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重温过去的那一段终生难忘的军旅生活,长留激情燃烧青春岁月的美好记忆,追溯缅怀真挚朴实的战友深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不朽军魂永驻心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从一线岗位逐渐淡出,近10多年以来,许多老战友组织了各种名目繁多、却千篇一律的战友聚会。 说起班务会,凡在基层连队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是我军的一项光荣传统,被载入三大条令,具有悠久的历史。班务会是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的第一项会议,虽然它是我们基层连队里级别最低、规模最小的会。但是,它却完全可以称为“军中第一会”,其对全军基层部队建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班务会每周召开一次,由班长主持,星期日晚饭后进行,一般不超过1个小时。其主要内容:一是总结回顾过去一周的工作;二是现场公开讲评,主要表扬好人好事,使大家学有榜样,鼓舞士气,激励和鞭策后进,从而调动全班战士的积极性;三是针对班务会上查找出来的问题,组织大家共同分析症结、剖析原因,及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努力的方向,防止在今后的工作中再重复出现类似的问题;四是组织全班战士群策群力,为班、排和连队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推动整个连队建设健康发展。 其中,班长虽说是处于“兵头将尾”,在部队不属于干部序列,但处处身先士卒,为战士起着带头和表率作用,是其他人根本无法替代的,可以说是我们连队全体新战士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在记忆中,我所经历的无论哪一任班长都给自己起到了“引路人”的良好作用,无愧“军中之母”的美称。 然而,时隔四五十年,于今年6月10日至13日,由我们传奇三连雷达班时任第二、三代雷达号手陆惠新、陆曙光战友召集,邀请方从贤、我、都太元三位老连长和黄建法老指导员及部分南通籍老战友共40余人参加,在美丽富饶、底蕴深厚的新兴经济文化强市----南通组织召开的一次特别班务会,开了全军老战友聚会的先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召集人创新的思路,别出心裁的精心设计,使参加班务会的战友们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激情燃烧、忘我奋斗的岁月。 ![]()
今年6月12日15时,参加班委会的各位战友在南通锦江国际大酒店聚济一堂,由首任站长杨育武主持,会上大家心情激动,频频举手,争着发言。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技师傅燕生、号手陆惠新、陆曙光、应继顶、刘富起、刘华安、王伯平、唐振华、王晋等作了热情洋溢的主题发言,杨平代表军嫂发言,3位连长和黄建法指挥员、南通籍战友王世忠、参战功臣罗锦荣等谈了参加班务会的收获体会,主持人作了精彩小结,于18时30分结束。历时3个半小时的班务会,会场秩序井然,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虽然,参加这次班务会的战友都已届花甲或古稀之年,但是在此次班务会上,大家发言时都不约而同地讲起了新兵第一次参加班务会:尖着耳朵听不懂班长用方言讲话,还装着听懂了,频频点头的场面;班长令每一位新战士站起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籍贯时,吓得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傻样子;第一次发言紧张的浑身发抖,手心冒汗,憋得满脸通红的初出茅庐样子;第一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低着头,声音压得很低、很小,不敢直面班长和战友们的情景......现场笑声阵阵,其乐融融,大家仿佛穿越回到了当年紧张有序、亲密无间的连队生活。 同时老战友久别重逢,大家详细介绍和讲述了各自转业或者退伍返乡以后的创业、工作的发展和家庭子女情况,在感叹、赞许各位战友取得的事业成就和家庭幸福的同时,大家都深情回忆了当年严格正规的军旅生活的锤炼对自己成就美好人生的深刻影响,共同感恩老部队和各级领导对自己的教育培养,可以说正是火热严格的军营历练铸就了我们的精神风貌和精彩人生。 讲到这里,主持人插话,经过我们对24名雷达兵子女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显示:人人都子孙满堂,男孩比女孩多,子女上大学成才的概率为百分之百。 迟到的真相,揭晓了几十年的谜团,在哄堂大笑和热烈的掌声中,曙光战友结束了他的精彩发言。 这是我们传奇三连自从1971年1月组建雷达班至今已经过去了53年以后,参加人数最多的,涉及内容最广最丰富的,跨度时间最长的一次特别的班务会。以雷达班班务会的形式自发组织此次老战友聚会活动,目的在“复盘”历史,回味当年十七八岁的我们,围着班长坐圈召开的班务会的难忘场景,珍惜战友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青春和军人本色。 那时,雷达班(站)编制7人,其中站长、技师2名干部和班长、一、二、三号手和小油机员5名战士(因指挥仪有大油机员,故称雷达为小油机员)。 雷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连队技术含量最高、操作难度最大的装备。雷达兵则是连队的宝贝疙瘩,每年从几十名新兵中优先挑选出来的文化程度高、头脑灵活、记忆好、帅气可爱的好苗子进入雷达班,他们是连队党支部重点培养教育,优先入党提干,保送军事院校的对象。从1971年至1985年,雷达班先后培养出了杨育武、傅燕生、应继顶、刘富起、陆惠新、唐振华、陆曙光、王晋等优秀人才。 下面,借此机会,仅以参加此次班务会的战友为例,夸一夸我们连队的雷达兵。 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他转业到南通某建筑公司工作后。干练的气质、帅气的外表、一双充满灵气的大眼睛,很快得到了公司领导的欣赏,把一直亏损、效益不景气的水电部分的工程承包给他。面对全新的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他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无线电知识,带着新成立的装修公司毅然投身市场。 后来他又带着企业职工勇闯上海滩,靠着军人的本色和血性,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以从不拖延工期、从不以次充好、从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三从不”举措,首战告捷,一炮打响,连续荣获上海市建筑安装最高的3个“白玉兰奖”和4个“住宅满意工程奖”。一时间名声大噪,赞誉不断,承建的项目被总公司排得满满的。 这么多年来,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但按时足额上缴了国家的税款,安排了大量就业岗位,解决了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而且还慷慨解囊,热情支助大学生、家庭有困难的战友和困难群众等不计其数。对于各种形式的战友聚会从不缺席,积极资助。与部分老战友一起赴浙江长兴泗安驻训点走访当地老乡,并专门给每个老乡送上一份红包,表达心意。对此,我们都知道他与徐增骏、倪加明战友一样都是大爱无疆的人,都是我们传奇3连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 后来,组织上照顾他提前病退,他在南京汤山,利用部队学习掌握的无线电知识,开设了家电维修工作室,仅收材料成本费及甚少的手工费,随叫随到、热情周到地为民服务20多年,深受当地群众的称赞。 1977年,他与恋人闫敏在潭子头连队结婚时,我和朱章勤指导员是主婚人。几十年来,他们夫妻恩爱,俩个女儿孝顺,家庭幸福美满,每次旅游或参加战友聚会,小闫仅用面部表情和手语,即可向丈夫准确传递所有现场信息。去年9月初,人民的好教师、好军嫂,他的爱人闫敏因病仙逝,享年69岁。 爱妻仙逝后,他虽然年逾古稀,却像永远打不倒勇士一样,慢慢地从万分悲痛中解脱了出来,用看书学习,网上与战友聊天,参加战友聚会来充实生活。这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硬骨头精神,从另一个视角向世人传递着我们三连的传奇。 ![]()
通过这次雷达班的特别班务会,大家有几点共同的感受: 首先是感恩党。当兵是我们最正确的人生选择,传奇三连是我们梦想起航、初心形成和改变命运的地方,没有连队党支部的培养教育,没有连首长和战友们的关心帮助,就没有我们的成长进步和辉煌的成就,我们要世世代代听党话,跟党走,感恩党。 其次是感恩时代。大家一致感到,我们这代人的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党领导的40年改革开放,没有部队学到的知识本领,就没有我们个人施展才能、大显身手的舞台和机遇,好时代带来了好机会和好运气,才使我们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美满。 ![]()
别开生面的班务会,别有情趣的战友聚会,别样人生的特别感悟...将相伴着我们的银发暮年延续精彩的人生故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