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地铁四号线上最神秘的那个站点,曾是“土夫子”们分外眼红的地方

 湖湘地理 2023-07-23 发布于湖南

这条从高铁新城出发贯穿东塘、岳麓山,一直到望城区月亮岛附近的线路一旦开通,未来大家就可以直接到达长沙最重要的岳麓山和月亮岛旅游区了。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长沙地铁四号线在河西有一个带着神秘色彩的站点......

它就是图中标注的【汉王陵公园站】

这个站点的周边,是长沙最神秘的一个片区

为什么地理君敢于用“最神秘”这样描述这样一个地方?

请看下图!▼

图的最左边,是比岳麓山还要高的谷山。

在谷山和湘江之间的大片丘岗,是长沙汉王陵最集中的地方!

在它的东南角,是著名的北津城!一座长沙仅存的汉代古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随着汉王陵和北津城考古工作的进行,越来越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信息开始呈现出来。保护它就是保护打开历史之门的密匙。

在贯穿这个片区的银杉路边,还有一个神秘的机构......▼

这里是银星村,一个可以进去闲逛的河西村落。

但请你不要携带任何可疑的工具,也不要带着鬼鬼祟祟的表情。

否则很容易遇到各种盘问。

在此之前,他们(汉王陵遗址公园安防站)已经收缴了不少工具了。请不要再给库房增加麻烦了。▼

在汉王陵遗址公园保卫处的库房里,地理君见识了传说中的各种盗墓工具。有发明于20世纪初的盗墓神器洛阳铲,有用来攀爬和远程抓取物品的飞虎爪有各种工兵铲、镐等取土用具有用来切割的电锯有地下照明的专业矿灯有可以爆破的雷管炸药有翻土的二齿耙有带消音装置的发电机以及用来通风换气的鼓风机......

装备之精良,令人惊叹:盗墓真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犯罪类型。

平时来这里,尤其是不要带这个叫洛阳铲的东西在这里闲转!简直可以直接扭送到巡防站了!▼

这里不光是有大量人员巡逻,还有更先进的天网系统。可以随时监控这个片区的人员流动。通过它,再配以警用摩托车。巡防队可以做到实时监控,迅速出击。盗墓分子虽然工具先进,然而想要运送这么多的装备上山,并进行长时间的盗墓活动,几乎就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之所以要有这么严密的防卫措施,是因为这个地方太有名了。

在全国的盗墓圈子里,几乎尽人皆知。

这里集中了长沙数量最多的汉王陵,文物价值相当巨大。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从来就不缺少盗墓贼的光顾。长沙话里把这些人叫做“土夫子”。民国时期,土夫子们的盗墓活动达到过一个高潮。

盗墓贼中有一句口头语,叫“秦埋岭,汉坡”。这是盗墓贼长期盗墓活动的一个总结,与古代葬俗和现代考古发现的情况相当吻合。在长沙,土夫子总结的寻墓探穴秘诀便是:“春秋战国埋山顶,秦汉大墓埋山岭;东汉南朝选山腰,隋唐宋尸坡下挺。”

这段话很精准地概括了各朝墓葬的选址方式。春秋、战国及西汉早期的大墓,大都葬在山的最高处,或近山顶部;西汉中后期的大墓喜欢埋在岭上,地势比先秦墓要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大都选择挖在半山腰处;隋朝、唐朝至宋朝的墓,一般埋在山腰坡下面。

(网络图片)

说起来,盗墓这种又刺激又有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的犯罪行为,的确是很诱人呢。

譬如当年(汉王陵护卫队没有成立前的2008年)就有“土夫子”租了民房,利用这个水利设施,打进了汉墓里......。造成了全国震惊的12.29盗墓大案。当然,最后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严惩。▼

下面这座墓(风篷岭一号墓)就是当年的受害者之一▼

地理君有幸,凭借工作上的优势,得以跟着巡防队员们去汉王陵的墓区实地采访。说实话,走在这片埋葬着两千多年前汉长沙王和王室成员的丘岗上,心情抑制不住地激动。▼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看到汉王陵都会眼睛发红。当地的这位嗲嗲,似乎根本不在意自己的房子下面就是汉王陵这件事......▼

地理君有个疑问:这么多长沙王陵墓,在古代时是否有人为它们守陵呢?

关于这个问题,地理君问过很多人。

现在很多学者的观点,倾向于在汉王陵遗址东南角的北津城,有可能就是当时的陵邑。

下图是无人机航拍的,摄影师用了70多张图片进行合成,完整地呈现了北津城遗址的全貌。▼

【摄影:张晖】

于是地理君就去探访北津城,结果就是发现北津城连名字都被搞错了。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记载“城之西北有故市,此即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北津城的地名第一次出现,就是在这里。但书中并未说三汊矶这里的土城就是北津城。清嘉庆《长沙县志》则将它误读为:长沙“有土城,在三汊矶,周八九里,高五六丈或三四丈不等。即古北津城”。让很多人以为长沙老城区西北方向的这座城市遗址,就是北津城。

其实,所谓“县治西北”中的西北方位,根本没有远到三汊矶这边来,甚至连湘江河都没过。真正的北津城就在潮宗门附近。这一点可以由《水经注》中对吴芮冢与北津城方位的对比得到证实。

那么,这座汉代古城到底叫什么呢?

村中一块石碑告诉了我们答案。▼

这里就是《水经注》里说的三石戍古城。碑上的戍字也写错了。写成了戌。

这座两千多年前的三石戍古城,如今是什么样子呢?

为了这个答案,地理君绕了好几个圈才从银杉路边找到一个口子走了进去。▼

在口子旁边的灌木丛里,找到一块省保碑。▼


然后地理君沿着旁边的城墙就爬了上去。

其实根本没有路,本人是拉着某藤本植物攀上去的......动作危险,请勿效仿。

当年的城墙,历经两千年风雨,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高度。

然而就是这仅存的城墙,也让地理君感慨万千,时光轮转,盛况不再....历史留下了太多秘密。▼

地理君正沉浸于怀古的千年忧伤中,没成想前面城墙忽然就断开了。差点因此掉了下去。可怜如今这城墙,已是伤痕累累!▼

地理君只能从城墙上钻草堆连滚带爬地下来,从这个隘口进入古城内部。▼

其实古城内部还是不错的。阡陌纵横,鸡犬之声相闻,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城外,曾经的护城河已经变成了养鱼的池塘,有的还长满了凤眼莲(水葫芦)。其实水葫芦的花也挺好看的。▼

走出三石戍古城,站在河边的一个坡地上回望古城与王陵。 

我们发现,三石戍与汉王陵,在地理和时间的坐标轴上,竟然神奇地重合在了一起。这座曾经驻扎着兵士的护卫之城,虽已破败,却依旧苍凉豪迈。在它的身后,十几座神秘的汉王陵分布于谷山之前的丘岗之上,面向西北长安,遥望着历史与未来。

(地理君又禁不住感慨了起来......)


END

文字:常立军

                      图片:胡兰丨常立军丨张晖 

       微信编辑:常立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