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家训 | 大暑,曝晒衣裘尚节俭

 谦言益语 2023-07-23 发布于上海

莫待无时思有时,

常将有日思无日。

若要饱食与煖衣,

只须勤耕与力织。

俭为至宝一字箴,

民安物阜无奇术。

所期盛世致太平,

不愿麟游与凤集。

但愿菽粟如水火,

鼓腹含哺忘帝力。

上为国家养元气,

下为烝黎储命脉。

共迎天贶答君恩,

熙熙攘攘乐无极。

我今作歌劝遒人,

遍宣金口与木舌。

尔民各宜书一通,

毋为负我婆心切。

明·于成龙《劝民节俭歌》 

今晨9:50:15,太阳位于黄经120°,岁时节气进入癸卯季夏未月中气大暑时节,中伏第三天。今天的阴历是六月初六,恰逢天贶节。

天贶节,是自宋代才出现的节日。《宋会要辑稿·礼五七》 节二“天贶节”条目载:“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六日,天书降兖州泰山醴泉县。二年五月八日,诏曰:其六月六日天书降泰山日,宜令设醮,在京、诸州并赐休假一日。四年正月,诏六月六日为天贶节,在京禁屠宰。九日,诏诸路并禁。六月六日,诏天贶节日,宰臣、亲王于上清宫行香赐会。”这就是天贶节的来由。

在民间,六月六则被称为“晒伏节”,晒衣裘、晒经卷、晒字画、晒谷物、晒背……总之,借着太阳的暴热,晒一切可能生霉、生蠹鱼的家物,人晒背则是借三伏之热“冬病夏治”。

晒衣裘的目的很明确,旧时衣物无非是棉麻丝绸,若储放不当,皆易虫蛀。古风尚俭,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经年岁久,亦不忍弃之。如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写过一篇《训俭示康》家训,文中写道:“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这段话的大意是:我本出身于寒门,家风世代以清白人家相传。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自幼时起,长辈们若给我金银华贵的衣物,我总觉得害羞而推辞不穿……人这一辈子,对于衣服,足以御寒就够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也就行了。但我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而求得俭朴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而为之。多数人以奢靡为荣,在我心里却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但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诫子书》开篇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俭以养德”强调了养成节俭的习性可以涵养道德情操。汉代郑玄著《礼记注疏》卷十六月令季夏注曰:“土将用事气欲静也。”则从季夏未月土德角度指出,岁时进入未月,夏令五行之火渐消,秋令金气伏藏于土,惟有气静土宁金气方生。从人的生活角度而言,此时勿纵贪欲,俭淡培福,无论是身心还是事业,都是最佳的休养生息之时。

节气文化不是简单的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周而复始,古人总结形成的节气系统中四季五行气机运行规律才是指导身心修养、日常起居、传统医药最重要的依据。所以,在《礼记·月令》中皆以日月星迹、易象术数来概括描述节气气机规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即言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四气调神大论篇又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所谓得道,不就是理解并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吗?

季夏大暑,三伏之中,暴晒衣裘与晒背、艾灸等习俗,再从上面古籍经典角度思考,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防虫蛀,而是以阳养身,节俭则是以德养心,古人对节气的体悟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非扎扎实实系统学习体悟而不可得,今时还有几人知啊?

魏晋.晒衣图画像砖.甘肃省高台县博物馆藏

文末跟读者们分享一个消息:由我策划、沈国麟教授主编的“文化传家”系列丛书正陆续出版。其中,我在新闻晨报连载十年的物候日志专栏系列文章之一《岁时香事》作为“文化传家系列丛书”第一册,已于2022年9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文化传家系列丛书”第二册,沈国麟教授著《阴阳之道》也已于2023年1月出版,钟鹰扬先生著《太极文化》与赵文怡老师著《天风环佩》将于八月份出版,有兴趣购买的读者可留言与我联系,谢谢大家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