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联:“抱貂蝉,遇贵妃,问昭君,想西施”,下联让人拍案叫绝

 网际飞音 2023-07-23 发布于甘肃

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这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文化常识。

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清代人编写的《白雪遗音》,书里把她们四位称作“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并且形容她们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

连作者自己都没想到,这个“四大美女”的说法迅速占领热搜,得到人们的一致肯定。

到现在,这个定论已经成为我们教科书上雷打不动的知识点了。

不过,这四大美女确实是不好当,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说西施。

西施,相传姓施,名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下(今浙江省诸暨市城南),苎萝山下有东西两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

西施的父亲以卖柴为生,母亲浣纱为业,西施幼即浣纱,世称“浣纱女”,天生丽质,为绝世之美人。

西施之美,在先秦诸子的文字中屡见。在《慎子》中,西施是天下最漂亮的女子。

在《庄子》中,西施之美颜玉容被描写得栩栩如生。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西子捧心,东施效颦,这个对比鲜明的成语就由此而来。

话分两头。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互相攻伐,公元前494年,吴国击败越国。越王勾践入吴为人质。勾践获释后发誓要洗雪这奇耻大辱,制定兴越灭国之策,其中第四术为“吴王淫而好色,往献美女,其必受之”。

几经寻觅,终于在诸暨苎萝山下找到超凡脱俗的西施。

作为青年女子,西施作出了自己所能作出的最大的牺牲。

毫无疑问,西施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仇雪耻计划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关于西施的结局,有很多种说法,但无论是隐居湖畔,还是失足落水,都没有离开江湖河水。

看来,这位自幼与水为伴的浣纱女子,最终还是在流水中找到归宿,当属命运使然。

再说貂蝉。

貂蝉虽然是四大美女之一,但是在正史中并无记载,乃《三国演义》的虚构人物。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写貂蝉的:身轻似燕,如同仙女下凡。“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樱桃小口,绛色的嘴唇。两行洁白的牙齿,说话非常和气。

在小说中,貂蝉是“连环计”这一经典情节的关键人物。

忠于汉室的司徒王允,要除掉操纵朝廷的奸臣董卓,于是把自己的义女、大美人貂蝉先来帮忙,通过一女二嫁,把貂蝉先许吕布后送董卓,貂蝉又从中因势利导,最后成功使吕布刺杀董卓。

貂蝉从来不是这场游戏的“决定者”,与其说是她“赚”了“董吕父子”,不如说她本人也是王允的“囊中之物”。

再说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典故,人尽皆知。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朝汉,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以结永久之好。

此时的王嫱王昭君,看到宫中正在选拔可以嫁给匈奴单于的佳人,“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自愿和亲匈奴。

在和亲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她劝单于呼韩邪不要打仗,在匈奴传播中原文化,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

王昭君这种牺牲自己,换取国家安宁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可惜,她最终身老塞外。

最后说说杨玉环。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夸赞杨贵妃的美貌:“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只是微微一笑的回眸,便妩媚至极,艳压群芳。

唐明皇就是喜欢杨玉环,他们两个是恋爱:

李隆基吹拉弹唱懂音律,审美情趣丰富;杨贵妃不仅美丽,而且懂他的艺术情趣,创作了霓裳羽衣舞。

后面的故事,世人皆知。安史之乱爆发,杨玉环被赐死在马嵬坡,惊心动魄,哀婉到极点。

四大美女的故事令人惆怅,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有一位对联爱好者以四人为题,创作了一个上联:

“抱貂蝉,遇贵妃,问昭君,想西施”。

这个上联和谐通顺,已经有了不少优秀的答案:

如:“上大学,听孟子,讲论语,知中庸”。

以“四书”对“四大美女”,妙手偶得,而其中的动词,也是用得精准到位。

再如:

“住红楼,看水浒,读三国,梦西游”。

以“四大名著”对“四大美女”,彼此的知名度不相上下,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了!而动词的精准作用,也让整个下联充满神采。

当然了,最完美的下联还是这一个:

“掷潘安,窥宋玉,歌长恭,看卫玠”。

“四大美女”当然要对“四大美男”呀!

潘安、宋玉、高长恭(北齐兰陵王)、卫玠,是古代四大美男子。

不仅如此,这个下联也有很多典故,文化意味非常丰富:

“掷潘安”中的“掷”,是指典故“掷果盈车”。潘安人长得很美,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都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都将车丢满了。

“窥宋玉”也有典故,唐代才女鱼玄机曾有诗云“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指的就是女子爱窥看貌美的宋玉。

“歌长恭”中的“长恭”,是指兰陵王。

当年,兰陵王大胜于邙山,得到了将士们的讴歌,后来形成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这也是“歌长恭”的由来。

最后的“看卫玠”也有故事,据说当时京城的人听说卫玠长得帅,一个个趴在自家墙头看他,以至于每天人挤人,成了人墙。

在我的认知里,这个下联堪称完美。

都说高手在民间,您能给出一个更好的下联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