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与荆州习俗12:大暑,流萤香荷夏正浓

 郢都故事 2023-07-23 发布于北京

二十四节气与荆州习俗12:大暑,流萤香荷夏正浓

文/图张卫平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大暑时节,烈日炎炎,庭院之中难以遮阴,只有开窗用心去感受心田里那缕清风。古时,消夏的方式有很多,唯有唐代诗人白居易与众不同,找一个幽静的地方,用“心静”来消暑。

  古人云,“初后为小,望后为大”。小暑过后,便是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通纬·孝经援神契》里说得更加具体:“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暑,是“三伏”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大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炎热至极。此时,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时节。

  “禾到大暑日夜黄。”农历六月下旬,气温高,农作物生长快,万物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不过,一首耳熟能详的唐诗《悯农》,描绘的正是大暑时节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场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大暑时节,正是江南地区一年之中抢收抢种、田间管理最为紧张、最为辛苦的时期。

  “腐草为萤”,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说的大暑“三候”中的“第一候”。萤火虫,又名烛宵、夜照等,是一种只是在夜间活动的生物,喜欢在潮湿、多草、遮蔽性强的地方生活,大暑时节,萤火虫化卵而出。每到夜晚,江汉平原的原野里都可以看到漫天飞舞的萤火虫。

  比较有意思的是,大暑节气最具代表性的“物候”“萤”,孕育出最具传奇色彩的荆州故事“囊萤夜读”。据《晋书·车胤传》记载,晋代南平人(今公安县)车胤,因家境贫寒,无钱买灯油供其晚上读书,有天他正在自家院子里背诵诗文,突见一些萤火虫在暗夜中一闪一闪的飞舞着,便灵机一动,用白绢做成一个小小的口袋,将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装了进去,就着“囊萤”微弱的光亮,在夜晚读着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个励志故事,被南宋教育家王应麟写进了古代童蒙读物《三字经》里。千百年,在荆楚大地广为流传。

  “乾坤大暑似蒸坊,垅热风炎鸟兽藏”。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在《大暑赋》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大暑节气的气候特征。《山海经》里更是说,大暑时节“正立无景,疾呼无响”。

  是啊!炎热天气,具有非常强大的杀伤力。这不,从五代名士范质那副“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的楹联中可以想像到,那些连天不怕地不怕的酷吏们,也畏惧酷暑三分。而在江南,在荆楚,最难受的不仅仅只是骄阳下的滚滚热浪,而是"湿热交蒸"的“桑拿天”。

  于是,古人就用各种消暑妙招来应对盛夏。可以想象一下,屈原在炎炎的夏日里,屈原品尝着楚国制造的“冰冻甜酒”,不禁诗性大发,在《楚辞·招魂》里写下了“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的诗句。

  1975年,考古人员在荆州纪南城遗址里发现了一处由18口窖井组成的“冰窖”群和一口用水井和陶瓮修建的“冷藏井”。

  而《左传》里的用冰的故事也证实了这一点。有一年,楚康王欲任命薳子冯为“宰相”,谁知薳子冯不想当官称病推脱。康王不信,就派医生去看看。当时正值大暑时节,医生到薳子冯家里时,见他裹着皮大衣,身上盖着几床丝棉被躺在床上,还冷得发抖,便断定薳子冯病了。可是,三伏天里薳子冯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在床上垫了大量冰块。

  可见,那时虽然没有发明制冰机,但聪明的古人却发明了“冰窖”,冬天储纳冰块,以供夏季使用。而楚人则是当年储冰用冰的高手。当然,2000多年前能够使用冰的只能是王族,而寻绝大多数楚国的平民百姓只能就地取材,砍来竹子,劈开编织成竹扇,用来消暑。1982年元月,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就从荆州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把制作十分精致的竹扇。

  如果说,冰窖相当于现代冰箱下方的冷冻室,那么冷藏井则是现代冰箱上方的冷藏室了。楚人用深井冷藏食物的方式,一直沿用了下来。记得小时候,住在荆州古城里的外婆,总是将西瓜用网兜装好,吊放到院子里的深井里,吃西瓜时再从井里拉上来,比现在放到冰箱里的西瓜,口感要好上很多。

  俗话说,大暑莲蓬水中扬。农历六月,又称“荷月”,正是荷花盛开、菱角成熟的季节,民间多有赏荷消暑的习俗。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清稗类钞》也说:“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用以宴客。

  在江汉平原,人们为了避暑,常常到荷塘里去探寻夏日的清心之味。于是,荷塘里随处可以见赏荷、采荷、采菱的人们。

  明清以来,荆楚民间盛行伏日吃莲子汤,饮伏茶、晒伏姜等。当然,按照《荆楚岁时记》里“六月伏日食汤饼”的记载,用热汤面发发汗汗,也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其实,在儿时记忆中,最忘不了的,还是荆楚夏夜纳凉时的独特场景。几十年前的大暑时节,每当夜幕降临之时,家家户户都会搬出竹床或躺椅来纳凉。常常是大人摇着一把蒲扇,遥指着神秘的星空,给孩子们讲述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孩子们呢?则打打闹闹地追逐着飞舞的萤火虫,也想学着“囊萤夜读”的车胤。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吟诵起宋人薛嵎“裁得綀囊连夜喜,儿童也学裹衣裾”的诗句与场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