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绵山风景名胜区

 敦厚书屋 2023-07-23 发布于广东

命名

绵山,古名绵上,《左传》中曾四次出现,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后因介子推偕母归隐被焚,晋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日'介山”(见《史记·晋世家》),而又名绵山(绵上山)、介山。[8][9]西晋杜预《左传集解》:“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东晋袁崧《郡国志》:“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绵水出介休绵山,北流经石桐寺。”[8]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介山又称介休山、绵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春秋介子推隐居此山。”《辞源》:“介山,又名绵山,在山西省介休县东南,古名绵上。春秋晋人介子推隐居此山。”《辞海》:“绵山,在山西省介休县东南,属霍山山脉。”[8][10]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绵山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1],因山亘而得名;并因位于太岳山(霍山)北端又称“北面山”。景区中心地带为北峰天峻山、中峰摩斯塔、西峰佛爷山、东峰艾蒿(哀号)坡之间的山域。绵山总体面积294.75平方千米[6],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300米以上;景区规划开发面积为54平方千米。[11]

气候

绵山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日照充足,夏季雨量较多,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多有瑞雪。年平均气温10℃,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零下24.5℃。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递减1度左右。阳坡凹处温度相对要高。年降水量在656.2--621.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2][3]

地质

绵山由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奥陶系、寒武系构成,约开始于19亿年前,结束于4亿多年前,是大地被海水淹没后沉积了石灰岩、白云岩沙岩等,山体继续上升,谷地相对下降,继续接纳物质堆积,沉降速度大于堆积速度而形成。为侵蚀构造型石灰岩高山区,属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侵蚀构造类型。谷壁多有岩溶溶洞,沿层面发育。地震为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特征。[2]

地貌

绵山山势西高东低,为一单面断块山。由西侧断崖攀缘而上,山脊呈锯齿状。绵山绝大部分为剥蚀构造地貌类型的断块中高山(山高400~800米),山势陡峭雄伟,常见跌水、悬泉、溶洞及断层三角面。地貌发育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风化剥蚀作用属次要地位。绵山东北隅为土石山区,属于剥蚀侵蚀地貌类型的剥蚀侵蚀中山(山高200~400米),山顶浑圆,山坡平缓,多被松散坡积物覆盖。流水侵蚀是主导营力,风化剥蚀也有明显表现,局部地段还受到断裂构造影响。[12]

水文

绵山山区的地表水绝大部分经介休、灵石向北流入汾河,少部分向南流入沁河。两河水系的分水岭,大致西起牛角鞍向东由灵石进入沁源,经花坡、马背转向北东方向,经楼则岭至沁源与平遥的界山东去。分水岭以南为沁河水系,以北属汾河水系。[13]

土壤

绵山土壤的成土母质,分别是石灰岩质、砂页岩质和黄土质'。成土时间分别是太古界的前震旦系、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形成的土壤类型为山地草甸土类、棕壤类的山地棕壤、褐土类的淋溶褐土及山地褐土,多为非耕种的自然土壤。[14]
山地草甸土
分布于绵山顶部,海拔2300~2487米处,地形为缓坡或馒头状圆台。该土类分布最高,面积较小[14]
棕壤
分布于绵山中上部,海拔在2000米左右,在山地草甸土之下,或与山地草甸土呈复域交错分布,为绵山林场的林区土壤[14]
褐土
是本区地带性土壤,在某些地段它与棕壤呈复域分布。成土母质除山地褐土有少部分石灰岩和砂页岩、母岩分化物外,一般是由富含碳酸盐的第四纪马兰黄土或红黄土母质发育而成的[14]

生物多样性

植被

绵山为黄土质山地草原甸土,主要植被为天然林和天然草地。山顶以白羊草、苔草、兰花棘豆铁杆蒿、阿尔泰紫花和部分灌木黄刺梅、醋柳等为主,组成茂密的草原植被。山坡为黄土质山地棕壤,自然植被为繁茂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有黄榆、桦、柞、山柏、侧柏、油桦、白皮松、黄榆、鹅耳枥、山杨等。灌木有荆条、黄刺梅等。果木林有猕猴桃、山梨、山葡萄、山杏、山桃、山楂、毛樱桃、槽子、酸枣野核桃等。中药材非常丰富,有灵芝、猪苓、党参、黄芪、五灵脂、血见愁等200余种。地表覆盖率在90%以上。[15]

动物

根据《山西省自然地图集》,绵山在山西省动物区划中,属于暖温带森林灌丛草原动物地理带太岳山油松林次生灌丛动物区。[16][15]
绵山区内主要动物
哺乳类
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金钱豹[16]
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原麝、豺(山狗)[16]
地方重点保护动物
复齿缙鼠(飞鼠、寒号鸟)、孢、狐、狼、狗獾、野猪(山猪)、蝙蝠、果子狸(花面狸)、岩松鼠(毛孢)、刺猬[16]
鸟纲
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金雕(洁白雕)、苍鹰、雕鸟、号鸟(狠狐、猫头鹰);地方重点保护动物有斑啄木鸟、杜鹃(布谷鸟)、石鸡(格拉鸡)、雉鸡(野鸡)、岩鸽(野鸽子)、乌鸦、云鹊[16][16]
爬行纲
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大壁虎(守宫)、蜥蜴、菜花蛇(有毒)
两栖纲
国家保护动物
黑斑蛙(青蛙)、中华大蟾蜍(癞蛤蟆)[16][16]
昆虫纲
林木害虫
油松毛虫、绵山幕毛虫、松梢瞑(云山球果蜈蛾)、油松球果小卷蛾、栎实骤虫等[16]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相传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介子推一直忠心追随。重耳即位后,未能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则隐居绵山背母不出。晋文公得知前去寻找,介子推却拒不出山。晋文公烧山,不料介子推烧死在树下。晋文公悲愤交加将绵山改为介山。文公焚山之日,正值清明时节,后人为纪念介子推,每逢清明不再生火做饭,家家户户只吃冷饭,称之为“寒食节”。[7]

区划归属

绵山的管辖与介休、灵石、沁源三县市联系紧密。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绵山曾设县,治所在今山西沁源县北。抗日战争时期曾设绵上县。1942年5月,曾成立“介(休)、灵(石)联合县”,管辖绵山一带。次年6月撤销。1958年10月,介休、灵石、孝义三县合并为介休县并管辖绵山区域。1971年4月,绵山所在的沁源县王和、王凤、王陶三个公社划归介休,1972年3月复归沁源。[11]
绵山

景区开发

绵山起源于春秋晋国,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后又建设了大批仿古建筑构成了现代仿古建筑物的独特风格。[1]19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介休市委市政府把开发绵山作为重要项目。[4][17]1987年绵山风景名胜区被山西省公布为首批六大风景名胜区之一。1995年三佳集团以私营资本开发绵山。1997年至1998年,介休市委、市政府公布了众多关于绵山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的规定,如《关于加快介休市绵山名胜风景区开发建设的决议》。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保证绵山开发。2001年绵山列入山西全省重点扶持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之一。[6]2013年绵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4]

景点布局

在绵山风景名胜区建筑群体中宗教建筑有殿庙、宫观;园林建筑有亭、台、楼、阁、轩、廊、榭、牌楼;古留遗迹建筑有古营门、城池、营寨等,可为古建筑博物院(园)。[1]绵山风景名胜区有14个大景点,[7]360余个小景点。人文景观有龙头寺、龙脊岭李姑岩、蜂房泉、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介公岭;自然景观有栖贤谷、古藤谷、水涛沟[1][5]

重要景点

人文景观

龙头寺

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又因唐贞观十五年(641)太宗皇帝驾幸绵山礼佛时,有双龙显灵而改为现名。[18]以南天门为界,分为南、北两院。北院有唐营门楼、普教殿、赋诗亭等。南院有唐营垛墙、关帝庙、真武庙等。相传李世民军曾安营下寨的龙脊岭又在寺旁,所以新置景点赋诗亭也与李世民直接相关。[19]区内还有《叶剑英元帅论绵山》《左传·介子推不言禄》、屈原《九章》、宋廷魁《绵山赋》、唐太宗御制诗碑等,这些石刻是绵山厚重历史文化的景观。这里也是朝观云海,夕观日落的重要地方。[18]

龙脊岭

脊岭因位居双龙交汇的背脊而得名。该景区以介子推文化和道教养生为主线,有龙涎泉、龙须瀑、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雷祖殿、真武殿、八卦园、仰止亭等40余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0]龙涎泉、龙须瀑是当年李世民屯兵绵山受缺水之困得龙水而名。子推母子塑像生动传神,再现了当年介子推偕母归隐绵山的情景。督战台、插旗石等历史遗迹讲述了秦王李世民当年布兵督战的故事。绵山的精灵之气吸引了众多的仙家、圣人,仅此处就有伯子常、彭祖、子乔华佗、汉钟离、吕洞宾陈抟等历代前贤的修行洞十余处;并用碑石图文对他们的养生功法做了简明生动的介绍。岭上景行、仰止石亭造型独特,做工精细。[21]唐太宗李世民曾云:“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梵钟交二响,法日转法轮。寂尔真仙境,超然离俗尘。”[20]

李姑岩

李姑岩,也叫皇姑岩,是国内少见的皇姑出家的游览胜地。现在这里仍然保存有清代顺治十七年的介休梁钟豫《修李姑岩记》载:“绵山之岩有名李姑岩者”。相传,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妹长昭公主随驾礼佛,至此结庐,焚修有年,卒登觉岸,后人在其庐塑其像祭祀,因而得名,亦称皇姑岩。[22]
李姑岩位于龙脊岭西侧,是一处长达200余米,深20余米,高30余米的天然巨型岩洞,庙殿分建为上下两层,依山筑阁。其中庙殿有皇姑殿、释迦殿、关帝殿、都龙王殿、罗汉堂、三身佛殿等景点。殿内的九尊的雕塑,全部是唐代遗物。皇姑楼是当年李姑修行打坐的地方,其中的设置和壁画,再现了大唐皇室的风貌。其它各殿的来历都与李姑有关,传承着许多传说故事。[23]

峰房泉

蜂房泉又名圣乳泉,位于绵山景区中心位置一处大湾的岩壁上。此处岩壁呈凹字形,向里收缩呈洞穴形,高约150米,宽约50米。北宋宰相张商英曾用“水窦蜂房泉,山头鹿顶圆;风吹鞴袋谷,云罩簸箕天'的诗句来形容这一奇岩。走近岩下,沿半圆的山路缓缓而行,可见距岩根10多米处悬有形似蜂房的石乳数十个,上面都茸结有碧绿的苔藓。清凉的泉水不断从石乳中渗出,时急时缓,如珍珠断线洒落到岩底池中,发出丁冬的乐声。有人统计,大大小小的石乳约为160多个,其中多雨季节滴水的有138个。明末清初钱塘(今浙江杭州)才子赵端曾题诗赞赏此景:“峭壁临丹壑,悬泉百窍寒。几疑河汉漏,翻觉洞天宽。'清代康熙年间介休名士梁锡珩曾用“山水清音壁上琴’’的诗句。蜂房泉旁岩壁上,有摩崖石刻数处,其中“飞泉挂壁”为傅山所书,“圣乳泉'、'养心一涧水,习静四围山'为一峰道人所书。泉下现砌有泉池,围以石雕栏杆。泉池中装有彩灯,池旁装有射灯,岩上装有标志28星宿的灯图。[24]

大罗宫

大罗宫复修于唐玄宗时,后因战乱,只留残迹。现在的大罗宫是在原址上恢复修建的,为依山而建的十三层仿古建筑,高110余米,[25]整个建筑群建筑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建筑群内大大小小的道教宫观包罗了丰繁宏富的道教文化内容,被道教界人士赞为“天下第一道观”。[26]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巡幸南出雀鼠谷,路经绵山,忆起当年唐太宗在雀鼠谷大战中受神灵护佑得胜之事,遂专程朝绵山礼拜;并于大罗宫焚香,拜二十八星宿殿、六丁六甲殿,并拨银重修大罗宫。至北宋时,宰相文彦博回乡省亲,因大罗宫诸神灵验,遂又复修。明清以来,屡废屡修。后因历代战乱和日军烧毁,绵山风景区又在原址上恢复扩建。大罗宫供奉从无形、无名、无上、三清四御到道家诸神。[7][25]
大罗宫

天桥

绵山天桥是绵山里一古遗四百余米,宽一米左右的云中栈道,上离山顶千尺,下距沟底万丈。[27]主体内容是道教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的道场洞宫。该景区自下而上分为三层,第一层为高大的山门楼及其后的围廊院,第二层为洞神宫及其配套建筑,第三层为天桥栈道、长洞和一些文物古迹。在洞神宫和天桥栈道西侧,为后赵石勒在此操练兵将的石寨要塞和展厅。整个景区建筑总面积达3800余平方米。[28]

一斗泉

一斗泉是一处天然生成的石泉,因每次流出的水量约为一斗而得名。一斗泉建筑群沿山势错落有致,随山势的起伏而变化。 一斗泉的主建筑为洞真宫,为道教元始天尊的道场。唐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李治感念绵山护佑李唐王朝,特下诏复修洞真宫。洞真宫高20米,面积500余平方米,宫中彩色悬塑形象逼真。[29]

朱家凹

朱家凹景区是一处与明代朱家王朝有关的景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曾在这里修行拜灵宝天尊朱元璋称帝后,认为他当皇帝是天尊显灵的结果,于是偕堂妹上绵山祭拜。后来朱元璋又派其第十七子朱权(号涵虚子)上绵山修复灵宝殿。现在的洞玄洞是在原址上扩建的,为灵宝君的道场。主要供奉灵宝天尊和十方天尊,以及三茅真君,北天师、陈抟老祖、三丰祖师。灵宝天尊像高5米,塑于石窟内,古朴典雅。朱元璋第十二世孙、明世宗朱厚熜笃信道教,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上绵山祭祖时敕建醮斋法坛。此处还有神龛、盘龙梯、迎仙松等景观。大殿内正面供奉上清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是三清中的第二尊神。他的头上有一圈光环,眼睛里充满了神秘的意味,左手虚拈、右手虚捧。两侧金童手捧如意,两侧左为洞玄左真上宰、洞玄左真上相,右为洞真上宰、洞玄右真上相。大殿顶部是悬塑。左为夸父追日,右为嫦娥奔月。[30]

云峰寺

云峰寺,原称抱腹寺,位于绵山腹地,云峰寺始建于北魏,兴盛于隋唐,直至明清。唐贞观(627~649年)间敕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清朝年间屡有修葺。[31]寺庙规模宏大,殿宇近30座、百余间,依山岩之势而建,分上下两层布局。上层因地势逼仄,建筑规模较小,但建筑和彩塑均系古代文物,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很高。下层较为宽阔,建筑规模较大。[32]根据山形朝向各异,高度不同,高层建筑用栈道悬空相连。寺内现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五龙殿、明王殿、马鸣殿、罗汉堂、眼光菩萨殿等古建筑近百间,以及僧房、客舍等。寺内还保存有70余尊历代彩塑,其中3尊为包骨真身像[31]

正果寺

正果寺,据传是由空王佛田志超所建。另外还传说正果寺原为五龙母子所有,龙母将绵山以下棋的方式让给志超,五龙皈依佛法,常在说法台上听空王佛说法。后来,五龙功力大增,飞升跃过对山,在山壁上留下了五道沟壑,故名五龙躔。[33]正果寺内供奉有十五尊包骨真身像,历经千年而骨架完好,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绵山的包骨真身像,从唐至明,各代都有,中央电视台曾以《绵山包骨真身,塑像历经千年骨架完好无损》为题,对绵山15尊包骨真身像进行过报道。[34]

介公祠

介公祠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祠,介公岭又称柏树岭,属绵山东峰,海拔2487米,为绵山第二高峰,是介子推的隐身地、焚身处和享祀所[35],是整个绵山景区的制高点之一[36]。介公祠为全国最大的洞窟祠庙,介子文化为绵山的第一主题,介公岭为绵山介子文化最集中的地方。[35]有哀号坡、绵山碑林、神仙石林、一掌山、呼介石、子母石、莲叶泉、白鸦山、如意泉、鱼龟山、避火洞、思烟台、足下亭、介公岭、柏树岭、介公墓、慑神石等主要景点。[37]明代进士赵讷有《题介子庙》诗云:“苍苍绵岭上,松柏满山椒。古庙今犹在,残魂不可招。乾坤留旧迹,陵谷变前朝。斜日西风起,林峦自寂寥。”[35]

毓德堂

绵山毓德堂是中国早期弘扬大道思想的殿堂之一,始建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建。它是集中体现绵山大道思想,供奉“天地君亲师尊位”庄严神圣的殿堂。唐太宗李世民曾两次幸临绵山。朝拜介子推、空王佛后,他为介公的忠孝清烈、高风亮节和空王佛解民倒悬、普度众生大道思想所感动,赞叹不已。[38]

自然景观

栖贤谷

栖贤谷为介公岭西侧一道蜿蜒的峡谷。峡谷长约500米,宽约3~6米不等,两岸崖壁高约五六十米,人称“九曲一线天’’。谷壁挺拔如削,谷中怪石嶙峋,谷底湍流飞瀑,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28个清潭。无论上行还是下行,均须攀十余架天梯、过几十个莲形踏步,才能通过。景观自下而上主要有封侯亭、迎贤坊、天源瀑、超凡洞、仙界石、壁上园、蝴蝶窝、仙泉等20多处。据传当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经这里到达归隐地的。[39][40]

水涛沟

水涛沟在绵山风景名胜区的纵深处,水涛沟一年四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9度,空气清新。[4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说的“源于介休之绵山”的绵水,自此流出,在沟壑中飞流激荡,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沟中主要景观有岩沟、碧溪垂钓、五龙树、五龙飞瀑、菊花石、莲花峰、仙篆榜、子母峰、刀劈石、天河瀑、雄狮瀑、水帘洞等自然山水景观,仙童坐龟、碧溪垂钓、牛角挂书、知章醉酒、恐龙群、八卦图等雕塑小品,以及佛香亭、霜红山房、七星仙桥、流华泻月桥等建筑景观。[42]

古藤谷

古藤谷,俗名“溪水沟”,是原始苍茫的野生植物园,是绵山一处生态自然景观。这里的古藤缠绕古树,各式各样,形成了奇藤景观。这里不仅生长着猕猴桃、山葡萄、山樱桃、山核桃、野山楂、山梨、山杏等野果,还有许多中草药在这生长,像党参、绵黄芩、五苓子、蜱藓、菖蒲、茯苓等百余种。[43]据《史书》记载,这里曾经是绵山静林河的发源地之一,又曾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创办静林书院之地,谷内瀑流泉涌随处可见,众多山泉潜流在谷中汇成流成河。[44]主要景点有桥头探幽、静林瀑、天趣石刻、四不像奇树、千年古藤、山水清晖、中华奇石、猫戏牛树、山果园、藤王、古藤迷宫、佛衣圣水等10余处。[45]

文化活动

介休是清明寒食文化之乡,从2008年起就连续举办“清明(寒食)文化节”,迄今已经举办十六届,通过活动使禁烟、插柳、扫墓等民间习俗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活态的传承。活动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忠孝慈悌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延续文化血脉,彰显文化自信。加快景区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把绵山文化元素、文化符号融入旅游资源,进一步扩大绵山寒食清明文化的影响力。[46]
介休市绵山寒食清明文化节
时间
届数
主题
2023年4月4日
第十六届
我们的节日·清明[47]
2022年4月4日
第十五届
追逐清明寒食源地的芬芳[48]
2021年4月2日
第十四届
坚定文化自信 文体旅融合发展[49]
2020年4月3日
第十三届
平安清明 慈孝传承[46]
2019年4月2日
第十二届
寒食清明源地文化溯源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50][51]

其他看点

特色小吃

介休担担面

介休独特的早餐文化,介休担担面。不同于四川担担面,介休担担面极少干捞着吃,多是连汤带面一起吃,介休担担面入口滑溜,汤料鲜美。[52][53]

贯馅糖

贯馅糖又称灌馅糖,介休汉族传统糖点,是一种咬着酥脆,吃着绵甜的食品。介休八珍中的一珍,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54]

砂子饼

砂子饼亦名疤饼,直径一般是26厘米到33厘米,饼既薄而且脆,饼脸用卵石烙成,凸凹不平,因而有“疤饼”之称。[55]

开发保护

开发

19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介休市委市政府把开发绵山作为重要项目。1995年三佳集团以私营资本开发绵山。1997年7月14日到1998年11月20日,介休市政府出台多种政策促进和保护景区开发。[6]2013年绵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4]绵山景区新开辟了12千米旅游专用公路和15千米盘山公路,开辟步行游览道20余条,40多千米;为方便游客,在大罗宫、天桥等处安装了电梯5部,安装了通往龙脊岭和介公岭顶部的缆车2部。[56]2021年全年,绵山景区对换乘站至龙头寺段道路改建,挖除危石山、落石挂网、铺筑油面、砌筑护面墙、安装路灯,解决了绵山景区盘山公路设施老化、路面破损等问题,保障游客安全。[57]

保护

植物保护

绵山不断实施改山育林、绿化造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2022年5月起,山西绵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启动实施野生兰科植物就地保护项目,针对绵山境内分布的野生兰科植物实施就地保护。[58]

环境保护

绵山风景区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工作,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图片等,并开设垃圾分类宣传栏;制作宣传条幅在景区内投放,充分利用景区内部渠道及自媒体大力宣传,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工作氛围。[59]

相关文化

饮食文化

文公宴

文公宴始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三年,文公率群臣到绵山祭祀介子推,曾是介子推邻居的解张,看到晋文公连续三年祭祀介公,心中十分感动,特地从城中请来一位叫王春发的名厨,为晋文公备下一桌盛宴。文公看到满心喜欢,品尝后更是赞不绝口,称道是平生从未尝过的美食,众人公议此宴定名为“文公宴”。从此,此宴一举成名,成为晋宴名宴,历经多年不衰。[60]

介公宴

介公宴始于西晋末年,石勒在绵山建寨起义,广招天下英雄豪杰,恰逢名士张宾前来投奔。二人志同道合,一同瞻拜介神,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护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后同入寨中饮酒进食,席宴丰盛,口味清鲜,营养丰富,颇有特色。张宾用餐后极为赞赏,便问石勒何名?石勒哈哈大笑,说:“我兄弟二人刚祈祷完介神,愿介神护佑咱拯救百姓,统一华夏早日成功,就定名为介公宴吧。”从此该宴便成为绵山佳肴。据说,石勒称帝后常常用此宴宴请大臣。[60]

彭祖养生药膳

彭祖,即彭铿。据考彭祖年轻时曾在绵山龙脊岭修行多年,期间常食绵黄芪、黄精、党参、柏籽等,因而活了八百岁,成为中国历代最长寿的人。彭祖倡导美食、养生、药膳,是气功导引第一人,创出了天下名宴彭祖养生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烹饪先师。彭祖养生宴历经4千多年演变、发展、充实,最终成为绵山的著名风味宴席之一,是国内历史悠久、品种较丰富的特色养生宴,也是琼崖宾馆养元斋名厨倾力打造的品牌宴席。此宴重在养生、滋补,在菜肴配制过程中,参阅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饮食正要》《调鼎集》《中药大辞典》等大量典籍,并以选料丰富、烹调方法多样、菜肴口味多变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60]

朱家宴

朱家宴源自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朱元璋封其宁王。洪武年间,朱元璋派朱权至绵山祭祖,来到了绵山一家小饭馆。田厨师用当地肉菜制作了一桌山珍美味佳肴。朱权品尝后,大为赞赏,将此宴起名为“朱家宴”,并从此传入宫中叫“朱明王朝宴”。[60]

晋王宴

晋王宴,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李治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封晋王。当时他目睹李承乾李泰激烈争夺王位,于是上绵山祈祷神灵护佑自己,结果登基继位。后感神恩,亲临绵山下诏复修洞真宫。傍晚时在绵山一家饭庄就餐,店家为其备下一桌丰盛宴席。高宗观其色、闻其味,拍手叫绝,一尝,果然香鲜味美,称其“绵山佳肴”。此事传至后世,历代达官贵人上绵山,都要品尝晋王宴。
晋王宴,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李治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封晋王。他目睹李承乾与李泰激烈争夺王位,于是上绵山祈祷神灵护佑自己,登基继位后感神恩,亲临绵山下诏复修洞真宫。傍晚时在绵山一家饭庄就餐,店家为其备下一桌丰盛宴席。高宗觉得香鲜味美,称其“绵山佳肴”。此事传至后世,历代达官贵人上绵山,都要品尝晋王宴。[60]

潞公宴

潞公宴源自北宋名相文彦博。彦博,字宽夫,介休文家庄人。曾出将入相五十年。因平叛有功,宋神宗封其潞国公。元丰年间,宋神宗诰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文彦博奉旨至绵山修建封侯亭。竣工后,县令设宴款待,并请文彦博点菜,文彦博不好拒绝,就按照自己的口味点了十几个。之后潞公宴逐渐传开,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宴。[60]

开元御宴

“开元御宴”是闻名三晋的绵山名宴,它始于唐代。相传唐开元年间,唐玄宗上绵山朝拜,县令要在绵山一家饭庄接待,并要求菜肴鲜美,风味独特。店家便按当地口味做了一桌宴席。唐玄宗食后赞其“香鲜味美”,张悦宋璟也从未品尝过这种山中风味,齐夸“好吃”。店家看皇帝、大臣吃得满意,遂斗胆请求圣上赐名,唐玄宗脱口而出,“就叫开元御宴吧”。之后此宴逐渐出名,流传至今。[60][61]

青主宴

明末清初大学者、医学家傅山一生喜名山大川,曾数次入绵山修道。尤擅医道和养生。他主张“学仙先学医,医道通仙道。”他发现绵山中药材品种达一千多种,其中珍贵药材就有几十种,四处采集,令人将药材、野菜、野果、蔬菜、肉类制成一宴,味道清新爽口,风味独特,后人称之为“青主宴”。青主宴主要特色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60]

农家宴

相传,农家宴出自东汉永兴年间。东汉后期,郭泰联合三万名太学生抨击朝政黑暗与腐败,成为当时名震天下的“清议”。河南尹李膺称郭泰“身有仙骨,寰观气宇”;汝南太守范滂赞其“隐不违亲,贞不绝俗。”之后,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个人崇高品德的猛烈撞击,饱读经典的郭泰从洛阳返回介休从教育人。一日,与郭泰结为莫逆之交李膺、范滂至介休探望老友,郭泰相偕上绵山朝拜游览。为款待老朋友,郭泰在绵山一馆舍备下一桌农家宴,绵山杂食,为乡风山野之趣。从此,“农家宴”这一佳话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成为三晋名宴。[60]

传说故事

数万年前,绵山一带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名之晋阳湖。湖中深处为晋阳老龙的龙潭,水界众神也多居于此。古时洪水泛滥,水怪四起,致百姓颠沛流离。舜帝以疏通之法平息水患。自此洪水平息,晋阳湖成为肥沃的良田和绵延的大山。百姓在肥沃的良田上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绵延的大山因其山势绵亘而被人称之为绵山。当初深居晋阳湖中的一部分水神随水迁居,唯老龙夫妇与五个儿子不愿离去,故湖水退去之后,仍栖居于绵山中。绵山方圆百姓逢雨水不匀时,便上绵山求老龙王降雨。龙妇人和五个龙子镇居绵山,行风布雨,为百姓解除灾害,故五龙盛名远近传播。百姓在绵山修建五龙庙以纪他们的功德,每逢节日及丰登之时,都不忘来绵山在五龙庙供养、祭奉,就这样代代相传,供养不断。后来人们在山上发现了多座五龙庙,雷神庙以及龙王庙、水母殿、玄武庙、井神、龙池等众多古迹,并在寺庙中陆续发现了部分方圆百姓祈雨灵验后敬送上来的神位以及谢雨石刻碑文等等。绵山的祈雨文化源远流长,在绵山祈雨得雨的动人故事一代代地流传。[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