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美援朝战场上两个猫耳洞偶然挖通,竟成为志愿军坑道作战的起点-今日头条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23-07-23 发布于河南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志愿军大举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19日,由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成的志愿军大踏步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随后发起的五次战役虽然志愿军取得连续胜利,成功将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阻遏在三八线附近。但说实话,美军的装备和火力的确不是浪得虚名,在仅有22万平方公里的朝鲜半岛上,美军就投入了300多艘水面舰艇、1130辆坦克,1200多架飞机;至于火炮更是多达近6000门,而且炮弹充足,机动能力很强。

▲朝鲜战场上的美军飞机

▲美军火炮从不考虑炮弹

朝鲜战场上,美军惟一的招数就是火力覆盖

在五次战役的机动作战中,美军的狂轰滥炸让志愿军时刻处于粮弹短缺的困境,全靠从红军时期就开始培养的超高战术素养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弥补。1951年7月,大规模战斗基本结束,敌我双方开始沿三八线对峙,志愿军再也无法通过机动作战躲避敌人的炮火,只能固守原有阵地,与美军展开一城一地的较量,寸土必争,这也就意味着以后要以阻击战为主,并且是完全暴露在美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下打阻击。

1个月后,美军在谈判桌上翻脸,并随即发动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在这两次攻势中,志愿军与配合作战的北朝鲜人民军真正领教了什么叫“弹药没有限制”。以参战的美第2师为例,其为了攻占一座名为“983.1高地”的孤立小山,不到3个星期就消耗了36万发炮弹;后来攻击文登里地区东面的851高地,单是105毫米重炮炮弹就消耗了40万发,迫击炮则打得更凶,最后不得不从日本紧急空运补充。

▲志愿军在美军轰炸下坚守

▲挖掘工事是防炮的重要手段

挖防炮工事无意中挖成小型坑道

在美军密集的弹雨下,要想坚持战斗,必须首先学会生存。一向以阻击防守战著称的志愿军第47军阵地上,第140师官兵首先在阵地堑壕内挖出了猫耳洞,即一种与猫耳朵形状相似的防炮洞,宽将近1米、深1米多、顶厚2-3米。别小看这个简陋的土洞,即便炮弹落到堑壕里爆炸时,只要不在洞口,里面的人就能避免受伤。如果1个连或1个营的阵地上每人挖两个猫耳洞,就可以抗住美军上千发炮弹的轰击和10架飞机采用轻型炸弹的轰炸。

但是,随着美军的攻击愈加疯狂,炮弹密度进一步增大,简陋的猫耳洞就有些力不从心。志愿军战士们就把洞往深里挖,为了避免重型炸弹产生的冲击波,在挖洞时还往往拐90角的直弯继续往里面挖。结果挖着挖着,某班的两个洞一个左拐,一个右拐,恰好对接连通,形成了一个全新的U形小坑道。

▲全军开始挖掘坑道

▲志愿军在坑道内休整

志愿军开始全面挖掘坑道

实际作战中,全班都可以隐蔽其中,仅在洞口留少数监视人员,当敌人火力向纵深转移而步兵接近阵地时,洞口警戒人员一发出信号,洞内人员就可以从两处洞口迅速跃出发动反击。这样既解决了志愿军在美军火力覆盖下如何生存的问题,也未后续反击提供了便利。此后,第47军140师官兵开始着手将两个乃至多个猫耳洞进一步挖深,并将底部互相挖通,形成U形或E形结构,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

情况迅速上报到志愿军司令部,时任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元帅十分重视,亲自到现场查看,还钻进坑道亲身体会,称赞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1951年9月16日,志愿军司令部正式下令,要求全军修筑坑道,不仅一线阵地及预备阵地的每一个高地要修筑,二线阵地的主要制高点上也必须挖掘。同时强调:“以后我重要阵地必须是隧道式的据点”。

▲志愿军在坑道口对敌人扫射

▲志愿军在坑道内包饺子

对于坑道的要求也进一步明确:坑道口的防护厚度应在10米至15米之间,顶部土层要超过30米厚,坑道内部宽度要达到1.2米,并需要做到“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如此高标准、严要求的坑道修成后,还要求开辟专门保存弹药、食品的仓库,储备至少7天的主食、7天的干粮、7天的水和半个月的副食。这些坑道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