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俗西藏史(一百九十九)——泾师之变(五)

 白发布衣cexroq 2023-07-23 发布于辽宁

原创2023-07-22 07:44·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讲到,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初三,泾原士兵撵走了唐德宗李适,拥立朱泚做首领。

十月八日,他便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唐朝的大臣里也有一些心怀不满的人跟了朱泚。

但这些人朱泚都不是特别看中,他真正看中的人并没有来。

这个人就是身在长安的司农卿段秀实

我们先来看看朱泚是怎么对待段秀实的,再来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泾师之变爆发时,段秀实也在长安。

朱泚认为他被架空兵权,心中一定闷闷不乐,便派数十人去传召。段秀实闭门拒绝来使,朱泚的手下跳墙而入,用兵器劫持了他。

段秀实一看这架势,估计自己不能幸免,便对子弟说:“国家蒙难,吾当死社稷,汝等各自求生去吧。”

朱泚见到段秀实以为他是来投奔的,就兴高采烈的说:“段公一来,大事可成啦。”

可段秀实跟朱泚说:“入你本以忠义著称天下,现在泾原军犯上作乱,惊走了皇上。你应该开导将士,迎回圣上,此乃不世之功啊!”

朱泚听完以后,脑袋都耷拉下来了,但他并没有对段秀实下杀手。

要知道朱泚在源休的建议下,大杀郡王、王子、王孙共七十七人,以绝众人归唐之望。由此可见,朱泚对杀人没有心理障碍,但他对杀段秀实心里有点突突。

这时候的李适,已经跑到了奉天(陕西乾县)。

说起德宗往奉天跑,还有一段秘闻。

在建中元年(780年)有个术士上奏说:“老夫夜观天象,不出几年,陛下会有暂离宫廷的危难。我见奉天城有天子之气,应当高筑此城以备不时之需。”

德宗还就信了,命京兆府征发民众和六军的士兵,去修筑奉天城,没想到还真用上了。《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提桶跑路的李适到达奉天时,已经成了光杆司令,各地勤王的军队还没赶来,他身边既无士兵,也无良将。

这时有大臣对他说:“朱泚被哗变士兵拥立,必然会派兵来打奉天,必须得早做防守。”

卢杞这个猪队友又冒了出来,他咬牙切齿地说:“朱泚的忠贞非群臣所及,他怎么可能叛乱呢?我以全家上下一百多口人担保朱泚不会造反。”

李适的脑袋里不知道进了啥脏东西,居然又相信了。

这时又有人谣传,朱泚准备迎接皇帝回宫,李适就下令让奉召勤王的军队在奉天三十里外扎营。

之前拦住德宗马头,劝他杀掉朱泚的姜公辅劝道:“现在兵力如此薄弱,怎能不加强防备?如果朱泚忠心耿耿能迎接陛下,有点援兵对他有什么影响?他要是狼子野心,援军进城恰恰是有备无患啊。”

就在这种情况下,朱泚真的派人来了,但他们不是来迎接李适的,而是拿刀准备送德宗上路的。

朱派遣泾原兵马使韩旻带三千精兵,奔袭击奉天。

段秀实得到消息后,对心腹岐灵岳说:“事情危急了!你去偷姚令言的印符,写一道命令让他回军。”

岐灵岳是姚令言的判官,有机会接触到他的印符,但偷印计划没能成功,段秀实便用自己司农卿的印发了命令。

韩旻也没多想,就带兵返回,朱泚和姚令言见军队回来极为震惊。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上的记载为,“岐灵岳独承其罪而死,不以及秀实等。”

也就是说岐灵岳一人承担了全部责任,没有牵连到段秀实等人。

但这条记载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召回军队的命令上盖着段秀实的大印。岐灵岳是姚令言的判官,他连姚令言的印偷不着,怎么可能偷到段秀实的印?

这事儿没牵连段秀实,明显是朱泚不想把事情闹大,杀岐灵岳当替罪羊就算完事儿了。

这是朱泚第二次放过了段秀实。

过了没几天,朱泚召李忠臣、源休、姚令言、段秀实等人商议称帝之事。段秀实趁那哥几个唠得正欢,劈手夺走了源休的象牙笏板,照着朱泚的脑袋猛砸,一边砸一边痛骂:“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能跟你造反?!”

朱泚的脑袋被开了瓢,血流如注。身边的侍卫都傻眼了,愣在当地。

之前跟段秀实相约,一起干掉的朱泚的刘海宾怂了,趁乱逃走。

跟着朱泚混的李忠臣上前抱住段秀实,朱泚抱着脑袋逃到了一旁。

段秀实见击杀朱泚失败,大声断喝:“我不同汝反,何不杀我!”

卫士们这才如梦初醒,抽出刀剑砍杀段秀实。

这时朱泚一手按住伤口,一手伸向众人高喊道:“义士也!勿杀。”

但一切都晚了,段秀实已倒在血泊之中,时年六十五岁。《新唐书·段秀实传》

朱泚跑过来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以三品官的丧礼将其埋葬。

兴元元年(784年)二月,德宗下令追授段秀实为太尉,谥号“忠烈 ”。同年七月,德宗回京后,下令祭祀段秀实,表彰门庭,亲自题写了碑文。八月,德宗下诏为段秀实树碑立庙,此后历朝,凡下诏褒奖忠烈,一定以段秀实为首。《旧唐书·段秀实传》

文天祥在《正气歌》写“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说的就是段秀实。

783年10月 泾原兵变,李适逃亡奉天

那么问题就来了,朱泚在长安没少杀人,为啥他对段秀实如此宽容呢?

真像《资治通鉴》里记载的,朱泚敬重段秀实的为人,刀下留情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段秀实的人生履历,再来分析一下朱泚因何如此“宽宏大量”。

说起段秀实的一生,真可谓步步传奇,重要的历史事件几乎一个也没落下。

天宝四载(745年),二十岁出头的段秀实就跟着安西节度使夫蒙灵詧踏上了帕米尔高原,顺着瓦罕走廊一直杀到了护密国。

天宝十载(751年),段秀实又跟着高仙芝参加了怛罗斯之战。唐军被黑衣大食击败后,人心浮动,即便是李嗣业这样的狠人都准备逃跑。段秀实知道后大声斥责道:“兵败而逃,非大丈夫也!”

李嗣业惭愧不已,跟段秀实一起重整败军。

天宝十二载(753年),段秀实随封常清出征大勃律,进军贺萨劳城,一战而胜。当时封常清想趁胜追击,段秀实劝道:“敌出弱兵,必是诱饵,请备左右,搜其山林。”

果不出其所料,发现敌人的伏兵,将其一举歼灭。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嗣业带安西唐军入关平叛,段秀实奉命相随,参加了香积寺之战。李嗣业对段秀实非常倚重,引为左膀右臂,将所有后勤之事相托。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李嗣业中箭阵亡,众将推举荔非元礼代管军队。段秀实得到消息后,立即写信给先锋白孝德,请他派兵护送李嗣业的灵柩,段秀实拿出全部私人钱财给李嗣业操办丧事。

宝应元年(762年),唐军在邙山战败,荔非元礼被部下杀死,将领大多数也遇害,只有段秀实被士兵们敬服,不敢加害。

白孝德接管军队后,改任邠宁节度使驻军于奉天(今陕西乾县)。

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吐蕃兵围邠州(今陕西彬县),郭子仪的儿子郭晞领兵援救。他麾下的士兵横行不法,节度使白孝德因郭子仪的缘故不想出面,就把段秀实推了出来。他只身入营怒斥众将,郭晞彻夜不眠,按剑守护。

大历元年(766年),马璘移镇泾原节度使,奏请加封段秀实开府仪同三司。

大历八年(773年)十月,吐蕃军队来袭,马璘在盐仓与之交战失利,困于乱军之中。段秀实厉声呵斥逃回的将领,逼着他们整顿军马出城列阵,吓退了吐蕃追兵。

大历十一年(776年),马璘病重,不能理事,他推举段秀实代理节度副使兼任左厢兵马使。

大历十二年(777年)九月,段秀实被正式任命为泾州刺史,兼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和泾、原、郑、颍节度使。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加封段秀实检校礼部尚书,封张掖郡王。

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想实施城原州计划,开挖陵阳渠,德宗问计于段秀实。

他毫不畏惧杨炎的权势,直陈春天不能征劳役,请求等待农闲时发动。杨炎认为段秀实反对自己的计划,夺了他的兵权,改任司农卿,派李怀光兼任泾原节度使。

紧接着刘闻喜占据泾州叛乱,要求撤掉李怀光的节度使职务,并给出两个接任的人选,第一个就是老上级段秀实,另一个就是朱泚。

也就是说,在泾原镇兵的心中,段秀实的优先级要高于朱泚。

那么朱泚和泾原军有什么关系吗?

答案是没有关系!

我们之前说过,朱泚是幽州节度使,混北京这片儿的。要不是弟弟朱滔把他挤兑到了长安,朱泚都没机会在皇宫称帝。

唐代宗大历九年,朱泚带步骑三千入朝觐见,然后就被迫滞留关中,但没有固定的地盘。

大历十二年,凤翔陇右节度使李抱玉去世,朱泚才以挂名幽州节度使身份,兼凤翔陇右节度使。

此时陇右早就被吐蕃占领了,只是唐朝不甘心,派官时在凤翔节度使后面附加陇右的虚衔。从此凤翔成了朱泚管辖的幽州兵的地盘。

刘闻喜叛乱期间,朱泚并没有接任泾原节度使,虽然李适确实下了诏书,但刘闻喜拒绝了。叛乱最终平息后,接任节度使的人是姚令言。

也就是说,朱泚在泾原军中毫无根基,他只是在诏书上做过几天节度使。

对比两个人的履历,段秀实一生都在安西军效力,威望无出其右。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段秀实不被调离泾州,首先就不会有刘闻喜叛乱,其次也不会有泾师之变。

因为他对泾原军有强大的影响力,朱泚才会如此“宽宏大量”。或者换个说法,与其说朱泚对段秀实“宽宏”和“敬重”,不如说是“忌惮”。

《旧唐书·段秀实传》记载:“砒召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实戎服,与砒并膝”,可见在朱泚心中段秀实的地位远在姚令言等人之上。

段秀实被杀时,朱泚高喊“义士”,也不是为了讲“忠义”,而做做秀,以此笼络泾原士兵。

但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泾原军哗变后,推举的首领不是人望深厚的段秀实,反倒是毫无根基的朱泚,是不是有点奇怪?!

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看,当时泾原士兵有三个人选,姚令言、段秀实、朱泚。

首先被淘汰的是姚令言,虽然他是时任泾原节度使。

但他根本镇不住场子,泾原镇士兵也不把他当人看,他试图阻止哗变时,差点被射成了刺猬。

第二个被淘汰的是段秀实,即便他威望再高也没用。

因为他是什么人,士兵心里也很清楚。当时乱兵已经抢了皇宫,他肯定不会答应犯上作乱,拥立他不符合士兵的群体利益。

那就只剩下朱泚了,他在泾原军中没有根基,反倒是个利好,因为即便他做了首领,不会形成对泾原兵造成威胁。

再加上朱泚本来就有前科,他在幽州有两度参与兵变的历史,连他的幽州节度使都是通过兵变得来的,因此成了最终的获胜者。[1]

关中军事派系布防图

弄清楚了泾原军与朱泚的关系,我们才能看懂之后很多事情的原因。

我们曾经说过中晚唐的藩镇系统,士兵的权重甚至超过了将领,不被士兵接受的将领,常常是被干掉的角色。因此中晚期的藩镇首领不得不去朝廷求名分,以此来压制手下的士兵。

泾师之变中推举首领的取舍,也能窥见这种状况的端倪。

接下来我们来说另一个问题,有多少士兵参与了兵变。

在《新唐书·朱泚传》里记载,姚令言带到长安的士兵有五千人,事件爆发后又有三千凤翔的幽州兵从潼关赶来,这八千正规军就是朱泚叛军的基本盘。

这点人马别说是在关中反叛,就是在幽州反叛都不够。老于军旅的朱泚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他才会亲自督军狂攻奉天,就是想在勤王唐军未到之时,解决掉李适。这也是奉天保卫战异常惨烈的原因。

至于泾原和凤翔两个军镇,在整个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暧昧,一直在左右摇摆之中。

姚令言离开泾原时,命冯河清代管兵马。

冯河清得知李适跑到奉天后,发铠甲、兵器、器械等一百余车,昼夜兼程运到奉天。奉天城中正苦于缺乏铠甲兵器,得到补给士气大振。

但冯河清能做的也就仅此而已了,泾原军中有不少人支持朱泚和姚令言。这些反对力量让冯河清只能支持装备,而不能带兵勤王。

之后,泾州牙将田希鉴拘杀了冯河清,但他也一样不能出兵帮助朱泚。

等朱泚兵败逃到了泾州,田希鉴拒绝让其入城,并把朱泚授予的旌旗符节从城上扔出,然后投火烧掉。

凤翔的情况也跟泾原类似,幽州节度使朱滔叛乱之后,朝廷用张镒取代朱泚做了凤翔节度使。李适逃到奉天后,他就开始准备迎接圣驾,但张镒是个文官,又是个慢性子,在这种火烧眉毛的情况下,首先准备的居然是衣服用具。就在他张罗这些东西的时候,朱泚的手下李楚琳袭杀了张镒,夺了凤翔的控制权。

德宗本来想去凤翔投奔张镒,户部尚书萧复就劝道:“陛下谬矣!凤翔皆朱泚旧部,其中必有同恶者。我感觉张镒不能长久,您这是要自陷深渊啊!”但李适很固执的说:“我主意已定,权且为你逗留一天吧!”结果就在次日,张镒被杀的消息便传来了。

但就这个被认为是朱泚铁杆的李楚琳也一直在摇摆,朱泚攻奉天,他派人供应物资;等到唐军赶到,李楚琳又向奉天表示忠心;等到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李适逃到了梁州(陕西汉中),李楚琳又与朱泚通好。

到这时候,李适已经哪儿都去不了,只能在奉天困守孤城。

就是在这种局面下,德宗身边依旧做不到同心协力。宰相崔宁从长安逃到奉天,李适很高兴对他大加抚慰。崔宁退下来后,对亲近的人说:“皇上聪慧明达,英俊威武,从善如流,只是被卢杞所迷惑,以至落到这般地步!”

言毕泪如雨下,这事儿被卢杞知道后,便指派心腹伪造了崔宁给朱泚的书信,诬陷他要叛军的内应。

十月十一日,李适派人传召崔宁说是要传密旨,让两个卫士将他勒死。

此时,德宗出走奉天的消息传到了唐军阵中,正在跟河北藩镇对峙的唐军纷纷奔向关中勤王。

同时,浑瑊、李观等将领也带着心腹赶到奉天,德宗命他们就地募兵,招到五千余人,守卫奉天的骨干部队基本成型。

到此时为止,长安的叛军和奉天的朝廷都准备好了,一场持续四十天的奉天之围拉开了序幕。

参考书目:

[1]、《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_黄永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