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翠竹明月 2023-07-23 发布于四川
商王朝历史上曾经多次迁都,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至洹水之滨的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此后,数代商王彰善伐罪,施德于民,内安社稷,外抚四方,终于化险为夷,并迎来晚商盛世。
《诗经·商颂》记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被洹水萦绕的殷墟王城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时称“大邑商”。
殷墟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由王陵遗址、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这里出土的以甲骨文、青铜器等为代表的丰富文化遗存,全面、系统地展现出三千多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2006年,安阳殷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图|殷墟博物馆|来源于殷墟博物馆官网

殷墟作为商王朝都邑,展现了包括文字系统在内的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并提供了非同寻常的关于商代晚期文化传统的证据。宫殿宗庙和王陵遗址奠定了中国古代宫殿制度和陵园制度初期形态。殷墟考古发现为汉字语言、古代信仰、社会制度以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物质证据。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刻辞卜甲
甲骨是中国商周时期用于记录占卜内容和其他文字的龟甲和兽骨的总称。龟甲以龟腹甲为主,骨主要指牛肩胛骨。
甲骨文是早期成熟汉字体系文字的代表,也是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实证。甲骨文于清末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至今已发现约十五万片,单字数量已逾四千字,内容涉及商代政治与生活的各方面,是重建殷商信史的直接史料。
殷墟甲骨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阳小屯为殷商王朝的王庭,开启了殷墟九十多年的考古与历史研究历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字学的革新与发展。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图|刻辞卜甲在“何以文明”殷墟场景中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偶方彝
通高61厘米,通长89厘米,宽26厘米,重71千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彝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形制通常为纵短横长,有屋顶形盖,方腹或曲壁鼓腹,腹下为圈足。
这件彝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器型特异,因形似两件方彝联成一体而得名。整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口、腹、足、盖截面皆呈长方形;两侧有对称的附耳;器身四面中部及转角处均置扉棱;器身长边两侧各有一个凸起兽头,短边两侧各铸一象头;整器满饰鸟纹、兽面纹及夔龙纹;器内底中部铸“妇好”二字。
器盖似四阿式屋顶,两端置对称的四阿式短柱纽,中脊和四坡角及四面中部均置扉棱,下部排列规整的7个方槽,宛如屋椽,应是模仿当时的大型宫殿建筑。
这件偶方彝,形制独特,庄严典重,是殷墟青铜礼器中的精品之作,且迄今未见与之相同造型的器物,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独树一帜。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后母戊鼎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国家博物馆藏
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该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图|后母戊鼎在“何以文明”殷墟场景中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玉援铜内戈
通长27.8厘米,玉援长15.8厘米
国家博物馆藏
妇好墓出土玉戈39件,其中只有两件为玉援铜内戈,并镶嵌有绿松石。造型精美,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集玉、绿松石、青铜三者结合之大成。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图|玉援铜内戈在“何以文明”殷墟场景中

此玉戈从制作的精细程度来看,应为商王室专用玉器,是象征权力与威严的礼仪用器。商代战争频繁,玉质兵器是在战前或战后用于誓师或庆功的仪仗“玉兵”。妇好墓共出土玉戈、钺、戚等仪仗兵器54件,可见当时商代战争礼仪规模盛大。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白陶刻纹豆
高12.5厘米,口径22.7厘米,足径15.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纹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图|白陶刻纹豆在“何以文明”殷墟场景中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纹等。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青铜爵
流尾间距18厘米,通高21.4厘米
铜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礼器之一,在商代,它则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器具。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图|青铜爵在“何以文明”殷墟场景中

这件青铜爵,出土于刘家庄北地遗址的一座水井之中。流、尾上翘,双柱位于流转折处。卵形腹下垂,圜底,三菱形足略外撇。半圆形兽首錾。腹部饰四条长躯夔纹,两两相向,好似一只展翅欲飞的神鸟。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妇好鸮尊
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2厘米,重16.7千克
国家博物馆藏
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圆尊、方尊和鸟兽尊等。
鸮尊,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整器为一站立鸮形,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饕餮纹,前端有一立鸟,尖喙,歧冠,鸟后饰一龙,拱身卷尾。冠面外侧饰羽翎纹,冠面内侧、颈部两侧饰夔龙纹。喙与前胸各饰一蝉纹。两翼前端各盘曲一条长蛇,身饰菱形纹。尾部饰有一鸮,圆眼,尖喙,双足内屈,两翼平展,作飞翔状。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图|妇好鸮尊在“何以文明”殷墟场景中

鸮尊造型生动传神,鸮鸟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整器装饰绮丽,花纹复杂多样,是古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牛尊
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重7.1千克
殷墟博物馆藏
牛尊,出土于殷墟一位墓主名为为亚长的墓葬中,是殷墟唯一一件以牛为造型的青铜器。牛面部铸铭文“亚长”。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是商王朝地位仅次于妇好的军事将领。牛尊仿水牛制成,栩栩如生的造型体现出工匠对水牛特征把握的精准性,也是当时殷墟气候的直接反映。更为重要的是,通体遍饰神性动物纹样的牛尊,不仅仅是一件祭礼的酒器,更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嵌绿松石象牙杯
高30.5厘米,口径11.2厘米,口壁厚0.1厘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中国的象牙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牙雕制品出现。商代的象牙器物多模仿铜器纹饰而雕刻。
杯的主体用象牙的根部制作而成,腹腰中空,錾则用另一块象牙板制成镶嵌上去。觚口、颈、腹、足各饰兽面纹三组,在兽面纹的眼、眉、鼻或尾上各镶嵌有绿松石片,均以雷纹为地。鋬作夔龙形,龙头向上,眼睛镶嵌绿松石。宽尾,尾垂至杯底,同样以雷纹为地。在龙背中部雕一突出的兽头,双角竖起,眼睛和眉毛亦镶嵌绿松石。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图|嵌绿松石象牙杯在“何以文明”殷墟场景中

象牙杯制作精致,纹饰繁缛,综合了线刻、浮雕、镶嵌等多种工艺,表现了巧妙的艺术构思,为商代象牙雕刻中的代表之作。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马额饰
长约8.2厘米,宽约9.3厘米
马额饰是指在马额双目正中偏上位置的器具,属于马辔的一部分,兼有装饰与系联马辔的作用,与后世“当卢”功能相同。
这件额饰出土于殷墟王陵区,整体呈首面形,正面用绿松石块勾勒出兽面形状,背面有一X形梁,用以佩戴固定。

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有机会“亲临”殷墟,与历史亲密接触。在央博“何以文明”岛,你可以在商代工匠的带领下,亲自体验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了解学习甲骨文的辨识技巧。

沉浸式数字交互的“何以文明”岛,更多文物密码等你探索!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总监制:张筱曼

监制:邓莫南、王菁菁

责编:彭锋、韩丹

撰稿:李唯嘉

编辑:刘梦迪、李唯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