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寇方墀 |《左传》《国语》中的筮例

 慧然 2023-07-2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先秦时期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种理念、学说并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格局。古代的文化观念、社会模式以及政治形态受到冲击,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并彼此影响,这个被称为轴心期的时代所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文化发展的火种。

从远古图画文字源头延续而来的文化传统体系,带着象形表意的基因发展到春秋时期,孕育出的象数观念则充分体现在卜筮活动中,并逐渐成熟起来。《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韩简侍,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周易·系辞上传》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观象系辞,《周易》是先有象,后有辞,辞因象而定。延续了图画文字顽强的表意功能,象是用来表意的,辞是用来释象的,接下来的思维路径是因象而系辞,循辞而得意。从应用的角度看,《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吉凶卦象的确立要借助龟卜和揲蓍,作为史官的太卜在筮占时就依据象数结合《周易》进行解释。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相对规范化的变占法则。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一些筮例记载在《左传》和《国语》里,其变占法则可以参照本书第一章“太卜之遗法”。

据学者统计,《左传》及《国语》二书中所记载的筮例共有二十二则,其中《左传》十九则,《国语》三则。其中有四则不是依据《周易》之辞占断,所以后人可以用来参考研究《周易》变占法则的只有十八则筮例。根据这两部书的记载,史官在筮占活动中所使用的八卦基本卦象与《说卦》相一致,各筮例中所用到的相同卦的卦象也基本固定,取象的方法中已经有了变卦和互体等方法。

这些筮例的占断方法可以分为据象推断、据辞推断、据义推断、兼据象辞义推断等,下面分别举例介绍春秋时期的占断方法。

1)据象推断
这种方法仅取卦象分析,用以说明事物发展的原因及其内在的合理性。

例一:赵简子问季氏出其君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注:各本无“何”字,此处从金泽文库本增。)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王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这次对话的背景是鲁昭公被季平子赶出了鲁国,在流亡中死于乾侯。晋国的赵简子就此事问史墨:“季氏把国君赶出了鲁国,而民众却顺服于他,诸侯也都支持他。国君死在外边,却没有人去向他问罪,这是为什么?”史墨回答说:“事物的存在有多种形式,并非固定不变,这就是自然法则。上天生了季氏,让他辅佐鲁侯,时间久了,民众顺服他是很自然的事。鲁国的国君世代放纵,而季氏世代勤恳,所以民众顺服季氏而忘记了他们的国君。即使国君死在国外,有谁去怜惜他?”史墨得出结论:“奉祀社稷者不一定是某姓某氏之人,君臣的地位不一定永远固定不变,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诗》说:'高高的堤岸变成深谷,深深的谷地变成高陵。’古代三王的子孙在今天都已经成了平民,若用《周易》的卦象来解释,则表现为有着雷动之象的震卦居于乾卦之上,是大壮图片,这是天道。”

赵简子在晋国专国事,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大臣,与鲁国的季平子类似,他问史墨对季平子的看法,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看法。史墨从自然法则说起,先打破社会阶层固化不变的思想,然后从德行和政绩的角度分析了鲁君与季氏君臣关系发生变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最后以大壮卦的卦象来佐证,论证了鲁国发生的这件事合于天道之常。大壮卦是由乾下震上组成,乾为天、为君,震为雷、为臣。雷本应居于天之下,但大壮卦的卦象是雷乘乾,震雷响于天上,声威显赫,大为壮盛,乾却屈居于下,君臣易位。季氏与鲁君的关系即是大壮卦之象,大壮者是季氏,被凌乘者是鲁君,鲁昭公最终被逐出并客死他乡,是事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史墨没有经过占筮就直接用《周易》卦象来佐证,以意为先,以象为据,如同借助《诗经》中的句子一样,用以支持他要表达的观点,表现了当时政治结构的松动及人文思想的发达。史墨所引的大壮卦,用在这里非常契合,如果以乾作为下卦,上卦分别用八卦中其余三个阳卦震、坎、艮配合,后两卦会组成需图片、大畜图片,从卦象、卦义上都不能很好地表达臣强君弱的格局,只有乾下震上的大壮图片能曲尽其妙,可见,史墨这样的史官运用《周易》已达从心所欲之致。

例二: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
成公之归也,吾闻晋之筮之也,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终,君三出焉。”……且其梦曰:“必驩之孙,实有晋国。”其卦曰:“必三取君于周。”其德又可以君国,三袭焉。(《国语·周语》)

这段话是周王室单襄公的论述。他看到侍奉自己的晋国少年姬周(后来的晋悼公,此处称“晋周”)言谈举止庄敬合宜、德行高尚,禀赋超乎常人,于是断定将来晋周必得晋国。他在作此论述的时候,晋成公在位。单襄公引用晋人迎接晋成公回国时的占筮结果,预言晋国国君更换三次后,晋周将获得晋国。那次占筮的背景是晋国的赵穿杀了晋灵公,准备迎接客居于周朝首都的公子黑臀(晋成公)回国做国君,晋人为这件事占了一卦,占筮的结果是遇乾图片之否图片,辞曰:“配而不终,君三出焉。”意思是晋成公的子孙将不能终享君位,只能出三代国君。从卦象来分析,乾卦下卦的三个爻动,三阳爻都变成了阴爻,于是变成否卦。

以本卦和之卦的卦象来分析,乾为天、为君,上下皆乾,象征着上卦是天,下卦是君,有以君配天之象,但是乾卦三爻变动成为否卦,下卦就变成了坤,坤象为地、为臣,也就是说上卦的天没变,而下卦的君变成了臣,单襄公认为这预示着晋成公及其子孙共出三代国君,然后晋周会成为晋国国君。单襄公又分别从梦、卦、德三方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后来,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三世父子相传,晋厉公被弑,众大臣迎立晋周继位,即晋悼公,悼公是厉公的堂侄,而非直系子孙,应验了单襄公的推断)。这是仅以所占得的卦象进行推断的筮例。

2)据辞推断
这种方法仅取卦辞或爻辞进行分析,不取卦象。

例一:阳虎筮晋不可救郑
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图片之需图片。曰:“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乃止。(《左传·哀公九年》)

这次占筮的背景是,当时的郑武子在郑国执政,其宠嬖许瑕向他讨要封地,可郑国已无多余的地可以封赏,许瑕就请求郑武子发兵外取,郑武子便派兵攻占了宋国的雍丘,结果郑军几万人被宋军包围,命悬一线。于是,郑武子急派人向晋国的赵简子求救。郑国出不义之师抢人土地而被困,救还是不救?赵简子要通过卜筮来决定。在经过三个史官进行龟卜并解释之后,赵简子又让自己的首辅阳虎以《周易》占筮,用蓍草占筮的结果是遇泰之需,本卦是泰卦,六五爻动,爻辞为:“帝乙归妹,以祉元吉。”阳虎就以六五爻辞为依据进行了分析。“帝乙归妹”在历史上有典故,殷王帝乙将妹妹(一说女儿)嫁给了当时周国的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大为吉利。宋国是殷商王室后裔的封地,阳虎说:“宋方吉,不可与也。”

意思是说,爻辞里说的大为吉利是指宋国,既然天意让宋国吉利,我们就不能去救郑国。微子启是宋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帝乙的庶长子。祉是指吉禄,如若爻辞说的是宋国有吉禄,我们晋国去干涉的话,怎么能得吉呢?宋国和郑国是外甥和舅舅的关系,他们两国打仗,我们就不要去掺和了。阳虎的这一番分析,正中赵简子下怀,于是“乃止”,不救。接下来的结果是,宋郑雍丘之战,郑国几万人马除了留下两个活口外,其余全军覆没,那个要封地的许瑕也死在了乱军之中。阳虎的这番分析有理有据,根据动爻的爻辞,结合宋国祖上的典故,作出了不宜出兵的结论,使晋国不出兵有了堂皇的依据,并且心安理得。

这样的例子,充分显示了古人运用易学的精熟程度。更有谙熟此道者,随事取占,不用揲蓍布卦,仅根据耳闻目见,就可以结合《周易》卦爻辞推断吉凶,如下例:

例二:游吉论楚王将死
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这段话是郑国的游吉说的,郑简公派他到楚国进行符合礼仪的国事访问,到达汉水后,楚国人让他回去,显示出一种大国的傲慢无礼。回到郑国后,游吉对子展说楚王将要死了,他不修明政事德行,却贪昧于诸侯对他的进奉,只想达到自己的愿望,想要活得长久,可能吗?游吉说《周易》里有复卦变成颐卦的情况,复卦的上六爻变,以这一爻的爻辞“迷复,凶”可以推断,楚王将要死了,他想要得逞所愿,却放弃修德的根本,想回去却没有了归路,这就叫作“迷复”,怎么会没有凶险呢?结果,不久楚王就死了。可见,善于把握易道的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趋势,借用卦辞、爻辞来预言事物的发生,精熟于此的人可以省略占筮环节。

3)据义推断
这种方法从卦名的意义和上下两体的卦德进行分析推断。

例:重耳亲筮得晋国。
《震》,车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乐也。车班外内,顺以训之,泉原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国语·晋语》)

重耳在流亡时亲自进行过一次占筮,筮得本卦为屯图片,之卦为豫图片,筮史认为不吉,而司空季子认为吉。上面的这段话就是司空季子进行推断中的一部分。他的推断既有卦象的根据,也有卦义的根据。他认为从卦象来看,屯卦的下卦和豫卦上卦为震,震为车,两个卦都有震,象征着车班内外。屯卦的上卦为坎,坎为水;豫卦的下卦为坤、屯卦二至五爻互体也是坤,坤为土。从卦名、卦义来说,屯有积厚之义,豫有逸乐之义,坤的卦德为顺,坎水有泉源滋养的功能,这样几个条件合起来,说明了既有车班内外的军队之威,又有顺路而行良好的时机,又有泉源滋养,又有土地丰厚,人快乐而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样的条件,不象征拥有晋国,又象征什么呢?经过一番论证后,司空季子得出重耳将回到晋国成为国君的结论。

4)兼据象辞义推断
例:陈侯筮公子敬仲生
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这次占筮是因为陈厉公生下了儿子敬仲,正值周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让周太史为儿子占筮将来的命运。占筮的结果得到观图片之否图片,所遇观卦六四爻动。因此用观卦的六四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作为占断的依据,得出的结论是他的子孙将会在异国拥有国土,所以说,这种荣光,虽然遥远却是自他而有。接下来太史进行卦象分析说:观卦的下卦为坤,坤的卦象为土。上卦为巽,巽的卦象为风。四爻变动后,之卦否的上卦为乾,乾的卦象为天,下卦坤不变。三者的关系是,风变为天而在土之上,在否卦中,第二爻至第四爻互体为艮,艮为山。否卦中既有艮象,亦有乾之象,象征着山上丰富的物产得到天光照耀,于是能够居于土地之上。

所以爻辞说:“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艮有门庭之象,诸侯朝于天子,或互相聘问,必将礼物陈列于庭内,谓之庭实,“旅”是陈列,“百”是形容礼物丰富多样。乾为金、为玉,坤为布帛,所以有奉之以玉帛之象。天地间的美物都具备了,否卦上卦乾为君,下卦坤为臣,有臣朝见君主以作宾之象,所以说:“利用宾于王”。然而整个推断是就观卦而言的,观卦卦名之义,既为可观,亦为观看,此处为依此卦得以观看到未来的情景,因此推断说这些荣光将在后世子孙身上,并不发生在其自身。观卦卦象是风行地上,风从这里吹起而落于他处,所以说这一切会发生在异国。如果在异国,一定是姜姓的国家。因为姜姓,是太岳的后裔。否卦中的互体艮与上卦乾相配,是以山岳配天,事物不能两大共存,所以,陈国将衰落,而他将在姜姓国昌盛。到后来,敬仲的八世孙田成子取代了姜姓国君的君位,获得了齐国的国政。

这个筮例,既用到了卦象、爻辞、卦名、卦义,也用到了互体、变卦,是综合占断的范例。

从上述几例可以看到,春秋时期占筮内容和解卦方式已非常丰富,象、辞、义均可成为推断的依据。从中我们也注意到,春秋时期的卜筮越来越世俗化和普泛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各阶层人们的心理需求,但这种倾向也使占筮活动越来越失去了它的庄严性和神秘性,解释维度的多元化,使同一个占筮结果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推断,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重耳亲筮得晋国”的例子,以及不用占筮而直接进行推断的例子。比如:

初,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龟,诟天而呼曰:“是区区者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左传·昭公十三年》)

这里直接表达对于占筮结果的不信任,而要自主作为。再比如《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被贬东宫的卜筮,遇艮图片之随图片,史官认为是吉卦,推断说可以速出,而穆姜却根据自己德行上的不足推断说出不去了,结果她最后死在了东宫。这些都表现了那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哲学思想的萌芽,人们已不大相信占筮可以决定人的命运,鬼神的力量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人们对于人本身的德行对事物产生的影响越来越重视,对于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前面列举的史墨对天道人事的认识,领会到天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把目光和精力用在对人道的修养与践行上。精通易道的孔子说“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更是一语道破。“十翼”的出现,将易学带进了哲学的殿堂。

出处:寇方墀著《全本周易精读本》象数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