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笔记:散文及其他

 df7086 2023-07-23 发布于河北

梁东方

偶然看到一位叫赵凝的写作者在讲座中说,有想象力的作家从来都不拘泥于自己的经历,相反总是以自己的经历为写作对象的人,成不了大作家。这基本上等于是否定了散文写作,因为讲究实证主义的散文创作,总的来说是都要求以个人经历为依据的。

这个话说得绝对了一点不论是理论上还是文学史上的反例都是存在的。卢梭《漫步遐思录》、梭罗《瓦尔登湖》、杰弗里斯《田野和灌木树篱》、黑塞《堤契诺之歌》,都是囿于个人经历、只写个人经历的作品,而那些所谓公认的大作家的即便是小说作品之中,也总是有其个人经历的影子。

成不成大作家几乎和使用不使用个人经历进行写作完全是两个问题。或者换句话说,任何写作者都是不能避免个人经历对自己的创作的影响的,即使那些描写的东西和个人经历完全无关的作家,其作品在心理意义上的对个人经历的补偿或者延伸的味道也都是明确的。想象力从来都是立足于个人经历的基础上的想象力,完全没有凭空的想象力,完全没有不受个人经历影响的写作。即使是童话神话题材也无一不和个人经历中的深层的社会与心理分析、审美与诗情表达、道德与人伦判断有关。那种完全脱离开个人经历的想象力是不存在的。

就以她自己举出来的自己的小说《冷唇》为例,说是一个表面上是作家的女人实际上还是黑社会的大姐大(且不说这个故事的荒唐与无聊),她过着双重的生活,云云。这个故事她自己说从来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完全是陌生的,完全是靠着个人的想象力写出来的。这显然只是外显层次上的真实,心理真实是对其个人平凡生活的离奇想象的心理补偿,是儿童化地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和真实的自己无关(也不能说完全无关,因为那个女作家就有自己的稍纵即逝身份的影子)的另一个人的假象的生活对象。

更广阔更深情的世界,在本质上只属于更敏感的人。只有在大多数人无感的地方有感,只有在大多数人麻木的时候警醒,只有在平淡庸常的生活拥有发现的能力,才可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写作者。而这样的敏感与发现,无一不是站在个人经验包括个人想象力的经验的基础上的。

当然,有一种散文写作者往往容易陷入不知节制的陷阱,好像自说自话很随便很放任没人管,其实一旦泛滥成了日记,成了绝对私人的话语滔滔就失去了审美的基本张力,就像简洁的短打扮一种美,但是短到什么都不穿了却也就不美了一样。

这是写小说的人攻击散文作者的最大着力点,屡试不爽,嗤之以鼻。因为小说都是节制的,都是拿着劲儿的,不会像散文这样私人性质的泛滥。当然这只是通常所言,并非绝对划分,小说写得很自恋的也不是没有,散文写干净利落的则更多矣。

不过另外一种写散文的人往往还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在写一些命题作文的时候,写一些所谓知识性的作文的时候完全失去了感情与感觉的依托,在那里堆砌客观材料说按照套路必然要说的话,进入到另外一种说废话的模式之中去。

泛泛地以一个大题目写一个大环境,一般就很容易陷入上述的写作陷阱。一般读者还是更容易被某一个细节某一个被格外突出出来的主题所吸引。所以即便是要写宏观环境的文章,也最好是有一个细节性的标题,有一个抓眼球的突出物或者特别感受来作最开始的叙述甚至是时时贯穿的线索

很多时候只言片语就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的最初的线索和萌芽,顺着这只言片语的线索下去,逐渐积累,就会很自然地扩张起来,明晰起来,将自己头脑里一直存在着的某种题材完整地写出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治疗,写作治疗了自己头脑中的意识的积累,这些意识的积累如果不被这样理顺了出口的话,相信终究会出现什么心理问题的。幸亏有文字,幸亏有以文字的码放为物质形式的写作。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必在纠结于那些没有什么可写的时刻了。之所以没有什么可写仅仅是因为你的明确意识丧失了感觉,潜意识则未必,你只要放上音乐,将双手放在键盘上,文字就会源源不断地从流畅的敲击里汩汩而出,它们刚才还在潜意识的黑暗中被压抑着,现在就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开口,就可以顺水而下地表达自己了。并非潜意识中都是一些破碎的不连贯的东西,很多时候潜意识里的类似白日梦的闪念都是有长度的,今天出现明天还可能出现,今天书写了明天还能书写,日积月累以后就有了相当的规模,就会被看清楚它们最终的指向。

在这个阴着天的清凉早晨,金色的麦田在窗外排挞而去,温度宜人,电脑的电很充足,也不急于去上班,自己的写作却在完成了一个长篇大制作之后进入到了一种空窗期一样的落寞里,不知道还要写什么,还有什么可写了。继续听着音乐让双手伏在键盘上,文字便就这样滔滔不绝地流淌了出来。让人想不到的是,它竟然是关于写作本身的一点感受

很多时候写作不是一气呵成的,即便是一篇不很长的文章,尤其是非虚构的文章,其写作过程也往往是反复回炉式的逐渐前进的。今天写到了没有什么可写的程度了,放下,明天再拿起来可能就有了全新的补充;即便是已经完成了,再放上几天,在这几天里经过的人和事、读过的诗和文也许就能提供刷新过以后的角度与细节。

这和另外一条写作要诀几乎一样重要,那一条是:没有什么新想法的时候也要固定的时间固定地去面对电脑的屏幕,只要双手放在键盘上,往往就会很自然地有刚才还不存在的思绪流淌出来。最后看看比昨天增加了的字符数,连自己都会惊讶不已。原来这些想法是藏在哪里来着呢?仅仅是因为在此面对自己书写的文字而被一时的意念勾引出来的吗?

写作有一气呵成的时候,但是更多的时候更为常态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时断时续,是不地补充与修改,不断地延续与拉伸,在一日一日的面对和感悟中不断地完善。因为一个题目一个方向上的思索一旦开始落笔了,便会在头脑里形成热点,随时都可能增添围绕这个热点而新产生的想法和念头。

不管是长篇大制,还是几千字的小文章,几乎无不如此。如果再需要涉及一定的资料,就更是要不断地采集和扩展了。事实证明也只有这样逐渐打磨完成的,完成以后放了好一阵子都不会再有什么新的改变了的文本,才有可能是相对完满和成功的。急就章往往草率并留下遗憾。何况,在因为这样的写作而让每天的生活都变得像是在研究在云牵梦绕、在心有所系,这种状态本身其实也是很享受的。所有的信息和闪念对你来说就不再是过眼云烟,而可能别有深意;可能触发你正在写作的思路,让某些虚位以待的空缺立刻就连贯了起来。

这就是写作的幸福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