发的作用。 

4、贝类:贝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锌,锌可促进头发的生长,改善头发稀疏的状况。 

5、牛排:牛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锌。蛋白质是头发必需的营养素之一。而锌可以使 

头皮的腺体更牢固地连结在毛囊中。因此,人们常吃牛排可起到养发固发的作用。 

6、豆类:黑豆等豆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铁等营养物质,人们常吃这种食物可 

更好地为头发补充养分。 

7、鸡蛋: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硒和镁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都是构成头发的主要 

成分。因此,人们常吃鸡蛋可使头发更加乌黑亮泽。 

八个常封闭的穴位

8个常封闭的穴位-处于打开状态,亦可针对其引起疾病:如华盖穴,它的开启,使人多少优 

柔寡断,疑虑重。 

穴位与天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体的演变也直接影响到人的经络运行。因此,一年有365 

天,人有365穴;天有黑白之分,人有阴阳之别;天时分四季,人亦分前后左右;天有星 

体,人有穴位;天有各种气流回旋,人有气与血流循环;天有经纬相织,人有经络相连等 

等。总之,天体有质无形,人体有质有形。 

人的穴位机能的运行、开启、直接影响人与其相对应的一切..在天体的演变中,赤道与 

星位千万年来并非一成不变。在茫宇宙星海与云海里,万世万物,生生息息,阴阳无时无 

刻不在发生变化。 

由于人之穴位的变化,从而引起了人的智慧、思维及体能的变化,继而则引起人的命运及 

周身环境的变化。 

人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穴位的开启与封闭。 

有的人之穴位不开自启,先天生就有特异功能,生而择有预测、透视、诊病疗疾等超常人 之功能。 

几个常封闭的穴位有:神封、承浆、期门、命门、哑门、承起、强间、紫宫。 

这些穴位因人而宜,通常状态下不便打开。但若处于打开状态,亦可针对其引起的疾病: 

如华盖穴,它的开启,使人多少优柔寡断,疑虑重重,心念过于执着,进入某一问题难于 

自拔。从医学上讲,属忧郁症类。 

某些人的穴道固封过死。该开之时,却不能自动调节,不能及时接收外界的信息和新思 于我 

维。其灵道、百会、涌泉穴由于生理的缩收,封合起来,导致老来不顺不佳。 

青灵穴、脑户穴,则不能随时都打开。它们打开后,容易引起人多嘴多舌,脑神经不受主 

神经的控制。到处乱说乱讲,影响到邻里同事、兄弟及上下级的团结,人为造成气场混 

乱,带来自身命运的改变。 

急脉、期门等穴开启后,易于接收外界病气,自身的场能就减弱,不能自动排斥不良信息 

的传导,导致命运的不顺不佳。 

人的特异功能,并不是修炼出来的,而是经过了特殊的经历,而改变了他身体的穴位结构 

和开合,方引起了透视、遥视、预测、诊病等特异功能。 

“神台穴”开启的人,则极乐意接受新思维,愿意从事一些涉及交谊的活动,接人待物比较 

随和、虔诚,易于使人接近。 

“神行穴”及特殊的穴位于瞬间被神奇的巧合而打开,致使其自身的神经、经络细流开始变 

得敏感,易于激活大脑细胞的思维,产生特殊的灵感。这种灵感也是对宇宙信息的接受, 

使人具有通灵功能。这时的穴位如同宇宙信息的转换接收台,迅速的捕捉到宇宙中漂泊动 

荡的各种信息团,这种信息团具有物质性,特别是光子等特殊物质,它们由含有传导性、 

生命性的成分组成,被人接受后,可开发出人的潜意识,亦即常常称谓的阴性场能的功 

能。从而使人达到超前于常人的特殊功能,亦即特异功能。 

宇宙中,通常存在着常人感知不到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以各种物质团的结构存在。 

发现了人体机密后,通过开启某些穴位,促使人快速进入特异状态,配合功法的动静功修 

炼,达到巩固、加强穴位的开合。 

穴位,在特异功能中潜力巨大,人的素质不同,穴位点的功能量级也不同: 

具有“天眼通”,其天目穴和玉枕穴必须同时打开,此两穴的开启,直接影响和激活视网膜 

线与脑部中的松果体,使之组成“三点一平面”,达到显象的功能。 

欲达“天耳通”,其肾俞、玉枕、大椎、听会等穴须同时打开,以上穴位具有远处声波及微 

声波的传递、输送功能。它们同时开通后,可加强声波耳膜的振荡,从而放大宇宙的声波信息,感知到远处的声音

有的人与预测能力很强,其在一般情况下神藏穴、神延穴、承光穴及中庭穴均是开启的, 

同时灵台穴和神行穴也相应的处于半开或全开之态。 

欲达“天心通”功能,在一般情况下神堂穴、神道穴、魂门穴、阳刚穴、玉堂穴则应同时打 开。 

欲达“神足通”,当上呈,百会、灵台、神道、紫宫、天突、中极、灵道、涌泉等穴开启 

后,能促使人的周身神经处在能将外力进行凝聚而吸收,消化状态,使人感到浑身是劲, 

身轻气爽,神足气足,达到神通的地步。 

各穴位的功能与接收的系统都不一样,每个穴位主观一个神经思维系统。涌泉、百会、劳 

宫等穴开启后,人体就自动形式循环体,身体健康后,自身生物场加强,使人的命运向好 

的方面改变。 

如物理学研究人员头维穴都是开启的,头维穴与承光穴配合开启,就能对卫星及宇宙飞 

船、航天等部门的物理领域有独到的见解。 

穴位之开阖,跟人之饮食、养生习惯有关系。嗜烟、酗酒、吸毒、贪嗔痴、纵欲五度、药 

物依赖、暴饮暴食、脾气恶劣、暴怒暴虐、杀生成性等,估计都会对于穴位的开阖有影 

响。所以,古代道家、佛家都会对内修心,养身收性、平心静气,应该是为了保持身体磁 

场的洁净,便于控制穴位的开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