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式审美观探讨

 风云际会2009 2023-07-22 发布于上海

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审美观各不相同。西方人和中国人崇尚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而日本人更注重细节的把握,易感动于生活点滴。以花为例,西方人钟爱寓意浪漫热烈的玫瑰花、中国人喜欢象征雍容华贵的牡丹、而日本人尤爱代表纯洁易逝的樱花。再以建筑为例,西方人有表现神秘、哀婉、雄壮的哥特式建筑,中国人有表现权威、尊贵、崇高的故宫,日本有表现自然、原始、古朴的法隆寺。据此,着眼于日本人的审美观、从洁、简、素、寂、悲这五个方面来探讨,力求加深对日本文化的再认识。

关键词:日本;审美观;洁;简;素;寂;悲

202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审美观各不相同。在西方,人工之美是西方人审美的主流。人工之美以华丽的装饰和对称美为核心。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的审美观和西方相差无几。而从日本人的审美观来看,他们更注重自然美、讲究与自然的亲密融合。在他们的寺院、庭院之中,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浓郁气息。春季或者夏季,走进传统的日式住宅,你会发现:布满荷叶的小池,蜿蜒苍劲的青松,花瓣随风轻舞、铺满庭院的樱花树,还有用鹅卵石和山石铺就的石板路,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生态。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那么自然。

日本人除了钟情于自然之美,对生命之美也抱以敬畏之心。接下来,笔者将依据在日的生活经历为根底,具体地从洁、简、素、寂、悲这五个方面来探讨日本的审美观,加深对日本文化的再认识。

1纯粹洁净—以洁为美

一说到欧洲,笔者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诸如阿尔卑斯山、埃菲尔铁塔、伦敦塔这样的恢宏景观。论及日本,首先窜进脑中的是顶部白雪皑皑的富士山给人带来的圣洁感。笔者将要讲述的日本人以洁为美的特点,或许与他们对富士山的信仰不无关系。

经常听人提及,日本人多有洁癖。未去日本之前,这终归是路人之言。去往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后,笔者才有切身体会,这并不是无稽之谈。去日本朋友家做客,他们的地板或者榻榻米都非常干净,因为日本主妇有每天擦拭地板的习惯。前往小酒馆就餐,笔者从未看到过没有洗干净或者带有油渍的碗碟刀叉。笔者在日本生活期间,除了小感冒之外,从未有过由于食物卫生问题而生病的经历。

除此之外,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笔者在法政大学留学期间,每天都要途径市谷公园前往学校。公园里时常有一名乞丐,样子看起来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他不会向路人伸手要钱,也没有用于讨钱的工具。然而,他每天在用完餐后,为防给路人以不快之感,将自己的锅碗瓢盆和生活用具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置于自己的那个小角落。笔者认为,这或许可以称之为精神上的洁癖吧。在日本,超市商场没有门禁,坐电车也没有安检,全靠大家的自觉与诚信。还有,笔者在日本几乎没有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因为在日本这样的诚信国家,丧失诚信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在笔者看来,诚信也是日本人在精神上追求“洁〞的另外一种表现。这是日本人的审美观之一—以洁为美。

2.化繁为简—以简为美

在谈及日本人以简为美时、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日本的花道。花道是一种选取树木花草的枝条、花朵、叶子等插入花瓶等容器的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结合了外乡文化开展至今。除了用于装饰欣赏以外,还有修身养性的成效。日本人认为,插花的好坏主要在于插花者的精神修养而不在于名贵的花材、花器。在欣赏花道的时候,几根枝条就可以让日本人拍手叫绝。以花道中的生花为例,三个主要枝条就可以代表一个完整的世界,分别寓意天、地、人。最简单的东西往往就可以表现出最深奥的哲理。除此之外,另一个可以表达简之美的,当数日本的庭院文化。笔者曾经去过位于岛根县安来市的足立美术馆,在那之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枯山水庭景观。庭院中除了白色砂粒、天然石头、几颗劲松、绿植、清流之外再无他物。寥寥数物,以蓝天、白云、阳光为衬,呈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美感。随着季节的迁移,春夏秋冬各有各的意境。这不得不让人佩服日本人对化繁为简的精妙运用。在文学领域,日本人同样贯彻着这种美学。中国很多学者在进行文学研究时,很容易犯命题过大的问题。也就是要研究的问题不够具体细致,一味贪大求全,以至于写出来的文章如同摊大饼。而日本人在这方面显然要做得要更好。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法政大学的一位老师对我做研究时的一点建议:开口要小,挖洞要深。他的意思是,对于自己的研究课题,要将其精细化,从小处着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简。老师将此种方法传授与我,至今不敢置之脑后。

再以科技领域为例,日本人更是将此种美学运用到了极致。笔者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那么新闻:日本京瓷公司開发出了世界上最轻薄、仅有名片大小的实用型。在当下倡导大屏的大潮流下,逆潮流而动,依旧推出此种类型的,实在难能可贵。当今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商丰田汽车公司曾经创造的“丰田生产方式〞化繁为简,将传统的整批生产方式改为弹性生产,进一步又开展成完善的“精益生产〞方式。索尼可以将小型录音机做成体积更小的随身听;任天堂可以将PC游戏做成手持掌上型游戏;卡西欧可以将厚重的纸质词典做成便携易带的电子词典,这无不是以简为美的表达。

3.返璞归真—以素为美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不喜欢多余的装饰,喜欢保持事物的原有风格,回归本真。换言之、即以素为美。如在饮食方面,日本人喜欢天然的味道,喜欢应季的食材。以日本的传统食物生鱼片为例,绝大多数的日本人在食用时,除了蘸取少许酱油增加盐味外,不会使用其他调味品。这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鱼肉原有的口感。除此之外,日本人还特别讲究生鱼片的摆放方式。一般情况下,店家会准备形状类似于鱼的陶瓷或者木质餐具,将生鱼片放置其上,做成活鱼摆动之姿态。给顾客以食材新鲜,自然原味的第一印象。除生鱼片之外,像这样采取简单烹饪方法以保存其原汁原味的美食不胜枚举。

再以建筑为例,日本传统的木造建筑并没有中式木造建筑那般豪华艳丽的装饰。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的故宫,是以红砖加琉璃瓦、古建彩绘陪琉璃猛兽,以突显皇家高贵威严。而日本的传统木造建筑那么尽量保持木材的原色,乃至原有的纹路。即便是日本有名的金阁寺,也顶多使用金箔这一类材质加以修饰。不过,这对崇尚原色的日本人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了。除此之外,其他的日式传统木造建筑无不是贯彻“崇尚原色、以素为美〞的理念。因为在日本人眼中,历经风霜之原色美更具韵味。

还有,在女性的审美方面,日本人与中国人也有不同之处。在中国,人们比较喜欢五官精致、形体丰腴的女性。而在日本,长有小龅牙或者有些许雀斑的女孩子更受欢迎。当下,整容这一行业,在韩国和中国具有极高的人气,而在日本却没有那么受欢迎。一是因为日本人也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二是因为相较于整容,日本人更喜欢通过精致的化装来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日本人非常欣赏那样的自然美,或者缺陷美。这从根本上来讲,这源于日本人对自然的宗教式崇拜。自己和他者都是自然孕育,在用自己的审美观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尊重他人的自然性。就这一点而言,与欧美人或者中国人的审美观大为不同。

4深藏假设虚—以寂为美

对此处的寂,笔者有两种理解:一是环境上的寂;二是精神上的寂。在日本,走进电车车厢,你不会感受到那种繁杂的吵闹声。人们要么拿着文库一类的书本饱食精神食粮,要么闭目养神,要么安静地看着等电子产品,很少有大声说话的现象。因为日本人平时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将电车视为短时休整的场所。如果肆无忌惮地大声说话,很有可能会招来车内乘客的指责。还有,笔者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凌晨、中午,或是黄昏,走到大街上,你几乎听不到汽车等的鸣笛声。晚间在外散步,如不慎挡住了身后骑自行车之人,他们也绝不会大声催促。日本人可能会静静地跟在你身后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空间可以“超车〞为止。这如果要是放在中国,一遇堵车或者挡道,十有八九司时机一个劲地摁喇叭催促。日本人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出于不给人添麻烦的礼仪,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以寂为美的理念。

精神上的寂,作者想以日本文学作品加以分析。精神上的孤独,是日本文学作品当中及其重要的主题之一。从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小说?心?中的先生,到现代作家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中的渡边,无不是精神上的孤独者。从明治社会时期,西方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冲击而引起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斗争。到现代社会,都市文明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眼旁观。孤独贯穿始终,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恰恰是这样的孤独题材,能获得日本读者的青睐。日本人对孤独的独特理解,让他们变得忧郁而又多愁善感。作为一个岛国,或许是相对封闭的环境才造就了日本人“以寂为美〞的审美观吧。

5云悲海思—以悲为美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消灭给人看。日本民族浓厚的悲剧情节,既是自然环境陶冶的结果,也是传统文化生成的必然。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和台风尤为常见。这样的自然环境对日本悲剧性格的养成起到了不可无视的作用。在2021年发生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日本社会依旧能够保持秩序井然,人们依旧能够整齐排队领取物品。这与在恶劣自然环境下所形成的悲剧性格有很紧密的关系。他们有这种悲剧性格,以至于灾难来临之时更能平静面对。日本人喜欢把武士和樱花联系在一起。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樱花在最美的时候,就是它要立刻凋谢的时候。好比是武士最荣耀的时候,也就是他效命疆场抛洒热血的时候。将武士比作樱花,寓意人生的悲观与无常。本尼迪克特在他的大作?菊与刀?中谈道:日本人可能有酷爱悲剧的倾向,只有投入到悲剧中才能放松,才能激发起力量。想来,确实如此。

再以日本人用以庆祝新年的“红白歌会〞为例。红白歌会上,歌手所唱歌曲的绝大局部都带有悲伤的旋律。为什么在万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时候,会演唱这么哀伤的曲调呢?这对国人来说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中国人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所听所看到的都是喜气洋洋的歌曲或者笑料十足的相声小品等。因为对日本人而言,悲伤的旋律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日本文学领域,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无不是弥漫着悲悲戚戚的情调,拥有皆大欢喜结局的作品非常之少。和歌与俳句的主题大多也是以悲叹为主。


另外,日本文化深受禅的影响。禅改变了日本人的生命觀,让日本人对生命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在他们看来,衰亡是生命的本质,这从日语中“死生观〞这一词就可以看出。日语的“死生观〞在中文中是生死观的意思。日本人将“死〞这一字放于前,就代表了向死而生的悲剧性格。


日本的大半国土都位于温暖潮湿的气候带,春夏秋冬的推移十分清楚。因此,这个国家的人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四季的变迁,拥有纤细的感受性。加之,日本是一个独立的岛国,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孕育出了如前所述的日本人的多种独特审美观。日本的审美观包含非常多的要素,并且各个要素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审美系统。毫无疑问,日式审美观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葉渭渠.日本文化通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2】本尼迪克特〔著〕.一兵〔译〕.菊与刀[M].武汉:武汉出版社,2021.

【3】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